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好講好記的歷史小故事
程門立雪
宋代有個叫楊時的人,是理學家程頤的學生,他40多歲時到洛陽去拜見程頤,當他與另一位同學來到程頤家的時候,天下起了大雪,程頤正在睡午覺,他們就站在門外靜靜地等候,直到程頤醒來,這時雪已經下了一尺多深,這就是流傳至今的"程門立雪"的故事
三顧茅廬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三國時豫州長社人,為著名謀土)和司馬徽(三國時豫洲陽翟人,也是著名謀士)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現今湖北襄陽縣)卧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
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看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准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地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敦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
孔子尊師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於是徵得魯昭公的同意後,與宮敬叔同行。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孔子見大門里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進入大廳後,孔子再拜後才坐下來。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後,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同時還打比方贊揚老子,他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游;野獸,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來逮住它,會游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來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至於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雲而上天的。老子,其猶龍邪!」
漢明帝敬師
漢明帝劉庄做太子時,博士桓榮是他的老師,後來他繼位作了皇帝「猶尊桓榮以師禮」。他曾親自到太常府去,讓桓榮坐東面,設置幾杖,像當年講學一樣,聆聽老師的指教。他還將朝中百官和桓榮教過的學生數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榮行弟子禮。桓榮生病,明帝就派人專程慰問,甚至親自登門看望,每次探望老師,明帝都是一進街口便下車步行前往,以表尊敬。進門後,往往拉著老師枯瘦的手,默默垂淚,良久乃去。當朝皇帝對桓榮如此,所以「諸候、將軍、大夫問疾者,不敢復乘車到門,皆拜床下」。桓榮去世時,明帝還換了衣服,親自臨喪送葬,並將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禮貌待人、使用禮貌用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只要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會象「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一樣對待你。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三個關於禮貌待人、使用禮貌用語的小故事吧:
古時候牛皋向一位老大爺吼叫著問路,這位老大爺不但沒給他指路,還罵他是個「冒失鬼」。過了一會兒,岳飛也來到這里,他先離鐙下馬,然後很有禮貌地施禮並問路,這位老大爺見岳飛很有禮貌,便給他指路。
一個女青年下公共汽車,她的長裙拖在車廂的踏板上,被後面的小學生踩了一下,女青年看見了,小學生連忙抬腳,向女青年道歉,女青年並沒和他計較,反而說了聲「沒關系」,於是一場可能發生的糾紛避免了。
朱師傅為周總理理發二十多年。有一次,朱師傅不小心在周總理的臉上劃了一道小口子,深感不安。周總理並沒有責怪他,還安慰他。
