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閩南祭拜歷史人物

閩南祭拜歷史人物

發布時間:2021-03-12 08:30:04

1. 晉江的風俗習慣,民間傳說,歷史人物故事有哪些

保留的戲曲文化遺產,有梨園戲、高甲戲、打城戲、「嘉禮」戲等劇種,其中較為出名的有:南音、北管、梨園戲和「提線木偶」。
方言
通用語言為普通話,閩南話為主要地方方言,並存莆仙話、客家話等多種地方方言

2. 閩南有什麼故事或神話

1共工怒觸不周山
水神共工,是炎帝玄孫祝融的兒子。他人臉、蛇身、紅發,駕黑龍,管理和控制著佔大地面積十分之七的海洋、江河、湖澤。

顓頊繼黃帝登上帝位後,施行絕天地通的治理方略,搞得眾神沒有一點自由,地上的人們也怨聲載道。共工起而造反,向顓頊宣戰。雙方大戰於不周山。這不周山乃是當年女媧補天斬龜腿所立的四根天柱之一。沒日沒夜地廝殺了十幾天後,共工之軍漸漸不支。共工此時已殺紅了眼睛,他怒吼一聲,一頭向不周山撞去。只聽得天崩地裂的一聲巨響,不周山折斷了! 頃刻之間,西北邊的天空因失去支撐而傾斜下來,日月星辰迅速地向著西方滑落,同時,東南的地表也因巨大的震動而塌陷下去,百川之水順勢向東南奔流,宇宙從此改觀,形成了日月星辰運行的軌道和百川歸海的地勢。

2百鳥朝鳳
很久以前,鳳凰只是外形很平常的小鳥。但它有的優點就是:很勤勞。把吃多下來的食物都藏進洞里。有一年,森林大旱。鳥兒都餓得頭昏眼花。這時,鳳凰急忙打開山洞,把自己藏的食物分給大家。旱災過後,為了感謝鳳凰的救命之恩,鳥兒們都從自己身上選了一根最漂亮的羽毛拔下來,製成了一件光彩耀眼的百鳥衣獻給鳳凰,並一致推舉它為鳥王。以後,每逢鳳凰生日之時,四面八方的鳥兒都會飛來向鳳凰表示祝賀,這就是百鳥朝鳳。

3、炎帝擊石生火

人類使用最早的火全都是天然火.有個人便想人類總不能一直依靠天然火吧,所以決定自己要創造一種取火的方法,在一次狩獵中,他一失手未將石制的標槍命中獵物,不過他發現標槍與地上的石頭相擊時產生了火花,於是他就撿了很多那裡的石頭來試驗,結果成功的取得了火.也因為他發現了取火的方法,所以各個部落都一致擁他為王,這個人就是以火德為王的炎帝.之後他又創造了耕種方法並且教會了人類耕種,所以他又被稱為神農.

4、後羿與嫦娥

後羿和嫦娥都是堯時候的人,那時天上有十個太陽同時出現在天空,百姓都民不聊生。於是天帝命令善於射箭的後羿下到人間,協助堯除人民的苦難。後羿帶著他的美麗的妻子嫦娥一起來到人間。後羿把多餘的九個太陽射下去後受到了其他天神的妒忌,他們使天帝終於疏遠了後羿,最後把他永遠貶斥到人間。受了委曲的後羿和妻子嫦娥只好隱居在人間,靠後羿打獵為生。

5、盤古開天闢地

以前,宇宙就像是一個大雞蛋一樣混沌一團。此時誕生了一位偉大的英雄,他的名字叫盤古。他拿起巨大的神斧,掄起來用力向周圍劈砍。就這樣有了天地。每當盤古的身體長高一尺,天空就隨之增高一尺,大地也增厚一尺;每當盤古的身體長高一丈,天空就隨之增高一丈,大地也增厚一丈。盤古生前完成開天闢地的偉大業績,死後永遠留給後人無窮無盡的寶藏,成為中華民族崇拜的英雄。

6、鯀禹治水

大水漫上天際,鯀盜沒有得到天帝的命令取了天帝的神土來堵塞洪水,天帝派火神祝融在羽山附近殺死了鯀。鯀腹中生出了禹,天帝就命令禹鋪填土壤賓士洪水,禹從南方走到北方,從太陽處的地方跑到太陽落的地方,,一直率領人們從事治水的艱苦勞動,經過了十三年,禹終於將水治理好,完成了鯀的遺願。終於安定了九州。

7、誇父追日

北方天氣寒冷,冬季漫長,誇父想,要是能把太陽追回來,讓它永久高懸在天上給大地光和熱,那該多好啊!於是他就去追了一天,終於看到了太陽想把太陽捉住帶回去。可是他已經奔跑了一天了,火辣辣的太陽曬得他口渴難忍,他便俯下身去喝那黃河、渭河裡的水。兩條河的水很快就喝完了,但他還是沒有解渴,就跑去了北方大澤里的水,但他還沒到達目的地,就在中途渴死了。
8、愚公移山

愚公家門前有兩大座山,這兩座大山就像一堵巨大的牆,擋住了他們通往外界的路,與世隔絕,非常落後。於是愚公決心把山平掉,每天就不停地把山上的土挖走。有個老人叫智叟,笑他太傻,對他說這是不可能的事。愚公說: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的,兩座山終究會鑿平。

9、嫦娥奔月

嫦娥是後羿的妻子,因後羿立下蓋世神功所以收了許多徒弟。其中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當有一次後羿帶眾徒外出狩獵時,蓬蒙裝病留了下來,並逼嫦娥交出她丈夫前不久給她的不死葯,嫦娥在被逼無奈之際吞下了不死葯,她立即飛上了天,因為不捨得後羿,所以在離地球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10、吳剛砍樹

傳說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樹。漢朝時有個叫吳剛的人,醉心於仙道而不專心學習,因此天帝震怒,把他拘留在月宮,令他在月宮伐桂樹,並說:「如果你砍倒桂樹,就可獲仙術。」吳剛便開始伐桂,但吳剛每砍一斧,斧起而樹創傷就馬上癒合,日復一日,吳剛伐桂的願望仍未達成,因此吳剛在月宮常年伐桂,始終砍不倒這棵樹。

11、女媧造人

盤古開辟了天地,但女媧總覺得很寂寞因為世界是缺少一種像她一樣的生物,於是她用泥土照著自己的影子捏了起來。捏完後,他居然活了起來。女媧一見,滿心歡喜,接著又捏了許多。她把這些小東西叫作「人」。這些「人」是仿照神的模樣造出來的,氣概舉動自然與別的生物不同,居然會嘰嘰喳喳講起和女媧一樣的話來。從這以後,大地就到處有了人。

12、皇帝戰蚩尤

一次,華夏大地陷入了分裂的局面,戰事連連,百姓不得生存。華夏被分為五個大部落,其中黃帝和蚩尤的部落勢力最大,黃帝因不願看到百姓因戰爭而受苦,便想停止這種戰爭局面,所以使用以暴制暴的方式來解決。最後,蚩尤兵敗逃跑.黃帝命應龍前往追殺.應龍不負期望將蚩尤殺死並割下蚩尤的頭顱獻給黃帝.

