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李世民歷史人物小傳200—300字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是唐朝第二位皇帝,626年9月4日-649年7月10日在位,年號貞觀。
他以「濟世安民」為名。雄才大略,智勇兼備,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書法家,被譽為「千古一帝」。
李世民精於戰法,善於運用騎兵,出奇制勝。臨戰身先士卒,統軍馭將,恩威並用。對降將和少數民族將領,能竭誠相待,委以重任,被夷狄蠻羌尊為「天可汗」。
在位期間,選賢任能,兼聽納諫,視民如子,不分華夷,海納百川,文治武功均有傑出的建樹,世譽「貞觀之治」,亦是中國歷史上最繁榮強盛的時期之一。
(1)唐太宗歷史故事200字擴展閱讀:
唐太宗在廉政建設方面是相當成功的,他並沒有像朱元璋一樣嚴懲貪官污吏,而是建立一個廉潔奉公、遵紀守法的中央領導班子、重視地方長官選舉。
當時朝廷中不少卿相家境貧困,溫彥博、戴胄、於志寧、魏徵、張玄素等等,再加上良好風氣的宣傳和行政監督,及時預防了官員犯錯,因此當時的官員相當奉公守法、廉潔自律。
太宗皇帝也比較注意節儉,不濫用民力、注意與民休息,當時社會形成了一種樸素求實的作風;太宗皇帝也相當重視農業,京官外巡迴京太宗先問及此事,因太子冠禮與農時違背而更改。
由於社會安定,商業經濟得到發展,全國新興了許多商業城市,城市業有相當的發展,廣州、杭州、揚州、成都、江陵、涼州等城市經濟發展相當迅猛。
對玄奘佛學的支持同西遊的肯定,打通並維護河西走廊-絲綢之路,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與經濟發展,文成公主下嫁吐蕃,使吐蕃從奴隸制社會邁入封建社會,促進了西藏的發展。
❷ 唐太宗的故事(簡短一點(300字)
唐太宗於隋朝開皇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出生於貴族之家,是唐高祖李淵與竇皇後的次子。公元614年娶妻長孫氏,後稱長孫皇後。
隋大業十一年(615),隋煬帝被突厥十萬騎圍困於雁門(今山西代縣),世民應募從屯衛將軍雲定興前往救援,提出虛張軍容,晝引旌旗數十里,夜以鉦鼓相應的疑兵計。時值東都及諸郡援兵亦至忻口(今忻縣北),迫使突厥始畢可汗解圍而去。十三年六月,與其兄李建成率兵攻西河(今汾陽),首戰獲勝,促使李淵決意西向關中。任右領軍大都督,統右三軍,於七月隨李淵自太原(今太原西南)南下。途中李淵一度動搖,欲還師更圖後舉。世民堅決主張繼續進軍,提出先入咸陽,號令天下的方略。八月,進攻霍邑(今霍州),先率輕騎至城下,誘隋守將宋老生出戰,繼而率騎猛沖其側背,配合李淵、建成正面攻擊,斬宋老生,克其城。九月,軍至河東(今永濟西南),力主急速進軍長安(今西安),遂奉命率前軍西渡黃河,順利佔領渭河以北地區,各大族豪強紛至軍門投效,數支農民起義軍亦來歸附,兵力迅速發展至13萬人。十一月,會諸軍攻克長安。李淵立代王楊侑為帝。世民被封為秦國公。
唐朝建立以後,為統一全國,先後進行了六次大的戰役。這六個戰役李世民就指揮了四個,全部取得了勝利,為唐王朝立下了赫赫戰功。
第一次是對隴右薛舉父子集團的戰役,唐武德元年,薛舉率軍進攻關中,雙方在現陝西長武縣發生激戰,在這里,李世民打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大敗仗,退回長安。但不久,他便在淺水原之戰徹底打敗薛軍,消滅了隴東集團。
第二次,劉武周依附突厥,南下進攻唐朝,攻佔了晉陽,李世民不畏艱險,終於擊潰了敵人主力,並乘勝追擊,兩天不吃飯,三天不解甲,徹底消滅了敵軍,收復了丟失的土地。
第三次是對王世充和竇建德的戰役。這次戰役規模為唐統一戰爭中最大的。在這次戰役中,李世民先將王世充擊敗,圍困在洛陽,令其無糧草供應,待其自斃。就在洛陽將下未下之時,河北的竇建德軍十餘萬眾號稱三十萬為救援王世充,突然出現在唐軍背後,李世民力排眾議,在虎牢之戰中大敗竇建德軍,生擒竇建德。洛陽的王世充也只得投降,這次李世民一舉兩克,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第四次是平定劉黑闥的戰役,劉黑闥是竇建德的部下,他打著為竇建德復仇的旗號,在河北起兵反唐。李世民指揮了平定其第一次起兵的戰役,僅僅兩個月就取得了勝利。(其他兩個戰役是由李孝恭指揮的平定杜伏威的江淮軍和平定以江陵為根據地的蕭銑的梁政權)。
