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大縱湖大閘蟹的歷史故事
大縱湖大閘蟹定義:大縱湖及鹽都地區條件相似水域增養殖的,其質量符合《大縱湖大閘蟹》(Q/320903YZH001-2014)標准要求的中華絨螯蟹活體。
其它我們 武隆大閘蟹 的故事更精彩,更好告訴你,武隆縣馬上要升區了,未來會有更多的好東西到全國各地,請關注。
Ⅱ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這個典故是怎樣來的
誰是天下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魯迅先生曾稱贊:「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誰敢去吃它呢?」螃蟹形狀可怕,醜陋凶橫,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的確實需要勇氣。但誰是天下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呢?
相傳幾千年前,江湖河泊里有一種雙螯八足,形狀凶惡的甲殼蟲。不僅偷吃稻穀,還會用螯傷人,故稱之為「夾人蟲」。後來,大禹到江南治水,派壯士巴解督工,夾人蟲的侵擾,嚴重妨礙著工程。巴解想出一法,在城邊掘條圍溝,圍溝里灌進沸水。夾人蟲過來,就此紛紛跌入溝里燙死。燙死的夾人蟲渾身通紅,發出一股引人的鮮美香味。巴解好奇地把甲殼掰開來,一聞香味更濃。便大著膽子咬一口,誰知味道鮮透,比什麼東西都好吃,於是被人畏的害蟲一下成了家喻戶曉的美食。大家為了感激敢為天下先的巴解,用解字下面加個蟲字,稱夾人蟲為「蟹」,意思是巴解征服夾人蟲,是天下第一食蟹人。
此是傳說,並無出處。
目前我們可以找到的,關於「天下第一個吃螃蟹」的最早明確記載,只有東漢郭憲撰的《漢武洞冥記》簡稱《洞冥記》。其卷三有:「善苑國嘗貢一蟹,長九尺,有百足四螯,因名百足蟹。煮其殼勝於黃膠,亦謂之螯膠,勝鳳喙之膠也。」《洞冥記》記怪異之事,內容多半無稽,但其字句妍華,且有些材料,亦有一定學術價值,後代文人樂於採摭徵引。善苑國是西域諸國之一,據《太平御覽》引用的《嶺南異物志》雲:「嘗有行海得州渚,林木甚茂,乃維舟登崖,系於水旁,半炊而林沒於水,其纜忽斷,乃得去,詳視之,大蟹也。」由是可知,中國人第一次吃的螃蟹,可能是海蟹。而百足蟹也許是海蟹的文學形象,至於是不是漢武帝是否是中國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我故妄言之,諸位不妨故妄聽之。
答案二:
對於這個問題有個故事的.說的是紹興有一年螃蟹成災人們想了很多辦法都沒解決,後來有個師爺交給大家個辦法,讓人們弄個破缸,讓後讓缸里注如鹽水等著螃蟹往裡面爬,讓鹽水把蟄死它,最後螃蟹被全殺死了,當人們沒辦法處理這些螃蟹時,又是那個師爺首先站出來,當著大家的面 大吃螃蟹然後誇螃蟹味道好,就這樣"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就形容勇敢的人,紹興師爺也由此名聲大噪。
