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典主義時期音樂的特點
古典音樂的特點是在正規的結構中構建音樂,所要求的創作手法嚴格、規整.\x0d作曲家通常把樂句分得簡潔而又規律,用一種可以預測的問答式進行,歌者的聲音較為朦朧但卻極富表情.另一種流行的表演媒介是長笛(替代老式的和音色明亮的豎笛),人們特別欣賞它那優雅而柔和的色彩.華麗風格也指舞蹈節奏的使用,巴赫等人在他們的鍵盤樂組曲中採用的外加樂章之一,即稱為「華麗曲」(galanteries),它意味著常常使用一些固定的、短小的 旋律樂句,一如姿態優雅的鞠躬和禮儀.\x0d另一個名詞也來自法語galant(華麗風格),顧名思義是「華麗」,其實用於藝術風格,它的含義更要豐富得多.首先是指歡樂,這是一種直率的、任性的歡樂:感官的歡樂,它有別於道德的說教及 更深刻的藝術境界,也意味著一種優雅和塵世的趣味.\x0d在音樂上它首先是流暢的旋律,摒棄了復雜的對位 手法;其旋律聽來使人感到極為清晰,因為伴奏部分很清談,通常用通奏低音(如羽管鍵琴)演奏固定的 音型或者很慢地進行,絕不會對旋律喧賓奪主.華麗風格的樂曲最理想的表演媒介是人聲,康塔塔或 歌劇選曲(最好是愛情歌曲).流行音樂和古典音樂表面上看是兩種不同的音樂類型,它們有不同的音樂特點,不同的表現方式,其實最大的區別是他們的音樂組織方式不同.\x0d古典音樂的組織講究音樂的邏輯性,動機的統一性,音樂發展的連貫合理性等,最偉大的古典音樂中的每個音符就像宇宙中的星球,合理存在、互相聯系、互相影響.絕大多數偉大的古典音樂都有較長的篇幅,表達完整復雜的樂思.舒伯特的《未完成交響曲》雖然形式上不完整,但是其內容完美無缺,作者及後人都無法為其擬補形式上的不完整.古典音樂的嚴密邏輯性由此可見.
『貳』 如何看待交響樂在音樂歷史發展中的變化和作用
文藝復興時期就有了交響曲這個說法,但當時的含義和現在完全不一樣,當時的交響曲泛指的是一切多聲部的音樂。其中包括了聲樂和器樂。
到了16至17世紀,交響曲用來稱呼歌劇和清唱劇中的序曲和間奏曲,這時聲樂已經排除在了交響曲的概念以外,「交響曲」從此成為了純粹的器樂曲。
18世紀初,序曲和間奏曲開始脫離歌劇開始在音樂會上單獨演奏。這對交響曲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義大利那不勒斯的作曲家斯卡拉蒂在自己的作品中為序曲奠定了「快板-慢板-快板(舞曲風格)」的三段體式,給後來的交響曲的樂章格式建立了最基本的格式。
18世紀下半葉,德國的曼海姆樂派在序曲的創作中開創了主調音樂的手法,提高了樂器的表現能力和音樂的戲劇性,並在三段式序曲的基礎上增加了快板的終曲,就形成了四樂章器樂套曲的雛形。
後來的三位音樂大師把古典交響曲發展到了最成熟的階段,他們是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這三位大師把維也納樂派和古典主義發展到了顛峰的狀態,也使得交響曲進入了自己的黃金時期。貝多芬更是把交響曲的內涵和思想性發展到了一個新的境界,現代意義上的交響曲概念就在這個時期形成了。
之後歐洲的浪漫主義作曲家們在繼承了古典主義的精華後,將交響曲的內容、形、樂隊編制,乃至於標題,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創新。在這個時期,交響曲的形式更為自由,色彩更加豐富,表現手法也更多種多樣。
進入20世紀後,交響曲仍然在不停的發展著,越來越多的新元素添加到交響曲中。氣勢恢弘,感情細膩,表現力無限豐富的交響曲仍然擁有大量堅定的愛好者。
『叄』 結合古典主義時期的時代精神,談談貝多芬交響樂創作
「古典主義」是一個相當不明確的詞,它有幾種不同而又相關的含義。一種不很恰當的用法是將它指流行音樂以外的音樂,包括所有種類的嚴肅音樂,不管它是何時創作的以及為什麼目的而寫的。而此處所指的是大約1750年開始至1827年貝多芬逝世為止這一時期的音樂。
