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戴氏名人有那些
抗日名將戴安瀾
② 求姓戴的名人
戴笠
戴姓-三、歷史名人
戴 嵩:唐朝畫家,擅畫田家、山原之景,寫山澤水牛尤為著名,與韓 畫馬齊名,世稱「韓馬戴牛」。
戴 震:安徽省休寧人,思想家,學者。他博聞強記,對天文、數學、歷史、地理都有研究。他精通古音,立韻類正轉旁轉之例,創古音九類二十五部之說及陰、陽、入對轉的理論,對經學、語言學有重大貢獻,為一代考據大師。後人編有《戴氏遺書》。
戴 進:著名畫家,錢塘(今杭州)人,善畫山水,境界深遠妙處,多出己意。兼工人物、佛像,運筆頓挫有力,設色純熟有神采,人推明代院體中第一手,有「浙派」之稱。
戴 逵:東晉學者、畫家、雕塑家,譙郡銍縣(今安徽省宿縣)人。他反對佛教的因果報應說,著有《釋疑論》。他曾為會稽山靈寶寺作木雕無量佛及脅侍菩薩,又為瓦棺寺塑《五世佛》,和顧愷之的壁畫《維摩詰像》、獅子國(斯里蘭卡)送來的玉佛,在當時並稱「三絕」。所畫人物、山水也別具一格。
戴 德、戴聖:戴德系戴公(子撝)的二十二世孫。戴聖是戴德之弟戴仁之子,戴德、戴聖二人為西漢時梁(今河南省商丘)人,家族顯赫。戴德、戴聖是今文禮學的「大戴學」和「小戴學」的開創者。由於二人在禮學上的重大貢獻,也被後人尊稱為儒宗。戴德、戴聖同學《禮》於後蒼,選集古代各種有關禮儀的論述,分別編成《大戴禮記》和《小戴禮記》,金壇、句容戴氏為戴聖之後。戴德,字延君,曾任信都王(劉囂)太傅,宣帝時,立為博士,稱「大戴」,也叫「太傅《禮》」。戴聖{次君}曾任九江太守,宣帝時,立為博士,參加石渠閣議,世稱「小戴」。
戴 笠:浙江省江山人,黃埔軍校肄業,軍統特務頭子,1946年3月因飛機失事而亡,時人有「雨農(戴笠字)亡在雨中,戴笠死在戴山」之說。
戴名世:安徽省桐城人,清代史學家曾任翰林院編修。他刊行有《南山集》,其中有許多明朝正史以外的史事,觸怒了清王朝,以「大逆」罪被殺,為清朝四大文字獄之一。
戴復古:南宋詩人,字式之,號石屏,台州黃岩(今屬浙江省)人。他長期浪遊江湖,曾向陸游學詩,也受晚唐詩的影響,語言自然,是「江湖派」中較有成就的作家。部分作品指責當時統治者苟且偷安,表達了收復中原的願望。也能詞,風格雄放。有《石屏詩集》、《石屏詞》。
戴錶元:奉化(今屬浙江省)人,元代文學家,其文章高雅,時稱「東南文章,首推表元」,有《郯源戴先生文集》。
戴第元:大庾(今江西省大余)人,乾隆進士,與弟均元、長子心亨、次子衢亨相繼入翰林,時稱「西江四戴」。
戴望舒:浙江杭縣人,現代詩人,「現代派」詩歌的重要代表人物,詩集有《望舒草》、《望舒詩稿》、《災難的歲月》等。
戴季陶:浙江省吳興人,出生於四川廣漢,曾任國民黨宣傳部長,反對孫中山的三大政策。
戴安瀾:號海鷗,安徽省人,抗日名將,曾任國民黨旅長、師長。先後參加過台兒庄、武漢、昆侖關等戰役。1942年隨中國遠征軍入緬對日作戰,同固一役,戴師抗擊五倍於己之敵,以傷亡八百勇士的代價,殲敵五千有餘,書寫了抗戰史上光輝的一頁,連日寇也不得不承認,同固之戰是緬戰中「最艱苦的戰斗之一」。受傷殉國,時年38歲。1943年4月1日,在廣西省全州香山寺,隆重舉行國葬儀式,由國府特派代表李濟深主持,國共兩黨領導人紛紛書贈輓詩、輓詞和輓聯。
戴克敏:湖北省黃安人。紅軍高級將領,黃麻起義和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革命烈士。曾任中國工農革命軍鄂東軍黨代表、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七軍黨代表、中國工農革命第七軍第11軍31師黨代表、中國工農紅軍第25軍75師政治委員等職。
③ 戴氏歷史
戴姓圖騰
1.出自子姓,為商湯的後裔,以謚號為氏。據《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書辯證》所載,周初,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亂」後,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紂之庶兄子啟(子姓)於商的舊都(今河南省商丘南),建立宋國。宋國第11位君主(公元前799年—公元前766年),史佚其名,死後被謚為戴公。戴公傳子宋武公司空(公元前765年-公元前748年)。其子孫遂以謚號「戴」為氏,是為河南戴氏。《左傳》宋有戴惡,戴溢之問政孟子。
2.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據《通志·氏族略》及《左傳》所載,春秋時有戴國,為姬姓諸侯國,在今河南民權縣東,一說在河南蘭考縣。隱公十年(公元前713年)亡於鄭國,一說亡於宋國。其族人遂以國名「戴」為氏。
3.出自姬姓。衛有戴公,衛康叔10世孫,姬姓。曹有戴伯,姬姓。魯桓公生僖叔牙,牙生戴伯茲,姬姓。宣公十五年,有召戴公,周卿士,姬姓。
4.殷氏改戴姓而來。據《鼠璞》所載,殷氏有改為戴姓的。武王滅商後,有不少殷遺族以國為氏(因商首都在殷,又叫殷國),稱殷氏,其後就有改姓戴的。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 5.其他民族改姓而來。如滿洲達爾充阿氏、戴佳氏,鄂溫克族塗克冬氏改戴姓,另蒙、回、瑤、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戴撝
