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漢字的歷史文化意義是什麼意思

漢字的歷史文化意義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1-03-11 11:15:20

『壹』 漢字的重要性,不要漢字的歷史,只要他對中國文化的重要性

最大的功績在於它是眾多不同方言但是屬同一語種的人們的精神凝聚介質。

中國雖然方言很多,但是用的都是一種文字,比如廣東話北方人聽起來不好懂(注意,是不好懂,但兩者不是兩種語言,而是同一種語言),北方人說話廣東人也不好懂(你要說了,這可不一定,他們能聽懂的;其實這是因為我們的廣播電視里都是說的普通話,如果沒有強大的現代傳媒工具,他們聽北京話跟北京人聽他們的話是一樣難的),但是他們聯系他們的是偉大的漢字。是偉大的漢字讓不同方言的人可以通過文字實現交流,而且是無障礙交流。這跟西方不同,西方是拼音文字,不同的方言產生了不同的文字,而不同的文字又使不同方言的人們在文化交流方面產生了很多障礙,於是偌大的歐洲分割成了為數眾多的國家。國家的零碎建立阻礙了文化的傳播和民族間的交流,這勢必影響到社會的進步。
漢字是表意文字,這使他的使用突破了語言發音不同的障礙,於是日本人也在用漢字,盡管許多對他們來說許多形聲字無源可考,但是他們還在用。這有利於兩國的交流。越南朝鮮都用過漢字,不過現在他們不用了。

西方有學者研究說,中國為什麼這么大,跟漢字的使用有關系,我非常贊同這種說法,有漢字的維系,口頭語言會向一個方向發展,那就是統一的方向,民族會因為漢字而趨同於融合。清王朝的文字盡管是當權者也沒有吃掉漢字。漢字成了國家的官方語言,有強大的生命力。

以上說得有點亂,有點信口開河,歸納一下:
1.傳承5000年文化。由於漢字是表意文字,體形變化不像其他古文字那樣大,所以發現甲骨文後沒用多長時間就得到了釋讀,外國有的古文字釋讀耗費了幾百年才得以解釋。甲骨文很快得以釋讀,這意味著我們可以穿越時空與祖先進行心靈碰撞,還有我們的《詩經》等,我們可以知道先人們的思想情感,再讀《論語》等,裡面的經典現在還管用,是真理嘛。這是漢字第一功。
2.增強中華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這是漢字第二大功。漢字所傳播的文化精髓,增強了各民族間的認同感,是歷史上各民族文化交流方面的黏合劑。中華泱泱大國之所以分久必合,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漢字承載的文化始終是各民族所共同認同的。
3.有利於國際間交流合作。相傳孫中山到日本雖然語言不通,但是藉助漢字能簡單傳達思想,能進行簡單的溝通。這說明漢字圈裡的國家(包括曾經用過漢字的國家)溝通起來感情上是近的。比如到韓國的留學生,他們說韓國上年紀的人都有個漢字名字,感覺就是比美國近點嘛。

『貳』 漢字的出現有什麼歷史意義

文字是人類書寫語言的符號和交流信息的工具,是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文字的誕生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是精神文明的重大成果。文字出現後,一些與之相關的藝術門類也隨之誕生,極大豐富了精神文明的寶庫。

『叄』 漢字的發展的歷史意義

要了解漢字與中國的起源,就必須先知道遠古年代的一些狀況,跟現在是不一樣的。

首先,交通通訊不便,使得不同的部落或者城市,所說的話,差別很大,而且聯系也很不緊密。所以那個時候,不可能形成一個龐大的國家。國君發布的命令,要花很久才能到達下面,下面的狀況發生了很久才能傳到國君的耳中,這限制了緊急事務的處理。再加上十里不同音的鐵律,古代很難形成統一的龐大國家。

中國在夏商時期,中國出現了漢字。在此之前,中國雖然名義上是同屬夏朝或者商朝,但實際上只是鬆散的部落聯盟而已。史記夏本紀,商本紀里都有記載,夏的時候,有一百多個部落組成,商代有千個,雖然數量並不一定準確,但數字的規模應該是差不多的。而夏朝、商朝的實際疆域,也只有現在的河南省那麼大而已。

