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會寧縣的歷史名人

會寧縣的歷史名人

發布時間:2021-03-12 04:44:54

❶ 會寧名人傳記文化社會民生

概述
會寧,地處西北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接地帶,土地構造復雜,多以變質岩和花崗岩為基底,其上廣泛沉積第三系紅層和第四系黃土,局部地段出露石灰系、侏羅系和白堊系地層。整個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梁峁起伏、溝壑縱橫。全縣以祖厲河為基幹,分布樹枝狀溝壑,遍布"V"形深谷。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便有1.07公里的溝壑。總體南高北低,東北角、中西部有海撥2200米的山塬和峰巒。南部、中部為山地,多屬黃土堆積侵蝕長梁、梁峁地貌;北部多為川、塬地,為梁峁頂面殘塬和河流切割成的溝谷地階地貌。
折疊編輯本段基本簡介
會寧位於甘肅省中部,白銀市南端,總流域面積6439平方公里,會寧縣風光(20張)全縣轄24個鄉、4個鎮,58萬人口,其中農業人口55.8萬人,境內有漢、回、壯、哈薩克、藏、維吾爾、東鄉等7個民族,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溫帶季風性氣候,境內海拔在1500—2400米之間。國道312線、309線橫跨東西,省道靖天路、定會路貫穿南北,交通便捷,信息暢通。會寧縣位於白銀市南端,東與靜寧、西吉、海原三縣接壤,南與通渭縣毗鄰,西連定西、榆中兩縣,北靠靖遠縣、平川區。南北長約140公里,北部東西寬約90公里,南部寬約50公里,總土地面積643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26.06萬畝。縣境群山連綿,梁峁交錯,溝壑縱橫,屬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平均海拔2025米,年均降水量332.6毫米,年均氣溫7.9°C,年均無霜期155天。主要河流有祖厲河、葫蘆河、清水河三條。地下水系分四個水文地質單元,即大豹子川、厲河、關川河、祖厲河等四個河谷。水資源短缺,地表水大部分苦咸,乾旱是主要自然災害,霜凍、冰雹、風災、洪災、病蟲害也比較突出。行政區劃:轄32個鄉鎮,248個村民委員會。人口情況:鄉鎮總戶數11.34萬戶,鄉鎮總人口56.43萬人,鄉鎮從業人員29.00萬人。六通情況:有348個村通電,309個村通郵,253個村通電話,322個村通公路,9個村通自來水。文教衛生:有各級各類學校529所,在校學生159361人,教師6544人。有醫院、衛生院35所,病床683張,醫生812人。經濟指標:2004年,限額以上工業總產值3624萬元,農業總產值(現價)96270萬元,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91.57萬畝,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59.83萬畝,糧食總產量174880噸,農民人均純收入1450元,財政總收入3155萬元,政支出27600萬元。名優特產:扁豆、莜麥、蕎麥、燕麥片、良穀米、黑穀米、萬里緣杏仁露、鐵木山礦泉水、發菜、白靈菇、肉鴿、羊羔肉、90道仿古地毯、HT一1型、HT一2型化學投影儀等。旅遊景點:張城堡西寧城、二十鋪村漢墓群、郭城驛鎮郭蛤蟆城、頭寨子鎮馬明心教堂、牛門洞「甘肅仰韶文化」遺址、鐵木山、會師景園、紅軍長征勝利景園。
折疊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會寧縣:據《史記》記載,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即有祖厲縣建治,屬安定郡。王莽篡漢,改祖厲縣為鄉禮縣,東漢復祖厲舊名。三國時屬魏地,隸武威郡。西晉初廢祖厲縣。惠帝永寧元年(301年)涼州刺史張軌在涼州(今武威)近側另設祖厲縣,後遷縣於郭城驛故地。東晉十六國時,祖厲縣前後隸屬於前涼、前秦、後涼、後秦、西秦5個政權。南北朝時,北魏太延二年(436年)改祖厲縣為祖居,遷址平涼境內,後在今靖遠縣境內置會寧縣,為有「會寧」縣名之始。西魏恭帝元年(554年),置會州,州治會寧。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設會寧鎮,開皇十六年(596年)又復為會寧縣,屬平涼郡。