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歷史人物哪個是君子

歷史人物哪個是君子

發布時間:2021-03-12 03:25:20

『壹』 歷史上的君子有哪些是你所知道的

那得說說柳下惠了,他是春秋時期的人物,魯國人,是比孔子和孟子還要早的存在,政治上剛正不阿,不趨炎附勢,為民請命,是個正氣的好官。在為人處世上,也是一個坐懷不亂的真君子。

『貳』 大家知道歷史上都是有哪些謙謙君子的人物

倉央嘉措吧,讀《悟空傳》,比起那個心如明鏡的唐僧,倉央嘉措更像是「寧願死也不肯輸」的悟空,身在素凈的布達拉宮,心想繁華的拉薩街。他說他「白璧有微瑕,曾到拉薩賣酒家。」在紅塵人看來,這不是暇,在空門人看來,這不僅僅是暇。

『叄』 請問歷史上有哪些君子

孔子首次在他的學說中就將君子和小人的含義增加了道德因素,雖然增加了道德因素,但宗法制度的前提並沒有改變。如他有一句話說:「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則不遜,遠則怨。」現在一般理解為:唯有女人和小人是難以對待的,和他們關系親近,他們就不尊重你;和他們關系疏遠,他們又會抱怨。如果放在宗法環境下來理解,我們就會得出這樣的理解:這里的女人和小人是小宗里的人,他們和大宗同屬一個大家庭,在一個大家庭里,雖然分了大宗和小宗,但必竟是一家人,所以處理和小宗的人的關系就很難,和他們親近,他們就會有非分之想,想獲得和大宗的人一樣的待遇,疏遠他們,他們又會抱怨不把他們當一家人看。可見這句話的要點在一個「難」字上。
對君子的論述,孔子還曾言:「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論語·季氏》)講得比較 廣泛,只是講言行中各個方面的總的原則。
曾參則進入了更具體的要求。他說:「君子有三費,飲食不在其中。君子有三樂,鍾磬琴瑟不在其中……有親可畏,有君可事,有子可遺,此一樂也;有親可畏,有君可去,有子可怒,此二樂也;有君可喻,有友可助,此三樂也……少而學,長而忘之,此一費也;事君有功,而輕負之,此二費也;久交友而中絕之,此三費也。。」(《韓詩外傳集釋》)另外,《曾子立事》篇還有大量的對君子的嚴格要求,比如:「君子不絕人之歡,不盡人之禮,來者不豫,往者不慎也。去者不謗,就之不賂,亦可謂之忠矣。君子恭而不難,安而不舒,遜而不諂,寬而不縱,惠而不儉,直而不往,亦可謂知矣。」又說:「君子入人之國,不稱其諱,不犯其禁,不服華色之服,不稱懼忄冒 之言,故曰:「與其奢也,寧儉;與其倨也,寧句。」
顯然,曾參對君子的定義大大地具體化和嚴格化,雖然並未超出「九思」的范圍要求。在整個中國思想文化史上,這種師徒相承的樣式,是很具有代表性的。由於曾參學派對「君子」的要求過分嚴厲,所以有時又不免流露出一些道家者流的味道。《曾子立事》篇還說:「君子不絕小不殄微也,行自微也不微人,人知之則願也,人不知苟吾自知也,君子終身守此勿勿也。」「君子見利思辱,見惡思詬,嗜欲思恥,忿怒思患,君子終身守此戰戰也。」這種做人的小心翼翼的態度,雖其要求基本上還是在儒家的范圍之中,但用道家的邏輯來要求君子,其消極避讓的傾向已很明顯。這種傾向,也許是曾參當初要避免的,但思想的發展,形同其他許多人能參與其中的事情一樣,進行到一定程度之後,便會出現自身難以把握的變形。曾參對君子修養的要求中 。
後世儒家對「君子」做了更多的規范和要求,比如君子有四不:第一、君子不妄動,動必有道; 第二、君子不徒語,語必有理; 第三、君子不苟求,求必有義; 第四、君子不虛行,行必有正。
君子不妄動,動必有道:《論語》說:「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以行。故言則慮其所終,行則稽其所敝。則民慎於言而謹於行。」所以一個君子說話必定有其道理,他們會要求自己謹言慎行,凡事講求合乎禮儀、不隨便,每當有所行動,必定有其用意,此即所謂不妄動,動必有道。
君子不徒語,語必有理:謠言止於智者,因此,君子常是非禮勿言,守口如瓶,不說空話,不講不實在的話。但在該說的時候也必定會說,因為應說而不說,有失於人;不應說而說,則是失言。要做個君子,必須能不失人也不失言。君子所言,都是有意義的話,慈悲的話,正義的話。所以君子不徒用語言,說話必定有理。
君子不苟求,求必有義:古有名訓:「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貞婦愛色,納之以禮。」君子相當愛惜自己的名譽,對於慾望有所節制,不會貪取妄求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不會以苟且心態妄想獲利,更不會落井下石,謀求私人利益,豪取強奪。一個君子假如有所求,一定是為了國家、為了社會、為了正義,必定是為民求利,代眾生而求。
君子不虛行,行必有正:如果是一個君子,他的一言一行,都不會隨便,凡事他都會經過再三的考慮:這個行為會傷害到他人嗎?這件事情會對別人不利嗎?想清楚了,他才會有所行動。所以君子的行為必定合乎正道,另外,佛教說一個修行人,其言行必須合乎「八正道」,所謂八正道,就是要講真實的語言、要起正直的念頭,要說正直的話、做正直的事、修正直的行……。做人處事,如果能以八正道為原則,也不會有差錯。

