Ⅰ 陶母拒魚
晉國時的征西大將軍陶侃在青年時代做過管理漁場的小官,一天他用瓦壇子裝滿干魚,派人送到家裡孝敬母親。陶母打開壇子,看到是一壇干魚,就把壇子封好,交還給送魚的人,同時寫了一封信批評陶侃說:「你在當官,把公家的東西送來給我,這不僅對我沒有好處,更增加了我的憂慮。」
「陶母拒魚」的典故為我們提供了正確處理公私關系和教育親屬的範例。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現實社會中一些人當了官後利慾熏心,索拿卡要,中飽私囊。這些腐敗分子的親屬大多明知其行為不檢,但面對金錢的誘惑,大多隻是囑咐「小心點」,而不是誠心規勸;更有甚者,有的腐敗分子東窗事發後,其親屬或幫其隱匿罪證,或做偽證,想方設法幫助他們逃脫法律制裁。
由此可見,腐敗分子的產生固然與其理想、信念的變異及難以抗拒紙醉金迷的誘惑有關,但不容否認,一些腐敗官員也正是在親屬的放任或慫恿下,才更加貪婪。有不少案件,一旦東窗事發,不是夫妻同下獄,就是父子一起入牢房,這方面的前車之鑒舉不勝舉。
俗話說:「燈不撥不明,人不勸不善。」作為領導幹部的親屬都應像「陶母拒魚」那樣,經常給為官的丈夫、妻子、兒女提個醒,不論職務高低、資歷深淺,都應當把「掌權干什麼,有權怎麼用」這個最基本、最現實的問題搞清楚,不能「權」令智昏,濫用職權,謀取私利。
如今,有些地方在加強廉政建設中,紀檢部門與一些主要領導幹部的親屬簽定廉政協議書,這是令人思索的。我以為「陶母拒魚」的典故,現今看來仍有值得讓人們思考的一面,對反腐倡廉也有著積極的意義。
Ⅱ 古人關於「廉」的故事
1、懸禮示警
東漢羊續,字興祖,泰山平陽(今山東泰安)人。他出身功勛世家,任南陽太守時,府丞得知他愛吃魚。便送去當地特產白河鯉魚。羊續不收,府丞放下就走。羊續便將鯉魚掛在屋外的柱子上,風吹日曬成為魚干。未過多久,府丞又送來一條更大的魚。
羊續指著他上次送的魚讓他看,府丞十分慚愧,只好把魚拿走。太守懸魚,送禮者斂跡,人稱羊續為「懸魚太守」,為後世敬仰。送一條魚實在是小菜一碟,擱現在怎麼也拿不出手。然而羊續深知此「薄禮」後面有文章,嚴加拒絕,成為歷史上有名的廉吏。
2、妙語拒賄
《左傳》中記載,宋襄公十五年(公元前638年),有一人得一潔白無瑕的寶玉,跑去獻給大夫子罕,並說:「如此稀世之寶,只有您這樣清正的大人物才能佩帶!」子罕回答:「美玉是你的寶貝,『不貪』是我的『寶貝』。
假如我收下你的寶貝,那麼我倆都沒有寶貝了,咱們還是各自守住自己的寶貝吧!」這里難得的是子罕對人品的理解,自尊自愛視若寶物。而回答得也精妙絕倫。來人見子罕言衷意誠,只好紅著臉收回自己的寶貝走了。從此,「人貴不貪」便成為千古名言。
3、賄款上繳
清代林則徐,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人。為兩廣總督時,以禁煙聞名於世。他任江南監察御史時,巡視江南各地,一天回到澎湖群島寓所,剛剛歇下,有個自稱「花農」的人獻上一盆玫瑰花,並說請林大人換個大盆栽培。
林則徐心知有異,打開花盆,發現盆里有一個紅包,包里有一隻半斤重的金老鼠和一張折疊的信紙,紙上寫著:「林大人親收,張保敬獻。」
林則徐將張保行賄的金老鼠沒收,上繳國庫。張保求官不成,丟人失財,真是偷雞不成蝕把米。如果官員都像林則徐那樣,將行賄人公之於眾,行賄款上繳國庫,看哪個人還敢行賄!
