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關於嚴於律己的歷史故事

關於嚴於律己的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2021-03-11 18:56:14

1. 關於廉潔自律的故事

周恩來的廉潔自律
星移斗轉,光陰荏苒。敬愛的周恩來同志離開我們整整20個春秋了。20年前,百萬首都人民肅立十里長街,頂風冒雪,哭送周恩來靈車的動人情景,至今還歷歷在目。隨著時光流逝,人們對周恩來懷念和敬仰之情,不但沒有淡薄,反而與日俱增。

那麼,周恩來為何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博得人民的顆顆愛心?這是因為,一方面,他在締造和建設新中國的偉大歷史進程中,為黨和人民建樹了不可磨滅的豐功偉績;另一方面,他畢生嚴於律己,清正廉潔,不求索取,但求奉獻,把一切獻給了黨和人民,連自己的骨灰都撒到中華大地,完全徹底地實踐了他「活著為人民服務,死後也要為人民服務」的宏願。正是這兩個方面的有機結合,構成了周恩來特有的純真的人格魅力,從而贏得了人民衷心的愛戴和欽佩,甚至連他的一些國內外政敵也不得不為之折服。

周恩來廉潔自律的表現是多方面的,也是一貫的。在此,僅就同當前對領導幹部廉潔自律要求相關的一些方面,列舉一些具體事例。這樣,難免掛一漏萬,不過可以從細微處見精神。

(一)對待個人生活

衣著——在人們的印象中,周恩來總是那樣衣冠楚楚,風度翩翩。殊不知,他僅有的幾套料子服裝,大都穿了幾十年,有的破損了,精心織補後繼續穿。有一次,他穿織補過的衣服接待外賓,身邊工作人員說這套「禮服」早該換換啦。他笑笑說:「穿補釘衣服照樣可以接待外賓。」「織補的那塊有點痕跡也不要緊,別人看著也沒關系。丟掉艱苦奮斗的傳統才難看呢!」他的襯衣磨破了,換上新的領口和袖口照舊穿。1963年,他出訪亞非歐14國,到了開羅,他換下縫補多次的襯衣,隨行工作人員不便拿給外國賓館去洗,只好請我駐埃及使館的同志幫忙,並叮囑洗時不要用力,以免搓破。大使夫人看到後,感動得邊洗邊流淚。至於他穿用了幾十年破舊的睡衣、皮涼鞋和第一代上海牌國產手錶等,已作為珍貴文物,存放在中國歷史博物館。

飲食——周恩來的家常飯菜很簡單,主食經常吃些粗糧,副食一般是一葷一素一湯。他規定的工作餐標準是四菜一湯的家常飯菜。他說:「四菜一湯既經濟又實惠。」他在外地視察或主持會議,同大家吃一樣的飯菜,不搞特殊,離開時一定付清錢和糧票。他不僅自己這樣做,還要求其他領導幹部也這樣做。有一次,他出差到上海,聽說有的領導同志帶著夫人、孩子到地方去,所有的食宿費用都由地方開支,非常生氣。回北京後,他在全國第三次接待工作會議上向各省市代表提出:「今後無論哪個領導到省里去,吃住行等所有開支,地方一概不要負擔,都要給客人出具帳單,由本人自付。這要形成一種制度。」一位專機機長的回憶,頗為傳神地反映了他在飲食方面的律己要求。有一次,這位機長看他吃飯,掉了個飯粒在桌上,他連夾兩次才夾住放進嘴裡,笑著吃了。看到這種情景,這位機長後來感慨地說:「我心裡不禁百感交集。什麼叫廉潔,看看總理就知道了。」

住房——建國初期,周恩來搬進了中南海西花廳,一住就是26年,直到他去世。西花廳是清朝乾隆年間修建的老式平房,潮濕陰冷。身邊工作人員於心不安,多次提出修繕,但他堅決不同意。1959年底,趁他和鄧穎超出差外地時間較長,對西花廳進行了保護性維修。他回京一進門就驚訝地問:「這是怎麼回事?誰叫你們修的?!」他還說:「我身為總理,帶一個好頭,影響一大片;帶一個壞頭,也影響一大片。所以,我必須嚴格要求自己。」按照他的要求,撤掉了新添置的地毯、沙發、窗簾、吊燈等陳設。事後,對這次「修房風波」,他主動在國務院會議上作了三次檢討,向到會的副總理和部長們說:「你們千萬不要重復我的這個錯誤。」

用車——周恩來對自己乘坐的轎車沒有什麼特殊要求,後來他經常乘坐的專車是紅旗轎車。他說:「別人不坐我坐,我喜歡國產車。」國家進口了一批高級賓士車後,有關部門想給他換一輛。他不同意,嚴肅地說:「那個賓士車誰喜歡坐誰坐去,我不喜歡,我就坐『紅旗』。」在用車問題上,他公私分明,毫不含糊。他去理發,醫院看病,探親訪友,看戲等,都算作私人用車,總要叮囑身邊工作人員照章付費,從工資中扣交。

周恩來的基本生活要素,衣食住行的儉朴作風,受到了長期在他身邊工作的人員交口稱贊。有位秘書說:「總理除了工作,個人一生無所他求。特別是生活的儉朴,更是眾口皆碑。」不是親眼所見是很難想像到了什麼程度。

