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葫蘆島港的歷史沿革
葫蘆島港位於葫蘆島市龍港區。它背靠京哈鐵路和公路,有鐵路專用線直達港口,東北西三面環山,是天然避風港,也是中外著名的不淤不凍良港。葫蘆島港港深水闊,現為軍商兩用。商用設有兩個5千噸級泊位和三個萬噸級泊位,年貨物吞吐能力可達三百萬噸。1999年1月21日,國務院批准葫蘆島港對外開放,限於國輪外運。
很早以前,葫蘆島荒蕪人煙,據考證,其名始於遼金時代,遼稱「淘河島」,後改名「葫蘆島」。
葫蘆島港首次興建於1910年,後因辛亥革命事起,築港工程中止。民國二年(1913年)再度動工,終因經費缺乏而停辦。1929年,當時的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張學良將軍視察葫蘆島後,決心再度修築此港。1930年1月,與荷蘭治港公司簽定了包工合同,預計五年半完工。7月2日,張學良將軍親臨葫蘆島主持築港開工典禮。會後,舉行了盛大的紀念碑揭幕式。漢白玉的紀念碑通高1.8米,正面陽刻「葫蘆島築港開工」,碑文由張學良將軍親自撰寫。「9.18」事變,致使葫蘆島築港工程不幸夭折,但築港開工紀念碑至今仍豎立在葫蘆島西山坡上。
日本侵略者佔領葫蘆島後,為了把從我國東北掠奪來的大量物質財富和資源運往本土,決定重建葫蘆島港。至1940年的3月,逐漸完成了大部工程,至此,葫蘆島港已具有年吞吐100萬噸的能力。1945年11月後,國民黨軍隊佔領東北大部地區,葫蘆島港不僅未能得到應有的建設和發展,還被作為內戰中的重要運輸口岸。
1948年11月葫蘆島解放,港口也重新建設和利用,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更是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後,葫蘆島港成為中國重要的軍用港口。1960年渤海造船廠建成投產,成為中國船舶工業的重要基地。1984年12月6日葫蘆島港對內開放,1999年1月21日國務院批准2000年5月17日宣布正式對外開放,成為國家一類口岸。
② 葫蘆島歷史沿革的介紹
葫蘆島,最初為海島名稱,始見於《全遼志》。 葫蘆島地區早在新石器時代已開始有人類繁衍生息。 商周以後,在不同歷史時期主要有山戒、東胡、烏桓、鮮卑、契丹、蒙古、女真等少數民族人同漢族在這里,一代接一代過著漫長的游牧漁獵生活。 燕、秦開征戰東北以後,漢族明顯增多。經過漢族和其他各民族共同開發,不斷營造優美的經濟生活環境,給後人留下了豐厚的歷史遺產。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全國,分中國為三十六郡,以郡統縣。 漢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廢燕王改置遼西、遼東二郡。接著,滅衛氏朝鮮,又於元封三年(前108年),置樂浪、玄菟、真番、臨屯四郡。其中,遼西郡領且慮、柳暗花明城、賓徒、交黎、陽樂、狐蘇、徒河、文成、臨渝、海陽、新安平、令支、累縣、肥如,共14縣。郡治在且慮縣(今朝陽市西北大廟子鄉土城子),東漢時移治陽樂(今朝陽市東南松樹咀子)。位於今葫蘆島境內的有徒河、文成二縣;徒河縣治所在今連山區台集屯,轄境西至今興城東部,東於錦州一帶,南至海濱地區,文成縣治所在今綏中縣北部地區。 東漢時,為安撫和客理叛附不定的烏桓族,漢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在昌黎(即交黎,亦稱昌遼,今義昌)設屬國都尉。 東漢後期,本境均為烏桓占據。漢靈帝中平六年(189年),權臣董卓任命公孫度為遼東太守。《遼東志》稱:「遼遠也,以其在九州之東,故名遼東。又兼遼西也。」公孫度上任的第二年,自立為遼東侯,稱平州牧,州設在襄平。從此,遼東地區成為公孫氏割據政權。 魏晉時期,曹魏撤銷了公孫氏設置的平州將遼西、昌黎、玄菟、遼東四郡又劃歸幽州。昌黎郡原是東漢遼東屬國,魏時改為郡。晉武帝泰始十年(274年),又置平州,割州的昌黎遼東、玄菟、樂浪、帶方(經公孫氏設置,在朝鮮北部)五郡屬平州,州治在遼東郡的襄平。