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沂水縣歷史名人

沂水縣歷史名人

發布時間:2021-03-12 04:44:46

Ⅰ 沂水有名人嗎

沂水名人
伏湛
(?~37)字惠公,西漢琅琊東武(今沂水縣)人。歷任太傅、太守、尚書、宰相、大司徒,封為陽都侯,不其縣侯。伏湛在軍事上反對長途用兵,主張先求內部安定,不宜舍近務遠。治理國家,主張禮樂教化為首要措施。 賢者之孝二百四十首·伏湛 向來父學顯,別自以家名。 不是能傳業,如何著孝聲。 伏湛 祖先均碩儒,累世皆明經。 才俊集門下,君王是學生。 伏生承祖訓,術業有專攻。 孝信敬尊長,敦親接弟兄。 既罹王莽亂,復被劉玄驚。 推飯救飢餒,分糧賑困窮。 平原免禍患,百姓獲安平。 光武征耆舊,碩彥列上公。
李逵
是中國古代小說《水滸傳》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也是在水滸傳中最魯莽的人物。 沂州沂水縣百丈樹人,因打死人而流亡江州,做了個小牢頭。為人心粗膽大、率直忠誠、仗義疏財。
徐奕
(?-219),三國魏東莞(今山東沂水)人。字季才。漢末避亂江東,孫策禮命之,奕不就,改名微服還本郡。曹操為司空,辟為掾屬,從征馬超。操還,以奕為丞相長史,鎮撫長安(今陝西西安市西北)。轉雍州刺史,復還為東曹掾。出為魏郡太守。操征孫權,徙奕為留府長史。魏國初建,為尚書,主持官吏選拔,建安二十二年(217)遷尚書令。後轉中尉,在職數月,以病乞退,拜諫議大夫,卒。
徐廣
(352-425),字野民,東莞(今山東沂水)人。生於晉穆帝永和八年,卒於宋文帝元嘉二年,年七十四歲。家世好學,至廣尤精。百家、數術,無不研覽。謝玄為兗州,辟從事。孝武帝時,除秘書郎,典校秘書。後為散騎常侍,領著作。初,桓玄篡位,帝出宮,廣陪列,悲動左右。及劉裕受禪,恭帝遜位,廣哀感涕泗謝晦謂道:「徐公將毋小過?」廣道:「君為宋朝佐臣,身乃晉室遺老,憂喜之事,固不同時。」因更欷覷。遂乞歸。廣嘗撰車服儀注及晉紀凡四十六卷,答禮問百餘條。有文集十五卷,(見《隋書志》及《兩唐書志》)行於世。博覽百家,學問精深。謝玄為兗州刺史,辟為從事。譙王司馬恬為鎮北將軍,補其為參軍。孝武帝時,任其為秘書郎、典校秘書省。後轉員外散騎侍郎,仍領校書。尚書令王殉對其甚器重,薦為祠部郎。後被司馬元顯薦引為中軍參軍,遷領軍長史。桓玄輔政,任其為大將軍文學祭酒。義熙初年,奉詔撰寫車服儀注,任鎮軍諮議,領記室,封樂成侯。後轉員外散騎常侍,領著作。奉朝廷之命撰寫國史。又遷為驍騎將軍,領徐州大中正,轉正員常侍、大司農,仍領著作。416年(義熙十二年)寫成《晉記》,共46卷。不久,遷為秘書監。420年(元熙二年)6月,晉恭帝司馬德文禪位於劉裕,東晉滅亡。他悲傷不已,失聲痛苦。以年老,求歸桑梓。雖至年邁,仍手不釋卷,詠讀不輟。年74歲,卒於家。還著有《答禮問》等。
徐之才
(492-572),祖籍東莞(今沂水),南北朝時期一代名醫。出身世醫家庭,其先祖為徐熙,熙之子徐秋夫,秋夫子徐道度及徐叔響,皆以醫著名。徐道度之子徐文伯,及同族徐謇,亦皆以醫名。後徐謇因故為北朝所俘,終於入仕北朝。徐之才系徐文伯之孫,徐雄的第六子,人又稱徐六,也為北朝所俘。而仕北魏,官至西陽王,故又有徐王之稱。徐之才,字士茂,五歲誦孝經,八歲略通義旨,十三被召為太學生。他醫術高明,在北地名聲很大,所撰有《葯對》及《小兒方》,尤其對本草葯物及方劑研究較深,故而有人把後世之十劑歸於徐之才所創。此外,他對婦科也有一定的見解,其《逐月養胎法》實本自先秦時期《青史子》中胎教法而作,對於孕婦之衛生及優生均有重要意義。另外,他還著有《徐王方》、《徐王八世家傳效驗方》、《徐氏家秘方》及《雷公葯對》,惜均已佚。
秦德純
(1893~1963)中國國民黨軍將領。山東沂水人縣後埠東村。字紹文。1916年保定軍官學校第二期步兵科畢業 。曾任北京政府陸軍第5師團副,皖系參戰軍第1師參謀。1920年入參謀學校第六期學習。1923年畢業後,在直系軍隊任豫東防衛參謀長。1924年12月改任國民軍第二軍第5師參謀長,次年倒戈依附吳佩孚,反擊國民軍。1926年5月任直系第24師師長。1927年3月任第四軍軍長。後改任馮玉祥第二集團軍第二方面軍副總指揮兼第二十三軍軍長、十四軍軍長、山東政府主席。1929年11月隨宋哲元反蔣,失敗後退回陝西。次年參加中原大戰,任馮玉祥第二方面軍前敵總司令部參謀長。被擊敗後,改任張學良部第二十九軍總參議。1932年起任察哈爾省政府委員兼民政廳廳長。1935年任察哈爾省政府主席、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委員。1935 年 6月,與日軍代表土肥原賢二訂立喪權辱國的《秦土協定》,根據這一協定,察哈爾省主權大部喪失。同年12月,任冀察政務委員會常務委員兼北平市市長,鎮壓一二九運動。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第一集團軍總參議、軍法執行總監部副總監、兵役部政務次長、軍令部次長等職。1946年任國防部次長。1948年底任山東政府主席兼青島市市長。次年8月去台灣,任「總統府」戰略顧問。
李覺
山東沂水縣人,中國大學畢業,曾任東北軍騎兵師排長.一九三七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任晉西遊擊隊營教導員,魯西軍區團政治處主任,冀魯豫軍分區作戰處長,旅參謀長.第二野戰軍司令部作戰處長,師長.參加了平漢,渡江等戰役.建國後,歷任,十八軍參謀長,西藏軍區參謀長,副司令,第二機械工業部局長,副部長,核工業部顧問.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李覺將軍解放初期雖十八軍入藏,並作為決策者參與了西藏的和平解放,為西藏的建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建國後李覺將軍調任二機部九局局長,負責原子彈的研製開發,李將軍和科研工作者嘔心瀝血為兩彈一星的成功貢獻了畢生的精力. 1993年1月14日原二機部九局的一些老同志在京聚會,為李覺慶賀八十壽辰,兩彈一星功勛,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淦昌舉杯向李覺敬酒說,你是中國原子彈研究的第一功臣.
張伯秋
山東沂水人。191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法科。曾任國民黨山東省政府教育廳、實業廳科長,鄒平實驗縣代理縣長,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常委兼高級審判處處長,國民黨山東省政府司法廳廳長。建國後,歷任山東省人民法院院長、省政法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山東省第一至三屆政協副主席。是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

Ⅱ 莒南縣現代名人、沂水縣現代名人、蒙陰縣現代名人、平邑縣現代名人、沂南縣現代名人、臨沭縣名人、費縣

李宮俊 郭曉東

Ⅲ 有誰曉得沂水有名人嗎

有。

最有名大家都熟知的是諸葛亮。

1、伏湛
伏湛(?~37)字惠公,西漢琅琊東武(今沂水縣)人。九世祖勝,字子賤,所謂濟南伏生者也。湛高祖父孺,武帝時,客授東武,因家焉。父理,為當世名儒,以《詩》授成帝,為高密太傅,別自名學。湛性孝友,少傳父業,教授數百人。
2、諸葛亮
字孔明,三國蜀漢琅琊郡陽都人(今山東省沂水縣)。少年時父母雙亡,逐隨叔父避亂荊州,隱居於南陽隆中,常自比管仲、樂毅,愛唱《梁父吟》,結交龐德公、龐統、司馬徽、黃承彥、石廣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謀為大家所公認,人稱「卧龍」。娶黃承彥之女為妻。
3、李逵(生卒不詳)
宋代沂水縣百丈村人(據老作家魏樹海根據《水滸傳》中提供的李逵接母去梁山的路線考證,百丈村可能在現在雪山東北方向,具體哪個村莊不好確定),梁山一百零八條好漢之一。小名鐵牛,綽號「黑旋風」,長得黝黑,殺人不留步,常常「照排砍去」,人見人怕,排梁山第二十二位,步軍第五位。後在宋江招安時,被毒酒毒死。
4、劉勰(約公元465——520)
南北朝時代沂水鎮東院村人。字彥和,少年時代隨父遷居莒縣。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理論家。曾官縣令、步兵校尉、宮中通事舍人,頗有清名。晚年在莒縣浮來山創辦定林寺。著有文學理論巨著《文心雕龍》,在中國文學史上和文學批評史上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
5、劉伶(生卒不詳)
傳說魏晉時期東安城北部劉伶埠村人,即今沂水城北牛嶺埠村人,少年時代遷居沛國(今安徽淮北市濉溪縣),字伯倫,「竹林七賢」之一。曾為建威將軍王戎幕府下的參軍。晉武帝泰始初,對朝廷策問,強調無為而治,以無能罷免。平生嗜酒,曾作《酒德頌》,宣揚老莊思想和縱酒放誕之情趣,對傳統「禮法」表示蔑視。是竹林七賢社會地位最低的一個。

Ⅳ 沂水縣的歷史人物

沂水縣歷史悠久,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戰爭年代,陳毅、羅榮桓、徐向前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這里指揮過戰斗。

Ⅳ 山東聊城有哪些名人

聊城市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因位於古聊河西岸而得名,有「水城」的美譽。下轄一區一市六縣(東昌府區、臨清市和冠縣、莘縣、陽谷、東阿、茌平、高唐6縣),皆為古老名邑。早在原始社會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從事農業生產。可以追溯到距今約六七千年的8座龍山文化城,它們是迄今為止全國發現的最大的龍山文化城。幾千年來,湧出了無數的英雄豪傑,仁人志士,不可盡舉,現摘錄下:
1.季羨林
季羨林,生於1911年,山東清平(今臨清)縣人。
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對印度語文文學歷史的研究建樹頗多。
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作家。山東清平(今臨清)人。1930年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1935年赴德國留學。曾師從印度學家E.瓦爾特施密特研究古代印度語言。1941年獲哥廷根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後曾師從語言學家E.西克研究吐火羅語。1946~1983 年,被北京大學聘為東方語言文學系教授、系主任,1978~1984年兼任北京大學副校長。1956年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兼外國語言文學評議組組長、第二屆中國語言學會會長、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名譽會長、第6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常務委員、《中國大網路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委員和《語言文字卷》編輯委員會主任等等。其學術成就最突出地表現在對中世紀印歐語言的研究上頗多建樹。主要著作有:《〈大事〉偈頌中限定動詞的變位》(1941年,系統總結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頌所用混合梵語中動詞的各種形態調整)、《中世印度語言中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1944年,發現並證明了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羅語的特點之一)、《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1985年)(論證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闡明了原始佛教的語言政策、考證了佛教混合梵語的歷史起源和特點等)、《〈福力太子因緣經〉的吐火羅語本的諸異本》(1943年)(開創了一種成功的語義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語言論集》(1982年)等。作為文學翻譯家,他的譯著主要有:《沙恭達羅》(1956年)、《五卷書》(1959年)、《優哩婆濕》(1959年)、《羅摩衍那》(7卷,1980~1984年)、《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等。作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1980年)、《朗潤集》(1981年)、《季羨林散文集》(1987年)、《牛棚雜憶》等。



