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宋朝的故事歷史背景

宋朝的故事歷史背景

發布時間:2021-03-11 18:26:22

❶ 關於宋代的歷史小故事

宋代名醫錢乙故事

公元1079年,錢乙,這個「土郎中」的兒子,因為治好當時太子的病,才四十幾歲的他,一下子進入了太醫的行列,不能不令這些官僚味兒很足的太醫們張口結舌。有些人固然佩服他,但更多的人是嫉妒。他們私下議論:「錢乙治好太子的病,不過是巧合罷了!」有的說:「錢乙只會用土方,真正的醫經怕懂得的不多。」

一日,錢乙和弟子正在為患者治病,有位大夫帶了一個錢乙開的兒科方子來「討教」。

他略帶嘲諷地問:「錢太醫,按張仲景《金匱要略》八味丸,有地黃、山葯、山茱萸、茯苓、澤瀉、丹皮、附子、肉桂。你這方子好像少開了兩味葯,大概是忘了吧?」

錢乙笑了笑說:「沒有忘。張仲景這個方子,是給大人用的。小孩子陽氣足,我認為可以減去肉桂、附子這兩味益火的葯,製成六味地黃丸,免得孩子吃了過於暴熱而流鼻血,你看對嗎?」

這位大夫聽了,連聲道:「錢太醫用葯靈活,酌情變通,佩服佩服!」弟子趕緊把老師的話記下來,後來又編入《小兒葯證直訣》一書。

就這樣錢乙所創制的「六味地黃丸」流傳下來。

(1)宋朝的故事歷史背景擴展閱讀

六味地黃丸,此方源於宋代兒科專家錢乙所著《小兒葯證直訣》,原名地黃丸,是為小兒生長遲緩、發育不良所設,而錢乙先生製作六味地黃丸的初衷原不過是用於治療小兒的「五遲」之症,但是他遠遠沒有想到,六味地黃丸會在以後的日子發揚光大,成為滋陰補腎、養生保健的千年良葯。直到今天,仍廣泛運用於臨床。

❷ 宋代揚州的歷史背景

北宋初年,揚州成了隔江而治的邊防

唐代揚州在蜀岡下築起了南北十五里、東西七里的「羅城」,把蜀岡下面沿古運河的東南一大片居民區和工商業者居住地包進城內,形成市井相連的「十里長街」。山上的叫「子城」或「牙城」,是官府、衙門的集中之地。也就是說唐代的揚州城包括子城和羅城,杜牧詩句中的「街垂千步柳,霞映兩重城」,「兩重城」就是指的羅城和子城。揚州也由一個政治、軍事城堡轉變為經濟文化城市。
從晚唐開始,揚州常遭兵燹,城池也屢遭毀壞。自楊行密在揚州稱吳王後,社會才得以短暫地安定,城郭也得以修繕。後來徐知誥取代了楊吳,改名李昪,登上了帝位,國號大唐(史稱南唐),這時揚州地屬南唐。

再說北方,周太祖郭威取代了後漢,坐了整整四年的龍廷,得病身亡,皇位由內侄兼養子郭榮接替。

顯德元年(954年)郭榮登上了寶殿。郭榮,原名柴榮。百年後,人又稱柴世宗。後周顯德五年(958),周太祖郭威的舊將、時任殿前都虞侯的韓令坤,從南唐的版圖中奪取了揚州,揚州城又一次成為瓦礫廢墟。韓令坤就在唐羅城故址東南隅築城,稱「周小城」。顯德七年(960)柴榮駕崩,年僅七歲的柴宗訓繼位,就是恭帝。柴宗訓雖有輔宰,但手上沒有兵權。恭帝即位後,李重進移守揚州,對「周小城」加以改建,並向東南延伸,稱為「州城」,也就是後來「宋大城」的部分基礎。

顯德七年(960)正月初四,掌握兵權的趙匡胤在陳橋驛(今河南開封市北)發動了兵變,廢去了年僅七歲的後周恭帝柴宗訓,當上了北宋的第一個皇帝,年號建隆。

趙匡胤當上了皇帝,重兵在握、以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駐守揚州的李重進並不買賬。公元960年(建隆元年)十一月初,宋兵至揚州,駐扎在城西二十里處(今西湖胡場)。這一戰以李重進舉家殉難而告終,揚州自此歸了北宋,不過這一戰,揚州的城池並沒有多大破壞。