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改會州為粟州,同年又復名會州,屬關內道。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會州為會寧郡。代宗廣德元年(763年)陷於吐蕃,更名「汝遮」。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黨項人克會州,地屬西夏。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收復會州,屬熙河蘭會路。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築起會州新城(即今敦蝦蟆古城)。徽宗崇寧三年(1104年),在州治置敷州縣。欽宗靖康元年(1126年)陷於金,金即在甘泉堡置西寧縣(今張城堡西寧古城)的建置。至此,今會寧縣境內同時有兩縣(敷州、西寧)、一州(會州)的建置。金宣宗貞祐四年(1216年),升西寧縣為西寧州,後又降州為縣。宣宗興定四年(1220年),西夏占會州。宣宗元光二年(1223年)金人收復會州。蒙古太宗(孛兒只斤窩闊台)八年(1236年),蒙古軍佔領會州。元初,遷會州治所於西寧縣。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並西寧縣入會州。惠宗至正十二年(1352年),詔令改會州為會寧州。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年)降州為縣,隸鞏昌路,屬陝西布政司。清初會寧隸鞏昌府。1913年,改屬蘭山道,1927年廢道後直屬甘肅省。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長征會師於會寧,在會寧曾組建蘇維埃政權。1944年會寧改屬甘肅省第九行政檢察專員公署(治所臨洮)。1949年8月22日成立會寧縣人民政府,屬定西專員公署。1985年8月,會寧縣改隸白銀市至今。 會寧縣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禹貢》雍州之域,殷周為西羌所居,戰國至秦屬北地郡。西漢於會寧境內置祖厲縣,屬安定郡(祖厲音嗟賴,以祖厲河而定名),治所在今縣北郭城驛鎮有祖厲縣故城遺址。公元前一一二年,漢武帝西巡到此。《漢書.武帝記》載;「(元鼎)五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疇,遂逾隴,登崆峒,西臨祖厲河而還」。王莽時祖厲縣改為鄉禮縣。東漢初,廢鄉禮,復為祖厲縣。安帝永初五年(111年),遷縣治於今會寧縣會師鎮南十里鋪村窩鋪村民小組厲河之濱,屬涼州刺史部武威郡。兩漢時期,會寧地居「絲綢之路」北線,用兵河西之孔道。魏晉以來,會寧之地陷於荒蕪。南北朝時期,西魏廢帝二年(553年),周太祖為西魏相時,置會州會寧縣,治所在今靖遠縣東北。《元和志》載:「後周太祖為西魏相,來巡,會師於此,土人張信謦資犒軍,太祖大悅,因置州以會寧為名」。 「周太祖置會寧縣,屬會州。」會寧縣自西魏得名,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北周屬高平郡烏蘭縣。隋屬平涼郡會寧縣,後改涼川縣。唐屬會州會寧郡,所轄會寧、烏蘭二縣。宋屬會州敷川縣。金屬會州保川縣。又置西寧縣,屬秦州,治所在今會寧縣翟家所鄉張城堡村有西寧故城遺址。此地宋時稱「甘泉堡」。宋宣和中(1120年)嘗置刺羌城於此。貞右四年十月(1216年)西寧縣升為西寧州,仍屬會州。元順帝至正七年(1347年),並縣入州,屬鞏昌路,隸陝西行省。元順帝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會寧地震嚴重,「詔改會州為會寧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始置今之會寧縣,隸陝西布政司鞏昌路。會寧縣名從此沿用,歷經明、清兩代,至今600多年歷史。清隸屬甘肅布政使司鞏昌府。
中華民國2年(1913年),截府留縣,會寧縣改屬甘肅蘭山道。16年(1927年),廢道後直屬甘肅省政府。25年(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會寧會師期間,曾建縣蘇維埃政府。
1949年8月12日,會寧解放,成立會寧縣人民政府。設立會寧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9月22日,會寧分區易名定西分區,會寧為其屬縣。
