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歷史名人團結的故事

歷史名人團結的故事

發布時間:2021-03-11 18:57:56

『壹』 名人團結的故事

黃繼光的故事

5 黃繼光,
一個值得我們中國人驕傲的名字,
為了祖國的榮譽,
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敵人的槍口。

那是在1952年的朝鮮戰場,上甘嶺戰役打響了……
黃繼光所在部隊在進攻597.9高地主峰的時候,
遇到了敵人幾個火力點的壓制不能前進,
戰士們屢次突擊,傷亡慘重,但都被擋了回來;

眼看已是凌晨四點多鍾,天快要亮了,
如再拿不下火力點,攻下主峰,
我軍的戰果將全部喪失,
怎麼辦?怎麼辦!

在這關鍵時刻,
他——黃繼光,毅然挺身而出,
滿懷必勝的信念,
帶著兩個戰士,拿著手雷,向敵人的火力點爬去……

幾個火力點被摧毀了,
但還有一個射孔的機槍在瘋狂掃射,
這時,一個戰士倒下了,另一個戰士受傷了,
手雷擲完了,黃繼光自己身體也多處受傷,

在這槍林彈雨中,
面對這重重的困難,
黃繼光用盡全力,艱難地挪動著身體,
毅然頑強地爬向火力點,
在接近火力點不到10米的時候,
我們的英雄勇敢地站起來了,
這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勇氣,是多麼地令人感動和振奮啊!

這時,黃繼光彷彿感覺到,他的身後,
戰士們正急切地看著他,
祖國人民在注視著他,
朝鮮人民在盼著他;

只見他像鋼鐵巨人一般,
慢慢地向火力點靠近,
奮不顧身地向火力點撲過去,
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敵人的槍口……

火力點拿下了,
任務完成了,
上甘嶺戰役勝利了,
但我們的英雄卻壯烈犧牲了。

黃繼光為了保衛祖國人民的安全,
為了朝鮮人民的解放事業而英勇獻身;
他的光輝事跡,
譜寫了一曲中朝人民團結戰斗的勝利贊歌;
他英勇頑強的光輝形象,
閃爍著愛國主義、國際主義的燦爛光輝。

『貳』 急:團結的事例(一定要名人的)

廉頗與藺相如的「將相和」

戰國時候,趙國藺相如完璧歸趙有功,拜為上卿,位在大將廉頗很不服氣,揚言要侮辱藺相如。相如總是躲避廉頗,相如的門客認為他害怕廉頗將軍。

相如說:「秦王我都不怕,難道還怕廉頗?秦國之所以不派兵來攻打趙國,就因為趙國有我與廉頗將軍在。我所以那樣對待廉頗將軍,是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啊!」

廉頗聽到這番話後,很是慚愧,親自上相如門前請罪,兩個結成了刎項之交,共同為趙國的穩定而貢獻力量。

(2)歷史名人團結的故事擴展閱讀:

將相和的歷史背景

春秋戰國(公元前475—公元前221),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時期。當時,比較強的國家有七個,即秦、楚、齊、趙、燕、魏、韓,稱為「戰國七雄」。七雄並峙,戰火頻繁。秦國是最強的一個。秦國地處函谷關以西,其餘六國在函谷關以東。

趙國的東面是富強的齊國,西面是強大的秦國。趙國處在兩大強國之間。「完璧歸趙」的故事發生在秦國全力進攻楚國的時候。秦國不能集中更多兵力對付趙國,經常用威脅的手段占趙國的便宜。

大夫、卿的官職,分別分為上、中、下三等,上大夫是最高一級的大夫。上卿是諸侯下面最高的官職。廉頗在趙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的時候,因伐齊有功,已經被提升為上卿。藺相如也做上卿,但由於是文官,上朝集會時,位置在廉頗的右邊。

『叄』 有關古今中外名人團結的事例

1、馬克思與恩格斯

馬克思與恩格斯這兩位革命巨人之間的團結與友誼,是世界上的任何的團結與友誼都沒法比的。馬克思對恩格斯的才能十分敬佩,說自己總是踏著恩格斯的腳印走,而恩格斯總是認為馬克思的才能要超過自己,在他們的共同事業中,馬克思是第一提琴手而自己是第二提琴手。