這時趙匡胤還不想一舉吞滅江南,十二月回到汴京。宋和南唐暫時隔江而治,揚州就成了宋的邊防。

金兵南下,揚州是高宗南逃的驛站

北宋的168年,戰火基本上是在北方,揚州沿用著李重進築的州城,山岡上的城堡逐漸廢棄了。

北宋末年,金兵南下,靖康元年(1126)年底,攻破了宋都汴梁。五月一日趙構即位,史稱高宗,是南宋第一個皇帝。趙構即位後,撥款十萬緡,下詔要揚州知州呂頤浩修繕揚州城池。九月,呂頤浩以州城為基礎改築「宋大城」,全用大磚砌造。宋大城位於唐羅城南,古運河西北,大體東至古家巷(今東關街新古一巷)一線,南達康山街到老南門一線,均接近古運河;西界保障河至硯池一線(今長春橋以南瘦西湖,西門頭、二道河至荷花池),北界柴河(今漕河)。

不久,高宗下詔「巡幸淮甸」。高宗的「南巡」實際上是南逃,於建炎元年(1127)十月二十七日抵達揚州。前線將士浴血奮戰,確保了淮河以南的平安,高宗原本就毫無救國赴難之心,見戰火沒有燒到揚州,也就放心地苟安了。

金兵鐵騎踢破了他們的美夢。建炎三年(1129)二月,金帥完顏宗翰派兵奔襲揚州。三月,金軍前鋒直抵天水軍(今安徽天長),高宗接到報告,驚得魂飛魄散,迅即上馬,倉皇出逃,御營准備不及,只五六騎護駕,向城外奔去。高宗從南門逃出城,經揚子橋到瓜洲,呂頤浩、張浚尋得小舟護導高宗渡江而去。

金軍攻入揚州,追至江邊,軍民不及撤退,死傷與落水者不計其數。在揚州大掠三天,縱火焚燒,又轉攻真州,佔領泰州。金兵走後,揚州城內僥幸生存者已是寥寥。

趙構倉皇逃往鎮江,不久又逃到蘇州、杭州、明州。金兵窮追不舍,直到建炎四年(1130)的正月金兵追得筋疲力盡,海上遇風暴,陸上也屢遭宋朝武裝的襲擊。不得不北撤。

高宗南渡以後,揚州成為防禦金兵的前哨要塞,《宋史》和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都記載,紹興二年(1132)郭棣知揚州後,先是修繕了宋大城。由於金兵屢屢來犯,他認為唐代子城地勢高,可以憑高臨下,有利於防守,打擊來犯之敵。於是在唐城舊址上重建城池,叫「堡寨城」(堡寨城的大體范圍就是今天的平山鄉堡城村),此城與宋大城南北對峙,中間相隔二里,這一段空白,容易使敵人將兩城阻斷,相互之間難以照應。於是又版築一座可以連接這兩座城的城,它的北門連著「堡寨城」的南門,它的南門直通宋大城,今長春橋北的童家套、筆架山高地就是宋夾城的故址,東、北、西三面牆外的坡勢比較陡峭,呈南北狹長的長方形,高出附近地面1-3米,因為它夾在這兩座城中間,所以稱為「夾城」(夾城實際上也就是一條與外面隔絕的通道)。從此,揚州一地有三城。「夾城」北門接「堡寨城」南門,南門接「宋大城」西北門,史稱「宋三城」(見宋三城圖)。

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元。開始向南宋進攻了,真正的惡戰開始了。

咸淳九年(1273)春,元軍攻下了包圍六年之久的樊城、襄陽,順江而下。恭帝德佑二年(1276年),二月,元軍攻破池州繼續東進。在魯港(今安徽蕪湖西南)大破宋軍,賈似道潰退到揚州。三月,元軍兵不血刃佔領建康,隨後兵分兩路,伯顏率主力直下臨安,阿術包圍揚州。

阿術進攻揚州,遭到揚州守將李庭芝、姜才的抵抗,有史家說,揚州的保衛戰與釣魚城保衛戰可稱為東西輝映,彪炳史冊的兩大戰役。

淳佑十年(1250)賈似道曾移鎮兩淮,在寶佑年間重修「堡寨城」稱「寶佑城」。李庭芝鎮守揚州後,又在「寶佑城」西加築「圃城」,把平山堂包在內,稱「平山堂城」。這樣就多了一個制高點,防止元兵占據蜀岡向揚州城內射箭。阿術攻城不下,只好將揚州團團圍住,斷絕揚州糧道。入冬,城內糧盡,死者滿道。

揚州保衛戰歷時十個月,江淮州郡至此全部陷落。「寶佑城」、「平山堂城」、「夾城」都為元兵所毀,只剩下被戰火侵食的「宋大城」。

元軍攻下揚州後,沿用「宋大城」,到了至正十七年(1357),在宋大城的西南一角改築了後來被稱為「舊城」的城,「舊城」東界今小秦淮,西界今頭道河,北界今鹽阜路,南界今城南古運河,舊城周圍計「一千七百七十五丈五尺」,十里有餘。明·嘉靖《惟揚志·卷十一·軍政》記載說,「宋時三城其夾城、寶城不可驟復矣,而大城亦止西南一隅,以當時戶口甚少也」。