新中國成立後,會寧縣[3]隸屬定西地區行政公署。1985年8月1日,白銀市恢復建制,會寧縣改屬白銀市。會寧縣在建國初期,全縣共有5個區,81個鄉,到1957年陸續撤並為3區、1鎮、29鄉。1958年全縣建立10個人民公社,1961年人民公社曾一度增加到40個,1965年合並成20個人民公社和1個城關鎮,1969年城關鎮撤銷並入城關人民公社,1973年增設王廟、侯川、太平、青江、馬路、草灘、掌里、土木、新莊、塬邊10個人民公社,1976年增設白塬人民公社,1979年又增設柴門人民公社,1980年恢復成立城關鎮,到1983年7月撤社建鄉,城關鎮更名會師鎮(因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會寧會師而得名),全縣共建鄉32個、鎮1個。2000年8月撤銷郭城驛鄉,設立郭城驛鎮;2001年9月撤銷河畔鄉、頭寨子鄉,設立河畔鎮、頭寨子鎮;2005年元月撤銷桃花山、王家廟、塬邊、掌里、青江驛5個鄉,截止2005年9月,全縣共轄4個鎮、24個鄉。
折疊編輯本段歷史遺跡
會師塔是會寧人民為了弘揚紅軍精神紀念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會師50周年於1986年修建,會師塔現已成為甘肅省會寧縣地標性建築。
會師塔高達28.78米。共11層的紀念塔,象徵長征途中總共經歷了11個月。塔的整體為三塔環抱,前九層分開,最後兩層合在一起。象徵著"九九歸真,三軍統一"。
正面雕刻著鄧小平題寫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會師紀念塔"18個大字。
塔 內懸有甘肅楹聯學會會長安維翰撰寫的對聯:"會一二四方面紅軍,憶井崗舉旗,遵義籌策,大渡橋橫,金沙水拍,過草地,爬雪山,除腐惡,斬荊棘,長征途中三 軍明良遇,將相和,肝膽相照,風雲際會;寧千萬億倒懸黔首,顧祖厲激浪,香林放彩,關川穗碩,青江風徐,去郭城,穿韓砭,越溝岔,翻坡寨,枝楊鎮上全民簞 壺迎,袍澤與,詩文傳捷,酒看犒師。"一塔,象徵三軍會師勝利。
會寧會師塔會寧會師塔
折疊編輯本段重要事件
為了更好的了解民情民意、加強與網民互動交流,甘肅會寧縣人民政府於2013年05月17日 加入新浪微博。微博名稱是 會寧發布 並在當天付出了首條微博:會寧位於甘肅中部,是歷史文化名城,是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的革命聖地,是享譽全國的教育名縣,是充滿希望的綠色產業基地。甘肅會寧縣人民政府門戶網站的 官方微博,這是政務信息公開、為民便民服務、地方形象展示、了解民情民意、加強與網民互動交流的綜合平台。敬請關注、收聽和推介!
折疊編輯本段相關新聞
折疊會寧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
寧縣全面落實從嚴治黨要求,完善制度,強化措施,嚴密安排部署,扎實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強的政治和紀律保證。
自去年以來,全縣查處「不作為」問題16起,通報4次,給予黨紀處分2人,誡勉談話9人,受理問題線索89件,給予黨政紀處分47人。
與此同時,會寧縣積極打造網路微平台,開展「廉政書畫展、警示教育、宣講教育、『廉政一課』」等四項活動,讓黨員領導幹部接受經常性的反腐倡廉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幹部進一步增強黨性,提高廉政自律意識。[1]
折疊甘肅會寧將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
2016年,是紅軍三大主力會寧會師暨長征勝利80周年,屆時,甘肅省會寧縣將舉辦紀念紅軍三大主力會寧會師暨長征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2015年4 月,經中共甘肅省委、省政府批復,80周年紀念活動由甘肅省委、省政府和甘肅軍區的名義舉辦。目前,紀念活動總體方案已上報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審批。
為加強對紀念活動的組織領導,會寧縣委、縣政府組織成立了紀念紅軍三大主力會寧會師暨長征勝利80周年活動籌備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積極籌備紀念紅軍三大 主力會寧會師暨長征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拓展會師舊址保護范圍,打造國內一流的紅色講解導游團隊,提高會師園和長征勝利景園知名度,提升紅色旅遊影響 力,建設甘肅紅色旅遊第一縣。[2]