漢字是世界上唯一的成熟的表意文字。它是用幾千個符號,對應幾千個意思。而不像拉丁語系,由幾十個字母表示幾十個發音,然後由語言習慣來決定不同發音組合所表達的意義。漢語的特殊性,使得漢語的使用者,不論口音相差多大,都能互相溝通。因為語言是直接表達意思的。即使是現在,一個東北人也聽不懂上海人說什麼,但只要寫出來,大夥都能明白。在古代,還沒有文字的時候,東北人和上海人,壓根就是在說兩種不同的語言。而夏商所發明的漢字,在整個中原地區獲得了推廣。隨著周朝的建立,分封制的確立,使得整個中國,漢字成了官方文字。使得遠距離信息的傳輸,以及遠距離的管理,變的可能。但周朝過長時間的分裂,導致了即使是漢字,這種表意的文字,也隨著國家的分裂而出現了變體,和區域性。隨著秦朝統一了文字,整個中國的基礎才得以建立。由於文字的統一,漸漸使得一些在中國的小語種逐漸消亡,或者融入到漢語之中。最終形成現在,全中國都用漢語,但口音依然差別很大。使得天南海北不論你是南腔北調,都有了共同的文化依託,信息管理和國家認同感。

反觀歐洲以語音建立的語言體系,則限制了一個國家的大小。因為十里不同音,如果文字是表音文字,就意味著一旦口音不同,就不能用同種文字。因此,直到現在,歐洲的語言雖然相似,卻都各有不同。國家的大小,也都很有限。在英國創立了標准語言教育體系之前,歐洲一個國家的大小,基本就取決於講這個語言的人們的居住范圍。

『肆』 中國漢字文化在現代有哪些意義呢

漢字在現代的意義可大了去了。我們在電腦是打的每一個字,用筆寫的一筆一劃都是 幾千年的文化沉澱下來的,它代表著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精神傳遞,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瑰寶。

『伍』 了解漢字的發展歷史對我們研究漢字文化有什麼意義 要長,300字以上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漢字是中華名族最自豪的文化了.漢字如同是歷史的見證專,從甲骨文到小屬篆,隸書再到後來的楷書,這無疑是歷史的瑰寶.研究漢字的發展歷史,就是好像我們去尋根,我們去尋找我們現在漢字一筆一劃得來的緣由.列如「臣」為何要這樣寫,從古至今有哪些改變,這些有這樣的改變的原因又是什麼.我們研究漢字發展史,還可以了解當時人們的文化交流.
漢字的發展史能為漢字文化的研究,指明一條道路,對漢字發展了解是研究漢字的基礎.如果沒有對漢字發展史的研究,那麼對漢字研究是虛的,沒有根源的東西.

『陸』 了解漢字的發展歷史對我們研究漢字文化有什麼意義

我知道大概的順序、甲骨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

『柒』 漢字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

一、漢字擁有強有文化認同感。漢字更是民族靈魂的紐帶,在異國他鄉謀生,漢版字便是一種寄託,哪怕是一權塊牌匾、一紙小條,上面的方塊字會像磁鐵般地吸引著我們中國人,讓人感受到來自祖國的親切和血濃於水的文化血脈。
二、漢字有利於國家統一和發展。自甲骨文和秦朝書同文以來,幾千年的歷史,我們成功抵抗侵略,漢字也有著重大的功績。
三、對周邊的影響也是非常巨大的。比如日本和朝鮮,大量使用漢字至今。
四、漢字又稱中文字、中國字、國字,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由漢族發明並改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自源文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聖書字、中國商朝甲骨文、瑪雅文字)之一,亦是其中唯一沿用至今的文字。