4、嚴禁節禮
清代於成龍,字北溟,號於山,山西永寧州(今離石縣)人,被康熙帝譽為「天下廉吏第一」,歷任都察院左都御史、鑲紅旗漢軍都統、河道總督等職。初任直隸巡撫時,大名縣縣官在中秋節前給他送了一份「中秋禮」。
於成龍嚴詞拒絕,並為此頒布了《嚴禁饋贈檄》通報了大名縣縣官的送禮行為,並明令所屬官員,今後逢年過節如果再有私送者,嚴懲不貸。逢年過節,或長官家人中有生死病傷婚壽者,往往成為下屬送禮的大好機會。
下屬借機行賄邀寵;長官也藉此大發其財。政府常為此發文禁止。但如果不能像於成龍那樣,抓個典型通報批評,敢有違反者決不寬恕,那禁令便成了一紙空文,官樣文章。
5、夜不接訪
清代劉統勛,字延清,號爾鈍,山東諸城人,官至東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他為官清廉,一官員夜裡想給他送一份厚禮,登門求見。劉統勛拒不接納。次日一早,便將那位送禮的官員叫到政事堂,當眾對他說:「昏夜叩門,賢者不為。你有什麼要說的話,不妨當著眾人的面說明白。」
那位官員十分羞愧,同時也教育了其他官員。夜入長官之家,除非有要事稟報,就是送禮行賄,你如果是位清廉的官員,應禁止下屬夜間入宅,有事到辦公室談,使其欲行賄也無法出手。
6、不私一錢
明朝時,嘉興知府楊繼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監經過這里,向他索要賄賂,他打開府庫,說:「錢都在這兒,隨你來拿,不過你要給我領取庫金的官府印券。」太監怏怏走了,回京後,在明英宗面前中傷他。英宗問道:「你說的莫非是不私一錢的太守楊繼宗嗎?」太監聽後,再也不敢說楊繼宗的壞話了。
7、手好不要錢
清乾隆進士王傑為人剛直敢言,不附權貴。當時和坤在朝中專權,大臣都不取得罪他。惟王傑每每與其據理力爭。有一次,議政完畢,和坤有意戲弄王傑,拉著他的手說:「好白嫩的手啊!」王傑正顏厲色地回答道:「王傑手雖好,但不能要錢耳!」和坤羞愧而去。
8、一貧如此
南宋大臣張浚因與奸相秦檜政見不和,被貶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發時,帶了幾箱書隨行,有人誣告他與亂黨有關系,結果被高宗檢查書信和破舊衣物,高宗嘆息道:「想不到張浚貧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憐他,於是派人騎快馬追上張浚,賞賜他黃金三百兩。
9、於謙兩袖清風
明朝名臣於謙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時,人們買些當地的絹帕、蘑菇、線香等土特產回京分送朝貴,他沒有接受。同時還寫了一首詩表明心跡: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指百姓)話短長。」
10、陶母退魚
晉代名臣陶侃年輕時曾任潯陽縣吏。一次,他派人給母親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魚。他母親湛氏收到後,又原封不動退回給他,並寫信給他說:「你身為縣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給我,不但對我沒任何好處,反而增添了我的擔憂。」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11、吳隱之不懼飲貪泉
晉代人吳隱之任廣州太守,在廣州城外,見一池泉水名「貪泉」。當地傳說飲了貪泉之水,便會貪婪成性。他信這些,照飲不誤,飲後還寫了一首詩:「古人雲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他在任期間,果然廉潔自律,堅持了自己的操守。
Ⅲ 歷史上著名的母親教子的故事。
孟母三遷 即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多次遷居。
岳母刺字 "精忠報國"正是母專親對兒子的希望。她決屬定把這四個字刺在兒子的背上......
