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乾隆皇帝有什麼故事3
代帝王中的乾隆,遊山玩水遍及大半個中國,吟詩題字,行圍射獵,擺弄古董,無所不好。其父雍正卻「秉性不華糜」、「崇儉而不奢」、「日夜憂勤」。究之於史實,他也的確是清代最勤政的皇帝,終日忙於打擊政敵,整頓吏治,清查錢糧,籌劃軍務等等,以至從未遠巡,絕少游幸。 滿清於1644年入關,傳至第四代皇帝乾隆已百年。高宗是清朝統治時間最長的一個皇帝,在位六十年,又當了三年太上皇,死時八十九歲。這一時期歷史上稱為「康乾盛世」。高宗生前自稱「古稀天子」、「十全老人」。相傳乾隆學其祖父康熙先後亦曾六次下江南巡視。在六次南巡中,有四次到了浙江的海寧縣陳閣老處。作為封建時代的「太平之君」,乾隆沉於安樂,習於驕奢,游山水成性,嗜園林成癖,又縱瓷聲色,鋪張無度,晚年益甚。他六次南巡,主要目的,還是為了遊山玩水,正如他自己所說:「江南名勝甲天下」,正可借南巡之機,「眺覽山川之佳秀,民物之豐美」,因此,他與康熙南巡「非為游觀」不同,每於南巡前一年,就進行周密准備,指定親王一人任總理行營事務大臣,負責勘察路線,修橋鋪路,葺治名勝,興建行宮等事宜,南巡中,除皇太後孝聖憲鈕祜祿氏、皇後、妃嬪外,另有扈從官兵,上至王公大臣,下至章京侍衛,拜唐阿兵丁等二千五百餘人,興師動眾,前呼後擁,浩浩盪盪。行進中,陸路用馬五、六百匹,太平車四百餘輛,征調夫役不計其數;水路則用船一千多隻,首尾銜接,旌旗招展,聲勢顯赫。沿途興建行宮三十多處,供停留歇息。因乾隆講究排場玩樂,地方官吏自然爭相逢迎,獻媚爭寵、惟恐或後。每到一地,「聖駕入境前一日」,地方官員便專程出境迎接,並准備大量美食佳餚,「以便取用」,甚至差遣獵戶,捕捉麻雀野兔等禽獸,以供乾隆隨身所帶鷹犬食用。盡管乾隆於每次巡行之行,都照例申飭一番,要求地方官吏,「各敦本業,力摒浮華」,「時時思物力之維艱,事事惟奢靡之是戒」,實際上乾隆對地方官吏的逢迎,不僅默許,甚至獎勵。如三十年乾隆奉皇太後南巡,地方官吏以「慈駕臨駐旃廬,究不若屋宇之安善」,紛紛葺建行宮,加以修飾。乾隆不僅不予勸止,反而從公項內撥出巨款,凡有行宮處,各「賞銀二萬兩充用」。素以豪華著稱的兩淮鹽商,每在乾隆南巡時,都獻納巨款,供其揮霍,乾隆不僅不予推辭,還稱贊他們:「踴躍急公,捐輸報效」,甚至特意加恩賞賜。乾隆三十年正月十六日至四月二十日,乾隆皇帝南巡,同行的有孝聖憲太後,皇後和自己的令貴妃、慶妃、容嬪、永常在等六人。二月的一天,途經碭山巡察黃河故道南岸,日落西山宿營,乾隆皇帝諭旨,諄諄告誡:滿洲風俗,素以尊君至上,撲誠忠敬為根本,自騎射之外,一切玩物喪志之事皆無所漸染。乃近來多效漢人習氣,沒建行宮,皇上則不住民宅!這時弄得地方官吏目瞪口呆,晚知皇上駕臨,不及營造行宮,作了難。隨乾隆心腹大臣——京師九門提督和總理行營事務大臣揣知皇帝好悟禪理,稟皇上乾隆,只有足下訾庄(現唐寨區夾堤鄉)有寺院廟宇,再搭黃布城和蒙古包帳房,可否?乾隆隨口諭:「今夜且在寺宇歇宿一宵。周圍三十里以內,地方官員一律朝服接駕,耆民老婦紳衿生監排列跪伏,謝皇上。乾隆升座,故道鹽商揣知皇帝好悟禪理,花重金僱人剃了頭,充當和尚,大、小和尚入見,請了安,殷勤侍衛。這時豐知縣(現江蘇)、沛知縣(江蘇)、碭知縣(安徽)早已逢迎進貢美食、土特產品:「豐縣的煙、沛縣的酒,碭山的酥梨謝花藕」。碭山縣令不但早備飯食,夫馬等項事宜,並早從訾庄,郭樓選備了馳名酥梨,呈送貢品與乾隆皇帝,說:小官無貴禮應酬,酥梨乃七品縣地特產,呈皇上品嘗解渴。膳房章京水洗,承恩公德保傳隨膳單小刀五把,削皮遞呈乾隆品餐數口一枚,諭雲:「全國進貢果梨不少,此酥梨乃甲天下矣。再為聯精選上品,帶回京呈貢皇考(雍正)祭品,賞賜郎世寧七十壽辰,酬謝為父『畫鷹、松林、靈芝』恭賀即位。」 從乾隆品嘗碭山酥梨後又口諭捎帶為皇考進貢佳品,看出乾隆是素以尊君親上的。所以從略述之中,可看出雍正的確是清代最勤政的皇帝之一。 三十年二月里一天的次晶,起碼上千官兵,由大、小和尚合手送程,「老佛爺一路平安!」乾隆:「免。」「阿彌陀佛!」乾隆皇帝四月下旬回京後,為對訾庄寺宇和尚殷切招待,不久便賞銀二萬兩給和尚,擴建廟宇,金粉修飾,更名「皇封閣」。又新建戲樓,配以迴廊,甚為壯觀。至今當地群眾仍流傳著乾隆皇帝與碭山酥梨的故事。因為皇帝住過這里的廟宇,吃過這里的井水,所以這里夏季都沒有蚊子。
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時,來到杭州龍井獅峰山下,看鄉女採茶,以示體察民情。這天,乾隆皇帝看見幾個鄉女正在十多棵綠蔭蔭的茶蓬前採茶,心中一樂,也學著采了起來。剛采了一把,忽然太監來報:"太後有病,請皇上急速回京。"乾隆皇帝聽說太後娘娘有病,隨手將一把茶葉向袋內一放,日夜趕回京城。其實太後只因山珍海味吃多了,一時肝火上升,雙眼紅腫,胃裡不適,並沒有大病。此時見皇兒來到,只覺一股清香傳來,便問帶來什麼好東西。皇帝也覺得奇怪,哪來的清香呢?他隨手一摸,啊,原來是杭州獅峰山的一把茶葉,幾天過後已經幹了,濃郁的香氣就是它散出的。太後便想嘗嘗茶葉的味道,宮女將茶泡好,茶送到太後面前,果然清香撲鼻,太後喝了一口,雙眼頓時舒適多了,喝完了茶,紅腫消了,胃不脹了。太後高興地說"杭州龍井的茶葉,真是靈丹妙葯。"乾隆皇帝見太後這么高興,立即傳旨下去,將杭州龍井獅峰山下胡公廟前那十八棵茶樹封為御茶,每年採摘新茶,專門進貢太後。至今,杭州龍井村胡公廟前還保存著這十八棵御茶,到杭州的旅遊者中有不少還專程去察訪一番,拍照留念。
⑵ 乾隆皇帝有什麼故事
故事(一)
春節剛過,年味還濃。乾隆皇帝在宮中覺得煩悶,決定微服出宮散心,當他青衣帽一個人走在大街上時,看到街上人們熙熙攘攘,人來人往很是熱鬧,家家大門貼有對聯,內容無非都是求財保平安,歌頌聖恩的,乾隆看了很是得意。就一家家的看下去,不覺來到一家門口,看了這家的對聯,就怒氣上升:
驚天動地門戶;
數一數二人家。
橫批:先斬後奏
乾隆想,是何等人家如此狂妄,竟敢「先斬後奏」!要找這家人問問。進入這家人的院子,看到園中一個老漢正在曬太陽。乾隆向前寒暄:「老人家過年好啊?」老漢一看來人氣宇軒昂,非等閑人物,就急忙讓座,問有何事?乾隆說:「我有一事不明白,請老人家解釋一下。」老漢點頭微笑:「您可問的是對聯的事?」「是。」 老漢說:「『驚天動地門戶』,我大兒子是個打更的,夜深人靜,梆子一敲,一條街都聽得清楚,是不是驚動地門戶?」乾隆點頭笑道:「這『數一數二人家』說的有點大了吧?你們家比得上帝王、宰相家嗎?他們才是數一數二人家。」 老漢接著說:「我的二兒子是個管糧庫的,每天斗進斗出的,都要從『一斗、二斗……』的數,這不是數一數二人家?」乾隆又說:「這『先斬後奏』可是目無國法!」老漢不看來人的怒色接著說:「我三兒子是個廚子,每天殺雞宰鴨,做好菜端上去都要報菜名,這就是先斬後奏!」乾隆聽了後哈哈大笑,給老漢道謝後,走了出來。心想:太有意思了,不知還有沒有這樣的對聯,再走幾家看看。預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故事(二)