遼西郡仍屬幽州郡治在陽樂(原在朝陽松樹咀子,西晉時已西遷)。本境,魏時屬幽州昌黎郡,西晉屬平州昌黎郡,由昌黎、賓徒、集寧、徒河等縣統轄;東晉時,本境基本上為鮮卑族分割,其統治中心在龍城(今朝陽),先後由前燕、前秦、後燕、北燕所統轄。北燕時,在遼西地區分置平州昌黎郡(建昌境內)及青州營丘郡。本境分屬於昌黎建德、石城三郡。 南北朝時期,北魏盡占燕地,在龍城置營州,轄昌黎、冀陽、建德、營丘、遼東、樂浪六郡。其中,在今遼西地區有昌黎、建德、營丘(錦縣一帶)三郡。昌黎郡,與營州同治龍城,領龍城、廣興、定荒三縣。本境除建昌以外均屬廣興縣。建德郡消費品市場所在白狼城,領石城、廣都、陽城(一說陽武)三縣,今建昌地區主要在石城縣境內。隋朝,文帝開皇三年佔有營州後,只留建德一郡和龍城一縣,其餘並廢。建德郡仍治白狼城,龍城縣治今朝陽市。開皇十八年(598年),廢郡,改龍城縣為柳城。隋煬帝大業八年(612年),置柳城郡與遼西郡。柳城郡治柳城縣(今朝陽),本境為柳城縣地。 唐滅隋後改郡稱州實行道州縣三級制,在邊防地區設都護府和守捉城。設在東北地區的高層機構為安東都護府(初設在平壤,後移治遼東城,即今遼陽市)和營州總管府(地址在今朝陽市)。改為營州都督府,隸屬河北道,督領柳城縣和營州、遼州等七州,地域范圍相當於今遼西地區。設在今本市境內的有威州(即遼州)後改為瑞州,治來遠縣,地址在今綏中前衛。唐滅東突厥後,將突厥烏突罕部安置在威州及今建昌一帶。據《遼寧地方史》記載:在今連山區西區北孤竹營子設有帶州孤竹縣,查錦西舊志及新編《錦西市志》對此均無記載。按地方誌考評,原錦西縣當時屬營州瀘河鎮(今義縣東南);興城為柳城、來遠二縣地;綏中屬來遠縣(後改為州);建昌為柳城縣地,後為契丹割據。唐朝地方建置,除設州縣外,為加強控制周邊各民族還設有軍鎮和節度使。開元五年(717年),唐玄宗在營州置平盧軍使,第三年升格為平盧節度使。平盧節度使例兼營州都督和安東都護府都護。營州,實為唐朝在東北地區的軍政及經濟文化中心。太宗李世民征高麗,曾在此親自祭奠陣亡將士。 遼,初稱契丹,後改國號為遼,統轄東北地區和燕雲十六州。全國設五京分五道(府),道下分州縣。其中,東京道(遼陽府)、上京道(臨潢府,內蒙波羅城)和中京道(大定府、內蒙寧城)與遼寧有關,中京道轄境大部在今朝陽、錦州和葫蘆島地區。原錦西一帶為中京定府錦州所轄安昌縣地,西北一部地區初為榆州永和縣,後並入安昌縣,縣址,今暖池塘安昌峴 金建國後,改道制為路制,路下分州(府)縣。將遼代的中京道改為北京路治大定府。北京路在今遼寧境內轄有遼西一帶。設在今本市境內外內及附近的(府)縣有:錦州、轄永樂(附郭)、安昌、神水三縣。興中府(今朝陽市)轄瑞安(附郭,今前衛鎮)、海陽(今山海關西海陽鎮)、海濱三縣。利州(今喀左大城子),轄阜裕(附郭)、龍山二縣。今建昌北部為龍山縣地,南部屬瑞州海濱縣。 元朝,分全國為十一個行中書省(簡稱行省),省下設路州縣。世祖至元初年,沿金舊名,在遼陽設遼陽行省管轄整個東北地區。改金代的北京路為大寧路,今本市全境均為大寧路所轄,並廢永樂、安昌、神水、興城諸縣入錦州;廢海濱縣,瑞安縣入瑞州;今建昌地區為大寧路利州龍山縣地。 明朝立國後,大力加強東北地區邊防建設,修築許多墩台城堡和長達二千三百餘里的遼東邊牆。地方建置,廢州縣,立軍衛制。在山東政使司統轄下,於洪武八年(1375年)在遼陽設遼東都指揮使司(簡稱遼東都司),領二十五衛和二州。地域范圍,東起鴨綠江,西抵山海關,南達旅順口,北至開源泉相當於今遼寧省的大部。正統元年(1436年)後,直接由遼東巡撫統轄,其駐地,初遼陽,後移駐廣寧、山海關、寧遠。設在本市境內及附近的衛所有:廣寧中屯衛(今錦州)、廣寧前屯衛(即今綏中前衛)。宣德三年(1428年),在前屯衛城東五十里杏林鋪(今綏中縣城)置中後千戶所,在城西五十里急水河置中前千戶所。同年,為加強遼西防務,分廣寧前屯、中屯二衛地於曹庄、湯池之北置寧遠衛、總兵巫凱、都御使包懷德督建寧遠城(今興城)。從此,寧遠成為遼西軍事重鎮。 公元1644年清順治即位,定都北京,取代明朝對全國的統治。清初,劃全國為十八個行省,若干個特別行政區。取消衛所制,改設府(州)縣。在盛京(今沈陽)設盛京將軍和奉天府,對遼寧地區實行旗民分治制度。康熙三年(1644年)置廣寧府,第二年改置錦州府,府治今錦州,屬奉天府統轄。錦州府,初領一州、二縣,後增至二州、二廳、三縣。