戴撝。西周初年,周公旦在平定武庚之亂後,封商朝末代君王帝辛(紂)之庶兄微子啟於商的舊都,建立宋國,定都商丘。宋國第十一位君主(公元前七九九-公元前七六六年在位)死後謚號曰戴公,其庶子撝以王父謚號為氏,稱戴撝。後世亦沿用戴姓,並尊戴撝為戴姓得姓始祖。
編輯本段遷徙分布
戴姓人口的播遷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先秦至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宋元明清時期。
先秦至南北朝時期
先秦時期,戴姓人口主要是在其發祥地即今天的豫東一帶生息繁衍。春秋時代的宋國大夫戴惡即為一時名流。
到西漢時,梁國(治今河南商丘南)有戴德、戴聖叔侄,同為禮學大家。西漢時戴姓還有二支徙居豫南:一支遷往汝南的慎陽(治今河南正陽縣北江口集),一支遷往汝南的平輿(今河南省平輿縣北)。如:西漢平帝時任侍御史、時稱「關東大豪」的戴遵(字子高),為汝南慎陽人。《後漢書·逸民傳》中說他家資巨富,樂善好施,行俠仗義,家中所養的食客經常有三四百人之多,當時的人稱他為「關東大豪戴子高」。其子戴良以至孝、高才、尚氣節而名聞於世。由此可見,戴遵這一支定居慎陽已不止一代,而且在當地屬於家大、業大、勢力大的名門望族。西漢末東漢初以解經聞名京師、官任侍中的戴憑,為平輿人。這就證明,至遲在西漢後期,戴憑這一支已經遷到平輿。
戴姓在向豫南遷徙的同時,也向今江蘇、山東、河北等地遷徙,如西漢時官至九卿的戴崇,為沛(今江蘇沛縣)人,曾向張禹學習《周易》;東漢時官至禮泉太守、「世稱儒宗,知名東夏」的戴宏及西華令戴封,均為濟北郡剛縣(今山東寧陽縣東北)人。
三國至南北朝時期,戴氏又有徙居於今安徽、湖北的。如東漢末年,曹操的謀士戴乾為丹陽(治今安徽當塗縣東北小丹陽鎮)人。在魏晉時,戴姓在譙國(今安徽亳州一帶)、廣陵(治今江蘇揚州)、清灑(治今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東)三地成為望族,形成三處繁衍中心。所以,戴姓以譙國、廣陵、清河為堂號。
戴姓向江南地區遷徙,最晚在西漢時期已經開始。如:西漢時有越(今浙江省)人戴和;東漢時官至光祿主事的戴就,為會稽郡上虞縣(治今浙江上虞縣百官鎮)人。大約在東漢末年,廣陵戴氏有一支遷徙到江南。《晉書》記載:戴烈為三國時東吳的左將軍,其子戴昌為東吳太尉、晉會稽太守、武陵太守,戴昌的兒子戴淵,是琅琊王司馬睿(即後來的晉元帝)的心腹大將,並隨司馬睿南下建康(今江蘇南京市)。因為西晉後期,中原地區戰火連綿,八王之亂前後延續了16年之久,再加上北方少數民族紛紛南下,黃河中下游一帶動盪不安,大量的人口被迫南遷,流向相對比較安定的江南地區,其中有許多人都是舉家或舉族南遷,戴姓也在此時跟隨眾人來到江南。
隋唐時期
此期戴姓人口進入福建,並流向台灣以外的全國各地。據《漳州府志》記載:唐初,中原戴姓的一支遷居福建。唐高宗總章二年(669年),光州固始縣(今屬河南)人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率領將官123名、府兵3600名入閩,去平定泉州、潮州之間的「蠻獠」嘯亂。這些將士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是中原人。據《台灣省通志·人民志·氏族篇》統計,唐初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的共有45姓,其中就有戴姓。當時,隨陳氏父子入閩的戴姓將佐主要有陳元光的女婿戴君胄以及戴仁等人,他們都是光州固始人,在開辟漳州之後,便在福建落籍定居。研究姓氏的學者普遍認為,戴君胄父子自河南固始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是戴姓人入閩之始。
此外,唐代戴休顏為夏州(治今陝西靖邊縣東北白城子)人,戴簡為長沙(今屬湖南)人,戴護為婺源(今屬江西)人。《元和姓纂》所列的戴氏聚居點有:濟北(今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西南)、譙國(今安徽亳州)、吳興長城(今浙江長興)、魏郡斥丘(今河北成安)、河東桑泉(今山西臨晉)。當時戴姓人口分布范圍之廣由此可見一斑。
宋元明清時期
此期戴姓人口從江浙、福建等地遷至台灣及海外各國。
從宋代開始,戴姓人大量由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等地南遷到福建、廣東、台灣等地,有一部分人還進一步飄洋過海移居海外。
據廣東蕉嶺縣《戴氏族譜譙國堂世系源流》記載,蕉嶺戴氏一世祖為戴玉麟,原居福建漳浦縣,於元代徙居鎮平(今蕉嶺)招福鄉黃泥崛,子孫蕃盛,傳至12世(約當清代),有仁忠、仁恭兄弟一同遷往台灣屏東,13世、14世又有數十人遷往台灣,後裔分布於台灣的高雄、美濃、內埔、桃園、新竹、苗栗等地。清代還有福建戴氏陸續不斷遷往台灣。雍正年間,福建戴氏遷居台灣省苗栗縣大甲鎮孟春里開基,這是大陸戴姓大規模入台之始。此後,乾隆九年(1744年),又有福建戴姓入墾苗栗鎮;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有泉州人戴南仁到今新竹新富里開墾。