『肆』 中國歷史上的七君子是哪些人

1、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 :中國魏晉時代七位名士(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版伶、王戎及阮權咸);
2、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間(196~220)七位文學家的合稱,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
3、近現代:七君子::被國民黨當局逮捕的愛國會領導人沈鈞儒,鄒韜奮,李公朴,章乃器,王造時,史良和沙千里。

『伍』 歷史上有哪些典型的君子

明朝的政治家軍事家於謙吧,在明朝保衛戰中力排眾議大敗瓦刺軍,最後被奸人陷害。著有名篇《石灰吟》其中最後兩句「粉身碎骨渾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家」更是流芳千古,民族英雄正人君子!

『陸』 歷史上到今天為止誰是真正的君子

莊子,老莊豁達一生,實是真君子。

『柒』 春秋戰國時期的「四大君子」分別指誰

春秋戰國時期的「四大君子齊國的孟嘗君、魏國的信陵君、楚國的春申君、趙國的平原君。

孟嘗君,姓田名文,戰國時齊國貴族,戰國四君子之一。齊國宗室大臣。因封襲其父爵於薛國,又稱薛公,號孟嘗君。門下有食客數千。

信陵君,姓魏名無忌。是魏昭王少子,安厘王的異母弟,戰國時期魏國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因安厘王元年被封於信陵,所以後世皆稱其為信陵君,與春申君黃歇、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並稱戰國四君子。

平原君趙勝,戰國四公子之一,趙國貴族。趙武靈王之子,惠文王之弟,魏國公子信陵君的姐夫。因賢能而聞名。刻於東武,號平原君。

他禮賢下士,門下食客至數千人,和朋友關系處理得很好。但不注意禮貌對待平民,後在一名門客的指導下和平民搞好了關系,威名大震。

春申君,名黃歇,為戰國時期楚國公室大臣,曾任楚相。黃歇游學博聞,善辯。楚考烈王元年,以黃歇為相,封為春申君。賜淮北地12縣。


(7)歷史人物哪個是君子擴展閱讀:

戰國末期中原諸國為了抵制強秦的侵越以形成了很多網羅人才,禮賢下士,為自己君王盡力的貴族團體。 其中最出名的就屬戰國四公子,他們對人才的重視和人才觀,以及運用人才來關系國家生死存亡的起死回生等方法, 對後世影響深遠。

以養「士」著稱的有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齊國的孟嘗君田文。因為四人都是禮賢下士、結交賓客之人,後人稱之為「戰國四公子」。

他們在當時都收養了幾千門客,對內維護自己的勢力以對付政敵,對外與敵國作政治、軍事上的斗爭,是戰國時期舉足輕重的風雲人物。

『捌』 中國古代哪些人稱得上是君子

君子
1.理想的修身人格抄——君子襲

「仁」是儒家思想倫理道德的最高境界,但是,落實到個人的具體修養上,「君子」則是其理想的人格典範。曾參強調「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論語?顏淵》)。試圖以君子的成立來輔助仁的修養的實現或者是將仁的高標准落實到具體的實踐——君子人格上。

『玖』 中國歷史上的七君子是那些人啊

戊戌七君子: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康廣仁 、楊深秀 、徐致靖
救國七君子:沈鈞儒、鄒韜奮、李公朴、沙千里、史良、王造時、章乃器

閱讀全文

與歷史人物哪個是君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