2.孔繁森

孔繁森,1944年出生於山東聊城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他18歲參軍,在部隊幹了7年,196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9年復員後,他先當工人,後被提拔為國家幹部。1979年,時任地委宣傳部副部長的孔繁森主動報名到西藏工作。1993年,孔繁森進藏工作期滿,但他繼續留在西藏,擔任了阿里地委書記。1994年11月29日,完成任務返回阿里途中,不幸發生車禍以身殉職,時年50歲。他犧牲後,江總書記總書記於1995年4月29日親筆題詞「向孔繁森同志學習」。

生平

■1979年,他主動報名進藏,並請人寫了「是七尺男兒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還鄉」的條幅,進藏後任崗巴縣委副書記;1988年,他再次帶隊進藏,任拉薩副市長;1993年,他進藏工作期滿,仍留在西藏,擔任阿里地委書記

1988年,孔繁森在母親年邁、3個孩子尚未成年、妻子體弱多病的情況下,仍然克服困難,再次帶隊進藏,任拉薩市副市長,分管文教、衛生和民政工作。為了發展當地教育事業,他跑遍了全市8個區縣所有公辦學校和一半以上的鄉、村辦小學,拉薩的適齡兒童入學率從45%提高到80%。全市56個敬老院和養老院,他走訪過48個,給孤寡老人送去了黨和政府的溫暖。因西藏偏遠地區醫療衛生條件較差,他每次下鄉時都特地帶一個醫療箱,買上數百元的常用葯,送給急需的農牧民。一個醫葯箱雖然解決不了所有問題,但對接受治療的患者來說,卻往往是性命交關。

孔繁森把工資中的相當大一部分用於幫助有困難的群眾,平時根本就沒有攢下幾個錢。他給群眾買葯,扶貧濟困時出手大方,少則百十元錢,多則上千元。他因車禍犧牲後,人們在他的遺體上找到的現金只有8元6角,在場的每個人都流了淚。





3.武訓
武訓,堂邑縣(今冠縣)武庄人。出身貧苦,在兄姐中排行為七,故名「武七」。
名訓則是清延嘉獎他行乞興學時所賜。武訓七歲喪父,乞討為生,求學不得,14歲後,多次離家當僱工,屢屢受欺辱,甚至僱主因其文盲以假帳相欺,武訓爭辨,反被誣為「詐賴」,遂決心行乞興學。1859年,21歲的武訓開始竿乞集資。他手拿銅勺,肩背褡袋,爛衣遮體,邊走邊唱,四處乞討,其足跡遍及山東、河北、河南、江蘇等地。

1886年,武訓已置田230畝,積資3800餘吊,決定創建義學1888年,花錢4000餘吊,在柳林鎮東門外建起第一所義學,取名「崇賢義塾」。他親自跪請有學問的進士、舉人任教,跪求貧寒人家送子上學。當年招生50餘人,不收學費。1890年,武訓資助了證和230吊錢,又在今屬臨清市的楊二庄興辦了第二所義學,1896年,武訓又靠行乞積蓄,並得臨清官紳資助,於臨清御史巷辦起第三所義學。山東巡撫張曜聞知武訓義行,特下示召見,並下令免徵義學學田錢糧和徭役,另賞銀200 兩,同時奏請光緒帝頒以「樂善好施」 匾額。清朝授以「義學正」名號,賞穿黃馬褂。其名聲由此大振。1896年,4月23日,武訓在朗朗讀書聲中含笑病逝於臨清御史巷義塾 ,終年59歲。



4.孫臏
孫臏,戰國時齊國阿(今陽谷縣阿城鎮)人。著名軍事家,本名失傳。因在魏國受過「臏」(古代酷刑,即挖掉膝蓋骨)刑,故名孫臏。其生卒年不詳,在齊國的主要活動約為威王時期。

孫臏早年與魏國人龐涓共同習藝於鬼穀子(戰國時隱士)處。龐涓為魏惠王將軍,忌孫臏之才,派人召到魏,借故施以「臏」刑及「黥」(古代酷刑,即於面部刺字,並塗上黑色)刑,意欲使孫臏從此隱跡於世。其後齊國使者到魏,暗中將孫臏載回,章將田忌深服其才,轉薦於威王,威王任孫臏為軍師。孫臏先為田忌設「批亢揭虛」(即避實擊虛),攻魏救趙之計,大敗魏軍於桂陵(今河南長垣附近),後又用「減灶」之法惑敵,於馬陵(今莘縣西南)預設伏兵,再敗魏軍。龐涓勢窮自殺,孫臏因此而名顯天下。舊時阿城鎮有孫臏廟,陽谷城北有孫臏閣。

孫臏所著兵法失傳久已,1973年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之竹簡,經鑒定內有《孫臏兵法》殘編,整理得440簡,11000餘言。



5.伏羲
遠古時期部族領袖,中華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傳說為中華遠古帝王「三皇」之一。
據史志記載,伏羲在今陽谷縣北境長期居住生活。清康熙十二年修《陽谷縣志》載:「陽谷北境有宓城,太皓伏羲氏之城也。故宓城傳言為伏羲城。伏羲或謂宓羲。城在陽谷安樂鎮以北,陽谷在伏羲城以南,為伏羲教民種谷之地。」

伏羲對事物有著敏銳的觀察力,仰觀於天,俯察於地,推出了24節氣,開辟了人類認識自然的新紀元;他以超人的智能,將觀察到的一切用一種數學符號描述下來,製作了八卦,用陰陽八卦來解釋天地萬物的演化規律和人倫秩序。相傳,他造書契、正婚姻、創樂器、教人結網,從事漁獵畜牧,使原始社會進入漁獵畜牧經濟時期。



6.魯仲連
魯仲連,又名魯仲連子,魯連子,魯仲子和魯連,戰國時齊國(今茌平縣王老鄉望魯店村)人,是戰國末年著名的平民思想家、辯論家和卓越的社會活動家。
魯仲連的生卒年月不見史籍,據錢穆先生推算是公元前305年至公元前245年。魯仲連是戰國末期齊國稷下學派後期代表人物,有關他的故事傳說,膾炙人口,廣為流傳。在他身上,閃爍著我國古代知識分子智慧的火花和嘉行懿德的光彩。根據《史記》《戰國策》《太平御覽》等史籍中關於魯仲連事跡記載綜合考察,魯仲連一生的活動軌跡大致是這樣的:生於聊城,學於臨淄,游於趙,後隱居,葬於茌平,今望魯店村有魯仲連祠及墓,史志載,望魯店村周圍有海市蜃樓之景,稱「連村煙市」,列茌平古八景。《漢書·藝文志》有《魯仲連子》14篇,今佚。有清馬國翰輯本。



7.傅斯年
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山東聊城人。歷史學家,「五四」運動中的學生領袖,民國時期的學界領袖。曾任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台灣大學校長。

傅斯年生性耿直倔強,直言不諱,一生不願意講「好聽的空話」,猛烈抨擊腐敗官員,贏得「傅大炮」的美名。

傅斯年死後葬在台大。行政大樓的對面架設有一口「傅鍾」,每節上下課都會響21聲,因為這位校長曾說過:「一天只有21小時,剩下3小時是用來沉思的。」

1926年10月,傅斯年應聘為中山大學教授、文科學長(文學院院長,並兼中國文學和史學兩系之主任),創辦語言歷史研究所,兼任所長。1927年中華民國大學院中央研究院設立時,傅斯年歸屬心理學研究所。隔年,他說服當時中研院院長蔡元培設立歷史語言研究所。史語所只經半年籌備,立刻成軍。當時共有歷史、語言及考古三組,分別聘請陳寅恪、趙元任及李濟為主任。傅斯年主持史語所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籌備安陽殷虛的考古發掘。他提出:「古學知識,不僅在於文字,無文字之器物,亦是研究要件。」 傅斯年五十歲那年,出任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國民政府遷台後,他又被任命為國立台灣大學校長。在他任內,他廣延教授、增建校舍、充實圖書、獎勵研究,奠定了台灣學術根基及自由傳統。1950年5月20日,他在台灣省議會答復教育行政的咨詢時頭腦溢血而瘁逝,享年55歲。



8.張自忠
張自忠(1891-1940),1891年出生,山東臨清人,1908年入臨清中學堂讀書。
1911年就讀於天津法政學校,第二年轉入濟南法政專科學校。目睹列強欺凌中國,軍閥混戰,痛感國家不幸,民族多難,立志報國,於是棄學從戎。1914年秋,到奉天(今沈陽)新民屯陸軍第二十師第三十九旅第八十七團車震部下當兵。不久,被提升為司務長。1917年,到十六軍混成旅馮玉祥軍中。起初被派為差遣,不久升任排長。1919年被選送到軍官教導團學習。結業後即升任模範二連連長。以後繼任學兵團營長。1924年,升任兵團團長。1925年,升任第十五旅旅長。1927年4月,被委任為第二十八師師長兼潼關警備司令。1928年,兼第二集團軍軍官學校校長和開封戒嚴司令。1929年,調任第十一軍第二十二師師長。同年冬,原二十五師改編為第六師,任師長,後參加中原大戰。「九一八」事變後,西北軍余部改編為國民政府陸軍第二十九軍,任該軍三十八師師長兼張家口警備司令。1933年初,二十九軍奉命參加長城抗戰,率所部與三十七師在喜峰口與日軍血戰,名聲大震。同年夏,參加察北抗戰。1935年任察哈爾省政府主席。

1940年5月,日軍集結重兵向宜昌發動進攻。他率部從右翼打擊向棗陽地區進犯的日軍主力。出擊前,召集軍事會議,鼓舞士氣,全軍士氣高昂,與敵激戰,連連告捷。5月7日,率總部手槍營和七十四師的兩個團,從宜城東渡襄河,給敵人以極大威脅。日軍調集主力,折回反撲。經過七、八天的苦戰,部隊減員甚重,糧彈兩缺。5月16日,被困在南瓜店的杏兒山,缸子口。從早晨到中午,他奮勇督戰,不肯退避。在戰斗中,肩部中彈,仍指揮若定。18日,日軍沖上杏兒山,他身中七彈,仍呼喊「殺敵報仇」,為國為民流盡最後一滴血。1940年5月28日,國民政府為他舉行國葬。中共中央在延安也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並在祭文中給以高度評價。1956年以來,人民政府幾次撥款重修了南瓜店等地的張公祠、衣冠冢、殉國處紀念碑。在重慶北碚梅花山,還建立了張自忠將軍陵園和張自忠將軍生平事跡陳列館。