徐母大義 在中國歷史上被後世尊為「三大賢母」的母親中,處於第二位的是三國時代的徐庶之母。
孔母授學 孟軻之母因為「孟母三遷」和「斷機教子」等故事成為天下母儀的典範。但是孔子母親顏征在的教子故事,卻鮮為人知。
歐母畫荻 她就用荻草稈當筆,鋪沙當紙,開始教歐陽修練字。
陶母剪發退魚 一次,鄱陽郡孝廉范逵途經陶侃家。正值大雪。陶侃因家貧,擔心沒有招待而怠慢了朋友,心中十分焦急。母親看在眼裡,安慰他說,你只管留客吧,我會設法招待好的。於是,她把頭上的長發剪下,換成酒菜,又捲起鋪床的乾草切細,陶侃「斫諸屋柱」為薪柴,喂飽范逵的馬。范逵事後得知,感慨地說:「非此母不生此子」!即使是跟隨范逵而來的奴僕也覺得大過所望。
從朱德寫的 《回憶我的母親》以及胡適寫的《我的母親》可以看出他們的母親也是平凡而偉大的。
以上希望對你有一點點幫助。
Ⅳ 歷史上有名的教子故事(反面、正面)
教子故事:
1、正面:曾參殺豬
曾子和孟子一樣也是孔子的徒弟,他是春秋時期有名的思想家,他還撰寫了《大學》和《孝經》。曾子除了自己學習很好以外,在對孩子的教育上也是非常上心的。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外出買東西,曾子的兒子也要去,曾子的妻子為了哄住兒子,告訴他等自己回來殺豬給他吃。沒想到曾子的妻子回去的時候,看見曾子居然在殺豬,於是她說她只是為了哄騙兒子,怎麼真的把豬殺了呢。
曾子說你今天騙了兒子,兒子會有樣學樣,以後去騙別人,父母的言行對孩子會造成很深的影響,我們得做好榜樣。如果曾子沒有殺豬給兒子吃,或許以後他的兒子以後會變成坑蒙拐騙之人。
2、反面:傷仲永
金溪有個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為業。仲永長到五歲時,不曾認識書寫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著索要這些東西。他的父親對此感到詫異,就向鄰居那裡把那些東西借來給他。仲永立刻寫下了四句,並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和團結同宗族的人為主旨, 給全鄉的秀才觀賞。
從此,指定事物讓他作詩,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並且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們對此都感到非常驚奇,漸漸地都以賓客之禮對待他的父親,有的人花錢求取仲永的詩。方仲永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就每天帶領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到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跟隨先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見到方仲永,他已經十二三歲了。我叫他作詩,寫出來的詩已經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去,問起方仲永的情況,回答說:「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沒有什麼區別了。」
(4)陶母退魚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歷史上,教子故事成功傳承的除了曾子殺豬還有孟母三遷、剪發退魚等故事。
1、孟母三遷
孟子的母親,世人稱她孟母。孟子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祭拜之類的事,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他的母親說:「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於是將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
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孟子學習會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禮及進退的禮節。孟母說:「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了。等孟子長大成人後,學成六藝,獲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為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結果。
2、剪發退魚
東晉人陶侃的母親湛氏是一位賢淑仁慈、德行高尚的人。