宋代三城

堡寨城

堡寨城南城牆西起觀音山,向東至鐵佛寺,全長約1.9公里,沿蜀岡南邊緣建造;西城牆南起觀音山,向北沿西華門路筆直至堡城西河灣,全長1.4公里;北城牆西起堡城西河灣,向東至堡城李家莊,再向東北折至堡城尹家莊,然後再向東延伸至今綜合村江庄,全長2公里;東城牆北起衙城東北角樓,向南至鐵佛寺,全長1.5公里。周長約6.8公里,面積約2.2平方公里,比唐代的子城略小。我們今天看到的這一塊高低的四周低窪地帶就是當年城濠的遺跡。堡寨城南、北、西各一門,有道路連接,進西門有路與南北路相通;東面兩門,兩門有道與南北通道相連。南門是主要城門,門洞長約14米,是與宋大城聯通的城門。北城和東城各有一座水門。城牆牆角設有角樓,牆體拐角內外包磚,內側包磚為特製的斜面磚,使砌成的牆體自然收合。

夾城

夾城在堡寨城和宋大城之間,夾城的北門連著堡寨城的南門,它的南門直通宋大城,由於宋大城的北門略偏一點東,堡寨城的南門又略偏一點西,不在一條南北垂直線上,所以在宋大城偏西一點的地方又開了一個門(也就在這時宋大城有了五座門,北面兩座),直連夾城,盡管這樣,夾城仍然呈南部略偏東、北部略偏西的狹長方形。東西兩側也就是在腰部各有一門,門外有月城。東、北、西三面牆外的坡勢比較陡峭,高出附近地面1-3米,今長春橋北的童家套、筆架山高地就是宋夾城的故址,也就是東界原看守所西側,西界原瘦西湖北門(直對五亭橋的那個門)大路的東側。歲月流逝了將近800年,夾城的北側雖已被保障湖割斷,但地形特徵依稀可見。

宋大城

後周顯德五年(958),韓令坤就唐羅城故址東南隅築城,周圍2180丈,稱「周小城」。不久,李重進駐守揚州,對「周小城」加以改建,並向東南延伸,稱為「州城」,也就是後來「宋大城」的部分基礎。
高宗南渡前揚州知州呂頤浩奉召,以州城為基礎改築「宋大城」,全用大磚砌造。宋大城位於唐羅城南,古運河西北,大體東至古家巷(今東關街新古一巷)一線,南達康山街到老南門一線,均接近古運河;西界保障湖至硯池一線(今長春橋以南瘦西湖,西門頭、二道河至荷花池),北界柴河(今漕河)。東西約四點五華里,南北約六華里,整個城垣略呈方形,面積約6平方公里,周長2280丈,市河(今汶河路一線)貫穿城廂南北,四周借古運河、保障湖、漕河為護城河。有四座城門,南門(安江門)、北門(迎恩門)、東門(康海門)、西門(通泗門),從東門到西門、南門到北門形成一橫一縱的十字交叉街道,南北向的大體上就是今天的南門街向北經文化宮、萬家福商場至天地大酒店的這條街(原先的南門街、院大街、北門街);東西向的大體上就是今東關街、綵衣街、大東門街接四望亭路(原西門街),州治約在今迎賓館一帶。

❸ 北宋歷史故事

1、名醫錢乙

公元1079年,錢乙,這個「土郎中」的兒子,因為治好當時太子的病,才四十幾歲的他,一下子進入了太醫的行列,不能不令這些官僚味兒很足的太醫們張口結舌。有些人固然佩服他,但更多的人是嫉妒。

他們私下議論:「錢乙治好太子的病,不過是巧合罷了!」有的說:「錢乙只會用土方,真正的醫經怕懂得的不多。」

一日,錢乙和弟子正在為患者治病,有位大夫帶了一個錢乙開的兒科方子來「討教」。

他略帶嘲諷地問:「錢太醫,按張仲景《金匱要略》八味丸,有地黃、山葯、山茱萸、茯苓、澤瀉、丹皮、附子、肉桂。你這方子好像少開了兩味葯,大概是忘了吧?」

錢乙笑了笑說:「沒有忘。張仲景這個方子,是給大人用的。小孩子陽氣足,我認為可以減去肉桂、附子這兩味益火的葯,製成六味地黃丸,免得孩子吃了過於暴熱而流鼻血,你看對嗎?」

這位大夫聽了,連聲道:「錢太醫用葯靈活,酌情變通,佩服佩服!」弟子趕緊把老師的話記下來,後來又編入《小兒葯證直訣》一書。

就這樣錢乙所創制的「六味地黃丸」流傳下來。

2、岳飛抗金

遼天慶四年(1114年),女真族在部落首領完顏阿骨打的領導下,舉兵反遼,並於次年建立金國。金國建國後,洞悉北宋朝政腐敗,軍隊戰鬥力低下,便於天會三年十月,發兵十餘萬,分兩路南下攻宋。