李世民自此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戰後進入長安時,受到部分軍民以皇帝的禮儀招待。武德四年冬十月,封為天策上將、領司徒、陜東道大行台尚書令,食邑增至二萬戶。高祖又下詔特許天策府自置官屬,儼然形成一個小政府機構。
李世民在戰斗中注重戰前偵察,雖屢次遇險,但每次戰斗都能作到知己知彼,善於製造戰機,當敵強我弱時,他經常用「堅壁挫銳」的戰法拖垮敵人,戰斗中身先士卒,親自率領騎兵突擊敵陣,勝利後勇追窮寇,不給敵人喘息之機,因此獲得了每次戰役的勝利。在統一邊疆的戰爭中,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明於知將,選拔良才,取得了戰爭的勝利。李世民用他卓越的軍事才能,為大唐帝國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不愧為我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他的赫赫武功也永垂青史!
【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發生於唐高祖武德九年(626)。617年,李淵在李世民支持下在太原起兵反隋並很快佔領長安。618年,隋煬帝被殺之後,李淵建立唐朝,並立世子李建成為太子。據說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謀略,李淵曾答應他事成之後立他為太子。但天下平定後,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淵卻猶豫不決。李建成隨即聯合李元吉,排擠李世民。李淵的優柔寡斷,也使朝中政令相互沖突,加速了諸子的兵戎相見。是年,李建成向李淵建議由李元吉做統帥出征突厥,藉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馬,然後趁機除掉李世民。李世民在危急時刻決定背水一戰,先發制人。玄武門事變之後僅僅三天李世民便被立為皇太子,從他父親手裡接過政府的實際控制權。八月初九,唐高祖讓位,李世民便做了唐王朝的第二位皇帝,謚太宗。
❸ 唐太宗用人的故事200-300字內容詳i細明了
唐太宗李世民有兩個得力的宰相,一個是「尚書左僕射」房玄齡,一個是「尚書右僕射」杜如晦。那時,唐朝開國未久,許多規章典法,都是他們兩人商量制訂的。人們把他們兩人並稱為「房、杜」。 《舊唐書·房玄齡杜如晦傳》說:唐太宗同房玄齡研究國事的時候,房玄齡總是能夠提出精闢的意見和具體的辦法,但是往往不能作決定。這時候,唐太宗就必須把杜如晦請來。而杜如晦一來,將問題略加分析,就立刻肯定了房玄齡的意見和辦法。房、杜二人,就是這樣一個善於出計謀,一個善於作決斷,所以叫做「房謀杜斷」,形容他們各具專長而又各有特色。在當時看來,房、杜二人同心輔政,是合作得非常協調的,所以人們稱贊他們「笙磬同音,惟房與杜」。
❹ 關於唐太宗的故事(不少於200字)
有一年,唐太宗派人徵兵.有個大臣建議,不滿十八歲的男子,只要身材高大,也可以征.唐太宗同意了.但是詔書卻被魏徵扣住不發.唐太宗催了幾次,魏徵還是扣住不發.唐太宗大發雷霆.魏徵不慌不忙地說:「我聽說,把湖水弄乾捉魚,雖能得到魚,但是到明年湖中就無魚可撈了;把樹林燒光捉野獸,也會捉到野獸,但是到明年就無獸可捉了.如果把那些身強力壯、不到十八歲的男子都征來當兵,以後還從哪裡徵兵呢?國家的租稅雜役,又由誰來負擔呢?」良久,唐太宗說道:「我的過錯很大啊!」;於是,又重新下了一道招書,免徵不到十八歲的男子.
鷂死懷中——唐太宗的故事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隻雄健俊逸的鷂子,他讓鷂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來跳去,賞玩得高興時,魏徵進來了.太宗怕魏徵提意見,迴避不及,趕緊把鷂子藏到懷里.這一切早被魏徵看到,他稟報公事時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時間.太宗不敢拿出鷂子,結果鷂子被憋死在懷里.