其中,錦縣,與府同治,轄境包括今連山大部地區。本今本市境內有一州、一廳、一縣。康熙三年,並寧遠衛、廣寧前屯衛為寧遠州(治今興城鎮)。光緒二十八年,劃寧遠州西境六股河以西置綏中縣(今縣址)。光緒三十二年,劃錦縣西境地置江家屯廳,後更名為錦西廳(廳址,今連山區鋼屯鎮)。 1913年置錦西縣,因地處錦縣西部,故名,屬奉天省遼沈道。1929年屬遼寧省。日寇侵佔時,屬錦州省。偽滿大同元年(1932年)治所遷至連山。1945年光復後,屬遼西省。 1949年4月21日從劃東北行政區後,遼西省轄四個市,二十一個縣。四個市為:錦州市、四平市、山海關市、阜新市。二十一個縣為:錦州、錦西(今葫蘆島)、綏中、興城、盤山、台安、遼中、義縣、新民、彰武、阜新、北鎮、黑山、昌圖、梨樹、法庫、康平、雙遼、(原雙山、遼源合成)開原、鐵嶺、昌北(新設縣、原昌圖縣劃出)。省府設錦州市。 1954年屬遼寧省。1956年2月,錦西、興城、綏中屬遼寧省錦州專區。1956年2月23日,國務院批准設立錦葫市籌備委員會,同年9月11日正式成立錦西市,下設錦西、楊家杖子和馬杖房三個市轄區。1957年6月撤銷錦西市建制。 1966年錦西、興城、綏中屬錦州市領導,建昌縣屬朝陽市領導。1961年3月,錦西縣馬杖房鎮劃歸錦州市領導並改設錦西區;1969年12月劃回錦西縣領導,改錦西區為馬杖房鎮。1972年,錦西縣南票鎮劃歸錦州市領導並改設錦州市南票工礦區;1976年劃回錦西縣管轄,改南票工礦區為南票鎮。 1982年12月18日,撤錦西縣設錦西市(縣級)(國務院1985年1月17日批准)。1983年,以錦西縣的南票鎮和沙鍋屯公社設立錦州市南票區;以錦西縣葫蘆島鎮和稻池公社的8個大隊、2個漁業大隊設立錦州市葫蘆島區。1987年1月,撤興城縣設興城市(縣級)(國務院1986年12月13日批准)。2市由錦州市代管。 1989年6月12日國務院批准錦西升格為地級市,實行市管縣的領導體制。同時組建連山區,將錦州市管轄的綏中縣、葫蘆島區、南票區和代管的興城市,將朝陽市管轄的建昌縣,均劃歸錦西領導。 1994年9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錦西市更名為葫蘆島市。原錦西市所屬葫蘆島區同時更名為葫蘆島市龍港區。
③ 葫蘆島市的歷史沿革
葫蘆島,最初為海島名稱,始見於《全遼志》。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刊行的《全遼志》卷一山川,寧遠衛條目下,列有葫蘆島、覺華島、桃花島。對葫蘆島則註明:「在海岸四十里,半山入海」兩行小字。其後,天啟三年(1623年)中極殿大學士、兵部尚書孫承宗《奏報關東情形疏》和中國革命先軀孫中山《建國大綱》以及其他許多文獻,都提到葫蘆島的名字,有的稱「葫蘆套」或稱「斷岡」、「折岡」。清朝末葉,經過英國工程師秀思勘測,並由清廷、中華民國、偽滿洲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分階段幾次建築海港,以及其後海港在軍事、交通、貿易諸方面發揮出的顯著作用,葫蘆島已蜚聲海內外。
據考古發掘證實,今葫蘆島地區早在新石器時代已開始有人類繁衍生息。商周以後,在不同歷史時期主要有山戒、東胡、烏桓、鮮卑、契丹、蒙古、女真等少數民族人同漢族在這里,一代接一代過著漫長的游牧漁獵生活。燕、秦開征戰東北以後,漢族明顯增多。經過漢族和其他各民族共同開發,不斷營造優美的經濟生活環境,給後人留下了豐厚的歷史遺產。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全國,分全國為三十六郡,以郡統縣。在東北地區有遼西、遼東二郡,另有幾個縣屬右北平郡。西漢初,地方行政建置更趨完備,郡縣和王國兩種制度並行。漢初。有些地方分土封給諸侯王,遼寧地區屬燕國的領地,統治者稱燕王。漢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廢燕王改置遼西、遼東二郡。接著,滅衛氏朝鮮,又於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置樂浪、玄菟、真番、臨屯四郡。