所謂「古典的」,准確地說,原是指古希臘和古羅馬的「經典的古代」,那是西方文明兩個偉大的時期。多少個世紀過去了,人們回顧往昔,而且企圖借鑒那個時代的文化精華。由於優秀的古代文化的影響,人們常將「古典」一詞視為有傑出的、卓越的含義。不論什麼,如果說是「古典的」,那就意味著它是此類中的佼佼者。正因為這樣,使得古典時期的音樂風格迥異於其他時期。實際上這一時期的作曲家在考慮音樂結構時都遵循這一基本概念:一種調性間平衡的概念,給予聽眾明確的感覺這音樂如何進行;還有段落之間的平衡,聽眾在聆聽一首樂曲時可以准確地知道緊接著出現的內容。作曲家的創造性只是對這個作曲系統和輪廓稍加變化,而不是機敏地或富有進取精神地創作出樂曲來使聽眾著迷或驚奇。也可以說在音樂創作上不存在所謂「古典時期」,僅有「古典風格」。按照這種風格,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寫出了他們的名作。如果說這是傑出的典範,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這種風格並非僅僅出現於他們三人的作品中,這個時期的其他作曲家的創根基本上也是這種風格,也是按照這種傳統。
特別是在十八世紀後期,音樂會的活動迅速發展。傑出的演奏家從一個城市到一個城市舉行巡迴演出,而作曲家作曲手法亦日益更新,要求樂曲有更為邏輯和清晰的形式,以吸引聽眾的注意力和興趣。適應這一時代形勢的要求,新一代的作曲家從此興起,其中的三巨頭是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這就是所謂維也納古典樂派。
海頓、莫扎特、貝多芬三人都在十八世紀八十年代到十九世紀二十年代在維也納活動,他們之間互有影響。他們都是運用奏鳴曲形式的大師,寫出了奏鳴曲、交響曲、四重奏這類體裁的不朽佳作;他們也都致力於主題的展開以及利用調性的配置來給抽象的形式注入細致微妙的表情。這些大作曲家的器樂曲給了當時以及整個十九世紀以巨大影響。除了貝多芬後期的作品顯得較為艱深外,這三人的作品都既深刻而又通俗易懂,這也促進了這一時期開始的音樂從此走向世界。
以「交響樂之父」海頓、「音樂天才」莫扎特和「樂聖」貝多芬為代表的維也納古典樂派,在音樂史上豎立了一座不朽的豐碑。這一樂派的主要特徵是反映人類普遍的思想要求,他們追求美的觀念、強調風格的高雅,給予人們樂觀向上的進取精神。
浪漫主義音樂
初期的浪漫主義音樂與其它姊妹藝術一樣,也是發自歐洲「啟蒙時代」的思想和法國大革命的自由民主思想,它比文學中的浪漫主義要晚數十年。貝多芬的晚期作品已成為初期的浪漫主義的先驅,其後的作曲家們皆可歸為浪漫派。從時代上講,十九世紀中葉是浪漫主義音樂的全盛時期。
在古典派作曲家貝多芬、羅西尼和韋伯的晚期作品中,已經明顯流露出浪漫主義音樂的風格,正是他們開創了浪漫派的先河。1800年前後出生的作曲家們,形成了初期浪漫主義的中心。後來,浪漫主義音樂經過門德爾松、舒曼、肖邦和威爾第等人的進一步完善,在柴科夫斯基、李斯特和瓦格納的時代達到了巔峰,這些作曲家、鋼琴家構成了中期浪漫主義的中心。至於馬勒、理查德•施特勞斯和拉赫瑪尼諾夫等近代名家的作品,則歸於晚期浪漫主義音樂。
浪漫樂派在音樂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這一時期不但盛產偉大的音樂家,而且音樂體裁空前廣泛,出現了諸如無詞歌、夜曲、藝術歌曲、敘事曲、交響詩等新穎、別致的形式,是人類藝術史上的一大「寶庫」。
關於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音樂風格的比較
海頓,莫扎特,貝多芬,古典主義三傑,維也納古典主義最傑出的代表人物,從十八世紀中葉開始,以他們為代表的古典主義音樂開始盛行.隨著工業革命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及法國大革命的沖擊,歐洲的社會發生了深刻變革。藝術已不再僅僅是貴族所欣賞的高雅藝術,新崛起的中產階級也成了劇場和音樂廳的觀眾。因此,來自民間的喜歌劇和平易生動的器樂音樂大量涌現.