歷史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
唐王朝的開創者李淵只是貴族世家中一個很平凡的人物,不過他雖然平凡,他的三個兒子: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四子李元吉,卻都是一代英雄.而尤以李世民的功績最大,幾個最強悍的敵人,像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都被他統軍擊敗.由於封建王朝實行的是皇長子繼承製度(當然,也有少數的例外),一旦親王聲望和力量,跟太子相等,甚至超過太子時,殘酷無情的政變和流血事件幾乎是無法避免的,這是專制政體下無法解決的死結. 基於這一原因,新興的唐王朝在建立不久就走上了幾十年前隋王朝所走過的道路,發生了奪嫡斗爭.
公元626年(唐王朝建立的第九年),秦王李世民陷入了和他父親當年一樣的左右為難中,所不同的是,他父親是為君臣之道,而他則是為了兄弟情義.在秦王府幕僚欲以死相諫之後,日後的唐太宗下定了決心.他在早朝之前兵伏玄武門,格殺了他的哥哥太子建成和弟弟齊王元吉.當時,唐太祖李淵正在皇宮內的湖上泛舟遊玩,李世民的軍隊沖到面前,聲稱護駕.老人家這才知道兩個兒子已死.為了避免與楊堅同一命運,他立即傳位給李世民,自己退居為太上皇.,這就是著名的「玄武門之變」.
李世民殺兄弒弟逼父,儼然就是第二個隋煬帝楊廣——雖然他給父親留了一條活路,而不是象楊廣那樣把父親活活打死,但他與楊廣不同的是:楊廣在處心積慮十四年成功奪得皇位之後,剩下的就是無休無止地發泄著他變態的慾望,短短三十年的時間就把強大的隋王朝徹底推進了深淵;而李世民則隨時隨地都用楊廣作為警惕對象,每一件措施都力爭跟楊廣的不同.最終,李世民大帝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英明君主之一,他用他高度的智慧,殷勤而小心地治理他的帝國,繼西漢王朝之後,為中國開創了長達一百三十年之久的第二個黃金時代.
「貞觀之治」的形成原因有很多,比如經過長期的戰亂,無數土地荒蕪,人民更樂於和平安定,謀生也變得相對容易等等.但這些因素並不起決定作用,李世民大帝個人的優秀才是最主要的因素,李世民大帝和他的謀士房玄齡、杜如晦、魏徵等人,組成了一個高效、廉潔、睿智的管理團隊,互相勉勵督責,兢兢業業從事國家建設.在人民尊重和信任的支持下,推行廉潔政治,獲得空前成功. 李世民嚴厲地控制自己不去觸及「絕對權力」這根使無數君王墮入深淵的魔杖,並且鼓勵和接受最難堪的逆耳之言.他對官員們要求:「君主如果剛愎自用,自以為比別人聰明,他的部下一定諂媚他.結果君主失去國家,部下也不能單獨保全.隋王朝宰相虞世基一味阿諛楊廣,以保他的富貴,結果也難逃一死.各位應以此為戒,對國家大事有意見,一定要報告給我.」
有一次,他下令男子年齡雖不滿十八歲,但體格健壯,也應徵集當兵.魏徵拒絕在詔書上署敕,李世民告訴他:「這都是奸民逃避兵役,故意少報年齡.」魏徵說:「陛下常說:我以誠信待天下,要人民不可詐欺;可是你卻先失去誠信.」李世民愕然,魏徵說:「陛下不以誠信待人,所以先疑心人民詐欺.」李世民立即收回命令.李世民又下令凡官員偽造資歷,限期自首,否則處死.限期過後,又有查獲,李世民命即斬首.大理少卿戴胄忠(相當於現代的最高法院副院長)卻只判流刑,李世民大怒說:「你故意使我說話不算話!」戴胄忠說:「陛下命令,不過一時的喜怒.法律卻經過慎密研究,頒布天下,人民共守.陛下應忍小忿而存大信.」李世民大喜說:「你執法如此嚴正,我還有什麼憂慮!」李世民又大修洛陽宮殿,給事中張玄素說:「陛下當初克復洛陽,把隋王朝宮殿全部燒掉,不到十年,卻加倍經營.為什麼從前厭惡它,而今卻效法它.這種情形,比楊廣更壞.」李世民變色說:「你說我不如楊廣,那麼比子受辛如何.」張玄素說:「如果不停工,就跟子受辛一樣.」李世民嘆息說:「我考慮不周到,才有此錯誤.」賞賜張玄素綢緞二百匹,立即停工.李世民的兒子李恪親王打獵時傷害農民,被御史柳范彈劾.李世民責備親王府長史權萬紀:「這都是權萬紀不能規勸阻止,罪應處死.」柳范說:「房玄齡還不能阻止陛下打獵,怎麼能單單責備權萬紀.」李世民大怒回宮,很久很久,怒氣平息,發現自己理屈,馬上再出來召見柳范嘉勉.