這些內容其實都是《談禮貌》這篇課文里的,它告訴我們:禮貌待人可以在人和人之間架起理解的橋梁,減少矛盾。文雅、和氣、寬容的語言,不但溝通人們的心靈,而且反映了一個人的思想和文化修養。正如俗話說:禮到人心暖,無禮討人嫌。
⑵ 說話技巧的的故事(一篇)
有一次安培在一個獨木橋上遇到平時一個看他很不順眼的貴族。貴族鄙視的看了看他:「我不給傻子讓路的!」安培很紳士的一彎腰:「但是我卻讓的。」
⑶ 一個關於說話得體的歷史故事
故事內容如下: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是貧苦出身,飛黃騰達當上皇帝之後,那些曾經與他有交情的朋友也好親戚也罷紛紛前來投靠,希望可以沾一沾權力,得個一官半職。有一次朱元璋的兩個發小前去找他討取官職,但是下場卻是截然不同,一個被斬殺,一個卻如願當官。
第一個人前去找朱元璋時,朱元璋十分的高興,因為終於可以和老友相聚,但是誰知道這位發小開口就是「朱重八,你現在當上皇帝了,錦衣玉食,金鑾殿上一坐與當初的那個光頭和尚簡直是判若兩人啊!」
朱元璋聽到此人對自己如此直呼大名,心中便有一絲不快,之後此人越說越得意。
「還記得我們小時候飢腸轆轆吃土豆的場面嗎,當時你餓的半死,吃的太急差點被噎死,還是我在危急時刻救了你一命呢。「聽到這兒朱元璋終於忍不住了。此人不僅對我不敬,還揭開了我的老底,於是便隨便找了個罪名將其殺了。
後來又有一個朋友前來,這個朋友見到朱元璋後立馬下跪磕頭,之後兩人兩天,朱元璋說什麼他就隨聲附和。
同樣說了吃土豆的事,但是這個人說」那次你吃過土豆後,我就發現你以後一定會成就一番大事業,我看你自幼就雄才大略,恐怕唐太宗都比不上你「,這幾句話可是說到了朱元璋的心坎里,於是便給這個人封官加爵。
一個被殺,一個重用,往小了說這就是說話的藝術,往大了說這就是情商的差距。
(3)說話技巧歷史小故事擴展閱讀
其他會說話的故事典故:
東方朔-割肉遺妻
東方朔做常侍郎的時候,漢武帝有一次在伏天賞賜肉給侍從。然而負責分肉的太官丞卻遲遲未來。東方朔便獨自拔劍割肉,並對他的同僚們說:「伏天應當早點回家,請允許我接受天子的賞賜。」隨即把肉包好懷揣著離去。後來太官丞將此事上奏漢武帝。
武帝便問東方朔:「昨天賜肉,你不等詔令下達,就用劍割肉走了,是為什麼?」於是東方朔脫帽跪謝請罪。漢武帝說:「先生站起來自責吧!」
東方朔再拜說:「東方朔呀!東方朔呀!接受賞賜卻不等詔令下達,這是多麼無禮呀!拔劍割肉,多麼豪壯呀!割肉不多,又是多麼廉潔呀!回家送肉給妻子吃,又是多麼仁愛呀!」
漢武帝聽罷笑著說:「讓先生自責,沒想到你竟反過來稱贊自己!」於是又賜給他一石酒、一百斤肉,讓他回家送給妻子。
參考資料:網路-東方朔
⑷ 關於歷史的幽默小故事,3分鍾內。
幽默故事 歷史典故 隋朝時,有一個人內心特別敏慧,但卻有個天生的缺陷——口吃。越國公楊素每逢閑悶時,便把他召來暢談取樂。 有一年臘月,楊素與這人在府中閑坐。楊素戲問道:「有這么一個大坑,深一丈,方圓也是一丈,假如把您放在裡面,您可有什麼辦法出來?」這人低頭想了好長時間,忽然抬起頭來問道:「坑……坑裡有……有梯子嗎?」楊素說:「當然無梯啦,若有梯子,還用問您嗎?」這人又低頭想了好長時間,問道:「白……白……白……白天?還是夜……夜……夜……夜……夜裡?」楊素不耐煩地說:「管什麼白天黑夜?我問您可有法子出來?」這人反問道:「若不是在……在夜晚,眼睛又……又不瞎,為何掉入……入坑裡?」楊素聽了,大笑不止。 楊素又問他:「假如我突然命您做一軍官,守一小城,您手下的兵士不過千人,糧食也僅夠吃幾天,城外有數萬敵軍包圍。您作為城中主帥,可有什麼守城之計?」這人低頭良久,問道:「有……有援……援兵嗎?」楊素答道:「正因為沒有援兵,所以才問您呢?」這人又沉吟很久,抬頭對楊素說:「誠……誠如君言,失敗難免。」楊素又大笑不止。 接著,楊素又問道:「看來您多智多能,我提的問題沒有能難住您的。現在再問您一事:今天家中有人被蛇咬了腳,您說應該怎麼醫治呢?」這人應聲回答:「取五月五日南牆下雪……雪……塗……塗即……即治。」楊素問:「五月哪裡能有雪?」這人笑著反問道:「既然五月沒……沒有雪……雪,那麼……么臘月何處有蛇咬?」楊素聽了,笑得前仰後合,把這人打發走了。
賀知章乞名
唐玄宗天寶初年,文名頗著的秘書監賀知章,上書朝廷,欲告老致仕歸故鄉吳中。玄宗李隆基,對他非常敬重,諸事待遇異於眾人。 賀知章臨行,與唐玄宗辭別,不由得老淚縱橫。唐玄宗問他還有什麼要求。知章說:知有一犬子,尚未有定名,若陛下賜名,實老臣歸鄉之榮也。」玄宗說:「信乃道之,孚者,信也。卿之子宜名為孚。」知章拜謝受命。 時間長了,知章不覺大悟,自忖道:「皇上太取笑我啦。我是吳地人,『孚』字乃是『』字下面加上『子』字。他為我兒取名『孚』,豈不是稱我兒爪子嗎?」
不知詩為何物
