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揚州的 歷史
這個問題太大,至少可以寫一本書。現將我的新書《江蘇地域文化源流探析》(東南大學出版社2010年11月出版)中關於揚州歷史一些簡單介紹的文字轉貼一下:
「揚州」的名稱,最早見於上古史籍《尚書》中的《禹貢》篇:「淮、海惟揚州。」相傳大禹治水之後,把天下分為九州,揚州為古九州之一,大致包括現今江蘇、安徽、上海、浙江、江西和福建一帶廣大地域。揚州專指現今的城市是從唐代開始的。但歷史上揚州府的管轄的區域仍然很大,曾經包括現今揚州、泰州、南通的全部和鹽城的南部。
揚州城至今已有近2500年的建城史。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在今揚州市西北的蜀岡之上築邗城,這是見諸史籍的最早的揚州城池。古邗城遺址現在仍保存得相當完好。以後揚州城多次在邗城的基礎上改建、擴建,向東南方延伸擴張。古城揚州和古老的大運河同年,吳王夫差在築邗城的同時開挖了邗溝。邗溝南連長江,北接淮河,其故道至今仍然保留在揚州城內,這條運河對於揚州城意義重大,揚州得以發展繁榮,正是以邗溝為起點的。到隋煬帝時,為了溝通漕運,方便軍事運輸,開鑿了古今中外聞名的大運河,揚州城也就迎來了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
公元前334年,楚國滅越,楚懷王改「邗」為「廣陵」。據說當時揚州蜀崗上多為的丘陵,楚懷王取該地「廣被丘陵」之意,因而以廣陵命名之。秦漢之際,項羽曾改廣陵為江都,據說是項羽曾想在此建立都城,遂取其臨江的都城之意。
漢初,高祖劉邦封其侄劉濞為吳王,領有3郡53城,以廣陵城為吳的都城。劉濞在廣陵精心經營40年,他召集流亡百姓,興修水利,恢復農業,發展手工業與商貿業,使廣陵城迅速興旺起來。漢景帝時劉非為江都王,漢武帝時劉胥為廣陵王,均以吳王的都城為江都國和廣陵國的都城。東晉以後,大批北方移民接踵而來,廣陵成為接納移民的重要僑郡所在,南北文化在此得到廣泛交融。陳宣帝太建十年(578),北周大將王軌取得淮南之地後,改廣陵為吳州。
揚州在歷史上與吳是有很深淵源的。漢封吳王劉濞在此建都時,劉濞的領地大部是在江南。此後在公元619年,農民起義軍李子通也建都揚州,國號吳。五代十國中的吳也是以揚州為都城,史稱「楊吳」,開創者楊行密(852—905),在902年被唐昭宗封為吳王,到楊溥在位時,丞相徐溫等立楊溥為天子,國號就是吳。
隋代南北大運河開通之後,揚州逐步發展成為東南經濟文化中心和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埠,為唐代揚州的繁榮奠定了基礎。唐高祖武德八年(625),揚州治所從丹陽移到江北,從此揚州之名開始專指稱這座城市。唐代揚州城有兩重城:蜀岡之上稱子城,也稱牙城,即衙城,為揚州大都督及各級官衙駐地;蜀岡之下稱羅城,也稱大城,為工商業區和居民區。唐代「安史之亂」以後,經濟中心南移,朝廷所需經費及物資,大多集於揚州發運,形成揚州的空前繁榮。揚州成為全國最大的經濟都會。唐末的戰亂,又使揚州城滿目瘡痍。後周顯德五年(958),在故城的東南隅另築新城,稱「周小城」。
宋時揚州雖不及唐時繁盛,但經濟發展水平比五代時期有較大提高。先後有不少阿拉伯人來揚州從事商業和宗教活動。在眾多與揚州有著深切關系的阿拉伯人中,普哈丁是聲譽最顯著、影響最大的一位。坐落在揚州古運河邊上的普哈丁墓園,見證了宋代揚州城的對外交流發展史。
南宋期間,揚州成了抗金、抗元的前線。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寫出了當時揚州的兵荒馬亂:「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建炎元年(1127)十月,高宗趙構率宋室殘余南遷至揚州,駐蹕州治,歷時1年零3個月。築寶佑城以抗元兵。宋亡,寶佑城夷為平地,僅剩殘破的宋大城。明代在宋大城西南和東南築舊城和新城。清代及民國時期,襲用明代新、舊兩城。
清初揚州經濟再一次興盛,是因為當時揚州是我國長江流域中部各省的食鹽供給基地。古代兩淮鹽業生產基地分別在鹽城、泰州、南通一帶,並隨著海岸逐漸東移,但鹽業的流轉中心一直在揚州,清初極盛時期,壟斷兩淮鹽業的八大商總全部聚集在揚州。揚州鹽商推動了揚州城市生活的精緻化發展。與生活服務有關的各類技藝得到了用武之地,諸如園林建築、書畫、戲曲、民間工藝及著名的揚州三把刀等,都得以一展其長。社會的需求、資金的支持、工匠技藝的切磋,使得揚州形成了以休閑消費為目的,以精緻生活為特色的市民文化。
揚州是一座地處長江與大運河交匯處的平原城市,每逢戰亂,特別容易招致毀滅性的災難,這在一些文學作品有著令人感慨的敘述,在一些歷史文獻中有著觸目驚心的記載。
魏晉南北朝時的戰亂使這座本來很富庶的城市遭受到空前的劫難,公元450年(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冬,北魏太武帝南侵至瓜步,廣陵太守劉懷之燒城逃走。公元459年(孝武帝大明三年),竟陵王劉誕據廣陵反,沈慶之率師討伐,破城後大肆燒殺。廣陵城十年之間二罹兵禍,城摧垣頹,瓦礫衰草,離亂荒涼。南朝文學家鮑照來到時,這座名城已經荒蕪得目不忍睹。他寫了一篇感慨廣陵盛衰變化的抒情短賦《蕪城賦》,譴責了統治者的屠城暴行,廣陵從此有了「蕪城」的別號。