❷ 甘肅會寧歷史上有什麼大名人

在這里找找吧:
http://huining.he-nan.com/
http://www.hn0943.com/huining/introce.asp?action=show&cs_id=18

❸ 會寧縣的歷史

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禹貢》中屬雍州。殷、周為西羌所居。戰國至秦屬北地郡。
兩漢時,地居「絲綢之路」北線,用兵河西孔道。據《史記》記載,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置祖厲縣(祖厲音嗟賴,以祖厲河而定名),屬安定郡,治所在今縣北郭城驛鎮,有祖厲縣故城遺址。公元前一一二年,漢武帝西巡到此。《漢書.武帝記》載;「(元鼎)五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疇,遂逾隴,登崆峒,西臨祖厲河而還」。王莽篡漢,改祖厲縣為鄉禮縣,東漢初,廢鄉禮,復為祖厲縣。安帝永初五年(前111年),遷縣治於今會寧縣會師鎮南十里鋪村窩鋪村民小組厲河之濱,屬涼州刺史部武威郡。
三國時屬魏地,隸武威郡。
魏晉以來,會寧之地陷於荒蕪。西晉初廢祖厲縣。惠帝永寧元年(301年),涼州刺史張軌在涼州(今武威)近側另設祖厲縣,後遷縣於郭城驛故地。
東晉十六國時,祖厲縣前後隸屬前涼、前秦、後涼、後秦、西秦5個政權。
南北朝時,北魏太延二年(436年)改祖厲縣為祖居,遷址平涼境內,後在今靖遠縣境內置會寧縣,為「會寧」縣名之始。
西魏廢帝二年(553年),周太祖為西魏相時,置會州會寧縣,治所在今靖遠縣東北。《元和志》載:「後周太祖為西魏相,來巡,會師於此,土人張信謦資犒軍,太祖大悅,因置州以會寧為名」。「周太祖置會寧縣,屬會州。」會寧縣自西魏得名,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北周屬高平郡烏蘭縣。隋屬平涼郡會寧縣。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設會寧鎮,開皇十六年(596年)又復為會寧縣,屬平涼郡,後改涼川縣。
唐屬會州會寧郡,所轄會寧、烏蘭二縣。貞觀八年(634年)改會州為粟州,同年又復名會州,屬關內道。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會州為會寧郡。代宗廣德元年(763年)陷於吐蕃,更名「汝遮」。
宋屬會州敷川縣。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黨項人克會州,地屬西夏。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收復會州,屬熙河蘭會路。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築起會州新城(即今敦蝦蟆古城)。徽宗崇寧三年(1104年),在州治置敷州縣。宣和中(1120年)嘗置刺羌城於今翟家所鄉張城堡村,時稱「甘泉堡」。宗靖康元年(1126年)陷於金,金即在甘泉堡置西寧縣(今張城堡西寧古城)。至此,今會寧縣境內同時有兩縣(敷州、西寧)、一州(會州)。
金屬會州保川縣。又置西寧縣,屬秦州,治所在今翟家所鄉張城堡村,有西寧故城遺址。金宣宗貞祐四年(1216年)十月,升西寧縣為西寧州,仍屬會州,後又降州為縣。宣宗興定四年(1220年),西夏占會州。宣宗元光二年(1223年)金人收復會州。元順帝至正七年(1347年),並縣入州,屬鞏昌路,隸陝西行省;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會寧地震嚴重,「詔改會州為會寧州」。
蒙古太宗(孛兒只斤窩闊台)八年(1236年),蒙古軍佔領會州。元初,遷會州治所於西寧縣。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並西寧縣入會州。惠宗至正十二年(1352年),詔令改會州為會寧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始置今會寧縣,隸陝西布政司鞏昌路。會寧縣名從此沿用,歷經明、清兩代,至今600多年歷史。洪武十年(1377年)降州為縣,隸鞏昌路。
清初隸鞏昌府。
民國二年(1913年),截府留縣,改屬蘭山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直屬甘肅省;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長征會寧會師期間,曾建縣蘇維埃政權;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改屬甘肅省第九行政檢察專員公署(治所臨洮)。
1949年8月22日,成立會寧縣人民政府,設會寧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9月22日,會寧分區易名定西分區,會寧為其屬縣;1985年8月1日,會寧縣改隸白銀市至今。
1950年代初,全縣有5個區,81個鄉。1957年,陸續撤並為3區、1鎮、29鄉。1958年,建立10個人民公社。
1961年,人民公社曾增加到40個。1965年,合並成20個人民公社、1個城關鎮。1969年,城關鎮撤銷並入城關人民公社。
1973年,增設王廟、侯川、太平、青江、馬路、草灘、掌里、土木、新莊、塬邊10個人民公社。1976年,增設白塬人民公社。1979年,增設柴門人民公社。
1980年恢復城關鎮。1983年7月,撤社建鄉,城關鎮更名會師鎮(因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會師而得名),全縣共建鄉32個、鎮1個。
2000年8月,撤銷郭城驛鄉,設立郭城驛鎮。2001年9月,撤銷河畔鄉、頭寨子鄉,設立河畔鎮、頭寨子鎮。
2005年1月,撤銷桃花山、王家廟、塬邊、掌里、青江驛5個鄉,2005年9月,全縣轄6個鎮、22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284個村、6個社區、2039個村民小組、29個居民小組。
2015年,撤銷中川鄉、漢家岔鄉、劉家寨子鄉、白草塬鄉、大溝鄉、四房吳鄉、老君坡鄉、平頭川鄉,設立中川鎮、漢家岔鎮、劉家寨子鎮、白草塬鎮、大溝鎮、四房吳鎮、老君坡鎮、平頭川鎮(甘民復[2015]2號)。調整後,全縣轄14個鎮、14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

