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新疆民族文化演變(跪求)
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和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的加劇,新疆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正經歷著從傳統到現代的變遷。為了對新疆各少數民族的文化變遷和文化選擇有一個較為全面、客觀的認識和把握,筆者於2003年5月~8月間,在新疆全疆范圍內進行了一次調研。調研採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定性調查主要採用座談會、個別訪談和觀察法等,定量調查主要採用問卷法。問卷發放採用分類抽樣的方式,從烏魯木齊市、哈密地區、吐魯番地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蘇地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區、阿勒泰地區、塔城地區的維吾爾族、漢族、哈薩克族、蒙古族、回族和柯爾克孜族等民族中隨機抽樣調查。之所以把維吾爾、漢、哈薩克、蒙古、回族和柯爾克孜族確定為調查樣本,是因為筆者認為,這些民族的文化分別代表著新疆民族文化的主要類型。通過對這些民族文化變遷狀況的調查研究,我們可以對新疆少數民族文化變遷的總體面貌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和把握。(見表1)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此次調研主要限於精英文化范疇,但是,精英文化在民族文化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決定了此次調研成果可以反映新疆各民族文化在變遷過程中的某些代表性傾向。從整體看,同一民族內的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並不是毫無聯系的,它們互相聯系,相互滲透,構成一個整體民族文化。所以,此次調研成果可以在相當程度上反映出新疆少數民族文化變遷的狀況。
在本次調研中,筆者將語言、風俗習慣和宗教作為測量指標,通過這三個變數測度新疆各民族的文化變遷狀態。
語言是一個民族發展所必須依賴的工具,同時,也是民族歷史與文化的載體。在民族諸特徵中,語言是民族最外顯的特徵。人們在使用本民族語言時,往往傾注了民族情感。透過新疆少數民族語言使用情況,我們不僅可以了解新疆少數民族文化變遷的程度,還可以感悟到他們由此表現出來的價值取向和情感狀態。風俗習慣是一個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行為方式和歷史傳統,它往往通過飲食、服飾、生產、居住、婚姻、生育、喪葬、節日、娛樂、禮儀等方面反映出來,是民族文化中最能凝練地反映民族文化特質的部分。在民族文化體系中,它處於中介地位,且以外化的習俗行為與蘊涵其中的共同文化心理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為特徵。宗教是一個民族對世界存在方式的一種認識,它構成民族文化中宗教文化的重要內容。作為一種社會文化形式,宗教既是一種信仰體系,又是一種生活方式,但本質上是一種信仰,屬於民族文化的內隱層面。在民族文化體系中,風俗習慣作為一種他律性的文化力量規范著人們的行為,宗教則作為一種自律性的文化力量規范著人們的行為,兩者相互作用,相互依賴,從不同方面影響著一個民族的社會生活。可以說,語言、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在民族文化傳承過程中,從不同層次上,依次遞進地反映著民族文化的變遷程度和趨向。
調查表明,新疆各主要少數民族在語言使用方面已出現交融現象。其中,使用漢語的人數相對較多。
節慶習俗是民族風俗習慣的組成部分,節慶習俗的變化發展是民族風俗習慣變化發展的一種反映。新疆少數民族認為,傳統與現代節日對他們的影響程度相當。認同傳統節日比現代節日影響大的為調查人數的31.4%,認同傳統節日與現代節日影響差不多的為30.5%,認同傳統節日比現代節日影響小的為26.4%。可見,傳統與現代相交織是目前新疆各民族節慶習俗的基本狀態。