9.范築先
范築先(1882-1938),原名金標,又名奪魁,字竹仙。山東館陶(今屬河北省)人,著名民族英雄、抗日愛國將領。
生平簡介:1904年,加入北洋軍第四鎮,當備補兵、副兵、正目。後調入天津北洋陸軍講武堂炮兵科深造,以優秀成績畢業。後被提升為哨官、炮兵連長。深感民族危機嚴重,清政府腐敗無能;喪權辱國,漸發民主主義革命的思想,立志富國強兵,建立民國。因此,擁護辛亥革命。1913年後,任中央陸軍第四師炮兵營長、補充團長、師參謀長和第八旅旅長。後因厭惡軍閥混戰,拋棄高官厚祿,辭去第八旅旅長職,回鄉隱居,更名「竹仙」,效法古代志士仁人,企圖追求探索一條振興國家的道路。1926年,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毅然復出,投入馮玉樣部下,更名為築先,表示其革命的決心,被馮委任為高級參議、漢中鎮守使署參贊。1930年中原大戰中,任馮部第一路軍參謀長。1931年回山東,任韓復榘第三路軍參議。1933年,被任命為山東省沂水縣縣長,第三路軍指揮部軍法處處長。任上生活儉仆,關心民眾,深得當地百姓的愛戴和尊敬。1936年,升任山東省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保安司令兼聊城縣縣長。1937年七七」事變後,任山東省第六區游擊司令員,遂發動民眾建立抗日武裝,保家衛國。同年10月下旬,日軍進犯黃河北岸,山東省主席韓復榘電令撤退,為其斷然拒絕。並在聊城主持部下開會,通過了給全國抗戰軍民的通電,被全國各大報轉載。

為堅持抗戰,在共產黨的幫助下,領導建立了魯西北抗日根據地,成立了20多個縣的抗日政權,親自主辦軍事、政治幹部訓練班,組建了許多抗戰群眾團體,出版了《山東人》、《抗戰日報》、《先鋒月刊》、《戰線》等刊物,使魯西北成為堅強抗日堡壘。同年11月,日軍騎兵偵察隊竄入堂邑一帶活動,他率部隊到溧水鎮埋伏,全殲入侵的日軍。1938年3月,率抗日部隊兩次攻入日軍據守的范縣,殲滅許多日軍。雖已年過花甲,但每戰必身先士卒,帶頭沖鋒殺敵。1938年,徐州會戰期間,為配合中國軍隊作戰,率部阻擊了增援的日軍土肥原師團。後組織了濟南戰役,一度率軍突入濟南市。1938年7月,在東阿縣黃庄阻擊日軍運輸隊,斃敵數十人,繳獲滿載大米的汽車13輛及其他軍用器材。8月,其次子,青年抗日挺進大隊長范樹民在濟南戰役中光榮殉國。為表示與日寇血戰到底的決心,把年僅20歲的二女兒范樹琨任命為挺進大隊隊長,並先後將長子、長女、三女兒都送到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表現了忠於民族,誓死抗日救國的愛國精神。11月,日軍調集大批部隊,從濟南出發,進犯聊城。14日,日軍將其所部六七百人包圍在聊城。率部應戰,打退了日軍多次進攻。15日,日軍在得到大批增援部隊後強行攻擊,雙方血戰多時,他手臂負重傷,裹傷再戰,終因敵眾我寡,城門被日軍攻破。親率余部與日軍展開激烈的巷戰。戰斗中。身受重傷,壯烈殉國。犧牲後,國共兩黨都為其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



10.李苦禪
李苦禪,山東高唐人(1899年1月-1983年6月),原名英,號勵公。
自幼家貧,在民間繪畫藝人影響下學畫。1919年入北京大學附設的「勤工儉學會」(又名法文專修館)半工半讀,同時在北京大學附設的「業余畫法研究會」向徐悲鴻學習素描與西畫。1920年入北京大學中文系攻讀中文,1922年轉北京國立藝術專科學校西畫系學習。期間,常靠晚間拉洋車維持生活。為此,同學林一盧贈其中「苦禪」二字為名(苦,即苦難的經歷;禪,古稱寫意畫為禪宗畫)。

1923年拜齊白石為師學國畫,1925年於北京國立藝術專科學校畢業後任北京師范學校美術專科國畫教員,1930年任杭州藝術專科學校教授,抗戰初期辭職寓居北京。因平日與愛國志士交往甚密,一度被捕入獄,在獄中堅貞不屈。1946年任北京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教授,1950年任中央美術學院附屬民族美術研究所研究員。後任該院國畫系教授。擅大寫意花鳥畫,作品繼承民族繪畫優良傳統,並融中西技法為一爐,滲透古法又能獨辟蹊徑,在實踐中出新創格,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畫研究院院務委員。

11.傅衍鯤
傅衍鯤,山東聊城人,原聊城第三中學語文教師。
1993年,他拿著緬甸果敢同盟軍司令楊茂良的請柬,第一次進入這個毒品泛濫的「金三角」地區時,他的真實身份是一個卧底,化名勞富;2004年12月31日,當他得知自己的真實身份已被暴露,他正站在中緬邊界上,成功躲過一劫;前國家禁毒局局長卓楓將軍說,他是國家禁毒局掛了名的「朋友」( 圈內對卧底人員的稱呼)。
1993年夏初,在進京復查身體期間,他主動寫信聯系當時的公安部刑偵局長卓楓同志。在卓楓局長的安排下,他和當時的公安部緝毒處以及雲南省有關部門建立了聯系。緝毒處領導曾提出經費補助問題,被傅衍鯤一口回絕了。山東人性格剛直,他要用自己的力量向毒梟宣戰。
自此傅衍鯤一干就是十多年。他曾是大毒梟昆沙的座上客;曾在果敢毒梟楊茂良家中長期「閑居」;佤邦同盟軍總司令趙國安更是每次傅衍鯤來去,必定親自車接車送。傅衍鯤逐漸摸清了他們的底細,為國家禁毒機關繪制了「金三角」地區毒品加工廠的分布詳圖。到2001年傅衍鯤還被「金三角」地區的司令看重,先後被聘為兩支割據武裝的高級顧問。
傅衍鯤拖著年老多病的身體,跑遍了「金三角」的角角落落。十年之間,歷險無數,向禁毒機關提供了數百件翔實的情報。
到2002年,更成為一司令的高級軍事顧問。傅衍鯤告別禁毒戰場的時候,已經年近七旬。

12.徐本禹
徐本禹,山東聊城人,23歲,央視2004年度感動中國人物。
2003年畢業於華中農業大學並順利考取這所學校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的公費碩士研究生。「我不能為她做什麼,但是我可以為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作些什麼。」「社會上有許多的人幫助過我,我所做的只是報恩!我始終要求自己:別人給我一碗飯,我一定要給別人一碗肉!」徐本禹說他也是個有血有肉的人,在支教的過程中也有過一些想法,也有過逃避,但是好心人的幫忙和孩子們的感情是他堅持的動力,讓他一直堅持到現在並將繼續持續下去。一年多來,他忍受著孤獨和寂寞,用愛心精心栽培和呵護貧瘠土地上的花朵,用真誠和行動實踐著一名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用普普通通的力量去感動中國,感動千千萬萬善良的人們。

Ⅵ 諸葛的姓氏的古今名人

1、諸葛亮

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號卧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在南陽卧龍崗長達十年的隱居生活。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謚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於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劉禪追謚其為忠武侯,故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2、諸葛瞻

諸葛瞻(227—263年),字思遠。琅邪陽都(今山東臨沂)人。諸葛亮之子,三國蜀漢大臣,工書畫。諸葛瞻從小聰明穎慧,諸葛瞻擅長書法繪畫,記憶力強,是一個早熟的人才。諸葛亮評價諸葛瞻成熟太早,難成大器。

延熙六年,諸葛瞻拜騎都尉,翌年出任羽林中郎將,後來又升遷為射聲校尉、侍中、尚書僕射,並兼任軍師將軍。鄧艾伐蜀時,他與長子諸葛尚及蜀將張遵、李球、黃崇等人防禦綿竹(今四川德陽),後其不聽黃崇死守的建議出城與鄧艾決戰,在交戰時陣亡,綿竹也因此失守。

3、諸葛恪

諸葛恪(203-253)字元遜,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期吳臣,蜀丞相諸葛亮之侄,吳大將軍諸葛瑾長子。從小就以神童著稱,深受孫權賞識,弱冠拜騎都尉,孫登為太子時,諸葛恪為左輔都尉,為東宮幕僚領袖。曾任丹楊太守,平定山越。

陸遜病故,諸葛恪領其兵,為大將軍,主管上游軍事。孫權臨終前為託孤大臣之首。孫亮繼位後,諸葛恪掌握吳國軍政大權,初期革新政治,並率軍抗魏取得東興大捷,頗孚眾望。此後諸葛恪開始輕敵,大舉興兵伐魏,慘遭新城之敗。回軍後為掩飾過錯,更加獨斷專權。後被孫峻聯合孫亮設計殺害,被夷滅三族。

4、諸葛豐

諸葛豐字少季,西漢琅琊(諸城)人。他自幼聰慧,讀經閱史,曾為御史大夫貢禹屬官,後薦舉為文學御史。漢元帝時,曾授其為司隸校尉,繼而長為光祿大夫。他性情剛正不阿,對貪官污吏、專事阿諛奉承之小人恨之入骨。後因彈劾權臣,皇帝不允,被降為城門校尉。諸葛豐系三國時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之遠祖,《漢書》有傳,追溯諸葛亮之祖先,即追溯到西漢元帝時的諸葛豐。

5、諸葛延

諸葛誕(?-258年),字公休,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後期曹魏的重要將領,漢司隸校尉諸葛豐之後,蜀漢丞相諸葛亮的族弟。在魏官至征東大將軍。

曾與司馬師一同平定毌丘儉、文欽的叛亂。之後因與被誅的夏侯玄、鄧颺交厚,且見到王淩、毌丘儉等人的覆滅而心不自安,於甘露二年(257)起兵,並得到東吳的支援,但於次年被鎮壓,諸葛誕被大將軍司馬胡奮所斬,夷三族。諸葛誕麾下數百人,全部拒絕投降而被殺。

諸葛氏是中國的一個復姓,大部分諸葛姓由葛姓衍化而來。諸葛姓的傑出代表人物有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吳國大將軍諸葛瑾等。諸葛氏的起源單一。

早在商朝,伯益的後裔葛伯,被封為諸侯,滅亡後,後世有一支遷居諸城(今山東省諸城),後遷至陽都(今山東省沂水縣),當地已有葛姓,故後來的葛姓取「諸葛」二字為他們的姓氏。

秦代葛嬰(陳涉大將)在農民起義中屢立戰功,卻因讒言所害,遭殺身之禍,而後世漢武帝劉徹為其不平,隧賜其子孫為諸縣侯,由此,後人取「諸」及「葛」字,合姓「諸葛」;再一說,有「詹葛」一姓,在齊國人的語系裡,「詹」與「諸」兩音不分,時間長久後,誤傳為「諸葛」。諸葛復姓望族居琅邪郡。秦始皇時置郡。相當於現在山東省諸城市、臨沂市、膠南縣一帶。