如今,戴姓在台灣居第52位,較為集中的地區有新竹、嘉義和台南,在台北和南投的戴姓人口也不少。
清朝時,有不少戴姓人移居海外,如今在英國、阿根廷、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許多國家都有戴姓人定居。
郡望堂號
郡望
譙郡:東漢建安末分沛郡置郡,治所在譙縣(今安徽省亳州),三國時相當今安徽、河南兩省靈璧、蒙城、太和、鹿邑、永城間地。
廣陵郡:西漢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改江都國置廣陵國,治所在廣陵(今揚州)。東漢建武中改為郡。相當今江蘇省、安徽省交界的洪澤湖和六合以東,泗陽、寶應、灌南以南,串場河以西,長江以北地區。
清河郡:治所在清陽(今清河東南)。元帝以後相當今河北清河及棗強、南宮各一部分,山東省臨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區。
堂號
獨步堂:或曰「避貴堂」,都是源自後漢戴良的事跡。戴良有高才,議論與一般不同。他曾經說:「我獨步天下,誰能與我比?」舉他為孝廉,他拒不接受。再請他做司空,他仍然不幹。州官郡官強迫他出任,他就跑到山裡躲起來。
譙國堂:東周時,宋國貴族戴雲升遷居譙郡,其後代留居於此,以譙郡為郡望。譙國堂號源此。
另外,戴姓的堂號還有:「廣陵堂」、「清河堂」、「清華堂」、「賜禮堂」、「榮席堂」、「紫薇堂」、「注禮堂」等堂號。
戴姓宗祠門楣題辭
注禮名家
「注禮名家」 源出戴姓顯祖西漢入戴德與侄戴聖一同學「禮」於後蒼,漢宣帝時兩人均立為博士。戴德曾選集古代各種有關禮儀的論述,編成《大戴禮記》八十五篇,開創「大戴學」,世稱「大戴」,戴德任信都王劉囂太傅,又稱「太傅禮」。戴聖,世稱「小戴」,他又選集古代有關禮儀等的論述,編成《小戴禮記》即今本《禮記》。《禮記》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古文名篇「苛政猛於虎」、「教學相長」等即選自《禮記》。為頌揚戴德、戴聖文章道德風范,故戴姓正門題「注禮名家」。
席傳易學;
業擅禮經。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鄞縣人戴圭,字秉誠,人稱野橋先生,潛心研究《易》學,並身體力行。常對人說:「學習要謹慎地獨立思考,以誠意來修身養性,不怨天,不尤人,時間長了就會與天合為一體。」著有《易經大旨》、《四書要略》等。下聯典指西漢今文禮學「大戴學」的開創者戴德、「小戴學」的開創者戴聖叔侄。梁人,同向後蒼學《禮》。戴德字延君,任信都王太傅,宣帝時被立為博士,稱「大戴」,選集古代各種有關禮儀的論述,編成《大戴禮記》八十五篇。戴聖字次君,曾任九江太守,宣帝時為博士,參加石渠閣儀,稱「小戴」,選集古代各種有關禮儀的論述,編成《小戴禮記》。
逸情霞舉;
峻節山高。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指南朝宋學者戴顒,字仲若,有高名,與兄長戴勃一起先後隱居桐廬、吳中。二人都善於作畫、鼓琴。後到吳下,當地士人早就聽說他的高名,於是集資為他建房,又聚石、引水、種樹、開澗。他在那裡著述。永初、元嘉年間,朝廷多次徵召,他都不去。著有《逍遙論》,又為《禮記·中庸》篇作注。「霞舉」,比喻高遠。下聯典指東晉學者、畫家、雕塑藝術家戴逵(?-396),字安道,戴顒的父親,譙郡銍縣(今安徽省宿縣)人。曾反對佛教的因果報應說,著《釋疑論》,與名僧慧遠等反復辯論。精雕塑和繪畫,善畫山水、人物、走獸,也畫宗教畫,並雕佛像;曾為稽山陰靈寶寺做木雕無量壽佛及脅侍菩薩,隱於幕後,聽取意見,反復修改,三年始成。又為瓦棺寺塑《五經佛》和顧愷之的壁畫《維摩詰像》、獅子國(今斯里蘭卡)送來的玉佛,在當時並稱「三絕」。所畫人物、山水,南齊謝赫有「情韻綿密,風趣巧發」的評價。太宰武陵王晞聞其善鼓琴,使人召之。逵對使者破琴曰:「戴安道不為王門伶人。」後徙居會稽之剡縣。逵性高潔,以禮度自處。武帝時累征不就。太地中病卒。
九靈隱士;
五女疏裳。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元·戴良,屢征不仕,居九靈山下,自號「九靈山人」。下聯典指漢·戴良,嫁五女惟賢是與,疏裳、布被、竹笥、木屐以遺之。
破琴示節;
學禮刪文。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戴逵,性高潔,能鼓琴。太宰武陵王使人召之,逵破琴,誓不為王門伶人。下聯典指漢·戴德、戴聖兩叔侄事典。
戴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一經傳舊德;
五世振儒風。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經學家戴憑(字次仲,平輿人)事典。下聯典指唐代名人戴元益,桐城人。五世同居,皆有名,咸通中詔旌其門。