其中,遼西郡領且慮、柳暗花明城、賓徒、交黎、陽樂、狐蘇、徒河、文成、臨渝、海陽、新安平、令支、累縣、肥如,共14縣。郡治在且慮縣(今朝陽市西北大廟子鄉土城子),東漢時移治陽樂(今朝陽市東南松樹咀子)。位於今葫蘆島境內的有徒河、文成二縣;徒河縣治所在今連山區台集屯,轄境西至今興城東部,東於錦州一帶,南至海濱地區,文成縣治所在今綏中縣北部地區。位於附近並轄有本境一部分地區的有三縣:海陽縣,治所在今山海關西海陽鎮,本境興城西部及綏中南部為其轄區;柳城(今朝陽)、狐蘇二縣,轄蘇二縣,轄有今興城、連山、南票的北部地區。除遼西郡外,右北平郡的石城、廣城、白狼三縣轄有今建昌地區。廣場縣治所在今建昌縣東北大凌河(當地稱木倫河)右岸土城子。石城、白狼二縣治所在今喀左境內(一說白狼縣在今建昌宮山咀鄉章京營子)。
東漢時,為安撫和客理叛附不定的烏桓族,漢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在昌黎(即交黎,亦稱昌遼,今義昌)設屬國都尉。從遼西郡劃出昌黎、賓徒(今錦州北營城子)、徒河三縣,從遼東郡劃出無慮(今北鎮)、房縣(盤山)、險瀆(台安)三縣,置遼東屬國。原臨渝縣由今義縣九道嶺一帶,西遷至今山海關鎮一帶。當時,本境建昌一帶被烏桓占據,余者分屬於遼東屬國的昌遼縣和徒河縣。東漢後期,本境均為烏桓占據。漢靈帝中平六年(189年),權臣董卓任命公孫度為遼東太守。《遼東志》稱:「遼遠也,以其在九州之東,故名遼東。又兼遼西也。」公孫度上任的第二年,自立為遼東侯,稱平州牧,州設在襄平。從此,遼東地區成為公孫氏割據政權。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伐烏桓。五月出師,經盧龍,過平岡,向烏桓王駐地柳城進發。當曹軍進至建昌一帶,烏桓才發覺,便急忙調兵迎戰。八月,兩軍在白狼山(即今喀左太陽山,一說建昌大黑山)相遇,曹操以張遼為先鋒,縱軍出擊,大敗烏桓軍,斬烏桓王蹋頓,烏桓及歸附的漢人投降者20餘萬。曹操攻佔柳城,盡占遼水以西之地。公孫氏對曹操政權時附時叛,景初二年(238年),魏明帝派司馬懿為將,向公孫氏發動總攻,破襄平,斬殺公孫淵父子,統一遼東地區。
魏晉時期,曹魏撤銷了公孫氏設置的平州將遼西、昌黎、玄菟、遼東四郡又劃歸幽州。昌黎郡原是東漢遼東屬國,魏時改為郡。晉武帝泰始十年(274年),又置平州,割州的昌黎遼東、玄菟、樂浪、帶方(經公孫氏設置,在朝鮮北部)五郡屬平州,州治在遼東郡的襄平。遼西郡仍屬幽州郡治在陽樂(原在朝陽松樹咀子,西晉時已西遷)。本境,魏時屬幽州昌黎郡,西晉屬平州昌黎郡,由昌黎、賓徒、集寧、徒河等縣統轄;東晉時,本境基本上為鮮卑族分割,其統治中心在龍城(今朝陽),先後由前燕、前秦、後燕、北燕所統轄。北燕時,在遼西地區分置平州昌黎郡(建昌境內)及青州營丘郡。本境分屬於昌黎建德、石城三郡。
南北朝時期,北魏盡占燕地,在龍城置營州,轄昌黎、冀陽、建德、營丘、遼東、樂浪六郡。其中,在今遼西地區有昌黎、建德、營丘(錦縣一帶)三郡。昌黎郡,與營州同治龍城,領龍城、廣興、定荒三縣。本境除建昌以外均屬廣興縣。建德郡消費品市場所在白狼城,領石城、廣都、陽城(一說陽武)三縣,今建昌地區主要在石城縣境內。
隋朝,文帝開皇三年佔有營州後,只留建德一郡和龍城一縣,其餘並廢。建德郡仍治白狼城,龍城縣治今朝陽市。開皇十八年(598年),廢郡,改龍城縣為柳城。隋煬帝大業八年(612年),置柳城郡與遼西郡。柳城郡治柳城縣(今朝陽),本境為柳城縣地。
唐滅隋後改郡稱州實行道州縣三級制,在邊防地區設都護府和守捉城。設在東北地區的高層機構為安東都護府(初設在平壤,後移治遼東城,即今遼陽市)和營州總管府(地址在今朝陽市)。改為營州都督府,隸屬河北道,督領柳城縣和營州、遼州等七州,地域范圍相當於今遼西地區。設在今本市境內的有威州(即遼州)後改為瑞州,治來遠縣,地址在今綏中前衛。唐滅東突厥後,將突厥烏突罕部安置在威州及今建昌一帶。據《遼寧地方史》記載:在今連山區西區北孤竹營子設有帶州孤竹縣,查錦西舊志及新編《錦西市志》對此均無記載。按地方誌考評,原錦西縣當時屬營州瀘河鎮(今義縣東南);興城為柳城、來遠二縣地;綏中屬來遠縣(後改為州);建昌為柳城縣地,後為契丹割據。唐朝地方建置,除設州縣外,為加強控制周邊各民族還設有軍鎮和節度使。開元五年(717年),唐玄宗在營州置平盧軍使,第三年升格為平盧節度使。平盧節度使例兼營州都督和安東都護府都護。營州,實為唐朝在東北地區的軍政及經濟文化中心。太宗李世民征高麗,曾在此親自祭奠陣亡將士。