『捌』 誰知道漢字的歷史和文化

漢字
造字原理
六書是漢字組字的基本原理,在周禮中就有提到了六書,只是沒有說明具體內容。到了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詳細闡述了「六書」這個漢字構造原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象形
這種造字法是依照物體的外貌特徵來描繪出來,所謂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是也。如日、月、山、水等四個字,最早就是描繪日、月、山、水之圖案,後來逐漸演化變成現在的造型。
指事
這是指表現抽象事情的方法,所謂「各指其事以為之」是也。如卜在其上寫作「上」,人在其下寫作「下」。
形聲
此乃文字內以特定形狀(字根)表特有的音。例如:胡,這個字也可為一個字根,結合不同的屬性字根,可合成為:蝴、蝴、湖、葫、瑚、醐等等,而以同樣的發音(也有的只有聲母一樣),表達不同的事物。但形聲字,也因古今語言音韻變遷,不少古代同類形聲字在今天的官話已無共同音素了。
會意
這個造字法,是將兩個字根組合起來,使衍生出新的含意。如「日」和「月」組起來,就是日光加月光變成「明」。「人」字和「言」字合成「信」字,意思就是人過去所言;有信,就是這個人都很遵守自己說過的話。
轉注
這是用於兩個字互為注釋,彼此同義而不同形,漢代許慎解釋道:「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這怎麼說呢?此二字,古時「考」可作「長壽」講,「老」、「考」相通,意義一致,即所謂老者考也,考者老也。詩經的《大雅·棫樸》亦雲:「周王壽考。」。蘇軾的《屈原塔詩》也有古人誰不死,何必較考折。一語。其中的「「考」皆「老」意,特別注意的是,後代的文字學家針對許慎的前述的定義也作了大量的解釋。其中包括「形轉說、聲轉說、義轉說」三類,只是這三種說法有人認為不夠全面,當代古文字家林沄先生也有解釋說「轉注」就是一個形體(字根)記錄兩個讀音和意義完全不同的兩個詞。例如「帚和婦」與甲骨文中的「母和女」等等。
假借
這法簡言之,借用一字,去表達別的事物。一般來說,是有一個無法描述的新事物,就借用一個發音接近或是屬性近似的字根,來表達這個新事物。例如:「又」,本來是指右手(最早可見於甲骨文),但後來被假借當作「也是」的意思。聞,本意是用耳朵聽東西的意思。例如《大學‧第七章》中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但後來被假借成嗅覺的動詞(不過也有人認為這是錯用)。
總結以上六書,前兩項,「造字法」也;中兩項,「組字法」也;後兩項,「用字法」也。這六個原理,是古代文字學學者歸納出來的字學理論。其所含漢字構成法則,是長期演化而成的,不是任何一個人獨創的。

[編輯] 漢字的結構
漢字由一個或以上的字根以二維方式(歐語系是一維文字)在特定的空間、配置在一個正方塊內而組成,因此有方塊字的別稱,從結構上來看,漢字有以下特色:

單一字內就有很高的信息密度,在表達同樣的事物時,可比表音文字用更短的篇幅表達同樣的訊息,所以漢字的閱讀效率很高。
一個漢字乃由四百多個表意象形字母為基本字根,如金、木、水、火、土等,像積木一樣組合而成。
一個未知文字的含意,可拆字,從組成字根以及空間的配置推斷出其字義。當時代演進出現新事物難以詞的方式來表達時,也能以字根組合原則,合成出新字來用,例如中文的鈾字,就是近代為了表現一種新發現的化學元素而新造的字。
漢字組成的字根空間配置對字義有影響:如同樣是「心跟亡」的合體,左右排是「忙」,上下排是「忘」,排列不同,導致不同含義;文字右邊有「乂」這個字的部件,這表示右手(手的左偏旁表示左手)持某物對左邊字根作某事(金文、甲骨文考古的發現),如果右手上面拿東西就變成「攵」,有這個字根的,幾乎都是攻擊性或是用暴力達成某件事,例如攻、敗、敲、收、散、政、牧、敕等等。

[編輯] 字形(漢字書法)

「國」這個字的筆畫漢字有各種不同的書寫方式,即有不同的字體;不同的字體,漢字的字形不一樣。

規整的字體(如楷書、宋體、隸書、篆書等)書寫下的漢字是一種方塊字,每個字占據同樣的空間。漢字包括獨體字和合體字,獨體字不能分割,如「文」、「中」等;合體字由基礎部件組合構成,佔了漢字的90%以上。合體字的常見組合方式有:上下結構,如「笑」、「尖」;左右結構,如「詞」、「科」;半包圍結構,如「同」、「趨」;全包圍結構,如「團」、「回」;復合結構,如「贏」、「斑」等。漢字的基礎部件包括獨體字、偏旁部首和其他不成字部件。

漢字的最小構成單位是筆畫。

書寫漢字時,筆畫的走向和出現的先後次序,即「筆順」,是比較固定的。基本規則是,先橫後豎,先撇後捺,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先外後內,先外後內再封口,先中間後兩邊。不同書寫體漢字的筆順可能有所差異。

[編輯] 讀音
漢字是多種方言的共同書寫體系,每個字代表一個音節。中國大陸現今以普通話作為標准讀音,普通話的音節由一個聲母、一個韻母及聲調確定,實際用到1300多個音節。由於漢字數目龐大,因而有明顯的同音字現象;同時還有同一字多音的情形,稱為多音字。這一情況在各種漢語中是普遍存在的。