九月,貢獻太原後,轉兵向東,進攻東京。金東路軍在完顏宗望率領下,攻克了重鎮真定府等地。十一月,金東西兩路軍進至東京城下,對東京形成合圍之勢。

宋欽宗急忙派遣康王趙構赴金營求和,許諾以黃河為界,金軍不答應,向東京發起猛攻。十一月,東京城破,宋欽宗降金。五年四月,北宋被金國滅亡。

金兵雖然南下,攻克汴梁,但河北各州縣大半還在宋軍手中,雖然士氣低沉,但是民氣高漲。康王幾經生死,最後終於到達應天府即帝位,歷史上被稱為南宋,改靖康二年為建炎元年,這就是歷史上的宋高宗。

南宋建立以後,宋金之間的戰爭進入南北對峙階段,先是金兀術撤路過鎮江,被韓世忠敗於黃天盪;另一支金兵在攻陝西時,為宋將吳玠阻於和尚原。

岳飛也在廣德境內開始堵截金兵,六戰六勝,擒獲金兵頭目,於是,「岳家軍」的名字開始在金兵中流傳。待金兀術北返,再遭岳飛截擊,在鎮江東清水亭的戰斗中,致使金兵橫屍15里,收復了健康。

收復建康的岳飛,是南宋抗金的名將,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岳飛是相州湯陰(今河南湯陰)人,出生那年,黃河決口,家鄉鬧了一場水災,家裡生活很困苦。岳飛從小刻苦讀書,尤其愛讀兵法。他力氣大,十幾歲的時候就能拉300斤的大弓。後來,他聽說同鄉老人周同武藝高強,岳飛就拜周同做老師,學得一手好箭,能左右開弓,百發百中。

後來,岳飛從了軍。金兵南下的時候,他在東京當小軍官。有一次,他帶了一百多名騎兵,在黃河邊練兵,忽然對面來了大股金兵,兵士們都嚇呆了,岳飛卻不慌不忙地說:「敵人雖然多,但他們不知道我們的兵力多少。

我們可以趁他們沒准備的時候擊敗他們。」說著,就帶頭沖向敵陣,斬了金軍一名將領。兵士們受到岳飛的鼓勵,也沖上去,果然把金軍殺得七零八落。

3、解夢消愁

慶歷三年(公元1043年),北宋著名思想家李覯下在江西南城十賢堂講學,忽聽近處傳來少婦哭聲。李覯講完課,順著哭聲前往探視,見有婆媳二人正抱頭痛哭。

原來老人的兒子出門經商,時值半載音訊全無,婆媳日夜思念。於是求神於山廟,祈求麻姑保佑。昨夜三更,媳婦忽得一夢,夢見麻姑仙子給他一把破扇,扇衣全都脫落,只剩下幾根扇骨。

今天一早,婆媳倆連忙請廟中和尚解夢。和尚說:「扇衣脫落,只剩扇骨,是個凶號,你兒子早已身亡,肉已腐爛,只剩枯骨!」婆媳倆聽後,如晴天霹靂,悲痛欲絕。

李覯聽了,暗自思忖:夢中之事,豈能當真,那和尚信口雌黃,害人不淺。我不如也來為之解夢,以消此婆媳無故之憂。

便大笑說:「和尚之言差矣。豈不聞,穿衣見父,脫衣見妻,這是人之常情。今麻姑托夢,贈與脫衣之扇,正是丈夫歸來與妻團聚之象。」

婆媳二人聽李覯解夢,覺得有理,於是轉悲為喜。過了不久,這老婦的兒子做完生意,回轉家門。合家歡喜帶上爆竹香煙,到十賢堂燒香點爆,作揖鳴謝。

李覯大笑說:「生意人回家,自是應當,並非作夢的緣故。我只是為你婆媳消愁罷了。」從此,李覯解夢消愁的故事,在鄉里廣為流傳。

4、羊肉泡饃

據說,五代末年,趙匡胤還未得志時,身無分文,窮困潦倒。一日,在長安(古時西安)街頭流浪的他,因飢餓難耐,不得已低下男兒頭向一家燒餅鋪討吃。

店主看他可憐,就把幾天前剩下的兩個燒餅給了他。可放了幾天的燒餅又干又硬,根本咬不動。這時,他聞到了一股肉香,原來不遠處正有一家肉鋪在煮羊肉。

趙匡胤便向店家討了一碗羊肉湯,把干硬的燒餅掰成小塊泡進湯里。沒想到,這碗燒餅吸入了肉湯的香氣,肉湯泡軟了燒餅,一碗「湯泡饃」吃得趙匡胤渾身發熱,飢寒全無,精神大振。