遼,初稱契丹,後改國號為遼,統轄東北地區和燕雲十六州。全國設五京分五道(府),道下分州縣。其中,東京道(遼陽府)、上京道(臨潢府,內蒙波羅城)和中京道(大定府、內蒙寧城)與遼寧有關,中京道轄境大部在今朝陽、錦州和葫蘆島地區。原錦西一帶為中京定府錦州所轄安昌縣地,西北一部地區初為榆州永和縣,後並入安昌縣,縣址,今暖池塘安昌峴。
還有直屬中京大定府的神水縣。《遼史、聖宗本紀》,開泰二年「二月丙子詔以女河咱為神水縣」,《遼史地理志》載「神水縣本漢徒河縣地」,其遺址在今連山區台集屯。錦州還轄有設在今興城市西南曹庄四城子的嚴州,附郭縣為興城縣(一說興城縣址在海中菊花島)。遼聖宗太平元年(1021年),在今綏中縣前衛鎮置來州,治來賓縣。來州另轄隰州治海濱縣,地址在今興城市東辛庄鎮東關站,轄境包括今興城西部及建昌南部地區。今建昌大部為中京道譚州龍山縣地,州縣同治,地址在今喀左白塔子。
金建國後,改道制為路制,路下分州(府)縣。將遼代的中京道改為北京路治大定府。北京路在今遼寧境內轄有遼西一帶。設在今本市境內外內及附近的(府)縣有:錦州、轄永樂(附郭)、安昌、神水三縣。興中府(今朝陽市)轄瑞安(附郭,今前衛鎮)、海陽(今山海關西海陽鎮)、海濱三縣。利州(今喀左大城子),轄阜裕(附郭)、龍山二縣。今建昌北部為龍山縣地,南部屬瑞州海濱縣。
元朝,分全國為十一個行中書省(簡稱行省),省下設路州縣。世祖至元初年,沿金舊名,在遼陽設遼陽行省管轄整個東北地區。改金代的北京路為大寧路,今本市全境均為大寧路所轄,並廢永樂、安昌、神水、興城諸縣入錦州;廢海濱縣,瑞安縣入瑞州;今建昌地區為大寧路利州龍山縣地。
明朝立國後,大力加強東北地區邊防建設,修築許多墩台城堡和長達二千三百餘里的遼東邊牆。地方建置,廢州縣,立軍衛制。在山東政使司統轄下,於洪武八年(1375年)在遼陽設遼東都指揮使司(簡稱遼東都司),領二十五衛和二州。地域范圍,東起鴨綠江,西抵山海關,南達旅順口,北至開源泉相當於今遼寧省的大部。正統元年(1436年)後,直接由遼東巡撫統轄,其駐地,初遼陽,後移駐廣寧、山海關、寧遠。設在本市境內及附近的衛所有:廣寧中屯衛(今錦州)、廣寧前屯衛(即今綏中前衛)。宣德三年(1428年),在前屯衛城東五十里杏林鋪(今綏中縣城)置中後千戶所,在城西五十里急水河置中前千戶所。同年,為加強遼西防務,分廣寧前屯、中屯二衛地於曹庄、湯池之北置寧遠衛、總兵巫凱、都御使包懷德督建寧遠城(今興城)。從此,寧遠成為遼西軍事重鎮。寧遠城經幾次維修成為全國現存最完好的一座古城。宣德五年(1430年),在寧遠城東五十里塔山置中左千戶所,在城西四十里小沙河置中右千戶所。另外,在今朝陽置營州衛,建昌縣為營州中屯衛(衛所在今白塔子)地,後為兀良哈蒙古牧地。崇禎八年(1635年),歸附後金的蒙古族喀喇沁左旗,旗王府設在官大海,後遷至南宮營子,轄境包括今建昌地區。
公元1644年清順治即位,定都北京,取代明朝對全國的統治。清初,劃全國為十八個行省,若干個特別行政區。取消衛所制,改設府(州)縣。在盛京(今沈陽)設盛京將軍和奉天府,對遼寧地區實行旗民分治制度。康熙三年(1644年)置廣寧府,第二年改置錦州府,府治今錦州,屬奉天府統轄。錦州府,初領一州、二縣,後增至二州、二廳、三縣。其中,錦縣,與府同治,轄境包括今連山大部地區。本今本市境內有一州、一廳、一縣。康熙三年,並寧遠衛、廣寧前屯衛為寧遠州(治今興城鎮)。光緒二十八年,劃寧遠州西境六股河以西置綏中縣(今縣址)。光緒三十二年,劃錦縣西境地置江家屯廳,後更名為錦西廳(廳址,今連山區鋼屯鎮)。今建昌一帶,當時屬於喀喇沁部塔希卓氏王氏王公(漢姓烏氏)的喀喇沁左翼旗。旗署專管旗民事務。對漢民管理,也先後設廳縣。乾隆三年(1738年),設塔子溝廳,乾隆四十三年,改為建昌縣,隸屬直錄省承德府。清朝末期,徐世昌任東三省總督後,推行新政,廢除旗民二重製。
④ 遼寧葫蘆島發展問題
所謂遼寧省的門戶,只是說葫蘆島的地理位置,並不是說他的實力有多強,你啥時見過把門的在一個家族中有很高地位?關外第一城也只是說他離山海關最近,算不上什麼美譽,真正稱得起關外第一的是沈陽。