南宋建炎三年(1129)、紹興三十一年(1161)、隆興二年(1164),金兵三次攻破揚州,揚州城受到嚴重破壞。姜夔《揚州慢•淮左名都》以昔日揚州的繁華同眼前的衰敗相比,寫出了戰爭帶給了揚州城萬劫不復的災難:「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明末清兵「屠城十日」,古城又一次遭到破壞。公元1645年4月,清將多鐸以十萬兵馬圍困揚州城,明朝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史可法率領軍民死守城池,多鐸破城之後悍然下令血洗揚州。據當時僧人記載的《焚屍符》統計,揚州屠城的死難者達80萬之眾。當時的倖存者王秀楚所著《揚州十日記》中記載屠殺共持續十日,故名「揚州十日」。這是滿清入關後對征服地區第一次有組織的大屠殺。晚清時《揚州十日記》通常與鄒容的《革命軍》一道刊行,為辛亥革命進行了輿論准備。
揚州在太平天國戰爭期間所受的損失也十分巨大。當時太平軍曾三克揚州,分別為清咸豐三年(1853)二月,林鳳祥、李開芳率領太平軍從南京沿江東下,於二十三日第一次攻下揚州,十一月二十六日撤離;咸豐六年(1856)三月一日,太平天國將領陳玉成、李秀成第二次攻下揚州,三月十三日撤離;咸豐八年(1858) 九月三日,太平軍在李秀成的指揮下,第三次攻佔揚州,九月十五日撤離。經過這三戰,揚州人口銳減。曹樹基指出:「以甘泉縣為例,該縣嘉慶十四年(1809年)的『丁口』數為66.6萬, 光緒七年(1881年)減少為 24.0萬(註:光緒《甘泉縣志》卷四。)。將時間定於咸豐元年(1851年)和同治四年(1865年),甘泉縣的人口損失率高達72.5%。」
多次毀城使古城揚州的歷史文化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都遭受了巨大的破壞,尤其是那些在歷史文獻中記載的地面建築多已不存。以揚州園林為例,唐代詩人姚合《揚州春詞三首》中有「園林多是宅」句,明清時亦有有「杭州以湖山勝,蘇州以市肆勝,揚州以名園勝」的說法。但史書記載的那些揚州歷史名園在建國時已大多荒廢,能基本保存完好的園林只有建於清代中晚期的個園和何園。
Ⅱ 揚州歷史
揚州有2480多年文字可考的歷史。
春秋時期,今揚州市區附近稱邗國。公元前486年,吳滅邢,築邢城,開邢溝,連接長江、淮河。越滅吳,地屬越;楚滅越,地歸楚。公元前319年,楚在邗城舊址上建城,名廣陵。秦統一中國後,設廣陵縣,屬九江郡。
漢代,今揚州稱廣陵。江都,長期是王侯的封地。吳王劉濞 「即山鑄錢,煮海為鹽」,開鹽河(通揚運河前身),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為了加強民族關系,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漢武帝把江都王劉建的女兒劉細君嫁到烏孫國,比王昭君嫁到匈奴還早80多年。東漢末年,張嬰率領的農民起義軍在廣陵一帶轉戰十餘年後,雖被廣陵太守張綱誘降,但不久,許多農民起義軍又響應黃巾起義。
三國時期,魏吳之間戰爭不斷,廣陵為江淮一帶的軍事重地。
南北朝時期,廣陵屢經戰亂,數次變為「蕪城」,但由於勞動人民數百年的辛勤開發,經濟地位在恢復中不斷提高。北周改廣陵為吳州。山東青州、充州一帶的移民南遷廣陵一帶,促進了揚州的經濟發展。
公元589年,陳滅,建立了統一的隋政權。隋改吳州為揚州,置總管府。煬帝時,開大運河連接黃河。淮河、長江,揚州成為水運樞紐,不僅便利交通、灌溉,而且對促進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流域的經濟、文化的發展和交流起到重要作用,奠定了唐代揚州空前繁榮的基礎。公元605年一616年,隋煬帝三下江都(今揚州)。 618年被部下宇文化及所殺,最後葬於雷塘(今揚州近郊)。隋末農民起義軍李子通建都揚州,國號吳。公元626年,復稱揚州,治所自此在今揚州。
唐代的揚州,農業、商業和手工業相當發達,出現了大量的工場和手工作坊。不僅在江淮之間「富甲天下」,而且是中國東南第一大都會,時有「揚一益二」之稱(益州即今成都)。揚州是南北糧、草、鹽、錢、鐵的運輸中心和海內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曾為都督府、大都督府、淮南道采訪使和淮南節度使治所,領淮南。江北諸州。在以長安為中心的水陸交通網中,揚州始終起著樞紐和中心的作用。作為對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揚州專設司舶使,經管對外交往和友好往來。唐代揚州和大食(阿拉伯)交往頻繁。僑居揚州的大食人數以千計。波斯、大食、波羅門、昆侖、新羅、日本、高麗等國人成為僑居揚州的客商。日本遣唐使來揚州和高僧鑒真東渡日本,促進了中日兩國的政治。經濟、科學和文化的交流。揚州人李善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礎上,重新注釋的《文選》,旁徵博引,為後人保存了大量已散失的重要文獻資料。其子李邕,不僅文章、詩歌很有影響,也是繼虞世南、諸遂良之後的大書法家之一。張若虛為「吳中四傑」之一,僅《春江花月夜卜首,就有「以孤篇壓倒全唐」之譽。公元684年,徐敬業。駱賓王在揚州起兵反對武則天執政。