幾年後,趙匡胤得了勢,掌握了兵權,「黃袍加身」做了宋朝的開國皇帝。當了皇帝的趙匡胤,每日山珍海味,日久天長,嘴裡沒了味道。一天,他突然想起了那碗香到心裡暖透全身的「湯泡饃」,立即傳旨御廚速速做來。但御廚做了幾次,趙匡胤都覺得不是當年的那個味兒。

一次,趙匡胤外出巡察,行至長安,不知不覺又來到當年流浪的那條街,又聞到了那久違的肉香。這一下,趙匡胤食慾頓起,下了御輦直奔肉鋪,讓店主馬上做一碗「羊肉泡饃」。

店家見皇上駕到,又是驚喜,又是惶恐。街上的燒餅鋪已關了門,店家只得讓妻子烙了幾個餅,怕皇帝嫌是死面餅,便把餅子掰得碎碎的,澆上羊肉湯煮了煮,再放上大片牛肉,又在湯內放入了菠菜、粉絲,撒入蔥花,最後又淋上幾滴鮮紅的辣椒油。

當熱氣騰騰、香味四溢的羊肉泡饃端到面前時,趙匡胤嘗了一下,立刻找到了當年的感覺,於是,皇上的架子也不端了,在臣子、衛士驚異的注視下大快朵頤。吃完後,趙匡胤全身舒暢,當即賞賜了店家。

一夜之間,皇帝來吃羊肉泡饃的事就在長安城裡傳開了,越來越多的人慕名來嘗美味,店家索性把肉鋪改成羊肉泡饃館,吃的人多了,饃也掰不及了,於是誰吃誰就自己掰,反倒生出許多情趣。

久而久之,羊肉泡饃成了長安人最喜愛的小吃,一直流傳至今。美味的羊肉泡饃不斷地出現在陝西歷史與文學作品中,或許還因佔了皇帝的龍威,因而被譽為「天下第一碗」。

5、北宋廢除新法

歷史上的王安石變法是一場以期改變北宋積貧積弱局面的社會改革運動。然而,可惜的是這場變法終究是沒有堅持到最後。

公元1085年(元豐八年)三月宋神宗死,宋哲宗趙煦繼位,當時還不到10歲,由英宗之後、神宗母高氏以太皇太後名義臨朝攝政。

她一向反對新法,上台後,立即任保守派首腦司馬光做宰相。司馬光對新法持全盤否定,提出廢除。

1085年7月30日(宋元豐八年七月初六日)下令首先將保甲法和方田均稅、市易等法廢除。稍後青苗法、免役法、將兵法也被廢除。

正因為這次變法在推行過程中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損害(如保馬法和青苗法),同時,新法觸動了大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這恰恰也是為何宋神宗去世,變法就此止步的最大原因!

❹ 宋朝的歷史名人或歷史故事

北宋名人很多啊
好象包拯、范仲淹、歐陽修、三蘇、王安石、司馬光、韓琦、富弼、文彥博、曾鞏……
岳飛:(1103~1142),南宋抗金名將。字鵬舉,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北宋末年投軍,任秉
義郎(下級軍官)。南宋王朝建立,以上書高宗反對南遷,被革職。不久隨宗澤守衛
開封,任統制。澤死,從杜充南下。建炎三年(1129)金兀術渡江南侵,他移軍廣德、
宜興,堅持抵抗。次年,金軍在江南軍民的反擊下被迫北撤。他攻擊金軍後防,收
復建康(今江蘇南京),紹興三年(1133),因鎮壓江西地區的農民起義,得高宗所獎
「精忠岳飛」的錦旗。次年又破金傀儡軍,收復襄陽、信陽等六郡,任清遠軍節度
使。紹興五年,又從張浚鎮壓洞庭湖地區楊么領導的農民起義。後駐軍鄂州(
今湖
北武昌),派人渡河聯絡太行義軍,屢次建議大舉北進。紹興九年,高宗、
秦檜與
金議和,他上表反對。次年,兀術進兵河南。他出兵反擊,收復鄭州、洛陽等地,
在郾城大敗金軍。兩河義軍紛起響應。這時高宗、秦檜一心求和,下令退兵。他回
臨安後,被解除兵權,任樞密副使。不久被誣謀反下獄。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
日(1142年1月27日)以「莫須有」(也許有)
的罪名與子岳雲及部將張憲同被殺害。
寧宗時追封鄂王