沒人把葫蘆島當過港口城市,至於怎麼發展,這個該由國務院、遼寧省政府和葫蘆島市政府決定,咱老百姓操不起那個心。
葫蘆島地方雖然不小,但是並不富裕,發展速度和建設程度遠遠不及沈陽大連,甚至也趕不上遼寧中部的鞍山等城市,至於多少家優勢公司和小型企業,這個只有去問有關部門了,但是恐怕沒有十萬戶這么多,因為葫蘆島一共才兩百多萬人口,市區人口不足百萬,如果小型企業就十萬,其他行業就沒有人了,而且葫蘆島只是遼寧的一個小城市,著名的大企業並不多。
⑤ 葫蘆島建市多少年了
葫蘆島原身是錦州市錦西區,後來又叫錦西縣,89年升級為地級市,名字錦西市。轄連山區、葫蘆島區、興城市、綏中縣、建昌縣、南票區。因為葫蘆島區的鋅廠與船廠的影響力比較大,錦西市改名為葫蘆島市,而葫蘆島區又改名為現在的龍港區。
⑥ 葫蘆島市的由來是什麼當地有哪些旅遊好去處
今天的龍港區有一個向海里延伸形似葫蘆狀似的半島,人們因此便叫他葫蘆島。
葫蘆島市本不叫葫蘆島市,叫錦西市。1954年,遼西和遼南兩省合並,錦西歸屬遼寧省。1982年,錦西該縣為市,由錦州市代管。1989年,錦西市升級為地級市,下面有一市兩縣和三區。1994年十月,錦西市改為葫蘆島市,原葫蘆島區改名為龍港區。
興城城牆是當地有名的景點,是我國為數不多的明清古城牆建築,是明代防禦型城市的標本。蓮花山聖水寺也是葫蘆島城有名的景點,位於葫蘆島城區偏北三十公里,是當地最熱門的景點,每到廟會的時候,這里便會人山人海,有特別多的人上香求得祈福。烏金塘水庫也是葫蘆島市一個有名的景點,是遼寧省第七大水利工程,這個地方風景迷人,環境特別好,是一個特別適合自駕游的地方。
⑦ 遼寧省葫蘆島市是原來古時候的什麼地方
葫蘆島,最初為海島名稱,始見於《全遼志》。葫蘆島地區早在新石器時代已開始有人類繁衍生息。商周以後,在不同歷史時期主要有山戒、東胡、烏桓、鮮卑、契丹、蒙古、女真等少數民族人同漢族在這里,一代接一代過著漫長的游牧漁獵生活。燕、秦開征戰東北以後,漢族明顯增多。經過漢族和其他各民族共同開發,不斷營造優美的經濟生活環境,給後人留下了豐厚的歷史遺產。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全國,分中國為三十六郡,以郡統縣。漢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廢燕王改置遼西、遼東二郡。接著,滅衛氏朝鮮,又於元封三年(前108年),置樂浪、玄菟、真番、臨屯四郡。其中,遼西郡領且慮、柳暗花明城、賓徒、交黎、陽樂、狐蘇、徒河、文成、臨渝、海陽、新安平、令支、累縣、肥如,共14縣。郡治在且慮縣(今朝陽市西北大廟子鄉土城子),東漢時移治陽樂(今朝陽市東南松樹咀子)。位於今葫蘆島境內的有徒河、文成二縣;徒河縣治所在今連山區台集屯,轄境西至今興城東部,東於錦州一帶,南至海濱地區,文成縣治所在今綏中縣北部地區。東漢時,為安撫和客理叛附不定的烏桓族,漢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在昌黎(即交黎,亦稱昌遼,今義昌)設屬國都尉。東漢後期,本境均為烏桓占據。漢靈帝中平六年(189年),權臣董卓任命公孫度為遼東太守。《遼東志》稱:「遼遠也,以其在九州之東,故名遼東。又兼遼西也。」公孫度上任的第二年,自立為遼東侯,稱平州牧,州設在襄平。從此,遼東地區成為公孫氏割據政權。魏晉時期,曹魏撤銷了公孫氏設置的平州將遼西、昌黎、玄菟、遼東四郡又劃歸幽州。昌黎郡原是東漢遼東屬國,魏時改為郡。晉武帝泰始十年(274年),又置平州,割州的昌黎遼東、玄菟、樂浪、帶方(經公孫氏設置,在朝鮮北部)五郡屬平州,州治在遼東郡的襄平。遼西郡仍屬幽州郡治在陽樂(原在朝陽松樹咀子,西晉時已西遷)。本境,魏時屬幽州昌黎郡,西晉屬平州昌黎郡,由昌黎、賓徒、集寧、徒河等縣統轄;東晉時,本境基本上為鮮卑族分割,其統治中心在龍城(今朝陽),先後由前燕、前秦、後燕、北燕所統轄。北燕時,在遼西地區分置平州昌黎郡(建昌境內)及青州營丘郡。本境分屬於昌黎建德、石城三郡。興城寧遠古城(2張)南北朝時期,北魏盡占燕地,在龍城置營州,轄昌黎、冀陽、建德、營丘、遼東、樂浪六郡。其中,在今遼西地區有昌黎、建德、營丘(錦縣一帶)三郡。昌黎郡,與營州同治龍城,領龍城、廣興、定荒三縣。本境除建昌以外均屬廣興縣。