書接上回。乾隆邊走邊看,又走了幾家來到一個小破門前停了下來,門上的對聯是: 家有萬金不算富;兒子五個是絕戶。橫批:寡人在此乾隆看了心想:人心不足蛇吞象!家有萬金還不滿足,要多少才算富啊?看了橫批不由大怒,稱孤道寡這是謀逆之罪啊!進去問問,但是有了上次的經驗,乾隆心中雖不高興,卻也沒有發火。院中靜悄悄的,來到正屋門前,便高聲問道:「屋裡有人嗎?」「誰呀?就來了。」過了好一會兒,門開了出來一個七、八十歲的老婆婆,一臉飽經風霜的樣子。乾隆問了「過年好」又寒暄了幾句,就把話題引到對聯上:「你家有萬金還不算富,要多少才算啊?」 老婆婆說:「你說的是對聯啊?我告訴你,我有十個女兒,生個女兒叫『千金』,十個女兒不是『萬金』嗎?女兒長大了都要結婚,出嫁時我都要陪送嫁妝,十個女兒都出嫁了,我也賠窮了,這就是『家有萬金不算富』。」乾隆說:「你還有五個兒子呢。」老婆婆說:「俗話講,一個女婿半個兒,我十個女婿就是五個兒。生的外孫都是隨別人的姓,我家後繼無人,就絕戶了。」乾隆忍住笑說:「稱孤道寡可是要殺頭的呀!」老婆婆繼續說:「女兒都出嫁了,前幾年老頭子也死了,就剩我一個孤寡老婆子,不是『寡人在此?』乾隆連連說:「領教了,領教了!」
出得門來,乾隆想:天下之大,無奇不有。一個北京城就有這許多新鮮事,天下還不知有多少呢。聽說「江南色美,人物多才俊。」何不出去走走看看?由此就萌生了下江南的念頭。
⑶ 清朝乾隆皇帝的歷史
寫小說?不一定要真實的,我記得金庸大師的《書劍恩仇錄》就是乾隆時期的,你看過的話,就挑點東西,下面是我找的乾隆生平:
乾隆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兩朝文治武功的基礎上,進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社會經濟文化有了進一步發展,形成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
乾隆的一生,為後世留下了許許多多的故事,其中人們最愛津津樂道的,莫過於他的身世了。首先乾隆究竟生在哪裡?
乾隆自己認為,他生在雍和宮。雍和宮坐落在北京城的東北,是著名的喇嘛廟。在康熙時代這里不叫雍和宮,而是雍親王府,也就是雍正做皇子時的王爺府。
乾隆曾經多次以詩的形式表明自己是生在雍和宮。在一首雍和宮紀事詩中,乾隆更明確地寫到:「齋閣東廂胥熟路,憶親唯念我初生。」這里,乾隆不僅認定自己誕生在雍和宮,而且還點出了具體的出生地點,就在雍和宮的東廂房。
可是,就在乾隆皇帝還在位的時候,就有人對乾隆皇帝的出生地有不同的議論。朝中有一個官員叫管世銘的,到避暑山莊的時候,寫了三十首詩,其中有一首詩,就涉及乾隆皇帝的出生地:「年年諱日行香去,獅子園邊感聖衷。」管世銘在這首詩的後面有個小注,這個小注說:「獅子園是乾隆皇帝的誕生地,因此乾隆常常到先帝雍正駕崩的忌日到那裡小住幾天。」
這獅子園,是承德避暑山莊外的一座園林,因為它的背後有一座形狀像獅子一樣的山峰而得名。管世銘等一些朝野人士認為,這個園子才是乾隆的降生地。
大概是乾隆在晚年對自己出生地的流言蜚語有所耳聞,他在72歲那年正月到雍和宮拜佛後寫詩作注說:「余實康熙辛卯生於是宮也。」他說,我確實是在康熙辛卯年生在這雍和宮。
乾隆79歲那年正月,到雍和宮拜完佛,又寫下一首七律《雍和宮瞻禮》,在注釋中他不但再一次重申,他的確是在康熙五十年生於雍和宮,而且在那裡生活了12年。
在嘉慶剛登基的那年八月,乾隆以太上皇的身份到避暑山莊過生日,嘉慶跟隨去了,而且寫詩慶賀,在詩的後面,做出這樣的註解,說康熙老太爺在辛卯那年題寫了「避暑山莊」的匾額,皇父乾隆也是恰好在這年降生在山莊。第二年,乾隆又到避暑山莊過生日,嘉慶再次寫詩祝壽,在詩文的注釋中把「皇父」的出生地說得更明確了。他明明白白地寫到:皇父在辛卯那年誕生於山莊。
嘉慶這兩次寫的詩和注釋表明,在他看來,「皇父」乾隆生在熱河是一件確鑿無疑的事。
可是,過了十幾年以後,嘉慶又放棄了這一看法。原來清朝每一位皇帝登基以後,都要為他的皇父撰修《實錄》和《聖訓》。
嘉慶十二年(公元1807年),嘉慶皇帝命令朝臣編修乾隆的《實錄》和《聖訓》。嘉慶在審閱時發現,這兩部非同小可的文獻典籍,把「皇父」的出生地都寫成了雍和宮。他當即命令編修大臣認真核查。
這時,翰林出身的劉風誥把乾隆當年寫的詩找出來,凡是乾隆自己說生在雍和宮的地方都夾上紙條,送給嘉慶審閱。面對白紙黑字,嘉慶開始感到問題的嚴重性。於是,嘉慶只好放棄獅子園說法,批准在《實錄》和《聖訓》里寫道:「……以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子時,誕上於雍和宮邸。」經明確把乾隆出生地寫成雍和宮。
嘉慶二十五年七月,嘉慶皇帝到塞外打獵,住在避暑山莊,第二天突然死去。在軍機大臣以嘉慶的名義撰寫的遺詔中說,皇父乾隆當年就生在灤陽行宮,即避暑山莊,今天我死在這里,也沒什麼遺憾了。新繼位的道光皇帝發現這一情況後,立即命令以每天六百里加急,將已經發往琉球、越南、緬甸等藩屬國的嘉慶遺詔從路上追回來。把原來說乾隆生在避暑山莊,改寫成乾隆的畫像掛在避暑山莊。
道光為了把他的爺爺乾隆生在北京雍和宮的說法作為結論確定下來,他不得不把他父親嘉慶當年說乾隆生在山莊的詩作都改過來。由於嘉慶的詩早已公開流行天下,這樣大張旗鼓地修改,結果是越抹越黑,使天下的官員百姓對乾隆的出生地問題愈加議論紛紛。
乾隆這么一位很有名的皇帝,不但他的出生地鬧不清楚,甚至就連他的母親是誰人們也產生了懷疑。其中一種很有意思的說法,說是熱河行宮里有一個很醜的宮女在草棚裡面生下了乾隆。
不過,乾隆的生母究竟是誰,只要看一看清朝皇家的家譜《玉牒》和乾隆時期的《實錄》以及《聖訓》,問題就一清二楚了。
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保存的《玉牒》和生卒記錄底稿上,都清楚地寫著:乾隆的親生母親是鈕祜祿氏。在《實錄》和《聖訓》中也有同樣的記載。
乾隆是個大孝子,他在慈寧宮為母親60歲誕辰舉行盛大壽宴,並把它繪畫叫《慈寧燕喜圖》,侍奉母親三次上泰山,四次下江南,多次到塞外避暑山莊。乾隆還別出心裁,用3000多兩黃金做了一個金塔,專門用來存放供奉他母親梳頭時掉下來的頭發,所以叫金發塔。乾隆愛寫詩,在他的詩中,有不少是稱頌生母鈕祜祿氏養育之恩的。
盡管史料上記載得很清楚,乾隆的生母就是鈕祜祿氏。但還是有人硬要從裡面挑出毛病。例如在清朝後期,長沙湘潭有位名叫王闓運的學者提出,乾隆的生母雖然是鈕祜祿氏,但的確與山莊有關。王闓運是曾國藩的幕友,也是晚清著名的詩人。
王闓運在《湘綺樓文集》內的「列女傳」中說:乾隆的生母鈕祜祿氏,老家在承德,家道平常沒有僕人,十三歲時到北京混入姐妹群中入選秀女,被分到雍親王府當使喚丫頭,後來竟生下了乾隆。
在清朝,選秀女的制度是非常嚴格的,清宮的門衛制度更是森嚴。怎麼可能讓承德當地一個女子隨隨便便混進去呢?