Ⅶ 山東沂水張氏老三支家譜

《中華族譜集成》,由張海瀛、武新立、林萬青主編,16開雙欄影印精裝、外加錦盒函套包裝,首批100冊,收錄李王張劉陳五姓族譜共93種。開篇收錄了明代凌迪知的《萬姓通譜》。《中華族譜集成》是一部列為國家古籍規劃項目的填補空白的大型史籍,由巴蜀書社於1995年限量印製、編號發行。其中收錄張姓族譜21種,編為20冊。茲將各冊所收錄的張氏族譜,介紹如下:第一冊,收錄明嘉靖《張氏統宗世譜》21卷,張憲、張陽輝主修,明嘉靖十四年(1535)刻本,原裝10冊。該譜以漢留侯張良為一世祖,上溯張氏開宗立姓之始祖張揮,下迄明中葉播遷各地之衍派117支。從地域分布來看,主要集中於江西和南直隸。其中江西44支,南直隸52支。而江西又集中於饒州府,計有43支;南直隸又集中於徽州府,計有40支。這種狀況同修譜者的籍貫是分不開的。該譜主修張憲、張陽輝都是徽州府人;同修共有32人,其中徽州府21人,饒州府10人。可見該譜就是以徽州府和饒州府為主編修的。譜譜對117支衍派的淵源作了具體記載,追根溯源,太原尹城為始祖張揮受封之地,明嘉靖年間修譜時,太原仍有廟存焉。該譜還繪有《張氏古今遷居地理圖》,前有序文,稱「統譜今以自尹城、自魯國、自曲沃、自陳留,而再襄國、再吳郡、再金華之遷派,參考《方輿勝覽》、《禹貢九州》、《皇明大一統志》諸圖書,列於圖而志之。譬之江河之行地,脈絡貫通。俾觀譜者,知某邑古今屬某部,某人古今遷某處。因地以著姓,緣族以篤親,未必不由是圖而啟其統宗之恩也歟」!該圖還在山西部分太原縣境繪有「台駘公廟」,即張氏之祖廟。張氏族譜簡介之第二冊至第六冊前部第二冊,收錄清光緒《旌陽張氏通修宗譜》上中下三卷,上卷又分之一、之二;中卷又分之一、之二、之三;下卷又分之一、之二、之三、之四。張慶彬等修,光緒二十六年(1900)永思堂刻本,原裝二十冊。該譜對張氏起源、播遷及衍派,記載甚詳。該譜以大卿公為一世祖,取名《旌陽張氏通修宗譜》,旨在聯絡散居於各地的大卿公之後裔。該譜上卷之一為譜序、凡例、家規、得姓郡望、統宗古今遷居地輿圖、嘉會派源流、本源宗支(共121派),上卷之二為本源紀;中卷之一至四為嘉會、塘沖、進坊各房以及各支之世系;下卷之一、之二為列傳;下卷之三為墓圖、墓誌銘、祭田以及通修宗譜跋等。第三、四、五、及第六冊的前半部,收錄民國《錫山張氏通譜》四十二卷,張軼歐、張鑒等修,民國十二年(1923)錫山宗祠壽康堂鉛印本,共七十四冊。該譜是北宋哲學家關中學派創立者張載之族譜。張載(1020——1077),字子厚。漢留侯張良之後裔,唐太宗時員外郎聞斯公之十四世孫。張載的先世世居大梁,其祖父名復,宋真宗時任給事中。其父名迪,宋仁宗時任殿中丞、知涪州(今四川涪陵)事,後做官陝西,徙居鳳翔眉縣(陝西眉縣)橫渠鎮。張載,嘉佑進士,官祁州司法參軍、雲岩令。後以疾屏居南山下,終日危坐一室,俯而讀,仰而思,有得則識之,或午夜取燭以書。在自然科學方面亦有很高造詣,所以能提出一些具有唯物主義思想的命題,從而創立了與洛學並行的關中學派,因世居橫渠,人稱橫渠先生。其子名因,字文益,官員外郎;其孫名京,字正之,官兵部郎中;其三世孫名楷,字楚昭,官樂平令,隨宋室南渡,徙居江南,因與主和宰相不合,棄官家居,占籍歙縣。至橫渠公八世孫德慶公,始由歙縣徙居錫山,故該譜以德慶公為錫山張氏之一世祖。該譜卷一為譜序、凡例、家規等;卷二為列傳、行狀、墓誌銘等;卷三為像贊;卷四為誥敕;卷五為皇帝賜詩及皇子皇孫和文屬公之詩;卷六為嚴泰公和文恪公之詩集;卷七至卷八為各支序傳、墓誌銘、墳塋圖等;卷九至卷四十二,為各支世系。該譜以德慶公為始祖,旨在聯絡由錫山徙居姑蘇、徐州、宜興、荊襄、虞山、昆陵等地之張氏後裔。張氏族譜簡介之第六冊後部第六冊的後半部,收錄清光緒《張氏通譜》八卷,清道光《定陽張氏族譜》四卷。光緒《張氏通譜》八卷,張而昌修,張銑壽校訂,清光緒二年(1876)嶺東使署刻本,分裝八冊。該譜以張栻為一世祖。栻公(1133——1180),字敬夫,號南軒。宋高宗時宰相張浚之長子,唐相張九齡之弟九皋公之裔孫。浚公力主抗金,因收復中原壯志未酬,無顏見列祖列宗於地下,乃囑咐死後葬於潭州寧鄉(今屬湖南),栻公遵囑而行,並定居於此,死後亦附葬於此,故曰栻公生於蜀而長於湘,稱得上是湖南人。他幼承家學,秉承父志,力主抗金,反對議和。年30時以蔭補官,協助其父主持抗金北伐之事,歷任直秘閣、吏部郎兼起居郎侍講、秘閣修撰等職,先後知嚴州(今屬浙江)、袁州(今屬江西)、靜江(今屬廣西)、江陵(今屬湖北)諸州府,前後居地方官十餘年。每到一地,都能「問民疾苦」,訪求「利病」,改革弊政,提倡興學,多有政績,受到民眾的擁護。淳熙八年(1180),因病過早地離開人世,年僅48歲。但他在學術上的成就和影響卻很大,至今在千年學府嶽麓書院中還有專門祭祀他和朱熹的祠堂。紹興三十二年(1162),栻公28歲,遵父命至衡山文定公書堂正式拜胡宏為師,攻讀理學。因學習勤奮,見解非凡,深受師長器重。胡宏高興地說:「聖門有人,吾道幸矣」!學成,在潭州(今長沙)城南建城南書院以傳師說。乾道初(1165——1173),他應湖南安撫使劉珙之邀,主講於嶽麓書院。其時胡宏師已謝世,胡宏的門下弟子求學於嶽麓書院者絡繹不絕。當時就有「道林(寺)三百眾,(嶽麓)書院一千徒」的時諺。嶽麓書院遂成為影響最大的學術中心。就連集理學之大成的朱熹亦聞名而從福建不遠千里來到嶽麓書院,與張栻討論「未發已發」等心性問題。兩人抵足夜談相與論辯,頗為相得。學術史上稱曰:「朱張會講」。後來朱熹在回顧這次會講時說:「敬夫所見,造詣卓然,非所可及」。又說:「去冬走湖湘,講論之益不少」。可見朱熹受張栻的影響之大,且得益不少。張栻死後,其詩文由朱熹編定,名曰《南軒文集》刊行於世。張栻以湘學派大師,名垂青史。該譜卷一為序,計有舊序、紀源、公派語、魏公本傳、魏公行略:卷二、卷三為世系;卷四為墓圖、祠圖、祠田、公牘等;卷五為優免公牘、旌典;卷六為碑文;卷七為列傳、節孝、像贊;卷八為藝文、壽文、祠堂總錄、跋。該譜以一世祖和二世祖合立為總表,即將浚公長子栻與次子杓並列,稱曰大宗合表。杓公,字定叟,歷官廣西經略、江西安撫使,進端明殿大學士,隨宋室南渡,定居錢塘。餘姚、杭州、鄞縣張氏,多為其後裔。栻公有二子:長曰焯,次曰炳。該譜從三世起,均為焯、炳二公之後裔。焯公居寧鄉龍塘,被尊為龍塘開基祖。其後裔有世居龍塘者,亦有居官湖北、江西,入籍當地,若干年後又復遷回湖南者。炳公曾東遷浙江,其後裔又遷回湖南。今湖南寧鄉、益陽、安化、新化、湘潭、長沙、沅陵、辰州、瀘溪、永順、龍山、衡陽、邵陽、祁陽、永州等地,均有焯房與炳房之後裔。從三世至十二世,分立房譜。溯其源,共祖其祖;分其支,各親其親。此為該譜之一大特色。道光《定陽張氏族譜》四卷,張雲逵等修,道光二十六年(1846)刻本,原裝四冊。定陽張氏出自隴西,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張頤由隴西徙居山西汾州府介休縣西關。該譜以張頤為一世祖,其子名進祿,字錫爵。又由西關遷居城中,生齒日繁,至清代,為一盛族。張氏族譜簡介之第七冊第七冊,收錄清光緒《清河張氏宗譜》、民國《清河世系》及《清河張氏支譜》三種。光緒《清河張氏宗譜》十三卷首一卷,張廷輝主修,光緒四年(1878)余慶堂刻本,分裝十四冊。該譜以成業公為一世祖。張成業,名紹祖,唐朝宰相張柬之的後裔,憲宗朝元和進士,官拜江東提刑,居婺州即金華府,後因唐亡棄官遷居衢州府開化縣之音鏗,是為音鏗張氏始祖。今浙江錢塘武林張氏、處州麗水張氏、衢州西安張氏、婺州金華張氏,大都是唐相柬之公之後裔。