艾子喜歡作詩。一天,艾子漫遊到齊魏之間,下榻在一個旅館。夜間,他聽到鄰屋裡有話:「一首。」不一會兒又說:「又是一首。」艾子莫名其妙,困意全無,一夜無眠。躺到拂曉,共聽到鄰屋那人大約說了六七次,亦即六七首也。艾子以為鄰屋那人一定是個詩人,在靜靜月夜裡專心吟詩,心裡油然產生敬意,又愛那人文思敏捷,便決定結識一下此人。 一大早,艾子就披衣下床,整好冠帶,站在門口迎候。不一會兒,鄰屋裡走出一個商販的人來,身材瘦弱,一臉病相。艾子感到很失望,心想:就憑這副尊容,哪像個詩人?也許,人不可貌相,不能盲目揣度。便走上前拜問道:「聽說先生詩篇甚多,能否讓學生我看一下。」那人說:「我是一個做生意的,從來不曉得詩是什麼玩意兒。」始終拒絕拿出詩艾子固執地說:「昨天夜裡聽到您在屋裡說『一首』,不一會兒又說『一首』,難道那不詩嗎?」 那人聽了,不覺啞然失笑:「您誤會啦。昨夜我肚子不好,每瀉一次,夜裡找不到手紙,於是就用手揩。一夜腹瀉不止,差不多污了六七次手。我說的『手』,不是詩篇之『首』。」艾子聽了,羞慚不已。
--------------------------------------------------------------------------------
蘇軾難荊公 宋代大文豪蘇軾,號東坡。他經常和王荊公(安石)在一齊研究字義。有一次,東坡指「坡」字請教王荊公字義。王安石解釋道:「『坡』者乃『土』之『皮』。」東坡聽了,不以為然,反問道:「照這樣說來,即么『滑』字乃『水』之『骨』嘍?」王安石聞之,半天無語。
--------------------------------------------------------------------------------
不知辛苦為誰甜 蘇東坡字子瞻,他任杭州太守時,經常與詩僧佛印參禪、唱和,二人最是友善。東坡喜歡燒豬。佛印和尚住金山寺時,常常做好燒豬等待東坡來吃。 一天,蘇東坡又來到金山寺,而佛印做的燒豬卻被別人偷吃了,佛印甚感不快。蘇東坡了一首游戲詩,安慰佛印: 遠公沽酒飲陶潛,佛印燒豬待子瞻; 採得百花成蜜後,不知辛苦為誰甜。
--------------------------------------------------------------------------------
為甚酥 蘇東坡任黃州團練副使時,有一天,曾去何秀才家聚餐。何家做的油果非常酥脆可口,蘇東坡邊吃邊問:「這種油果叫什麼名字?」主人回答說還沒有取名字呢。東坡又問:「為甚?」(為什麼這么酥脆)座中眾客皆曰:「您說的『為甚酥』 三字就可以作為它的名字了。」 還有,潘長官因知蘇東坡不能飲酒,東坡每次來赴宴時,就特地為他准備了一些度數低的甜酒。蘇東坡飲之笑著打趣道:「這酒一定是錯煮水了。」 一天,蘇東坡忽然心血來潮,想吃油果,便作了一首小詩向何秀才索求之: 野飲花前百事無,腰間唯系一葫蘆; 已傾潘子錯煮水,更覓君家為甚酥。
--------------------------------------------------------------------------------
都是葯名 蘇東坡和姜至之參加朋友的宴會,二人同坐一席。席間,姜至之先說了個酒令:「在座的諸位各要打一個葯名。」於是指著東坡說:「你就是個葯名。」東坡莫名其妙,連忙請教。姜至之說:「子蘇子。」東坡隨口對他說:「你也是個葯名,如果不是半夏,那一定是厚朴了。」姜至之一時不解,反問東坡有何說法。東坡笑著告訴他:「不是半夏、厚朴,為姜制(至)之呢?」
--------------------------------------------------------------------------------
文字游戲 蘇東坡聽說王荊公的《字說》剛完成,前去荊公處祝賀,並戲言道:「大作中說:以『竹』鞭『馬』為『篤』。但我還有個疑問:「不知以『竹』鞭『犬』,又有什麼可『笑』的?」荊公笑而不答,卻反問道:「『鳩』字以『九』從『鳥』,難道也有什麼證據嗎?」 東坡立即作答:「《詩經》上說:『屍鳩在桑,其子七兮』,加上它們的爹娘,恰好是九個。」 王荊公聽了,欣然點頭應允。時間長了,才知道蘇東坡又跟他開了個大玩笑。
--------------------------------------------------------------------------------
三分詩,七分讀 秦少章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詩人郭祥正有一次路過杭州,把自己寫的一卷詩送給蘇東坡鑒賞。未等東坡看詩,他自己先有聲有色地吟詠起來,直讀得感情四溢,聲聞左右。吟完詩,征詢東坡的意見:「祥正這些詩能評幾分?」 東坡不假思索地說:「十分。」郭祥正大喜,又問何以能有十分。東坡笑著答道: 「你剛才吟詩,七分來自讀,三分來自詩,不是十分又是幾分?」
--------------------------------------------------------------------------------
免稅 蘇東坡被朝廷貶謫黃州時,監管黃州的貿易稅收工作。有一個書生給東坡寫了一封信,請求減免他家的稅收。信中說: 「我的船上沒有什麼貨物,因此無法納稅。一切聽憑大人您的指揮,請求您讓我到荊南府取回亡父的靈柩吧。」 眾官員看了,笑得前仰後合。