這個時期被歷史學家和美術學家推崇為「古典」,在音樂領域,古典的風格表現在藝術上崇尚理性,音樂語言樸素精練,以嚴謹和諧的形式表達淳樸真摯的感情。這一時期堪稱歐洲音樂史上輝煌成就。同時也影響著世界各國音樂的發展.。
而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歐洲資產階級民族和民主革命時期,以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藝術歌曲和德國作曲家威伯的歌劇為標志開始形成浪漫主義形式,一直延續到19世紀20年代。
而以蕭邦、舒曼、李斯特、瓦格納、柴科夫斯基等為代表的浪漫主義音樂強調主觀性,注重個人情感表達,偏重個性化的心理的刻畫,感情熱烈而奔放,形式上不受拘泥,各民族音樂家的作品充滿了鮮明的民族風格。
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時空的界限並不明顯,他們曾經共存過一段時間。而想要找到一個可以明確劃分兩者的定義也不是很容易的,這些定義常常因為過於簡單化而忽視了很多非常重要的因素。事實上古典主義像線條一樣稜角鮮明,而浪漫主義卻偏重於色彩和情感,並含有許多主觀和空想的元素。這是音樂給我們的直觀感受。
而我想,兩種音樂間的區別更多的體現在非音樂的元素上。到浪漫主義時期,作曲家在社會上的地位已有改變,他們不再是一個城市,宮廷或教堂的雇員,古典主義時期的貝多芬也只是贏得了某種程度上的獨立,因為不管那些富人們多麼慷慨的讓他自行其是,他的大多數收入仍維系於貴族的庇護。而現在,理論上講作曲家完全是自己的主人,實際上也就是大眾的僕人,所以他們可以毫無顧及的做出大眾想聽到的音樂。
古典主義像木刻一樣,理智,清晰,充滿了邏輯思維的感覺,而浪漫主義的音樂就像水彩和五顏六色的油畫一樣,充滿了人的各種感情,喜歡古典主義的恢弘和大氣,更喜歡浪漫主義的細膩與貼心。聽莫扎特的《女人心》感受「笑聲與眼淚的結合」,也喜歡聽舒波特的《小夜曲》,那種精緻和小巧讓人驚嘆不已。我喜歡音樂,喜歡各種類型的音樂,他們讓我感受到生活中感受不到的激情和感動,音樂讓我充實,讓我學著感動,音樂是有情感的,他讓人哭泣,讓人歡笑,讓漸漸走向非我的人重新走向自我。無論是古典主義,還是浪漫主義都無法脫離的基礎。
『肆』 古典主義時期音樂的介紹
古典主義的萌芽,發生在巴洛克時代的義大利。後來由於在維也納出現了海頓(交響樂之父)、莫扎特(音樂神童)和貝多芬(樂聖)三人,藉此古典主義音樂便得以形成與發展。
因此,音樂方面的「古典樂派」實際上指的是「維也納古典樂派」。古典主義藝術,首先發生在文藝領域中,它以恢復希臘和羅馬的古典藝術為目的,注重形式上的勻稱和協調,主要放眼於追求客觀的美。古典主義的作品一般節奏變化都很規矩。
(4)古典主義時期交響曲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初期古典樂派:
1、三個樂派
文藝復興以後在義大利興起的主調形式的新音樂,以貴族社會為背景,在德意志和奧地利各地繁榮昌盛起來,其初期有三個主要樂派:
一是以音樂大師巴赫的次子卡·菲·埃·巴赫為中心的柏林樂派;
二是以約翰·施塔密茨(Johann Stamitz,1717-1757年)為中心的曼海姆樂派。三是以瓦根扎爾及蒙恩為中心的早期維也納樂派。
2、特色在於器樂
在古典樂派音樂中,雖然歌劇也是一個重要部分,但從整體來看,古典樂派音樂的特色在於器樂,特別是奏鳴曲和交響曲形式的音樂。曼海姆樂派的室內樂和交響樂不僅對維也納樂派產生了影響,而且對波恩時代的少年貝多芬也給予了直接的影響。