❺ 宋朝的歷史故事要具有歷史性課外

燭影斧聲:根據記載,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趙匡胤病重,宋皇後派親信王繼恩召第四子趙德芳進宮,以便安排後事。宋太祖二弟趙光義早已窺伺帝位,收買王繼恩為心腹。當他得知太祖病重,即與親信程德玄在晉王府通宵等待消息。王繼恩奉詔後並未去召太祖的第四子趙德芳,而是直接去通知趙光義。光義立即進宮,入宮後不等通報徑自進入太祖的寢殿。王繼恩回宮,宋皇後既問:「德芳來耶?」王繼恩卻說:「晉王至矣。」宋皇後見趙光義已到,大吃一驚!知道事有變故,而且已經無法挽回,只得以對皇帝稱呼之一的「官家」稱呼趙光義,乞求道:「吾母子之命,皆托於官家。」趙光義答道:「共保富貴,勿憂也!」[1]史載,趙光義進入宋太祖寢殿後,但遙見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以及「柱斧戳地」之聲,趙匡胤隨後去世。二十一日晨,趙光義就在靈柩前即位,改元太平興國。這個事件由於沒有第三人在場,因此一直以來都有趙光義弒兄登基的傳說,但是無法證實,成了千古疑案。
當然,這只是野史,並無權威史實證實。因自唐太宗開始,皇帝才開始看史冊,後續的關於記載歷代帝王的評論,才都帶有歌功頌德性質。因此這段歷史,可以看做是無風不起浪。因此且算作課外篇吧。

資料來源於《網路》,更詳細的一些資料可以查看http://ke..com/link?url=_

❻ 宋朝詩詞背景歷史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時代,根據首都及疆域的變遷,可再分為北宋與南宋,合稱兩宋。
宋朝開國為了避免唐代末朝以來藩鎮割據和宦官亂政的現象,採取重文輕武的施政方針,使宋朝成為中國歷史上經濟與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之一,儒學復興,社會上彌漫尊師重教之風氣,科技發展亦突飛猛進,政治也較開明廉潔,終宋一代沒有嚴重的宦官亂政和地方割據,兵變、民亂次數與規模在中國歷史上也相對較少。著名史學家陳寅恪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這些都造就了宋代詩詞的蓬勃發展。

❼ 宋朝的重要歷史事件

1、陳橋兵變

陳橋兵變又稱陳橋驛兵變,是趙匡胤發動的取代後周,建立宋朝的兵變事件,此典故又稱黃袍加身。

959年,周世宗柴榮崩,七歲的周恭帝柴宗訓即位。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與禁軍高級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掌握了軍權。

960年正月初一,傳聞契丹聯合北漢南下攻周,宰相范質等未辨真偽,急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御敵。周軍行至陳橋驛,趙匡胤和趙普等密謀策劃,發動兵變,眾將以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皇帝。

隨後,趙匡胤率軍回師開封,京城守將石守信、王審琦開城迎接趙匡胤入城,脅迫周恭帝禪位。

趙匡胤即位後,改國號為「宋」,仍定都開封。石守信、高懷德、張令鐸、王審錡、張光翰、趙彥徽皆得授節度使位號。

2、澶淵之盟

澶(chán)淵之盟是北宋和遼國,在經過二十五年的戰爭後締結的盟約。

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遼國蕭太後與遼聖宗,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張避敵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準的力勸,才至澶州督戰。

宋軍堅守遼軍背後的城鎮,又在澶州(河南濮陽)城下以八牛弩射殺遼將蕭撻覽(一作凜)。遼由於自身原因,很早就通過降遼舊將王繼忠與北宋朝廷暗通關節。

宋真宗也贊同議和,派曹利用前往遼營談判,於十二月間(1005年1月)與遼訂立和約: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因澶州(河南濮陽)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

此後宋、遼之間百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禮尚往來,通使殷勤,雙方互使共達三百八十次之多,遼朝邊地發生飢荒,宋朝也會派人在邊境賑濟,宋真宗崩逝消息傳來,遼聖宗「集蕃漢大臣舉哀,後妃以下皆為沾涕」。

3、靖康之變

靖康之變是指靖康二年(金天會五年,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東京,擄走徽、欽二帝,導致北宋滅亡的歷史事件。又稱靖康之亂、靖康之難、靖康之禍。

北宋宣和七年(金天會三年,1125年),金軍分東、西兩路南下攻打宋朝。東路由完顏干離不領軍攻燕京。西路由粘罕領軍直撲太原。東路金兵破燕京,渡過黃河,南下汴京(今河南開封)。

宋徽宗見勢危,乃禪位於太子趙桓,是為宋欽宗。靖康元年(金天會四年,1126年)正月,完顏宗翰率金兵東路軍進至汴京城下,逼宋議和後撤軍,金人要求五百萬兩黃金及五千萬兩銀幣,並割讓中山、河間、太原三鎮。

同年八月,金軍又兩路攻宋;閏十一月,金兩路軍會師攻克汴京。宋欽宗親自至金人軍營議和,被金人拘禁。

除徽欽二帝之外,還有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共三千餘人北上金國,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靖康之變導致北宋的滅亡。