Ⅲ 中國人吃螃蟹的歷史起源於哪個朝代
相傳幾千年前,江湖河泊裏有一種雙螯八足,形狀凶惡的甲殼蟲。不僅偷吃稻穀,還會用螯傷人,故稱之為「夾人蟲」。後來,大禹到江南治水,派壯士巴解督工,夾人蟲的侵擾,嚴重妨礙著工程。巴解想出一法,在城邊掘條圍溝,圍溝裏灌進沸水。夾人蟲過來,就此紛紛跌入溝裏燙死。燙死的夾人蟲渾身通紅,發出一股引人的鮮美香味。巴解好奇地把甲殼掰開來,一聞香味更濃。便大著膽子咬一口,誰知味道鮮透,比什麽東西都好吃,於是被人畏的害蟲一下成了家喻戶曉的美食。大家為了感激敢為天下先的巴解,用解字下面加個蟲字,稱夾人蟲為「蟹」,意思是巴解征服夾人蟲,是天下第一食蟹人。
此是傳說,並無出處。
目前我們可以找到的,關於「天下第一個吃螃蟹」的最早明確記載,只有東漢郭憲撰的《漢武洞冥記》簡稱《洞冥記》。其卷三有:「善苑國嘗貢一蟹,長九尺,有百足四螯,因名百足蟹。煮其殼勝於黃膠,亦謂之螯膠,勝鳳喙之膠也。」《洞冥記》記怪異之事,內容多半無稽,但其字句妍華,且有些材料,亦有一定學術價值,後代文人樂於採摭徵引。善苑國是西域諸國之一,據《太平御覽》引用的《嶺南異物志》雲:「嘗有行海得州渚,林木甚茂,乃維舟登崖,系於水旁,半炊而林沒於水,其纜忽斷,乃得去,詳視之,大蟹也。」由是可知,中國人第一次吃的螃蟹,可能是海蟹。而百足蟹也許是海蟹的文學形象,至於是不是漢武帝是否是中國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我故妄言之,諸位不妨故妄聽之。
答案二:
對於這個問題有個故事的.說的是紹興有一年螃蟹成災人們想了很多辦法都沒解決,後來有個師爺交給大家個辦法,讓人們弄個破缸,讓後讓缸裏注如鹽水等著螃蟹往裡面爬,讓鹽水把蟄死它,最後螃蟹被全殺死了,當人們沒辦法處理這些螃蟹時,又是那個師爺首先站出來,當著大家的面 大吃螃蟹然後誇螃蟹味道好,就這樣"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就形容勇敢的人,紹興師爺也由此名聲大噪。
Ⅳ 關於陽澄湖大閘蟹的典故和歷史
陽澄湖大閘蟹,又名金爪蟹。產於陽澄湖。蟹身不沾泥,俗稱清水大蟹,體大膘肥,青殼白肚,金爪黃毛。肉質膏膩,十肢矯健,置於玻璃板上能迅速爬行。每逢金風送爽、菊花盛開之時,正是金爪蟹上市的旺季。農歷9月的雌蟹、10月的雄蟹,性腺發育最佳。煮熟凝結,雌者成金黃色,雄者如白玉狀,滋味鮮美。是享譽中國的名牌產品。
而說起吃大閘蟹,我國已有近5000多年的吃蟹歷史。在長江三角洲,考古工作者在對上海青浦的淞澤文化、浙江餘杭的良渚文化層的發掘時發現,在我們的先民食用的廢棄物中,就有大量的河蟹蟹殼。這表明中國人吃蟹的歷史十分悠久,而西歐、北美的一些國家至今還不敢吃河蟹。經過長期的歷史沉澱,人們發現,在我國江蘇蘇州市陽澄湖出產的陽澄湖大閘蟹品質最好。故此揚名。