漢字雖然以表意為主,但並非沒有表音成分,最常見的是人名、地名,其次就是外來詞的音譯,比如沙發。此外,還有部分原有的表音詞,如(一命)「嗚呼」、「哈哈」大笑等。但即使如此,還是有一定表意成分,特別是該國國內的人名、地名。而即使是國外的人名、地名,也存在某些表意的底線,比如「Bush」絕不能音譯成「不死」。

由於漢字本身不表音,自漢朝到20世紀漢字在數量上、寫法上雖有變遷,但無法看出發音的變化。必須進行專門的研究才能推測它們在上古漢語和中古漢語的發音。 有學者經研究認為:漢朝之前,一個漢字發音為兩個音節,次要音節和主要音節,類似今日的韓、日語。詳見上古漢語。

漢字在日語中的讀音有「音讀」和「訓讀」之分,往往一個字有很多讀法,原因來自中國不同時期傳入日本的發音。

在朝鮮語中則大致為一字一音,沒有訓讀。

除了日本以外,其他漢字使用國也有使用了一些多音節的字,如「里」(海里)、「嗧」(加侖)、「瓩」(千瓦)等。但是在大陸地區由於官方廢除已基本不使用,台灣仍在使用,一般人也明了其意思。

[編輯] 注音
最早的注音方法是讀若法和直注法。讀若法就是用音近的字來注音,許慎的說文解字就採用這種注音方法,如「埻,射臬也,讀若准」。 直注法就是用另一個漢字來表明這個漢字的讀音,如「女為說己者容」中,使用「說者曰悅」來進行注音。

以上兩種方法都有先天上不完善的地方,有些字沒有同音字或是同音字過於冷僻,這就難以起到注音的作用,例如「襪音韈」等。

魏晉時期發展出了反切法,據傳是受使用拼音文字的梵文影響。漢字的發音可以通過反切法進行標注,即用第一個字的聲母和第二個字的韻母和聲調合拼來注音,使得所有漢字發音都有可能組合出來。如「練,朗甸切」,即「練」的發音是「朗」的聲母與「甸」的韻母及聲調所拼成。

近代以來,又發展出了漢字形式的注音符號(俗稱ㄅㄆㄇㄈ)以及很多拉丁字母注音方法。注音符號仍是台灣教學的一部分,而目前中國大陸最為廣泛使用的是漢語拼音。

由於漢字以本身表義為主,注音方面較為薄弱。這個特性使得上下千年的文獻,不至於產生如同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世界一樣,用字措辭太懸殊的差距,但也造成推斷古代聲韻的難度。例如「龐」從「龍」而得聲,但今日北京話前者讀「páng」,後者為「lóng」。如何解釋這樣的差異,就是音韻學所探討的課題。

[編輯] 漢字與詞語
漢字是漢文組成的最小單位。

語素是漢文表意的最小單位,類比於英語的「詞彙」和「片語」的總稱。絕大多數漢字可以獨立構成語素,比如「我」,類比於英語中的單一字母構成的詞彙,比如「I」。現經白話文大多數詞語都是由兩個以上的漢字構成的,不過,和英語中「詞彙」和「字母」的關系不同,語素的意思往往和其中各個漢字獨立構成語素時的意思有相關性,因此相當程度上簡化了記憶。

詞語包括語素和若干個語素形成的短語。

漢字的高效率,體現在幾百個基本象形字,可以合成表示天上地下的各種事物的上萬漢字;幾千個常用字,又可以輕松組合出數十萬詞語。

不過,從另一方面來說,准確掌握這數十萬詞語的搭配形式和用法也成了一種負擔。漢語常用詞彙約為幾萬條,總詞彙量約有百萬條,雖然從數量上來說顯得有些令人望而卻步,但由於大多數漢字構詞法的表意性,要基本掌握並非遙不可及。因此,僅就詞彙而言,其學習難度並不高;相比之下,掌握同樣數量外文詞彙的記憶強度則要大得多。

而從古文的角度來看,用字本義,比起五四白話文運動以降過度依賴詞語,會來的精確且有效率,例如朱邦復先生就提暢精確使用漢字的復古作為。

[編輯] 漢字的數量
漢字的數量並沒有準確數字,日常所使用的漢字約為幾千字。據統計,1000個常用字能覆蓋約92%的書面資料,2000字可覆蓋98%以上,3000字時已到99%,簡體與繁體的統計結果相差不大。