--------------------------------------------------------------------------------
好了你 蘇東坡生性豪爽率直,內心最存不住事,他曾說:「比如食中有蠅子,必欲吐之而後快。」晁美叔(晁端彥字)每次往見東坡,東坡都說這樣的話。 有一次,東坡對美叔說:「我被昭陵選拔在賢科,當時的文魁俊彥,往往相結為知己。在便殿召群臣策對,我每每直陳時事,都蒙皇上贊許採納。不久,我便屢屢呈上章疏議詞雖然很剴切直率,皇上也從不怨怒。假使不是我給朝廷提建議,又有誰能提中肯的建呢?我現在所擔心之事,只不過害怕朝廷殺我罷了。」美叔聞之,默然無語。 東坡長嘆良久,又說:「朝廷如果真要殺我,我這條小命又有什麼可惜的。只是有一件殺我以後,反倒好了你。」 二人遂相對大笑而起。
--------------------------------------------------------------------------------
士 詩人石曼卿(石延年字)性嗜酒,有李謫仙(太白)之奇才。曼卿舉止放盪,善為談諧幽之語。 有一次,石曼卿乘馬游覽報寧寺,牽馬人一時失控,馬驚走,曼卿不慎墜馬落地。侍從人連忙把他攙起來扶上馬鞍。行人見此,都聚攏來圍觀,都以為他一定會大發雷霆,把這個馬人痛罵一陣。不料,石曼卿卻慢悠悠地揚起馬鞭,半開玩笑地對牽馬人說: 「幸虧我是石學士,如果是瓦學士的話,豈不早被摔碎啦?」
--------------------------------------------------------------------------------
換羊書 黃庭堅開玩笑地對蘇軾說:「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字被世人戲稱為換鵝字;今人韓宗儒為人貪得無厭,每得到您的一幅字,便到殿帥姚麟那裡換取十斤肉。如此來說,可以稱您的書法為換羊書了。」 一天,蘇軾在翰林院撰述正忙,這時韓宗儒派人送來一封信,目的是想讓蘇軾回信,以便拿他的字換肉。來人站在門庭下,督催甚急。蘇軾笑著對他說:「回去告訴你們的上司,今天就斷了他的肉食吧。」
--------------------------------------------------------------------------------
老婆子塗面 晉人王濛清約自守,家中每有來客,必是清茶相待,時人戲稱為「今日有水災」。 蘇東坡早年曾到一家做客,主人熱情好客,一遍遍地勸茶,東坡不勝受窘,笑對主人說:「正所謂老婆子塗面。」主人不理解此意——搽(茶)了又搽(茶)。
--------------------------------------------------------------------------------
先做了賊再做官 閩地有一個大海盜,名叫鄭廣,後來歸降了朝廷,朝廷授給他一個官職。 有一次,鄭廣和同僚們在一塊吟酒賦詩,眾人吟詩罷,都力勸鄭廣作詩一首。鄭廣被逼無奈,只得胡亂吟道: 「不問文官與武官,總一般。列位是做了官再做賊,鄭廣我卻是做了賊再做官。」 眾人聽了,無不捧腹大笑。
--------------------------------------------------------------------------------
延年術 蒲傳正任杭州太守時,一天,有個方術之士前來拜謁。這方士大約九十多歲,然而面容卻像嬰兒一樣鮮嫩。蒲傳正愉快地招待他,二人談得甚是投機。傳正便向他請求延年長壽術。方士回答說:「我的長壽術極為簡便易行,基本上沒有什麼可禁忌的,只有一件須牢記,必須禁絕性慾。」 傳正聽了,俯首沉思良久,感嘆道:「如果是這樣,那麼即使壽逾千歲又有什麼益處呢?」
--------------------------------------------------------------------------------
忌說「落」字 唐代的柳冕秀才,生性最是多忌諱。早年參加科舉考試時,舉子們跟他說話,有不注意而說「落」字的,便忿然而怒,出語不遜。如果是僕人誤犯「落」字,他便用棒痛打。因此,僕人對他說話時,常常把「安樂」說成「安康」。 這一天,他忽聽人說榜書貼出來了,連忙派僕人前去觀看。不一會兒,僕人就跑回來,柳冕慌忙迎上前去問道:「榜上有我的名字嗎?」僕人唉聲嘆氣地答:「秀才康了。」
--------------------------------------------------------------------------------