唐末五代,軍閥混戰,揚州遭到嚴重破壞。楊行密在揚州建立政權,史稱「楊吳」,有短時間的經濟恢復。不久,又陷人戰爭的破壞之中。公元960年,北宋建立。農業、手工業迅速發展,商業進一步繁榮,揚州又再度成為中國東南部的經濟、文化中心,與都城開封相差無幾。商業稅收年約8萬貫,在全國居第三位。公元 1127年,高宗趙構在金人的進逼下,遷都揚州一年,更促進了揚州的繁榮。1275-1276年,李庭芝、姜才率軍隊與揚州人民一起向元軍開展了不屈的斗爭,不幸殉難,揚州城只剩數千人。100多年間,揚州一直是抗金、抗元的戰場。韓世忠、劉琦、岳飛等南宋名將在這一地區進行了艱苦的斗爭。戰爭使經濟和社會遭到嚴重破壞
Ⅲ 「人文薈萃」揚州有何悠久歷史
揚州是蘇北門戶,園林城市。歷史上「富甲天下」的揚州城,地處江蘇省中部,東與泰州、鹽城市交界;西與南京市六合縣和安徽省天長市接壤;南臨長江,與鎮江隔江相望;北與淮安市毗鄰;中有縱貫南北的京杭大運河與萬里長江在這里交匯,歷來是水陸交通樞紐,南北漕運的咽喉。其總面積6634平方千米,市總人口456.3萬。揚州除通用漢語普通話外,方佔主要為北方方言區的江淮官話。
揚州的名稱最早見於《尚書·禹貢》:「淮海惟揚州」。今天的揚州,春秋時稱「邗」、秦、漢時稱「廣陵」、「江都」、東晉、南朝置「南兗州」、北周時稱「吳州」。漢揚州包括江蘇的江南、安徽的淮河以南及浙江、福建、江西三省。三國時魏、吳各有揚州,吳揚州治建業,魏揚州治壽春。隋開皇九年改吳州為揚州,但總管府仍設在丹陽(今南京)。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將揚州治所從丹陽移到江北,從此廣陵才享有揚州的專名。
自隋煬帝開鑿大運河以後,古代揚州幾度繁榮,是我國水陸交通樞紐和鹽運中心、東南第一大都會、著名的風景旅遊城市,素有「雄富冠天下」之稱。這里有春秋時代的邗溝(中國最古老運河段),漢代廣陵王墓,隋代煬帝陵,南北朝古剎大明寺,唐宋古城遺址,唐鑒真紀念堂,宋伊斯蘭教普哈丁墓,仙鶴寺,明清私家園林個園(以四季疊石聞名於世),何園(以中西合璧建築風格享譽海內)等眾多名勝古跡,使古城揚州散發出無窮的魅力。
揚州的「瘦西湖」歷史悠久,受歷代造園專家的青睞,在十里長的湖區兩岸,營造了「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台直到山」的湖區聖境;觀音山上寺院遍布,有「江南第一靈山」之稱;「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自古是賞月的佳絕處;揚州還有歷史悠久的古剎大明寺,有「城市山林」美譽的何園,四季假山著稱的個園,有隋煬帝、康熙、乾隆等皇帝留下的行宮遺址等等,美景數不勝數,實是江南瑰寶。
揚州是人文薈萃的文化名城。揚州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伴隨著經濟的幾度繁榮,積淀了厚重璀璨的揚州文化。文學創作、藝術建樹、學術研究、文物積累、工藝製作等,是揚州人的自豪,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窗口。一大批政治家、文學家、藝術家曾在揚州為官、游訪,留下了大量的名篇佳作。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杜牧等曾先後在揚州生活。康乾時期,以鄭燮、金農、李方膺、羅聘等為代表的「揚州八怪」畫派在中國畫壇獨樹一幟。清代形成的揚州戲曲、評話、書院、雕版印刷、修志、藏書等頗為興盛,成為揚州文化的象徵。今天的揚州,科教文化比較發達,已多次被評為全國「科教興市」先進城市。揚州歷史上就是著名的開放城市。唐代揚州是東南地區的最大都會和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四大港口之一,當時在揚外商達1萬多人。高僧鑒真大師六次東渡到達日本。韓國的崔致遠、阿拉伯的普哈丁、義大利的馬可·波羅等都曾留下足跡。1988年,揚州被批准對外開放,現已與7個國家的9個城市結為友好城市或友好合作城市。
Ⅳ 揚州有什麼歷史淵源,導致了古人們都很鍾情於揚州
揚州自古以來就與美景、佳人、詩詞融為一體,上至封建君王下至黎民百姓,無一不對揚州這座千年古城青睞有加。如果將歷史比喻成一個花枝招展的少女,那麼揚州就一定是她頭上最美艷的花簪。
相信很多人對揚州這座歷史古城的了解,基本上都源於唐宋時期的詩詞作品,以及很多歷史名人與揚州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名人軼事。一行行詩句中盡顯古代詩人們,對揚州無以言表的熱愛;一闕闕詞句難掩文人墨客們,對揚州由內而外的喜愛之情。