最嚴重的一件事發生在公元632年(這件事諸多正史野史都有記載),李世民受不了魏徵的直言指責,也在大怒中回宮,一面發誓:「老不死的鄉巴佬,這回非宰了你不可(這當然不會是李世民的原話,不過史書中的記載必然是經過了潤色,恐怕也真實不到哪裡去,倒是我這句恐怕更貼合當時李世民的心情)」長孫皇後見皇帝暴走,就問鄉巴佬是誰,李世民說:「當然是魏徵,他總是在大庭廣眾之下侮辱我.」這時的長孫皇後顯示出了她完全能夠匹配名君的傑出氣質,她立即換上正式的皇後服飾,站在庭院之中,向皇帝大禮參拜.李世民大吃一驚.長孫皇後說:「我聽說,領袖英明則部下正直,魏徵所以正直,正由於你的英明,我怎能不祝賀!」李世民這才想到他自己過分,不久之後,即擢升魏徵為侍中(相當於宰相)——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如果長孫皇後是西漢的呂後或者清末的慈僖又或者是現代的某某一類的人物,魏徵會是個什麼下場.得妻如此,恐怕也是成就李世民千古英名的一個重要原因.
向理性屈服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尤其對於手握無限權利的封建君主來說就更加顯得難能可貴.李世民大帝是中國數千年歷史、數百位帝王中第一個被中國人真心稱頌崇拜的人物,固然是由於他的勛業,也更是由於他本身的美德.他治理國家的一言一行,高尚的道德情操,成為以後所有帝王乃至今天我們所需要效仿的典範.
❺ 李世民的歷史小故事
鷂死懷中——唐太宗的故事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隻雄健俊逸的鷂子,他讓鷂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來跳去,賞玩得高興時,魏徵進來了。太宗怕魏徵提意見,迴避不及,趕緊把鷂子藏到懷里。這一切早被魏徵看到,他稟報公事時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時間。太宗不敢拿出鷂子,結果鷂子被憋死在懷里。
歷史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
唐王朝的開創者李淵只是貴族世家中一個很平凡的人物,不過他雖然平凡,他的三個兒子: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四子李元吉,卻都是一代英雄。而尤以李世民的功績最大,幾個最強悍的敵人,像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都被他統軍擊敗。由於封建王朝實行的是皇長子繼承製度(當然,也有少數的例外),一旦親王聲望和力量,跟太子相等,甚至超過太子時,殘酷無情的政變和流血事件幾乎是無法避免的,這是專制政體下無法解決的死結。 基於這一原因,新興的唐王朝在建立不久就走上了幾十年前隋王朝所走過的道路,發生了奪嫡斗爭。
公元626年(唐王朝建立的第九年),秦王李世民陷入了和他父親當年一樣的左右為難中,所不同的是,他父親是為君臣之道,而他則是為了兄弟情義。在秦王府幕僚欲以死相諫之後,日後的唐太宗下定了決心。他在早朝之前兵伏玄武門,格殺了他的哥哥太子建成和弟弟齊王元吉。當時,唐太祖李淵正在皇宮內的湖上泛舟遊玩,李世民的軍隊沖到面前,聲稱護駕。老人家這才知道兩個兒子已死。為了避免與楊堅同一命運,他立即傳位給李世民,自己退居為太上皇。,這就是著名的「玄武門之變」。
李世民殺兄弒弟逼父,儼然就是第二個隋煬帝楊廣——雖然他給父親留了一條活路,而不是象楊廣那樣把父親活活打死,但他與楊廣不同的是:楊廣在處心積慮十四年成功奪得皇位之後,剩下的就是無休無止地發泄著他變態的慾望,短短三十年的時間就把強大的隋王朝徹底推進了深淵;而李世民則隨時隨地都用楊廣作為警惕對象,每一件措施都力爭跟楊廣的不同。最終,李世民大帝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英明君主之一,他用他高度的智慧,殷勤而小心地治理他的帝國,繼西漢王朝之後,為中國開創了長達一百三十年之久的第二個黃金時代。
「貞觀之治」的形成原因有很多,比如經過長期的戰亂,無數土地荒蕪,人民更樂於和平安定,謀生也變得相對容易等等。但這些因素並不起決定作用,李世民大帝個人的優秀才是最主要的因素,李世民大帝和他的謀士房玄齡、杜如晦、魏徵等人,組成了一個高效、廉潔、睿智的管理團隊,互相勉勵督責,兢兢業業從事國家建設。在人民尊重和信任的支持下,推行廉潔政治,獲得空前成功。 李世民嚴厲地控制自己不去觸及「絕對權力」這根使無數君王墮入深淵的魔杖,並且鼓勵和接受最難堪的逆耳之言。他對官員們要求:「君主如果剛愎自用,自以為比別人聰明,他的部下一定諂媚他。結果君主失去國家,部下也不能單獨保全。隋王朝宰相虞世基一味阿諛楊廣,以保他的富貴,結果也難逃一死。各位應以此為戒,對國家大事有意見,一定要報告給我。」