同周恩來接觸較多的一些知名人士,對他廉潔儉朴的生活作風也是贊不絕口。宋慶齡說:「周總理在個人生活和作風上,和他在政治上一樣,是一個真正的共產主義者。」

2. 關於自律的名人故事

1、中國-思想家-許衡
許衡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歷法學家。一年夏天,許衡與很多人一起逃難。在經過河陽時,由於長途跋涉,加之天氣炎熱,所有人都感到飢渴難耐。
這時,有人突然發現道路附近剛好有一棵大大的梨樹,梨樹上結滿了清甜的梨子。於是,大家都你爭我搶地爬上樹去摘梨來吃,唯獨只有許衡一人,端正坐於樹下不為所動。
眾人覺得奇怪,有人便問許衡:「你為何不去摘個梨來解解渴呢?」許衡回答說:「不是自己的梨,豈能亂摘!」問的人不禁笑了,說:「現在時局如此之亂,大家都各自逃難,眼前的這棵梨樹的主人早就不在這里了,主人不在,你又何必介意?」
許衡說;「梨樹失去了主人,難道我的心也沒有主人嗎?」許衡始終沒有摘梨。
混亂的局勢中,平日約束、規范眾人行為的制度在飢渴面前失去了效用。許衡因心中有「主」則能無動於衷。在許衡心目中的這個「主」就是自律。有了自律,才能在沒有紀律約束的情況下亦能牢牢把握住自己。
2、英國-物理學家-牛頓
牛頓研究學問非常專心。有一次,朋友請客,席間,他想起家中有瓶好酒,於是叮囑朋友稍等,自己回家取酒。這位朋友左等右等,就是不見牛頓回來,只好去看個究竟。原來牛頓在回家的路上,想起一項實驗的做法,到家後,就一頭栽進實驗室,做起實驗,把取酒招待朋友的事忘的一乾二凈。
又有一次,他餓了,煮雞蛋吃,卻一邊想問題,一邊把雞蛋放進鍋子中,等問題解決了,想吃雞蛋時,揭開鍋蓋,撈起的竟是自己的懷表。
3、明代-大學士-徐溥
少年時代的徐溥性格沉穩,舉止老成,他在私塾讀書時,從來都不苟言笑。一次塾師發現他常從口袋中掏出一個小本本看,以為是小孩子的玩物,等走近才發現,原來是他自己手抄的一本儒家經典語錄,由此對他十分贊賞。
徐溥還效仿古人,不斷地檢點自己的言行,在書桌上放了兩個瓶子,分別貯藏黑豆和黃豆。每當心中產生一個善念,或是說出一句善言,做了一件善事,便往瓶子中投一粒黃豆;相反,若是言行有什麼過失,便投一粒黑豆。開始時,黑豆多,黃豆少,他就不斷地深刻反省並激勵自己。漸漸黃豆和黑豆數量持平,他就再接再厲,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久而久之,瓶中黃豆越積越多,相較之下黑豆漸漸顯得微不足道。直到他後來為官,一直都還保留著這一習慣。
憑著這種持久的約束和激勵,他不斷地修煉自我,完善自己的品德,後來終於成為德高望重的一代名臣。徐溥對自己行為的高標准約束顯示了他強烈的自律意識,即使是在個人獨處時,也能自覺地嚴於律己,謹慎對待自己的一言一行。
慎獨是自律的最高境界,它能讓一個人在獨立工作、無人監督的時候仍然能夠不被外物所左右,而是絲毫不放鬆自我監督的力度,謹慎自覺地按照一貫的道德准則去規范自己的言行,一如既往地保持道德自覺。
4、漢朝-儒學大師-孫敬
孫敬小時候讀書十分刻苦,經常讀到深夜,因為怕自己睡著,就把頭發用繩子系在屋樑上,每當自己昏昏欲睡,頭垂到一定的時候頭發就會被拉得很痛,從而防止自己打瞌睡犯困。
5、戰國--政治家--蘇秦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 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於是他想出了一個方法,准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 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3. 急求: 呂不韋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故事!!