他們一起合作,親密無間,《資本論》這部經典著作的寫作及出版,就是他們團結合作一起努力地結晶。

2、抗戰當前國共合作

國民黨和共產黨是不共戴天之仇,國民黨一直都在逮捕共產黨員,但是面對日本侵略中國,共產黨領袖毛澤東和國民黨領袖蔣介石選擇先放下仇恨聯合抗日。

拓展資料: 關於團結的名言


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 ——毛澤東

全世界無產者為什麼不會團結起來,奮然而起?他們除了鎖鏈什麼都不會失去!——奧尼爾

一滴水只有放進大海里才永遠不會乾涸,一個人只有當他把自己和集體事業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才能最有力量。 ——雷鋒

為了達到偉大的目標和團結,為此所必需的千百萬大軍應當時刻牢記主要的東西,不因那些無謂的吹毛求疵而迷失方向。 ——恩格斯

只要千百萬勞動者團結得像一個人一樣,跟隨本階級的優秀人物前進,勝利也就有了保證。 ——列寧



『肆』 名人團結的故事

1、最經典的莫過於劉關張三兄弟
從桃源結義到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到古城釋嫌到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親率幾十萬大軍攻打東吳。雖然最後失敗了,但這種團結的兄弟精神永遠被後人懷念。

2、還有就是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我想大家都知道了吧。
廉頗最後被藺相如所啟發感動,兩人成了好朋友
3、還有就是周恩來
他無論是在戰爭時期,還是在建設時期,都在積極的協調高層領導之間的關系,尤其是老毛和其他領導人的關系。並且他的這一能力用到外交上幫助中國建立了廣泛的友誼
參考資料:字多一點的我實在找不到

『伍』 歷史上團結協作的故事

我想,最能夠說明事實的是兩次國共合作
第一次合作取得北伐勝利
第二次合作取得抗日戰爭勝利
還有就是赤壁之戰,孫劉兩家聯盟,共抗曹操,以少勝多

『陸』 關於團結的名人事例

1、鄧稼先、錢學森等科學家及廣大科技工作者團結奮進,使「兩彈一星」成為上世紀中華民族最輝煌的偉業之一。

2、孔融四歲的時候,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每次孔融總是拿一個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見了,問道:「你為什麼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就流傳千載,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

3、維勒和李比希都是19世紀德國傑出化學家。他們兩人的性格迥異,李比希激烈,爽朗,風風火,像一團烈火;維勒平和、沉穩 、文文靜靜,像一盆冷水。但兩個感情很好,親密無間。他們密切配合,致力於科學研究。

共同對無機化學、有機化學作出了貢獻,同是有機化學的創始者。李比希在自傳中寫道:「我的最好運氣,就是有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多年來我和這位朋友真誠合作,毫無隔閡……手攜手地向前,這一位行動時,那一位已經准備好。」由於兩人的真誠合作,因此,才創造出科學研究上的輝煌。

4、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誼與合作是人類的典範 。從1842年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會晤起,40年裡,他們在領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偉大斗爭中,團結作戰,患難與共, 建立了真摯的友誼。兩人合作,共同創立的馬克思主義學說。

5、萊特兄弟的故事萊特兄弟,美國發明家。1903年他們共同合作成功地完成首次飛行試驗後,兄弟兩人名揚全球。

『柒』 誰能提供古代名人相互團結合作的故事

孔融讓梨
孔融(153—208年),魯國人(今山東曲阜),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學創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據史書記載,孔融幼時不但非常聰明,而且還是一個注重兄弟之禮、互助友愛的典型。
孔融四歲的時候,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每次,孔融總是拿一個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見了,問道:「你為什麼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就流傳千載,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

團結的力量——中國古代寓言

吐谷渾阿豺有疾,召母弟慕利廷曰:「汝取一箭折之。」慕利廷折之。「汝取十九支箭折之。」慕利廷不能折。阿豺曰:「汝曹知乎?單者易折,眾者難摧。戮力一心,然後社稷可固。」阿豺有子二十人,終生同心協力。

從前,吐谷渾國的國王阿豺有20個兒子。他這20個兒子個個都很有本領,難分上下。可是他們自恃本領高強,都不把別人放在眼裡,認為只有自己最有才能。平時20個兒子常常明爭暗鬥,見面就互相譏諷,在背後也總愛說對方的壞話。

阿豺見到兒子們這種互不相容的情況,很是擔心,他明白敵人很容易利用這種不睦的局面來各個擊破,那樣一來國家的安危就懸於一線了。阿豺常常利用各種機會和場合來苦口婆心地教導兒子們停止互相攻擊、傾軋,要相互團結友愛。可是兒子們對父親的話都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表面上裝作遵從教誨,實際上並沒放在心上,還是依然我行我素。