有一次,他下令男子年齡雖不滿十八歲,但體格健壯,也應徵集當兵。魏徵拒絕在詔書上署敕,李世民告訴他:「這都是奸民逃避兵役,故意少報年齡。」魏徵說:「陛下常說:我以誠信待天下,要人民不可詐欺;可是你卻先失去誠信。」李世民愕然,魏徵說:「陛下不以誠信待人,所以先疑心人民詐欺。」李世民立即收回命令。李世民又下令凡官員偽造資歷,限期自首,否則處死。限期過後,又有查獲,李世民命即斬首。大理少卿戴胄忠(相當於現代的最高法院副院長)卻只判流刑,李世民大怒說:「你故意使我說話不算話!」戴胄忠說:「陛下命令,不過一時的喜怒。法律卻經過慎密研究,頒布天下,人民共守。陛下應忍小忿而存大信。」李世民大喜說:「你執法如此嚴正,我還有什麼憂慮!」李世民又大修洛陽宮殿,給事中張玄素說:「陛下當初克復洛陽,把隋王朝宮殿全部燒掉,不到十年,卻加倍經營。為什麼從前厭惡它,而今卻效法它。這種情形,比楊廣更壞。」李世民變色說:「你說我不如楊廣,那麼比子受辛如何。」張玄素說:「如果不停工,就跟子受辛一樣。」李世民嘆息說:「我考慮不周到,才有此錯誤。」賞賜張玄素綢緞二百匹,立即停工。李世民的兒子李恪親王打獵時傷害農民,被御史柳范彈劾。李世民責備親王府長史權萬紀:「這都是權萬紀不能規勸阻止,罪應處死。」柳范說:「房玄齡還不能阻止陛下打獵,怎麼能單單責備權萬紀。」李世民大怒回宮,很久很久,怒氣平息,發現自己理屈,馬上再出來召見柳范嘉勉。
最嚴重的一件事發生在公元632年(這件事諸多正史野史都有記載),李世民受不了魏徵的直言指責,也在大怒中回宮,一面發誓:「老不死的鄉巴佬,這回非宰了你不可(這當然不會是李世民的原話,不過史書中的記載必然是經過了潤色,恐怕也真實不到哪裡去,倒是我這句恐怕更貼合當時李世民的心情)」長孫皇後見皇帝暴走,就問鄉巴佬是誰,李世民說:「當然是魏徵,他總是在大庭廣眾之下侮辱我。」這時的長孫皇後顯示出了她完全能夠匹配名君的傑出氣質,她立即換上正式的皇後服飾,站在庭院之中,向皇帝大禮參拜。李世民大吃一驚。長孫皇後說:「我聽說,領袖英明則部下正直,魏徵所以正直,正由於你的英明,我怎能不祝賀!」李世民這才想到他自己過分,不久之後,即擢升魏徵為侍中(相當於宰相)——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如果長孫皇後是西漢的呂後或者清末的慈僖又或者是現代的某某一類的人物,魏徵會是個什麼下場......得妻如此,恐怕也是成就李世民千古英名的一個重要原因。
向理性屈服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尤其對於手握無限權利的封建君主來說就更加顯得難能可貴。李世民大帝是中國數千年歷史、數百位帝王中第一個被中國人真心稱頌崇拜的人物,固然是由於他的勛業,也更是由於他本身的美德。他治理國家的一言一行,高尚的道德情操,成為以後所有帝王乃至今天我們所需要效仿的典範。
❻ 有關李世民的歷史故事
李世民的歷史故事——箭術無雙
史書記載,李世民年輕時力大無比,隨身兵器中,最有名的是一張兩米長的巨闕天弓。
李世民有次與敵對戰前,僅率領一名騎兵一起充當偵查工作。途經一處草原高地,因為太累與士兵一起睡著,被敵人發現,本來意欲圍殺李世民。此時突然有一條蛇追老鼠,奔到騎兵臉上,驚醒騎兵,才發現身邊都是敵人,於是李世民與騎兵上馬逃亡,李世民本人左右開弓,百發百中,終於逃出追擊。
虎牢關之戰時,李世民對尉遲恭說:「我拿著弓箭,你手持馬槊相隨,即使有百萬大軍又奈我如何!」足見他對自己箭術的自信。
李世民繼位前曾任天策上將,設天策府。李世民繼位後在苑囿內狩獵,有一群野豬奔了出來。李世民四箭射殺了四隻,但還是有一頭雄壯的公野豬沖到近前。
吏部尚書唐儉慌忙下馬,與之搏鬥。李世民拔劍砍死野豬,笑著對唐儉說,「天策長史,不見上將擊賊耶?何懼之甚!」原來唐儉曾任天策府長史。唐儉當即回答道:「漢祖以馬上得之,不以馬上理之。陛下以神武定四方,豈復逞雄心於一獸!」李世民覺得唐儉說得有理,於是停止了狩獵。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626~649年在位),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唐高祖李淵嫡次子,母為太穆皇後竇氏。