過石奇不盡;
出林香更浮。
——戴公懷撰戴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詩人戴公懷《排律·奉和郎中遊仙山四瀑泉兼寄李吏部包秘監趙婺州齊處州》詩句聯。全詩為:「今日永嘉守,復追山水游。因尋莽蒼野,遂得軒轅丘。訪古事難究,覽新情屢周。溪垂綠筱暗,岩度白雲幽。過石奇不盡,出林香更浮。憑高擁虎節,搏險窺龍湫。淙潈瀉三四,奔騰千萬秋。寒驚殷雷動,暑駭繁霜流。沫濺群鳥外,光搖數峰頭。叢崖散滴瀝,近谷藏颼飀。況此特形勝,自餘非等儔。靈光掩五嶽,仙氣均十洲。書以謝群彥,永將敘徽猷。當思共攀陟,東南看鬥牛。」
碧水千塍共;
青山一道斜。
——戴錶元撰戴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元代詩人戴錶元《五律·苕溪》詩之頸聯。全詩為:「六月苕溪路,人言似若邪。漁罾掛棕樹,酒舫出荷花,碧水千塍共,青山一道斜。人間無限事,不厭是桑麻。」戴錶元,字帥初,奉化人。曾任信州教授。其文清深雅潔,名重東南。
經傳大小戴;
名與斗山齊。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聯
戴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簾外微風斜燕影; 水邊疏竹近人家。 ——戴熙撰戴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為清代畫家戴熙(1801-1860)自題聯。戴熙,字鹿床,號醇士,錢塘人。道光進士。官至兵部右侍郎。詩書畫並有名於時,畫尤入神品,著有《畫絮》。贈尚書銜,謚文節。
戴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解經不窮,榮向金門累席; 過目成誦,歡從玉殿傳臚。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經學家戴憑(字次仲,平輿人)事典。下聯典指明代編修戴大賓的事典。戴大賓,字賓仲,莆田人。正德中廷對第三。傳臚:本指替皇帝的傳言。明代稱會試第一為會元,二三甲第一為傳臚。 堂構起萍鄉,念先人注禮刪經,家學宏垂曲則; 山川恢廟貌,願後裔秋霜春露,德謦永薦烝嘗。 ——戴衢亭撰戴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江西省萍鄉市鳳凰街戴氏宗祠聯。 敦倫敦厚敦尚,萬古綱維,溯閥閱名家,原為敦禮之祖; 敘穆敘昭敘次,一堂右左,合衣冠世族,皆以敘份為宗。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安徽省績溪縣戴川戴氏「敦敘堂」聯。
歷史名人
戴 德、戴聖: 戴聖
戴德系戴公(子撝)的二十二世孫。戴聖是戴德之弟戴仁之子。戴德、戴聖二人為西漢時梁(今河南省商丘)人,又據《成安縣志》為魏郡斥丘(今河北成安東南)人。家族顯赫。戴德、戴聖是今文禮學「大戴學」和「小戴學」的開創者。由於二人在禮學上的重大貢獻,也被後人尊稱為儒宗。戴德、戴聖同學《禮》於後蒼,選集古代各種有關禮儀的論述,分別編成《大戴禮記》和《小戴禮記》。金壇、句容戴氏為戴聖之後。戴德,字延君,曾任信都王(劉囂)太傅,宣帝時,立為博士,稱「大戴」,也叫「太傅《禮》」。戴聖,字次君,曾任九江太守,宣帝時,立為博士,參加石渠閣議,世稱「小戴」。 戴 逵(?—396): 戴逵
東晉學者、畫家、雕塑家。字安道。譙郡銍縣(今安徽宿州)人。他反對佛教的因果報應說,著有《釋疑論》。他曾為會稽山靈寶寺作木雕無量佛及脅侍菩薩,又為瓦棺寺塑《五世佛》,和顧愷之的壁畫《維摩詰像》、獅子國(斯里蘭卡)送來的玉佛,在當時並稱「三絕」。所畫人物、山水也別具一格。 戴叔倫(732—789): 戴叔倫
唐代詩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潤州金壇(今屬江蘇)人。年輕時師事蕭穎士。曾任新城令、東陽令、撫州刺史、容管經略使。晚年上表自請為道士。其詩多表現隱逸生活和閑適情調,但《女耕田行》、《屯田詞》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艱苦。論詩主張「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戴叔倫集》,其中羼入宋元及明初人詩頗多。 戴嵩: 戴嵩:《鬥牛圖》
唐代畫家,擅畫田家、川原之景,寫山澤水牛尤為著名,與韓滉畫馬齊名,世稱「韓馬戴牛」。 戴復古(1167—?): 戴復古
南宋詩人。字式之,號石屏。台州黃岩(今屬浙江台州)人。他長期浪遊江湖,卒年八十餘。曾向陸游學詩,也受晚唐詩的影響,語言自然,是「江湖派」中較有成就的作家。部分作品指責當時統治者苟且偷安,表達收復中原的願望。也能詞,風格雄放。有《石屏詩集》、《石屏詞》。 戴錶元(1244—1310): 元代文學家。字帥初,一字曾伯,號剡源。奉化(今屬浙江)人。其文章高雅,時稱「東南文章,首推表元」,有《郯源戴先生文集》。 戴良(1317—1383): 《四庫全書》:(元)戴良
