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信宜新寶沙底姓覃歷史
1、據《姓氏考略》載,"夏有地名覃懷,居者以地為氏為覃氏。"。"覃懷"是地名,夏代時的稱謂,今河南溫縣周圍為覃懷,底績是覃懷之地的最底部。《禹貢》雲:"覃懷底績至於衡漳"。《左傳》雲:"覃懷,近河地名。""衡"是稱其重量,漳是河流之意,"衡漳"就是黃河稱起的地方。《左傳覃懷註疏》雲:"河內郡有懷縣,在河之北,善覃懷二字為一地,故雲近河地名。"河南溫縣周圍,夏稱覃地,秦漢稱河內郡,唐宋稱懷州,元以後稱懷慶府。覃懷底績是這塊方的底部,即今溫縣北平皋村,也是漢代以前的古地邢丘。"覃懷"字意來自甲骨文中的解釋。考古學家羅振玉說:"覃像酒盈樽,(古代的酒壺)。郭沫若和陳夢說,"覃"字上面的"西"字,是酒壺的蓋,西下的"曰"是酒壺的大肚,"十"字底部為尖狀,插入地中便於存放。這些歷史大家考析的覃字,正是古代覃懷地區的形貌。覃懷地區,西與北是太岳山脈,南與東是萬里黃河。在今邢台、安陽一帶為"西"處,在今焦作、沁陽一帶為"曰"處,在今溫縣北平皋為"十"的下底處。北平皋四面環水,中為突起高地,黃河過此後,開始東北去,故稱底尖部。此地有一部落叫覃懷氏,其後以部落名為姓,稱為覃懷氏,後簡改為覃姓,稱為覃氏。2、出自南方少數民族姓氏,為復姓皇覃氏所簡改。據《姓氏考略》載,夏有皇覃氏部落,其後亦簡改為覃氏。相傳覃元先(南海人,即今廣東省廣州市,是皇覃氏之後人)義勇隸屬。3、覃(tán)出自姒姓,源自春秋時譚氏為避難所簡改為覃氏(tán,音譚)。譚姓源自春秋時代是以國為氏。根據《萬姓統譜》、《譚氏家譜序》等文獻記載,譚姓家族的祖先本是上古聖君夏禹的姒姓後裔,周朝初年大封先聖之後時,把他們封於譚國,爵位為子爵,後為齊國的附庸國,到春秋時代齊桓公稱霸諸侯,就於周莊王五十四年,即公元前683年,將譚國吞並了,當時譚國的主人譚子奔到莒國去避難,失去祖國的譚國公族後裔就「以國為氏」 而姓了譚(見《譚氏家譜序》)。覃姓為譚姓避禍去言字為覃姓(見《萬姓統譜》)。故譚與覃應為一家。4、土家族覃姓以鄂西南山區腹地長陽、招徠河最為集中,據《覃姓族譜》稱:招徠河是覃姓聖地。覃是早期巴人四姓之一,有學者考證,「覃氏源於曋姓」,這證明早期巴人四姓,曾居住在招徠河流域。請採納
2. 信宜市新寶鎮安馬有沒有4g網路
鄉鎮現在還沒有完全普及的,信宜市區都有些地方沒有4G信號呢
3. 廣東省吳春華書記去信宜市新寶鎮嗎
他是誰?