圍著乾隆的出生問題,又冒出來另一個說法:說乾隆是浙江海寧一個大鹽商陳閣老的兒子。
浙江海寧縣,在清朝時屬杭州府,是海邊的一個小縣。相傳,海寧有位鹽商叫陳世倌,俗稱陳閣老,在康熙年間入朝為官,與雍親王一家常有往來。這一年,恰好雍親王和陳閣老的兩家夫人分別生了孩子,而且是同年同月同日,雍親王讓陳家把孩子抱入王府看看。可是,等孩子再送出來時,陳家老小個個目瞪口呆,自家的胖小子竟變成了個小丫頭。那換入皇宮的胖小子,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
小說家金庸也是浙江海寧人,他的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便是圍繞乾隆身世之謎展開的。金庸在小說中有聲有色地寫道:陳世倌的小孩抱進雍親王府,「哪知抱進去的是兒子,抱出來的卻是女兒。陳世倌知是四皇子掉了包,大駭之下,一句都不敢泄露出去。」
民間甚至傳說,乾隆登基後六下江南,目的就是探望親生父母。而他六次南巡竟有四次住在陳閣老的私家園林,這是明顯的「假公濟私」,為的是探望自己的生身父母。
所謂的陳閣老,也就是陳世倌,他在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擔任內閣大學士以後時間不長,就因為起草諭旨出錯被革職了,當時乾隆罵他:少才無能,實不稱職。
至於乾隆為什麼六下江南,有四次到浙江的海寧,而且每次都住在陳家的私人花園?據考證,乾隆南巡到海寧,主要是視察耗資巨大的錢塘江海塘工程。
海寧是一個偏僻小縣,找不到比陳家花園更好的地方讓皇帝住了。再說陳家花園離陳家的住宅實際還有幾里路遠,乾隆在陳家花園住過四次,但對陳家子孫卻一次也沒有召見過,更談不上「探望親生父母」了。
有一本晚清文人天嘏寫的野史叫《清代外史》。這位作者在書中還進一步說:乾隆知道自己不是滿族人,因此在宮中常常穿漢服,還問身邊的寵臣自己是否像漢人。
乾隆的確經常穿漢服,現在故宮還保存著不少乾隆穿漢服的畫像。也許這就是引起傳說的原因之一。
⑷ 乾隆有哪些故事
關於清朝皇帝乾隆的故事有很多,現部分舉例如下:
1、繼承皇位
乾隆小時又叫弘歷,生來就不同於一般小孩,不僅一表人才,「隆準頎身」,而且「天資凝重」,聰明靈 巧。6歲開始讀書,受教於庶吉士福敏,過目成誦,11歲時,父親帶他在圓明園鏤月雲開拜見祖父康熙皇帝,弘歷對答流利得體,模樣又俊秀,贏得了康熙的喜 愛。康熙令弘歷祖母德妃把弘歷帶回宮中精心養育,後又讓貝勒胤禧教他騎射。在一次跟隨康熙的狩獵中,弘歷面對迎面撲來的大熊,「神情自若」,毫不驚慌,勒 鞍躲過,康熙對皇太妃說:「這個孩子的命非常貴重,他的福氣一定會超過我。」事實上弘歷不管是統治時間還是壽命都超過了康熙,也的確是個有福之人。
弘歷不僅是康熙寄予厚望的愛孫,也是雍正的寵兒,是雍正的希望所在。雍正有鑒於清前幾朝皇子為爭奪儲位而進行激烈殘酷斗爭的教訓,在其繼位不到一年的雍 正元年(1723年)八月,對皇位的繼承作了重大改革,創立秘密立儲制度。雍正秘密立下的嗣君,正是那個受到康熙寵愛的、剛滿13歲的雍正第四子弘歷。
2、給宦官改姓
乾隆為了嚴禁宦官弄權。乾隆對宦官管理十分嚴厲,不許宦官干預政事。為了堵塞宦官干預政事的道路,他下令廢掉教宦官讀書識字的內書堂,認為宦官識幾個字就行了, 有文化是宦官弄權的原因之一。乾隆還下令當差奏事的宦官一律都改姓王,這樣,外廷官員就難以分辨,而無法相互勾結。對於違禁的宦官,乾隆一律嚴懲,決不姑息。
3、編寫《四庫全書》
乾隆在文化上的最大功績是組織編纂 《四庫全書》。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安徽學政朱筠奏請從《永樂大典》中輯錄古代亡佚典籍。乾隆認為四庫書目,以經、史、子、集為綱領,裒輯分儲, 是古今不變之法,下旨設置四庫全書館,集中力量以十年時間,編纂《四庫全書》。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四庫全書》館成立,編纂工作也正式開始。乾隆 任命了宗室郡王永墒、大學士劉統勛、於敏中等16人為總裁,任命尚侍等官為副總閱官。實際校纂的是總纂官紀昀、陸錫熊、總校官陸費墀,其中出力最多的是紀 昀。另有抄寫人員3826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四庫全書》繕寫完畢,歷時15年。以後又反復檢查書籍內容,校對錯誤缺漏,並補充一批書籍,直 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編纂工作才完全結束。
《四庫全書》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一部叢書,它把我國歷代的重要著作,分編於經、史、子、集四部44類之下,共收圖書3457種,74070卷,包羅宏大,豐富浩瀚,為我國古代思想文化之總匯,使古代許多有價值的典籍得以保存和流傳下來。
⑸ 乾隆的歷史故事9
乾隆皇帝的故事
統一整個新疆。
北京內城南面西為「宣武門」,標榜皇帝「宣武」。明清28位皇帝,真正稱得上「宣武」的,明朝有洪武、永樂,清朝則有太祖(與袁崇煥交戰時被紅衣大炮擊中,重傷不愈,回營半路去世)、太宗、康熙、乾隆。乾隆不僅「崇文」,而且「宣武」。他的武功之一是用兵西陲,鞏固新疆。在北疆,兩次平準噶爾,基本上解決了北疆的問題。南疆,主要指天山以南的維吾爾族地域,清代稱「回部」。准噶爾部強大時,回部受准噶爾貴族的欺凌與侵逼。但是,清軍平定北疆後,回部貴族試圖擺脫清朝,自長一方。為此,清軍同回部軍在庫車、葉爾羌(莎車)等幾座南疆重鎮進行了激戰,最終獲勝,重新統一南疆。乾隆在南疆實行因俗而治,設立阿奇木伯克制,由清廷任命。並設參贊大臣(駐葉爾羌)等官,分駐各城,加強統轄。制訂《回部善後事宜》,對南疆管理體製做出改革。乾隆在新疆設伊犁將軍,實行軍府制,修築城堡,駐扎軍隊,設置卡倫,巡查邊界,移民實邊,進行屯墾,加強了 對新疆地區的管轄。乾隆平準定回諸役,統一了准、回各部,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西域的統轄,鏟除了准噶爾東犯喀爾喀、威脅京師及大西北的禍根,保持了西北、漠北及青海、西藏的社會安定
鄭成功的故事
明清之際民族英雄。漢族。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號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鎮人。公元1624年8月27日誕生於日本長崎縣平戶千里濱。其父鄭芝龍,其母名田川氏。祖籍河南省固始縣汪棚鄉鄧大廟村。弘光時監生,隆武帝賜姓朱、並封忠孝伯,這也就是他俗稱「國姓爺」的由來。清兵入閩,其父鄭芝龍迎降,他哭諫不聽,起兵抗清。後與張煌言聯師北伐,震動東南。康熙元年(1662年)率將士數萬人,自廈門出發,於台灣禾寮港登陸,擊敗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鄭成功在1662年末得病逝世,在世38年。