3、奏鳴曲形式
奏鳴曲形式是古典樂派音樂中極有代表性的形式。那就是在呈示部中有第一、第二主題的對比,中間出現發展部,然後繼以兩個主題反復的再現部。
曼海姆樂派當時已經具有了相當完整的這種形式。在交響樂形式中加入小步舞曲樂章的也是曼海姆樂派,在他們的交響樂配器中,木管樂器也採用了雙管編制。莫扎特在自己的交響樂中加用單簧管這一樂器,也是在曼海姆聽到他們的樂隊的演奏之後學來的。
『伍』 交響樂在古典主義時期被發展為幾個樂章
古典主義時期的交響樂作曲家主要是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這三位作曲家的交響樂作品絕大部分都是四個樂章,極個別有多於四個樂章的,比如貝多芬的第六交響曲有五個樂章
『陸』 在古典主義時期,( )善於在交響曲中運用力度對比
你看是不是啊?
在鋼琴協奏曲中, 或許出了更多首氣勢上比這首更大、技巧更難的協奏曲, 但是它的地位永遠不會被搖撼。時至今日, 這首皇帝鋼琴協奏曲已經成了各大鋼琴協奏曲目中,最重要, 也最為人喜愛的一首。它不但開創了許多浪漫派協奏曲語匯, 也為古典樂派的協奏曲劃下一個完美的句點。
貝多芬一共寫作五首鋼琴協奏曲, 比較耐人尋味的是, 自第五號後, 他似乎沒有再寫作任何同類型曲式的作品。完成第五號時的貝多芬尚處在壯年期, 耳聵的情況也沒有晚年那般的嚴重, 但為何他不再寫作任何一首協奏曲呢?我想, 可能是貝多芬已經意識到,協奏曲這個曲式沒有辦法滿足他越來越具野心, 越來越大氣的樂思吧!!
這首曲子的完成是伴著炮火隆隆下完成的。當時正好拿破崙率領法軍攻打維也納,1809年 5月炮火開始落在維也納, 兩天內維也納就陷落了。貝多芬曾經描述當時的生活是「只有炮聲、鼓聲及人生活中每一件悲慘的事情。」為了不讓這樣震耳欲聾的噪音加深自己耳聵的毛病, 貝多芬時常掩耳度日。就在這樣的環境下他開始構思動筆第五號鋼琴協奏曲。
有人說這首協奏曲中充滿王者威儀, 雄壯威武的曲趣因為當時是戰爭期間有關, 或許如此。不管此說是真是假, 它的確是一首華麗雄壯的樂曲。降E 大調一向是貝多芬用來表現他至高無上思想的利器。其中一些大膽創新的巧思曾令當時大部分鋼琴家束手,而一些曲式上突破性的嘗試也令當時的樂評家大惑不解。這首協奏曲另一個叫人激賞的地方在於鋼琴與樂團之間的對答融合與抗爭形式, 大大的超出古典樂派可能的手段。第一樂章中開頭就進入鋼琴的華彩樂段是別出心裁的設計, 而此樂章尾段缺乏裝飾奏的設計也是歷來僅見。貝多芬喜歡把第二與第三樂章連接, 而在這首曲子中, 二三樂章的連接更形緊密, 而且在進入連接部時就有第三樂章輪旋主題的呈示, 這使的兩個樂章不但具有統一性, 更有對比的效果。第二樂章的聖詠氣氛甚至有人聯想到晚期貝多芬所寫的『庄嚴彌撒』上面了, 這點我們待會再談。
讓這首鋼琴協奏曲擁有如此龐大氣勢的主要原因在於鋼琴, 而貝多芬膽敢把鋼琴寫得如此大氣也是因為當時鋼琴的改進。此時的鋼琴幾乎已經完全把大鍵琴細小音量的缺點完全抹滅, 在音響、威力與音域上都有十足的長進 (當然也許失去了一些古典樂派特有的詩情);在獲得了這樣的武器後, 貝多芬毫不客氣的以十足大膽的手法寫作樂曲,當然連帶的也使這首曲子的技巧比起他最早期的鋼琴協奏曲要難上許多了。這首曲子所需要的鋼琴就不是一般鋼琴可以勝任的, 試想, 有多少人會買這種高音部再高四度的大鋼琴, 同時又要求琴本身的堅實音響?不然第一樂章中, 鋼琴的和弦如何與樂團的強奏達成平衡呢?