進一步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新疆各少數民族對傳統節日和現代節日影響的體驗和感受還有很大差異。在維吾爾族中,認同傳統節日比現代節日影響大的為27%,認同傳統節日與現代節日影響差不多的為33.2%,認同傳統節日比現代節日影響小的為25%。在哈薩克族中,認同傳統節日比現代節日影響大的是26.3%,認同傳統節日與現代節日影響差不多的為20.2%,認同傳統節日比現代節日影響小的為48.5%。在蒙古族中,認同傳統節日比現代節日影響大的為65%,認同傳統節日與現代節日影響差不多的為21.6%,認同傳統節日比現代節日影響小的為10%。在回族中,認同傳統節日比現代節日影響大的為31.9%,認同傳統節日與現代節日影響差不多的為34.7%,認同傳統節日比現代節日影響小的為20.8%。在柯爾克孜族中,認同傳統節日比現代節日影響大的為33.3%,認同傳統節日與現代節日影響差不多的為35.2%,認同傳統節日比現代節日影響小的為22.2%。由上可見,對傳統節日比現代節日影響大這一判斷認同度最高的是蒙古族,認同度最低的是哈薩克族。
調查表明,宗教作為一種社會文化形式,對新疆少數民族的社會生活仍具有較大影響,對此,新疆少數民族的認同度達51.9%。
在新疆少數民族中,宗教教育對他們社會生活的影響程度不盡相同。比較而言,宗教教育對屬於伊斯蘭文化類型的新疆少數民族如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和柯爾克孜族等社會生活的影響較大,在這些民族中,認同宗教教育對他們社會生活影響大的佔43.9%。而對屬於非伊斯蘭文化類型的民族,如蒙古族等的影響則一般。在蒙古族中,51%的人認同宗教教育對他們社會生活的影響一般。即使在屬於伊斯蘭文化類型的民族中,宗教教育對他們社會生活的影響程度也還存在差異。在這些民族當中,宗教教育對屬於綠洲農耕經濟文化類型的維吾爾族的社會生活影響最大,統計顯示,65.2%的維吾爾族認為宗教教育對他們社會生活影響大,而對屬於草原游牧經濟文化類型的哈薩克族的社會生活影響則相對小一些。統計顯示,只有39.1%的哈薩克族認為宗教教育對他們的社會生活影響大。
如果把宗教教育和學校教育對新疆少數民族的影響作一比較,我們可以看到,目前,宗教教育和學校教育對新疆少數民族的影響基本相當。在新疆少數民族中,認同宗教教育比學校教育影響大的為37.3%,認同宗教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影響差不多的為20.6%,認同宗教教育比學校教育影響小的為29.1%。
宗教教育和學校教育在新疆各少數民族中的影響狀況不盡相同。比較而言,維吾爾族認為宗教教育比學校教育影響大的比例最高,為52.8%;蒙古族認為宗教教育比學校教育影響小的比例最高,為77%;回族放棄回答這一問題的比例最高,為25%。
如果我們把語言、風俗習慣和宗教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來認識和把握新疆少數民族的文化變遷,筆者認為,當前,新疆少數民族的文化處於新舊交替、傳統與現代相交織的階段。而且,由於歷史文化傳統的不同,各民族文化轉型的程度還存在差異,表現出一種非均衡發展狀態。
從新疆各民族文化的結構層次來看,語言作為民族文化的外顯層面處於變革的前沿,它突出地表現在新疆少數民族在語言使用上兼用或轉用其他民族語言的現象增多,雙語人數量增多,各民族在使用語言文字上交融的態勢日益增強。關於這一點,我們在定性調查中得到了證實。在調研中,少數民族基層幹部告訴我們: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學習漢語,希望將孩子送到漢語學校就讀。他們認為,好多東西都要在漢語中學習,學習漢語好處多。以前,把孩子送到漢語學校的主要是在城市工作的幹部和從事經商活動的人。近兩年來,許多農民甚至阿訇都願意將孩子送到漢語學校。在烏恰縣阿合亞鄉二小(漢語學校),原計劃招生120名,結果,報名500多人,為此,有些人不得不走後門。
一位維吾爾族教師為我們提供了同樣的情況:
在語言問題上,過去,在維吾爾族中,懂漢語的人不多,現在就多了。人們普遍希望學漢語和外語,連農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上漢語學校,只是沒有條件。
相比較而言,新疆各民族在宗教上互滲的現象則比較少見,各民族的宗教邊界依然清晰,宗教在新疆少數民族社會生活中的影響仍然很大,宗教教育對少數民族的影響與學校教育相當。對此,一位維吾爾族教師作了如下解釋:
在宗教信仰方面,多數人是迫於周圍環境的壓力參加宗教活動的。堅持宗教信仰,是擔心本民族的生存環境和發展前途,怕一旦改變,維吾爾族這個歷史悠久的民族會消亡。宗教成為新疆少數民族固守民族邊界的一道屏障。
在風俗習慣方面,各民族的傳統風俗開始發生變化。據一些維吾爾族幹部和教師介紹:當前,本民族文化在總體保持原來傳統的基礎上有一些變化。比如,以前,本民族樂器主要使用熱瓦甫等,現在開始使用電子琴等;婚姻習俗過去比較復雜,而且費用高,現在簡單了,費用也減少了。過去結婚要4天時間,現在只要2天或1天時間。過去婚姻一般是父母包辦,現在自由戀愛的人越來越多。