「落魄江南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從這首詩歌中可以得知,揚州不僅美景甲天下,而且青樓妓館也顯赫於世。這其實才是揚州深受,唐宋詩詞大家們青睞的主要原因。
結 語
筆者認為縱然大家沒有在煙火三月之時下過揚州,也不曾親睹「二十四橋明月夜」。但是揚州城歷經了2500多年的風霜雨雪之後,卻依然能夠屹立於不敗之地。這說明揚州這座千年古城,已經成為了中華民族的一個,集歷史、美景、文化於一體的重要「符號」。
Ⅳ 為什麼歷史上揚州如此繁華,現今知名度卻不斷下降呢
隋唐之後,南方經濟的發展一度呈現出突飛猛進的勢頭,其中發展最好的,莫過於揚州。
揚州是一座歷史古城,其盛名曾享譽全國,不論是誰提到揚州,無不稱贊這里是一個好地方。不僅景美人美,物產富足,而且經濟上也首屈一指。
唐後期的揚州,其繁榮水平,曾一度超越了長安和洛陽,其資本高度集中,不僅在中國,甚至在整個亞洲都是最大的金融中心。
清朝末期,京杭大運河因為種種原因,漸漸停航,水路運輸也由海運所代替,再加上鐵路的通行,更是讓揚州失去了交通樞紐的關鍵地位。說得直白些就是,交通不便,人流量不大,城市難以發展。
其實當初這條鐵路本是要從揚州過的,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拖著沒建,結果這一耽擱,就把揚州發展的大好機會給葬送了。
沒有了交通的優勢,也沒有能支撐城市發展的支柱產業,揚州就像一個無助的孩子,完全無法面對新世界的變化,沒落也就在所難免了。
Ⅵ 古代揚州經濟發展概況及特徵
您好,揚州百問 知道團隊為您解答!
揚州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二十四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迄今已有近2500年的歷史,曾是我國水陸交通的重要樞紐,東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重要都會,對外貿易和國際交往的重要港埠,富甲天下的商業中心,是通史式的歷史文化名城。市區現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47處。揚州數度繁華,尤以兩漢、隋唐、清代康乾年間為盛。
唐代的揚州,農業、商業和手工業相當發達,出現了大量的工場和手工作坊。不僅在江淮之間「富甲天下」,而且是中國東南第一大都會,時有「揚一益二」之稱(益州即今成都)。揚州是南北糧、草、鹽、錢、鐵的運輸中心和海內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曾為都督府、大都督府、淮南道采訪使和淮南節度使治所,領淮南、江北諸州。在以長安為中心的水陸交通體系中,揚州始終起著樞紐和骨幹作用。作為對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揚州專設司舶使,經管對外貿易和友好往來。唐代揚州,來自新羅、高麗、日本、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婆羅門、昆侖等國客商長期居住經商者達數千人。當時的揚州港「帆檣如林、商賈如織」,被譽為「東方四大商港」之一,成為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著名港埠。日本遣唐使來揚州和高僧鑒真東渡日本,促進了中日兩國的政治、經濟、科學和文化的交流。新羅文豪崔致遠於公元880年來揚州,從職淮南,勤於政務,參與軍事,職掌館驛,辛勤筆耕,撰寫了大量的詩賦、公文、表狀,884年回到新羅,傳播漢文化,被稱為「東國儒宗」,成為最傑出的新羅文豪。揚州人李善在吸改前人成果的基礎上,重新注釋的《文選》,旁徵博引,為後人保存了大量已經散失的重要文獻資料。其子李邕,不僅文章、詩歌很有影響,也是繼虞世南、褚遂良之後的大書法家之一。張若虛為「吳中四傑」之一,僅《春江花月夜》一首詩,就有「孤篇壓全唐」之譽。公元684年,徐敬業、駱賓王在揚州起兵反對武則天執政。唐末五代,軍閥混戰,揚州遭到嚴重破壞。楊行密在揚州建立政權,史稱「楊吳」,有短時間的經濟恢復。不久,又陷入戰爭的破壞之中。
公元960年,北宋建立。農業、手工業迅速發展,商業進一步繁榮,揚州又再度成為中國東南部的經濟、文化中心,與都城開封相差無幾。商業稅收年約8萬貫,在全國居第3位。公元1127年,高宗趙構在金人威逼下,遷都過程中,以揚州為「行在」一年,更促進了揚州繁榮。1275年~1276年,李庭芝、姜才率軍隊與揚州人民一起向元軍開展了不屈的斗爭,不幸殉難,揚州城只剩數千人。100多年間,揚州一直是抗金、抗元的戰場。韓世忠、劉琦、岳飛等南宋名將在這一地區進行了艱苦的斗爭。戰爭使經濟和社會遭到嚴重破壞,但在局勢相對穩定的情況下,揚州的經濟又不斷恢復發展。在文化上,歐陽修、蘇軾、秦觀、姜夔等在揚州留下大量傳世名作。元、明兩代,揚州經濟發展加快。來揚州經商、傳教、從政、定居的外籍人日漸增多,其中仍以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為最。