對於怎麼看呂不韋這個歷史人物,現在社會上持否定意見的不少,給予肯定意見的不多。大多認為其不過是一個投機的商人,靠投機贏得政治上的新生命,從而飛黃騰達。更有甚者認為,其不過是一個利用女人謀取政治地位的人。
其實,從其人、其事、其學、其書來看,呂不韋還是一個值得肯定的人物。至少要比以後唐朝的魏徵、房玄齡等的功績要大得多。我頗為贊成郭沫若先生的看法:「呂不韋在中國歷史上應該是一位有數的大政治家(見郭沫若《十批判書》中的『呂不韋與秦王政的批判』)」。看來,郭老雖然也寫了呂不韋的批判,但總體上還是頗為認同呂不韋這個人的,畢竟政治家這個頭銜可不是誰都能戴的。在浙江人民出版社,由顧曉鳴主編的《中國智慧大觀》一書中列出了呂不韋的99種智慧,認為呂不韋是一個具有豐富智慧的政治家。
呂不韋在今天並不為人看重,對其褒揚的話很少,這些大概與其生長的時代以及當時特定的一些社會關系和矛盾沖突有著一定關系。呂不韋的得意期是在秦國還沒有統一六國之前,依然是諸侯爭霸,連年征戰;思想方面則依然是百家爭鳴,各種代表思想唇槍舌戰,舌辯之士合縱連橫,相互間你不服我,我不服你。至於為謀取個人和集團利益,相互進行惡毒攻擊的場面並不少見。這樣的大氛圍下,一個人的政治功績或者社會地位出現此消彼長的局面就很正常了。因為相互間利益的沖突,要詆毀一個人實在是太過於容易。而呂不韋就是在這么一個年代,先是經商,後是在朝廷政事上拋頭露面、嶄露頭角。最後還不甘寂寞,招攬了數千門客、舍人,還作天下文章,將諸子百家思想融於一體,匯成《呂氏春秋》,不可避免地就要得罪一些人。這些在其掌權時,別人當然敢怒不敢言,一旦失勢,眾口鑠金,就很難說了。商鞅、吳起當權時,也曾進行轟轟烈烈的改革,一旦失勢,卻幾無葬身之地。這樣的情況下,靠詆毀呂不韋求得自己利益的人就大有人在了,如此一來,客觀評價呂不韋的就自然少了。這只是其一。
另外,呂不韋在最後萬般無奈之下,採取自殺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這一點,似乎各種歷史記載都大同小異),引起各種猜疑就更多了,所以攻擊的人就會更多。加上一些政敵的攻擊,利益的對立以及秦王政迫切需要消除呂不韋當權時的影響,樹立自己的威性,命令謀士或者一些謀士見風使舵,造謠毀壞其形象,掩飾其政績,也是可能發生的。秦王政不是還發了一道詔書嗎:「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與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就憑這一道詔書,好事者就大可以顛倒黑白。
還有另外一個原因是呂不韋是一個商人出身,在那個時候,商人並沒有什麼地位,「重農抑商」,一些士大夫階層都看不起呂不韋的出身,對其加以鄙視和抵觸也是可以的。這樣一來,正如郭老所說的那樣:「一個朝代的歪曲謬傳,到二千多年後的今天,呂不韋要有一個適合的公論可謂難矣(郭沫若《十批判書》『呂不韋與秦王政的批判』)。」
從史書記載來看,記載呂不韋事跡的並不很多,只有《史記》、《戰國策》、《資治通鑒》等有所記載,並且寫呂不韋的篇幅並不多,散見於各種歷史事件的穿插中。後來,明朝馮夢龍編寫了一本《東周列國志》,也曾對呂不韋有所描寫,不過該書的似乎更著重故事的編撰,感性化過多,說的有點懸乎。到今天,也有一些描寫呂不韋的小說,但大多都是一些傳聞通過塑造加工的故事匯集而成,雖然吸引人,但均不足以成為依據。倒是時下電視劇《亂世英雄呂不韋》中,為呂不韋說了不少好話。
對於如何評價呂不韋,社會各界一直褒貶不一。近來,法制日報記者在采訪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孫大洲時,孫大洲發表自己的看法時說:「其人其事可議,其功不可沒,其學其書不可廢。」當是中肯之言。
呂不韋至少有幾點值得肯定:一是呂不韋很懂得研究市場,會做生意,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至少是一個知名的大企業家。本是濮陽人的呂不韋經過奮斗,成為家累千斤的陽翟大賈,可知他是當時新興的富人階層。他經商往來於趙國的都城邯鄲和秦國的都城咸陽,經濟活動范圍跨越現在的山東、河北、河南、山西、陝西各省,在當時交通不便的情況下,這個沒有一定的經營能力和經濟能力是無法支撐的,但是呂不韋做到了。當然,呂不韋具體是作什麼生意,不知道,大概是耕田、珠玉,或者都有吧。不過以呂不韋的經濟活動能力,當真是可以稱為國際貿易商人的。
二是呂不韋是很有戰略眼光的,也就是說很有遠見的。他看出了經商使自己並不能取得很高的政治地位,相反還要受人歧視。於是,一直思索如何擺脫這種局面,直到遇見秦王孫異人,他立刻產生了「奇貨可居」的想法,然後他緊緊抓住異人這個棋子,從異人入手,棄商從政,這些說來容易做來難,但是呂不韋成功地做到了,說他是一個謀略家並不過分。