那麼陽澄湖蟹為什麼又普遍稱為"大閘蟹"呢?包笑天曾對這個名稱寫過一篇《大閘蟹史考》,說到"大閘蟹三字來源於蘇州賣蟹人之口。"人家吃蟹總喜歡在吃夜飯之前,或者是臨時發起的。所以這些賣蟹人,總是在下午挑了擔子,沿街喊道:'閘蟹來大閘蟹'。"這個"閘"字,音同"SA",(SA在吳方言中就是水煮的意思)蟹以水蒸煮而食,謂"SA蟹"。這樣的解釋,尚不能盡意。他"有一日,在吳訥士家作蟹宴(訥士乃湖帆之文)。席間,包笑天作了有關"大閘蟹"名稱的解釋:"閘字不錯,凡捕蟹者,他們在港灣間,必設一閘,以竹編成.夜來隔閘,置一燈火,蟹見火光,即爬上竹閘,即在閘上一一捕之,甚為便捷,之是閘蟹之名所由來了。座有張惟一先生,是崑山人,家近陽澄湖畔,而道其原委" 竹閘就是竹籪,籪上捕捉到的蟹被稱為閘蟹,個頭大的就稱為大閘蟹。
Ⅳ 大閘蟹名字的來歷
人們為什麼又普遍稱螃蟹為"大閘蟹"呢?包笑天曾對這個名稱寫過一篇《大閘蟹史考》,說到"大閘蟹三字來源於蘇州賣蟹人之口。""人家吃蟹總喜歡在吃夜飯之前,或者是臨時發起的。所以這些賣蟹人,總是在下午挑了擔子,沿街喊道:''閘蟹來大閘蟹''。"這個"閘"字,音同"炸",蟹以水蒸煮而食,謂"炸蟹"。這樣的解釋,尚不能盡意。 他"有一日,在吳訥士家作蟹宴(訥士乃湖帆之文),座有張惟一先生,是崑山人,家近陽澄湖畔,始悉其原委。"
吳訥士是蘇州草橋中學的創始人,父親吳大徵晚清時官至湖南巡撫,甲午戰爭中當過劉坤一的副帥,一門三代,都是著名的古籍收藏家。
張惟一就是方還,與王頌文同為吳訥士的好友,吳家的常客。顧炎武《天下邵國利病出》手稿,流失二百多年,為吳士訥所購得,又為方還和王頌文在吳家發現,並慨然接受相贈迎回崑山。這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成為書林中的一段佳話。 事有湊巧吳家設蟹宴,方還亦在座,包笑天作了有關"大閘蟹"名稱的解釋:"閘字不錯,凡捕蟹者,他們在港灣間,必設一閘,以竹編成.夜來隔閘,置一燈火,蟹見火光,即爬上竹閘,即在閘上一一捕之,甚為便捷,之是閘蟹之名所由來了。" 竹閘就是竹籪,籪上捕捉到的蟹被稱為閘蟹,個頭大的就稱為大閘蟹。
Ⅵ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的典故出自哪
相傳幾千年前,江湖河泊里有一種雙螯八足,形狀凶惡的甲殼蟲。不僅偷吃稻穀,還會用螯傷人,故稱之為「夾人蟲」。後來,大禹到江南治水,派壯士巴解督工,夾人蟲的侵擾,嚴重妨礙著工程。巴解想出一法,在城邊掘條圍溝,圍溝里灌進沸水。夾人蟲過來,就此紛紛跌入溝里燙死。燙死的夾人蟲渾身通紅,發出一股引人的鮮美香味。巴解好奇地把甲殼掰開來,一聞香味更濃。便大著膽子咬一口,誰知味道鮮透,比什麼東西都好吃,於是被人畏的害蟲一下成了家喻戶曉的美食。大家為了感激敢為天下先的巴解,用解字下面加個蟲字,稱夾人蟲為「蟹」,意思是巴解征服夾人蟲,是天下第一食蟹人。
東漢郭憲撰的《漢武洞冥記》簡稱《洞冥記》。其卷三有:「善苑國嘗貢一蟹,長九尺,有百足四螯,因名百足蟹。煮其殼勝於黃膠,亦謂之螯膠,勝鳳喙之膠也。」《洞冥記》記怪異之事,內容多半無稽,但其字句妍華,且有些材料,亦有一定學術價值,後代文人樂於採摭徵引。善苑國是西域諸國之一,據《太平御覽》引用的《嶺南異物志》雲:「嘗有行海得州渚,林木甚茂,乃維舟登崖,系於水旁,半炊而林沒於水,其纜忽斷,乃得去,詳視之,大蟹也。」由是可知,中國人第一次吃的螃蟹,可能是海蟹。而百足蟹也許是海蟹的文學形象,至於是不是漢武帝是否是中國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我故妄言之,諸位不妨故妄聽之。