該譜即浙江衢州開化縣音鏗張氏宗譜,只是唐相柬之公後裔中的一支。但在這一支中,因人才輩出,顯赫青史,遂為天下望族。該譜取名《清河張氏宗譜》,旨在說明音鏗張氏乃是清河張氏始祖岱公之後裔。該譜對張氏起源、衍派播遷,記載甚詳。該譜卷之首為新序、目錄;卷一為凡例、聖諭、祠規、家訓、舊譜序等;卷二為誥敕、謝表、列祖遺像、像贊、里居圖等;卷三為歷代仕宦錄、歷代宰相錄、忠義錄、孝友錄、文學錄、武備錄、貞節錄、隱逸錄、道術錄、古今通派考、歷代源流考;卷四至卷十為各派世系圖;卷十一為各派堂記、壽序、壽詩、藝文雜著;卷十二為各派墳圖、墓誌銘、祀產;卷十三為各派支傳、行實、名賢錄、跋。前引《張氏古今通派分遷地輿圖考》(以行省為單位記載張氏播遷各地的230個衍派)即出自該譜。據該譜記載,尹城派始祖揮公,封國太原府太原縣,此為天下張氏通派之祖。從張氏開宗立姓始祖揮公算起,至成業公,共歷118世;至清光緒三年(1877)止,共歷161世。民國《清河世系》不分卷,張晉昭修,民國八年(1919)刻本,原裝一冊。該世系以張潤為一世祖。張潤,字清源,生於明弘治年間(1488——1505),世居吳江。該世系即世居吳江的張潤後裔世系。民國《清河張氏支譜》不分卷,民國鉛印本,原裝二冊。該譜為吳郡張氏支譜。吳郡張氏本出張嵩第四子張睦。張睦,字選公,後漢蜀郡太守,始居吳郡。裔孫張顯,齊廬江太守,生紹。張紹,官梁零陵郡太守,其孫名後胤,字嗣宗,國子祭酒,新野康公,以名儒為王者師。五傳至張鎰,字季權,為唐德宗時宰相。自新野康公後胤,吳郡張氏始揚名天下。自張鎰相德宗,吳郡張氏遂與始興、河東齊名。張氏族譜簡介之第八冊第八冊,收錄清光緒《清河家乘》、乾隆《清河張氏宗譜》兩種。光緒《清河家乘》不分卷,張景雲修,光緒二十七年(1901)世美堂刻本,原裝四冊。該家乘以張寶為一世祖。張寶,字維善,其先世為清河人。自宋南渡,徙居杭州。元末,張寶徙居錢塘南壁里,以孝行舉賢良方正。明萬曆三年(1575),七世祖始修清河家乘。萬曆四十三年,九世祖重修。入清以後,又五次重修,光緒時刻印。乾隆《清河張氏宗譜》十六卷首一卷,張日佐等修,乾隆十七年(1752)崇本堂刻本。該譜尊舟十一公為一世祖。舟十一公名保望,字周臣,號舟十一,官奉議大夫、秀州通判,世居杭州。唐末戰亂,徙居浮邑洞壺。保望公、即舟十一,乃是唐高宗時名相張文瓘的七世孫。文瓘子名洽,官魏州刺史;孫名宥,官揚州長史;三世孫,名袞,官虢州刺史;四世孫,名載華,官御史中丞;五世孫,名正則;六世孫,名知實,字冠仁;七世孫,名保望,即被該譜尊為一世祖的舟十一公。舟十一公有子四:長名雄,字君宇,官承奉大夫,遷居休寧杭溪,為杭州張氏始遷祖;次子名偉,字君度,依父居洞壺黃竹洞梅嶺;三子名徹,字君勝,又字克明,遷星源甲路,是為甲路(即甲道)張氏之始遷祖;四子名英,字君沮,遷居黃墩,是為黃墩張氏始遷祖。杭旻、洞壺、婺源、黃墩,均為舟十一公子之孫。當然也是名相文瓘公之後裔。由於文瓘公和舟十一公,均出自清河東武城張氏,故該譜名曰《清河張氏宗譜》,意為不忘其所出。該譜上接唐相文瓘公,歷經宋元明,下迄清乾隆十七年,歷時一千多年。該譜卷首為舊序、譜說、譜誡、姓氏說、張字說、世原、基圖、遺像,卷一為世表類,有源流世表、始遷世表,卷二至卷十二為各支世表,卷十三為帝制類(誥、詔)、世訓類(家訓、家規、家禮)和藝文類,卷十四為懿行類(傳、述略、贊)、祝慶類(壽文、詩、詞)和哀輓類(祭章、輓詩、輓歌、行述),卷十五為墓圖、墓誌、墓銘、墓表,卷十六為祀祖類(祀序、會序)和公據類(禁示、給照、議約、合刊族議、刊譜捐銀名數、領譜號),最後是「清河張氏宗譜跋文」。整部宗譜體例完備,條理分明,內容豐富,資料翔實。對於研究江浙和安徽一帶的張氏家族史和地方史志,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張氏族譜簡介之第九冊至第十一冊前部第九冊、第十冊以及第十一冊的前半部,收錄清乾隆《甲道張氏宗譜》四十二卷續二卷,張圖南、張元泮等修。乾隆四十七年(1782)刻本。該譜以舟十一公之第三子徹公為一世祖。張徹,字君勝,又字克明,號大三,唐僖宗乾符(874——879)年間,隨父徙居歙之黃墩、廣明,其後徹公又徙居星源甲道(即甲路),是為甲道張氏始遷祖。徹公有三子十孫二十二玄孫,有五世孫七十六人。五世孫為「延」字輩,所以該譜卷一繪有「張氏七十六延遷派舊圖」,這個遷派舊圖是明朝正統年間(1436——1449)繪制的。從明正統到清乾隆三百多年間,七十六個支派,瓜瓞綿綿,輾轉遷徙,丁口和衍派遍及東南各地,成為江南望族。僅進士就多達104個。其中宋代76名,元代7名,明代11名,清代10名。從五世祖延丕公起,開始編修本宗世譜。延丕,字彥直,官宋代戶部郎中。其後,十世祖珏公和琮公,二次編修。珏公,官宋代光祿大夫、禮部尚書,琮公官宋代中奉大夫、南陽縣開國男。歷宋、元、明及清乾隆,多次編修。加以人才輩出,收錄廣泛,記述翔實,所以該譜規模宏偉,部頭號甚大,原裝達四十四冊之多。該譜第一卷有凡例、修譜新序、七十六延分遷舊圖;第二卷是八支源流序、簪纓錄等;第三卷至第三十六卷,為世系圖表;第三十七卷為文翰錄、譜紀、傳;第三十八卷為墓誌銘、行狀等;第三十九卷為續傳、像贊、祭文等;第四十卷為壽文、記、雜序;第四十一卷為詩、雜著、書扎等;第四十二卷為墓圖、領譜號、譜跋張氏族譜簡介之第十一冊後部第十一冊的後半部,收錄清道光《京江張氏家乘》十六卷,張九征初修,張永清、張永泓續修,清道光五年(1825)敬思堂刻本,共十二冊。該譜以四一公為一世祖。四一公乃清河派岱公後裔,原籍中州,元末由中州徙居丹徒。有子一,名善甫。善甫公生有三子:長曰仲實,次曰仲敬,三曰仲升。仲升公七傳至九征,九征公乃清初名臣張玉書之父。該譜乃是張玉書之家乘。玉書(1642——1711),字京江,號素存,順治丁酉科舉人、辛丑科進士,授庶吉士,歷官內翰林院秘書院編修、內閣學士充經筵講官、文華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丙午科浙江正主考、辛未科會試大總裁等。三十五年(1696),隨康熙帝親征葛爾丹叛亂,參預帷幄,頗得信任。次年,任《平定朔漠方略》總裁官。曾奉命數次監治黃河,提出不少建設性意見。康熙四十九年(1710),受命與陳廷敬主持編修《康熙字典》,次年病故,謚號文貞。該譜由張九征初修。九征(1592——1655),字公選,號湘曉,順治丁亥進士,歷官行人司行人、吏部文司主事、文選司郎中、河南提學道僉事等。曾纂修有《京江張氏家乘原稿》,其後由四世孫張永清、張永泓續修定稿,所以該譜完整地搜集了張九征、張玉書父子的有關資料,對研究清初的歷史,很有價值。該譜卷首為譜序、凡例、目錄、修譜子孫名次;卷一至卷三為皇帝任命張九征張玉書父子官職的誥敕以及張九征張玉書父子的謝恩疏等;卷四至卷九為各房世系圖表;卷十至卷十二為傳略和行述;卷十三至卷十六為載籍、藝文、祠墓儀制等。張氏族譜簡介之第十二冊至第十四冊第十二冊,收錄清宣統《韋庄張氏宗譜》十八卷首二卷,張坤照主修,宣統三年(1911)承德堂刻本,原裝二十四冊。該譜以張孝先為始遷祖。張孝先,字懷祖。仕元,時值江淮多警,乃卜居常州韋庄。張孝先有二子:長明之,元至正進士,欽點翰林院編修,歷任浙江提舉,贈奉直大夫;次新之,遷居上張,即老二房世系。明正德五年(1400),張孝先五世孫張仲玉,首次修譜,明崇禎時續修。入清後,又先後七次續修。所以該譜亦稱《韋庄張氏九修宗譜》。該譜保存了許多元代資料。