阿豺的年紀一天天老了,他明白自己在位的日子不會很久了。可是自己死後,兒子們怎麼辦呢?再沒有人能教誨他們、調解他們之間的矛盾了,那國家不是要四分五裂了嗎?究竟用什麼辦法才能讓他們懂得要團結起來呢?阿豺越來越憂心忡忡。

有一天,久病在床的阿豺預感到死神就要降臨了,他也終於有了主意。他把兒子們召集到病榻跟前,吩咐他們說:「你們每個人都放一支箭在地上。」兒子們不知何故,但還是照辦了。阿豺又叫過自己的弟弟慕利延說:「你隨便拾一支箭折斷它。」慕利延順手撿起身邊的一支箭,稍一用力,箭就斷了。阿豺又說:「現在你把剩下的19支箭全都拾起來,把它們捆在一起,再試著折斷。」慕利延抓住箭捆,使出了吃奶的力氣,咬牙彎腰,脖子上青筋直冒,折騰得滿頭大汗,始終也沒能將箭捆折斷。

阿豺緩緩地轉向兒子們,語重心長地開口說道:「你們也都看得很明白了,一支箭,輕輕一折就斷了,可是合在一起的時候,就怎麼也折不斷。你們兄弟也是如此,如果互相鬥氣,單獨行動,很容易遭到失敗,只有20個人聯合起來,齊心協力,才會產生無比巨大的力量,可以戰勝一切,保障國家的安全。這就是團結的力量啊!」

兒子們終於領悟了父親的良苦用心,想起自己以往的行為,都悔恨地流著淚說:「父親,我們明白了,您就放心吧!」

阿豺見兒子們真的懂了,欣慰地點了下頭,閉上眼睛安然去世了。

折箭的道理告訴我們:團結就是力量,只有團結起來,才會產生巨大的力量和智慧,去克服一切困難。

三個和尚的故事
有一句老話,叫"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如今,這三個觀點過時了.現在的觀點是"一個和尚沒水吃,三個和尚水多得吃不完."
有三個廟,這三個廟離河邊都比較遠.怎麼解決吃水問題呢 第一個廟,和尚挑水路比較長,一天挑了一缸就累了,不幹了.於是三個和尚商量,咱們來個接力賽吧,每人挑一段路.第一個和尚從河邊挑到半路停下來休息,第二個和尚繼續挑,又轉給第三個和尚,挑到缸里灌進去,空桶回來再接著挑,大家都不累,水很快就挑滿了.這是協作的辦法,也叫"機制創新".
第二個廟,老和尚把三個徒弟都叫來,說我們立下了新的廟規,要引進競爭機制.三個和尚都去挑水,誰挑得多,晚上吃飯加一道菜;誰水挑得少,吃白飯,沒菜.三個和尚拚命去挑,一會兒水就挑滿了.這個辦法叫"管理創新".
第三個廟,三個小和尚商量,天天挑水太累,咱們想想辦法.山上有竹子,把竹子砍下來連在一起,竹子中心是空的,然後買了一個轆轤.第一個和尚把一桶水搖上去,第二個和尚專管倒水,第三個和尚在地上休息.三個人輪流換班,一會兒水就灌滿了.這叫"技術創新".
由三個和尚沒水喝,到三個和尚通過不同的辦法達到共同的目的,關鍵在於不局限於固有的思維,發揚了團結協作,良性競爭,開拓創新的精神.故事新解,給我們新的啟發!

『捌』 關於團結的歷史故事

1、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漢、滿、蒙等各族將士為著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相互支援,並肩作戰。1841年1月初,英軍發動突然襲擊,攻佔大角、沙角炮台,土家族將領陳連升、陳舉鵬父子及土家、苗族守台官兵600多人全部壯烈犧牲。

在近代中國抗擊外國侵略者的斗爭中,陳連升是第一位為國捐軀的少數民族將領。1842年7月,英軍進攻鎮江,副都統海齡(滿族)率4000餘名滿、蒙、漢族將士殊死抵抗,終因力量懸殊,全部戰死。

恩格斯在贊揚鎮江守軍的英勇精神時指出:「如果這些侵略者到處都遭到同樣的抵抗,他們絕對到不了南京。」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為國捐軀的少數民族將領還有定海三總兵之一的鄭國鴻(回族)、兩江總督裕謙(蒙古族)等。

為國捐軀的漢族將領更多。這說明反抗西方列強的侵略是整個中華民族的神聖事業。在此後的其他幾次大的反侵略戰爭如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戰爭、抗擊八國聯軍戰爭中,都活躍著各民族將士的身影,也都有各民族將士流血犧牲。

尤其是台灣各族人民,自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就多次抗擊過外國侵略者的侵犯。中日甲午戰爭,以中國被迫簽訂《馬關條約》而結束。