13、女媧補天

女媧是一位善良的神,她為人類做過許多好事。傳說當人類繁衍起來後,兩個神仙打架從天上打到了人間,天被打出了個洞,把人們安靜的生活環境都破壞了。女媧看到這種場景,非常不忍心,於是練了五色石來把天上的洞補好了。把臟亂的環境重新恢復平靜,再還給了人類,人類都非常感謝女媧。

14、神農試百草

生老病死是最自然不過的事了,不過因為」病」而早早離開這個世界的人又實在值得同情.神農覺得自己有保護好自己的子民的職責,所以他踏遍神州大地尋找治療病患的葯草,找到後他都先自己服用來確定有用與否或者有毒與否.最後終於找到了可以治療很多常見病患的葯草.

15、精衛填海

炎帝有一個女兒,叫女娃。一天,女娃去東海看太陽升起。不幸的是,海上突然起了狂風大浪,女娃不幸落入海中,終被無情的大海吞沒了,永遠回不來了。女娃死了,化作了一隻小鳥,「精衛、精衛」的悲鳴,所以,人們便叫此鳥為「精衛」。精衛非常痛恨東海,於是日復一日地不斷地往東海中扔石子,想把東海填平。

16、刑天戰黃帝

黃帝用強大的武力打敗了炎帝,把炎帝被迫退到南方。刑天發誓要與黃帝爭奪神位。他左手握一面盾,右手拿一把斧,與天帝開始了一場激戰。突然,黃帝看準機會一劍向刑天脖頸砍去,刑天那顆巨大的頭顱就被砍落下來。刑天見頭被砍落,愈加震怒。他毫不示弱,以兩只乳頭當作眼睛,肚臍當作嘴巴,揮舞武器,繼續吶喊戰斗。

17、姜子牙釣魚

商朝末年,紂王殘暴不仁,人民生活非常艱苦。渭河一帶是諸候姬昌的管轄范圍,姬昌胸懷大志,很愛惜人才。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河邊釣魚。他用奇特的方式釣魚,這件事傳到姬昌耳里,姬昌心想他可能是個有才能的奇人,請了他好幾次姜子牙都不理睬他們繼續釣魚。最後姬昌就准備了豐厚的禮品,親自拜訪姜子牙。姜子牙看出他的確是誠心誠意,就答應輔佐他。

18、沉香救母

漢代有個書生叫劉向與善良的仙女,華岳三娘相愛了。不久,三娘就懷孕了並為孩子取名為沉香。天上的神仙知道了此事後,便把他抓了回去。沉香懂事長大後決定去就自己被壓在華山下的母親。母親知道沉香不能就出自己,便叫沉香去找他舅舅,沉香在舅舅手裡拿到了寶蓮燈,立即飛回了華山,救出了母親。

19、八仙過海
八位神仙人物好打抱不平,懲惡揚善。有一天,他們一起到了東海,只見潮頭洶涌,巨浪驚人。呂洞賓建議各以一物投於水面,以顯"神通"而過。其他諸位仙人都響應呂洞賓的建議,將隨身法寶投於水面,然後立於法寶之上,乘風逐浪而渡。(鐵拐李有鐵杖及葫蘆,漢鍾離有芭蕉扇,張果老有紙疊驢,呂洞賓有長劍,何仙姑有蓮花、韓湘子有橫笛、曹國舅有玉版,藍采和有花籃。)

20、仙女造橋

很久以前,上天三元仙子每年中元節去承受人間的香火供奉,不巧這一年上元仙子因為有事不能離開,只好拜託其他兩位仙子飛下天界。她們見這裏海秀山奇、人民淳樸,便心生愛意。為回報百姓的祭奉盛情,兩位仙子見海島與大陸交通不便,決定修一座海橋連接起來,以造福人間。於是施用移山填海的法力,頃刻間,那海橋即將修造成功。

閩南七夕民俗及傳說

在閩南地區,傳說中的「七仙女」並非一個仙女,而是七個神娘,俗稱「七娘媽」,並且傳說七月初七是「七仙女」的生日,因而民間把這一天稱做「七娘媽生」。這也許是七夕民間流傳在宗教氛圍濃厚的閩南地區的衍化。

自古以來,在閩南地區勞動婦女的心目中,「七娘媽」是美麗、善良、慈愛、吉祥的化身,她能庇佑孩子健康成長,因而,民間有七夕「拜天孫」的習俗。《泉州府志》記載:泉俗七夕「乞巧」、「陳瓜果」、「小兒拜天孫」。按照這一習俗,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頭一個「七夕」要做「新契」,意為新拜「七娘媽」為義母(閩南話稱「契母」)。到了十六歲,當年的「七夕」要「洗契」,意思是對其長大成人、與「七娘媽」脫離關系進行洗禮。這一民俗相沿成習,隨著時代的進步,不少城市家庭現已摒棄,但在農村中仍可見其遺存。

按照傳統習俗,閩南地區七夕敬奉「七娘媽」,具有濃厚的民間色彩,而且因為人們認為「七娘媽」是七個,因而都與「七」有關。主要有:七娘轎(七乘)、七娘亭(內有七個仙娘之像),其餘陳列的果蔬、糖果(煮熟的甜糯米丸)、酒樽、箸子等,一般也以七為數。另外,還有女性專用的生花、熟花、胭脂、花粉、剪刀、紅髻繩等。「七娘轎」和「七娘亭」保留了民間紙扎藝術的精巧,尤其是「七娘亭」更是別致,比較講究的亭中還扎有彩繪的「七娘」泥偶,煞是雅觀。據說,七娘亭的流傳源於宋代。《東京夢華錄》記載:「七夕以錦綠結成樓殿,陳設花果……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七娘亭也許源自於此。