元代詩人。字叔能,號九靈山人。浦江(今屬浙江諸暨)人。曾任淮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儒學提舉。後至吳中,依張士誠。又復泛海至登萊,擬歸元軍。元亡,隱居四明山。洪武十五年,明太祖召至京師,欲與之官,託病固辭,致因忤逆太祖意入獄。待罪之日,作書告別親舊,仍以忠孝大節為語。次年,卒於獄中。或說系自裁而逝。其詩文內容多頌揚與懷念元朝統治。也保存了一些著名中醫的傳記資料。有《九靈山房集》。 戴 進(1388—1462): 戴進:《踏雪尋梅圖》
明初畫家。字文進。錢塘(今杭州)人,善畫山水,境界深遠妙處,多出己意。兼工人物、佛像,運筆頓挫有力,設色純熟有神采,人推明代院體中第一手,有「浙派」之稱。 戴本孝(1621—1691): 戴本孝:《秋山圖》
清初畫家。字務旃,號鷹阿山樵。休寧今屬安徽人。父戴重,明亡絕食死。本孝以布衣終老。能詩,工山水,多作卷冊小景,擅用干筆焦墨,丘壑不繁,意境恬淡,近元人畫趣。 戴名世(—1713): 戴名世
清代史學家。字田有,號憂庵,人稱潛虛先生。安徽桐城人。曾任翰林院編修。他刊行《南山集》,其中有許多明朝正史以外的史事,觸怒了清王朝,以「大逆」罪被殺,為清朝四大文字獄之一。 戴震(1724—1777): 戴震
清代學者,思想家。字東原。安徽休寧人。他博聞強記,對天文、數學、歷史、地理都有研究。他精通古音,立韻類正轉旁轉之例,創古音九類二十五部之說及陰、陽、入對轉的理論,對經學、語言學有重大貢獻,為一代考據大師。後人編有《戴氏遺書》。 戴第元(1728—1789): 清代文學家、官員。字正宇,號簋圃,又號省翁。大庾(今江西省大余)人,乾隆進士,與弟均元、長子心亨、次子衢亨相繼入翰林,時稱「西江四戴」。 戴衢亨(1755—1811): 戴衢亨書法作品
清朝狀元、官員。字荷之,號蓮士,江西大庾(今大余)人。戴第元之子。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戊戌殿試一甲一名(狀元),授翰林院修撰。選任文衡,累主江南、湖南鄉試。嘉慶初年,凡大典須撰擬文字,皆出自其手。從政謹飭清慎,頗有遠見,為嘉慶時重臣。歷任侍讀學士、軍機大臣、體仁閣大學士等職。1811年病逝,贈太子太師,謚文端。著有《震無咎齋詩稿》。善畫山水。乾隆三十六年(1771)嘗作廬山瀑布圖。與父第元、叔均元、兄心亨,均顯赫於朝,合稱「西江四戴」。 戴熙(1801—1860): 清代畫家、官員。字醇士,號榆庵、松屏、鹿床居士、井東居士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道光十一年(1831)進士,十二年(1832)翰林,官至兵部右侍郎,後引疾致仕歸。曾在崇文書院任主講。咸豐十年(1860)太平軍克杭州時,投水死,謚號文節。工詩書,善繪事。四王以後的山水畫大家,被譽為「四王後勁」,與清代畫家湯貽汾齊名。山水早年師法王翚,進而摹擬宋元諸大家,對於王蒙、吳鎮兩家筆意更有所得。晚年觀摩巨然真跡,在用墨方面有深切的領會。道光時宮廷書畫多出於其手。又能畫花鳥、人物,以及梅竹石,筆墨皆雋妙。秦祖永的評論是:「臨古之作形神兼備,微嫌落墨稍板,無靈警渾脫之致,蓋限於資也。所寫竹石小品停勻妥帖,尚為蹊徑所縛,未能另立門庭也。」有《習苦齋集》、《習苦齋畫絮》等。 戴煦(1805—1860): 清代數學家。字鄂士,號鶴墅,又號仲乙。浙江錢塘(今杭州)人。與項名達同時研究三角函數的冪級數展開式和橢圓求周等問題,並代項氏續成遺著。他的代表作有《對數簡法》等四種九卷,合刊成《求表捷術》。得出了指數為任意實數的二項展開式、對數展開式及三角函數對數展開式,並用來計算對數表。還著有《四元玉鑒細草》等。戴煦在研究無窮級數時發現了「開方求對數」的簡便方法,並在此基礎上補充了「定理級對數」和「自然對數級數術」兩項定理,比當時世界上的先進演算法要簡單實用得多。 戴修瓚(1887—1957): 中國法學家。字君亮。湖南常德人。日本中央大學畢業。著名法學教授。歷任國立北京法政大學法律系主任兼教務長,京師地方檢察廳檢察長,河南省司法廳長,國民政府最高法院首席檢察官,上海法學院法律系主任,北京大學教授兼法律系主任。建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參事等。主要著作有《民法債編總論》、《票據法》、《刑事訴訟法釋義》等。 戴芳瀾(1893—1973): 中國真菌學家和植物病理學家。號觀亭。湖北江陵(今荊州)人。歷任廣東農業專科學校、東南大學、金陵大學、清華大學等校教授。建國後,任北京農業大學教授,中科院應用真菌研究所和微生物研究所所長。中科院生物學部委員。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早期從事水稻、果樹等作物病害及其防治的研究,以後從事真菌的分類、形態、遺傳等方面的研究。在真菌分類學、真菌形態學、真菌遺傳學以及植物病理學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他建立起以遺傳為中心的真菌分類體系,確立了中國植物病理學科研系統;對近代真菌學和植物病理學在中國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開創和奠基的作用。