歷史上出現過的漢字總數有8萬多(也有6萬多的說法),其中多數為異體字和罕用字。絕大多數異體字和罕用字已自然消亡或被規范掉,除古文之外一般只在人名、地名中偶爾出現。此外,繼第一批簡化字後,還有一批「二簡字」,已被廢除,但仍有少數字在社會上流行。

漢字數量的首次統計是漢朝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進行的,共收錄9353字。其後,南朝時顧野王所撰的《玉篇》據記載共收16917字,在此基礎上修訂的《大廣益會玉篇》則據說有22726字。此後收字較多的是宋朝官修的《類篇》,收字31319個;另一部宋朝官修的《集韻》中收字53525個,曾經是收字最多的一部書。

另外有些字典收字也較多,如清朝的《康熙字典》收字47035個;日本的《大漢和字典》收字48902個,另有附錄1062個;台灣的《中文大字典》收字49905個;《漢語大字典》收字54678個。20世紀已出版的字數最多的是《中華字海》,收字85000個。

在漢字計算機編碼標准中,目前最大的漢字編碼是台灣的國家標准CNS11643,目前(4.0)共收錄可考證之繁簡、日、韓語漢字共76,067個,但並不普及,只有在戶政系統等少數環境使用。台港民間通用的大五碼收錄繁體漢字13053個。GB 18030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現時最新的內碼字集,GBK收錄簡體、繁體及日語、韓語漢字20912個,而早期的GB 2312收錄簡體漢字6763個。而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基本字集則收錄漢字20902個,另有兩個擴展區,總數亦高達七萬多字。

初期的漢字系統字數不足,很多事物以通假字表示,使文字的表述存在較大歧義。為完善表述的明確性,漢字經歷了逐步復雜、字數大量增加的階段。漢字數量的過度增加又引發了漢字學習的困難,單一漢字能表示的意義有限,於是有許多單一的漢語意義是用漢語詞語表示,例如常見的雙字詞。目前漢語書寫的發展多朝向造新詞而非造新字。

漢字

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文字系統,並仍然或曾經在日語和朝鮮語、越南語中使用。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擁有4500年以上的歷史。狹義地說,它是漢族的文字;廣義地言,它是漢字文化圈共同的文字。

漢字是承載文化的重要工具,目前留有大量用漢字書寫的典籍。不同的方言都使用漢字作為共同書寫體系,因而漢字在歷史上對中華文明的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並成為東南亞文化圈形成的內在紐帶。在漢字發展過程中,留下了大量詩詞、對聯等文化,並形成了獨特的漢字書法藝術。

一個漢字一般具有多種含義,也具有很強的組詞能力,且很多漢字可獨立成詞。這導致了漢字極高的「使用效率」,2000左右常用字即可覆蓋98%以上的書面表達方式。加之漢字表意文字的特性,漢字的閱讀效率很高。漢字具備比字母文字更高的信息密度,因此,平均起來,同樣內容的中文表達比其他任何字母語言的文字都短。

目前的漢字體系分為繁體字和簡體字,前者用於台灣、香港、澳門和北美的華人圈中,後者用於中國大陸和新加坡以及東南亞的華人社區。通常說來,兩種漢字書寫系統雖然有差異,常用漢字的個體差異不到25%。

由於漢字書寫復雜,「漢字落後論」的說法存在了很長時間,認為漢字是教育及信息化瓶頸,並有「漢字拉丁化」甚至廢除漢字的推動行為。現在一般認為漢字也有突出優點,初始學習難度雖大,但掌握常用字後不存在類似海量英文單詞的繼續學習問題,且其表意特性也能充分調動人腦的學習能力。在計算機輸入問題基本解決後,「漢字落後論」及「漢字拉丁化」已實際上逐漸被大多數人拋棄。

目前漢字系統已經基本穩定,但漢字的規范化、生僻字的自然消亡仍在繼續進行。

『玖』 漢字文化的含義

漢字是民族文化的化石,是歷史的載體,是前人智慧的結晶,是有著鮮活生命的「你」「我」「他」。在我們的方塊字中潛藏著豐富的審美和詩意,有著深厚的文化意蘊,有著獨特的文化魅力,有著深厚的愛國情結,尤其是漂泊在外的海外遊子,這種情結更加濃厚。《漢字的魅力》一文中字里行間都蘊含著這種情感。