Ⅶ 陽澄湖大閘蟹的歷史起源
歷史淵源
一、名稱來源
包笑天曾對這個名稱寫過一篇《大閘蟹史考》,說到「大閘蟹」三字來源於蘇州賣蟹人之口。人家吃蟹總喜歡在吃夜飯之前,或者是臨時發起的。所以這些賣蟹人,總是在下午挑了擔子,沿街喊道:「閘蟹來大閘蟹」。」
這個「閘"字,音同「炸",蟹以水蒸煮而食,謂"炸蟹"。這樣的解釋,尚不能盡意。他有一日,在吳訥士家作蟹宴(吳訥士乃湖帆之文),座有張惟一先生,家近陽澄湖畔,始悉其原委。
吳訥士是蘇州草橋中學的創始人,父親吳大征晚清時官至湖南巡撫,甲午戰爭中當過劉坤一的副帥,一門三代,都是著名的古籍收藏家。
張惟一就是方還,與王頌文同為吳訥士的好友,吳家的常客。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出》手稿,流失二百多年,為吳士訥所購得,又為方還和王頌文在吳家發現,並慨然接受相贈迎回崑山。這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成為書林中的一段佳話。
事有湊巧吳家設蟹宴,方還亦在座,包笑天作了有關「大閘蟹」名稱的解釋:「閘字不錯,凡捕蟹者,他們在港灣間,必設一閘,以竹編成。夜來隔閘,置一燈火,蟹見火光,即爬上竹閘,即在閘上一一捕之,甚為便捷,之是閘蟹之名所由來了。」
竹閘就是竹籪,籪上捕捉到的蟹被稱為閘蟹,個頭大的就稱為大閘蟹。又因產自陽澄湖,故名陽澄湖大閘蟹。
二、文化歷史
中國已有近5000多年的吃蟹歷史。在長江三角洲,考古工作者在對上海青浦的淞澤文化、浙江餘杭的良渚文化層的發掘時發現,在先民食用的廢棄物中,就有大量的河蟹蟹殼。這表明中國人吃蟹的歷史十分悠久。
經過長期的歷史沉澱,人們發現,在中國三個地區生長的河蟹品質最好:地處蘇皖兩省的古丹陽大澤河蟹——花津蟹;河北白洋淀河蟹——勝芳蟹;江蘇陽澄湖河蟹——陽澄湖大閘蟹。
人們認識和食用陽澄湖大閘蟹已有幾千年的歷史。《辭海》(1999縮印版第506頁)中載道:「陽澄湖……水產資源豐富,富灌溉、養殖之利,以產河蟹著名。」陽澄湖大閘蟹的悠久歷史,可追溯到距今4000多年。
魯迅先生曾曰:「第一食蟹者為天下勇敢之最,傳說為巴解也。」據傳大禹治水時期,有個叫巴解的督工率領一批民工在陽澄湖邊治水,工棚口的火堆引來黑壓壓一片「夾人蟲」,上岸行凶咬人,在稻田咬斷稻根,偷吃穀粒。
晚上,巴解率眾人在工棚邊開溝築壕,灌進沸水,升起火把,「夾人蟲」席捲而來,紛紛跌入壕溝中死去。被燙死的「夾人蟲」渾身通紅,發出一股令人開胃的鮮香美味。巴解聞到香味,大著膽子第一個品嘗了「夾人蟲」。
從此,陽澄湖蟹就成為人們餐桌上的美味佳餚。人們為了感激敢為人先的巴解,把巴解的"解"字下面加了個「蟲」字,稱「夾人蟲」為「蟹」,並塑像於崑山巴城,誠為敬仰先民大智大勇之創世精神。
歷史上,古丹陽大澤包括:丹陽湖、石臼湖、固城湖、南漪湖以及周邊地區一大片低窪濕地,面積近300萬畝。這塊濕地橫跨蘇南和皖南,呈三角形號稱河蟹「金三角」。在這三大名蟹中,歷史最悠久的要數古丹陽大澤的「花津蟹」。