4、紹興和議

紹興和議是南宋與金訂立的和約。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與金於書面達成《紹興和議》,兩國以淮水-大散關為界。

宋割讓從前被岳飛收復的唐州、鄧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每年向金進貢銀廿五萬兩,絹廿五萬匹。

宋高宗希望把生母本人和徽宗的遺體接回,答應金殺岳飛。十二月末除夕夜(1142年1月27日),趙構和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岳飛與其子岳雲、部將張憲於臨安(今杭州)。

《紹興和議》立刻實現,宋高宗生父徽宗的靈柩和生母韋氏本人被送回南宋。宋高宗以向金國納貢稱臣為代價,換回了東南半壁江山的統治權。

5、崖山海戰

崖山海戰,又稱崖門戰役、崖門之役、崖山之戰、宋元崖門海戰等,是1279年(南宋祥興二年,元至元十六年),宋朝軍隊與蒙古軍隊在崖山進行的大規模海戰,也是古代中國少見的大海戰。

崖山位於今廣東江門市新會區南約50公里的崖門鎮,銀洲湖水由此出海,也是潮汐漲退的出入口。東有崖山,西有湯瓶山,兩山之脈向南延伸入海,如門束住水口,就像一半開掩的門,故又名崖門。

崖山海戰直接關繫到南宋的存亡,因此也是宋元之間的決戰。戰爭的最後元軍以少勝多,宋軍全軍覆滅。南宋滅國時,陸秀夫背著少帝趙昺投海自盡,許多忠臣追隨其後,十萬軍民跳海殉國。

此次戰役之後,趙宋皇朝的隕落,同時也意味著南宋殘余勢力的徹底滅亡,蒙元最終統一整個中國。

中國第一次整體被北方游牧民族所征服。有人認為這場海戰標志著古典意義華夏文明的衰敗與隕落,提出了「崖山之後無中華」的說法。

崖山海戰使得一脈相承數千年的中華文明由此產生斷層,其影響深遠延續至今。之後明清的文明形態跟之前大不相同。宋朝的滅亡讓中國從農業帝國向商業社會轉型的一次嘗試化為泡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陳橋兵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澶淵之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靖康之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紹興和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崖山海戰

❽ 宋代歷史小故事

1、《千里送京娘》

據說,趙匡胤年少時,因得罪朝廷而闖盪江湖,走遍了天下各地,曾經路過華山,從一群強盜手裡救下苦命女子趙京娘,趙匡胤與趙京娘結為兄妹,並獨行千里護送趙京娘回家。

一路上趙匡胤對京娘體貼關懷。途徑武安門道川,趙京娘晨起,臨淵梳妝,向他訴說愛慕之情。趙匡胤躊躇滿志,婉言回絕。

趙京娘因而投湖自盡,趙匡胤在悔恨交加中投軍。他登基後,追封趙京娘為貞義夫人。

2、《燭影斧聲》

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趙匡胤大病,招晉王趙光義議事,左右不得聞。席間有人看見宮內燭影搖動,彷彿趙光義離座退避,又過片刻,聽到斧子戳地擊物的聲音。

當夜,太祖駕崩,宋皇後讓王繼恩去叫秦王趙德芳來。但在這時,王繼恩忽然叫道「晉王來了!」

宋皇後見趙光義,大吃一驚!對光義乞求道:「吾母子之命,皆托於官家。」趙光義哭著回答道:「共保富貴,勿憂也!」後晉王光義繼位,史稱太宗,改元太平興國。

3、《包公擲硯》

包拯被提拔為大理寺丞、知端州(今廣東肇慶)時。當時端州特產端硯是宋朝士大夫最珍愛時髦的雅器,當地每年向朝廷進貢。

凡在這里做「一把手」的官員,都在「貢硯」規定的數量外加征幾十倍的數額以賄賂朝廷權貴,所謂「打點」中央的關系,此舉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

個性官員包拯一上任就高調破除這則運行多年的潛規則,下令只能按規定數量生產端硯,州縣官員一律不準私自加碼,違者重罰。並且表態,自己作為「一把手」,決不要一塊端硯。

此舉在當地掀起軒然大波。三年後,包拯任期滿,被調至中央任職,果然「歲滿不持一硯歸」。

4、《寇竹渡》

據說寇凖死後雷州人民護送寇凖靈樞北上,至雷州一渡口時,突然狂風大作,驟雨滂沱,大家無法北上,只好停下來,為了防止棺木被雨水沖走,大家就在靈柩前插上枯竹。

第二天,等到雨過天晴的時候,護棺之竹竟然長出新芽。後人為了悼念這位賢相,遂把此渡命名為「寇竹渡」,至今地名尚存。

5、《斷齏畫粥》

范仲淹幼年喪父,四歲時隨繼父遷至長山,勵志苦讀於醴泉寺。因家境貧寒,便用兩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後,用刀切為四塊,早晚各食兩塊,再切一些腌菜佐食。