❹ 會寧縣的著名人物

郭蝦蟆(1192年—1236年),又名郭斌。會州(今會寧)人。他家世代為保護家園的射手。金宣宗時,他與兄祿大都以善射而應募從軍。興定初年,祿大因軍功卓著,被遙授同知平涼府兼會州刺史,進官一階,賜姓顏盞,鎮守會州,蝦蟆隨兄在軍中。後屢立戰功,得到金哀宗的重用。金亡後三年,郭蝦蟆仍舊困守孤城,戰到了最後一刻,自焚而死。

曹銘,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乙丑科進士,官至督察院都御史。論諫剛直,年三十四歲以直諫死。
張勛,字鼎彝,明正統四年(1439年)乙未科進士。官至山西布政使司右參政。
栗在庭,字應鳳,縣城東關人。明隆慶二年(1568年)戊辰科進士。官至提按察使。在職時,廉潔自律,體察民情,修黃河石堤,復查積案,減刑疏弊,清匪安民,有清明之頌。
焦騰漢,字凌宵,翟家所鄉人。清乾隆二年(1737年)丁巳科進士。官至貴州安龍鎮總兵。

❺ 甘肅的歷史名人有那些

伏羲:隴西成紀(今天水人)人文始祖,三皇之首,傳說中人首龍身,今專天水被譽為羲皇故屬里,龍城天水。
女媧:隴西成紀(今天水人)中華上古之神,人首蛇身,為伏羲之妹,風姓。
嫘祖:傳為西陵氏之女,是傳說中的北方部落首領黃帝軒轅氏的元妃。她發明了養蠶,為「嫘祖始蠶」。
秦非子:秦國的先祖非子生活於公元前900年左右,居西垂宮(後稱犬丘,今天水市秦城區西南邊),是秦的開國君主,他因擅長養馬,在 水、渭水間替周王室主持牧馬,馬群得到了大量繁殖,為周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名政,甘肅天水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國家的皇帝。
李廣(?——前119),漢族,隴西成紀(今天水人),西漢名將,史稱「飛將軍」。
董卓(?——192),字仲穎,隴西臨洮(今甘肅省岷縣)人。東漢末年少帝、獻帝時權臣,西涼軍閥。
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隴西成紀人(今天水人),廟號太宗。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天水人),中國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❻ 通渭縣歷史名人都有哪些(越詳細越好)

1、楊子恆,1964年出生於通渭縣馬營鎮龍頭村,兄妹四人先後都考入大學。楊子恆於1980年至1984年在甘肅農業大學畜牧系學習,獲農學學士學位;1987年畢業於北京農業大學動物遺傳專業,獲碩士學位;1992年至1994年在英國倫敦劍橋大學和自然歷史博物館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1994年至1997年,先後在美國賓西法尼亞州立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1997年至今在倫敦大學從事分子和細胞遺傳學研究工作,現為倫敦大學學院統計遺傳學教授。
今年6月,通渭籍旅英學者楊子恆教授當選為2008年度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成為獲此殊榮的首位大陸旅英華人,具體事跡介紹見2008年6月22日、23日《甘肅日報》第一版。成立於1660年的英國皇家科學院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最著名的學術團體之一,目前有1400多位院士,其中包括60多位諾貝爾獎得主。皇家科學院院士都是在基礎科學研究或工業及科技前沿研究方面有特殊貢獻的科學家。
2、劉子述(1911— ) 名念祖,字子述,號萬愚,又暑椿村氏,以字行。男,漢族,甘肅省通渭縣常家河鎮固堆河村人。
僅上三年私 ,15歲因父母雙亡而輟學,拉長工、當店員20餘年。解放後,於1951年創辦固堆河學校,執教13載。曾多次獲縣級獎,1958年獲全縣優秀教師稱號。年老後主動退休,從事園藝勞作。
無煙茶嗜好,喜書法藝術,擅寸揩,兼行草,為通渭縣書畫協會會員。作品多次參加縣級以上展覽,縣內外群眾及部分寺廟多有收存。
部分聯作入編《通渭縣志》、《通渭古今對聯選》、《 羲皇故里聯話錄》、《甘肅古今楹聯選集》、《固堆河村志》,並在《天水日報》發表;部分詩作及「嘆世格言」(西江月組詞)入編《通渭古今詩詞選》稿。
近年編有《子述年譜》、《子述自傳》、《子述詩詞對聯輯錄》、《回憶錄》等。今93歲高齡,仍對書法藝術堅持不懈。
3、楊泰(1869—1929)字葆亭,光緒癸卯科舉人。揀選寧朔知縣,寧夏教授,協修《寧夏志》。
牛士穎
字芮青、銳青,清末拔貢。曾任甘肅省參議會參議員。
5、
安任山(1891—1959)字猷軒,原名世徽,原字獻宣。北京大學史學系畢業留校任教。
6、王序賓(1895—1961)畢業於甘肅省立第一中學、陸軍測量學校。曾任甘肅宣慰使署秘書主任。
王肇南(1895—1980)北京政法大學畢業。歷任定西、和政、會寧等縣縣長。
8、馮壽延(1897—1983)字益三。甘肅法政學校畢業。曾任河南密縣縣長、通渭縣參議會議長等職。
9、伏景毅
字志堅,貢生,甘肅秦安人。民國時期曾任通渭縣縣長。通渭一中校長。
11、牛劍秋
曾任甘肅省政府秘書、會寧縣縣長。
12、牛樹梅,字雪樵,號省齋,今雞川鎮牛坡村人。生於清嘉慶四年(1799年),卒於清光緒八年(1882年)享年84歲。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進京應試,金榜題名,即中進士。先後任雅安知縣、隆昌知縣、彰明知縣、資州、茂州直隸州知州、寧遠知府。清同治元年(1862年)得四川總督駱秉章、給事中高延祜聯名保奏,擢升四川按察使。三年(1864年)四月署布政使銜。
勤政惠民,抑富濟貧,興辦義學,教化黎民,整頓吏治,昭雪冤情,秉公執法,政績卓著。川人稱贊:「先生來川,德入人心,名播人口,真乃牛青天也。」
他一生手不釋卷,筆耕不輟。著有《省齋文集》12卷,《聞善錄》4卷,《湑葉文存》6卷。未付梓的有《周易探源》、《雪樵詩存》等。他去世以後,廷旨「從祀名官祠,事跡編入循吏傳。」《清史稿•循吏》有傳。