臠婿 宋朝時,人們把科舉榜下選擇的女婿,稱為「臠婿」。「臠婿」一語大概出自東晉文人袁山松,但這一說法實在沒有道理。就中榜的科舉士子來說,他們中間也有本不情願做別人的乘龍快婿的,只是迫於權貴豪門的威逼強誘而不得不屈從。 有一位新科少年,相貌俊美,風度瀟灑,被一個極有勢力的權貴所欣慕,欲擇為已婿。權貴使命十幾個僕人將新科少年簇擁到自己府中。一路上,少年欣然而行,全無趨避推辭意。到了權貴家門口,前來觀看的人們幾乎圍成人牆,里三層外三層的,好不熱鬧。不一會兒,從裡面走出一位穿金紫衣服的官員來,見了新科少年,滿臉堆笑地說:「老夫只有一個女兒,容貌也不錯,願與君結為秦晉之好,不知尊意若何?」 少年連忙鞠躬拜謝道:「我乃寒微之士,得以托跡高門,實乃三生有幸。只是小生已是,我回家後與妻子商量一下,再來答復如何?」眾人聞之,大笑而散。 zhuan
⑸ 關於說話技巧的中國古代故事(3個以上)
說話技巧分多種,一種是雙關語,雙關語又分為可在任意時間根據需要進行不重樣的新解。
一、立新君:劉備崩前對孔明曰:子若不才君可自取。這是讓孔明自己稱帝還是讓孔明在劉姓家族中另立新君?不同的觀點會有不同的解讀,這是君王說話的技巧,也可說是史學家的說話技巧。
二、追女人:東漢,司馬相如,家居徒,四壁立,但為陞官,憑著自身文學造謚,傍上富家女——卓文君,詞曰:有美人兮見之不忘,一日不見兮思之若狂。從此,司馬相如飛黃騰達。誇女人不握往大里誇。
三、買國君:呂布韋與贏異人有這樣一段對話,呂布韋:吾能大子門。異人:且自大君之門爾乃大吾門。呂布韋:吾門待子門而大。
呂氏的意思是說,我能幫你成大事兒。異人的意思是,你一個商人,先將自己的社會地位改變一下。呂氏接著說,我若想光宗耀祖,必須要仰仗你成大事兒以後。
根據不同的人,揣摩對方的心理狀態說出不同的話。即: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見政客說假話。
⑹ 通過說話技巧取得成功的故事有那些
第一個人應該是蘇秦,被車裂的一個孩子。不過歷史學家們正在努力的為之辯解。百誕成一誠,總是忠心與最先發現並選擇自己的燕昭王。他的故事大約三歲的孩子也能說出個懸梁刺骨來。配六國相印的故事雖說也是虛構,畢竟是家喻戶曉。而且,個人還是 比較喜歡這個人的。
當然,「視吾舌尚在否」的蘇秦的同門兄弟張儀也算是那個時候的高手。「一怒而天下懼」,比皇帝還風光呢。
還有真正和張儀對著乾的犀首。
說話毫不留餘地,罵得舔痔的孩子,吃爛肉的孩子沒得躲藏的莊子。
不受冷遇的同一代霸主叫板的子產。
睚眥必報的范且,和替了他位置的蔡澤。三寸舌抵百萬師的毛遂也很厲害,不過,他的才能畢竟稍微的遜了一點點。
被人誤解的吳起,當然,這人畢竟具備多發面的才能,所以說出來的話才更句威懾。
學習吳起立木為信,學習人家變法,學習人家改革田畝農耕制度的商鞅。最開始的時候差不多應該是舌戰群儒了。
學的很快的舌戰群儒的諸葛。
孔子的弟子子貢曾經一個人出遊,簡單的幾句話,改變了春秋幾國的時勢。不過畢竟可信度不是很高,然而這故事讀來卻是頗讓人羨慕的。
。力排眾議論持久戰的毛澤東。求同存異的周恩來。
晏子使楚,燭之武退秦師……多了去了,不過東周那一段的尤其的多一些,多看看那時候的書很不錯的。
另:
個人非常喜歡那個時代。當然,不是喜歡那戰爭。而是喜歡那成就英雄的機遇。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當然,也不是成就英雄非要那個時代,不過那個時代稍微的讓人眼紅一些,問月總有一天要。。。呵呵
替朋友答題贏分。樓主若是認可了俺滴答案就給分給了吧。
⑺ 高分,15個歷史小故事,越簡短越好
1、范仲淹有志於天下
范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長大以後,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著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五年中,竟然沒有曾經脫去衣服上床睡覺。有時夜裡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讀,什麼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後來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講道:「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2、陳蕃願掃除天下
陳藩十五歲的時候,曾經獨自住在一處,庭院以及屋舍十分雜亂。他父親同城的朋友薛勤來拜訪他,對他說:「小夥子你為什麼不整理打掃房間來迎接客人?」陳藩說:「大丈夫處理事情,應當以掃除天下的壞事為己任。不能在乎一間屋子的事情。」薛勤認為他有讓世道澄清的志向,與眾不同。
3、班超投筆從戎
