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蔣介石廬山談話的歷史影響和意義
積極方面。廬山談話會清算了親日派和妥協派,給予投降派以沉重地打擊,在國民黨內、在全國范圍內,主戰派取得了絕對優勢,表明了國民政府主張抗戰、反對妥協退讓的基本立場,吹響了全國抗戰的號角。談話會事實上承認了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形成了第二次國共合作。正如毛澤東指出的那樣:「兩黨的統一戰線是宣告成立了。這在中國革命史上開辟了一個新紀元。這將給予中國革命以廣大的深刻的影響,將對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發生決定的作用。」《抗戰宣言》「確定了准備抗戰的方針,為國民黨多年以來在對外問題上的第一次正確的宣言。」廬山談話會後,一場轟轟烈烈的抗日救國戰爭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全面鋪開,並最終在八年後取得了偉大的勝利!
消極方面。廬山談話會是一個跛腳會議。中國是個農業古國,農民佔全國人口的絕大部分,工人階級是新興的社會基幹力量,但廬山談話會沒有邀請一名工農代表,工農利益的代言人共產黨更被排斥在會場之外。與會代表只是知識界、產業界的一些知名人士,這些所謂的社會賢達良莠不齊,立場各異,代表的社會基礎極其狹小。廬山談話會就其性質而言,充其量是一次政策咨詢會,不具有任何國家權力性質。但就在這樣一個缺乏廣泛的社會基礎的會議上,蔣介石卻作出了一個關乎中華民族命運的重大決定。這就註定了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始終是片面抗戰,國統區廣大人民群眾並未能很好地發動組織起來,蘊藏在人民中的巨大力量未能充分發揮。倒是共產黨在敵後「實現全面抗戰之新局面」,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武裝,建立敵後根據地,堅持獨立自主的敵後抗戰,使日本侵略者陷入到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國共產黨也很快成為抗日戰爭的中堅領導力量。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下,中國最廣大的人民群眾一直處於被壓迫、被奴役的境地,抗日戰爭改變了這一狀況。戰爭教育了人民,人民在戰爭中覺醒,人民當家作主人的意志全面迸發。在人民創造歷史的巨大力量推動下,抗日戰爭不僅是一場民族獨立戰爭,更為人民解放作好了政治准備和軍事准備。在後來的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勝「三年困難時期」和反對蘇修的斗爭中,中國人民是那樣得團結如鋼,那樣得斬釘截鐵,那樣得義無反顧,這股強大力量和磅礴氣勢,足以令一切敵人膽寒。覺醒起來不願作奴隸的中國人民不僅在民族復興道路上留下絢爛的足跡,而且為全世界被壓迫、被奴役人民爭取解放創造了一個很好的範例,在人類文明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筆。
1.表明了國民政府主張抗戰、反對妥協退讓的基本立場。蔣介石7月17日的廬山談話是國民政府自「九一八」事變以來的第一次口氣強硬、態度明朗的政策性談話,表明了捍衛國家主權和抵抗侵略的嚴正立場,比起以前的妥協退讓是一個很大的進步。毛澤東曾誠懇地指出:「這個談話,確定了准備抗戰的方針,為國民黨多年以來在對外問題上的第一次正確的宣言,因此,受到了我們和全國同胞的歡迎。」④蔣介石的明確表態對國民政府的外交政策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1937年8月14日國民政府自衛抗戰聲明指出:自「九一八」以來,日本先是侵佔東北,繼之擴及河北,中國領土之權橫被侵削。盧溝橋事變發生後,日本擴大戰域,進而發動淞滬之役。中國為日本無止境侵略所迫,不得不實行自衛,抵抗暴力。聲明認為,日本已將國聯盟約、九國公約、非戰公約破壞無余,中國為維護正義與和平,自應盡其能力,以維護領土主權及維護上述各種條約之尊嚴。