生於武功別館(今陝西武功縣),少年從軍,擅長騎射,曾往雁門關解救隋煬帝。首倡晉陽起兵,封為敦煌郡公,善於用兵。進入長安後,拜為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封為秦國公。唐朝建立後,官至天策上將、司徒,封為秦王。
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割據勢力,為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立下赫赫戰功。設立文學館,籠絡人才。武德九年(626年7月2日),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及二人所有兒子,冊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退位後,正式即位,年號貞觀。
在位初期,聽取群臣意見,虛心納諫。對內文治天下,厲行節約,勸課農桑,實現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貞觀之治」。
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讓各民族融洽相處,北方各族共同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7月10日),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於昭陵。愛好文學與書法,有詩作與墨寶傳世。
❼ 唐太宗的小故事
唐太宗有一次在後花園賞玩一隻鷂鷹,結果魏徵到了,他十分害怕就把鷂鷹藏到懷里。魏徵其實早已看到,但故意說了很長時間的問題,結果鷂鷹竟然憋死了。李世民很傷心,但他卻嘉獎了魏徵,因為魏徵是為了他和他的王朝所著想。
這告訴我們如果別人為了我們的長遠而暫時的對我們產生一些小損失也不要太過於計較,因為別人是為了我們。
在中國所有偉大的皇帝中,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時間並不長,只有626~649年的二十三年,但他的功績及名聲絲毫不遜於中國歷史上的任何創業之主。用範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里的一句話,只有等到「唐太宗登地位,唐朝才開始盛大起來」的。而且,他還是著名的軍事家、書法家,他開創的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將中國封建社會推向了鼎盛時期。
唐太宗李世民於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9年),生於京兆武功(今陝西武功西北)。他的父親李淵,襲封「唐國公」,是有名的「八柱國」之後;母親紇竇氏(即竇氏)也出身名門,乃當時極為顯赫的高門竇家之女。
李世民是李淵與竇皇後的第二個兒子。在他之上有大哥建成,之下有三弟玄霸、四弟元吉。他四歲時,有位善相的看到他說:「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年將二十,必能濟世安民矣。」及至他長大,果真風度翩翩,是當時天下有名的「太原公子」。
公元615年,李世民十六歲,遵父命娶名門之女長孫氏為妻。長孫氏即是後來極富盛名的長孫皇後。之後二年,他一直參與他父親的叛隋大計。據史料記載,當時在他身邊,集聚了大量的有才華的人。例如《舊唐書》卷二〈太宗本紀〉就曾稱他:「每折節下士,推財養客,群盜大俠,莫不願效死力。及義兵起,乃率兵略徇西河,克之。」溫大雅的《大唐創業起居注》里也說他「於晉陽密召豪友」。與他的兄弟相比,他的確是位早熟的政治人才。
李世民十八歲那年,即公元617年,隨父親李淵自太原起兵。他率領部隊和他的門客打前陣,很快就擊敗了隋朝的軍隊,攻入長安,並且滅了隋。唐初論功勛,以李世民為最大,被封為「秦王」。
此後,李世民經常出征,逐步消滅各地割據勢力:破李軌,殺薛仁杲(薛舉之子),敗劉武周,……在虎牢之戰中,一舉翦滅了當時中原兩大割據勢力:王世充和竇建德。李世民自此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戰後進入長安時,受到部分軍民以皇帝禮儀的招待。
隨著他聲望日盛,李世民與他兄弟之間的關系也逐步微妙起來。此時他的三弟玄霸已死,大哥建成與四弟元吉聯合起來,共同對付他。他們幾次密謀殺害李世民,但都沒有成功。