4. 信宜縣的歷史!你了解多少
1949年10月22日,信宜縣解放先後屬廣東省南路專區,高雷地區、湛江地區管轄。1958年11月15日,信宜、茂名兩縣合並為高州縣,縣治高州城。
5. 9月11號茂名信宜市新寶鎮發生了命案,現在鎮俯置之不理
一級一級的上報,去上訪,總有人會理的。
6. 信宜市新寶鎮中學1999年校長是
信宜市第二中學創建於一九七八年,從有歷史記載到現在,二中已有30年的歷史,是信宜市最早的中學之一。信宜市第二中學是廣東省一級學校、廣東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廣東省綠色學校。近年來,學校先後與北大附中共建「遠程教育示範學校」,與湛江師院、茂名學院建立「教學實習基地」。學校先後被茂名市評為美麗校園、安全文明校園,被信宜市多次評為文明單位、教育先進集體、教學質量優秀中學等;學校黨支部、工會、團委會和體衛後勤多次受到上級的表彰。
7. 請教廣東省茂名市信宜市的歷史沿革
信宜歷史悠久,據本土登高山及大坪出土的石網墜、石紡輪、石船形砸考證,新石器時代晚期便有先民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秦以前信宜屬百越之地,秦平定百越之後,於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在百越設桂林、象、南海三郡,信宜地屬桂林郡。漢元鼎六年(前111年)信宜地屬交趾(後改交州)州史部蒼梧郡端溪縣。晉永和七年(公元346年)信宜地屬廣州晉康郡端溪縣,南朝梁(公元502)始在信宜地置梁德郡及梁德縣。隸屬瀧州,隋開皇十八年(598)梁德縣改為懷德縣。唐武德四年(621)析懷德地置信義、譚峨兩縣。並在信義縣(今鎮隆)設南扶州管轄這三個縣。武德五年又析懷德地置特亮縣,也屬南扶州,唐貞觀八年(634)南扶州改稱竇州,管轄范圍不變,隸屬嶺南道容縣都督府。宋開寶五年(972)廢懷德、潭峨、特亮三縣,其地並入信義縣。仍隸屬竇州。宋太平興國元年(976)避宋太宗趙光義諱,信義縣改信宜縣。宋熙寧四年(1071)廢竇州,信宜歸廣南西路高州管轄。元朝屬海北海南道高州路,明屬廣東承宣布政使司高州府。明萬曆五年(1577)羅旁戰事後,將信宜之定康、信豐、感化、從善、鎮南5個都(今白石、大成、錢排、合水、新寶,平塘、思賀、貴子、旺沙、硃砂、安莪、洪冠、茶山、懷鄉等鎮)池洞部分、高州之馬貴、古丁、深鎮及羅定之扶合、加益、棼濱、新樂一帶,劃給新設的西寧縣。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經朝廷批准,定康、信豐、感化、從善四都重歸信宜管轄。沿稱舊圖,鎮南都仍留西寧縣。清朝信宜隸屬廣東省高州府。民國(1912)之後 信宜先後屬高州軍政府、高州綏靖處、高雷道、南路綏靖委員公署、「八屬」善後督辦公署、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1949年10月22日,信宜縣解放先後屬廣東省南路專區,高雷地區、湛江地區管轄。1958年11月15日,信宜、茂名兩縣合並為高州縣,縣治高州城。1961年4月1日,信宜縣從高州縣分出重設,治所住東鎮,原信宜縣的古丁公社(含古丁、馬貴、深鎮3個鎮)劃歸高州縣管轄,1983年7月起,信宜隸屬茂名市,1995年9月1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縣級市)。轄東鎮、鎮隆、水口、北界、高坡、金銅、徑口、丁堡、池洞、硃砂、安莪、貴子、旺沙、洪冠、茶山、懷鄉、白石、大成、錢排、合水、新寶,平塘、思賀等23個鎮。2004年將徑口並入金垌鎮,高坡並入北界鎮,安莪、旺沙並入硃砂鎮。2005年東鎮鎮改為街道辦事處。現在全市18個鎮及1個街道辦,下轄370個村委會及8個居委會。