唐代時陽澄湖大閘蟹就作為貢品送進京城,《吳郡志·風俗》上記載,吳人喜食蟹,崑山蔚州村(現為巴城鎮綽墩山村)產蟹「大而肥美,土人藏之,鬻於市,俗謂之看燈蟹」。
宋朝傅肱所著作的《蟹經》一書中記載道:「江浙諸郡皆出蟹,而蘇尤多。」位於陽澄湖畔的郁州吳塘蟹,更是肉肥黃多,味道鮮美,其中最肥大的,據莫旦《蘇州賦》注釋雲:「有及斤一枚者」,一隻大蟹要一斤重。
吃大閘蟹是一種季節性的享受,唐代詩人李白曾贊道:「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萊。且須飲美酒,乘月醉高台」。
簡介
陽澄湖大閘蟹,是指產於陽澄湖的中華絨螯蟹,雖然各地的大閘蟹基本品種相同,但是由於水域和養殖方法的不同,在外觀、口味,甚至售價上都會有所區別,而陽澄湖大閘蟹是公認知名度最高的大閘蟹品種,是中國政府為保護源產地優質產品的中國地理標志產品,而陽澄湖也已成為了大閘蟹的代名詞。
(7)大閘蟹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特點
陽澄湖是海水與淡水在長江交匯所遇到的第一個湖泊,水位常年穩定在2米左右,地形復雜、光照充足,湖內有著豐富的生物品種,湖邊則是遍地稻穀,水草豐富、螺蛆更肥,獨特的地理條件為大閘蟹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陽澄湖所產的大閘蟹有四大特徵,分別是「青背、白肚、黃毛、金爪」,陽澄湖的蟹殼呈青灰色,平滑而有光澤;貼泥的肚臍晶瑩潔白,沒有黑色斑點;蟹腿毛長顯黃色,根根挺拔;蟹爪為金黃色,堅挺有力,放在玻璃上能八足挺立。
陽澄湖大閘蟹肉質肥嫩鮮美,食過後再食其他食品都會感覺口中無味。
食用
陽澄湖大閘蟹肉質細嫩,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維生素A等營養成分特別豐富。陽澄湖大閘蟹含有鉀、納、鈣、鎂、錳、鐵、銅、鋅、磷等微量元素,還富含17種氨基酸,其中包括五種人體必須氨基酸。
陽澄湖大閘蟹肌肉、肝臟以及性腺三大可食用部分共占體重的36.72%,殼、鰓、胃及心臟四大非可食用部分共占體重的53.26%。
由於陽澄湖雄蟹的殼重、體重比例較大,雌蟹的可食部分比雄蟹要高出5-6%。雌蟹的脂肪明顯高於雄蟹,這與雌蟹卵巢中富含脂肪有關。雄蟹的微量元素、氨基酸含量明顯高於雌蟹。
成立行業協會
2002年,蘇州市成立了「蘇州市陽澄湖大閘蟹行業協會」,協會主要職能是確保陽澄湖大閘蟹產品質量,並實施品牌銷售。為了防止其他產地的大閘蟹冒充陽澄湖大閘蟹售賣欺騙買家,陽澄湖大閘蟹行業協會將每隻陽澄湖大閘蟹佩戴了「防偽戒指」,防偽款式會每年變化,消費者就通過防偽熱線進行查詢,如買到冒牌貨,可進行投訴。
除此以外,陽澄湖大閘蟹還是用過激光防偽、鉗和防偽等多種技術,採取產品集中中轉,蟹農憑IC卡到中轉站交售等品牌銷售運作模式。
近年來,陽澄湖大閘蟹售假的情況愈加嚴重,有不法分子也會仿造防偽蟹扣並通過網上出售。而一些產自其他產區的大閘蟹,則可以為螃蟹戴上真防偽蟹扣,用印有「陽澄湖」的包裝禮盒包裝。
Ⅷ 大閘蟹的由來