10、 黨錫樊(1922—2000)字曉遲,號圃光。畢業於西北師院教育系。原任通渭一中校長。
11、牛劍秋
曾任甘肅省政府秘書、會寧縣縣長。
12、牛樹梅,字雪樵,號省齋,今雞川鎮牛坡村人。生於清嘉慶四年(1799年),卒於清光緒八年(1882年)享年84歲。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進京應試,金榜題名,即中進士。先後任雅安知縣、隆昌知縣、彰明知縣、資州、茂州直隸州知州、寧遠知府。清同治元年(1862年)得四川總督駱秉章、給事中高延祜聯名保奏,擢升四川按察使。三年(1864年)四月署布政使銜。
勤政惠民,抑富濟貧,興辦義學,教化黎民,整頓吏治,昭雪冤情,秉公執法,政績卓著。川人稱贊:「先生來川,德入人心,名播人口,真乃牛青天也。」
他一生手不釋卷,筆耕不輟。著有《省齋文集》12卷,《聞善錄》4卷,《湑葉文存》6卷。未付梓的有《周易探源》、《雪樵詩存》等。他去世以後,廷旨「從祀名官祠,事跡編入循吏傳。」《清史稿•循吏》有傳。

❼ 甘肅歷史名人有那些

1、秦始皇

秦始皇是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並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

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❽ 萬全縣的歷史名人

蔡澤,戰國時燕國人。後任秦相國,並獻計秦昭王滅西周。封罡城君(《水經注》載故址在今萬全縣北沙城村附近)。
江福,明正統年間任中官都督同知,萬全右衛人(今萬全城)
胡觀(1421-1502),字明遠。明都指揮僉事。安徽鳳陽人,幼時隨曾祖父遷居萬全右衛(今萬全城),謚昭毅將軍,立碑誌銘。
楊國聲(?-1738),祖籍宏農,漢太尉楊震之後。隨父楊進孝遷宣府(今宣化)萬全右衛。清康熙刑部湖廣司郎中,盛有廉平之譽
馬緝熙(?- ?),字穆堂,萬全城人。清道光進士。著有《周甲吟秋十五首》及《淚墨錄》等。
秦國柱(?-1862)字世楨,萬全洗馬林鎮人。書法家。
侯俊山(1854-1935),名達,字喜麟,萬全縣東紅廟村人。晉劇藝術大師。

❾ 會寧縣歷史上最大的幾大寺院

是清涼山寺
清涼山寺是一座歷史悠久的西部古寺,涼山開山於唐僖宗中和二年(884)並建寺,至今已有上千年之悠久歷史。

❿ 會寧歷史上有哪些名人

曹 銘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乙丑科進士。官至督察院都御史。論諫剛直,年三十四歲以直諫死。