成年後,范仲淹又到應天書院刻苦攻讀,冬天讀書疲倦發困時,就用冷水洗臉,沒有東西吃時,就喝稀粥度日。

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卻從不叫苦。經過苦讀,范仲淹終於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進士及第,官至參知政事。

❾ 宋朝時的歷史故事

那個官就是明朝的劉基(字伯溫) 劉基有一首詞中寫有一句「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就是《賣柑者言》這首詞。
《賣柑者言》:
杭有賣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潰。出之燁然,
玉質而金色。置於市,賈十倍,人爭鬻之。
予貿得其一,剖之,如有煙撲口鼻,視其中,
則干若敗絮。予怪而問之曰:"若所市於人者,將以實籩豆,
奉祭祀,供賓客乎?將炫外以惑愚瞽也?甚矣哉,
為欺也!"賣者笑曰:"吾業是有年矣,吾賴是以食吾軀。
吾售之,人取之,未嘗有言,而獨不足子所乎?
世之為欺者不寡矣,而獨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
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孫、吳之略耶?峨大冠、 拖長紳者,昂昂乎廟堂之器也,
果能建伊、皋之業耶?盜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
法斁而不知理,坐糜廩粟而不知恥。觀其坐高堂,騎大馬,
醉醇醴而飫肥鮮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
敗絮其中也哉?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予默默無以應。
退而思其言,類東方生滑稽之流。豈其憤世疾邪者耶?而托於柑以諷耶?
作者:劉基 (明代)
譯文:
杭州有個賣水果的人,擅長貯藏柑橘,經歷一個冬夏都不腐爛。拿出來的時候,依然外表光澤鮮亮,像玉似的質地,金燦燦的色澤。柑橘放到市場上賣,售價高出十倍,人們爭相購買。
我買了一個,把它剖開,像有股煙塵撲向口鼻,看它的裡面,乾枯得像破棉絮一樣。我感到奇怪,問他說:「你出售給別人的柑子,是將要用來填滿盛祭品的器具,供奉祭祀、招待賓客呢?還是要炫耀它的外表來迷惑愚笨的人和瞎子呢?干欺騙的勾當真是太過分了!」
賣柑橘的人笑著說:「我從事這個職業,已有好多年了。我靠它養活自己。我賣它,別人買它,不曾(有人)說什麼,卻唯獨不能滿足您的要求嗎?世界上欺騙別人的人不少,難道僅僅只是我一個人嗎?我的先生,您實在沒有好好考慮這個問題啊。那些佩帶兵符、坐虎皮椅子的人,威武的樣子好像是捍衛國家的將才,果真能傳授孫武、吳起的謀略嗎?戴著高高的大帽子,腰上拖著長長帶子的人,氣宇軒昂的樣子,好像是朝廷的棟梁之才,他們真的能夠建立伊尹、皋陶的功業嗎?盜賊興起卻不知道抵禦,百姓陷入困苦卻不知道解救,官吏狡詐卻不知道禁止,法律敗壞卻不知道治理,白白地浪費糧倉里的糧食卻不知道羞恥。坐在高堂上,騎著高頭大馬,喝著美酒,吃著美食的人,誰的樣子不威風令人生畏,誰不是一副顯赫的樣子、值得(人們)效仿的呢?又哪裡不是外表像金玉、裡面像破棉絮那樣的呢?現在你沒有看到這些情況,卻要看到我的柑橘是這樣的!」
我沉默著沒有什麼好回答的。我回家後思考他的話,賣柑橘的人像是東方朔一類詼諧多諷、機智善辯的人,難道他是對世事憤慨,對邪惡憎恨的人嗎?因此假託在柑橘上來諷刺(這樣的現象)嗎?

❿ 南宋和北宋的背景故事是什麼

南宋和北宋滅亡的原因都如出一轍。北宋先是聯金滅遼,結果又為金內所滅;南宋也是先聯蒙滅金,最容後卻又被蒙古所亡。
俗話說「人不能讓同一個石頭絆倒兩次」,在經歷了金軍「假道伐虢」的前車之鑒後,南宋的皇帝們為何又重蹈北宋覆轍,被蒙古滅亡了呢?
其實南宋和北宋被滅亡的原因看似相同,但是其中的時代背景卻相差很遠。北宋和南宋的情況是截然相反的。北宋和遼是兄弟之國,而南宋和金是打了一百多年的世仇。
北宋版唇亡齒寒是背信棄義,小人行為;而南宋版唇亡齒寒是報仇雪恨,收復河山。當然他們最終的結局都是被強者滅亡。

閱讀全文

與宋朝的故事歷史背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