關於七夕的傳說,閩南還有其精彩的說法。傳說當年天帝盛怒於七仙女與董永成婚,以銀河為界,將這一對恩愛夫妻隔開,後允其每隔七天相會一次,命喜鵲把天帝這一命令傳給他倆,不料喜鵲竟把七天一相會誤報為每年七月七日一相會。至今,閩南地區還保留著「客鳥(喜鵲)報錯喜」的俗諺。雖然喜鵲報錯喜,消息誤傳,但傳出去的是天帝的命令,就必須將錯就錯,不能再改,於是罰喜鵲每年「七夕」為牛郎織女搭橋。據說,七月初七這一天見不到喜鵲的影子,是因為它們都搭橋去了;七夕過後,喜鵲頭部皆禿頂,那是因為牛郎牽牛過鵲橋時,牛蹄子蹂踏所致。民間還傳說,七月初七這一天必定下雨,即使是晴朗的天氣,也會偶爾飄下一陣毛毛雨,那是牛郎織女流下的情淚。閩南民間說是「七娘媽流眼淚」。

閩南民諺的哲理故事
閩南語作為中國古代中原母語的活化石,已經經過不少資深語言學家的論證。其生動的語匯無不蘊含豐富的哲理,因此,其流傳地區的廣泛更令人驚訝。現在,我就平日搜集過的一些閩南民間諺語故事一段段細細講來,相信大家聽了一定會喜歡的。首先咱要講到的一則諺語叫歹馬也有一步踢。這句諺語出自古代一次戰亂之後。據傳有一次兵荒馬亂過後,漳州府在清理戰場時,把一批受傷的戰馬拉到南門外圩市上拍賣。許多人看到傷馬價錢低賤,紛紛購買回去殺了吃馬肉。

有一天,一位城郊農夫到圩市賣菜,聽說傷馬很便宜,也去買了一匹,拉回家去。由於回家時天色已暗,他便把馬綁在豬圈裡,准備明天一早就把它殺掉。

這天半夜,有一個毛賊到村裡偷東西,聽見農夫家的豬圈裡有大豬嚎叫的聲音,走近一看,是一隻大肥豬。他高興地把豬圈門撬開。當他剛鑽進豬圈時,摸到那隻傷馬的尾巴。馬最怕有人揪尾巴,一覺得尾巴被抓住了,急急伸腿一踢,正好踢中毛賊的下身。小毛賊痛得哇哇叫。農夫一家人聽到了,馬上沖到豬圈,毛賊一看到有人來,便哀求:放我走吧,我以後不敢來偷東西了!」

第二天,這事傳開了,村裡的人說:「莫看這歹馬也有一步踢」。農夫也捨不得把馬殺掉、精心喂養,結果這只傷馬成了一匹壯馬。

這則故事說明,每個人的能力有大小,只要有一點優勢,就不要小看或郫視他。

這以上說到的是歹馬也有一步踢這則民間諺語故事。接下來要和大家共同分享的另外一則閩南俗語叫「罩雞不成孵」,也叫「押雞不成孵」。聽眾朋友,「罩雞不成孵」,說的是,母雞不在蹲窩的時候,硬把它罩起來強迫它孵蛋是不可能的,如同普通話中「捆綁不成夫妻」「按下牛頭喝水」的意思一樣。它告誡人們,凡事必須尊重客觀規律,不能勉強。

聽眾朋友,母雞蹲窩孵蛋是它的本能。當母雞產完一窩蛋以後,它就開始孵蛋。這時,窩里即使沒蛋,它也要蹲在窩里,這就是「蹲窩」,有的又叫「賴窩」。蹲窩的母雞既清醒又迷糊。說它清醒,是因為它感到窩里有它的兒女們,不能離窩,否則會遭夭折。這期間,它少吃少喝,但不忘把糞便排泄在窩外,還不時翻窩,用身體最大限度地蓋住所有的蛋。說它迷糊,是因為窩里有沒有蛋它並不理會,即使窩里放鴨蛋鵝蛋或者其他鳥蛋甚至石頭,它照樣精心孵化。遇到這種情況,有些農家,為了使蹲窩的母雞早清醒早生蛋,往往使用各種殘忍手段折磨它,或泡入水中,或縛住雙翅或雙腳等,但一切都無濟於事,最後依然不能使它恢復常態。

「罩雞不成孵」原意為不能做違反自然規律的事,如今又被人們引申為將兩種完全不同的人或事勉強湊合在一起,結果彼此不但不能和諧相處,甚至往往把事情弄得亂糟糟。例如,兄弟、妯娌間由於性格不同或利益沖突,提出要分家過,而父母為了維護家庭的「統一」,卻不答應,結果事與願違,落得「罩雞不成孵」,糾紛不斷,家庭失和,造成了嚴重的後果。

好,講完了「罩雞不成孵」這則閩南俗語後,下面咱繼續來講到一個泉州的俗語叫「一個書籠,一個頭桶」。

聽眾朋友,「一個書籠,一個頭桶」是一句比較特殊的泉州俗語。書籠,即是裝書的竹籠;頭桶,便是裝人頭的木桶。這句俗語來自古代晉江一位書生的故事。

相傳,明朝洪武十八年(一三八五),磁灶村一農家誕生一男孩名叫吳復。吳復從小天資聰穎,活潑執靈。六歲時就能背誦《三字經》,七歲時通論語孝經,被稱為「小神童」。十八歲成為縣學中有定額的廩生,享受公費待遇。

宣宗宣德戊申年(一四二八),泉州知府發現府學里有的廩生是冒名代考而錄取的,便不分青紅皂白地宣布所有的廩生全部除名,永遠不能參加科舉考試。那時,被除名的廩生,絕大部分覺得冤枉,但心裡生氣嘴中不敢說,自在家裡生悶氣。唯獨吳復不怕死地說:「現在,我蒙受極大的冤枉。盡管民要告官,難如上青天,但人生自古誰無死,我怎能歸世人屈辱於權勢而在世間生存呢?我要上訴,來昭雪我的恥辱。」這樣吳復就寫好理由充足的狀詞,立即向泉州知府申訴,但被拒之門外,不予受理,他又往省城福州進行申訴,仍然無什麼用。吳復回家後橫下一條心,決定排除一切困難,到京城告御狀,直到洗雪冤情方才罷休。