她經常告誡自己的兒子,一定要爭取與品德高尚的人交朋友,以便學習他們的長處。陶侃謹記母親的教誨,虛心向品德高尚的人學習。同郡的孝廉范逵是一位賢達之士,陶侃對他很仰慕,與他結成了好朋友。
有一年冬天,范逵因為有事要去洛陽,途中經過陶家時,恰巧天色已晚,他想在陶家住下,但陶家房屋太小,又無糧米,當時正在下大雪,無法外出借貸。范逵有僕從多人,還有馬匹牲畜。一時間,陶侃感到十分為難,不知如何是好,於是,就到里間去問母親。
陶母聽後,稍稍考慮了一會兒,就對他說:「你只管到外面招呼客人,我自有辦法。」等兒子出去後,陶母就開始准備。她的頭發本來又長又美,因此引起了很多人的羨慕,這時,為了能夠很好地招待客人,她毫不猶豫地將它剪了下來,托鄰人拿到市上賣掉,換了一些米和蔬菜佳餚。她又把房內的柱子從中間鋸開,劈下半邊來截為燒柴,把床上鋪的草苫子拿下來,切碎給馬吃……就這樣,飯菜馬料以最快的速度准備好了,范逵及其仆從都受到了款待,馬匹也吃得很飽。
范逵知道內情後十分感動,他贊嘆說:「這樣的母親實在讓我敬佩!」范逵到洛陽後,向一些親友談起此事,他們對陶母也都稱贊不已。
不久,陶侃被徵聘為尋陽縣縣吏,做了個管理漁業的小官。
有一次,魚汛到來,陶侃指揮漁民連夜捕撈,捕獲了很多魚。陶侃看著那活蹦亂跳的魚,不由得想起了自己貧困的母親,於是派人送了一罐腌魚回家。管魚的官員送點魚回家,這在當時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小事,但沒有想到,一天之後,腌魚又被原封不動地退了回來。
來人還帶來了一封陶母的信,信中說:「你身為一個官員,竟然拿公家的東西送給我,你這樣做,並不是孝順我。不但不能使我得到好處,反而增加了我的憂慮!希望你從這件事中吸取教訓,以後一定要廉潔奉公,再也不要做這樣的事了!」
他時刻牢記這次的教訓。後來,他由一個小官吏,逐步升遷為武昌太守,荊州刺史及都督八州軍事等高官,但他總是克制自己,廉潔奉公。他的軍隊,紀律嚴明,士氣旺盛。在行軍打仗時,他能夠和兵士們同甘共苦,凡有所獲,陶侃都分給士卒,自己絕不會私藏一點兒。
Ⅳ 讀《陶母教子故事》有感
從「陶母教子」說父母助廉
我國自古就很重視家庭教育,《三字經》中的 「養不教,父之過」,是我們都很熟悉的詞句,意思就是長輩僅僅對晚輩進行撫養而不教育,就是長輩的失職與過錯。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在對子女操行教育方面,扮演著舉足輕重的重要角色。「陶母教子」的故事,就是家庭和家長參與廉潔教育的一個很好的範例。
陶母是東晉名將陶侃的母親湛氏,與孟母、歐陽母、岳母一起被尊為中國古代「四大賢母」。陶母出生於三國時期吳國的新淦縣南市村(今江西省新干縣金川鎮)。16歲那年嫁給吳國揚武將軍陶丹為妾。生下陶侃沒幾年,丈夫病逝,從此家道中落。由於孤苦無依,陶母只好攜帶幼小的陶侃由潯陽(今九江市)回新淦娘家,以紡織為生,供陶侃讀書,並很重視對兒子的言傳身教。陶侃在踏上仕途赴任之際,湛氏把兒子叫到跟前語重心長地說:「侃兒,為娘苦了一世,總算看到你有了出頭之日。但望我兒做一個清正之人,不可誤國害民。為娘拿不出什麼東西為兒餞行,就送你三件土物吧。」來到官府後,陶侃打開包袱一看,只見裡麵包著一塊土、一隻土碗和一塊白色土布。他先是一怔,後來才慢慢領悟到母親的用意。原來一塊土是教兒永記家鄉故土;一隻土碗,是教兒莫貪圖榮華富貴,要保持自家本色;這一塊白色土布,更是教兒為官要盡心恤民,廉潔自奉,清清白白,永不忘本。母親的箴告深深打動了陶侃的心。後來陶侃在仕途上果真沒有辜負母親的希望,他正直為人,清白做官。陶侃在海陽做縣吏的時候,恰好監管漁業,孝順的陶侃念及一生貧居鄉間的慈母,心中總覺歉然不安。有一次,趁下屬出差順路之便,囑托他帶了一壇腌魚送交母親。誰知湛氏卻原封不動地將這一壇魚退了回來,並在信中寫道:「你身為官員,卻拿公家的東西送給我,對我不僅無益,反而有害。」陶侃收到母親退回的魚和回信,大為震動,愧疚萬分。他遵循母親的教導,清白做人,廉潔為官,勤於政事,從長吏、太尉、都督大將軍一直到封長沙郡公,成為中國古人治學和為官的表率。
如果說陶母是家庭助廉的一位好母親,那麼我國著名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外交家陳毅便是一位家庭助廉的好父親。陳毅曾寫了一首詩《七古·手莫伸》:「手莫伸,伸手必被捉。黨與人民在監督,萬目睽睽難逃脫……」夫人張茜看了深受感動,欣然命筆寫下座右銘:「滿招損,謙受益,莫伸手,終日乾乾,自強不息。為了工作,必須休息。」這兩首唱和之作,既是陳毅和張茜的互勉,也被運用到對子女的教育之中。教育子女做到勤奮學習,艱苦奮斗,廉潔自律,不濫用權利,不謀私利,不向黨和人民伸手。