三是呂不韋是一個政治家。姑且不說別的,單是在庄襄王子楚的三年裡,以及秦王政沒有正式主政前的九年裡,呂不韋實際上是把持朝政,朝廷大小事皆決於其手。倘若呂不韋只是一個經濟投機分子,胸無點墨、不學無術,秦國又豈能蒸蒸日上,兵強馬壯,不論外交、軍事、以及經濟發展都取得很大的成績,為秦王政的統一天下打好了鋪墊。所以,呂不韋對於秦國有定國立君發展的特殊功績,並且對於秦國的統一舉足輕重。
四是呂不韋是一個大家,或者稱之為雜家吧。呂不韋深諳一個道理,要想使自己思想得以流傳,勢必要藉助一種思想或者是書籍的流傳這個載體,才能使自己不至於如過眼雲煙。於是,他招攬門客,專門著書作文,最後由他統一編撰,於是有了流傳至今的《呂氏春秋》。當然,該書不是呂不韋一人所寫,但是,經過他的統籌,篩選,肯定是要符合他的思想的,所以,不妨把《呂氏春秋》看作是呂不韋的思想的反映。該書包羅萬象,融匯百家,決不是沽名釣譽。雖然秦王政不以為然, 並沒有按照上面所說的辦理,一味崇尚法家。但是可以肯定是,秦王政肯定還是讀過該書的,以秦王政的實干思想,只要能夠幫他統一六國,他還是會理智地加以參考的。但是他為了消除呂不韋的影響,樹立威性,對外否定《呂氏春秋》也是可能發生的。但是《呂氏春秋》是一部流傳下來的好書已經毫無疑問,就是現在,其中的一些觀點仍然對我們有借鑒價值。著名學者王力在1984年6月為吉林文史版《呂氏春秋譯注》所作的《序》中稱:「《呂氏春秋》一書,可以說是集儒墨名法的大成。」
五是呂不韋的攻關能力。他為了讓異人當上太子,當上皇帝,達成自己從政的願望,他奔走於趙國和秦國之間,游說於秦國的高層人士之間,游刃有餘,最後不僅達成了他對異人的許諾,最終也實現了自己的政治抱負,實在是難能可貴。
對於評價呂不韋最感艱難的地方,是由於呂不韋在是死後為一些莫須有的事跡所掩蓋,關於呂不韋詳細生平可考證的地方並不多。通常是以《史記》和《戰國策》為准。《古文奇談·略記》記載:有太史遷熟讀《國策》(即戰國策),方有一部《史記》。以此來看,《戰國策》當是研究呂不韋的第一手資料,至於《史記》和《戰國策》兩書記載有出入的地方,大概是司馬遷經過考證認為要補充,或者是有不同說法姑且記之,留給後人看吧,至於《資治通鑒》也是綜合兩部書的說法,看來司馬光也認為兩人的記載各有千秋。
呂不韋的生年不詳,卒於公元前235年。秉承父業經商。等到呂不韋在趙國邯鄲遇見異人時,應該是正直意氣風發的時候,躊躇滿志。在生意上已經小有成就,在當地具有一定名氣,至少是在當地頗有聲望。否則,異人雖然只是一個落難王孫,不得志,「車乘進用不饒,居處困不得意」,但總還是會擺擺架子。如果呂不韋只是一介平民,在當地沒有一點影響,異人是不會見呂不韋、並相信他所說的話的,畢竟那個時代還是有等級觀念的,特別是異人作為一個王孫,大可沒有必要理會一些無名之輩。
呂不韋一見異人就認為「奇貨可居」,可見,呂不韋不僅對異人的情況很了解,而且對整個秦國的局勢也是有所了解的,這個從他游說秦國的上層人士所說的話可以看出。同時,也可以看出青年呂不韋具有相當的野心,否則平淡的一次一面,也不至於就認為奇貨可居。只有在那個時候以前,呂不韋就已經不甘心做一個被人看不起的商人,一直在尋找機會改變這種局面,並且已經了解天下形勢,才有可能發生他見異人的那種感覺。對於呂不韋見異人認為奇貨可居,各種史書記載大都大同小異,沒有什麼不同之處。
其實,呂不韋的確有著一個政治家的頭腦,一看見異人,心裡就已經有了一個譜。認為異人就是他棄商從政的切入點,發現自己利用異人不僅可以改換門庭,還可以贏得政治地位時,他開始了自己的計劃。
呂不韋此時的想法就證明了他非常明了當時秦國的形勢。所以不論是他見異人還是到秦國去游說太子面前的紅人時,他都處於主動地位。他先是利用異人質於趙,秦國經常攻打趙國,使得異人在趙國的日子不好過的局面,出手大方,為異人解決燃眉之急來取得異人的信任,又利用異人想回國,想享受王孫待遇,但又有些自卑的心理。乃往見異人,說曰:「吾能大子之門!」異人雖然想讓自己的門庭大起來,當然也不至於頭一回見著一個社會地位不高的商人,就相信他所說的話,並且他還表現出看不起呂不韋這種商人的態度,於是就不無諷刺的說:「且自大君之門!」就是說你自己先發達起來再說。呂不韋顯得非常的冷靜和執著,曰:「子不知也,吾門待子門而大。」意思我要發達要靠你的發達。一句話打動了異人。異人心知所謂,乃引與坐,深語。開始聽呂不韋的想法。呂不韋的舌辯之才開始顯露。
不韋曰:「秦王老矣。太子愛華陽夫人,夫人無子。子之兄弟二十餘人,子傒有承國之業,士倉又輔之。子居中,不甚見幸,久質諸侯。太子即位,子不得爭為嗣矣。」異人聽得心裡一動,忙追問:「然則奈何?」呂不韋曰:「能立嫡嗣者,獨華陽夫人耳。不韋雖貧,請以千金為子西遊,立子為嗣。」異人聞言是喜出望外,連忙許諾:「必如君策,請得分秦國與君共之。」呂不韋等的就是這句話,商人總不能做折本的買賣。呂不韋拿出五百金與異人,令結賓客(資治通鑒卷第五)。