著有《真菌》、《中國經濟植物病原目錄》、《中國真菌總匯》等。 戴季陶(1890—1949): 名傳賢,號天仇。浙江省吳興人,出生於四川廣漢,曾任國民黨宣傳部長,反對孫中山的三大政策。 戴笠(1897—1946): 字雨農。浙江省江山人。黃埔軍校肄業,軍統特務頭子,1946年3月因飛機失事而亡,時人有「雨農亡在雨中,戴笠死在戴山」之說。 戴安瀾(1904—1942): 抗日名將。又名炳陽,字衍功,號海鷗。安徽省無為練溪鄉旗桿戴村人。曾任國民黨旅長、師長。先後參加過台兒庄、武漢、昆侖關等戰役。1942年隨中國遠征軍入緬對日作戰,同固一役,戴師抗擊五倍於己之敵,以傷亡八百勇士的代價,殲敵五千有餘,書寫了抗戰史上光輝的一頁。連日寇也不得不承認,同固之戰是緬戰中「最艱苦的戰斗之一」。受傷殉國,時年38歲。1943年4月1日,在廣西省全州香山寺,隆重地舉行了國葬儀式,國共兩黨領導人紛紛書贈輓詩、輓詞和輓聯。 戴望舒(1905—1950): 戴望舒
中國現代詩人。原名朝寀,字丞。浙江餘杭人。「現代派」詩歌的重要代表人物。詩集有《望舒草》、《望舒詩稿》、《災難的歲月》等。 戴克敏(1906—1932): 湖北省黃安人。紅軍高級將領,黃麻起義和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革命烈士。曾任中國工農革命軍鄂東軍黨代表、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七軍黨代表、中國工農革命第七軍第11軍31師黨代表、中國工農紅軍第25軍75師政治委員等職。 戴松恩(1907—1987): 中國作物遺傳育種學家。江蘇常熟人。1931年畢業於南京金陵大學農藝系。1936年獲美國康奈爾大學博士學位。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曾任中央農業實驗所技正、麥作系主任,湖北省農業改進所所長,中央農業實驗所北平農事試驗場場長,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中國農業科學院副秘書長、研究生院副院長、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民主同盟第四、五屆中央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著有《小麥赤霉病抗病性研究》、《試論中國作物育種工作的發展問題》、《充分發揮作物良種的增產作用》和《為什麼研究小麥非整倍體》等。
④ 歷史上姓戴的名人有哪些
歷史名人
戴名世:安徽桐城人,清代史學家曾任翰林院編修。他刊行有《南山集》,其中有許多明朝正史以外的史事,觸怒了清王朝,以「大逆」罪被殺,為清朝四大文字獄之一。
戴震:安徽休寧人,思想家,學者。他博聞強記,對天文、數學、歷史、地理都有研究。他精通古音,立韻類正轉旁轉之例,創古音九類二十五部之說及陰、陽、入對轉的理論,對經學、語言學有重大貢獻,為一代考據大師。後人編有《戴氏遺書》。
戴進:著名畫家,錢塘(今杭州)人,善畫山水,境界深遠妙處,多出己意。兼工人物、佛像,運筆頓挫有力,設色純熟有神采,人推明代院體中第一手,有「浙派」之稱。
戴復古:南宋詩人,字式之,號石屏,台州黃岩(今屬浙江)人。他長期浪遊江湖,曾向陸游學詩,也受晚唐詩的影響,語言自然,是「江湖派」中較有成就的作家。部分作品指責當時統治者苟且偷安,表達了收復中原的願望。也能詞,風格雄放。有《石屏詩集》、《石屏詞》。
戴逵:東晉學者、畫家、雕塑家,譙郡銍縣(今安徽宿縣)人。他反對佛教的因果報應說,著有《釋疑論》。他曾為會稽山靈寶寺作木雕無量佛及脅侍菩薩,又為瓦棺寺塑《五世佛》,和顧愷之的壁畫《維摩詰像》、獅子國(斯里蘭卡)送來的玉佛,在當時並稱「三絕」。所畫人物、山水也別具一格。
戴德、戴聖:被稱為今文禮學的「大戴學」和「小戴學」的開創者。戴聖是戴德之侄,西漢時梁(今河南商丘)人,家族顯赫。他們同學《禮》於後蒼,選集古代各種有關禮儀的論述,分別編成《大戴禮記》和《小戴禮記》。
還有唐詩人戴叔倫、畫家戴嵩、元文學家戴錶元、詩人戴良、畫家戴本孝、戴熙、文學家戴第元、當代風雲人物戴季陶等人。
據傳,《禮記》一書的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聖。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後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這兩種書各有側重和取捨,各有特色。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註解,後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並由解說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典,到唐代被列為「九經」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之中,成為士人必讀之書。