飲食方面的風俗習慣變化也很大。過去不吃的帶魚、海鮮,現在也吃了。服飾方面,已經不是很講究民族服飾了,許多人追求時髦。結婚時,許多人都穿婚紗、西服。以前,結婚新娘要過火盆,現在這種習慣也逐漸淡了。
由上述可見,外來文化對新疆少數民族文化的沖擊,不僅引起其外顯層面,還引起其內隱層面的激烈震盪,從民族語言到風俗習慣,再到宗教信仰,這種文化震盪依次遞進,逐漸深入。這種文化變遷狀況我們通過新疆兩個具有代表性的少數民族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豹一窺全。
目前,在生產方式上,維吾爾族農業生產正在由過去生產技術落後,經營方式簡單、粗放的經驗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變,拔草、鬆土、施肥、選種已經成為維吾爾族農民經常性、普遍性的耕作方法,農田管理越來越精細,生產工具也由傳統的手工工具向現代化機具過渡,機械化程度日益提高。在一些靠近城鎮的農村,受城市化進程的影響,許多維吾爾族農民轉移到非農產業上,他們或去企業就業,或從事商業活動,或進行勞務輸出。哈薩克族伴隨著游牧向定居、半定居的轉化,由過去單一的游牧畜牧生產開始向種植、圈養畜牧生產為主的多樣化方式發展。一些新技術,如冷凍精液配種、常溫人工授精、牽引交配和胚胎移植等技術手段被廣泛運用到畜牧業生產領域。畜牧產品加工由過去主要使用手工操作為主,開始向機械化方向發展,牛奶分離器、擀氈機等被運用於畜牧產品加工。
在生活方式上,多數人的服飾正在由單一趨向多樣化,由傳統變為時尚,由實用轉向美觀。一般而言,只有老人或者在特殊的日子才穿民族傳統服飾。飲食結構和方式發生著漸進而緩慢的變化。肉食逐漸減少,蔬菜類和副食品增多,主食中的粗糧逐漸為細糧取代。過去新疆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肉類消費主要以牛、羊肉為主,如今雞肉、魚肉、魷魚、蝦等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他們的餐桌上。哈薩克族的飲食過去以肉類及奶製品為主食,現在逐漸變成以米面為主食,吃蔬菜的現象普遍起來。飲食場地也由過去主要在家中到現在更多地在飯館。在維吾爾族中,傳統的土木結構、夯土結構的民居正在被磚木水泥結構的民居取代,一些現代建築材料,如瓷磚、牆紙、寶麗板和石膏等越來越多地被用於家庭裝修,一些現代傢具,如沙發、茶幾、組合櫃、高低櫃、大立櫃、寫字台、席夢思床等也進入了原本不放置傢具的維吾爾族人家中。哈薩克族則正在結束以氈房為主的居住形式,隨之,彩電、冰箱、洗衣機、煤氣灶等現代家用電器和用品也進入了哈薩克游牧民家中。小四輪拖拉機、摩托車在新疆少數民族生活中逐漸取代了往日毛驢車和馬車。
這些變化使新疆各民族的顯性文化日趨同質化,同時,也折射出少數民族在觀念上的嬗變。過去,在新疆哈薩克、柯爾克孜等民族的觀念中,經商被視為一種不屑一顧的卑賤行為。現在,他們開始羨慕乃至涉足商業活動,從事經商的人在不斷增多。在擇偶觀上,傳統的注重土地、血緣和安分程度的擇偶標准逐漸讓位重知識、重才幹、重感情、重素質的擇偶標准。對此,新疆少數民族幹部和知識分子群體表現出一種矛盾和困惑的心態。在語言問題上表現的尤為典型。據統計數據顯示,新疆少數民族中93.9%的人希望保留本民族語言,但對今後的語言學習,選擇學習本民族語言的卻為22.7%,選擇學習漢語的為46.4%,選擇學習外語的為29.2%,可見,新疆少數民族在對本民族語言價值認定和選擇取向上存在矛盾。在調研過程中,我們明顯地感受到,新疆少數民族精英階層對本民族文化前途和命運的擔憂。基於這種擔憂,他們特別關注本民族的歷史與文化,強調文化的民族性,「尋根熱」和文化自戀情結較為普遍地存在於新疆少數民族的社會生活之中,隨之相伴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文化拒斥傾向,其中一些消極傾向值得關註:如盲目追求傳統文化的復歸,對於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一概加以排斥,防禦心理和自我保護意識過於強烈,甚至還出現用今天的信仰體系去確認與評判民族宗教歷史;對於解決發展差距問題的過程性、艱巨性認識不足,將先富和後富的關系問題視為「不平等」,產生消極抵觸情緒等不同程度地存在。宗教升溫,甚至出現宗教活動影響生產、生活秩序甚至違法反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界限的現象和行為。尤以非法修建宗教活動場所、私辦經文學校和私帶「塔里甫」、宗教干預行政、司法、教育和婚姻、計劃生育政策、以教派之名爭奪領導權等現象較為普遍。
為了解這種傾向對新疆民族關系的影響程度,我們用兩個問題進行了測度。在問及「你認為學習其他民族的文化對本民族的發展有作用嗎?」84.1%的人選擇學習其他民族文化對本民族發展有作用;5.1%的人認為有一點作用;0.5%的人認為沒有作用;還有1.4%的人選擇說不上;7.5%的人未選。這表明,新疆少數民族普遍認識到了相互學習對民族發展的促進作用。