元時,幾次整治運河揚州段,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走向,恢復了曾一度中斷的漕運,揚州又迅速繁華起來。其時,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旅居揚州為官三年,成為中意兩國人民的友好使者。
明時,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孕育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揚州的商業主要是兩淮鹽業的專賣和南北貨貿易,鹽稅收入幾乎與糧賦相等,商業擴大到舊城以外。手工業作坊生產的漆器、玉器、銅器、竹木器具和刺綉品、化妝品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在文化上出現了睢景臣等一批雜劇、小說家。明朝滅亡後,為阻止清兵南進,南明督師史可法率軍堅守孤城,寧死不降,表現了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城陷後,清軍屠城10日,死者數十萬。
清代,康熙和乾隆多次「巡幸」,使揚州出現空前的繁華。城市人口超過50萬。當時的揚州,居交通要沖,富鹽漁之利,鹽稅與清政府的財政收入關系極大。各地商人增多,紛紛在揚州建起了會館,各有營業范圍和地方特色。在文化上,一些鹽商廣結文士,愛好藏書,修建府學、縣學,恢復名勝古跡,對揚州的文化發展具有一定的貢獻。這期間出現了以金農、李鱓、高翔、鄭燮、羅聘等「揚州八怪」為代表的揚州畫派,以阮元、焦循、汪中、任大椿和王念孫、王引之父子為代表的「揚州學派」。揚州戲劇歷史悠久,至清代大盛。1790年,為慶祝乾隆皇帝80壽辰,以寶應高朗亭為班主的三慶班進京演出,與其它劇種一起,對京劇的形成和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揚州的評話、清曲、揚劇、木偶和棋、琴均在清代形成自己的特色,促進了揚州成為當時中國文化中心的形成。
揚州繁榮昌盛的歷史,積淀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李白、白居易、歐陽修、蘇軾、鄭燮、朱自清以及馬可·波羅、崔致遠等大批中外文人雅士在古城揚州留下千古佳作。以「揚州八怪」為代表的揚州畫派和揚州學派在中國文化領域獨樹一幟。揚州戲曲、揚州評話、玉雕漆器、揚派盆景、雕版印刷、淮揚菜系等更是獨具特色,源遠流長,為今日「文化揚州發展戰略」的全面實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Ⅶ 揚州的歷史到底有多悠久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揚州,地處江蘇中部,長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揚州城區至今已有2400多年的建城史。現轄廣陵、維揚區、邗江3個區,江都、高郵、儀征3個市和寶應縣。全市共有97個鄉鎮,9個街道辦事處。全市總面積6653.81平方公里,市區總面積988.81平方公里,全市總人口457.19萬,其中市區人口115.13萬人。現轄區域在東經119度01分(儀征市移居、青山一線)至119度54分、北岸31度56分至33度25分(寶應縣西安豐、涇河一線)之間。南部瀕臨長江,北與淮安、鹽城接攘,東和鹽城、泰州毗聯,西與天長(安徽省)、南京、淮安交界。境內有長江岸線80.5公里,沿岸有儀征、邗江、江都;京杭大運河縱穿腹地,全長143.3公里,由北向南溝通白馬、寶應、高郵、邵伯4湖,匯入長江。揚州市城區位於長江與京杭運河交匯處,東經119度26分、北緯32度24分。
揚州全市共有36個民族,漢族占總數的98%。少數民族中,回族人口最多,佔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的73%。高郵市菱塘回族鄉是江蘇省唯一的少數民族鄉。
揚州既是風景秀麗的風景城,又是人文薈萃的文化城、歷史悠久的博物城。這里有中國最古老的運河,漢隋帝王的陵墓,唐宋古城遺址,明清私家園林,眾多的人文景觀,秀麗的自然風光,豐富的旅遊資源,多少年來吸引了大量的中外遊客。
1998年,揚州榮膺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稱號。中國最著名的湖上園林瘦西湖和千年古剎大明寺是中國4A級風景區(點):何園、個園、唐城遺址、高郵盂城驛、普哈丁墓、龍虯庄古人類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著名的瘦西湖乾隆水上游覽線是國家旅遊局向海內外推出的國家級旅遊線;揚州的穆斯林旅遊產品正日漸成為我國穆斯林旅遊線的重要組成部分。
多年來,揚州市利用名城優勢和景觀特色,在「古、文、水、綠、秀」上做文章,成功地開發了一大批旅遊「新品、名品、精品」,並進一步開發和完善了瘦西湖乾隆水上游覽線、高郵湖漁家樂休閑游、儀征生態旅遊等民俗觀光系列產品,此外,汪氏小苑、漢廣陵王墓博物館二號墓、高旻寺、普哈丁墓園、市區古運河風光帶、隋煬帝陵、玉器廠工藝美術景區、西郊森林公園、儀征登月湖旅遊度假區、江都龍川廣場等一批旅遊新景點也正式對外開放。