漢字之美,美在形體。你看吧,每個字都有不同的神韻:「明」是由兩個象形字「日」和「月」組成的會意字。「是太陽公公和月亮公公在一起」,作者用兒童的語言寫出了兒童的心理。「雷」「雪」「霜」三個字都是形聲字,同樣富有形象性,在辭義上都與「雨」有關。這四個字富有典型性和趣味性。你想吧,「太陽」這個詞,使你感覺到了熱和力,而「月亮」卻又閃著清麗的光輝;「輕」字給人飄浮感,「重」字一望而沉墜;「笑」字令人歡快,「哭」字一看就像流淚;「冷霜」好像散發出一種寒氣,而「幽深」兩字一出現,你便似乎進入森林或寧靜的院落;當你寫下「人」這個字,不禁肅然起敬,並為「天」和「地」兩字的創造贊嘆不已。這些有影無形的圖畫,這些橫豎鉤點的奇妙組合,同人的氣質多麼相近。他們在瞬間走進想像,然後又從想像流出,只在記憶中留下無窮的回味。這是一些多麼可愛的小精靈啊!

漢字之美,美在風骨。在世界文字之林中,中國的漢字用一個個方塊字培育了五千年古老的文化,維系了一個統一的大國的存在,而且是強有力的,自成系統的。它的創造契機顯示出中國人與世不同的文明傳統和感知世界的方式。不管這塊東方的土地上有多少種不同的語言講著多少互相聽不懂的方言,但這漢字的魅力卻成了交響樂隊的總指揮。作者在這里把漢字的豐富多彩比作「奇妙絢麗的大花園」,不僅通俗易懂,而且生動形象,富有文學色彩和感情色彩。這個「大花園」對孩子有著巨大的吸引力,「他從此必定會一步步歡笑著、跳躍著奔向前去了」。「必定」,強調不容置疑;「歡笑著、跳躍著」,寫出孩子的歡笑心情和歡快動作。有良好的開端(第一步)必定有良好的結果。吸引力就是漢字的勉力。

漢字之美,美在精髓。面對科學的飛躍,人們在慨嘆中國技術的落後,想在困惑中尋求擺脫這種象形文字帶來的同世界的阻隔,因而發出了實行漢字拼音化的震撼靈魂的吶喊。是的,這種呼喚曾經攪得熱血沸騰,但卻有點唐吉訶德攻打風車的憨度。中國的漢字以其瑰麗雄健的生命力證明了自己的存在價值。是電腦接受了漢字,而不是電腦改變了漢字。在科學攀向高峰所出現的復雜思維狀態中,倒是那種拼音文字需要不斷再創造,以至到了不堪忍受的繁瑣程度;惟中國的漢字卻反而煥發出青春,輕而易舉地用原有詞彙構成了新的概念和術語。真的,中國的方塊字能消化各種外來的新創造,因為它擁有一個單字的海洋,讓人們熟悉這種文字後,可尋求的新的組合和創造的天地是那樣的寬廣而簡便。

漢字之美,美在真情。唉,像徜徉在夏天夜晚的星空下,為那壯麗的景色而迷醉,我真的是無限鍾情我賴以思維和交往的中國漢字,並震驚於它的再生活力和奇特魅力。我想,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這種文字將越來越被世人所珍惜和喜愛。 漢字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劑。漢語還是當前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文字。目前地球上使用漢字的人口大約有14億,佔世界人口的26%,幾乎相等於合用英語的15億人口(以英語為母語的書面語的只有3億人)。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供的數據,它也是網際網路上的第二大語言文字。隨著我國加入WTO以及申奧成功和國民經濟持續高速發展,世界各地學習漢語的興趣日益升溫。目前全世界已有60多個國家的學校開設了華文課程,美國有200多所大學設有中文(chinese)課程,許多人已看到華文中還蘊藏著無限商機。
自然,漢字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它也存在字形龐雜繁復,比較難認、難寫等弱點,需要慎重地加以系統改革和創新。而且,拼音文字也有其優越性之處。如英文善於細致地描述事物,有利於開展邏輯思維,是當前國際科技、信息、金融交流的主要文字。法文結構嚴謹,語法細膩,可免於歧義,是法律,合同等有約束性文件的極佳文字。隨著世界各種文化的交流融合,不同語言文字都可相互參考,取長補短,相得益彰。漢字在總結歷史經驗和借鑒吸收了其它文字的可取之處後將進一步發揚光大。國運盛,漢字興,漢字有著廣闊美好的發展前景,漢字的優越性對中華民族的團結和振興,將發揮其獨特的作用

閱讀全文

與漢字的歷史文化意義是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