在被調查的民族中,哈薩克族對各民族相互學習對民族發展有促進作用的認同度最高,為99%,回族的認同度相對較低,為79.9%。在問及「你是否願意與其他民族接觸與交流?」時,新疆少數民族中92.6%的人表示願意,1%的人表示不願意,6.3%的人選擇說不上,6.3%的人未選。這表明,新疆少數民族文化心態總體上是開放的。
筆者認為,新疆少數民族文化心態的主流方面是積極、健康的,這種文化心態有利於少數民族的發展進步,但同時,文化排斥心理也一定程度地存在。新疆少數民族出於擔憂自身文化被淹沒的考慮,極力維護和彰顯民族文化,這一思想意識總體上對於保護和發展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文化抗拒是維持民族存在和發展的一種要求,但如果對此把握不好,勢必會影響民族發展。
當前,新疆少數民族文化變遷的基本情況可以概括為物質特徵弱化和精神特徵強化並存,處於新舊交替,傳統與現代相交織的轉型時期。而且,在外來文化的影響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在逐漸萎縮。對此,新疆少數民族精英階層的文化選擇呈現多樣化特點。既有主張維護傳統的,也有主張否定傳統的,還有態度不明朗的,它反映出少數民族在文化心態上的彷徨、猶豫和無所依歸。這表明在外來文化與本民族文化碰撞、滲透和交融的情況下,面對傳統與現代、現代與後現代的糾結與張力,新疆少數民族對自身文化身份的困惑和矛盾,同時,也表達了他們對現代性的一種反思。在這種情態下,文化選擇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也是一個重大的實踐問題。
文化選擇關涉民族未來的發展走向,而文化選擇的結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認同狀態。對此,我們進行了定量調查。 表2顯示,新疆少數民族一方面對本民族語言的認同度和價值定位很高,但另一方面,語言選擇取向卻非本民族語言。他們選擇和使用漢語主要出於一種實用功利的心理,對漢語的認同主要是工具意義上的認同,在價值和情感層面上,依然保持著對本民族語言文字的高度認同。
表3顯示,新疆少數民族普遍認為應該保持民族風俗習慣,而且,多數人已經認識到,在民族風俗習慣中,既有積極、精華的內容,也有消極、糟粕的內容,主張保持民族風俗習慣好的方面和內容,對民族風俗習慣有較為客觀和理性的認識。但對多數人而言,這種理性態度僅僅停留在認知層面,對在實踐中積極開展移風易俗活動的社會心理基礎還比較薄弱,傳統習俗對新疆少數民族社會生活的規范和約束力依然很強。
Ⅱ 簡述新疆民族歷史發展的特點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簡稱新疆)地處中國西北邊陲,亞歐大陸腹地,面積166.49萬平方版公里,佔中國國權土面積六分之一,陸地邊境線5600公里,周邊與八個國家接壤,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據2000年統計,新疆人口為1925萬人,其中漢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為1096.96萬人。新疆現有47個民族成分,主要居住有維吾爾、漢、哈薩克、回、蒙古、柯爾克孜、錫伯、塔吉克、烏孜別克、滿、達斡爾、塔塔爾、俄羅斯等民族,是中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和多種宗教並存的地區,從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24年)開始成為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多年來,新疆各民族人民團結協作,努力開拓,共同書寫了開發、建設、保衛邊疆的輝煌篇章,新疆的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Ⅲ 什麼始終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主流