班超為人有遠大的志向,不計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順勤謹,過日子常常辛苦操勞,不以勞動為恥辱。他能言善辯,粗覽了許多歷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徵召做校書郎,班超和母親也隨同班罟到了洛陽。因為家庭貧窮,班超常為官府抄書掙錢來養家。他長期抄寫,勞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兒,扔了筆感嘆道:「大丈夫如果沒有更好的志向謀略,也應像昭帝時期的傅介子、武帝時期的張騫那樣,在異地他鄉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麼能長期地在筆、硯之間忙忙碌碌呢?」旁邊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說:「小子怎麼能了解壯士的志向呢!」
4、宗愨(què)乘風破浪
宗愨,字元干,是南陽涅陽人。他的叔父宗炳,學問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愨小的時候,宗炳問他長大後志向是什麼?他回答:「希望駕著大風刮散綿延萬里的巨浪。」(宗炳說:「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貴,也必然會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愨的哥哥宗泌結婚,結婚的當晚就遭到強盜打劫。當時宗愨才14歲,卻挺身而出與強盜打鬥,把十幾個強盜打得四下潰散,根本進不了正屋。當時天下太平,有點名望的人都認為習文考取功名是正業。宗炳因為學問高,大家都喜歡跟著他讀儒家經典。而宗愨因為任性而且愛好武藝,因此不被同鄉稱贊。
5、祖逖聞雞起舞
當初,范陽人祖逖,年輕時就有大志向,曾與劉琨一起擔任司州的主簿,與劉琨同寢,夜半時聽到雞鳴,他踢醒劉琨,說:「這不是令人厭惡的聲音。」就起床舞劍。渡江以後,左丞相司馬睿讓他擔任軍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驍勇強健的壯士,對司馬睿說:「晉朝的變亂,不是因為君主無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亂,而是皇親宗室之間爭奪權力,自相殘殺,這樣就使戎狄之人鑽了空子,禍害遍及中原。現在晉朝的遺民遭到摧殘傷害後,大家都想著自強奮發,大王您確實能夠派遣將領率兵出師,使像我一樣的人統領軍隊來光復中原,各地的英雄豪傑,一定會有聞風響應的人!」司馬睿一直沒有北伐的志向,他聽了祖逖的話以後,就任命祖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僅僅撥給他千人的口糧,三千匹布,不供給兵器,讓祖逖自己想辦法募集。祖逖帶領自己私家的軍隊共一百多戶人家渡過長江,在江中敲打著船槳說:「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復成功,就像大江一樣有去無回!」於是到淮陰駐扎,建造熔爐冶煉澆鑄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後繼續前進。
6、畫家趙廣不屈
趙廣是合肥人,本來是李伯時家裡的書童。李伯時作畫的時候就侍奉在左右,時間長了就擅長畫畫了,尤其擅長畫馬,幾乎和李伯時所作的一樣。建炎年間,他落在金兵手裡。金兵聽說他擅長畫畫,就讓他畫擄來的婦人。趙廣毅然推辭作畫,金兵用刀子威脅,沒得逞,就將他的右手拇指砍去。而趙廣其實是用左手作畫的。局勢平定以後,趙廣只畫觀音大士。又過了幾年,趙廣死了,如今有地位的知識分子所藏的李伯時的觀音畫,大多是趙廣的手筆。
7、蘇武牧羊北海上
衛律知道蘇武終究不可脅迫投降,報告了單於。單於越發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蘇武囚禁起來,放在大地窖裡面,不給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蘇武卧著嚼雪,同氈毛一起吞下充飢,幾天不死。匈奴以為神奇,就把蘇武遷移到北海邊沒有人的地方,讓他放牧公羊,說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歸漢。同時把他的部下及其隨從人員常惠等分別安置到別的地方。蘇武遷移到北海後,糧食運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儲藏的野生果實來吃。他拄著漢廷的符節牧羊,睡覺、起來都拿著,以致系在節上的氂牛尾毛全部脫盡。
8、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陳勝年輕時,曾經被僱傭給人耕田種地,有一次,耕作中他忽然停下手來,走到田壟上,煩惱忿恨了許久,對夥伴們說:「要是誰將來富貴了,彼此都不要忘掉。」夥伴們笑著應聲問道:「你是被僱傭來耕田的,哪裡來的富貴呢?」陳勝嘆息道:」唉,燕雀怎能知道天鵝的志向呢?」