像陶母和陳毅夫婦自覺教育子女的家庭雖然比比皆是,但是不注重對子女進行廉潔教育的父母也並不少見。我們生活在一個市場經濟的社會里,家長對財富的嚮往與貪欲,以及生活中貪圖享受、愛佔小便宜的行為都會對子女的養成教育產生負面影響。不少貪官出身貧寒,從小有強烈的擺脫貧困、出人頭地的願望;父母期待他們的也往往是子女能出人頭地、回報父母的養育和光宗耀祖,而沒有對子女的廉潔進行教育。民間曾有一個傳說,有位母親中年得子,十分溺愛,兒子自小就喜歡拿別人的東西,每當兒子拿了人的東西,母親便面露喜色,甚至表揚兒子能幹,致使兒子成江洋大盜,觸犯刑律,被判死刑。兒子臨刑前提出一個願望,就是要再吮吸母親的乳頭,當母親滿足他這個最後的願望時,他竟然狠心地咬下了母親的乳頭,並怒斥母親為什麼從小不教他走正道。我國台灣也有一句俗語「細漢偷拔葫,大漢偷牽牛」,就是說如果小孩子偷一點兒小東西,不被指責、批評,反而以為得到便宜,就會愈偷愈大,長大後再教育就來不及了,正如《後漢書》所說:「禁微者易,救未者難。」
為人父母者 ,都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為貪官污吏導致家破人亡、妻離子散而殃及父母。為了家庭的幸福和社會的和諧,每一個父母都應該像歷史贊頌的那些廉潔家長一樣,對子女從小進行廉潔自律的教育。
Ⅵ 清正廉潔故事
一、兩袖清風的於謙
明朝名臣於謙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時,人們買 些當地的絹帕、蘑菇、線香等土特產回京分送朝貴,他沒有接受。同時還寫了一首詩表明心 跡: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指百姓)話短長。"
二、不私一錢
明朝時,嘉興知府楊繼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監經過這里,向他索要賄賂,他打開府庫,說:"錢都在這兒,隨你來拿,不過你要給我領取庫金的官府印券。"太監怏怏走了,回京後,在明英宗面前中傷他。
英宗問道:"你說的莫非是不私一 錢的太守楊繼宗嗎?"太監聽後,再也不敢說楊繼宗的壞話了。
三、手好不要錢
清乾隆進士王傑為人剛直敢言,不附權貴。當時和珅在朝中專權,大臣 都不取得罪他。惟王傑每每與其據理力爭。有一次,議政完畢,和珅有意戲弄王傑,拉著他的手說:"好白嫩的手啊!"王傑正顏厲色地回答道:"王傑手雖好,但不能要錢耳!"和 坤羞愧而去。
四、懸鵝子示眾
明時,周新擔任司法按察使後,一天,有人給他送來一隻烤鵝,他堅決不受,但送禮人已經搶先出門了。於是,周新叫家人把烤鵝掛在屋子後面,以後凡是送禮者,他就讓家人領著去看那隻已經風幹了的烤鵝。從此,再沒人自討沒趣了。
五、棒打送禮
南北朝時,南朝的中書通事舍人顧協,雖位高權重,但為政清廉。他曾說:"送禮納賄,必然徇情枉法,吏治怎能清明?"有一次,他以前的一位門生因有事相求,送禮向他行賄。顧協怒不可遏,責令將這個門生重打二十大板,趕出了門外。
Ⅶ 古今名人廉潔的故事,誰有!!!
以廉為寶
春秋時,宋國司城子罕清正廉潔,受人愛戴。有人得到一塊寶玉,請人鑒定專 後拿去獻給子罕屬,子罕拒不接受,說:「您以寶石為寶,而我以不貪為寶。如果我接受了您 的玉,那我們倆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寶物。倒不如我們各有其寶呢?
Ⅷ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母親教育子女的故事(多一點)
我國從古至今有許多母親教育子女的故事,其中要數孟母三遷最為著名。孟子的母親為了使孩版子擁有一個真權正好的教育環境,煞費苦心,曾兩遷三地.她克勤克儉,含辛茹苦,堅守志節,撫育兒子,從慎始、勵志、敦品、勉學以至於約禮、成金,數十年如一日,絲絲入扣,毫不放鬆,既成就了孟子,更為後世的母親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為名垂千秋萬世的模範母親,在中國歷史上受到普遍尊崇。
還有岳飛之母姚氏,宋代抗金名將岳飛之母,古代四大賢母之一。岳飛心情郁悶,私自回家探母。岳母促其回營抗敵,並在岳飛背上刺"精忠報國"四字,使其永以報國為志。姚太夫人是南宋抗金英雄岳飛的母親。她作為母教典範和婦女楷模,在國家危亡之際,勵子從戎,精忠報國,被傳為佳話,世尊賢母。
像這種母教子女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例如蔣介石的母親一個平凡的傳奇女性,也是萬千女性的楷模.她命途多舛,但是依舊將蔣介石教育成才等等.
這些看似平凡柔弱的女子,她們不僅僅是養大孩子,而是用自己的德行,教化孩子做人之道,使他們成為品德高尚、萬世傳頌之人。
Ⅸ 清廉人物的故事
你好以廉為寶
春秋時,宋國司城子罕清正廉潔,受人愛戴。有人得到一塊寶玉,請人鑒定 後拿去獻給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說:「您以寶石為寶,而我以不貪為寶。如果我接受了您 的玉,那我們倆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寶物。倒不如我們各有其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