吳復拜別父母步行上京時,肩上挑著一個書籠和一個頭桶,走了一村又一村,穿過一縣又一縣,曉行夜宿,歷盡千辛萬苦,終於順利抵達京城,找個小客店住下,准備告御狀。

當朝的宣德皇帝是一位聖明的君主,曾多次接見和受理來京告狀的受害者。吳復終於尋得機會,親自向皇上申述冤情,並懇求皇上讓受除名者重新參加甄別考試,他還表示:「若是小民考後屬於不合格者寧受死罪,斬首後裝在從家中帶來的頭桶而毫不悔恨。」皇上聽後,既同情又感動,遂即頒下聖旨,命翰林院出題,從速通知泉州府所有被除名的廩生前來京都,在天門下參加甄別考試。

消息傳開,泉州被除名的廩生都感到非常意外又歡喜,積極准備應試。眾廩生經過幾場甄別考試,到公開發榜時,吳復名列第一,其他具有真才實學者皆榜上有名。那些花大錢請人替考的冒牌貨色,一一落馬,丑態百出。事後,每當人們談起這件事時,無不敬佩吳復的才學和膽識。

不久,吳復被朝廷選派到江蘇省應天府溧水縣擔任縣學訓導,後因政績突出,又被提升為溧水知縣。吳復在回憶往事時,深有感慨地說:「當年若不是冒死拼搏,我哪會有今日呢?」從此,「一個書籠,一個頭桶」這句俗語,連同這個真實的故事便在泉州民間流傳開了。

碎缸的故事--閩南故事
民國某一年,剛好是麥子收成了後的季節,晉江龍湖有一個姓施的作田兄,聽說海口嘉排村船埠頭到了一批十一斗的大水缸,正好厝內欠用裝五穀,就趕緊前去購買。

說起這個姓施的作田兄,人人都知道他的性情溫和,無多無事,臉上常常笑咪眯。這日,他買了兩個大水缸用扁擔挑著,一搖一晃轉回家。來到田間小路上,看見一條被過路人踏出的小路,正從一丘閑田中穿過,可省繞一大段路,他想,路是人走出來的,即然別人從這里過路,我也抄近路,也挑著水缸從那條小路穿田中過去。沒想到這個時候有一個人正躲在這里等攔。這是一個姓洪的作田兄,他性情爆烈,人人都怕他、讓他。這日他在田頭已經等了很久了,一看見姓施的作田兄挑著大水缸走到田中央,就風風火火趕上去,沒分沒話,舉起鋤頭,「呯嘭」一大聲,將姓施的一個大缸砸得碎碎碎。

姓洪的作田兄為什麼來打碎大水缸呢?原來這丘田正是他耕種的。這日,他帶著牛犁耙來田裡翻地,看見田中被踏出路,已經一肚子火了,沒想只犁二趟,田地被踏得實實,將一個新犁頭卡斷了。受不了氣,他才會提著鋤頭,在田頭,打碎大水缸。

再說姓施的作田兄聽見「呯嘭」一聲,前面的大缸就一墜在地上,嚇了一大跳,趕緊轉過頭,一見那姓洪的作田兄正睜大眼睛,拿著鋤頭氣呼呼,就知道是什麼原因了。所以他就笑著問: 「老兄,怎樣不作聲打碎我的大缸?」姓洪的作田兄「哼」了一聲,粗聲大氣叫起來: 「我問你,這里是田還是路?」姓施的作田兄聽了笑笑說: 「從你的田裡踏過去是我不對。老兄,請你把手中的鋤頭借我一下。」姓洪的作田兄正在火頭里,心裡想,就使讓你拿鋤頭相打,我也不怕你,便將鋤頭扔過去,說:「借就借吧,看你敢把我怎樣。」姓施的作田兄拿起鋤頭,不是要打姓洪的,而是「呯嘭」一聲,也將另一個大缸打得碎碎碎。姓洪的作田兄感到奇怪,說:「你這是做什麼?」姓施的作田兄轉過身來,笑笑說:「老兄,看你性地這么急,撩田是我不對,但是田中的路並不是我一人踏出來的,現在你不作聲將我的大缸打碎了,剩一個叫我怎樣扛回家?不如一起打碎,還麻煩你將那些碎缸片揀掉。」說了,將鋤頭拿給姓洪的作田兄,拾起扁擔繩子轉回家去了。

這件事雖然使姓洪的作田兄過後有點見笑,但是隨著時間一久,也就漸漸忘記了。

無巧不成書,有一天,正是龍湖鄉村裡幾年一度的「佛生日」,姓洪的作田兄也受朋友的邀請,前去吃酒。真真是「冤家路窄」,他剛剛踏入村頭,對面正碰上姓施的作田兄也到村頭接人客。原來這是姓施的所在鄉里。姓施的作田兄看見姓洪的作田兄,就大笑著跑過來拉住,喊著說:「哎呀,老兄弟,沒想到你也來了,真巧被我接到了,今日無論如何也要上我家吃杯酒。"俗語說:強龍不壓地頭蛇。這個時候,姓洪的作田兄只得跟著走。一進家,姓施的作田兄就對滿廳的親友嚷著:「我的好友來」。一邊就將姓洪的作田兄直直「請」進房中去,叫家裡人敬上煙、茶、酒、擺了滿滿一桌,然後笑著說: 「老兄,要什麼,自己用了,我還有些事趕快要辦, 只好失陪」說了,跨出房門,拉上門鎖,「咔嚓」一聲,門就鎖起來了。