聲明表示:「中國決不放棄領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實行天賦之自衛權以應之。」⑤為有針對性地實施抗戰,8月20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將全國戰場劃分為五個戰區。同月,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決議設立國防最高會議,為全國國防最高決策機關,決定國防大政、國防經費、國家總動員等重要大事。國民政府和其軍隊的抗戰是中國全民族抗戰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2.事實上承認了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形成了第二次國共合作。共產黨是當時中國最有影響的政治勢力之一,它以科學的理論作指導,由中國最先進的分子組成,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廣大群眾的擁護,中華全民族的抗日救國解放事業離不開共產黨的指導與參加。北伐戰爭失敗後,共產黨被宣布為非法,國共兩黨處於嚴重對立狀態。十年來,國民黨對共產黨採取了殘酷鎮壓方針,國共兩黨的激烈沖突,不利於中國社會的進步。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大敵當前國民黨能夠改變政策,容納各黨各派共同抗日,為國共再次攜手合作提供了基本前提。毛澤東對此有過明確的闡述:「蔣氏的談話,承認了共產黨在全國的合法地位,指出了團結救國的必要,這是很好的……兩黨的統一戰線是宣告成立了。這在中國革命史上開辟了一個新紀元。這將給予中國革命以廣大的深刻的影響,將對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發生決定的作用。」⑥國共的再次合作是爭取抗戰勝利的必要條件。共產黨所領導的軍隊,在政治上、組織上、紀律上。作戰的勇敢與堅決上的種種優勢,將成為改善和加強全國抗戰部隊戰鬥力的偉大推動力量。這就保證了全面抗戰軍事上的勝利。共產黨與人民群眾有密切的聯系,共產黨人最善於發動和組織民眾,沒有人民群眾參加的抗戰不能成為全民族的抗戰,這正是爭取抗戰勝利的根本問題。
3.對初期的抗戰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抗日戰爭初期,國民黨抗戰是比較努力的,同共產黨的關系也是比較好的。國共兩黨在各方面形成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在軍事上,兩黨達成了紅軍改編的協議,將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在一些重要會戰中,有過戰略戰術上的相互協調和戰役戰鬥上的密切配合;軍事理論方面,毛澤東的《論持久戰》,蔣介石也表示贊同,由軍事委員會通令全國,作為抗日戰爭中的戰略指導思想。在政治上,抗日救國是兩黨再次合作的基礎。共產黨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與國民黨的《抗戰建國綱領》有基本的一致性和相似之處。在經濟上,兩黨相互支持。根據協議,八路軍、新四軍的軍餉、服裝。武器彈葯、醫葯器材等物資,均由國民政府發給。共產黨當時雖然在經濟上很困難,仍在黨內、各部隊中舉辦獻金活動,將籌到的捐款送往抗日前線。總之,由於國共兩黨的攜手努力,在一年多的對日作戰中,給日軍以沉重打擊,粉碎了其速戰速決的計劃,為相持階段的抗戰創造了有利條件,為爭取抗戰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正如毛澤東所說:「十五個月之抗戰,愈挫愈奮,再接再勵,雖頑寇尚未戢其凶鋒,然勝利之始基,業已奠定,前途之光明,希望無窮。……澤東堅決相信,國共兩黨之長期團結,必能支持長期戰爭,敵雖凶頑,終必失敗。」
⑵ 蔣介石在中國歷史上具有什麼作用
第一,穩住了清朝倒台後的各軍閥混戰的局面,第二,在對日抗爭起到了主要作用,第三,到台灣建立延續了他的政權
⑶ 蔣介石的歷史地位1