2001年,揚州旅遊業繼續保持了較快的發展。接待境外旅遊者10.08萬人次,同比增長17.96%;創匯4001萬美元,同比增長1.69%。接待國內旅遊者552萬人次,同比增長10.18%;國內旅遊收入40.69億元,同比增長9.21%。旅遊總收入44.01億元,同比增加8.59%。旅遊增加值13.50億元,同比增長20.32%。目前,全市擁有星級涉外飯店36家,各類旅行社50家。
揚州,作為地域稱謂、《尚書》等古籍均有記載,為華夏九州島之一。
春秋時期,今揚州市區附近稱邗。公元前486年,吳滅邗,築邗城,開邗溝,連接長江,淮河。越滅吳,地屬越:楚滅越,地歸楚。公元前319年,楚在邗城舊址上建城,名廣陵。秦統一中國後,設廣陵縣,屬九江郡。漢代,今揚州稱廣陵、江都,長期是王侯的封地。吳王劉濞「即山鑄錢、煮海為鹽」,開鹽河(通揚運河前身),景觀盛極一時,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開始了揚州歷史上的第一次繁華時期。
為了改善和鞏固民族關系,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漢武帝把江都王劉建的女兒劉細君嫁到烏孫國,比王昭君嫁到匈奴還早80多年。三國時期,魏吳之間戰爭不斷,廣陵為江淮一帶的軍事重地。南北朝時期,廣陵屢經戰亂,數次變為「蕪城」但由於勞動人民數百年辛勤開發,經濟地位在恢復中不斷提高。北周改廣陵為吳州。山東青州,兗州一帶的移民南遷廣陵一帶,促進了揚州的經濟發展。
公元589年,隋文帝改吳州為揚州,置總管府。隋煬帝開大運連接黃河、淮河、長江,揚州成為水運樞紐,不僅便利交通、灌溉,而且對促進黃河、淮河、長河三大流域的經濟、文化的發展和次序起到重要作用,奠定了唐代揚州空前繁榮的基礎。公元605年至616年,隋煬帝三下江都(今揚州),618年,被部下宇文化及所殺,葬於揚州城西北五里吳公台下(後改葬雷塘)。619年農民起義軍李子通建都揚州,國號吳。公元616年,復稱揚州,治所自此在今揚州。
唐代的揚州,農業、商業和手工業相當發達,出現了大量的工場和手工作坊。不僅在江淮之間「富甲天下」,而且是中國東南第一大都會,時有「揚一益二」之稱(益州即今成都)。揚州是南北糧、草、鹽、錢、鐵的運輸中心和海內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曾為都督府、大都督府、淮南節度使治所,領淮南、江北諸州。在以長安為中心的水陸交通多中,揚州始終起著骨幹作用。作為對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揚州專設司舶使,經管對外友好往來。唐代揚州和大食(阿拉伯)交往頻繁。僑居揚州的大食人數以千計。波斯、大食、婆羅門、昆侖、新羅、日本、高麗等國人成為僑居揚州的客商。日本遣唐使來揚州和高僧鑒真東渡日本,促進了中日兩國的政治、經濟、科學和文化的交流。揚州人李善在吸引前人成果的基礎上,重新注釋的《文選》,旁徵博引,為後人保存了大量已經散失的重要文獻資料。其子李邕,不僅文章、詩歌很有影響,也是繼虞世南、褚遂良之後的大書法家之一。大詩人張若虛為「吳中四傑」之一,僅《春江花月夜》一首,就有「以孤篇壓倒全唐」之譽。公元684年,徐敬業、駱賓王在揚州起兵反對武則天執政。唐末五代,軍閥混戰,揚州遭到嚴重破壞。楊行密在揚州建立政權,史稱「楊吳」,有短時間的經濟恢復。不久,又陷入戰爭的破壞之中。
公元960年,北宋建立。揚州地為督帥之所,又處漕運要沖,此後鹽漁之利,農業、手工業迅速發展,商業進一步繁榮,揚州又再度成為中國東南部的經濟、文化中心,與都城開封相差無幾。商業稅收年約8萬貫,在全國居第3位。公元1127年,高宗趙構在金人的追逼下,遷都過程中,以揚州為行宮一年,更促進了揚州繁榮。1275年-1276年,李庭芝、姜才率軍隊與揚州人民一起向元軍開展了不屈的斗爭,不幸殉難,揚州城只剩數千人。100多年間,揚州一直是抗金、抗元的戰場。韓世忠、劉琦、岳飛等南宋名將在這一地區進行了艱苦的斗爭。戰爭使經濟和社會遭到嚴重破壞,但在局勢相對穩定的情況下,揚州的經濟又不斷恢復發展。在文化上,歐陽修、蘇軾、秦觀、姜夔、王令等在揚州留下大量傳世名作。元、明兩代,揚州經濟發展加快。來揚州經商、傳教、從政、定居的外籍人日漸增多,其中仍以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為最。
Ⅷ 揚州的歷史是什麼
揚州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級二十四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曾是我國水陸交通的重要樞紐,東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重要都會,對外貿易和國際交往的重要港埠,富甲天下的商業中心,是通史式的歷史文化名城。市區現有重要文物保護單位147處。揚州數度繁華,尤以兩漢、隋唐、清代康乾年間為盛。