故事到這里,應該對呂不韋有所看法了,呂不韋商人出身,卻決不是一般的商人,由於古代一直是重農抑商,社會地位並不高,呂不韋一直在想著怎麼改變自己。呂不韋看見了異人之後,是茅塞頓開,認為自己是找到了一件寶貝,能夠讓自己得嘗所願。可以這么說,呂不韋其實是蓄謀已久了,想抓住異人這根線,否則,他不可能把秦國的形勢分析得那麼清楚,那麼透徹,讓異人深以為是。很顯然,呂不韋是通過精心准備、研究分析,才得出結論的,這些早已瞭然於心,只等時機一到,立刻傾自己所能,實現自己的報復。果然,異人的出現,讓呂不韋逮住了機會,呂不韋與異人的對話,恐怕還是其野心的一個方面,還不足以反映出他整個抱負。
呂不韋說的並不復雜,並且很讓人容易懂,一針見血說到異人之想又不敢想的地方。他說:「現在的秦王已經老了,現在的太子安國君寵愛華陽夫人,但是華陽夫人沒有兒子,你(異人)的兄弟有20多個,安國君一旦當上秦王,子傒有可能繼承以後的秦國,你不是大兒子,不被看好,又質於趙。安國君即位後,你不可能是王位繼承人的。」異人當然也知道這個情況,連忙問:「那怎麼辦呢?」呂不韋見異人已經上鉤,說:「要想成為繼承人,只有依靠華陽夫人。我雖然很窮,但是願意拿出千斤黃金到秦國去為游說,立你當王位繼承人。」異人一聽,高興都來不及,忙說:「如果能夠做到,我當秦王後,我們一起享用榮華富貴。」
如果認為呂不韋呂不韋只是一時投機走上政治之路,只是為了謀取高官厚祿,贏得無數之財,那麼也未免太小看呂不韋了。以呂不韋遇見異人的家資來看,已經足夠用上一輩子,大可不必大廢周章,讓異人歸國即位。再說,呂不韋已經有自己的事業,僅是錢根本引不起呂不韋的興趣。
已經和異人結交上了,剩下的就要看自己能不能讓異人當上太子。這件事並不是容易的事,因為呂不韋清楚,現在的太子已經有20多個兒子,並且異人不是長子,又長期不呆在秦國,要想異人能夠被太子(安國君)看中立為嗣,談何容易。
如何讓秦國的決策層聽自己的話呢。呂不韋的社交能力就開始充分體現了,他把握住了秦國人與人之間的微妙的利益沖突。把握住兩個字「富貴」,因為,沒有一個人不想永享高官厚祿,子子孫孫都享受待遇。正是富貴的微妙之處,使得秦國的上層之流都被呂不韋牽著鼻子走。
不妨看一下精彩對白,《史記》和《戰國策》關於這個過程人物不同,按照郭沫若先生的意思,可能是各記其一,但是,兩者都可以顯示呂不韋的觀察能力和社交手腕。
(呂不韋)而復以五百金買奇物玩好,自奉而西遊秦,求見華陽夫人姊,而皆以其物獻華陽夫人。因言子楚賢智,結諸侯賓客篃天下,常曰「楚也以夫人為天,日夜泣思太子及夫人」。夫人大喜。不韋因使其姊說夫人曰:「吾聞之,以色事人者,色衰而愛弛。今夫人事太子,甚愛而無子,不以此時蚤自結於諸子中賢孝者,舉立以為適而子之,夫在則重尊,夫百歲之後,所子者為王,終不失勢,此所謂一言而萬世之利也。不以繁華時樹本,色衰愛弛後,雖欲開一語,尚可得乎?今子楚賢,而自知中男也,次不得為適,其母又不得幸,自附夫人,夫人誠以此時拔以為適,夫人則竟世有寵於秦矣。」華陽夫人以為然,承太子閑,從容言子楚質於趙者絕賢,來往者皆稱譽之。乃因涕泣曰:「妾幸得充後宮,不幸無子,願得子楚立以為適嗣,以托妾身。」安國君許之,乃與夫人刻玉符,約以為適嗣。安國君及夫人因厚饋遺子楚,而請呂不韋傅之,子楚以此名譽益盛於諸侯。(史記·呂不韋傳)
呂不韋來到秦國,見當時太子寵愛的華陽夫人的姐姐,以異人的名義,將買的奇珍異寶送給夫人,並對異人的賢德贊不決口,還說,異人想念太子和夫人,說,異人把夫人奉為天人,夫人果然非常高興。呂不韋開始說到點子上,現在夫人得寵是因為夫人年輕漂亮,夫人沒有兒子,如果現在不選一個賢孝的人作為兒子,他日一旦人老珠黃,就會被打入冷宮。現在,異人十分賢德孝順,知道自己不能立為將來的繼承人,夫人如果現在能夠拉一把,那麼異人就能夠扭轉乾坤,當上皇帝,自然不會忘記夫人之恩。夫人也可以有了自己的兒子,一輩子享受榮華富貴。夫人果然認為說的是。於是向太子安國君大吹枕邊風。形勢對異人有利了。
乃說秦王後弟陽泉君曰:「君之罪至死,君知之乎?君之門下無不居高尊位,太子門下無貴者。君之府藏珍珠寶玉,君之駿馬盈外廄,美女充後庭。王之春秋高,一日山陵崩,太子用事,君危於累卵,而不壽於朝生。說有可以一切而使君富貴千萬歲,其寧於泰山思維,必無危亡之換矣。」陽泉君避席,請聞其說。不韋曰:「王年高矣,子傒立,士倉用事,王後之門,必生蓬蒿。子異人賢材也,棄在於趙,無母於內,引領西望,而願一歸得。王後誠請而立之,是子異人無國而有國,王後無子而有子也。」陽泉君曰:「然。」入說王後,王後乃請趙而歸之。(戰國策·秦策)
兩者是大同小異,一開口就陳之利害。你的罪過足以致死,你知道嗎,你的手下個個居高尊位,子傒的門下沒有富貴者,你的府上珍珠寶玉無數,駿馬多得沒有地方養,美女也是無數。有朝一日秦王老了,一旦死後,子傒即位,你就像累卵一樣危險。現在只有一個辦法使你永保富貴。陽泉君一聽,也是中計。呂不韋趁熱打鐵,一旦子傒即位,士倉輔佐,王後就不能被寵幸,就會敗落,異人是賢德之人,質於趙,沒有母親,非常想回來,只要王後認其為兒子,將他立為繼承人,就能保住富貴榮華。