鄭成功受南明隆武帝攏絡,賜姓為明朝的國姓朱,並封忠孝伯,這也就是他俗稱國姓爺的由來。22歲任南明隆武帝御營中軍都督。清順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清軍攻克福建,唐王隆武皇帝遇害,在清大學士洪承疇的招撫下,鄭成功的父親認為明朝氣數已盡,不顧鄭成功的反對,隻身北上向清朝朝廷投降。清軍在這時掠劫鄭家,鄭成功的母親田川氏為免受辱於清兵,切腹自盡。「國仇家恨」之下,隆武二年十二月(1647年1月)鄭成功在烈嶼(小金門)起兵,旗幟上的稱號是「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朱成功」。永曆三年(1649年)改奉南明永曆年號,永曆帝封他為延平郡王,故亦有稱其為鄭延平者。1651年到1652年在閩南小盈嶺、海澄(今龍海)等地取得3次重大勝利,殲滅駐閩清軍主力。後揮師北取浙江舟山,南破廣東揭陽。順治十二年(1655年),清定遠大將軍濟度率兵約3萬入閩,會同駐閩清軍,進攻鄭軍。鄭成功利用清軍不善水戰的弱點,誘其出海作戰,次年四月將其水師殲滅於廈門圍頭海域。在起義後的16年間,鄭成功據地在現今小金門和廈門(當時為一小島,並沒有和大陸連在一起)一帶的小島,完全控制了海權,以和外國人做生意收集資金,籌備軍力,並且深入內陸廣設商業據點,收集許多有關清軍與朝廷的情報,曾經幾次起兵,也和清朝廷議和以爭取時間恢復兵力。期間,降清的鄭芝龍在清庭的要求下多次寫信給鄭成功招降,清帝亦曾下詔冊封鄭成功為靖海將軍海澄公,鄭成功堅辭不受;順治十四年(1657年),鄭芝龍與鄭成功私信被清廷截獲,以通敵罪流徙鄭芝龍於寧古塔。
順治十五年(1658年),鄭成功統率水陸軍17萬北伐,次年入長江,克鎮江,圍南京,後因中清軍緩兵之計,損兵折將,敗退廈門。十七年,在福建海門港(今龍海東)殲滅清將達素所率水師4萬餘人,軍威復振。
鄭和的故事
從1385年開始,11歲的馬三保隨著明軍征戰南北,塞外、北平,處處都留下他幼小的足跡。戰爭,讓這個孩子吃盡了苦頭,但也讓他迅速成長。在他十六歲時,見到了當時的燕王,後來的永樂皇帝朱棣,當即被選為燕王的貼身侍衛,從此伴王左右。毫無疑問,那時他已是一名出類拔萃的少年,並且從那時開始,他就已是一名武林高手,當我在《海上絲路珍藏冊》中看到,他右手握著腰間佩劍的劍柄,一副蓄勢待發的樣子,不禁想像他一劍出鞘,是怎樣迅疾凌厲;亦不知他的劍術較之秦代的荊柯,宋代的岳飛又如何。少年的他十分刻苦,在燕王府日日練刀舞劍,夜夜苦讀詩書。
1399年8月,明王朝爆發了長達四年之久的"靖難之戰"中,他跟隨朱棣出生入死,軍事才能與日俱增,屢立戰功。在"靖難"之初,便立下大功,為朱棣後來的勝利奠定基礎。"靖難"剛開始時,燕軍頗為孤立,政治、軍事和經濟都處於下風,勢力范圍僅限於燕趙的幾座孤城(今北京通縣、津薊縣、居庸關、懷來等地),明將李景隆趁朱棣進攻大寧之機,包圍北平,結九營於鄭村壩(今北京東20里),燕王還師交戰,馬三保獻計,一旦李景隆兵動,以奇兵左右夾擊。燕王採納他的計謀,並令他親臨戰陣,三保出生入死,連破李景隆七營,斬首數萬級,李景隆不敵,南逃德州,頓時軍心大亂,燕軍一下獲降軍數萬,戰馬2萬匹,取得了自"靖難"後的首次大捷,從此扭轉了整個戰局,朱棣對此念念不忘。1402年7月,朱棣登基當上了皇帝,馬三保也被封官,任內官監太監,相當於正四品,在經歷二十多年難苦卓絕的生活後,他成了地位顯赫的大內太監。1404年,又被賜姓"鄭",中國歷來有"馬不入宮殿"的說法,馬三保在鄭村立下他最大的戰功,所以賜姓"鄭";三保出生時父母為祈求真主保佑,世道平和,小孩能平安成長,所以給他取名為和;從此他改名為鄭和,原來的名字慢慢被遺忘。在中國古代,賜姓是至高無上的榮耀,而宦官被賜姓則是絕無僅有,可見永樂皇帝是多麼倚重與信任鄭和。
多年的軍中生活,歷練了鄭和的軍事才能。他既有謀略家運籌帷幄的才能,又有戰將親自上陣殺敵的本領,不愧是一位傑出的軍事人才。軍事才能正是他一生取得各種成就的基礎,在航海上也派上極大的用場。在船隊,他既是外交正吏,也是兵將首領,航海途中,船隊曾經歷了三次極其險惡的戰役,但憑著鄭和的軍事才能,都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乾隆皇帝的故事
統一整個新疆。
北京內城南面西為「宣武門」,標榜皇帝「宣武」。明清28位皇帝,真正稱得上「宣武」的,明朝有洪武、永樂,清朝則有太祖(與袁崇煥交戰時被紅衣大炮擊中,重傷不愈,回營半路去世)、太宗、康熙、乾隆。乾隆不僅「崇文」,而且「宣武」。他的武功之一是用兵西陲,鞏固新疆。在北疆,兩次平準噶爾,基本上解決了北疆的問題。南疆,主要指天山以南的維吾爾族地域,清代稱「回部」。准噶爾部強大時,回部受准噶爾貴族的欺凌與侵逼。但是,清軍平定北疆後,回部貴族試圖擺脫清朝,自長一方。為此,清軍同回部軍在庫車、葉爾羌(莎車)等幾座南疆重鎮進行了激戰,最終獲勝,重新統一南疆。乾隆在南疆實行因俗而治,設立阿奇木伯克制,由清廷任命。並設參贊大臣(駐葉爾羌)等官,分駐各城,加強統轄。制訂《回部善後事宜》,對南疆管理體製做出改革。乾隆在新疆設伊犁將軍,實行軍府制,修築城堡,駐扎軍隊,設置卡倫,巡查邊界,移民實邊,進行屯墾,加強了 對新疆地區的管轄。乾隆平準定回諸役,統一了准、回各部,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西域的統轄,鏟除了准噶爾東犯喀爾喀、威脅京師及大西北的禍根,保持了西北、漠北及青海、西藏的社會安定
鄭成功的故事
明清之際民族英雄。漢族。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號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鎮人。公元1624年8月27日誕生於日本長崎縣平戶千里濱。其父鄭芝龍,其母名田川氏。祖籍河南省固始縣汪棚鄉鄧大廟村。弘光時監生,隆武帝賜姓朱、並封忠孝伯,這也就是他俗稱「國姓爺」的由來。清兵入閩,其父鄭芝龍迎降,他哭諫不聽,起兵抗清。後與張煌言聯師北伐,震動東南。康熙元年(1662年)率將士數萬人,自廈門出發,於台灣禾寮港登陸,擊敗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鄭成功在1662年末得病逝世,在世38年。
鄭成功受南明隆武帝攏絡,賜姓為明朝的國姓朱,並封忠孝伯,這也就是他俗稱國姓爺的由來。22歲任南明隆武帝御營中軍都督。清順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清軍攻克福建,唐王隆武皇帝遇害,在清大學士洪承疇的招撫下,鄭成功的父親認為明朝氣數已盡,不顧鄭成功的反對,隻身北上向清朝朝廷投降。清軍在這時掠劫鄭家,鄭成功的母親田川氏為免受辱於清兵,切腹自盡。「國仇家恨」之下,隆武二年十二月(1647年1月)鄭成功在烈嶼(小金門)起兵,旗幟上的稱號是「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朱成功」。永曆三年(1649年)改奉南明永曆年號,永曆帝封他為延平郡王,故亦有稱其為鄭延平者。1651年到1652年在閩南小盈嶺、海澄(今龍海)等地取得3次重大勝利,殲滅駐閩清軍主力。後揮師北取浙江舟山,南破廣東揭陽。順治十二年(1655年),清定遠大將軍濟度率兵約3萬入閩,會同駐閩清軍,進攻鄭軍。鄭成功利用清軍不善水戰的弱點,誘其出海作戰,次年四月將其水師殲滅於廈門圍頭海域。在起義後的16年間,鄭成功據地在現今小金門和廈門(當時為一小島,並沒有和大陸連在一起)一帶的小島,完全控制了海權,以和外國人做生意收集資金,籌備軍力,並且深入內陸廣設商業據點,收集許多有關清軍與朝廷的情報,曾經幾次起兵,也和清朝廷議和以爭取時間恢復兵力。期間,降清的鄭芝龍在清庭的要求下多次寫信給鄭成功招降,清帝亦曾下詔冊封鄭成功為靖海將軍海澄公,鄭成功堅辭不受;順治十四年(1657年),鄭芝龍與鄭成功私信被清廷截獲,以通敵罪流徙鄭芝龍於寧古塔。
順治十五年(1658年),鄭成功統率水陸軍17萬北伐,次年入長江,克鎮江,圍南京,後因中清軍緩兵之計,損兵折將,敗退廈門。十七年,在福建海門港(今龍海東)殲滅清將達素所率水師4萬餘人,軍威復振。
鄭和的故事