春秋時期,今揚州市區附近稱邗。公元前486年,吳滅邗,築邗城,開邗溝,連接長江、淮河。越滅吳,地屬越;楚滅越,地歸楚。公元前319年,楚在邗城舊址上建城,名廣陵。秦統一中國後,設廣陵縣,屬九江郡。漢代,今揚州稱廣陵、江都,長期是王侯的封地。吳王劉濞「即山鑄錢、煮海為鹽」,開鹽河(通揚運河前身),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為了改善和鞏固民族關系,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漢武帝把江都王劉建的女兒劉細君嫁到烏孫國,比王昭君嫁到匈奴還早80多年。三國時期,魏吳之間戰爭不斷,廣陵為江淮一帶的軍事重地。南北朝時期,廣陵屢經戰亂,數次變為「蕪城」,但由於勞動人民數百年的辛勤開發,經濟地位在恢復中不斷提高。北周改廣陵為吳州。山東青州、兗州一帶的移民南遷廣陵一帶,促進了揚州的經濟發展。
公元589年,陳滅,建立了統一的隋政權。隋改吳州為揚州,置總管府。煬帝時,開大運河連接黃河、淮河、長江,招兵買馬州成為水運樞紐,不僅便利交通、灌溉,而且對促進黃河、淮河、長河三大流域的經濟、文化的發展和交流起到重要作用,奠定了唐代揚州空前繁榮的基礎。公元605年至616年,隋煬帝三下江都(今揚州)。618年,被部下宇文化及所殺,葬於雷塘。619年,農民起義軍李子通建都揚州,國號吳。公元626年,復稱揚州,治所自此在今揚州。
唐代的揚州,農業、商業和手工業相當發達,出現了大量的工場和手工作坊。不僅在江淮之間「富甲天下」,而且是中國東南第一大都會,時有「揚一益二」之稱(益州即今成都)。揚州是南北糧、草、鹽、錢、鐵的運輸中心和海內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曾為都督府、大都督府、淮南道彩訪使和淮南節度使治所,領淮南、江北諸州。在以長安為中心的水陸交通多中,揚州始終起著樞紐和骨幹作用。作為對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揚州專設司舶使,經管對外貿易和友好往來。唐代揚州,來自新羅(朝鮮)、高麗(韓國)、日本、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婆羅門、昆侖、等國客商長期居住經商者達數千人。當時的揚州港「帆檣如林、商賈如織」,被譽為「東方四大商港」之一,成為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著名港埠。日本遣唐使來揚州和高僧鑒真東渡日本,促進了中日兩國的政治、經濟、科學和文化的交流。新羅文豪崔致遠於公元880年來揚州,從職淮南,勤於政務,參與軍事,職掌館驛,辛勤筆耕,撰寫了大量的詩賦、公文、表狀,884年回到新羅,傳播漢文化,被稱為「東國儒宗」,成為最傑出的新羅文豪。揚州人李善在吸引前人成果的基礎上,重新注釋的《文選》,旁徵博引,為後人保存了大量已經散失的重要文獻資料。其子李邕,不僅文章、詩歌很有影響,也是繼虞世南、褚遂良之後的大書法家之一。張若虛為「吳中四傑」之一,僅《春江花月夜》一首,就有「以孤篇壓倒全唐」之譽。公元684年,徐敬業、駱賓王在揚州起兵反對武則天執政。唐末五代,軍閥混戰,揚州遭到嚴重破壞。楊行密在揚州建立政權,史稱「楊吳」,有短時間的經濟恢復。不久,又陷入戰爭的破壞之中。
公元960年,北宋建立。農業、手工業迅速發展,商業進一步繁榮,揚州又再度成為中國東南部的經濟、文化中心,與都城開封相差無幾。商業稅收年約8萬貫,在全國居第3位。公元1127年,高宗趙構在金人地逼下,遷都過程中,以揚州為「行在」一年,更促進了揚州繁榮。1275年~1276年,李庭芝、姜才率軍隊與揚州人民一起向元軍開展了不屈的斗爭,不幸殉難,揚州城只剩數千人。100多年間,揚州一起是抗金、抗元的戰場。韓世忠、劉琦、岳飛等南宋名將將在這一地區進行了艱苦的斗爭。戰爭使經濟和社會遭到嚴重破壞,但在局勢相對穩定的情況下,揚州的經濟又不斷恢復發展。在文化上,歐陽修、蘇軾、秦觀、姜夔、王令等在揚州留下大量傳世名作。元、明兩代,揚州經濟發展加快。來揚州經商、傳教、從政、定居的外籍人日漸增多,其中仍以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為最。
元時,幾次整治運河揚州段,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走向,恢復了曾一度中斷的漕運,揚州又迅速繁華起來。其時,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旅居揚州為官三年,成為中意兩國的人民的友好使者。