潘茂名 晉永嘉(307—313)末處士,世居根子浮山下,即今高州之潘村,治《易》明《詩》。一日入山,遇老人對奕,旁睨良久。老者曰:「孺子頗解此耶」?對曰:「入由蛇竇,出似雁行」。老者異之,勸令學道,授以長生夜視之術。從此,潘茂名便在這里「朝汲泉於此山,暮洗術於鑒水,采丹田之芝,煮白石之髓,嚼瑤筍之芽,餐碧奈之蕊,勤洗伐而脫塵凡,取精華而去渣滓」,終於煉成大還丹和小還丹,用此神效丹葯,在粵西一帶特別是高雷(高州府、雷州府,今湛江茂名一帶)地方救治百姓,撲滅了瘟疫。高州有多處廟宇供奉潘仙,茂名的地名也因之而來。 潘茂名的事跡在隋朝和唐朝的中央政府確認。隋朝開國18年(公元598),先用其名命名茂名縣(屬高涼),唐太宗貞觀18年(公元644年)又把南宕州以潘茂名的姓命名潘州。全國以道士之姓設州,以名設縣,唯有潘茂名一個。 「高州」這個地名概由「高涼郡」演變而來,「高涼」兩字可能是「高高的涼爽的山崗」,高州為梁大通中(公元527--528年)正式命名。 高州府禹貢楊州南境,秦為南海郡地。漢為合浦郡高涼縣地。三國晉宋為高涼、高興郡地。梁為高州地(梁大通中(527—528年)正式命名高州)又分置電白郡,隋平陳郡廢為高涼,永熙二郡地,時茂名電白屬高涼郡,良德屬永熙郡。 唐初屬高州,貞觀八年(634年)分置潘州治茂名,二十二年(648年)又陡置高州始治高涼移治良德。天寶初(742年)改高州曰高涼郡,潘州曰南潘郡,五代屬南漢。宋開寶五年(972年)省潘州入高州仍曰高涼郡,屬廣南西路。景德元年(1004年)州廢屬竇州,三年(1006年)復置。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高州路安撫司。十九年(1280年)改總管府屬湖廣行中書省。明曰高州府屬布政司使。 本朝(清)因之屬廣東省領州一(化州)縣五(茂名、電白、信宜、吳川、廉江)。茂名縣(即今高州市)漢為合浦郡高涼縣地,隋置茂名縣(開皇18年公元578年)屬高涼郡。唐初屬高州,貞觀元年(627年)改屬南宕州。八年(634年)於縣置潘州。五代梁開平元年(907年)改曰越裳,後唐同光初(923年)復故。宋開寶五年(872年)州廢,以縣屬高州。景德元年(1004年)屬竇州。三年(1006年)還屬高州。元復屬高州,大德八年(1304年)徒高州路來治(茂名縣)。明為高州府治本朝因之 。 據《元和郡縣志》:「有茂名水」故名茂名縣。1958年設市。 2000年,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茂名市總人口5238426人;茂南區 644301人、電白縣 1459219人、高州市 1219132人、化州市 1007796人、信宜市 907978人。 2002年,茂名市轄2個市轄區、1個縣,代管3個縣級市,18個街道、102個鎮。 2003年12月,茂名市調整縣(市)部分鎮行政區劃(詳細情況)。全市原有103個鎮。這次調整,撤並鎮12個(信宜市3個、高州4個、化州2個、電白3個);撤鎮改為街道辦事處5個,其中信宜1個(東鎮鎮)、化州1個(石灣鎮)、茂港區1個(南海鎮已改為南海、高地兩個街道辦)、茂南區2個(高山鎮、新坡鎮)。(市委、市政府於7月31日下發了《關於調整茂名鎮級行政區劃的通知》,要求在10月30日前完成撤並鎮的移交手續,重組新的鎮政府。) 截至2005年12月31日,茂名市轄2個市轄區、1個縣,代管3個縣級市,20個街道、87個鎮
8. 信宜市新寶鎮橫源文樓坑生產隊有多少人口
去隊里問一下工作人員,就知道這個隊有多少人口
9. 廣東省茂名市信宜縣新寶鎮白龍潘氏,求起源
你到信宜市族譜製作中心找找看。他們的電話8909365
10. 廣東信宜市新寶鎮將來會有高速公路嗎
暫時還沒有聽到新聞說在那建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