中華絨來螯蟹是一種經濟蟹類自,又稱河蟹、毛蟹、清水蟹、大閘蟹。為中國久負盛名的美食。其螯足用於取食和抗敵,掌部內外緣密生絨毛,絨螯蟹因此而得名。雜食性動物,魚、蝦、螺、蚌、蠕蟲、蚯蚓、昆蟲及其幼蟲等均可作為大閘蟹的動物性餌料。
Ⅸ 陽澄湖大閘蟹歷史傳說
相傳在公元前2283年,堯帝委派大禹治水期間,有一位叫巴解的官吏在陽澄湖一帶負責治水,他遵循大禹的主張,疏通河道,開渠排水,依靠民眾,辛勞十餘載,把洪水引入了東洋大海。於是露出了大片耕地,農民種上了莊稼。
隨著水域的縮小,陸地的擴大,原來生活在水中的大批「八腳大蟲」紛紛爬上陸地捕食,尤其到了九、十月間莊稼成熟之時,這些「大蟲」像蝗蟲一般在農田裡肆意橫行,糟蹋莊稼,為禍田間。
農民們試圖捉住它們或是趕走它們,可是反被這些壯實的大蟲所傷。它們的腳尖刺破了人們的皮膚,兩只大螯咬著死不放鬆。人們對這些橫行無忌的傢伙望而生畏,卻無可奈何。
這時,巴解看到人們剛剛經歷了水災,又有蟲災襲來,憂心忡忡。為了拯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人民,他日思夜想,終於想出了一個「捕食大蟲,以濟災民」的辦法。他敢為天下先,親手捕捉,親口品嘗,意外地發現此蟲「不僅肉質豐肥,而且口味鮮美」。
當地的老百姓看到當官的第一個捕食,還吃得有滋有味,便紛紛效仿。果然,那大蟲不僅好吃,還可以充飢。不出幾年,那些「八腳橫行」的害蟲,都成了「八腳無逃」的美餐。
公元前2261年,大禹巡視十二州,來到江南陽澄湖地區,看到巴解將白茫茫的湖澤水鄉治理成為片片綠洲,並且將「八腳大蟲」變害為寶,使之成為人見人愛的美味佳餚,大為贊賞。於是,大禹封巴解為王,食邑於此,繼續治理江南水鄉。
後人為了紀念這位治水有功、敢食大蟲的英雄,就在陽澄湖東北角巴解第一次吃蟹的地方築城,取名巴城,同時用其名「解」字,讓原來無名的「八腳大蟲」的「蟲」字鎮伏在下面,取名為蟹。
(9)大閘蟹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陽澄湖大閘蟹又名金爪蟹,產於蘇州陽澄湖。蟹身不沾泥,俗稱清水大閘蟹,體大膘肥,青殼白肚,金爪黃毛,肉質膏膩。農歷9月的雌蟹、10月的雄蟹,性腺發育最佳。煮熟凝結,雌者成金黃色,雄者如白玉狀,滋味鮮美。
陽澄湖大閘蟹形成的與眾不同的四大特點:一是青背,陽澄湖蟹殼成青灰色,平滑而有光澤;二是白肚,貼泥的臍腹,晶瑩潔白;三是黃毛,腳毛長黃挺拔;四是金爪,陽澄湖蟹爪金黃堅挺有力,放在玻璃上能八足挺立,雙螯騰空。
名稱來源
包笑天曾對這個名稱寫過一篇《大閘蟹史考》,說到「大閘蟹」三字來源於蘇州賣蟹人之口。人家吃蟹總喜歡在吃夜飯之前,或者是臨時發起的。所以這些賣蟹人,總是在下午挑了擔子,沿街喊道:「閘蟹來大閘蟹」。」這個「閘"字,音同「炸",蟹以水蒸煮而食,謂「炸蟹」。這樣的解釋,尚不能盡意。
他有一日,在吳訥士家作蟹宴(吳訥士乃湖帆之文),座有張惟一先生,家近陽澄湖畔,始悉其原委。張惟一就是方還,與王頌文同為吳訥士的好友,吳家的常客。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出》手稿,流失二百多年,為吳士訥所購得,又為方還和王頌文在吳家發現,並慨然接受相贈迎回崑山,成為書林中的一段佳話。