這里姓洪的作田兄聽見外面人聲馬叫,心裡暗暗叫苦,但他性情直,心想:上次放門口刁,今日是自投羅網了,管他死還是活,先吃再說,就一個人在房中喝酒。臨近中午,姓施的作田兄才從外面進來,笑笑說:老兄,將你鎖在房中真是對不起。」姓洪的作田兄這時笑也不是,哭也不是,只好不說一句話。姓施的作田兄又說:「老兄,我是真心要請你,怕你跑掉,所以將你鎖在房中。」接著就將姓洪的作田兄拉到廳中酒桌上。親友們看見姓施的作田兄這樣親熱地拉著一位客人來,都離坐站起來迎接。但是,那些知道這位客人被鎖在房中的親友未免心裡疑惑,有人問:「這位老友是……」這一問使姓洪的作田兄答不出來。姓施的作田兄連忙笑著說;「我來介紹,這位是我在路途結交的朋友,為人忠直,就是性子急一點……」接著就將前面的事大略講了出來。聽見的人都笑了起來。但是,這時姓施的作田兄卻是沒有笑,說: 「諸位,這件事倒是這位老兄教我做人的道理,大家試想,我們都是作田人,只圖路近,踏毀人家的田地,這就逆天理,大家說是不是?所以,我認了這位老兄為好友!」眾人聽了,心裡都很佩服。

姓洪的作田兄這時也很見笑,當天離開後,隔天就趕緊去船埠頭買了兩個十一斗大水缸,挑往姓施的作田兄家中來。從此,兩人真的成了好朋友。

水井公生的傳說
洪瀨鎮東街有處地名叫中土爐的角落,有一口井叫「解元」井。這口井的泉水清洌甘純,哪怕是久旱未雨,也依然瀝瀝噴涌,取之不竭。在這個古鎮當年還沒有自來水的時候,周圍數百人口,均靠此井供水吃用。每當人們從單位下班或打工歸來,尤其是那盛夏酷暑的季節,只要從這口井中打起水來,無論是飲用或是沖涼,都會感到甘甜無比、疲勞頓消。這口井至今尚在,雖年代久遠,但該井的水依然清純而不渾濁,且抽之不盡,用之不竭。
然而說起這口水井的歷史,還有著這樣一個動人的故事.
相傳清朝道光年間,中土爐有戶吳姓人家,兄弟二人,親如手足,冷暖相知。大哥為人忠厚勤謹,早已婚娶。小弟吳宏模,卻是一介懦生。由於有這位大哥當家,所以小弟就「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專心致志、寒窗苦讀。其餘世事一概不管,有時連大嫂催其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他都不理,因此大嫂久而生怨,挾恨在心。從此對他的日食三餐也就不大理會。因此,吳宏模只好每天過著半飢不飽的苦澀日子,繼續用功。
再說光陰荏苒、日月如梭。幾年的苦讀,終於盼來了省城會試的日期。這一天,吳宏模整束行裝,准備次日凌晨赴省城趕考。大嫂得知其情後,為了報平日這怨,就於當天晚上把家中糧食收存於自己房中,並把水缸里的水掏盡,甚至連打水用的小水桶也一並藏匿起來。
第二天,吳宏模起床後,正准備煮點稀飯作為早餐,卻找不到糧食。無奈之下,只想隨便燒點開水充飢,但卻見水缸滴水無存,欲到屋外打水,又不見平日打水用的水桶,他知道這是大嫂在挾怨報復,無奈之下,長嘆一聲,走出屋外,只見遍地積水,才想起昨夜有陣大雨。心想既然下大雨,井水必會上漲,就到屋裡拿個水瓢,准備到井中舀水,當他起近井邊,探頭一看,卻見水深如故。此時,傷心不已的吳宏模突然雙膝脆地,對著水井禱告說:「水井公啊,水井公!你若可憐我這位手無縛雞之力的貧寒書生,就將井水上漲,好讓我飲些井水充飢趕路。此後若能金榜題名,衣錦還張鄉之日,定當答謝你的恩情」!說來奇怪,吳宏模剛禱告完畢,就見井水慢慢上漲,直至平面。吳宏模高興萬分。急忙用水瓢打出一瓢冷水飲下,然後背起行裝,匆匆上路。
俗語說:功夫不負苦心人。這一日,流星快馬飛報洪瀨,吳宏模獲省試第一,高中解元。不日將回鄉探親。眾宗親及務鄉鄰聞訊後,皆大歡喜,就日夜盼望著他的歸來。直到返鄉的這一天,只見吳宏模端坐在大轎,鳴鑼開道,風光無限地返回故里。大嫂聞知後,悔恨交加,羞愧難當,只好躲到娘家迴避去了。然此時的吳氏宗親早已聚集在祠堂門口等候,當他們看到吳宏模步下官轎時,即由他那老實巴交的大哥帶領眾宗親迎上。這時忽聽見有族裡宗親提議說,此次吳宏模高中解元,光宗耀祖,是祖先在天之靈,應該先祠堂大門,祭拜祖宗,人答謝先人之恩。吳宏模聞聽後立即制止。解元公說:「我想,應該先答謝水井公當日漲水之恩,然後再祭拜祖宗。」說著就把趕考那天早上的情景,向眾位宗親作了一番講述,眾人聽後,驚奇無比!便聽從吳解元的建議,把每年農歷十月初三(即漲水的那天)訂為水井公的生日。每逢這天,吳氏宗親就要大擺筵席、演對酬神、熱鬧非常。為了紀念這個頗有意義的傳奇,就把這口水井稱為「解元井」。
後來,查閱中國的民俗歷史,普天之下,能為水井公做生日的,唯此而已耳!
媽祖傳說