當台灣各族人民獲悉清政府已將台灣割讓給日本的消息後,「驟聞之,若午夜暴聞轟雷,驚駭無人色,奔走相告,聚哭於市中,夜以繼日,哭聲達於四野。」

他們相繼鳴鑼罷市,抗議清政府的賣國行徑。在保衛台灣的戰斗中,不畏強暴的台灣各族人民在外援盡失的艱苦條件下,先後戰斗100多次,抗擊日本三個近代化師團和一支海軍艦隊,打死打傷日軍32000多人,直至因彈盡糧絕而失敗。台灣各族人民為保衛祖國神聖領土,寫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頁。

2、元鼎二年(前115年)隨張騫至長安的烏孫使者回國,報告漢王朝的強盛後,增強了烏孫王昆莫對漢王朝的信任。

他再次派使者到長安,表示願得尚漢公主,為昆弟,請求與漢和親。元封六年(前105年),漢武帝把江都王劉建之女細君作為公主嫁給昆莫,並賜乘輿服御物,為備官屬宦官侍御數百人。

細君死後,漢王朝又將楚王劉戊之女解憂公主嫁給烏孫王岑陬。這兩次和親,對於鞏固漢與烏孫的友好關系,使烏孫成為漢在西方牽制匈奴的一支重要力量,以及發展雙方經濟、文化交流等,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3、王昭君,名嬙,字昭君。西晉時,為避司馬昭之諱,改稱明君。西漢晚期生於南郡興山縣(今湖北省秭歸縣)。因聰慧麗質,漢元帝時入宮為待詔。

西漢晚期,漢王朝和匈奴停息了長期的戰亂,恢復了和親關系。漢元帝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西漢王朝答應匈奴呼韓邪單於的要求,同意王昭君出塞和親。從此出現了漢匈和好、民族和睦相處的局面,受到歷代人民的稱贊。

王昭君自願出塞,遠嫁異族,表現了一個弱女子不顧邊塞荒涼,不畏北地風寒和氈帳之苦的非凡膽識和勇氣。昭君出塞和親,是當時漢匈雙方政治上的一件大事

昭君出塞後60年,是漢匈和睦相處的60年,也是包括呼和浩特地區在內的整個漠南和平發展的60年,出現了牛馬布野人民熾盛的繁榮景象。飽經戰亂之苦後享受了60年和平生活的漢匈各族人民,深深地愛戴著王昭君。

民間傳說,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下嫁呼韓邪單於。她出塞時,和呼韓邪單於走到黑河邊上,只見朔風怒吼,飛沙走石,人馬不能前進。昭君款款地彈起了她所帶的琵琶,頓時狂風停止呼號,天上彩霞橫空,祥雲繚繞,地下冰雪消融,萬物復甦。

一會兒,遍地長滿了鮮嫩的青草,開遍了絢麗的野花。遠處的陰山變綠了,近處的黑水澄清了。還飛來了無數的百靈、布穀、喜鵲,在她(他)們頭頂上盤旋和歌唱。單於和匈奴人民高興極了,於是就在黑水邊定居下來。

後來,王昭君和單於走遍了陰山山麓和大漠南北。昭君走到哪裡,哪裡就水草豐美,人畜兩旺。在缺少水的地方,昭君用琵琶一劃,地上就會出現一條玉帶般的河流和片片綠茵茵的嫩草。昭君還從一個漂亮的錦囊里取出五穀種子,撒在地下,於是就長出了五穀雜糧。

昭君去世時,遠近的農牧民紛紛趕來送葬,他們用衣襟包上土,一包一包的壘起了昭君墓。傳說昭君墓一日三變,晨如鋒,午如鍾,酉如樅。就是說,昭君墓早晨猶如一座山峰,中午猶如一座鼎鍾,黃昏時猶如一棵雞樅(傘菌科圓錐形菌綱植物)。

王昭君是民族團結友好的象徵,她的功績也得到後世的尊重。

4、古時候,有一位勤勞聰明的老獵人,家裡有三個兒子。這三個兒子經常為了一點小事吵嘴、打架,平時好吃懶做,除了自己,他們誰也瞧不起,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最有本事。

當兩個兒子打架時,另一個兒子不僅不勸架,還在旁邊看熱鬧,家裡被他們搞得亂七八糟,日子也越來越艱難。老獵人常常搖頭嘆息道:真是作孽喲,養了三個兒子,不爭氣,只顧自管自,這樣下去日子可怎麼過喲!