張 勛 字鼎彝,丁溝鄉人。明正統四年(1439年)乙未科進士。初授戶部主事,以廉勤薦調武昌府知府,因剖理有方,給餉濟飢,刑清弊絕,遷山西布政使司右參政。所至之處,謳思載道。

栗在庭 字應鳳,縣城東關人。明隆慶二年(1568年)戊辰科進士。授中書舍人,尋升吏、戶兩部給事中,後調山東僉憲,繼任湖廣左參議,擢山東參議,升右布政使。壬辰左遷山西參議,後提按察使。在職時,廉潔自律,體察民情,修黃河石堤,復查積案,減刑疏弊,清匪安民,有清明之頌。

李玩蓮 四方吳鄉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壬辰科進士。

柳邁祖 字宜齋,縣城東關人。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丁未科進士。歷任平番縣訓導,長安縣教諭,翰林院庶吉士,戶部主事、員外郎,刑部郎中。後調任湖南寶慶府知府。在任勤政理事,居官簡約,躬親查核庭訟糾紛。善長書法,凡得一幀者,視為珍品收藏。

吳思權 字平一,柴家門鄉人。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丁丑科進士。由內閣中書銓升浙江補用知府,歷任杭州、溫州同知,所至有政聲。

康 節 字邵亭,祖籍陝西武功,先祖曾為會寧地方官,後遷居會寧。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丁丑科進士。陝西即用知縣,補授韓城縣知縣,以卓異升補耀州知州,河南滎陽知縣。在任七年,政績卓著。去任後,民為之立碑以志去恩。

柳 淵 字時庵,縣城東關人。清道光二十四年(1884年)甲辰科進士。官授工部虞衡司主事,後遷升員外郎,復調任郎中,外放江西袁州知府,繼調瑞州知府。居官清廉,勤政獄訟,衙無積案。

劉 灝 清咸豐三年(1853年)癸丑科進士。官陝西某縣知縣。

吳耀曾 字自甫,翟家所鄉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戌科進士。選任平涼府教諭。性情耿介、學識淵博。曾主講安定育英書院、會寧枝陽書院。治學嚴謹,善誘後學,兩縣鄉會試獲售者多出其門。
張汝洽 字潤甫,會師鎮人。清光緒九年(1883年)癸未科進士。歷署陝西大荔、洋縣、淳化知縣。性剛果、不畏強御、所到豪黠斂跡。斷決積案,甚有能名。

劉慶篤 字吉甫,縣城東關人。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科進士。即授內閣中書。未幾父喪居家,不久主講平涼柳湖書院,成就士子多人。後仍供職京師,旋考京察一等,任小軍機,繼升軍機章京。光緒二十六年六月,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兩宮西巡,護駕至西安,議和後又護駕返京,欽賜二品銜,任外務部兼行內閣承宣廳僉事。民國建立,受薦以甘肅代表身份赴上海公議國事。博覽群書,擅長詩賦,善書法,喜金石,好樂彈。
秦望瀾 字少觀,縣城人。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乙未科進士。即任兵部主事,操武選司、職方司總辦,後任貴州道、遼沈道監察御史。因敢言直諫、觸犯權臣,左遷民政部代理員外郎。民政部改巡警部後,任西分廳總辦。民國時,任臨時參議院議員,獲二等寶光嘉禾獎章;任第二屆參議員時,獲得二等大綬嘉禾獎章。後任總統府顧問、國務院咨議、清史館協修,參與編纂《清史稿》兵史部分。

蘇耀泉 字朗亭,老君坡鄉人。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戊戍科進士。官浙江即用知縣,積功晉直牧,歷充衢州、石桐榷務,力祛繁苛,商旅德之。初權新昌篆,縣故多梟匪,民患久矣。公甫下車,即捕治渠魁,豪強斂跡。嚴馭胥吏,不稍縱。勤聽斷,求民隱,嘗微行鄉區,理清冤獄。離任時,百姓焚香跪送,並立去思碑。任烏程知縣時,力圖治理,事心躬親,因勞成疾,卒於住中,歸葬故里時,士紳民眾沿途設祭,並贈「萬民傘」以志悼念。