3. 閩南的當地名人

李光地(1642年-1718年)字晉卿,號厚庵,別號榕村,泉州安溪湖頭人,1642年出生於安溪縣祥華鄉祥華村。清康熙九年(1670年)中進士,進翰林,累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他為官期間,政績顯著,貢獻巨大,康熙帝曾三次授予御匾,表彰其功。清朝著名的清官、理學名臣,也是有爭議卻又深得康熙帝信任的人物。同時代的學者尊稱為「安溪先生」,或「安溪李相國」。
顏思齊(1589年——1625年),宇振泉,福建 海澄縣人。生性豪爽,仗義疏財,身材魁梧,並精熟式藝。台灣開發史上,顏思齊最早率眾縱橫台灣海峽,招徠漳泉移民,對台灣進行大規模的有組織的拓墾,因而被尊為「開台王」、「第一位開拓台灣的先鋒」。《台灣通史》為台灣歷史人物列傳,「以思齊為首」。
鄭成功(1624年-1662年),漢族,明末清初軍事家,民族英雄。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號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鎮人。其父鄭芝龍,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時監生,隆武帝賜姓朱、並封忠孝伯,這也就是他俗稱「國姓爺」的由來。清兵入閩,其父鄭芝龍迎降,他哭諫不聽,起兵抗清。後與張煌言聯師北伐,震動東南。鄭成功一生,抗清驅荷,以趕走荷蘭殖民主義者、收復祖國領土台灣的業績載入史冊,海峽兩岸均立像樹碑紀念。有《延平王集》行世。
黃道周(1585~1646年)明末學者、書畫家、抗清英雄。字幼玄,一作幼平或幼元,又字螭若,螭平,號石齋,漢族,福建漳浦銅山(現東山縣)人。天啟二年進士,歷官翰林院修撰、詹事府少詹事。南明隆武時,任吏部兼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抗清失敗,被俘殉國,謚忠烈。黃道周學問淵博,精天文歷數諸術,工書善畫,以文章風節高天下,為人嚴冷方剛,不諧流俗。著有《易象正》、《三易洞璣》、《太函經》、《續離騷》、《石齋集》等。
洪承疇(1593~1665年),字彥演,號亨九。先仕明於松山之敗後降清,是明末叛臣之一,但也是清朝定鼎中原的重臣。出生於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二十二日,福建省 南安縣二十七都英山霞美鄉(今英都鎮良山村霞美)人。康熙四年(1665年)去世,享年73歲。贈少師,謚文襄,賜葬京師,立御碑。他的墓地在北京海淀區車道溝。乾隆因洪承疇為叛明降清的人,列於貳臣甲等列入《清史·貳臣傳》。洪承疇於崇禎年間,曾輯有《古今平定略》12冊。後人又輯有《洪承疇章奏文冊匯輯》及《經略紀要》24卷。
陳化成(1776——1842)是鴉片戰爭時期,守衛吳淞,英勇抗英著名將領。字業章,號蓮峰,漢族,福建同安縣(今屬廈 門市)人。出身行伍,歷任嘉慶間參將、道光間總兵,鴉片戰爭爆發時任任福建水師提督,迎擊英艦,旋任江南提督,道光十二年與英艦力戰而死。
陳嘉庚(1874~1961年),是著名的愛國華僑領袖、企業家、教育家、慈善家,福建同安縣 集美社人(現廈門集美 區),廈門大 學、集美中 學、翔安一中、集美學村、翔安同民醫院等,均由陳嘉庚創辦。成長於鄭成功抗清復明故壘的陳嘉庚一生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懷,為辛 亥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的建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生前曾被毛澤東稱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廈門大學、集 美 大學(前身為集美學村各校)兩校師生都尊稱其為「校主」。晚年的陳嘉庚,請人在鰲園刻錄「台灣省全圖」,念念不忘國家統一、台灣回歸!
林語堂(1895~1976年),福 建龍溪(現福建省 平和縣坂仔鎮)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筆名毛驢、宰予、豈青等,中 國當代著名學者、文學家、語言學家。早年留學國外,回國後在北京大學等著名大學任教,1966年定居台 灣,一生著述頗豐。1912年林語堂入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在清華大學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學文學系,1922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轉赴德國入萊比錫大學,專攻語言學。1923年獲博士學位後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務長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後,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並在《語絲》上發表第一篇文章《論士氣與思想界之關系》。1926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寫雜文,並研究語言。1927年任外交部秘書。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1934年創辦《人間世》,出版《大荒集》。1935年創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格凋」的小品文,成為論語派主要人物。1935年後,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風聲鶴唳》《孔子的智慧》《生活的藝術》,在法國寫《京華煙雲》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
黃仲咸(1920-2008.7.30)福建省南安市碼頭鎮仙都村人。幼承堂訓,少懷鴻志,高小修業未滿,便離鄉背井南渡印尼謀生。黃仲咸身在異邦,情系故土。改革開放後,慨然捐資2000餘萬元,先後為南安市中小學和醫院建造各類樓宇40幢,又創設福建省「黃仲咸文學獎」,資助地方史志的編纂和出版。1990年首建「南安市黃仲咸教育基金會」,在全市開展獎教獎學和助學活動,至今有16500多名師生獲獎或受助,獎助金額560多萬元。1993年捐資2000萬元在南安市區興建一座12層,建築面積12000平方米的「必利達大廈」作為基金會永久業產。1994年又投資近1.5億元在廈門市建造35層,建築面積47000平方米的「必利達大廈」,其運行收益擬作全國科教獎勵的基金。黃仲咸先生為振興家鄉教育,不惜變賣家產,傾其資財,至今已捐資2億多元之巨。福建省人民政府多次授予金質獎章,並於1995年為其樹碑嘉獎,同年國家教委授予「尊師重教、振興中華」獎牌,1999年光榮地應邀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慶典」。

4. 閩南地區有拜天公的習俗,這個天公指的到底是什麼

我是閩南人,我來說說自己的看法。閩南人很信佛的,這主要來源於閩南的特殊地域。八閩在唐之前處於蠻荒之地,唐朝以後有中原不少移民。由於福建八分山一分水一分田,與外界交流少,又受限於當時的科學技術,大部分農耕需要靠天吃飯,很多不能解釋的就歸於上天安排,所以很早之前閩南人就很敬畏佛。

但故事終究是故事,民間信仰的願望都是美好的,就是希望來年裡能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老百姓能安居樂業。有了這些傳統的節日才能讓我們的年過的更有味道,傳統一定要保留。最後也祝友友們在新的一年裡身體健康,萬事如意。謝謝

5. 閩南地區地方特色的民俗有哪些

1、尾牙(農歷十二月十六日)

作尾牙算是感謝土地公一來對信眾的農作收成與事業生意順利的庇佑,所以會比平常的更加隆重。

且各公司行號的老闆會在公司、家中或餐廳犒賞員工,做為慰勞員工一年來的辛勤。在舊社會的時候,一般是年底地主犒賞長工。

2、中秋博餅(農歷八月十五)

廈門人對中秋節特別重視,除了全國共有的賞月、吃月餅以外,當地有一種玩會餅搏狀元的民俗活動。當年鄭成功率部駐扎在廈門,中秋節前後,士兵們開始思念家人。

部將洪旭為了激勵士兵先國後家的鬥志,便巧設「中秋會餅搏狀元」,用六個骰子和一隻碗,讓士兵輪流擲骰子,根據骰子紅豆的多寡,可中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