蔣介石雖已過世多年,但因大時代變遷的多項因素關系,尚未蓋棺論定,在中國近代歷史上,他是很重要的人物之一,也是一個很復雜的人,他這個人有功有過。蔣介石對中國大陸的功與過兩大功:第一大功是他在1926〈民國15〉年到1928〈民國17〉年三年時間裏,領導北伐戰爭,打敗了軍閥,結束了北洋軍閥在中國17年的統治;第二大功是1937〈民國26〉到1945〈民國34〉年的8年抗日戰爭,他領導國民政府抗日,並且獲得了勝利。兩大過(罪):第一就是1927〈民國16〉年到1937〈民國26〉年的清黨剿共,殺害了26萬多人;第二就是在抗日對外戰爭勝利之後,1946〈民國35〉年到1949〈民國38〉年間打了國共戰爭,這場不得人心的內戰,註定了失敗的命運。蔣介石對台灣的功與過兩大功:第一大功是開羅會議提出台灣、東北這些被日本佔領的土地都要歸還中國,獲得美英俄等同盟國領袖的肯定認同,在抗日勝利後收回台灣、東北;第二大功是退守台灣,並推行土地改革等經濟建設,台灣的經濟起飛與此大有關系。兩大過(罪):第一就是1947〈民國36〉年的台灣228事件,第二就是自1949〈民國38〉年至1987〈民國76〉年實施長達38年的戒嚴,長期的白色恐怖、威權統治,造成台灣不正常政治生態。蔣介石對中國統一、抵抗日本侵略有功,其過錯在於以軍事手段處理政治異己問題,例如在中國大陸清黨剿共,在台灣228事件、白色恐怖、威權統治等等,此與蔣介石出生於清末的時代背景及軍事出身有關,若單以現代民主法治來評論其功過,亦有不公平之處,惟時代潮流趨勢,將蔣介石視為時代悲劇人物似較適當。蔣介石已是歴史人物,讓歷史資料去評價,政府機關應專注於現實問題的解決,歷史評價、紀念事宜就由民間團體去作,也藉此機會,讓在台上的當權政治人物反省其所作所為,下台之後總要面對其行為紀錄的歷史評價。
9。
⑷ 蔣介石的歷史地位
作為一個政治家,蔣 介 石 是一個戰術家而不是一個戰略家。盡管他統治了中國人回口的大多答數,但他實際上不了解整個政權的社會基礎。蔣 介 石 有自己的勇氣、精力和領袖品質,他不僅是一個有很大缺陷的人物,而且也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他的悲劇是他個人造成的。
希望能夠幫到您!
⑸ 對蔣介石的歷史評價8
蔣早年在軍閥混戰中統一了中國,是亂世中的梟雄.作為資產階級和地主階級的代表人,其政治主張不得民心,因而被共產黨打敗.蔣在抗日戰爭中雖有動搖妥協和消極態度,但其也是出過力和有功的.
5。
⑹ 蔣介石在中國歷史上具有怎樣的作用和地位
蔣介石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一個關鍵人物,他的政治生涯對中國近現代史的進程產生過極專為重要的影響。屬
決策抗日戰、堅持抗日戰方面,作為當時執政黨的領袖,蔣介石確實起到了其他人無可替代的作用。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開始全面侵華戰爭,7月17日,蔣介石發表廬山談話,聲明「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表示了發動抗戰的態度。但即便是此時,國民黨高層內部的意見仍然不一致,仍然有人對能否發動和堅持抗戰抱有懷疑態度,包括胡適這樣的知名人物,也主張忍痛求和。蔣介石通過各種方式,說服、調和、打通國民黨內的不同意見,最後決策實行抗戰,「義無反顧」。就這一點而言,蔣介石對於抗戰的發動確實是有貢獻的,而且他在抗戰期間也始終堅持了抗戰的立場,抵制了日偽的「誘和」及國民黨內外的求和主張,也值得予以充分的肯定。
⑺ 如何評價蔣中正的歷史影響與地位
蔣介石屬於那種少見的、非同小可的人物:這種人的勇氣、工作能力、個人意志及其精力——全部耐力——是一般人所想像不到的。這種人對他們的時代和後世的不同影響取決於他們從事活動的政治背景、他們所繼承的歷史遺產以及他們國家的大小、國力或重要性。我們大家今天還受到列寧和斯大林的影響。希特勒曾給他那一代人帶來過巨大的災難。丘吉爾由於打敗希特勒這一貢獻使他在未來的歲月里留下了烙印。佛朗哥和鐵托改變了他們國家的面貌,就象穆斯塔法·基馬爾從前改變了一代人一樣。歷史的偶然使蔣介石不得不和另一個更加獨特的人物——毛澤東共同統治中國並在這個國家裡決一雌雄,這是蔣介石的不幸。這也就是說,蔣介石缺少那些將軍和政治家流芳百世的先決條件——運氣。他的運氣糟糕透頂,同樣,他的錯誤也的確是不可估量的。 由於蔣介石就是蔣介石,因此他做什麼都要做得徹徹底底。按男人、軍人、作家和思想導師、政治家和領袖等不同身份對蔣介石進行研究是毫無意義的(就象不能這樣研究戴高樂一樣)。動機、失敗和成就復雜地交織在一起,令人難分難解。 蔣介石之所以壞,是因為他在階級斗爭上是和共產黨的死對頭,屠殺了許多優秀黨員和革命群眾