明時,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孕育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揚州的商業主要是兩淮鹽業的專賣和南北貨貿易。鹽稅收入幾乎與糧賦相等。商業擴大到期舊城以外。手工業作坊生產的漆器、玉器、銅器、竹木器具和刺綉品、化妝品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為防止倭寇再次入侵,公元1556年,揚州又建「新城」。在文化上出現了睢景臣等一批雜劇、小說家。在元末農民起義中,張士誠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堅持了16年。明朝滅亡後,為阻止清兵南進,南明督師史可法率軍堅守孤城,寧死不降,表現了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城陷後,清軍屠城10日,死者數十萬。
清代,康熙和乾隆多次「巡幸」,使揚州出現空前的繁華。城市人口超過50萬。當時的揚州,居交通要沖,富鹽漁之利,鹽稅與清政府的財政收入關系極大。各地商人增多,紛紛在揚州建起了會館,各有營業范圍和地方特色。同時興起的還有會票——信用匯兌。在文化上,一些鹽商廣結文士,愛好藏書,修建府學、縣學,恢復名勝古跡,對揚州的文化發展具有一定的貢獻。這期間出現了以金農、李魚單、高翔、鄭燮、羅聘等「揚州八怪」為代表的揚州畫派,以阮元、焦循、汪中、任大椿和王引之父子為代表的「揚州學派」。揚州戲劇歷史悠久,至清代大盛。1790年,為慶祝乾隆皇帝80壽辰,以寶應高朗亭為班主的三慶班進京演出,與其它劇種一起,對京劇的形成和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揚州的評話、清曲、揚劇、木偶和棋、琴均在清代形成自己的特色,促進了揚州成為當時中國文化中心的形成。
揚州繁榮昌盛的歷史,積淀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李白、白居易、歐陽修、蘇軾、鄭燮、朱自清以及馬可•波羅、崔致遠等大批中外文人雅士的在古城揚州留下千古佳作。以"揚州八怪"為代表的揚州畫派和揚州學派在中國文化領域獨樹一幟。揚州戲曲、揚州評話、玉雕漆器、揚派盆景、雕版印刷、淮揚菜系等更是獨具特色,源遠流長,為今日「文化揚州發展戰略」的全面實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Ⅸ 歷史上揚州有多繁華當地的什麼商幫最有影響力
近代詩人陳去病在個人筆記《五石脂》中寫下“揚州之盛,實徽商開之,揚蓋徽商殖民地也。”陳去病在肯定揚州繁盛的同時,明確指出了揚州繁盛的原因,“實徽商開之”。揚州是一個被商人改變的城市。歷史上揚州繁盛,客商雲集,來自徽州的客商發揮了重要作用。揚州與徽商有著撇不清的關系。
Ⅹ 為什麼歷史上的揚州繁華無比,現今知名度卻不斷下降
揚州輝煌有三個時期:
1.漢代.吳國都城,吳王劉濞在此築城,煮鹽鑄錢,富甲一方。
2.隋唐時期.天時地利人和,那時揚州東邊尚未成陸地,唐朝對外開放,揚州是個海港,各種遣唐使者從揚州登陸,可謂唐朝開放的窗口,運河的開通,及在長江邊上,占盡了地利,隋唐金陵被移為平地,揚州又成為江南治所所在地,安史之亂,長安洛陽遭遇兵霾,安全的東南使揚州進一步崛起。
3明清.主要是漕運和鹽業。漕運,將江南一帶貨物通過大運河運往京城,這個時候已經不及蘇州了。
唐代的揚州,農業、商業和手工業相當發達,出現了大量的工場和手工作坊,在造船、造鏡、制帽等多個領域都領先全國,儼然當時的全國手工業中心。揚州不僅在當時的江淮之間「富甲天下」,而且是中國東南第一大都會,當時有「揚一益二」之稱(益州即今成都)。
揚州成為當時的全國大都市也是經濟重心南移的必然結果。揚州是南北糧、草、鹽、錢、鐵的運輸中心和海內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曾為都督府、大都督府、淮南道采訪使和淮南節度使治所,領淮南,因而揚州也是當時的地方政治中心。安史之亂後,北方進一步衰落,以揚州為代表的南方城市進一步崛起。
揚州的歷史可以總結為八個字:「成也運河,敗也運河。」揚州建城雖早,但真正發展起來,是大業元年(605年)隋煬帝下令開挖通濟渠、山陽瀆、江南運河之後。因為勾連了洛陽以及黃河、長江流域,揚州一時成為水運交通樞紐,藉漕運之利,逐漸有富甲江南之勢。而後元朝重修京杭運河北段,但揚州以南格局未變,揚州依然是水運重鎮。
下降的原因有以下幾條:
1,由於黃河奪淮,黃河的泥沙堵塞了淮河危及了運河的安全,一到行洪時節運河的堤防經常崩潰,國家由漕運改為近海運輸,揚州的地位下降。
2,第一次雅片戰爭後,蘇南和浙江的商人購買了英國先進的紡織機械在上海建起了紡織廠,加上手工業的興起,上海成為中國的工業基地,以服務業為主的揚州的資本大戶紛紛遷至上海,揚州開始末落。
3,第二次雅片戰爭後,清政府逼迫向西方國家開放了十數家通商口岸,揚州不在此列,揚州失去了對外開放的機會。
4,清末民初規劃京滬鐵路時,由於南京在揚州西面偏南的地方,鐵路從徐州向南經蚌阜到南京再向東直至上海,揚州與鐵路失去交臂,因此建國後中央國字型大小的大企業很少落戶揚州。
5,陳煥友在江蘇當政時期,一幫"下河洛在」將大揚州一分為二,揚州被砍掉了一隻胳膊,一半經濟向泰州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