六骰均為4,可囊括桌上全部月餅,六骰均為除4外的數,要關燈,搶月餅。該習俗一直在廈門民間流傳。

中秋之夜,家家戶戶都會進行這種充滿樂趣的活動。廈門的餅店在中秋節前後大量生產會餅上市,有餡餅、廣東餅、餅乾式或三者綜合。

3、柴頭會(每年農歷二月初六)

柴頭會是集中竹竿柴棍農具和日用品的銷售會,是福建省民間較大的盛會之一,源於太平天國運動時。

縣衙不準農民進城時攜帶凶器和鐵器之類的東西,只能攜帶竹竿柴棍等,當地農民為了反對奴役壓迫和抗捐抗稅。

而在陳順光的帶領下,於農歷二月初六組織的一次起義,人們手持木棍、扁擔、竹叉等沖進縣衙,最後以起義勝利而告終,後來人們為了紀念此次勝利,便定於每年的農歷二月初六舉辦柴頭會。

4、冬節搓丸(農歷冬至)

福州地區特有的傳統時令節俗,象徵全家團圓。冬至的前一天晚上,人們會在祖先神主龕前陳列簪花壽面等吉祥供品。

桌面放置一隻大竹籮,籮中盛有糯米粉,點綴有福橘、紅箸、四季花等。然後全家老小圍坐在大竹籮周圍,邊搓丸、邊唱兒歌,搓丸分搓和捏兩種,搓的有圓球和圓條,捏的則形狀各異。

大人喜歡捏壽桃、蝙蝠等象徵吉利的物品;小孩所捏的則由大人喝彩附會,如捏一隻狗,就唱「狗投富」,捏一隻龜,就唱「龜長壽」,搓成的丸在煮熟後醮糖豆粉吃。

5、備節

節前,要完成掃塵、拆洗 被褥蚊帳等大掃除,炊年糕、年米果,給大人小孩買衣服,操辦「敬神敬佛敬公媽」的供品及年貨,請先生寫春聯,有的還到各宮廟「燒過年金」。

6. 閩南地區有哪些近代史英雄人物

1、林覺民

林覺民(1887年—1911年5月),字意洞,號抖飛,又號天外生,漢族,福建閩縣(今福州市區)。中國民主的先驅,革命烈士。

林覺民少年之時,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學說。留學日本期間,加入中國同盟會。1911年春回國,4月24日寫下絕筆《與妻書》,後與族親林尹民、林文隨黃興、方聲洞等革命黨人參加廣州起義,轉戰途中受傷力盡被俘。後從容就義,史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2、林則徐

林則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福建侯官縣人,是清朝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兩次受命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在中國有「民族英雄」之譽。

1839年,林則徐於廣東禁煙時,派人明察暗訪,強迫外國鴉片商人交出鴉片,並將沒收鴉片於1839年6月3日在虎門銷毀。虎門銷煙使中英關系陷入極度緊張狀態,成為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入侵中國的借口。

3、鄭成功

鄭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漢族,明末清初軍事家,抗清名將,民族英雄。弘光時監生,因蒙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並封忠孝伯,世稱「鄭賜姓」、「鄭國姓」、「國姓爺」,又因蒙永曆帝封延平王,稱「鄭延平」。

1645年(清順治二年,弘光元年)清軍攻入江南,不久鄭芝龍降清、田川氏在亂軍中自盡;鄭成功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成為南明後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襲、包圍清江寧府(原明朝南京),但終遭清軍擊退,只能憑借海戰優勢固守泉州府的海島廈門、金門。

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永曆十五年)率軍橫渡台灣海峽,翌年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台灣大員(今台灣台南市境內)的駐軍,收復台灣,開啟鄭氏在台灣的統治。

4、陳嘉庚

陳嘉庚(1874年10月21日——1961年8月12日),著名愛國華僑領袖、企業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集美社(今福建廈門集美區)人。

成長於鄭成功抗清復明故壘的陳嘉庚一生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的建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晚年的陳嘉庚,請人在鰲園刻錄「台灣省全圖」,念念不忘國家統一。

5、葉飛

葉飛(1914.5.7—1999.4.18),原名葉啟亨,曾用名葉琛,軍事家、政治家。祖籍福建省南安市金淘鎮,生於菲律賓奎松省,是中國唯一具有雙重國籍的開國上將。

葉飛幼年回國求學,求學期間開始參加秘密革命工作,1932年3月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參加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7. 閩南人的傑出代表人物

唐代以來也有許多活躍在政界、學術界和文壇上的傑出人物:唐代詩文家歐陽詹,宋代理學家陳淳、詩人蔡襄,明代哲學家李贄、詩文家王慎中,軍事家鄭成功,近代教育家陳嘉庚等,都是歷史上閩南文化的代表人物。