第十三冊和第十四冊的前半部分,收錄民國《橫峰張氏宗譜》二十八卷,張宗鐸等修,民國四年(1915)篤親堂鉛印本,原裝二十八冊。橫峰張氏是明清時期桐城望族之一,原本姓胡,元明鼎革之際,胡長乙於明洪武二年(1369)由饒州徙居桐西橫峰,編戶受田時,寄籍清河張氏戶下,更姓為張。該譜以長乙公為一世祖,長乙原名太,字長乙,號校圃。在追溯其淵源時,仍以胡姓為本,記述其先人業跡。清雍正二年(1724),長乙公十世孫立選,首次修譜。該譜以長乙的五世孫八人,分作八大房,各房之下又分若干支。其後又先後五次重修,民國時刻印。該譜旨在聯絡長乙公更胡姓為張姓後,徙居各地之後裔,故名《橫峰張氏宗譜》。第十四冊後半部分,收錄清光緒《姚江歷山張氏宗譜》八卷十二集,張謙、張震祥等修,光緒十年(1884)敦倫堂刻本,分裝十二冊。該譜系唐朝名相張九齡之弟九皋公之後裔。九皋公十二傳至浚公。張浚(1097——1164),字德遠,宋漢州綿竹人。北宋政和進士。南宋建炎三年(1129),以傳檄勤王有功,知樞密院事。力主抗金,建議經營川陝,以保東南,遂出任川陝宣撫處置使。紹興五年(1135),拜為宰相,部署沿江、兩淮諸路軍馬大舉北伐,自任總督兵馬大元帥。紹興七年,因酈瓊兵叛,引咎辭職。秦檜執政,被排斥在外近20年。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完顏亮南下攻宋,重新被起用。孝宗即位,授少傅,封魏國公。孝宗隆興元年(1163),再次拜相,督師抗金。次年,為主和派排擠,被罷相。居家期間,搜集整理修譜資料,理出了其先世世系。因抗金復國大志未酬,無顏見祖宗於地下,遂遺命死後葬湖南寧鄉。贈太師,謚號忠獻。著有《中興備覽》。南宋理宗寶慶年間(1225——1227),兵部尚書張宏,在浚公搜集整理的基礎上,纂修成族譜,並奏請理宗皇帝,賜玉璽印於該譜之首,此即該譜首頁玉璽之由來。浚公五世孫,宋諫議大夫元瑜公,官工部尚書,晚年致仕,遷居姚江雲柯里。其後裔分為五支:八盧城廟後橋為第一支;歷山三牆為第二支,西塹為第三支,遜馬橋為第四支,化龍堰東塹為第五支。該五支都分別編修有房譜。清光緒十年(1884),張謙、張震祥等在各房房譜的基礎上,修成宗譜取名為《姚江歷山張氏宗譜》。該譜第一集為凡例、祠規、目錄、各房藏譜目錄、總序、各房譜序、世系總圖、歷代誥敕、像贊、祭田等,第二集為歷代先祖傳,第三集為魏國忠獻公行狀,第四集為藝文志,第五至第十五集為各房世系並附補遺及卷外,第十二集為家乘一覽記、備考等。張氏族譜簡介之第十五冊至第十六冊第十五冊至第十六冊之前部,收錄民國《姚江三牆門張氏宗譜》二十八卷,張振鷺等修,民國五年(1916)樹德堂鉛印本,分裝二十八冊。該譜乃是《姚江歷山張氏宗譜》的一個支譜,是宋諫議大夫、工部尚書元瑜公後裔中的第二支。元瑜公遷居姚江雲柯里,其後裔分為五支,歷山三牆門為第二支。歷山始遷祖斌二公,乃三牆門始遷祖斌六公之兄。斌二公,仕元授山東濟南府正提舉,入贅歷山鄒副使家,定居歷山。斌六公授廣東廣州府副提舉,不忍與兄斌二公遠離,遂定居蘆城之西。在兩家相距適中之地,建一橋,曰樹德橋,俗呼張家橋,此即三牆門取名樹德堂之由來。元明以來,人丁興旺,支派繁多,遂購地建祠,名曰三牆門張氏樹德堂祠。本堂神主自元瑜公為一世祖至其後裔分為五房,奉祀中堂。春祭定為二月四日,冬祭定為冬至前後十日。該譜卷一為譜序、祠圖、樹德堂楹聯、祠堂記、墓圖、誥敕、像贊、跋等,卷二為史傳,卷三為宗獻公行狀,卷四宗賢列傳,卷五為藝文志,卷六為雜記,卷七至卷二十七為世系圖,卷二十八為補遺。該譜收羅宏富,記載翔實,保存了很多珍貴資料。>第十六冊之後部,收錄民國《鶴頸漕張氏宗譜》十六卷,張道生等修,民國五年(1916)追遠堂鉛印本,原裝十二冊。該譜以張榮為始遷祖。張榮,宋武功大夫,高宗紹興間,因抗金有奇功,做官泰州。晚年致仕隱居於四明之鄞縣,居縣南鶴頸漕。四傳而人丁興旺,遂析為四宅:板橋、樓下、樟江、普塘。其後各宅又析為若干支,明末達六百餘支。清乾隆時,裔孫張漢州,搜集資料,編修四宅譜稿。咸豐時,合族議定編修族譜,光緒時修成《壬辰新修宗譜》。民國初,張道生等重修,取名《鶴頸漕張氏宗譜》。張氏族譜簡介之第十七冊至第十八冊第十七冊,收錄清光緒《張氏六修族譜》二十一卷,張秉銓、張谷南等修,光緒二十三(1897)冠英堂刻本,分裝二十一冊。該譜以栻公的八世孫仁秀公為一世祖。仁秀公(1346——1408),字廷光,官朝議大夫,有二子:長曰敏,次曰時傑。敏公(1973——1448)有三子:長曰綱、次曰維、三曰緯。該譜乃是維公後裔之譜。維公(1396——?),字均榮,有四子:長曰琦、次曰珂、三曰圭、四曰呈。該譜卷一為發源系圖,發源系圖以唐相張九齡之弟九皋公為一世祖,十二傳至浚公,浚公九傳至仁秀公。該譜為仁秀公次孫維公之世系;卷二至卷十二,為維裔圭房世系;卷十三至卷十四,為維裔珂房世系;卷十五為維裔琦房世系;卷十六為維裔呈房世系。卷十七為像圖、祠圖、墓圖;卷十八祠墓祭田碑記;卷十九為祠禮儀注服制圖、優免蔭恤節孝案稿;卷二十為列傳、行略、家傳;卷二十一為宗范、祠規、藝文、跋。第十八冊,收錄清同治《張氏宗譜》和民國《續修張氏族譜》兩種。同治《張氏宗譜》十八卷。該譜以張德一為始遷祖。宋元鼎革之際,張德一攜弟國四,由江西饒州徙居楚黃州黃陂縣南鄉盤龍城,其後,張國四又徙居陂北朱家坡。清雍正年間,其裔孫張元泰等始修宗譜。同治年間,張祥麟等又編修支譜。刻版時,將雍正宗譜與同治支譜合而為一。遂成《張氏宗譜》十八卷,亦稱同治《張氏宗譜》。民國《續修張氏族譜》六冊,張家騏等修,民國二十二年(1933)石印本。該譜是唐初名將張士貴後裔之族譜。清康熙十七年(1678),張藐山首修世居盂縣之張士貴後裔族譜。這次修譜以元代的張秀為始遷祖,對其五世三大股、七世二十八小股,均以序登錄,紀事分明。但對張秀的先世,則記載甚略,故稱《張氏近系族譜》。其後,張義生又據舊譜、墓碑以及採集資料,理出了張秀的先世譜系。張秀,乃是隋末唐初張士貴之後裔。隋末,張士貴從唐高祖李淵起兵,屢立戰功,進封虢國公。太宗時,再立新功,遷左領軍大將軍,謝世後陪葬昭陵。其後,子孫襲爵,累世從戎。至宋明時期,子孫多以文才揚名,為盂縣巨族。張秀之前的先世譜系,稱為《張氏遠系族譜》。乾隆五十七年(1794),張宗泗將《近系族譜》和《遠系族譜》合而為一,並增補唐宋以來列祖列宗名人傳略四十五篇,光緒元年(1875)刻印成冊。民國初,張家騏等,以乾隆刻本為底本進行續修並付印,此即《續修張氏族譜》。張氏族譜簡介之第十九冊至第二十冊第十九冊,收錄民國《中湘十畝丘張氏五修支譜》二十四卷末一卷,張萬遂等修,民國二年(1913)大忍堂刻本,原裝二十冊。該譜以張明為一世祖。張明,字導文,生於明正統五年(1440),世居臨淮。張明由臨淮徙居湖廣長沙張公嶺。張明生有八子,其第七子名張教,又由張公嶺徙居中湘十畝丘,是為十畝丘張氏支祖。張教五傳至張子秀,張子秀於明清鼎革之際,徙居湘潭。該譜主要是張子秀後裔的族譜。第二十冊,收錄民國《花橋張氏四修族譜》二十卷,張效良等修,民國十七年(1928)孝友堂鉛印本,原裝二十冊。該譜以張漢誠為始遷祖。張漢誠,字夢麟,原居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元至正末年,徙居湘鄉花橋。漢誠生有四子:嗣湖、嗣江、嗣源、嗣洪。後來,嗣江和嗣源之裔孫,遍及湘鄉、湘潭、巴陵、永寧以及湖北、四川、陝西等地,丁口興旺,人才輩出。有以武功報國者,有以文才蜚聲者,有以勤儉起家成為當地豪富者。該譜所載主要是嗣江和嗣源兩房世系及業績,實為此兩房譜。%D%A