⑤ 歷史上戴姓名人有誰
戴德 西漢今文禮學「大戴學」的開創者戴名世 清代史學家
戴煦 清代數學家
戴笠 號稱「蔣介石的佩劍」、「中國的蓋世太保」、「中國最神秘人物」
戴立忍 知名台灣電影導演
⑥ 戴氏有什麼輝煌的歷史人物
戴姓為中國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姓之一,分布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39%,居第五十四位。尤以江蘇、浙江兩省為最多,約佔全國戴姓人口的53%。戴名世:安徽桐城人,清代史學家曾任翰林院編修。他刊行有《南山集》,其中有許多明朝正史以外的史事,觸怒了清王朝,以「大逆」罪被殺,為清朝四大文字獄之一。
戴震:安徽休寧人,思想家,學者。他博聞強記,對天文、數學、歷史、地理都有研究。他精通古音,立韻類正轉旁轉之例,創古音九類二十五部之說及陰、陽、入對轉的理論,對經學、語言學有重大貢獻,為一代考據大師。後人編有《戴氏遺書》。
戴進:著名畫家,錢塘(今杭州)人,善畫山水,境界深遠妙處,多出己意。兼工人物、佛像,運筆頓挫有力,設色純熟有神采,人推明代院體中第一手,有「浙派」之稱。
戴復古:南宋詩人,字式之,號石屏,台州黃岩(今屬浙江)人。他長期浪遊江湖,曾向陸游學詩,也受晚唐詩的影響,語言自然,是「江湖派」中較有成就的作家。部分作品指責當時統治者苟且偷安,表達了收復中原的願望。也能詞,風格雄放。有《石屏詩集》、《石屏詞》。
戴逵:東晉學者、畫家、雕塑家,譙郡銍縣(今安徽宿縣)人。他反對佛教的因果報應說,著有《釋疑論》。他曾為會稽山靈寶寺作木雕無量佛及脅侍菩薩,又為瓦棺寺塑《五世佛》,和顧愷之的壁畫《維摩詰像》、獅子國(斯里蘭卡)送來的玉佛,在當時並稱「三絕」。所畫人物、山水也別具一格。
戴德、戴聖:被稱為今文禮學的「大戴學」和「小戴學」的開創者。戴聖是戴德之侄,西漢時梁(今河南商丘)人,家族顯赫。他們同學《禮》於後蒼,選集古代各種有關禮儀的論述,分別編成《大戴禮記》和《小戴禮記》。
還有唐詩人戴叔倫、畫家戴嵩、元文學家戴錶元、詩人戴良、畫家戴本孝、戴熙、文學家戴第元、當代風雲人物戴季陶等人
⑦ 姓戴的名人有哪些 帶朝代
戴名世:安徽桐城人,清代史學家曾任翰林院編修。他刊行有《南山集》,其中有許多明朝正史以外的史事,觸怒了清王朝,以「大逆」罪被殺,為清朝四大文字獄之一。
戴震:安徽休寧人,思想家,學者。他博聞強記,對天文、數學、歷史、地理都有研究。他精通古音,立韻類正轉旁轉之例,創古音九類二十五部之說及陰、陽、入對轉的理論,對經學、語言學有重大貢獻,為一代考據大師。後人編有《戴氏遺書》。
戴進:著名畫家,錢塘(今杭州)人,善畫山水,境界深遠妙處,多出己意。兼工人物、佛像,運筆頓挫有力,設色純熟有神采,人推明代院體中第一手,有「浙派」之稱。
戴復古:南宋詩人,字式之,號石屏,台州黃岩(今屬浙江)人。他長期浪遊江湖,曾向陸游學詩,也受晚唐詩的影響,語言自然,是「江湖派」中較有成就的作家。部分作品指責當時統治者苟且偷安,表達了收復中原的願望。也能詞,風格雄放。有《石屏詩集》、《石屏詞》。
戴逵:東晉學者、畫家、雕塑家,譙郡銍縣(今安徽宿縣)人。他反對佛教的因果報應說,著有《釋疑論》。他曾為會稽山靈寶寺作木雕無量佛及脅侍菩薩,又為瓦棺寺塑《五世佛》,和顧愷之的壁畫《維摩詰像》、獅子國(斯里蘭卡)送來的玉佛,在當時並稱「三絕」。所畫人物、山水也別具一格。
戴德、戴聖:被稱為今文禮學的「大戴學」和「小戴學」的開創者。戴聖是戴德之侄,西漢時梁(今河南商丘)人,家族顯赫。他們同學《禮》於後蒼,選集古代各種有關禮儀的論述,分別編成《大戴禮記》和《小戴禮記》。
還有唐詩人戴叔倫、畫家戴嵩、元文學家戴錶元、詩人戴良、畫家戴本孝、戴熙、文學家戴第元、當代風雲人物戴季陶等人。
戴望舒,近代詩人。
⑧ 歷史上姓戴的高官都有那些
戴淵、戴法興、戴胄、戴叔倫、戴才等。
1、戴淵
戴淵(269年-322年),字若思(《晉書》避唐高祖李淵諱作戴若思)。廣陵郡(今江蘇揚州)人。東晉大臣、名士。
戴淵年輕時受陸機推薦,在東海王司馬越幕府任職,累官散騎侍郎,封秣陵侯。後渡江歸附琅玡王司馬睿,任鎮東將軍右司馬,後歷任前將軍、尚書、中護軍等職,頗受司馬睿信任。
太興四年(321年),任征西將軍,都督六州軍事、假節,加散騎常侍,出鎮合肥。王敦之亂時,任驃騎將軍,率軍勤王,兵敗後與周顗皆為王敦所害。王敦之亂平定後,獲贈右光祿大夫、儀同三司,謚號「簡」。
戴淵工書法,張懷瓘《書估》將其書列入第四等。
2、戴法興
戴法興(414~465年),字型大小不詳,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朝宋大臣。
出身貧苦,少賣葛於市,後為吏傳署,好學能文,頗通古今,文章盛名當時。彭城王劉義康掌權期間,戴法興以才用被劉義康引見,被任命為記室令史。
劉義康失勢後,轉投劉駿,擔任劉駿的征虜、撫軍記室掾,隨劉駿遷轉多地,後隨劉駿率軍攻入建康。孝武帝劉駿即位後,提拔戴法興為南台侍御史,兼中書通事舍人,加建武將軍、南魯郡太守。
又以參與密謀討伐劉劭之功,封為吳昌縣男,食邑三百戶。後又轉員外散騎侍郎、給事中、太子旅賁中郎將,侍太子於東宮。以頗知古今,又擅文筆,為孝武帝所重,參與中樞機要事務的處理和商議,權重當時。