全曲在1810年就完成了, 正式首演卻因為戰爭的緣故延到1812年, 由他的弟子徹爾尼擔任鋼琴獨奏。正如大部分貝多芬大膽獨創的樂曲, 這首曲子並未獲得普遍的喜愛。泰半是因為曲子太長的緣故, 當時的聽眾恐怕還是無法接受長大的第一樂章, 而且據說當時徹爾尼的演出有問題, 他幾乎只是在炫耀自己的技巧而已, 沒把這首曲子最動人的浪漫詩情表現出來。不過好曲子的鋒芒畢竟不會被掩蓋太久。這首氣派豪放、華麗盛大又兼具浪漫詩情的協奏曲終於還是獲得了世人普遍的喜愛, 甚至有好事者又給安上了『皇帝』的名號。不過要記住, 貝多芬一向對「皇帝」可是最感冒的, 加上這樣一個名號純粹是因為曲中散發出來的氣勢而有這樣的稱呼。
第一樂章長大程度真的是會令當時的聽眾受不了, 全曲奏完大概要20分鍾左右, 比第二三樂章的總和還要長。這個樂章可說是浪漫樂派協奏曲的先聲。開頭的設計十足吸引人樂團奏出三次強總和弦, 其中就聽到鋼琴以彈音階的方式演奏華彩樂段, 之後才進入樂團呈示主題的部份。這個主題豪放壯闊, 立刻給人很深刻的印象。偏偏在主題還沒完全結束時, 鋼琴就輕輕的以小跑步的方式進場接手。發展部中鋼琴和樂團有一連串精彩的相互扶襯、應答與抗頡的演出, 其中鋼琴神出鬼沒的穿梭在樂團之間。進入最後的再現部時, 貝多芬舍棄了裝飾奏的部份, 只讓鋼琴小小的獨奏了一段, 法國號就靜靜的現身在音樂當中, 手法創新, 接合上也是天衣無縫。
第二樂章是個具有宗教氣氛的聖詠樂章, 也是貝多芬協奏曲中最迷人的一段。定音鼓在此完全休息, 小提琴加上弱音器演奏出莊重的主題, 鋼琴則加以變奏接手。徹爾尼表示, 貝多芬在寫作這一段時腦中浮現的是朝聖客的聖詠調, 而甚至有人說他聽出了『庄嚴彌撒』中的『降福經』一章。在曲勢減緩後, 鋼琴靜靜的奏出第三樂章的主題,接著進入光明的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和第二樂章是個很好的對比, 一開始鋼琴就把先前第二樂章末尾呈示過的主題歡快的演奏一遍, 樂團反覆後進入副題, 輕巧迷人。在這輪旋曲中, 曲勢一步步加大,曲趣一步步華麗, 最後加入定音鼓, 和鋼琴有著趣味性的應答而進入終結, 結尾的設計也令人發出會心一笑。
『柒』 古典主義時期交響樂在哪幾個地區獲得了最重要的發展
「
古典主義
」
時期
(
Classicism Ages)
是指大約
1750
年開始至
1827
年貝多芬逝世為止這一時期
的音樂。
古典主義的萌芽,
發生在巴羅克時代的義大利。
後來由於在維也納出現了海頓、
莫扎特和貝
多芬三人,藉此古典主義音樂便得以形成。因此,音樂方面的
「
古典樂派
」
實際上指的是
「
維
也納古典樂派
」
。古典主義藝術,首先發生在文藝領域中,它以恢復希臘、羅馬的古典藝術
為目的,注重形式上的勻稱和諧調,主要放眼於追求客觀的美。
奏鳴曲形式是古典樂派音樂中極有代表性的形式。
那就是在呈示部中有第一、
第二主題的對
比,
中間出現發展部,
然後繼以兩個主題反復的再現部。