建德郡消費品市場所在白狼城,領石城、廣都、陽城(一說陽武)三縣,今建昌地區主要在石城縣境內。隋朝,文帝開皇三年佔有營州後,只留建德一郡和龍城一縣,其餘並廢。建德郡仍治白狼城,龍城縣治今朝陽市。開皇十八年(598年),廢郡,改龍城縣為柳城。隋煬帝大業八年(612年),置柳城郡與遼西郡。柳城郡治柳城縣(今朝陽),本境為柳城縣地。唐滅隋後改郡稱州實行道州縣三級制,在邊防地區設都護府和守捉城。設在東北地區的高層機構為安東都護府(初設在平壤,後移治遼東城,即今遼陽市)和營州總管府(地址在今朝陽市)。改為營州都督府,隸屬河北道,督領柳城縣和營州、遼州等七州,地域范圍相當於今遼西地區。設在今本市境內的有威州(即遼州)後改為瑞州,治來遠縣,地址在今綏中前衛。唐滅東突厥後,將突厥烏突罕部安置在威州及今建昌一帶。據《遼寧地方史》記載:在今連山區西區北孤竹營子設有帶州孤竹縣,查錦西舊志及新編《錦西市志》對此均無記載。按地方誌考評,原錦西縣當時屬營州瀘河鎮(今義縣東南);興城為柳城、來遠二縣地;綏中屬來遠縣(後改為州);建昌為柳城縣地,後為契丹割據。唐朝地方建置,除設州縣外,為加強控制周邊各民族還設有軍鎮和節度使。開元五年(717年),唐玄宗在營州置平盧軍使,第三年升格為平盧節度使。平盧節度使例兼營州都督和安東都護府都護。營州,實為唐朝在東北地區的軍政及經濟文化中心。太宗李世民征高麗,曾在此親自祭奠陣亡將士。遼,初稱契丹,後改國號為遼,統轄東北地區和燕雲十六州。全國設五京分五道(府),道下分州縣。其中,東京道(遼陽府)、上京道(臨潢府,內蒙波羅城)和中京道(大定府、內蒙寧城)與遼寧有關,中京道轄境大部在今朝陽、錦州和葫蘆島地區。原錦西一帶為中京定府錦州所轄安昌縣地,西北一部地區初為榆州永和縣,後並入安昌縣,縣址,今暖池塘安昌峴金建國後,改道制為路制,路下分州(府)縣。將遼代的中京道改為北京路治大定府。北京路在今遼寧境內轄有遼西一帶。設在今本市境內外內及附近的(府)縣有:錦州、轄永樂(附郭)、安昌、神水三縣。興中府(今朝陽市)轄瑞安(附郭,今前衛鎮)、海陽(今山海關西海陽鎮)、海濱三縣。利州(今喀左大城子),轄阜裕(附郭)、龍山二縣。今建昌北部為龍山縣地,南部屬瑞州海濱縣。元朝,分全國為十一個行中書省(簡稱行省),省下設路州縣。世祖至元初年,沿金舊名,在遼陽設遼陽行省管轄整個東北地區。改金代的北京路為大寧路,今本市全境均為大寧路所轄,並廢永樂、安昌、神水、興城諸縣入錦州;廢海濱縣,瑞安縣入瑞州;今建昌地區為大寧路利州龍山縣地。明朝立國後,大力加強東北地區邊防建設,修築許多墩台城堡和長達二千三百餘里的遼東邊牆。地方建置,廢州縣,立軍衛制。在山東政使司統轄下,於洪武八年(1375年)在遼陽設遼東都指揮使司(簡稱遼東都司),領二十五衛和二州。地域范圍,東起鴨綠江,西抵山海關,南達旅順口,北至開源泉相當於今遼寧省的大部。正統元年(1436年)後,直接由遼東巡撫統轄,其駐地,初遼陽,後移駐廣寧、山海關、寧遠。設在本市境內及附近的衛所有:廣寧中屯衛(今錦州)、廣寧前屯衛(即今綏中前衛)。宣德三年(1428年),在前屯衛城東五十里杏林鋪(今綏中縣城)置中後千戶所,在城西五十里急水河置中前千戶所。同年,為加強遼西防務,分廣寧前屯、中屯二衛地於曹庄、湯池之北置寧遠衛、總兵巫凱、都御使包懷德督建寧遠城(今興城)。從此,寧遠成為遼西軍事重鎮。公元1644年清順治即位,定都北京,取代明朝對全國的統治。清初,劃全國為十八個行省,若干個特別行政區。取消衛所制,改設府(州)縣。在盛京(今沈陽)設盛京將軍和奉天府,對遼寧地區實行旗民分治制度。康熙三年(1644年)置廣寧府,第二年改置錦州府,府治今錦州,屬奉天府統轄。錦州府,初領一州、二縣,後增至二州、二廳、三縣。其中,錦縣,與府同治,轄境包括今連山大部地區。本今本市境內有一州、一廳、一縣。康熙三年,並寧遠衛、廣寧前屯衛為寧遠州(治今興城鎮)。光緒二十八年,劃寧遠州西境六股河以西置綏中縣(今縣址)。光緒三十二年,劃錦縣西境地置江家屯廳,後更名為錦西廳(廳址,今連山區鋼屯鎮)。1913年置錦西縣,因地處錦縣西部,故名,屬奉天省遼沈道。1929年屬遼寧省。日寇侵佔時,屬錦州省。偽滿大同元年(1932年)治所遷至連山。1945年光復後,屬遼西省。1919年,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提出在「葫蘆島」建設港口。