從1385年開始,11歲的馬三保隨著明軍征戰南北,塞外、北平,處處都留下他幼小的足跡。戰爭,讓這個孩子吃盡了苦頭,但也讓他迅速成長。在他十六歲時,見到了當時的燕王,後來的永樂皇帝朱棣,當即被選為燕王的貼身侍衛,從此伴王左右。毫無疑問,那時他已是一名出類拔萃的少年,並且從那時開始,他就已是一名武林高手,當我在《海上絲路珍藏冊》中看到,他右手握著腰間佩劍的劍柄,一副蓄勢待發的樣子,不禁想像他一劍出鞘,是怎樣迅疾凌厲;亦不知他的劍術較之秦代的荊柯,宋代的岳飛又如何。少年的他十分刻苦,在燕王府日日練刀舞劍,夜夜苦讀詩書。
1399年8月,明王朝爆發了長達四年之久的"靖難之戰"中,他跟隨朱棣出生入死,軍事才能與日俱增,屢立戰功。在"靖難"之初,便立下大功,為朱棣後來的勝利奠定基礎。"靖難"剛開始時,燕軍頗為孤立,政治、軍事和經濟都處於下風,勢力范圍僅限於燕趙的幾座孤城(今北京通縣、津薊縣、居庸關、懷來等地),明將李景隆趁朱棣進攻大寧之機,包圍北平,結九營於鄭村壩(今北京東20里),燕王還師交戰,馬三保獻計,一旦李景隆兵動,以奇兵左右夾擊。燕王採納他的計謀,並令他親臨戰陣,三保出生入死,連破李景隆七營,斬首數萬級,李景隆不敵,南逃德州,頓時軍心大亂,燕軍一下獲降軍數萬,戰馬2萬匹,取得了自"靖難"後的首次大捷,從此扭轉了整個戰局,朱棣對此念念不忘。1402年7月,朱棣登基當上了皇帝,馬三保也被封官,任內官監太監,相當於正四品,在經歷二十多年難苦卓絕的生活後,他成了地位顯赫的大內太監。1404年,又被賜姓"鄭",中國歷來有"馬不入宮殿"的說法,馬三保在鄭村立下他最大的戰功,所以賜姓"鄭";三保出生時父母為祈求真主保佑,世道平和,小孩能平安成長,所以給他取名為和;從此他改名為鄭和,原來的名字慢慢被遺忘。在中國古代,賜姓是至高無上的榮耀,而宦官被賜姓則是絕無僅有,可見永樂皇帝是多麼倚重與信任鄭和。
多年的軍中生活,歷練了鄭和的軍事才能。他既有謀略家運籌帷幄的才能,又有戰將親自上陣殺敵的本領,不愧是一位傑出的軍事人才。軍事才能正是他一生取得各種成就的基礎,在航海上也派上極大的用場。在船隊,他既是外交正吏,也是兵將首領,航海途中,船隊曾經歷了三次極其險惡的戰役,但憑著鄭和的軍事才能,都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2)
乾隆皇帝游江南,其實並不是真心遊山玩水。他只怕江南百姓造反,特意借個遊山玩水的名義,到江南來探聽消息,察看虛實。
那時,杭州南屏山凈慈寺有個和尚,叫詆毀。這和尚不講究誦經打坐,專喜歡議論天下大事。要講便講,要罵便罵,毫無顧忌。只因他講得有理,罵得有趣,所以老百姓都喜歡親近他。
乾隆皇帝到了杭州,聽說有這么個和尚,他眉頭就打起個疙瘩,心想:這老和尚取這么個怪名號,必定是個隱跡山林的明朝遺老,不守本份的人。我倒要去聽聽他到底毀些什麼。於是,他便換上一身藍衫,拿把描金摺扇,扮成秀才模樣,一搖一擺地去游凈慈寺,指名要會會詆毀和尚。
詆毀和尚從寺里出來,乾隆皇帝見了他,便問道:
「老師父就是詆毀和尚嗎?」
詆毀和尚回答說:「不錯,我就是詆毀和尚,詆毀和尚便是我。」
乾隆皇帝又問:「老師父是從小出家的呢,還是半路出家的呢?」
詆毀和尚說:「我嗎,是半路出家的。秀才你問我這些做啥?」
乾隆皇帝沒得話講了,眼光一掃,看見和尚身上那件千補百衲的破袈裟,便說:「聽說老師父是個有德行的高僧,為啥穿這絲瓜筋一般的破衣衫呀?」
詆毀和尚笑道:「我年輕的時候,也穿過錦綉的衣衫哩!後來那錦綉衣衫被野狗撕碎了,我就做了和尚,穿起這破麻皮的袈裟來啦!不過我穿的雖然破爛,心術可是正的。不比那些著官服的老爺,看起來富麗堂皇,暗地裡男盜女娼。」
乾隆皇帝當頭挨了一悶棍,又發作不出來,心裡恨恨地想:這詆毀和尚,果然名不虛傳!總得找個岔子,好狠狠地辦他的罪。他肚皮里打著惡算盤,面孔上堆起假笑,叫詆毀和尚領他進寺去耍子。
他們進了凈慈寺山門,見旁邊的人在劈毛竹做香籃。乾隆皇帝眼珠一轉,隨手拾起一塊劈開的毛竹片,把青的一面朝著詆毀和尚,問道:「老師父,這個你們叫什麼呀?」
詆毀和尚說:「這個叫竹皮。」
乾隆皇帝把毛竹片掉轉個面,將白的一面朝著詆毀和尚,又問:「老師父,這個叫什麼呢?」
詆毀和尚道:「這個嗎,我們叫它竹肉。」
乾隆皇帝皺起眉頭苦笑道:「好個新鮮的名稱哪!」
詆毀和尚打個哈哈說:「老客人呀,如今這世道變啦,名稱也得跟著變哩!」
乾隆皇帝吃癟了,只好悶聲不響。原來當時正在大興文字獄,專門找岔子殺人。如果詆毀和尚照著老稱呼,把毛竹片青的一面叫篾青,把白的一面叫篾黃,就會被乾隆皇帝抓住小辮子,誣他要「滅清」、「滅皇」,殺他的頭。乾隆皇帝拿毛竹片問詆毀和尚,就是想找他一個岔子的。
乾隆皇帝進大雄寶殿去拜過如來,又到羅漢堂看了佛像。最後,他們來到香積廚。
香積廚就是寺院里的伙房。乾隆皇帝東張西望,見灶下歇著一擔豆芽菜。偏巧這時竄過來一條小狗,扯起後腿在豆芽菜上撒了一泡尿。乾隆皇帝看在眼裡,就問:「老師父,這豆芽菜算不算干凈的東西?」詆毀和尚說:「豆芽菜水中生,水中長,當然是最干凈的東西啦!」
乾隆皇帝鼻吼里哼了一聲,說:「有狗尿澆在上面,怎麼還說它是干凈的呢?」
詆毀和尚呵呵大笑:「俗話說,眼不見為凈,耳不聽為真。你看見只當不看見,豈不就干凈了嗎?這點小事,何必如此認真呢!譬如有的人,日日夜夜挨天下百姓咒罵,但他卻裝作沒聽見,還厚著臉皮自吹自擂,說自己是聖人哩!」
乾隆皇帝聽了這話語,氣得火冒三丈,但怕泄露身份,不好發作。心想再找個岔子,一時卻想不出題目。正在為難,猛聽得廚房後門外有個小販在高聲叫賣:「茶葉蛋要喔?……茶葉蛋羅!」他靈機一動,說肚子餓了,就借買茶葉蛋的機會,灰溜溜地從後門溜走了。
行嗎?參考的
⑹ 乾隆的歷史故事
乾隆皇帝游江南,其實並不是真心遊山玩水。他只怕江南百姓造反,特意借個遊山玩水的名義,到江南來探聽消息,察看虛實。那時,杭州南屏山凈慈寺有個和尚,叫詆毀。這和尚不講究誦經打坐,專喜歡議論天下大事。要講便講,要罵便罵,毫無顧忌。只因他講得有理,罵得有趣,所以老百姓都喜歡親近他。乾隆皇帝到了杭州,聽說有這么個和尚,他眉頭就打起個疙瘩,心想:這老和尚取這么個怪名號,必定是個隱跡山林的明朝遺老,不守本份的人。我倒要去聽聽他到底毀些什麼。於是,他便換上一身藍衫,拿把描金摺扇,扮成秀才模樣,一搖一擺地去游凈慈寺,指名要會會詆毀和尚。詆毀和尚從寺里出來,乾隆皇帝見了他,便問道:「老師父就是詆毀和尚嗎?」詆毀和尚回答說:「不錯,我就是詆毀和尚,詆毀和尚便是我。」乾隆皇帝又問:「老師父是從小出家的呢,還是半路出家的呢?」詆毀和尚說:「我嗎,是半路出家的。秀才你問我這些做啥?」乾隆皇帝沒得話講了,眼光一掃,看見和尚身上那件千補百衲的破袈裟,便說:「聽說老師父是個有德行的高僧,為啥穿這絲瓜筋一般的破衣衫呀?」詆毀和尚笑道:「我年輕的時候,也穿過錦綉的衣衫哩!後來那錦綉衣衫被野狗撕碎了,我就做了和尚,穿起這破麻皮的袈裟來啦!不過我穿的雖然破爛,心術可是正的。不比那些著官服的老爺,看起來富麗堂皇,暗地裡男盜女娼。」乾隆皇帝當頭挨了一悶棍,又發作不出來,心裡恨恨地想:這詆毀和尚,果然名不虛傳!總得找個岔子,好狠狠地辦他的罪。他肚皮里打著惡算盤,面孔上堆起假笑,叫詆毀和尚領他進寺去耍子。他們進了凈慈寺山門,見旁邊的人在劈毛竹做香籃。乾隆皇帝眼珠一轉,隨手拾起一塊劈開的毛竹片,把青的一面朝著詆毀和尚,問道:「老師父,這個你們叫什麼呀?」詆毀和尚說:「這個叫竹皮。」乾隆皇帝把毛竹片掉轉個面,將白的一面朝著詆毀和尚,又問:「老師父,這個叫什麼呢?」詆毀和尚道:「這個嗎,我們叫它竹肉。」乾隆皇帝皺起眉頭苦笑道:「好個新鮮的名稱哪!」詆毀和尚打個哈哈說:「老客人呀,如今這世道變啦,名稱也得跟著變哩!」乾隆皇帝吃癟了,只好悶聲不響。原來當時正在大興文字獄,專門找岔子殺人。如果詆毀和尚照著老稱呼,把毛竹片青的一面叫篾青,把白的一面叫篾黃,就會被乾隆皇帝抓住小辮子,誣他要「滅清」、「滅皇」,殺他的頭。乾隆皇帝拿毛竹片問詆毀和尚,就是想找他一個岔子的。乾隆皇帝進大雄寶殿去拜過如來,又到羅漢堂看了佛像。最後,他們來到香積廚。香積廚就是寺院里的伙房。乾隆皇帝東張西望,見灶下歇著一擔豆芽菜。偏巧這時竄過來一條小狗,扯起後腿在豆芽菜上撒了一泡尿。乾隆皇帝看在眼裡,就問:「老師父,這豆芽菜算不算干凈的東西?」詆毀和尚說:「豆芽菜水中生,水中長,當然是最干凈的東西啦!」乾隆皇帝鼻吼里哼了一聲,說:「有狗尿澆在上面,怎麼還說它是干凈的呢?」詆毀和尚呵呵大笑:「俗話說,眼不見為凈,耳不聽為真。你看見只當不看見,豈不就干凈了嗎?這點小事,何必如此認真呢!譬如有的人,日日夜夜挨天下百姓咒罵,但他卻裝作沒聽見,還厚著臉皮自吹自擂,說自己是聖人哩!」乾隆皇帝聽了這話語,氣得火冒三丈,但怕泄露身份,不好發作。心想再找個岔子,一時卻想不出題目。正在為難,猛聽得廚房後門外有個小販在高聲叫賣:「茶葉蛋要喔?……茶葉蛋羅!」他靈機一動,說肚子餓了,就借買茶葉蛋的機會,灰溜溜地從後門溜走了。