Ⅷ 臨沂名人,蘭山區名人,河東區名人,羅庄區名人,蘭陵縣名人,郯城縣名人,莒南縣名人,沂水縣,蒙陰縣,平邑縣

李宮俊 范明 郭曉冬

Ⅸ 跪求山東的名勝,文化旅遊景點歷史名人詳細資料(圖片和介紹)

歷史沿革
史前時代
沂源縣發現的距今四五十萬年前更新世的「沂源人」化石,為直立人在中國的例子之一。山東石器時代文明包括距今7300年-6100年前的「北辛文化」、以及公元前4300年-前2500年的大汶口文化與龍山文化。漢字的較早發掘品目前追溯到山東歷山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龍山鎮(今屬濟南章丘市)龍山文化的陶片。
先秦時代
商朝建立之前,山東西部曾是商部落的活動中心,也是商王朝統治的中心區域之一;對山東東部未華夏化的東夷人,商王朝通過盟國奄國、薄姑國等進行統治。 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紂,天下更始。武王首封輔佐有功的姜太公於齊;武王之弟周公則封於魯。 齊國定都臨淄,據《左傳·僖公四年》,其疆域「東至於海、西至於河(黃河)、南至於穆陵(今沂水與臨朐交界處)、北至於無棣(今河北鹽山)」。齊國「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融合「東夷文化」、「因其俗,簡其禮」,「舉賢而尚功」,務實革新、兼容並包,國力相當鼎盛。齊國的工商業與技術如紡織業也非常發達,有「冠帶衣履天下」的美譽。 魯國都於曲阜,其疆域在《詩·魯頌·宮》中描述為「泰山岩岩、魯邦所詹。奄有龜蒙、遂荒大東。至於海邦、淮夷來同」。魯國秉承周朝禮樂典儀是尊尚仁義、傳統、倫理、人和的「禮儀之邦」。 曲阜孔廟大成殿的龍柱。齊魯文化對中華文化的形成發展有大量貢獻及深遠影響。生於魯都曲阜的孔夫子在這里創始了儒家思想,成為後來中國社會框架與價值觀的基石。孔子、孟子、墨子、魯班、孫子、扁鵲……等等都是齊魯兩國對中華文明多方面貢獻的傑出代表。 春秋時期,山東境內還有其他許多小一些的諸侯國,僅見於《左傳》的就有55國之多,其中疆域及影響較大的有萊、莒、滕等國,他們後來多被齊、魯兩國並吞。進入戰國時代,齊國成為七雄之一;而今日山東的大部分地區都由齊、魯兩國佔有。公元前249年,楚國攻佔魯國;公元前223年,秦國攻陷楚國。及至公元前221年,齊國成為最後被秦國吞並的諸侯國。中國首次實現統一,齊魯之地從此成為中國的有機組成部分。
漢朝時期
山東素有「膏壤千里」的美譽,早期就有發達的農業與手工業,秦漢以來,成為中國的經濟中心。山東的糧食不斷沿黃河西溯,供應關中。山東是漢代「絲綢之路」的重要源頭,臨淄、定陶、亢父(今濟寧)是全國的三大紡織中心,大量精緻的紡織品自此源源不斷地輸往西域。 漢朝在今山東設2個州(一級行政區):北部的青州和南部的兗州。及至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爭戰頻仍,經濟有所破壞。
唐朝時期
到唐代,山東恢復發展。當時主要屬於河南道。開元天寶年間,每年都有幾百萬石的粟米運至關中,而青、齊(今青州、濟南)等地的物價仍遠低於中國其他地方。唐代兗州的鏡花綾、青州的仙紋綾,都是馳名全國的精美織品。至唐後期,戰亂又起。
宋元時期
北宋時期,皇帝昏庸,奸臣當道,宋江等人為了民族大義,天下黎民百姓,在水泊梁山起兵造反(現濟寧市梁山縣),這個故事被施耐庵編寫成《水滸傳》,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金元時期,剝削嚴重,加上受到不斷的外來侵擾及野蠻統治,社會與經濟處於滯退狀態。到元代,山東只有126萬人、38萬戶,與金代相比,人數減少約87%、戶數減少約75%.
明朝
明朝開始設立山東布政使司(當時包括遼東)。明初光復時,山東「多是無人之地」,政府獎勵人民墾荒。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山東的耕地面積有7240餘萬畝,是北宋時期的2.4倍,居全國第三位。1421年永樂皇帝遷都北京以後,京杭大運河沿線的濟寧和臨清由於漕運的發展而繁榮起來。
清朝
清朝設山東省,到康熙年間,山東耕地達到9000餘萬畝。1860年代,煙台成為山東第一個開放口岸。1895年,在甲午戰爭中,日軍攻佔威海,北洋海軍全軍覆 1717年皇輿全覽圖山東半島部分
沒。1898年,青島和威海分別租借給德國和英國。德國還修築了從青島通往濟南的膠濟鐵路(1905年),和津浦鐵路的北段(1911年),把山東當作自己的勢力范圍。1899年,義和團從山東興起,攻擊遍布全省的西方傳教士。清末,面對俄國和日本的威脅,東北終於向漢族移民開放,加上民國初年張作霖的鼓勵措施,在100年間有為數上千萬的山東農民闖關東謀生,成為今天東北人口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當代
1914年,日軍從德國手中奪取青島。1922年華盛頓會議後歸還中國。1930年,國民政府從英國手中收回威海。1937年-1945年的抗日戰爭中,日軍佔領了山東的鐵路和城市,共產黨則在農村建立起沂蒙山、膠東等解放區。國共內戰爆發後,1947年5月,陳毅的華東人民解放軍在孟良崮全殲中央軍精銳部隊張靈甫74師。1948年9月24日,陳毅的部隊攻佔濟南,在壽光俘虜逃往青島途中的山東省主席王耀武。1949年6月2日,美軍從青島撤退後,解放軍進駐該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山東西部、河南北部、河北南部新成立平原省,包括今山東省菏澤、聊城等地,1952年撤銷該省,將其轄區並入山東、河南。 1953年6月,滕縣專區更名為濟寧專區。7月,撤銷湖西專區和沂水專區,將其所屬縣市分別劃歸濟寧、菏澤和臨沂專區。1954年12月,撤銷淄博工礦區,設立淄博市。1958年,萊陽專區更名為煙台專區。 1960年,撤銷嶧縣,設立棗庄市。 1963年,河南省東明縣劃歸山東。 1964年,范縣劃歸河南。1965年,館陶劃歸河北,河北省的寧津縣、慶雲縣劃歸山東。 1967年,專區更名為地區,全省共轄德州、惠民、昌濰、煙台、臨沂、泰安、濟寧、菏澤、聊城9個地區,濟南、青島、淄博、棗庄4個省轄市,5個縣級市,107個縣。 1981年5月,昌濰地區更名為濰坊地區。 1982年11月,設立省轄東營市。 1983年,撤銷煙台地區、濰坊地區、濟寧地區,設立地專級煙台市、濰坊市、濟寧市。 1985年,撤銷泰安地區,設立地專級泰安市。1987年,威海市升為地專級市。 1989年日照市升為地專級市。 1992年,惠民地區更名為濱州地區,萊蕪市升為地專級市。 1994年,撤銷臨沂地區、德州地區,設立地專級臨沂市、德州市。 1997年,撤銷聊城地區,設立地專級聊城市。 2000年,撤銷濱州地區、菏澤地區,設立地專級濱州市、菏澤市。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至2008年底,全省劃分為17個地級市,縣級行政單位140個(市轄區49個、縣級市31個、縣60個),鄉鎮級單位1941個,其中,街道辦事處423個,鄉295個,鎮1223個。 濟南市、青島市為副省級城市。 菏澤市:郵政編碼:274000 區號:0530 車牌代碼:魯R 牡丹區 | 鄄城縣 | 單縣 | 鄆城縣 | 曹縣| 定陶縣 | 巨野縣 | 東明縣 | 成武縣 濟南市:郵政編碼:250000 區號:0531 車牌代碼:魯A 魯W 市中區 | 歷下區 | 天橋區 | 槐蔭區 | 歷城區 | 長清區 | 章丘市 | 平陰縣 | 濟陽縣 | 商河縣 青島市:郵政編碼:266000 區號:0532 車牌代碼:魯B 魯U 市南區 | 市北區 | 四方區 | 李滄區 | 嶗山區 | 城陽區|黃島區 |膠南市 | 膠州市 | 平度市 | 萊西市 | 即墨市 淄博市:郵政編碼:255000 區號:0533 車牌代碼:魯C 張店區 | 臨淄區 | 淄川區 | 博山區| 周村區 | 桓台縣 | 沂源縣 | 高青縣 棗庄市:郵政編碼:277000 區號:0632 車牌代碼:魯D 市中區 | 山亭區 | 嶧城區 | 台兒庄區 | 薛城區 | 滕州市 東營市:郵政編碼:257000 區號:0546 車牌代碼:魯E 東營區 | 河口區 | 廣饒縣 | 墾利縣 | 利津縣 煙台市:郵政編碼:264000 區號:0535 車牌代碼:魯F 魯Y 芝罘區 | 福山區 | 牟平區 | 萊山區 | 龍口市 | 萊陽市 | 萊州市 | 招遠市 | 蓬萊市 | 棲霞市 | 海陽市 | 長島縣 濰坊市: 郵政編碼:261000 區號:0536 車牌代碼:魯G 魯V 濰城區 | 寒亭區 | 坊子區 | 奎文區 | 青州市 | 諸城市| 壽光市 | 安丘市 | 高密市 | 昌邑市 | 昌樂縣 | 臨朐縣 | 峽山區 濟寧市:郵政編碼:272000 區號:0537 車牌代碼:魯H 市中區 | 任城區 | 曲阜市 | 兗州市 | 鄒城市 | 魚台縣 | 金鄉縣 | 嘉祥縣 | 微山縣 | 汶上縣 | 泗水縣 | 梁山縣 泰安市:郵政編碼:271000 區號:0538 車牌代碼:魯J 山東省行政區劃
泰山區 | 岱嶽區 | 新泰市 | 肥城市 | 寧陽縣 | 東平縣 威海市:郵政編碼:264200 區號:0631 車牌代碼:魯K 環翠區 | 乳山市 |文登市 | 榮成市 日照市:郵政編碼:276800 區號:0633 車牌代碼:魯L 東港區 | 嵐山區 | 莒縣 | 五蓮縣 濱州市:郵政編碼:256600 區號:0543 車牌代碼:魯M 濱城區 | 鄒平縣 | 沾化縣 | 惠民縣 | 博興縣 | 陽信縣 | 無棣縣 德州市:郵政編碼:253000 區號:0534 車牌代碼: 魯N 德城區 | 樂陵市 | 禹城市 | 陵城區 | 寧津縣 | 齊河縣 | 武城縣 | 慶雲縣 | 平原縣 | 夏津縣 | 臨邑縣 聊城市:郵政編碼:252000 區號:0635 車牌代碼:魯P 東昌府區 ∣臨清市 | 高唐縣 | 陽谷縣 | 茌平縣 | 莘縣 | 東阿縣 | 冠縣 臨沂市:郵政編碼:276000 區號:0539 車牌代碼:魯Q 蘭山區 | 羅庄區 | 河東區 | 沂南縣 | 郯城縣 | 沂水縣 | 蒼山縣 | 費縣 | 平邑縣 | 莒南縣 | 蒙陰縣 | 臨沭縣 萊蕪市:郵政編碼:271100 區號:0634 車牌代碼:魯S 萊城區 | 鋼城區
編輯本段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
山東地形,中部突起,為魯中南山地丘陵區;東部半島大都是起伏和緩的波狀丘陵區;西部、北部是黃河沖積而成的魯西北平原區,是華北大平原的一部分。山地約佔全省總面積的15.5%,丘陵佔13.2%,平原佔55%,窪地佔4.1%,湖沼平原佔4.4%,其他佔7.8%。境內主要山脈,集中分布在魯中南山丘區和膠東丘陵區。
河流湖海
山東的河流分屬黃河、海河、淮河流域或獨流入海。自然河流的平均密度每平方公里在0.7公里以上。幹流長1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500多條,其中在山東入海的有300多條。較重要的有黃河、徒駭河、馬頰河、沂河、沭河、大汶河、小清河、膠萊河、濰河、大沽河、五龍河、大沽夾河、泗河、萬福河、朱趙新河、孝婦河等。 山東的湖泊主要分布在魯中南山丘區與魯西平原的接觸帶上,總面積1496.6平方公里,蓄水量23.53億立方米。較大的湖泊有南四湖和東平湖。 山東半島三面環海,全長3024公里,佔全國大陸海岸線的1/6。沿海灘塗面積約3000平方公里,15米等深線以內水域面積約13,300平方公里,兩項共16,300平方公里,為全省陸地面積的10.4%。 全省近海海域17萬平方公里,占渤海和黃海總面積的37%。近海海域中,有天然港灣20餘處,散布著299個島嶼,總面積147平方公里,其中最大的是廟島群島中的南長山島,面積12平方公里。
氣候特點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 ,降水集中,雨熱同季,春秋短暫,冬夏較長。 山東地形圖
年平均溫 11.0℃(文登)~14.2℃(濟南) ,最高月均溫 23.5℃(成山頭)~27.4℃(濟南) ,最低月均溫 -4.4℃(沾化、無棣)~-0.8℃(棗庄) ,年降水量 584(聊城)~905(棗庄)毫米,全境平均約710毫米 ,無霜期 173(萊陽)~約250天(煙台) 。 年日照時數:2300~2900小時,熱量條件可滿足農作物一年兩作的需要。由於降水量60%以上集中於夏季,故易形成澇災,冬春又常發生旱災,對農作物生產影響較大。
編輯本段自然資源
生物資源