楊 思 字慎之,縣城東關人。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進士。初任翰林院庶吉士,後升翰林院檢討。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東渡日本,就讀於東京法政大學,未畢業即回國,參加同盟會,投身辛亥革命。後歷任縣議會議長,省第一屆議會副議長、安肅道尹,省第三屆議會議長、蘭山道尹、代理甘肅省長、甘肅民政廳長等職。民國36年(1937年)10月當選「國大」代表,翌年3月出席民國政府在南京召開的「行憲國民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西北區監察委員會副主任,1955年任省政協主席。1956年10月,病逝蘭州。

蘇源泉 字本如,老君坡鄉人。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進士。官禮部主事。民國初,薦任民國政府審計院協審官,繼調內務部僉事。生性耿直,不隨同流俗。居官清廉,能舉賢薦能。喜讀詩書,尤愛讀史。擅長詩詞,著有《詩敬齋詩草》4卷。喜作書,其書法古味盎然、筆力雄勁、神氣凝貫、名震都下。

萬寶成 字玉田,郭城驛鄉人。清光緒三十年甲辰科進士。三十二年(1906年)東渡日本,就讀於早稻田大學法政速成班學習政治法律。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畢業回國,任戶部主事。民國建立,任山西定襄縣知縣。期間,鼓勵農桑,興辦教育。時有少數人以傳教名義,詐騙錢財,他查實後予以處理,深得民心。離任時,民眾贈「萬民傘」稱頌懷念。民國二年(1913年)當選為第一屆國會參議院議員。後無意仕途,閑居北平。三十二年(1943年)病逝北平寓所。

焦騰漢 字凌宵,翟家所鄉人。清乾隆二年(1737年)丁巳科進士。初授御前侍衛,因功遷升江南浦口營都司,復擢海州營游擊,淮安城守營參將,膠州營副將,明威將軍,貴州安龍鎮總兵。在任勤勇干練,忠於職守,地方安寧,屢受褒獎。

王萬壽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戊辰科武進士。

詹文英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己丑科武進士。

郭蝦蟆 金代會州(今會寧縣郭城驛)人。與兄祿大俱以善射應募。金興定初,祿大以功遷,遙授同知平涼府事兼會州刺史。適夏人攻會州,城破,祿大、蛤蟆俱被擒。夏人憐其技,囚之。兄弟皆誓死不屈,且拔須化裝,相謀潛逃。事泄,祿大被害,蛤蟆獨自逃脫,遙授鞏州鈐轄,同知蘭州軍州事。興定五年(1221年)冬,夏人萬余入侵定西,蛤蟆敗之,斬首七百,獲馬五十,以功遷同知臨洮府事。元光二年(1223年),夏人步騎數十萬攻鳳翔甚急,蛤蟆總領軍事,敗之,升靖難軍節度使,尋改通遠軍節度使。是年冬,蛤蟆率騎兵五百,收取會州。皆穿紅衣,敝之南山。夏人望見,疑為神兵。守城夏軍有舉手招人者,蛤蟆射,貫手,凡射死數百人。夏人恐懼,乃出降。至是被夏人占據近四年的會州復為金有。正大初,田瑞據鞏州叛金,詔陝甘兩行省並力平叛。蛤蟆率眾先登,田瑞開門欲逃,被其弟田濟所殺。叛軍首領皆被蛤蟆斬之。依此遙授知鳳翔府事兼領蘭、洮、會、河四州兵馬之帥。天興三年(1234年)春,金已亡,西部各州無不歸順,獨蛤蟆堅守孤城。丙申(1236年)冬,元軍並力攻之,蛤蟆度不能支,乃積城中所有金銀銅鐵,雜鑄為炮,以擊攻者。殺牛馬以餉將士;焚廬舍,以堅軍心。日與血戰,將士死傷甚重。勢不能支,遂集家寶及將士妻女於一室,焚之。城破,士兵多投火自盡。蛤蟆獨上草垛,以門板自蔽,射殺元兵二三百人。矢盡,投弓劍於火,自焚殉國。

王萬祥 字瑞宇,號鐵山,漢家岔鄉人。少英武雄偉,慷慨有奇氣。年18應募游擊將軍王進寶麾下。愛習武略,槍法嫻熟,勇敢善戰。每遇敵,奮勇先入。恢復臨鞏平涼諸郡,進取漢中,攻取武關,屢建大功,遂授定海總兵,後調興化總兵。清廷統一台灣後,選調赴台鎮守,晉為福建陸路提督,統轄八郡。在閩任職一十七載,布德施威,疆域平安,邊隅大治,百姓樂業。閩人特立生祠,春秋享祭。康熙帝授太子大保銜。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七月,病逝於福建寓所。帝特下旨為其賜文立碑,謚號「敏壯」。

閱讀全文

與會寧縣的歷史名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