9、項羽志大才疏
項籍年少時,讀書沒有成就,就離開讀書去練劍,又無所成。項梁對他很生氣。項籍說:「讀書,只能夠讓人記住姓名而已。學劍,又只可以戰勝一個人,不值得學。要學就要學能戰勝千萬人的知識。」於是項梁開始教項籍學習兵法,項籍很高興;可是剛剛懂得了一點兒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學到底了。
10、孔門師徒各言志
顏淵、子路侍奉在孔子身邊。孔子對他們說:「何不各自說你們的志向呢?」子路說:「希望可以把車馬衣服皮袍等都和朋友一起分享共用,就算這些東西都破舊了也沒有什麼遺憾。」顏淵說:「希望不誇耀自己的長處,也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子路對孔子說:「願意聽您的志向。」孔子說:「(希望我)能讓老人過得安適,能讓所有朋友的信任,能讓年輕的人懷念。」
11、顧炎武手不釋卷
凡是顧炎武外出旅行,都用馬、騾子載著書跟隨自己。到了險要的地方,就叫退役的差役打探所到之處的詳細情況,有時發現所到之處的情況和平日里知道的不相符,就走向街市客店中,打開書本核對校正它。有時直接行走地平坦的大路上,不值得停下來考察,就在馬背上默默地誦讀各種古代經典著作的註解疏證;偶爾有什麼遺忘了,就到客店中打開書仔細認真地復習。
12、歐陽詢揣摩古碑
歐陽詢曾經在趕路的途中,見到一塊古碑,是晉代書法家索靖寫的。他駐馬觀碑,許久才離開。可是沒走多遠,他又返回碑前,下了馬佇立著,仔細觀賞。等到累了,就把皮衣鋪在地上,坐下來細心揣摩。又看了許久,他還捨不得離開。於是,他就留宿石碑旁。就這樣一連三天,他才戀戀不舍地離去。
13、文徵明習字
文徵明貼寫《文字文》,每天以寫十本作為標准,書法就迅速進步起來。他平生對於寫字,從來也不馬虎草率。有時給人回信,稍微有一點不滿意,一定三番五次地改寫它,不怕麻煩。因此他的書法越到老年,越發精緻美好。
14、王冕僧寺夜讀
王冕是諸暨縣人。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念書。聽完以後,總是默默地記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一頓。過後,他仍是這樣。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著他呢?」王冕從此以後就地離開家,寄住在寺廟里。一到夜裡,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裡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琅琅一直讀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個個面目猙獰凶惡,令人害怕。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好像沒有看見似的。安陽的韓性聽說,覺得他與眾不同,將他收作學生,(王冕)於是學成了博學多能的儒生。
15、孫權喻呂蒙讀書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您現在擔任要職,不可以不學習!」呂蒙以軍中事務繁多為借口推辭了。孫權說:「我難道要您研究經典成為博士嗎?只要您廣泛閱讀,見識從前的事情罷了,您說事務繁多,哪裡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讀書,自己覺得有很大的收獲。」於是呂蒙開始學習。到等魯肅經過尋陽時,跟呂蒙一道議論軍事,非常驚訝地說:「您現在的才幹謀略,不再是當年吳地的阿蒙!」呂蒙說:「讀書人離別三日,就應該重新別眼相看。大哥為什麼這么遲才改變看法呢!」魯肅於是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朋友才辭別。
16、董遇談「三餘」勤讀
有個想向董遇求教的人,董遇不肯教,卻說:「必須在這之前先讀百遍。」意思是:「讀書一百遍,它的意思自然顯現出來了。」求教的人說:「苦於沒時間。」董遇說:「應當用『三餘』。」有人問「三餘」的意思,董遇說:「冬天是一年的農余時間(可以讀書),夜晚是白天的多餘時間(可以讀書),下雨的日子一年四季都有餘。」
17、智永與「退筆冢」
智永住在吳興永欣寺,多年學習書法,以後有十瓮(缸)寫壞的毛筆頭,每瓮都有幾擔(那麼重)。來求取墨跡並請寫匾額的人多得像鬧市,居住的地方的門檻因此被踏出窟窿,於是就用鐵皮包裹門檻,人們稱之為「鐵門檻」。後把筆頭埋了,稱之為「退筆冢」。
19、張溥與「七錄齋」