這里,呂不韋的設辯之術可就表現德淋漓盡致了,與張儀、蘇秦、蘇代等相比,似乎毫不遜色。
呂不韋的游說十分奏效,已經完成了在秦國初級階段的任務。剩下的就是讓異人如何回到秦國了。對於這個過程,《史記》和《戰國策》的記載不盡相同。《資治通鑒》與《史記》記載大同小異。
《史記》上記載:秦昭王五十年,使王齮圍邯鄲,急,趙欲殺子楚。子楚與呂不韋謀,行金六百斤予守者吏,得脫,亡赴秦軍,遂以得歸。趙欲殺子楚妻子,子楚夫人趙豪家女也,得匿,以故母子竟得活。秦昭王五十六年,薨,太子安國君立為王,華陽夫人為王後,子楚為太子。趙亦奉子楚夫人及子政歸秦。
這里描述的是呂不韋採取行賄讓異人回到秦國,然後回到秦國,立為太子。
《戰國策》上雲:趙未之遣,不韋說趙曰:「子異人,秦之寵子也,無母於中,王後欲取而子之。使秦而欲屠趙,不顧一子而留計,是抱空質也。若使子異人歸而得立,趙厚送遣之,是不敢倍德畔施,是自為德講。秦王老矣,一日晏駕,雖有子異人,不足以結秦。」趙乃遣之。這上面說的是呂不韋利用舌辯之才,陳述留異人和放異人的厲害,使得趙國心甘情願放異人歸國。
二者記載大相徑庭,看來司馬遷並沒有按照《戰國策》上記載的那樣一並記之。在那個時代來看,兩種可能性都可能發生,但是以現在的眼光來看,應該還是《史記》記載更讓人信服。因為異人既然質於趙,就是趙國在必要時左右秦國的一個砝碼,雖然從一些歷史事實來看,秦國並不很是在意異人在趙國的處境,趙國也並不能用異人的生命要挾秦國的進攻,但是,總歸還是能讓秦國有所顧忌,這樣的情況下,又豈會輕易讓他回國。特別是如果依《戰國策》所說的:趙國已經知道異人被認為寵子,有承國之望,更是會以此要挾秦國的,更是不會輕易將異人遣送回國的。況且呂不韋也不會冒險將異人立為寵子的消息告訴趙國的。況且秦國一邊還在進攻趙國,一旦趙國惱羞成怒殺了異人,呂不韋豈不是前功盡棄。
當然,異人回到秦國見華陽夫人幾及安國君時,還有一個細節,足見呂不韋之心如細發,老謀深算。華陽夫人是楚國人,異人見華陽夫人時,呂不韋讓異人穿上楚人的衣服博取華陽夫人的歡心,果然,華陽夫人十分高興,並且將異人改名為子楚。
在呂不韋傾盡家資,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讓異人回到秦國的這個中間,還有一段類似小說家編寫的花邊新聞,也就是最為有爭議的話題,秦王政究竟是不是呂不韋的兒子。《史記》記載: 呂不韋取邯鄲諸姬絕好善舞者與居,知有身。子楚從不韋飲,見而說之,因起為壽,請之。呂不韋怒,念業已破家為子楚,欲以釣奇,乃遂獻其姬。 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時,生子政。子楚遂立姬為夫人。
按照這個說法,郭沫若提出了疑問,一是該內容只有《史記》有,而《戰國策》沒有記載。並且《史記》在說異人妻子有矛盾的地方,如果按照所描寫的那樣,那麼異人妻子就是一個歌姬,而《史記》後面還說,子楚夫人,趙豪家女也,明顯有不同。並且郭老還提出了一個獨到的看法,此傳說是在西漢初年呂後稱制的時候,呂氏之族如呂產、呂祿輩仿照春申君與女環的故事編造的,其目的是為奪取江山找尋歷史淵源。郭老最後斷言:秦始皇是呂不韋的兒子純粹是子虛烏有(郭沫若《十批判書》「呂不韋與秦王政的批判」)。
余也曾和一些歷史學家聊過這個問題,沒有定論:大概是三種意思:一是按照郭老的意思,此事純粹是好事者為之,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編造的。
另外是關於《史記》記載矛盾的地方,就是異人的夫人是歌姬還是豪家女。其實並不矛盾,二者還是有相通之處。異人假如看上了呂不韋的小妾,也就是那個歌姬,無疑給呂不韋提供了另外一個機會,那就是,一旦異人回歸即位,他和歌姬肚子里的孩子就有可能成為皇帝,這個想法符合呂不韋的野心的。呂不韋是一個冷靜的人,他善於處理各方面關系,也知道如何利用這種關系。他能想到異人看上了歌姬,也就想到,歌姬肚子里的孩子能夠有承國的希望。他當然會盡一切能力掩飾歌姬的真實身份,比方說,為歌姬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背景,也就是如《史記》記載的那樣「趙豪家女也」。另外,異人好歹是一個王孫,娶妻也好,納妾也好,總要有一定排場,否則一定會面目無光,又怎能名譽盛於諸侯,這樣的話,也會要求歌姬有一定背景,至於如何編造,那就不得而知了。
再有就是,不論《史記》也好,《戰國策》也好都記載了秦王政坐上王位後,呂不韋與太後私通。如果呂不韋以前和太後沒有任何關系的話,呂不韋必然會愛惜自己的政治生命,不會去和太後私通。只有呂不韋有所恃(包括呂不韋認為秦王政就是自己兒子),或者和太後早有私通,才會冒險與太後私通的,否則,一個丞相,後庭美女如雲,如不是有什麼隱情,又怎麼會與太後私通,讓人難以理解。當然,這對呂不韋只不過是一個插曲,並不影響呂不韋的一生的政績,所以也不贅述。