曼海姆樂派當時已經具有了相當完
整的這種形式。
在交響樂形式中加入小步舞曲樂章的也是曼海姆樂派,
在他們的交響樂配器
中,
木管樂器也採用了雙管編制。
莫扎特在自己的交響樂中加用單簧管這一樂器,
也是在曼
海姆聽到他們的樂隊的演奏之後學來的。
在古典派音樂中,
雖然歌劇也是一個重要部分,
但從整體來看,
古典派音樂的特色在於器
樂,
特別是奏鳴曲和交響曲形式的音樂。
曼海姆樂派的室內樂和交響樂不僅對維也納樂派產
生了影響,
而且對波恩時代的少年貝多芬也給予了直接的影響。
十八世紀是大轉折和大革命
的世紀。歐洲的社會結構、哲學觀點、美學理想以及藝術形式都發生了變化,交響樂隊的轉
折時期也隨著到來了。在交響樂隊史上的這個轉折,應該以海頓的《第一交響曲》問世的
1759
年為標志
『捌』 簡述交響曲的產生、發展及其特徵
交響曲(symphony)一詞來自希臘語「symphonia」,原為「聲音一起響」之意,這是一種按照奏鳴曲原則構成的管弦樂套曲形式。
交響曲的前身是巴羅克時期的義大利歌劇序曲(sinfonia),18世紀上半葉作曲家們採用義大利歌劇序曲的快—慢—快結構譜寫管弦樂作品,並將其稱為交響曲。從此,交響曲逐漸取代了巴羅克風格的樂隊協奏曲,成為音樂會中主要的器樂形式。
古典主義時期,交響曲得到了真正的確立和發展,主要歸功於曼海姆、柏林和維也納樂派。曼海姆樂派奠定了古典交響曲四樂章的基本結構,形成了快板-行板-小步舞曲-快板終曲的交響套曲形式。18世紀後半葉,維也納古典樂派的海頓對交響曲進行了改革,發展並完善了這種形式,後來貝多芬將交響曲推向發展的頂峰。交響曲在音樂表現上具有廣泛的藝術概括力和深刻的哲理性,它的結構與奏鳴曲一樣,通常為四個樂章。
浪漫主義時期的交響曲有一定的發展,其特徵主要表現為:內容具有文學性、標題性,曲式結構更自由,樂章數目不定(有一、二、五、六、七樂章組成的交響曲),樂隊編制龐大,音響華麗而豐滿,民族風格濃郁等。以舒伯特、柏遼茲、李斯特、勃拉姆斯、德沃夏克、柴科夫斯基、布魯克納和馬勒等作曲家的作品為代表。
20世紀的交響曲受各種音樂思潮的影響,構思獨特,樂隊編制有大有小,音響復雜多變,風格多樣。以德彪西、斯克里亞賓、威廉斯、斯特拉文斯基、勛伯格、普羅科菲耶夫、米約、肖斯塔科維奇、科普蘭、梅西昂、奧涅格、欣德米特和辟斯頓等作曲家的作品為代表。
2、體裁特徵
古典交響曲通常有四個樂章,其基本特徵為:
第一樂章,奏鳴曲式,音樂活躍,充滿戲劇性,由兩個對立主題作呈示、展開和再現,示意矛盾的起因、發展和暫時的結果。
第二樂章,三段體或變奏曲,曲調緩慢如歌,內容往往表現生活的體驗和哲理性的沉思,是交響曲抒情的中心段落。
第三樂章,常用小步舞曲或諧謔曲,音樂體現了矛盾沖突之後的閑暇、休整和娛樂。
第四樂章,多採用迴旋曲式、奏鳴曲式或迴旋奏鳴曲式,內容與矛盾的結果有關,常表現樂觀、肯定的態度和勝利凱歌般的節日歡慶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