⑺ 乾隆皇帝的一生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入關之後的第四位皇帝。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歲登基,在位六十年,禪位後又任三年零四個月太上皇,實際行使國家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執掌國家最高權力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
弘歷在位期間清朝達到了康乾盛世以來的最高峰,漢學在此期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弘歷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兩朝文治武功的基礎上,進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社會經濟文化有了進一步發展。弘歷重視社會的穩定,關心受災百姓,在位期間五次普免天下錢糧,三免八省漕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並且重視水利建設,起到了保護農業生產的作用,使得清朝的國庫日漸充實。弘歷武功繁盛,在平定邊疆地區叛亂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績,維護了國家的統一並拓廣了領土,並且完善了對西藏的統治,佔領了新疆,正式將新疆納入中國版圖,清朝的版圖由此達到了最大化。弘歷在位期間,民間藝術有很大發展,如京劇就形成於乾隆年間。但是在位後期奢靡,吏治有所敗壞,多地爆發起義。並且閉關鎖國政策也達到了最高,拉大了和西方的差距,使清朝統治出現了危機。文字獄之風比康熙、雍正時期更加嚴酷。
卒於嘉慶四年(1799年),享年89歲。廟號高宗,謚號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葬於清東陵之裕陵。
⑻ 乾隆的歷史故事600多字
乾隆皇帝的故事
統一整個新疆。
北京內城南面西為「宣武門」,標榜皇帝「宣武」。明清28位皇帝,真正稱得上「宣武」的,明朝有洪武、永樂,清朝則有太祖(與袁崇煥交戰時被紅衣大炮擊中,重傷不愈,回營半路去世)、太宗、康熙、乾隆。乾隆不僅「崇文」,而且「宣武」。他的武功之一是用兵西陲,鞏固新疆。在北疆,兩次平準噶爾,基本上解決了北疆的問題。南疆,主要指天山以南的維吾爾族地域,清代稱「回部」。准噶爾部強大時,回部受准噶爾貴族的欺凌與侵逼。但是,清軍平定北疆後,回部貴族試圖擺脫清朝,自長一方。為此,清軍同回部軍在庫車、葉爾羌(莎車)等幾座南疆重鎮進行了激戰,最終獲勝,重新統一南疆。乾隆在南疆實行因俗而治,設立阿奇木伯克制,由清廷任命。並設參贊大臣(駐葉爾羌)等官,分駐各城,加強統轄。制訂《回部善後事宜》,對南疆管理體製做出改革。乾隆在新疆設伊犁將軍,實行軍府制,修築城堡,駐扎軍隊,設置卡倫,巡查邊界,移民實邊,進行屯墾,加強了 對新疆地區的管轄。乾隆平準定回諸役,統一了准、回各部,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西域的統轄,鏟除了准噶爾東犯喀爾喀、威脅京師及大西北的禍根,保持了西北、漠北及青海、西藏的社會安定
鄭成功的故事
明清之際民族英雄。漢族。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號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鎮人。公元1624年8月27日誕生於日本長崎縣平戶千里濱。其父鄭芝龍,其母名田川氏。祖籍河南省固始縣汪棚鄉鄧大廟村。弘光時監生,隆武帝賜姓朱、並封忠孝伯,這也就是他俗稱「國姓爺」的由來。清兵入閩,其父鄭芝龍迎降,他哭諫不聽,起兵抗清。後與張煌言聯師北伐,震動東南。康熙元年(1662年)率將士數萬人,自廈門出發,於台灣禾寮港登陸,擊敗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鄭成功在1662年末得病逝世,在世38年。
鄭成功受南明隆武帝攏絡,賜姓為明朝的國姓朱,並封忠孝伯,這也就是他俗稱國姓爺的由來。22歲任南明隆武帝御營中軍都督。清順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清軍攻克福建,唐王隆武皇帝遇害,在清大學士洪承疇的招撫下,鄭成功的父親認為明朝氣數已盡,不顧鄭成功的反對,隻身北上向清朝朝廷投降。清軍在這時掠劫鄭家,鄭成功的母親田川氏為免受辱於清兵,切腹自盡。「國仇家恨」之下,隆武二年十二月(1647年1月)鄭成功在烈嶼(小金門)起兵,旗幟上的稱號是「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朱成功」。永曆三年(1649年)改奉南明永曆年號,永曆帝封他為延平郡王,故亦有稱其為鄭延平者。1651年到1652年在閩南小盈嶺、海澄(今龍海)等地取得3次重大勝利,殲滅駐閩清軍主力。後揮師北取浙江舟山,南破廣東揭陽。順治十二年(1655年),清定遠大將軍濟度率兵約3萬入閩,會同駐閩清軍,進攻鄭軍。鄭成功利用清軍不善水戰的弱點,誘其出海作戰,次年四月將其水師殲滅於廈門圍頭海域。在起義後的16年間,鄭成功據地在現今小金門和廈門(當時為一小島,並沒有和大陸連在一起)一帶的小島,完全控制了海權,以和外國人做生意收集資金,籌備軍力,並且深入內陸廣設商業據點,收集許多有關清軍與朝廷的情報,曾經幾次起兵,也和清朝廷議和以爭取時間恢復兵力。期間,降清的鄭芝龍在清庭的要求下多次寫信給鄭成功招降,清帝亦曾下詔冊封鄭成功為靖海將軍海澄公,鄭成功堅辭不受;順治十四年(1657年),鄭芝龍與鄭成功私信被清廷截獲,以通敵罪流徙鄭芝龍於寧古塔。
順治十五年(1658年),鄭成功統率水陸軍17萬北伐,次年入長江,克鎮江,圍南京,後因中清軍緩兵之計,損兵折將,敗退廈門。十七年,在福建海門港(今龍海東)殲滅清將達素所率水師4萬餘人,軍威復振。
⑼ 乾隆的歷史-----急啊
乾隆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兩朝文治武功的基礎上,進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社會經濟文化有了進一步發展,形成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
乾隆的一生,為後世留下了許許多多的故事,其中人們最愛津津樂道的,莫過於他的身世了。首先乾隆究竟生在哪裡?