生物資源種類多、數量大。境內有各種植物3100餘種,其中野生經濟植物645種。樹木600多種,分屬74種209屬,以北溫帶針、闊葉樹種為主。各種果樹90種,分屬16科34屬,其中煙台蘋果、萊陽梨、肥城桃、樂陵金絲小棗、棗庄石榴、大澤山葡萄以及章丘大蔥、萊蕪生薑、濰坊蘿卜,平陰玫瑰、金鄉大蒜等都是山東久負盛名的特產,山東因此被稱為「北方落葉果樹的王國」。中葯材800多種,其中植物類700多種。山東是全國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重點產區,素有「糧棉油之庫,水果水產之鄉」之稱。小麥、玉米、地瓜、大豆、穀子、高粱、棉花、花生、烤煙、麻類產量都很大,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陸棲野生脊椎動物450種,佔全國種數的21%。其中獸類55種,鳥類362種,兩棲類8種,爬行類25種。陸棲無脊椎動物特別是昆蟲,種類繁多,居全國同類物種之首。在山東境內的動物中,屬國家一、二類保護的珍稀動物有71種,其中國家一類保護動物有16種。
好客山東
走進山東,您永遠不會感到漠然乏味,17座獨具特色的城市宛若17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這片深情的土 好客山東
地上,濟南的泉、棗庄的水、青島的海、煙台的仙、威海的島、泰安的山,都無不讓人拍案稱絕。走進濟寧,領略孔孟文化的博大精深;留步棗庄,「江北水鄉·運河古城」讓你流連忘返;入住淄博,感受齊國的泱泱大風;在濰坊,放飛夢想的風箏;去日照,領略「水上運動之都」和「東方太陽城」的風情浪漫;在菏澤,細賞國色天香的牡丹;在東營,看那滾滾黃河東入海,浪花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譜寫了怎樣一個風起雲涌、山河壯麗的山東。
旅遊景點概覽
全省共有7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7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座中國歷史文化名村、97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包括齊長城和京杭大運河的山東段)、39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包括已被撤銷的1處)。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泰山、蒙山、曲阜三孔、青島嶗山、膠東半島海濱、青州、淄博博山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曲阜、濟南、青島、聊城、鄒城、臨淄、周村 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淄博、泰安、濟寧、青州、蓬萊、滕州、濰坊、臨沂、棗庄、臨清、莒縣、煙台、廣饒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章丘市官莊鄉朱家峪村 AAAAA級景區(3個):煙台市蓬萊閣旅遊區、曲阜三孔(孔府·孔廟·孔林)、泰安市泰山景區 AAAA景區:濟南千佛山風景名勝區、青島海底世界、青島嶗山風景區、青島海濱風景區、日照海濱國家森林公園、日照五蓮山風景區、日照竹洞天風景區、日照湯谷太陽文化源風景區、臨沂蒙山旅遊區、沂水天然地下畫廊、沂水地下大峽谷、沂水彩虹谷、沂水天上王城、威海榮成成山頭風景名勝區、威海榮成赤山風景名勝區、威海乳山銀灘旅遊度假區、煙台張裕酒文化博物館、煙台金沙灘海濱公園、煙台蓬萊海洋極地世界、冠世榴園、棗庄抱犢崮國家森林公園、台兒庄大戰紀念館、鄒城三孟旅遊區、鄒城市嶧山風景區、淄博原山國家森林公園、微山湖濕地紅荷旅遊區等。
旅遊景點簡介
【濟南旅遊景點】 大明湖
大明湖:位於濟南市區偏北,面積幾乎佔了舊城的四分之一,其中水面積46.5公頃,內有一閣(北極閣)、二園(遐園、秋柳園)、四祠(稼軒祠、鐵公祠、南豐祠、匯泉祠)、十亭(玉涵亭、鴛鴦亭、小滄浪亭、八角亭、九曲亭、望湖亭、浩然亭、湖心亭、歷下亭和月下亭)。 趵突泉:是濟南72名泉的第一泉,泉池呈方形,約有一畝左右,泉的四周圍有石欄,池內有三股噴涌,一字排開,湧泉躍出水面約30厘米高;在泉畔有觀瀾亭、來鶴橋和濼源堂等古建築。 【青島旅遊景點】 棧橋:是青島的標志,位於市區中山路南端的海邊,始建於清光緒十六年,後於1931年改造,現棧橋全部使用巨大的花崗石砌成,全長440米,寬8米,最南端處築有一座鋼筋混凝土雙 趵突泉
層雙檐琉璃瓦覆頂的八角亭——回瀾閣,青島著名的十景之一「飛閣回瀾」便是這里。 小青島:在棧橋不遠的東南海上,又名「琴島」。島上山岩聳秀,林木長青,故名「小青島」。島上建有白色燈塔一座,每到夜晚,導航燈光與波光交相輝映,構成一幅奇妙有趣的夜景。 嶗山:最高峰嶗頂海拔1133米,是我國名山之一。現在嶗山主要有巨峰、登瀛、流清、太清、上清、棋盤石、仰口、北九水、華樓9個風景游覽區等大小景點200多處,以獨特的山海奇觀聞名於世。 【棗庄旅遊景點】 抱犢崮國家森林公園:位於棗庄市東北20公里處,為「沂蒙七十二崮」之首,是一座集自然景觀、人文景觀一體的名山。共分為巢雲竹林、桃源仙境、君山望海、鳳落古崖 4 個景區。國家4A級旅遊景區。 江北水鄉·運河古城(15張) 冠世榴園:棗庄石榴園以歷史悠久,面積之大,株數之多,品色之全,果質之優而聞名海內外,為目前我國最大的石榴園林,因而被譽為「冠世榴園」,被列為「花之路」旅遊熱線和省級風景名勝區,是一處集生態園林、佛教朝拜、人文歷史、觀光游覽、休閑度假為一體的綜合性4A級旅遊區。 運河古城:坐落於棗庄市轄區台兒庄區,既是民族精神的象徵、歷史的豐碑,也是運河文化的承載體,被世界旅遊組織譽為「活著的運河」、「京杭運河僅存的遺產村莊」。重建台兒庄古城將成為中國第一座二戰紀念城市。 紅荷濕地:位於滕州市西部,景區淺水湖面紅荷觀賞區達到10萬余畝,是華東地區面積最大、生態保存最原始、濕地景觀最佳和中國最大的荷花觀賞地區,是「泰山—曲阜」旅遊熱線上的新亮點,4A級風景旅遊區。 【濟寧旅遊景點】 三孔:濟寧曲阜的孔府、孔廟、孔林,統稱「三孔」,是中國歷代紀念孔子,推崇儒學的表徵,以豐厚的文化積淀、悠久歷史、宏大規模、豐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學藝術價值而著稱。因其在中國歷史和世界東方文化中的顯著地位,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於1994年12月被收入《世界遺產名錄》。 被世人尊崇為世界三大聖城之一。 2007年5月8日,濟寧市曲阜明故城(三孔)旅遊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三孟:是指鄒城市的古建築群孟府、孟廟、孟林。鄒城在曲阜之南20公里處,為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誕生地,素稱「孔孟桑梓之邦,文化發樣之地的」。昔日孟母斷機教子,培育了「功不在禹下」的亞聖孟柯,那「雲護宮牆春杳杳,露涵松檜曉蒼蒼」的三孟,今日依舊展示著往昔的風采。 嶧山:嶧(yì )山又名「鄒嶧山」、「鄒山」 、「東山」,是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雄峙於孔孟之鄉鄒城市東南10公里處,104國道及京滬鐵路東側,京福高數公路和京滬高數鐵路西側,自然景觀優美奇特,素有"岱南奇觀"、"鄒魯秀錄"、「天下第一奇山」之美譽。 太白樓:坐落在濟寧市中區京杭大運河北岸。太白樓在濟寧舊城牆上,兩層飛檐,歇山,高20餘米,總面積4000餘平方米。據《山東通志》記載:太白樓原名賀蘭氏酒樓,並非李白的舊居,因當年李白常在此宴飲,後人敬重李白,稱之為太白樓。今天的太白樓雖然不再是可以飲酒的場所,但樓的周圍仍多酒館、酒庄,參觀了大自樓中的文物展覽,就近擇地飲酒,正可以體會「李白斗酒詩百篇」的豪情。 【臨沂旅遊景點】 蒙山旅遊區:為山東第二高峰,素稱"亞岱"。跨臨沂市蒙陰、費縣、沂南、平邑四縣。 沂水地下大峽谷:全長6100米是我國的特大型溶洞之一,是江北第一長洞,被譽為「中國地下河漂流第一洞」。 華東革命烈士陵園:華東革命烈士陵園位於臨沂市區東南部。東瀕沂河,風景秀麗。 沂水天上王城旅遊區:天上王城景區位於沂水縣,4A級。 【泰安旅遊景點】 泰山:泰山位於山東中部,泰安的北部,以其雄偉壯麗的自然風光和獨特豐富文化蘊含,被譽為「中華之魂」;泰山又稱東岳,古以東方為萬物交替、初春發生之地,故泰山有「五嶽之長」,「五嶽獨尊」之譽。歷代許多君王來泰山舉行封禪大典,所到之處,建廟塑像,刻石題字,為泰山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跡。泰山同時又是佛、道兩教之地,因而廟宇、名勝遍布全山。因此泰山不僅有雄奇壯麗的山勢,而且有眾多的文物古跡,也是一個道教名山。 【東營旅遊景點】 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以其原始狀態的自然面貌,造就了野、奇、特、新為主要美學特點的河口景觀、濕地景觀、草地景觀和海灘景觀;黃河入海口正是位於此。 東營天鵝湖:天鵝湖庫區南北長8公里,東西寬5公里,總面積近40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面積的8倍;堤壩總長71公里,設計庫容1.14億立方米,年吞吐量2.2億立方米,是全國最大的濱海平原水庫。 【濰坊旅遊景點】 十笏園:位於濰坊市濰坊區的中部,這是清朝末年地主丁善宅的私家花園,現在濰坊市的博物館設在此花園,園內有十笏草堂、春雨樓、讀書堂、碧雲齋等建築,還有鄭板橋等名人的字畫真跡。 青雲山民俗游樂園:位於安丘市東一公里的青雲山上,佔地三千雨畝,園內共設五區、兩國、一村,在這里可以體驗江南秀色,黃土高坡,天山牧場,齊魯民俗。 風箏博物館:濰坊的風箏博物館佔地1200平方米,大小展廳12個,從春秋戰國時期到現今中外風箏實物及資料1400多件。 青州雲門山:是1985年山東省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區之一,位於青州城南2.5公里處,海拔421米。平原拔笏,松蔭蓋足,山雖不高而有千仞之勢,自古為魯中名山。主峰大雲頂,有洞如門,高闊過丈,南北相通,遠望如明鏡高懸,夏秋時節,雲霧繚繞,穿洞而過,如滾滾波濤,將山頂廟宇托於其上,若隱若現,虛無縹緲,宛若仙境,蔚為壯觀,謂之「雲門」,或稱「雲門仙境」。 青州花卉博覽會:中國(青州)花卉博覽交易會是國內著名的花卉展會之一,從2001年開始舉辦至今,是江北最大的花卉交易中心,每年十一前舉行的花博會,繽彩紛呈,熱鬧非凡。 【煙台旅遊景點】 芝罘島:位於芝罘區北部,東西長5公里多,而南北寬僅500多米,形狀如靈芝,最高峰海拔300米,島上古跡很多,有一座規模宏大的陽主廟,佔地20公頃,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由山門、大殿、後殿和東西兩廊組成。 蓬萊閣:位於蓬萊石西北的丹崖山上,整個建築群面積3萬多平方米,主要有呂祖殿、三清殿、蓬菜閣、天後宮、龍王宮、彌陀寺等,在它的兩側有觀瀾亭、賓日樓、避 風亭、卧碑亭、姜公祠等建築。蓬萊閣是神州九大觀日處之一,觀日處位於丹崖山巔。 昆嵛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膠東半島東部,面積達4745公頃,園內怪石、溪流、山泉、清潭、瀑布縱橫交錯,另外還開辟了太礴頂、煙霞洞、九龍池、岳姑殿、無染寺五個風景區。 【威海旅遊景點】 劉公島:位於威海市區東2.1海里的威海灣中,素有「東隅屏藩」之稱,全島東西長4公里,南北寬2公里,面積3.15平方公里,島的主峰旗頂山海拔153.5米。島的北部崖短坡陡,南邊坡緩灘平,中部有三棵古龍柏樹,人稱「龍柏三兄弟」,東部煙波浩渺,西部與市區隔海相望。 東方天鵝湖:位於榮成市成山衛鎮,是一天然瀉湖,平均水深2米,是大天鵝冬季最理想的棲息處;1988年天鵝湖被列為國家第二批風景名勝區,國家一級動物保護區。 【日照旅遊景點】 日照海濱國家森林公園:日照海濱國家森林公園距市中心15公里,總面積788公頃,森林覆蓋率73.5%。地貌多為黃海退潮沉積灘地,跨海岸線7公里,潮間帶平均寬度200米,全國唯一的3S(太陽、沙灘、 海洋)旅遊城市。 日照湯谷太陽文化源風景區:日照地區是中國的太陽文化發源地,是國際上 五嶽獨尊
五大太陽文化發源地(印度、埃及、希臘、瑪雅、中國)之一。被國內外考古專家譽為「考古聖地」。 【濱州旅遊景點】 鶴伴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鄒平縣境內,地處鄒平縣與章丘縣交界處,系長白山脈,白雲山系,地形復雜多變,山勢陡峭險峻,溝谷曲折狹長,懸崖絕壁較多,公園內屬北溫帶大陸性氣候區,一年四季分明。 惠民孫子兵法城:是春秋時期偉大軍事家、思想家、《孫子兵法》作者、兵聖孫武的故里,孫子故里和孫子兵法城正是為紀念孫武而興建。

Ⅹ 山東臨沂蒼山劉氏的祖籍是哪

我是劉家郭三世老祖,後世20多世了,人比較多就是窩里斗,沒幾個上大學受教育的,走在莊上給人熊樣,出大門就天黑

閱讀全文

與沂水縣歷史名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