4. 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典故有哪些

這個故事就是成語「請君入瓮」的由來。故事見於《資治通鑒•唐則天皇後天授二年》。成語「請君入瓮」,比喻用某人的方法整治他自己。
唐朝女皇武則天,為了鎮壓反對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兩個最為狠毒,一個叫周興,一個叫
來俊臣。他們利用誣陷、控告和慘無人道的刑法,殺害了許多
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則
天手裡,內容竟是告發周興與人聯絡謀反。武則天大怒,責令
來俊臣嚴查此事。來俊臣,心裡直犯嘀咕,他想,周興是個狡
猾奸詐之徒,僅憑一封告密信,是無法讓他說實話的;可萬一
查不出結果,太後怪罪下來,我來俊臣也擔待不起呀。這可怎
么辦呢?苦苦思索半天,終於想出一條妙計。他准備了一桌豐盛的酒席,把周興請到自己家裡。兩個人你
勸我喝,邊喝邊聊。酒過三巡,來俊臣嘆口氣說:「兄弟我平日辦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認罪,不知老
兄有何辦法?」周興得意地說:「這還不好辦!」說著端起酒杯抿了一口。來俊臣立刻裝出很懇切的樣子
說:「哦,請快快指教。」周興陰笑著說:「你找一個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熱,再讓犯人進到瓮里,你
想想,還有什麼犯人不招供呢?」來俊臣連連點頭稱是,隨即命人抬來一口大瓮,按周興說的那樣,在四
周點上炭火,然後回頭對周興說:「宮里有人密告你謀反,上邊命我嚴查。對不起,現在就請老兄自己鑽
進瓮里吧。」周興一聽,手裡的酒杯啪噠掉在地上,跟著又撲通一聲跪倒在地,連連磕頭說:「我有罪,
我有罪,我招供。」

5. 嚴於律己 寬以待人的事例6則

1、唐代魏徵為太子李建成的屬官時,曾多次勸李建成殺掉李世民,但當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不但沒有殺他,還給了魏徵很高的官做,而且非常倚重魏徵。最終實現了唐初的繁榮發展,出現了貞觀盛世。

2、明朝年間,山東濟陽人董篤行在京城做官。一天,他接到家信,說家裡蓋房為地基而與鄰居發生爭吵,希望他能借權望來出面解決此事。董篤行看後馬上修書一封,道:「千里捎書只為牆,不禁使我笑斷腸;你仁我義結近鄰,讓出兩尺又何妨。」家人讀後,覺得董篤行有道理,便主動在建房時讓出幾尺。而鄰居見董家如此,也有所感悟,同樣效法。結果兩家共讓出八尺寬的地方,房子蓋成後,就有了一條胡同,世稱「仁義胡同。

3、晉文公重耳在逃亡時曾被手下頭須偷走了財物,登上王位後以前沒有隨他逃亡的大臣很擔心受處罰,隨時可能作亂,這時重耳就赦免了頭須的罪責,還封他當了官,終於穩定了當時的局面。 其他還有齊國孟嘗君受難時,眾門客紛紛離去,孟嘗君當時記仇記下了這些人的名單,後來孟嘗君又回到齊國,眾門客又都回來,孟嘗君接受了手下的建議,毀掉了名單,並沒有對門客進行絲毫報復。

6. 嚴於律己的林肯故事

林肯在就任總統期間,幾乎沒有責備過別人。以前的林肯非常刻薄,經常到處把別人的缺點拿出來說,給別人難堪,一次在狠狠的羞辱了別人後,別人非常氣惱,要求和林肯決斗,林肯非常不願意決斗,因為決斗可能會死亡。這件事對林肯的觸動很大,從那時起,林肯再也沒有做過羞辱別人的事,而且開始學會包容別人,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
林肯起點並不高,可是因為一件事,導致他的改變,這才是林肯成為偉人的條件。