此時大臣間也因此互相傾軋,勢成兩派。宰相裴直、謀士王珪、魏徵、東宮衛士將領薛萬徹等跟隨建成、元吉,為一派;謀士杜如晦、房玄齡,將領秦叔寶、尉遲敬德、段志玄、王君廓等跟隨李世民,為另一派。大臣長孫無忌等暗中支持李世民。將領李靖、徐世勣、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
公元626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在他門客的建議下,先發制人,於長安城宮城北門玄武門發動政變,兄弟喋血,一舉消滅了建成、元吉的勢力,成為王朝的唯一繼承人。
是年八月初九,他強迫他父親李淵讓位,自己即位為帝,是為唐太宗。次年改年號為「貞觀」。自此開始了他二十三年的統治。
在李世民統治其間,唐朝國力強盛,被稱為「貞觀之治」。649年,患得了痢疾,醫治無效,於次年五月病死於終南山別墅「含風殿」。他死後被葬在今天陝西禮泉縣東北50多里的山峰上,是為「昭陵」。他的謚號為「文皇帝」
在中國所有偉大的皇帝中,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時間並不長,只有626~649年的二十三年,但他的功績及名聲絲毫不遜於中國歷史上的任何創業之主。用範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里的一句話,只有等到「唐太宗登地位,唐朝才開始盛大起來」的。而且,他還是著名的軍事家、書法家,他開創的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將中國封建社會推向了鼎盛時期。
唐太宗李世民於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9年),生於京兆武功(今陝西武功西北)。他的父親李淵,襲封「唐國公」,是有名的「八柱國」之後;母親紇竇氏(即竇氏)也出身名門,乃當時極為顯赫的高門竇家之女。
李世民是李淵與竇皇後的第二個兒子。在他之上有大哥建成,之下有三弟玄霸、四弟元吉。他四歲時,有位善相的看到他說:「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年將二十,必能濟世安民矣。」及至他長大,果真風度翩翩,是當時天下有名的「太原公子」。
公元615年,李世民十六歲,遵父命娶名門之女長孫氏為妻。長孫氏即是後來極富盛名的長孫皇後。之後二年,他一直參與他父親的叛隋大計。據史料記載,當時在他身邊,集聚了大量的有才華的人。例如《舊唐書》卷二〈太宗本紀〉就曾稱他:「每折節下士,推財養客,群盜大俠,莫不願效死力。及義兵起,乃率兵略徇西河,克之。」溫大雅的《大唐創業起居注》里也說他「於晉陽密召豪友」。與他的兄弟相比,他的確是位早熟的政治人才。
李世民十八歲那年,即公元617年,隨父親李淵自太原起兵。他率領部隊和他的門客打前陣,很快就擊敗了隋朝的軍隊,攻入長安,並且滅了隋。唐初論功勛,以李世民為最大,被封為「秦王」。
此後,李世民經常出征,逐步消滅各地割據勢力:破李軌,殺薛仁杲(薛舉之子),敗劉武周,……在虎牢之戰中,一舉翦滅了當時中原兩大割據勢力:王世充和竇建德。李世民自此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戰後進入長安時,受到部分軍民以皇帝禮儀的招待。
隨著他聲望日盛,李世民與他兄弟之間的關系也逐步微妙起來。此時他的三弟玄霸已死,大哥建成與四弟元吉聯合起來,共同對付他。他們幾次密謀殺害李世民,但都沒有成功。
此時大臣間也因此互相傾軋,勢成兩派。宰相裴直、謀士王珪、魏徵、東宮衛士將領薛萬徹等跟隨建成、元吉,為一派;謀士杜如晦、房玄齡,將領秦叔寶、尉遲敬德、段志玄、王君廓等跟隨李世民,為另一派。大臣長孫無忌等暗中支持李世民。將領李靖、徐世勣、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
公元626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在他門客的建議下,先發制人,於長安城宮城北門玄武門發動政變,兄弟喋血,一舉消滅了建成、元吉的勢力,成為王朝的唯一繼承人。
是年八月初九,他強迫他父親李淵讓位,自己即位為帝,是為唐太宗。次年改年號為「貞觀」。自此開始了他二十三年的統治。
在李世民統治其間,唐朝國力強盛,被稱為「貞觀之治」。649年,患得了痢疾,醫治無效,於次年五月病死於終南山別墅「含風殿」。他死後被葬在今天陝西禮泉縣東北50多里的山峰上,是為「昭陵」。他的謚號為「文皇帝」。
❽ 求一篇唐太宗的論文200字左右 謝謝!!