乾隆自己認為,他生在雍和宮。雍和宮坐落在北京城的東北,是著名的喇嘛廟。在康熙時代這里不叫雍和宮,而是雍親王府,也就是雍正做皇子時的王爺府。
乾隆曾經多次以詩的形式表明自己是生在雍和宮。在一首雍和宮紀事詩中,乾隆更明確地寫到:「齋閣東廂胥熟路,憶親唯念我初生。」這里,乾隆不僅認定自己誕生在雍和宮,而且還點出了具體的出生地點,就在雍和宮的東廂房。
可是,就在乾隆皇帝還在位的時候,就有人對乾隆皇帝的出生地有不同的議論。朝中有一個官員叫管世銘的,到避暑山莊的時候,寫了三十首詩,其中有一首詩,就涉及乾隆皇帝的出生地:「年年諱日行香去,獅子園邊感聖衷。」管世銘在這首詩的後面有個小注,這個小注說:「獅子園是乾隆皇帝的誕生地,因此乾隆常常到先帝雍正駕崩的忌日到那裡小住幾天。」
這獅子園,是承德避暑山莊外的一座園林,因為它的背後有一座形狀像獅子一樣的山峰而得名。管世銘等一些朝野人士認為,這個園子才是乾隆的降生地。
大概是乾隆在晚年對自己出生地的流言蜚語有所耳聞,他在72歲那年正月到雍和宮拜佛後寫詩作注說:「余實康熙辛卯生於是宮也。」他說,我確實是在康熙辛卯年生在這雍和宮。
乾隆79歲那年正月,到雍和宮拜完佛,又寫下一首七律《雍和宮瞻禮》,在注釋中他不但再一次重申,他的確是在康熙五十年生於雍和宮,而且在那裡生活了12年。
在嘉慶剛登基的那年八月,乾隆以太上皇的身份到避暑山莊過生日,嘉慶跟隨去了,而且寫詩慶賀,在詩的後面,做出這樣的註解,說康熙老太爺在辛卯那年題寫了「避暑山莊」的匾額,皇父乾隆也是恰好在這年降生在山莊。第二年,乾隆又到避暑山莊過生日,嘉慶再次寫詩祝壽,在詩文的注釋中把「皇父」的出生地說得更明確了。他明明白白地寫到:皇父在辛卯那年誕生於山莊。
嘉慶這兩次寫的詩和注釋表明,在他看來,「皇父」乾隆生在熱河是一件確鑿無疑的事。
可是,過了十幾年以後,嘉慶又放棄了這一看法。原來清朝每一位皇帝登基以後,都要為他的皇父撰修《實錄》和《聖訓》。
嘉慶十二年(公元1807年),嘉慶皇帝命令朝臣編修乾隆的《實錄》和《聖訓》。嘉慶在審閱時發現,這兩部非同小可的文獻典籍,把「皇父」的出生地都寫成了雍和宮。他當即命令編修大臣認真核查。
這時,翰林出身的劉風誥把乾隆當年寫的詩找出來,凡是乾隆自己說生在雍和宮的地方都夾上紙條,送給嘉慶審閱。面對白紙黑字,嘉慶開始感到問題的嚴重性。於是,嘉慶只好放棄獅子園說法,批准在《實錄》和《聖訓》里寫道:「……以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子時,誕上於雍和宮邸。」經明確把乾隆出生地寫成雍和宮。
嘉慶二十五年七月,嘉慶皇帝到塞外打獵,住在避暑山莊,第二天突然死去。在軍機大臣以嘉慶的名義撰寫的遺詔中說,皇父乾隆當年就生在灤陽行宮,即避暑山莊,今天我死在這里,也沒什麼遺憾了。新繼位的道光皇帝發現這一情況後,立即命令以每天六百里加急,將已經發往琉球、越南、緬甸等藩屬國的嘉慶遺詔從路上追回來。把原來說乾隆生在避暑山莊,改寫成乾隆的畫像掛在避暑山莊。
道光為了把他的爺爺乾隆生在北京雍和宮的說法作為結論確定下來,他不得不把他父親嘉慶當年說乾隆生在山莊的詩作都改過來。由於嘉慶的詩早已公開流行天下,這樣大張旗鼓地修改,結果是越抹越黑,使天下的官員百姓對乾隆的出生地問題愈加議論紛紛。
乾隆這么一位很有名的皇帝,不但他的出生地鬧不清楚,甚至就連他的母親是誰人們也產生了懷疑。其中一種很有意思的說法,說是熱河行宮里有一個很醜的宮女在草棚裡面生下了乾隆。
不過,乾隆的生母究竟是誰,只要看一看清朝皇家的家譜《玉牒》和乾隆時期的《實錄》以及《聖訓》,問題就一清二楚了。
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保存的《玉牒》和生卒記錄底稿上,都清楚地寫著:乾隆的親生母親是鈕祜祿氏。在《實錄》和《聖訓》中也有同樣的記載。
乾隆是個大孝子,他在慈寧宮為母親60歲誕辰舉行盛大壽宴,並把它繪畫叫《慈寧燕喜圖》,侍奉母親三次上泰山,四次下江南,多次到塞外避暑山莊。乾隆還別出心裁,用3000多兩黃金做了一個金塔,專門用來存放供奉他母親梳頭時掉下來的頭發,所以叫金發塔。乾隆愛寫詩,在他的詩中,有不少是稱頌生母鈕祜祿氏養育之恩的。
盡管史料上記載得很清楚,乾隆的生母就是鈕祜祿氏。但還是有人硬要從裡面挑出毛病。例如在清朝後期,長沙湘潭有位名叫王闓運的學者提出,乾隆的生母雖然是鈕祜祿氏,但的確與山莊有關。王闓運是曾國藩的幕友,也是晚清著名的詩人。
王闓運在《湘綺樓文集》內的「列女傳」中說:乾隆的生母鈕祜祿氏,老家在承德,家道平常沒有僕人,十三歲時到北京混入姐妹群中入選秀女,被分到雍親王府當使喚丫頭,後來竟生下了乾隆。
在清朝,選秀女的制度是非常嚴格的,清宮的門衛制度更是森嚴。怎麼可能讓承德當地一個女子隨隨便便混進去呢?