老獵人決定想個辦法來教育他們,他先叫三個兒子每人折一根筷子,兄弟三個輕輕一折就斷了,老獵人又叫每人折一捆筷子,兄弟三人用盡全身力氣,臉漲得通紅,怎麼也折不斷。

老獵人意味深長地說:「就向你們剛才折筷子一樣,你們三兄弟,認也離不開誰,大家團結起來,就好比一捆筷子,合起來誰也折不斷,如果你們都自以為了不起,那就什麼本事也沒有。」

兄弟三人明白了折筷子的道理,從此他們團結友愛、互相幫助、共同勞動,日子過得很幸福。

5、唐朝的時候,郭子儀和李光弼同時在朔方節度使安思順手下當副將,一天兩人之間發生了矛盾,此後見面很少說話。

後來范陽節度使安祿山起兵叛亂,朝廷提拔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這樣一來郭子儀就成了李光弼的頂頭上司,緊接著朝廷又令郭子儀帶兵征討安祿山。

李光弼感到自己的處境很危險,怕郭子儀整到他們全家,就硬著頭皮去郭子儀那裡去賠禮去說:「過去是我做的不好,太不對了,請您大人不記小人過,您怎麼處罰我都行,只要您放寬我的父母和家人就可以了……」

其實郭子儀根本沒想過這個問題,見李光弼這樣說,趕緊從座上下來抱著他說:「您說哪去了?,我怎是那種小肚雞腸的人?再說我也有不對的地方,不能都怪你……現在,國家正處在動亂之機,我們更應該緊密團結,共同對敵才對啊。」

從此兩人解除了前嫌,有事共同研究處理。

『玖』 有什麼關於團結的名人事例

1、有一個裝扮像魔術師的人來到一個村莊,他向迎面而來的婦人說:「我有一顆湯石,如果將他放入燒開的水中,會立刻變出美味的湯來,我現在就煮給大家喝。」

這時,有人就找了一個大鍋子,也有人提了一桶水,並且架上爐子和木材,就在廣場煮了起來。這個陌生人很小心的把湯石放入滾燙的鍋中,然後用湯匙嘗了一口,很興奮的說:「太美味了,如果再加入一點洋蔥就更好了。」

立刻有人沖回家拿了一堆洋蔥。陌生人又嘗了一口:「太棒了,如果再放些肉片就更香了。」又一個婦人快速回家端了一盤肉來。「再有一些蔬菜就完美無缺了。」陌生人又建議道。

在陌生人的指揮下,有人拿了鹽,有人拿了醬油,也有人棒了其它材料,當大家一人一碗蹲在那裡享用時,他們發現這真是天底下最美味好喝的湯。

2、孔融四歲的時候,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每次,孔融總是拿一個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見了,問道:「你為什麼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

孔融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就流傳千載,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

3、汶川大地震發生後,廣大解放軍、武警官兵與醫療救護人員及無數志願者團結一心,全力戰斗在搶險救災第一線,有的還獻出了寶貴生命。而抗震小英雄陳浩的事跡更令國人感動。他們用實際行動證明:在大災大難面前,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團結的民族、永遠不可戰勝的民族。

4、馬克思與恩格斯這兩位革命巨人之間的團結與友誼,是世界上的任何的團結與友誼都沒法比的。馬克思對恩格斯的才能十分敬佩,說自己總是踏著恩格斯的腳印走,而恩格斯總是認為馬克思的才能要超過自己,在他們的共同事業中,馬克思是第一提琴手而自己是第二提琴手。

他們一起合作,親密無間,《資本論》這部經典著作的寫作及出版,就是他們團結合作一起努力地結晶。

5、管仲家貧,自幼刻苦自學,通「詩」、「書」,懂禮儀,知識豐富,武藝高強。他和摯友鮑叔牙分別做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的師傅。齊襄公十二年(前686年),齊國動亂,公孫無知殺死齊襄王,自立為君。一年後,公孫無知又被殺,齊國一時無君。

逃亡在外的公子糾和小白,都力爭盡快趕回國內奪取君位。管仲為使糾當上國君,埋伏中途欲射殺小白,箭射在小白的銅制衣帶鉤上。小白裝死,在鮑叔牙的協助下搶先回國,登上君位。他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齊桓公。

桓公即位,設法殺死了公子糾,也要殺死射了自己一箭的仇敵管仲。鮑叔牙極力勸阻,指出管仲乃天下奇才,要桓公為齊國強盛著想,忘掉舊怨,重用管仲。桓公接受了建議,接管仲回國,不久即拜為相,主持政事。管仲得以施展全部才華。

閱讀全文

與歷史名人團結的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