7. 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典故有哪些

1、楚莊王的絕纓大會,打勝仗後楚庄與眾將飲酒慶祝,並命自己的愛妾給眾將斟酒,突然蠟燭被風吹滅,黑暗中一片混亂,有人趁機拉了楚王愛妾的手,但是自己頭盔上的羽纓卻被楚王愛妾抓了下來。

楚莊王得知了此事迅速命令先不要掌燈,眾將全部絕纓痛飲。後來那個被楚莊王寬容的將軍在關鍵時刻為楚庄沖鋒陷陣報效了楚莊王的寬容。

2、有一次,周總理到上海出差,聽說有一些領導同志帶著夫人、孩子到地方去,食宿費用都向地方開支後,他非常生氣。

回到北京後,他在全國第三次接待會議上向各省市代表提出:「今後無論哪個領導到省里去,吃住行等所有開支,地方一概不要負擔,都要給客人開具賬單,由本人自付。這要形成一種制度。」

周總理不僅嚴格要求別人,更嚴格要求自己,並且身體力行。他帶頭做到公私分明,絕不佔公家一分錢便宜。他到各省考察或開會時,都吃工作餐,且如數付錢、交糧票。他外出經常自帶茶葉。有一次在賓館開會,服務員端上一杯茶水,他趕忙交了5分錢。

還有一次,他要到人民大會堂接見外賓,先坐車由中南海西花廳去北京飯店理發,再到人民大會堂。從北京飯店理完發出來,他提醒司機說,從西花廳到北京飯店算私事,從這里到人民大會堂才是公事,不要搞錯了。

原來,總理對自己外出用車,早就立下一個嚴格的規矩:凡坐車到飯店理發、到公園散步、到醫院看病以及私人訪友,都屬於私人用車,由司機記賬入冊,車費月底從他工資中一並扣除。

3、1950年冬季的一天,韶山鄉的農民正忙著往地里送肥,只見兩個小青年騎著一頭棗紅色大馬,從遠處走來。好奇的人們走近一看,啊,原來是岸英和岸青。消息像插了翅膀,一下子傳到了各家各戶。

有的問,他們回來做什麼?岸英和岸青回答:是受父親毛澤東的囑托,回家轉達他對土改的意見的。原來,這年的冬天,韶山鄉的土地改革已到了劃分階級成分的階段。

該給毛澤東同志家劃什麼成分呢?負責土改的農會主席兼鄉長黃秋同志有些為難:要是按原有財產,應劃富農。

若把一個革命家庭劃為富農又於心不安。想來想去,黃秋最後給毛澤東寫了一封信,說家鄉人民在黨的正確領導和您的關懷下,土改已進入劃成分、分田地的階段了。韶山每人平均九分三厘田,不知您老家有幾口人分田?特向您匯報,請指示。

毛澤東收到信後,他首先把家庭情況向岸英和岸青詳細地說了一遍,然後,讓兒子把自家的情況和黨的土改政策加以對照,看看該劃什麼成分,應當怎麼辦。

岸英和岸青也感到為難,這時毛澤東說:土改政策是黨的政策,咱家的情況和一個普通人家的情況一樣,應照政策辦,不能按人情辦。

最後,他考慮了三點意見,說給孩子聽:一、家裡的所有財產分給農民;二、成分應當劃為富農,並付三百元作為退押金;三、支持人民政府照政策辦事,不詢私情。岸英和岸青看到爸爸如此大公無私,極為感動。

這次,毛澤東沒有給家鄉人寫信,他派岸英和岸青親自回家一趟,一來傳達他的意見不會走樣,二來可以讓孩子們見見世面,受受教育。回到家,岸英和岸青轉達了父親的意見後,鄉親們深受教育,更加敬佩這位家鄉偉人。

4、三國時期的蜀國,在諸葛亮去世後任用蔣琬主持朝政。他的屬下有個叫楊戲的,性格孤僻,訥於言語。蔣琬與他說話,他也是只應不答。有人看不慣,在蔣琬面前嘀咕說:「楊戲這人對您如此怠慢,太不象話了!」

蔣琬坦然一笑,說:「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氣秉性。讓楊戲當面說贊揚我的話,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讓他當著眾人的面說我的不是,他會覺得我下不來台。所以,他只好不做聲了。其實,這正是他為人的可貴之處。」後來,有人贊蔣琬「宰相肚裡能撐船」。

5、藺相如因為「完璧歸趙」有功而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羞辱藺相如。藺相如得知後,盡量迴避、容讓,不與廉頗發生沖突。藺相如的門客以為他畏懼廉頗,然而藺相如說:「秦國不敢侵略我們趙國,是因為有我和廉將軍。

我對廉將軍容忍、退讓,是把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把個人的私仇放在後面啊!」這話被廉頗聽到,就有了廉頗「負荊請罪」的故事。

8. 關於律己或以史為鑒的故事.名言警句

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失足,你可能馬上復站立,失信,你也許永難挽回——富蘭克林
如果要別人誠信,首先要自己要誠信——莎士比亞
唐太宗評價魏徵「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嘗寶此三鏡,用防已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閱讀全文

與關於嚴於律己的歷史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