8. 有誰知道福建多地供奉的朱候尊王歷史上是哪個人物嗎閩南話里稱「尪公」的。

就是陶朱公 范蠡 作為財神供奉的。他是春秋戰國時期的

9. 閩南地區的閩南名人

歐陽詹(755年-800年),字行周,福建泉州市晉江潘湖歐厝人,歐陽詹生活在安史之亂後的中唐,一生沒有離開國子監四門助教這個官職。蔡清認為,沒有歐陽詹的影響,福建不可能有「海濱鄒魯」的稱謂。代表作品:《歐陽行周文集》8卷
蘇頌(1020年-1101年),北宋宰相,著名天文學家、葯物學家,先後任刑部尚書、吏部尚書,晚年入閣拜相。為官清廉,他創造的水運儀象台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天文鍾。
俞大猷(1503年~1580年),字志輔,號虛江,出生於泉州河市,是明嘉靖時期著名愛國將領、抗倭民族英雄。
李贄(1527年一1602年),字宏甫,號卓晉,又號溫陵居士。泉州人,明末傑出思想家和進步史學家。
顏思齊(1589年——1625年),宇振泉,海澄縣人。生性豪爽,仗義疏財,身材魁梧,並精熟式藝。台灣開發史上,顏思齊最早率眾縱橫台灣海峽,招徠漳泉移民,對台灣進行大規模的有組織的拓墾,因而被尊為「開台王」、「第一位開拓台灣的先鋒」。《台灣通史》為台灣歷史人物列傳,「以思齊為首」。
黃道周(1585年~1646年)明末學者、書畫家、抗清英雄。字幼玄,一作幼平或幼元,又字螭若,螭平,號石齋,漢族,福建漳浦銅山(現東山縣)人。天啟二年進士,歷官翰林院修撰、詹事府少詹事。南明隆武時,任吏部兼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抗清失敗,被俘殉國,謚忠烈。黃道周學問淵博,精天文歷數諸術,工書善畫,以文章風節高天下,為人嚴冷方剛,不諧流俗。著有《易象正》、《三易洞璣》、《太函經》、《續離騷》、《石齋集》等。
洪承疇(1593年~1665年),字彥演,號亨九,福建泉州府南安縣二十七都英山霞美鄉(今英都鎮良山村霞美)人。先仕明於松山之敗後降清,是明末叛臣之一,但也是清朝定鼎中原的重臣。出生於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二十二日,康熙四年(1665年)去世,享年73歲。贈少師,謚文襄,賜葬京師,立御碑。他的墓地在北京海淀區車道溝。乾隆因洪承疇為叛明降清的人,列於貳臣甲等列入《清史·貳臣傳》。洪承疇於崇禎年間,曾輯有《古今平定略》12冊。後人又輯有《洪承疇章奏文冊匯輯》及《經略紀要》24卷。陳化成(1776——1842)是鴉片戰爭時期,守衛吳淞,英勇抗英著名將領。字業章,號蓮峰,漢族,福建同安縣(今屬廈門市)人。出身行伍,歷任嘉慶間參將、道光間總兵,鴉片戰爭爆發時任任福建水師提督,迎擊英艦,旋任江南提督,道光十二年與英艦力戰而死。
施琅(1621年-1697年),字尊侯,號琢公,泉州晉江衙口人,維護國家統一,收復台灣。
鄭成功(1624年-1662年),漢族,福建省泉州市南安石井鎮人。明末清初軍事家,民族英雄。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號大木。其父鄭芝龍,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時監生,隆武帝賜姓朱、並封忠孝伯,這也就是他俗稱「國姓爺」的由來。清兵入閩,其父鄭芝龍迎降,他哭諫不聽,起兵抗清。後與張煌言聯師北伐,震動東南。鄭成功一生,抗清驅荷,以趕走荷蘭殖民主義者、收復祖國領土台灣的業績載入史冊,海峽兩岸均立像樹碑紀念。有《延平王集》行世。
李光地(1642年~1718年),字晉卿,號厚庵,別號榕村,泉州安溪湖頭人,清康熙九年(1670年)中進士,進翰林。累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他為官期間,平定「三藩」、收復台灣,和治理河患政績顯著,貢獻巨大,康熙帝曾三次授予御匾《「夙志澄清」》《「夾輔高風」》《「謨明弼諧」》,表彰其功。李光地生平著作豐富,主要有《周易通論》《榕村文集》《榕村別集》等。
陳化成(1776年-1842年),近代民族英雄,泉州府同安縣(今廈門市同安區)人。官至江南水師提督。鴉片戰爭期間率部在吳淞口抗擊來犯的英國艦隊時犧牲。
馬約翰(1882年-1966年),福建廈門人。清華大學體育教授、柏林奧運會中國隊的領隊、中國體育事業的奠基人,曾任第九屆遠東運動會中國代表團總教練、第十一屆奧運會中國代表團田徑隊總教練。解放後曾任中華中國體育總會主席。
陳嘉庚(1874年10月21日-1961年08月12日),是著名的愛國華僑領袖、企業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福建泉州府同安縣集美社(今廈門市集美區)人,廈門大學、集美中學、翔安一中、集美學村、翔安同民醫院等,均由陳嘉庚創辦。成長於鄭成功抗清復明故壘的陳嘉庚一生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懷,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的建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生前曾被毛澤東稱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廈門大學、集美大學(前身為集美學村各校)兩校師生都尊稱其為「校主」。晚年的陳嘉庚,請人在鰲園刻錄「台灣省全圖」,念念不忘國家統一、台灣回歸!
林語堂(1895年~1976年),福建龍溪(現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坂仔鎮)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筆名毛驢、宰予、豈青等,中國當代著名學者、文學家、語言學家。早年留學國外,回國後在北京大學等著名大學任教,1966年定居台灣,一生著述頗豐。1912年林語堂入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在清華大學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學文學系,1922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轉赴德國入萊比錫大學,專攻語言學。1923年獲博士學位後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務長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後,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並在《語絲》上發表第一篇文章《論士氣與思想界之關系》。1926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寫雜文,並研究語言。1927年任外交部秘書。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1934年創辦《人間世》,出版《大荒集》。1935年創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格凋」的小品文,成為論語派主要人物。1935年後,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風聲鶴唳》《孔子的智慧》《生活的藝術》,在法國寫《京華煙雲》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
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1983年04月22日),當代婦產科專家,福建廈門人。北京協和醫科大學教授,曾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婦聯副主席等職。
黃仲咸(1920年01月-2008年07月30日)福建泉州市南安碼頭鎮仙都村人。幼承堂訓,少懷鴻志,高小修業未滿,便離鄉背井南渡印尼謀生。黃仲咸身在異邦,情系故土。五十年代始,黃仲咸先生便熱心捐資家鄉公益事業,改革開放後,他深諳科教興國的重要,慨然捐資2000餘萬元,先後為南安市中小學和醫院建造各類樓宇40幢,又創設福建省「黃仲咸文學獎」,資助地方史志的編纂和出版。為發展家鄉教育事業,1990年首建「南安市黃仲咸教育基金會」,在全市開展獎教獎學和助學活動,至今有16500多名師生獲獎或受助,獎助金額560多萬元。1993年捐資2000萬元在南安市區興建一座12層,建築面積12000平方米的「必利達大廈」作為基金會永久業產,「養雞生蛋」,以確保基金會的基金源源不斷,生生不息。1994年又投資近1.5億元在廈門市建造35層,建築面積47000平方米的「必利達大廈」,其運行收益擬作全國科教獎勵的基金。黃仲咸先生為振興家鄉教育,不惜變賣家產,傾其資財,至今已捐資2億多元之巨。福建省人民政府多次授予金質獎章,並於1995年為其樹碑嘉獎,同年國家教委授予「尊師重教、振興中華」獎牌,1999年光榮地應邀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慶典」。

閱讀全文

與閩南祭拜歷史人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