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結束了從西周到戰國800年的諸侯割據 ,建立起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此後的兩千多年來,統一不斷得到鞏固和發展,成為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和本質。漢族因在中華民族中人口最多,所以他們所建立的中央王朝也最多。這些王朝都得到少數民族的支持。匈奴、鮮卑、吐蕃、回鶻、契丹、女真、蒙古、滿等民族,也在部分地區以至全國范圍內建立過政權,各民族都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貢獻。中華民族是勤勞、勇敢和富有創造精神的偉大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以其燦爛的文化和繁榮的經濟著稱於世。有素稱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以及舉世聞名的四大發明——指南針、造紙術、活字印刷和火葯的應用。產生過許多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發明家、政治家、軍事家 、文學家和藝術家。在歷史上,各民族之間雖然曾經互相侵擾和攻伐,出現過民族壓迫和剝削,但始終存在著逐步接近 、互相依存、友好合作、共同前進的關系,並成為中國民族關系中的主流。中華民族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為反抗階級壓迫、民族壓迫和外國侵略,各民族人民都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勞動人民的共同利益,促使各民族的勞動者聯合反抗階級壓迫。如東漢的漢羌人民起義,清代太平天國起義和貴州張秀眉領導的苗族、布依族、侗族起義等,都是多民族參加的斗爭。至近代,中華民族與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列強的矛盾逐漸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反殖、反帝的共同目標和尋求民族解放的共同命運進一步把各民族緊密地團結成一個堅強整體,各少數民族和漢族一起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持續斗爭。在東北和西北地區,抗擊了沙俄和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在西南和中東南地區,進行了反對英、法、日、美等帝國主義的斗爭,挫敗了列強妄圖瓜分中國的陰謀。1911年 ,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持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但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 會的性質並沒有變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各族人民反抗剝削壓迫和外國侵略的斗爭進入到一個嶄新階段,成為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組成部分,經過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見十年內戰)、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四個時期,終於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廢除了民族壓迫制度,實現了民族平等團結。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各族人民先後完成了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19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經過撥亂反正,各民族之間以平等、團結、互助為內容的新型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得到發展。各民族地區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正在加速進行,人民生活大有改善,中華民族正以嶄新面貌呈現於全世界。
Ⅳ 如何認識中國歷史上民族關系發展的主流
在中國歷史上,民族關系始終是以團結為主流,在中國歷史上出現了幾次民內族大融合時容期,想春秋戰國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蒙元時期;誰然是戰亂,但客觀上促進了民族融合,為形成多民族國家奠定基礎,雖然期間有短暫的分裂,但統一團結一直是我國民族關系發展的主流。
Ⅳ 民族團結合作始終是新疆民族發展歷史的主流作文
我家鄉的西遼河,有數不清的魚、蝌蚪……河水在橋下盪漾,像一大片藍色的寶庫。
春天,河水盪漾著,裡面的小魚歡快的跳動,小蝌蚪輕松地游來游去,小孩子們扛著魚竿去釣魚,提著魚桶去捉蝦、蝌蚪,玩得開心極了!