唐太宗李世民626年登上皇位,次年改年「貞觀」,唐太宗是歷史上有名的「明君」,下面就讓我評價一下唐太宗。
節用戒奢:唐太宗深受隋朝急速滅亡的震撼,決定力戒奢侈,盡量節儉,剋制自己的慾望,減輕百姓的負擔。他針對官多職濫的現象,下令精簡機構,裁撤了大量冗員,完善了隋文帝的三省六部制。從這一點看出他愛民如子,怕百姓受苦,力求節儉,也加強了百姓對他的信任和他的統治。
招賢用能:唐太宗認為「官在得人,不在員多」。他知人善任,不論資歷,不計親疏,只要是治國安邦之才,就委以重任。他發展科舉制,使當時的社會風氣和學術風氣都有了深遠的影響,使天下的英才,盡在他掌握之中。這點可看出他重用人才,無論文化程度高低,只要是賢臣他都重用。
虛心納諫:唐太宗知道要治理好國家,就要集思廣益,擇善而從,於是虛心聽取他人教誨,使得貞觀年間政治清明,經濟富裕。這看出唐太宗居安思危,勵精圖治,是一個虛心的皇帝。
晚年得失:到貞觀中晚年,唐太宗自認為在武功、文治和懷遠三方面都大大超過了古人,驕傲自滿的情緒因而大大地滋長,不再鼓勵臣下對自己提出意見,臣下提出意見後,接受時多少也有些勉強,而在個人享受的貪欲方面也與日俱增。這時的唐太宗有些自大,極度虛偽,驕傲自滿。
唐太宗的得與失有很多,這告訴我們:在什麼情況下都要虛心聽取他人教誨,一旦驕傲自滿,就不會得到他人的愛戴。
❾ 唐太宗事件200字左右。。。
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為人所津律樂道,頌揚備至。學界對他的雄才偉略和他對中國歷史所作出的重大貢獻都給予積極的肯定。李世民是一位有作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在反隋建唐的斗爭中起著領導作用,唐太宗玄武門之變的勝利,在客觀上對唐初社會歷史的發展起著積極作用。唐太宗不歧視少數民族,除對突厥的侵擾用兵外,主要是採用懷柔的政治手段處理民族問題,方法妥當,政策開明,有利於民族的團結和國家的統一。[29]
❿ 唐太宗歷史故事
天早朝,魏徵沒來來,唐太宗問臣子,有源人回答說:「魏徵於昨日半夜死了」早朝過後,唐太宗極其傷心地對長孫皇後說:「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徵死了,我失去了一面好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
姓名:李世民
性別:男
民族:漢族(有鮮卑血統,唐朝李氏皇室歷代為北朝貴族,與鮮卑通婚,唐高祖李淵的母親獨孤氏就是鮮卑人)
廟號:太宗
謚號:文皇帝(唐高宗加謚文武聖皇帝;唐玄宗加謚文武大聖皇帝、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歷史地位:民族英雄,天可汗,天朝千古一帝。(註:天可汗不特指李世民,李世民只是第一個被成為天可汗的人,唐肅宗也被外藩稱為天可汗)
偉大的軍事家和政治家,書法家,詩人。。
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靜寧縣成紀鄉)
生卒時日: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649年)五月二十六日(52歲) 銅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