[7] 1949年4月21日從劃東北行政區後,遼西省轄四個市,二十一個縣。四個市為:錦州市、四平市、山海關市、阜新市。二十一個縣為:錦州、錦西(今葫蘆島)、綏中、興城、盤山、台安、遼中、義縣、新民、彰武、阜新、北鎮、黑山、昌圖、梨樹、法庫、康平、雙遼、(原雙山、遼源合成)開原、鐵嶺、昌北(新設縣、原昌圖縣劃出)。省府設錦州市。[8] 1954年屬遼寧省。1956年2月,錦西、興城、綏中屬遼寧省錦州專區。1956年2月23日,國務院批准設立錦葫市籌備委員會,同年9月11日正式成立錦西市,下設錦西、楊家杖子和馬杖房三個市轄區。1957年6月撤銷錦西市建制。1966年錦西、興城、綏中屬錦州市領導,建昌縣屬朝陽市領導。1961年3月,錦西縣馬杖房鎮劃歸錦州市領導並改設錦西區;1969年12月劃回錦西縣領導,改錦西區為馬杖房鎮。1972年,錦西縣南票鎮劃歸錦州市領導並改設錦州市南票工礦區;1976年劃回錦西縣管轄,改南票工礦區為南票鎮。1982年12月18日,撤錦西縣設錦西市(縣級)(國務院1985年1月17日批准)。1983年,以錦西縣的南票鎮和沙鍋屯公社設立錦州市南票區;以錦西縣葫蘆島鎮和稻池公社的8個大隊、2個漁業大隊設立錦州市葫蘆島區。1987年1月,撤興城縣設興城市(縣級)(國務院1986年12月13日批准)。2市由錦州市代管。1989年6月12日國務院批准錦西升格為地級市,實行市管縣的領導體制。同時組建連山區,將錦州市管轄的綏中縣、葫蘆島區、南票區和代管的興城市,將朝陽市管轄的建昌縣,均劃歸錦西領導。1994年9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錦西市更名為葫蘆島市。原錦西市所屬葫蘆島區同時更名為葫蘆島市龍港區。
⑧ 葫蘆島的城市概況是什麼
葫蘆島市是遼寧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地處遼寧省西南部,總面積10415平方公里,總人口257萬。
⑨ 葫蘆島哪年建市
葫蘆島市原名錦西市,1956年正式成立錦西市,1994年錦西市更名為葫蘆島市。
葫蘆島市:
遼寧省地級市,地處遼寧省西部沿海。中心地理方位為東經120°38`,北緯40°56`,東與錦州為鄰,西與山海關毗連,南臨渤海灣,北與朝陽市接壤,與大連、營口、秦皇島、青島等城市構成環渤海經濟圈,是東北地區進入關內的重要門戶。
歷史沿革:
錦西設縣治始於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始稱江家屯撫民廳治所置於江家屯(今連山區鋼屯鎮)後於大同元年(1932年)遷至連山。
1954年8月,遼東、遼西兩省合並,全境綏中、興城、錦西屬遼寧省,建昌屬熱河省。
1956年2月,錦西、興城、綏中屬遼寧省錦州專署,建昌屬朝陽專署。
1956年2月23日,國務院批准建立遼寧省錦葫市籌備委員會。9月11日,正式成立遼寧省錦西市。
1957年6月,撤銷錦西市的建制。
1966年,錦西、興城、綏中屬錦州市領導,建昌縣屬朝陽市領導。
1985年4月,錦西縣改為錦西市(縣級)。
1989年6月12日,國務院批准錦西市升格為地級市,歸遼寧省管轄。
1994年9月20日,錦西市更名為葫蘆島市。
(9)葫蘆島的城市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遼寧省: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沈陽,位於中國東北。
行政區劃:
截至2017年底,遼寧省共轄14個地級市,分別是沈陽市、大連市、鞍山市、撫順市、本溪市、丹東市、錦州市、營口市、阜新市、遼陽市、盤錦市、鐵嶺市、朝陽市、葫蘆島市。
位置境域:
位於中國東北地區的南部。介於東經118°53'至125°46',北緯38°43'至43°26'之間。南瀕黃、渤二海,遼東半島斜插於兩海之間,隔渤海海峽,與山東半島遙相呼應;西南與河北省接壤,西北與內蒙古自治區毗連,東北與吉林省為鄰,東南以鴨綠江為界與朝鮮隔江相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