夏天,人們熱得熱火朝天,都去背著救生圈去河裡游泳、嬉戲。還吃著雪糕在橋下看西遼河,看著他們在游泳、在釣魚、在捉蝦……
秋天,金黃的樹葉漂到西遼河的水面上,像一個金黃的小船在水裡漂動著,連著幾千片樹葉都落在上面,再看,西遼河上就成了黃色的海洋。
冬天,西遼河結成了冰,好多小朋友穿著旱冰鞋在西遼河上滑冰,玩得很高興。有時候,雪花落在西遼河上,在上面建成一個大房子,進去一看,一定是個巨大的滑冰場。
西遼河一年四季景色誘人,是一個會變化的寶庫,每天都會使人們快樂。
Ⅵ 新疆民族史 。。。
新疆,最原始的稱呼是柱州,漢稱西域,意思是中國西部的疆域,這一名稱自漢代出現於回我國史籍,一答直沿用到清朝統一新疆,之後改稱新疆。
近代新疆各地考古資料表明,最晚在六七千年以前,新疆地區已有人類活動。在大約距今二三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天山南北各地,諸如哈密的三道嶺、七角井、吐魯番盆地的阿斯塔那、烏魯木齊縣的柴窩堡,以及木壘、奇台、伊犁、庫車、巴楚、且末、於闐、皮山等地都已出現人類祖先活動的遺跡,其石器形制、打刻技術以及共存的陶器色彩、花紋與我國甘肅、內蒙、寧夏等地相近。
新疆位居東西交通孔道,歷史上十分頻繁的民族遷徙和交往,導致了新疆古代居民錯綜復雜的種系族屬和民族關系。
Ⅶ 我國民族發展主流是什麼就是歷史方面的那種,急急!!
民族交流,民族融合。
Ⅷ 白皮書從哪十個方面講解新疆的發展和歷史
白皮書是政府或議會正式發表的以白色封面裝幀的重要文件或報告書的別內稱。作為一種官方文件,代容表政府立場,講究事實清楚、立場明確、行文規范、文字簡練,沒有文學色彩。
白皮書已經成為國際上公認的正式官方文書。各國文件分別有其慣用的顏色,封面用白色的就是白皮書
Ⅸ 新疆民族宗教的發展史
新疆幾個主要民族宗教信仰變化情況
1維吾爾族維吾爾族的族源主要為漠北回鶻和新疆塔里木流域綠洲的土著,其宗教信仰在現代維吾爾族形成之前也各有不同。漠北回鶻長期信仰原始宗教薩滿教,唐代中葉接受摩尼教,並奉為國教。回鶻西遷之後,曾先後接受祆教、景教和佛教。此時回鶻社會成為多宗教信仰社會,大多數回鶻信仰佛教。塔里木流域的土著人,早在公元前2世紀前後,即已接受佛教,公元5世紀部分人接受了祆教,與佛教並存。公元6世紀摩尼教傳入塔里木流域,部分居民接受了摩尼教。公元7世紀又有部分人接受景教。在伊斯蘭教傳入之前,塔里木流域綠洲的居民以信奉佛教為主,塔里木綠洲上的居民,長期將佛教奉為國教。10世紀初,隨著喀喇汗地方政權的統治者改宗伊斯蘭教,塔里木流域的土著居民和西遷之回鶻逐步皈依伊斯蘭教,並逐步融合,形成現代維吾爾族。伊斯蘭教也逐漸成為維吾爾全民信奉的宗教。
2哈薩克族哈薩克族古稱烏孫,最早信仰原始宗教薩滿教,公元2世紀起信仰佛教。公元8世紀已有少數哈薩克人接受伊斯蘭教,但為數極少,未對哈薩克族社會生活造成影響,直到16世紀伊斯蘭教才成為哈薩克全民族信仰的宗教。
3蒙古族蒙古族早期信仰薩滿教,後信仰佛教,13世紀以後改信藏傳佛教喇嘛教。直到今日,藏傳佛教仍然是新疆蒙古族全民信仰的宗教。13世紀以後有部分蒙古族皈依了伊斯蘭教,但這部分人以後逐漸變成了現代維吾爾族。
4柯爾克孜族我國柯爾克孜族最早信仰薩滿教,是全民共同信奉的宗教,以後改信了佛教、藏傳佛教喇嘛教。10世紀以後有少部分人信仰伊斯蘭教,直到17~18世紀葉尼塞柯爾克孜人舉部西遷之後,大部分柯爾克孜人逐步皈依伊斯蘭教,但居住在北疆額敏等縣的柯爾克孜族仍有部分人信仰藏傳佛教,居住在黑龍江省富裕縣的部分柯爾克孜人仍信奉薩滿教。
5塔吉克族最早信仰薩滿教,公元前2世紀在新疆最先接受佛教,公元4世紀接受祆教,公元8世紀皈依伊斯蘭教。
這些歷史事實證明,新疆是個多民族、多宗教並存的地區,並非一教獨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