前廢帝劉子業即位後,戴法興遷越騎校尉,凡詔敕施為,悉決戴法興之手,益假專權。時劉子業欲有所為,戴法興每相禁制,引起劉子業不滿。
戴法興更多次裁減劉子業對寵臣濫加的賞賜,劉子業所寵親信對他都十分痛恨。後被閹人華願兒進讒於帝,免官賜死。著有文集四卷,盛名當時,今佚。
3、戴胄
戴胄(?-633年),字玄胤,相州安陽(今河南安陽)人,唐朝宰相。
戴胄早年在隋朝為官,曾效力於王世充,歸唐後為秦王府士曹參軍。唐太宗繼位後,戴胄被擢升為大理少卿。他生性忠直,數次犯言直諫,後改任尚書左丞。
629年(貞觀三年),戴胄代理吏部尚書,主持選官,次年又以民部尚書之職參預朝政,成為宰相。633年(貞觀七年),戴胄病逝,追贈尚書右僕射,謚號為忠。
4、戴叔倫
戴叔倫(約732——約789),唐代詩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潤州金壇(今屬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人。年輕時師事蕭穎士。曾任新城令、東陽令、撫州刺史、容管經略使。
晚年上表自請為道士。其詩多表現隱逸生活和閑適情調,但《女耕田行》、《屯田詞》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艱苦。
論詩主張「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其詩體裁皆有所涉獵。今存詩二卷,多混入宋元明人作品,需要仔細辨偽。
5、戴才
戴才,明太子少保,兩京兵部尚書,晉菴公滄州人,嘉靖十三年進士。曾巡撫甘肅。當時甘肅剛剛遭受寇兵。
戴才去後撫起創痍,興修水利,開墾農田,加強防衛,建學明教。使甘肅大治。後又巡撫陝西、河南等地。官至戶部左侍郎、兵部尚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戴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戴法興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戴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戴叔倫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戴才
⑨ 歷史上姓戴的名人都有誰啊
歷史名人
戴名世:安徽桐城人,清代史學家曾任翰林院編修。他刊行有《南山集》,其中有許多明朝正史以外的史事,觸怒了清王朝,以「大逆」罪被殺,為清朝四大文字獄之一。
戴震:安徽休寧人,思想家,學者。他博聞強記,對天文、數學、歷史、地理都有研究。他精通古音,立韻類正轉旁轉之例,創古音九類二十五部之說及陰、陽、入對轉的理論,對經學、語言學有重大貢獻,為一代考據大師。後人編有《戴氏遺書》。
戴進:著名畫家,錢塘(今杭州)人,善畫山水,境界深遠妙處,多出己意。兼工人物、佛像,運筆頓挫有力,設色純熟有神采,人推明代院體中第一手,有「浙派」之稱。
戴復古:南宋詩人,字式之,號石屏,台州黃岩(今屬浙江)人。他長期浪遊江湖,曾向陸游學詩,也受晚唐詩的影響,語言自然,是「江湖派」中較有成就的作家。部分作品指責當時統治者苟且偷安,表達了收復中原的願望。也能詞,風格雄放。有《石屏詩集》、《石屏詞》。
戴逵:東晉學者、畫家、雕塑家,譙郡銍縣(今安徽宿縣)人。他反對佛教的因果報應說,著有《釋疑論》。他曾為會稽山靈寶寺作木雕無量佛及脅侍菩薩,又為瓦棺寺塑《五世佛》,和顧愷之的壁畫《維摩詰像》、獅子國(斯里蘭卡)送來的玉佛,在當時並稱「三絕」。所畫人物、山水也別具一格。
戴德、戴聖:被稱為今文禮學的「大戴學」和「小戴學」的開創者。戴聖是戴德之侄,西漢時梁(今河南商丘)人,家族顯赫。他們同學《禮》於後蒼,選集古代各種有關禮儀的論述,分別編成《大戴禮記》和《小戴禮記》。
還有唐詩人戴叔倫、畫家戴嵩、元文學家戴錶元、詩人戴良、畫家戴本孝、戴熙、文學家戴第元、當代風雲人物戴季陶等人。
據傳,《禮記》一書的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聖。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後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這兩種書各有側重和取捨,各有特色。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註解,後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並由解說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典,到唐代被列為「九經」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之中,成為士人必讀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