蔣介石之所以還有可取之處,就在於基本上他還是個民族主義者,敢於反抗外來侵略。
顯然,階級斗爭和民族斗爭,孰輕孰重?當然是民族斗爭要高於階級斗爭!所以我們在指出其反動性的同時,也應該指出他為國家、民族做出的貢獻。
可喜的是,我們黨近年來在如何評價國民黨,如何評價蔣介石上也進一步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不是把人一棍子打死!這自從慶祝抗戰勝利六十周年以來表現的尤為突出,值得肯定。
⑻ 蔣介石建立國民政府歷史意義
是民國政府而不是國民政府。這是因為中華民國是推翻滿清王朝後建立起版來的國號,之後,經歷了權好幾屆政腐,從孫中山,袁世凱到段祺端執政時,都叫民國,雖然袁有過短暫的復辟帝制。蔣不過是在北伐之後,把民國首都重新定都在南京,國號沒有變。仍然是民國政腐。不過這一時期政治局勢比較混亂,史稱軍閥割據,以後蔣通過手段逐漸平息……。如果說歷史意義,他的歷史意義就在於通過手段,基本上結束了民國十多年以來,軍閥混戰的局面。接下來,他就迎來日本全面侵華,造成的全民大逃難。
⑼ 對蔣介石的歷史評價
在台灣,對他的評價經歷了從「神化」到「醜化」的過程,甚至掀起過一些政潮內;容在大陸,對他的評價則經歷著從「漫畫」到「寫實」的過程。現實政治的演變與檔案材料(尤其是「蔣中正總統檔案」與「蔣介石日記」)的不斷開放,使得有關蔣介石的研究成為持續的「熱點」。
蔣介石不是大獨裁者,他缺乏作獨裁者的工具。他也不可能成為民主鬥士,他縱有此宏願,也無此機會。(著名的史學家黃仁宇先生在《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評價)
(9)論述蔣介石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蔣介石介紹:
浙江奉化人,是近代中國著名政治人物及軍事家,歷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中華民國特級上將、中國國民黨總裁、三民主義青年團團長、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中國戰區最高統帥、中華民國總統等職。
蔣中正受孫中山賞識而崛起於民國政壇,在孫去世後長期領導中國國民黨達半世紀;其於國民政府時代一直居於軍政核心,領導中國渡過對日抗戰與二次大戰,但其政治手腕與獨裁統治亦遭受批評。
其從政生涯橫跨北伐、訓政、國共內戰、對日抗戰、行憲、民國政府退守台灣及東西方冷戰,在中國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1975年4月5日,在台北士林官邸逝世。
⑽ 蔣介石的歷史地位有什麼功與過
1920-1921年華北四省區大飢荒:死1000多萬人,災民3000萬(一說5000萬)
1925年川黔湘鄂贛五省大飢荒,死人數不詳。
1928-1930年北方八省大飢荒:死1300多萬人。
1931年飢荒長江水患死14萬人,受災民眾1億人,災後因飢餓、瘟疫而死亡人數達300萬人。1934年全國大旱災,導致飢荒,餓死過600萬人。
1936年-1937年川甘大飢荒:受災大約3700餘萬人,死人數不詳。
1941年廣東大飢荒,死人數不詳。
1942年中原大飢荒:僅河南一省1000萬人口就餓死300萬人。另有300萬外出逃荒,凍餓而死不計其數。
1943年廣東大飢荒,300萬人凍餓而亡。
1945年東北及湖南﹑河南﹑江西﹑山東﹑浙江﹑福建﹑山西﹑廣東﹑安徽﹑廣西災民達1900萬,死人數不詳。
1946和1947南方大飢荒:兩年間僅粵桂湘三省就餓死了1750萬人。
整個民國時期,僅我能查到的資料,因為災荒(不包括戰爭死亡、未公布死亡數據的災荒、及其他死亡人數)死亡的人數是:5564萬人。
僅在蔣介石治下(不包括不包括戰爭死亡、未公布死亡數據的災荒、日偽統治區的死亡人數、扒開花園口淹死的89萬,及其他死亡人數),就死亡達:3650萬。
這就是蔣介石的歷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