事有湊巧吳家設蟹宴,方還亦在座,包笑天作了有關「大閘蟹」名稱的解釋:「閘字不錯,凡捕蟹者,他們在港灣間,必設一閘,以竹編成。夜來隔閘,置一燈火,蟹見火光,即爬上竹閘,即在閘上一一捕之,甚為便捷,之是閘蟹之名所由來了。」
竹閘就是竹籪,籪上捕捉到的蟹被稱為閘蟹,個頭大的就稱為大閘蟹,又因產自陽澄湖,故名陽澄湖大閘蟹。
Ⅹ 大閘蟹有著哪些歷史
所謂蟹文化,作為人類文化的一個構成部分和體系,就是人類認識、捕撈蟹、進行蟹的商品交易及食用蟹,並由此相衍生出的有關蟹的食用知識、商品理念、市場規范化制度及人們對其審美欲求和相關的趣聞、掌故、傳說及習俗和有關的詠蟹詩、文、書、畫、歌、舞、劇、樂等等,它是人們在開發利用蟹的社會實踐過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質成果的總和。
即人與蟹、人與蟹、人與蟹的生長環境——即大自然的關系,和人們對這種關系的不斷調整,構成了蟹文化。
據有關資料介紹,距今5.3億年前「寒武紀大爆發」,在沉積石灰岩層中發現的甲殼類動物化石,就有龍蝦、螃蟹和小蝦類類的,證明了早在5億年前,螃蟹就在地球上出現了,算起來,它在地球上存在的歷史時間要比人類久遠得多。
地球上最早出現古人類——(古猿類人)是在至少500萬年前,之後先後演化成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等階段,大約10萬年前進化成晚期智人,現在在地球上生活的人類屬於晚期智人,或稱為解剖學上的現代人。螃蟹比人類早誕生了5·07億年,如果以古人類對比螃蟹在地球上存在的時間,古人類只佔螃蟹的百分之一;螃蟹比晚期智人早誕生了5·10億年,如果拿晚期智人(現代人)在地球上存在的時間與螃蟹比,晚期智人只佔螃蟹的五千分之二。
盡管螃蟹在地球上橫行了那麼長的時間,若不與創造文化的主體——人類遭遇,是構不成蟹文化的。
人類是什麼時間開始真正認識螃蟹的呢?我們找不到確切的記錄,從中國口口相傳留下來的傳說,可以模糊地劃定個時間,那就是始於夏朝大禹治水的時代。有個第一食蟹者巴解的故事傳說。相傳,夏禹治水時,授命巴解督工。巴解設謀除害,築城挖濠,並灌以沸水燙死的夾人蟲成了珍饈。後人為紀念巴解,在「解」字下面加上「蟲」,稱之為「蟹」。如果這個傳說可信,中國人認識螃蟹約在四千多年以前。
但是,有一條科學考證,考古學家發現,在距今六千多年前新石器時代的崧澤文化(首次在上海青浦區崧澤村發現而命名)、良渚文化(包括江陰城墩、上海墩粟山等遺址)遺址出土中,多次發現螃蟹甲殼(認為是人類食用後的棄擲),據此考古推斷,人類大約是於6000多年前開始認識螃蟹,現也可以由此推論蟹文化的發端。
直接記錄人類與蟹的關系的書籍有《山海經》的巨蟹,還有記載周朝文獻的春秋戰國時代的《周書》的嘗蟹食;從第一部完整的農書《齊民要術》腌蟹介紹到到食蟹、藏蟹的專著《蟹略》《蟹經》;從唐宋以來名家文人的詠蟹詩文到明清小說蟹宴的描寫及記述,可以看出中華民族可能是最早懂得吃蟹的民族,而且也留下了源遠流長的蟹文化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