圍著乾隆的出生問題,又冒出來另一個說法:說乾隆是浙江海寧一個大鹽商陳閣老的兒子。
浙江海寧縣,在清朝時屬杭州府,是海邊的一個小縣。相傳,海寧有位鹽商叫陳世倌,俗稱陳閣老,在康熙年間入朝為官,與雍親王一家常有往來。這一年,恰好雍親王和陳閣老的兩家夫人分別生了孩子,而且是同年同月同日,雍親王讓陳家把孩子抱入王府看看。可是,等孩子再送出來時,陳家老小個個目瞪口呆,自家的胖小子竟變成了個小丫頭。那換入皇宮的胖小子,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
小說家金庸也是浙江海寧人,他的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便是圍繞乾隆身世之謎展開的。金庸在小說中有聲有色地寫道:陳世倌的小孩抱進雍親王府,「哪知抱進去的是兒子,抱出來的卻是女兒。陳世倌知是四皇子掉了包,大駭之下,一句都不敢泄露出去。」
民間甚至傳說,乾隆登基後六下江南,目的就是探望親生父母。而他六次南巡竟有四次住在陳閣老的私家園林,這是明顯的「假公濟私」,為的是探望自己的生身父母。
所謂的陳閣老,也就是陳世倌,他在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擔任內閣大學士以後時間不長,就因為起草諭旨出錯被革職了,當時乾隆罵他:少才無能,實不稱職。
至於乾隆為什麼六下江南,有四次到浙江的海寧,而且每次都住在陳家的私人花園?據考證,乾隆南巡到海寧,主要是視察耗資巨大的錢塘江海塘工程。
海寧是一個偏僻小縣,找不到比陳家花園更好的地方讓皇帝住了。再說陳家花園離陳家的住宅實際還有幾里路遠,乾隆在陳家花園住過四次,但對陳家子孫卻一次也沒有召見過,更談不上「探望親生父母」了。
有一本晚清文人天嘏寫的野史叫《清代外史》。這位作者在書中還進一步說:乾隆知道自己不是滿族人,因此在宮中常常穿漢服,還問身邊的寵臣自己是否像漢人。
乾隆的確經常穿漢服,現在故宮還保存著不少乾隆穿漢服的畫像。也許這就是引起傳說的原因之一。
參考資料:http://www.cctv.com/program/tsfx/topic/geography/C12859/20040913/101526.shtml
⑽ 乾隆皇帝的事跡300字
乾隆皇帝的生平簡歷:
乾隆帝名愛新覺羅·弘歷,滿族,25歲登基,在位六十年。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清世宗雍正帝胤禛第四子,初封和碩寶親王。
乾隆六十年(1795年),弘歷禪位於皇十五子愛新覺羅·顒琰後又任三年零四個月太上皇,實際掌握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第二長(僅次於其祖父清聖祖康熙帝)、年壽最高的皇帝。
乾隆帝即位初,屢次用兵湘、黔,推行"改土歸流",限制土司勢力。
乾隆十二年(1747年)至十四年春,平定了人口一共數萬的大小金川。 乾隆二十年平定衛拉特蒙古准噶爾部內訌,剪除達瓦齊割據勢力。 二十二年,平定衛拉特蒙古輝特部首領阿睦爾撒納叛亂。乾隆二十三年,平大、小和卓叛亂。
乾隆二十四年事平後,設伊犁將軍,統轄天山南北兩路軍政事務,加強對西北邊疆的統治。乾隆二十九年,遣副都統扎拉豐阿率兵拆毀沙俄先前於准噶爾地所築的全部設施,消除其威脅。規定每年派兵至格爾必齊(今屬俄羅斯)及額爾古訥河(在今黑龍江省與俄羅斯交界處)一帶邊界巡邏。
乾隆三十二年,派軍入緬,乾隆三十四年,遣大學士傅恆督師1.3萬餘人再入緬甸,交戰數月,迫緬王猛駁請和。三十六年,命伊犁將軍伊勒圖接待安置自俄羅斯額濟勒河(伏爾加河)回歸的土爾扈特部。 乾隆三十七年至四十一年春事平後,遂命廢兩金川土司制,設廳委官管轄。
乾隆五十一年到五十二年,派兵鎮壓台灣林爽文起義。五十三年,應安南(今越南北部)國王黎維祁之請,入安南平定內訌。同年,廓爾喀(今尼泊爾)軍進攻中國西藏,命理藩院侍郎巴忠等率軍援藏。
五十六年,廓爾喀軍再次進攻西藏,命福康安為大將軍統兵1.3萬余抗擊,次年將廓爾喀軍逐出藏境,乘勝追入廓境,迫廓爾喀言和。
乾隆帝與前代一樣,重視農業發展,他鼓勵開荒,擴大種植面積,而且通過人口遷移,開發了邊疆地區。乾隆帝重視發展商業並給予寬松政策,他採取了一些恤商政策,金融機構(經營匯兌和存款、信貸的票號)在乾隆朝也開始出現。此時高產經濟作物大量流入,人口數量暴漲。「康乾盛世」步入頂峰。
乾隆時期清朝延續明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對出口貨物的種類也多有限制。在西方工業革命進行的時候,使帝國的科技水平越來越落後;繼明朝中葉西方國家發生資產階級革命的情況下落後於西方後,在清朝同期西方發生的工業革命,讓中國全面落後西方,盛世之下埋藏著深刻危機,中國正處於近代的前夜。
(10)歷史上乾隆皇帝的故事擴展閱讀:
乾隆的故事
設立皇儲
1、弘歷即位初年效法漢人立「嫡長子」的做法,在乾隆元年(1736年),密立嫡出的永璉為皇太子。然而乾隆三年永璉就死了,還不到十歲。後又立皇後生的二兒子永琮為皇太子,不久永琮也死了,才兩歲。
一年後皇後富察氏死在東巡途中,弘歷十分傷心,遂遷怒於庶出的皇長子,皇長子不久憂懼而死,立儲的事讓弘歷傷透了心,他命令大臣不準再提立儲之事。
轉眼到了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六十三歲的弘歷已經沒有任何理由迴避立太子的問題了,這個時候,還活著的皇子只有六人,這六人中,又有兩個過繼給了兄弟,所以可供選擇的就只有四人: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立為皇太子後乾隆改其名為顒琰其餘弟兄均未改名,仍用永)、皇十七子永璘。
弘歷覺得誰都不是理想的人選,相對而言永琰的缺點最少,於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冬,弘歷下定決心,立皇十五子顒琰為太子,按照胤禛定下的規矩「秘密立儲」,他書寫了立儲諭旨,將諭旨藏在一個硬木匣子里,再命人將匣子放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完成了立儲工作。
2、傳讓皇位
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1795年10月15日),圓明園勤政殿,為了不超越自己的祖父康熙大帝的在位時間(61年),已御極天下60年的乾隆決定禪位於自己的兒子嘉慶,弘歷當眾開啟了密封二十二年的鐍匣,宣布永琰為皇太子,改名顒琰,命他即日移居紫禁城內毓慶宮。
以第二年為嘉慶元年,正月初一舉行傳位大典,自己退位稱太上皇帝,仍自稱「朕」,太上皇諭旨稱為「敕旨」。皇帝處理「尋常事件」,如果有重要軍國大事以及官員任免,由太上皇親自指導處理,新授府道以上官員,都要到太上皇前謝恩。太上皇每天還要對皇帝「訓諭」。
嘉慶元年的正月初一日(1796年2月9日),一場千年罕見的傳位大典在紫禁城舉行。八十六歲的乾隆皇帝不靠攙扶,邁著穩健的步伐登上太和殿寶座的台階,就皇帝寶座。
寶座前地上放著拜墊,寶座東側案上陳放著傳位詔書和皇帝玉璽,皇太子顒琰立在西側,侍衛近臣分立太和殿內外,大殿前廣場文武百官按文東武西原則,分班肅立。
朝鮮、安南、暹羅、緬甸等屬國也派使臣前來朝賀,場面庄嚴、壯觀。據說乾隆曾臨時決定不把玉璽授給顒琰,只念一下傳位詔書即可。這可急壞了幾位大學士,因為這樣一來典禮就不圓滿了,傳播天下也有損乾隆帝的形象。
於是連哄帶勸,最後乾隆答應交出玉璽。授璽後,禮部鴻臚寺官員詣天安門城樓,恭宣嘉慶帝欽奉太上皇帝傳位詔書,金鳳頒詔,宣示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