張溥小時侯喜歡學習,所讀的書必定親手抄,抄完了,朗誦一遍,就(把所抄的)燒掉;再抄,象這樣六七次才停止。右手握筆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有了繭。冬天皮膚因受凍而開裂,每天用熱水浸好幾次。後來命名讀書的書房叫「七錄」…… 張溥作詩和寫文章非常快。各方來索取的,(張溥)不用起草,在客人面前揮筆,馬上就完成,因為這樣所以(張溥)的名聲在當時很高。
⑻ 有對話的歷史小故事(短一些)
1、曹操害怕有人暗自謀害自己,常吩咐侍衛們說:「我夢中好殺人,凡是我睡著的時候,你們切勿靠近我!」有一個晚上曹操在帳中睡覺,被子落到了地上,近侍慌忙取被為他覆蓋。曹操立即跳起來拔劍把他殺了,然後繼續上床睡覺。
半夜起來的時候,假裝吃驚的問:「是誰殺了我的侍衛?」大家都以實相告。曹操痛哭,命人厚葬近侍。人們都以為曹操果真是在夢中殺人,惟有楊修知道了他的意圖,下葬時嘆惜的說:「不是丞相在夢中,是你在夢中呀!」曹操聽到後十分厭惡楊修。
終於在「雞肋事件」中以擾亂軍心為由,殺了楊修。
2、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少年時當過放牛郎,交了一些窮朋友。稱帝後,有兩個從前的窮朋友來見他。因兩人的話說得不一樣,兩人的命運也各不一樣。第一個人被引進宮內,他一坐下便指手劃腳地說:「我主萬歲!皇上還記得嗎?從前你和我都替財主放牛。
有一天我在蘆花盪里,把偷來的青豆放在瓦罐里煮。沒等煮熟,大家都搶著吃。你把罐子都打爛了,撒了滿地的青豆,湯都潑在地上了。你只顧從地上抓豆吃,不小心把草葉送進嘴裡,卡住了喉嚨。還是我的主意,叫你把青菜葉吞下,才把卡在喉頭的草葉咽進肚裡去。」
朱元璋聽了他的述說,在百官面前哭笑不得,為了保住體面,他把臉一沉厲聲喝道:「哪來的瘋子,替我亂棍打出去!」這個抱頭竄出的倒霉蛋,去給朱元璋的另一位舊友——昔日的同路放牛娃說了這件事。
那個放牛娃泯嘴一笑,說:「你看我去,保得富貴。」於是他大搖大擺走進宮來,一見朱元璋,納頭便拜,然後敘起舊來:「皇上還記得嗎?當年微臣隨著你大駕都騎著青牛去掃盪蘆州府,打破了罐州城,湯元帥在逃,你卻捉住了豆將軍,紅孩兒擋在了咽喉之地,多虧菜將軍擊退了他。那次戰斗我們大獲全勝。」
朱元璋對舊友吹噓的那場戰爭心知肚明,但他卻把醜事說得含蓄動聽,面上有光。又想起當年大家飢寒交迫有難同當時的情景,心情激動,立即封這位舊友為御林軍總管。
3、秦朝二世皇帝時,丞相趙高把持朝政,不但獨攬大權,更想進一步登上帝位。他為了試探朝中的大臣是否服從他,便想出一條計策來當眾檢驗。
他叫人牽了一頭鹿來獻給秦二世,並在群臣面前指著鹿說:「這是我獻給您的馬。」秦二世笑道:「丞相跟我開玩笑吧?明明是一頭鹿,怎麼說成是一匹馬呢?」
趙高於是問左右的大臣:「這究竟是鹿還是馬?」大臣們大都害怕趙高,所以有的人默不作聲,有的人為了討好趙高,就說獻上的是馬,只有小部分正直的大臣堅持說是鹿。趙高暗中記下了那些正直大臣的名字,後來就借故把他們殺害了。
4、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死去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
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豬羊的事。
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5、宋太祖在宮里舉行宴會,請石守信、王審琦等幾位老將喝酒(此時是公元961年)。
酒過幾巡,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監退出。他拿起一杯酒,先請大家幹了杯,說:「我要不是有你們幫助,也不會有現在這個地位。但是你們哪兒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難處,還不如做個節度使自在。不瞞各位說,這一年來,我就沒有一夜睡過安穩覺。」
石守信等人聽了十分驚奇,連忙問這是什麼緣故。宋太祖說:「這還不明白?皇帝這個位子,誰不眼紅呀?」石守信等聽出話音來了。大家著了慌,跪在地上說:「陛下為什麼說這樣的話?現在天下已經安定了,誰還敢對陛下三心二意?」
宋太祖搖搖頭說:「對你們幾位我還信不過?只怕你們的部下將士當中,有人貪圖富貴,把黃袍披在你們身上。你們想不幹,能行嗎?」石守信等聽到這里,感到大禍臨頭,連連磕頭,含著眼淚說:「我們都是粗人,沒想到這一點,請陛下指引一條出路。
宋太祖說:「我替你們著想,你們不如把兵權交出來,到地方上去做個閑官,買點田產房屋,給子孫留點家業,快快活活度個晚年。我和你們結為親家,彼此毫無猜疑,不是更好嗎?」石守信等齊聲說:「陛下給我們想得太周到啦!」
酒席一散,大家各自回家。第二天上朝,每人都遞上一份奏章,說自己年老多病,請求辭職。宋太祖馬上照準,收回他們的兵權,賞給他們一大筆財物,打發他們到各地去做禁軍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