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杠頭火燒的發展歷史

杠頭火燒的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10 21:13:03

① 濰都肉火燒的歷史

這是有文字記載以來較早經營燒餅的例子。可見那時濰坊地區的燒餅已經作為商品流向了社會。清代濰縣有大批的農民利用農閑做燒餅進城叫賣,他們用木杠子來壓面,把面和得非常硬,人們叫它「鄉火燒」、「杠子頭」。隨著時代的發展,城裡人的要求高了,火燒鋪子建在了城內,火燒的品種一天天多起來,什麼砍火燒、梭火燒、瓤子火燒、芝麻火燒等等。在清末民初,肉火燒應運而生。當時的名字叫花椒肉火燒,發展到三鮮肉火燒是近代的事情,因為人們的生活在大步的提高,小吃的質量也隨之與時俱進。

② 郝家火燒的起源


郝志敏先生一九八零年赴石家莊參加河北省名優小吃比賽,「蛤蟆吞蜜」榮獲第一名。
郝家火燒傳人郝曉惠女士精湛的傳統工藝載入《灤縣志》,她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博採眾長、銳意創新,添加十八種名貴佐料,使郝家火燒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更進一步適應了現代人對口味,方便、經濟實惠的要求。成為京東聞名的郝家火燒。
百年老字型大小----郝家火燒
來到老城,循著童年時的記憶,踏進一條古舊敗落的巷子,呈現在我眼前的是容顏未改、風塵依舊的郝家火燒店。低矮的房子,那漆黑的房頂不知已經過了多少歲月的磨蝕。窗玻璃上用紅色油漆寫著「郝家火燒」四個字。粗粗一看就是一個簡單的家庭作坊。但是,它卻是一個百年老店的雛形。那個做燒餅的案板泛著亮紅色的油光,已經有近一個世紀的歷史了。祖傳下來的擀麵棍已被油浸透,由於經年累月的使用,一尺長的面棍已經不再是圓柱形,而是扁圓形。隨著郝氏家族的幾位老人的娓娓講述,往事從塵封的記憶中復活,我重溫了傳承了古灤洲飲食文化的名吃——郝家火燒的歷史淵源。
郝家火燒於1921年由郝鴻來始創,由於用料精良,工藝細膩,做出來外焦里嫩,香軟蘇脆,再加上當時有名的「何家肉」,一直是名列灤州之首的地方名吃,素有「蛤蟆吞蜜」之稱。「郝家火燒何家肉」,齊名享譽灤州及京津秦。抗戰時期,馬本齋回民支隊的政委來灤州辦事,特意品嘗了郝家火燒,給予了高度評價。當年楊三姐來灤縣告狀,縣衙門設在東街,她每次來都跑到南街買郝家火燒吃,又便宜又好吃。當時古灤州鎮名吃無數,如老劉缸爐燒餅、馬拐子包子、牛家面條、劉保香糖葫蘆、劉瞎子的糖炒栗子,都沒有郝家火燒名氣大,並且相繼失傳。百年來郝家火燒並代代相傳下來。文革期間搞公私合營的時候,被並入國營飯店,曾銷聲匿跡了一段時間。1984年,80高齡的郝鴻來在三個兒子的扶持下重操舊業,掀開了郝家火燒的新篇章!
郝鴻來有四子,除了次子因殘疾沒有繼承父業,其餘三子均以加工製作郝家火燒為業,並且已傳到了第三代人。隨著時代的發展,郝家火燒也得到了長足發展,如今在灤縣新城、老城已經有了六家店鋪,但仍有供不應求之勢。
郝志義老人弟兄中行三,今年61歲了,一子一女均從事這一行業。老人很開朗健談,面色紅潤,身體健鑠。他給我們背誦了父親的遺訓,也是郝家幾代人秉承的樸素的經營理念:

③ 據說長沙曾經被燒過城,誰可以給我講一下那段歷史

1938年11月13日凌晨,因為日寇的進犯,國民黨當局採用焦土政策,制定了焚燒長沙的計劃。但在計劃正式實施之前,一系列偶然因素卻讓這場火災變得完全不受控制,最終導致長沙30000多人喪生,全城90%以上的房屋被燒毀,經濟損失約10億元。

文夕大火事情經過:

1、焦土政策

抗戰中最先提起「焦土抗戰」戰略思想的人是李宗仁。當時政府為免軍事物資遭日軍獲取,而規定焦土抗戰的作戰思想即敵軍進入城郊30華里以內時,實施焦土政策,以為積極防禦。1938年11月11日上午9時,蔣介石的密令到達湖南省政府主席張治中手中。

旋即,張治中又接到蔣侍從室副主任林蔚的電話,內容是「對長沙要用焦土政策。」

2、計劃出爐

張治中召來警備司令酆悌和省保安處長徐權,兩人於11日下午4時就拿出了一份「焚城計劃」。該計劃共13條,明確要求,「棄守前,需將長沙市的公私建築和一切不準備運走的物質全部焚毀,不資敵用」、「派省會警備司令部警備第二團和長沙市社訓總隊負責執行」、

「於(1938年)11月13日凌晨兩點以前」、「進入准備位置」。另外,還對焚城的過程,如引火材料的發放和控制,起火的命令、信號、秩序、紀律等作了具體規定。放火的地點選定天心閣。

3、焚城計劃

據計劃起草人長沙市警備司令部參謀長許權回憶,經過徐權修改後的計劃(共13條),明確要求,「棄守前,需將長沙市的公私建築和一切不準備運走的物質全部焚毀,不資敵用」。「派省會警備司令部警備第二團和長沙市社訓總隊負責執行」,

「於(1938年)11月13日凌晨兩點以前」,「進入准備位置」。計劃還對焚城的全部過程,如引火材料的發放和控制,起火的命令、信號、秩序、紀律等作了具體規定。放火的地點選定天心閣,這是長沙城中地理位置最高的地方。張治中批示:「限明晨(13日)4點准備完畢,我來檢閱。」

張治中還和酆悌、徐權一起研究組建了「破壞長沙指揮部」。決定由酆悌負總責,警備第二團團長徐昆任總指揮、市社訓總隊副總隊長王偉能和許權任副總指揮。

4、意外火情

1938年11月13日凌晨2時許,長沙南門口外的傷兵醫院突然起火,許權得到士兵的報告後,電詢前線的關麟征處,得知前方無事,且南門不是舉火的地點,所以判斷是失慎。許權打電話找警察局局長文重孚,要求救火,答復是:警察都撤離了,消防隊員也撤離了。

另外,因早前為了實行焦土政策,所有消防車都把水換成了汽油。意外產生的火災,沒能快速撲滅。不到一刻鍾後,南門又有三處起火。不知真相的城內警備司令部見城外起火,以為是信號,紛紛將點燃的火把投向油桶或居民的房屋。不多久,連天心閣也火光四射,接著全城起火。

眼看大火已無法撲救,只能宣布棄城。最終長沙大火燒了五天五夜,才自行熄滅。

5、人間煉獄

由於焚城的計劃是嚴格保密的,焚城的行動又是在沒有得到命令的情況下突然發生的。故當火起時,留城的老百姓尚在睡夢中。及至從夢中驚醒,還以為是日軍打進城來了。正准備奪路逃命,但烈火已經臨門,大多數的街巷已被煙火封住。

熊熊大火中逃命的人們,在擁擠和混亂不堪中,有的被人群踩死,有的被汽車壓死,有的被大火活活燒死。一位60多歲的老太太被大火逼進水缸後慘死。一位帶著孩子的母親躲進水缸避火,雙雙被活活煮死。30多名余太華金號員工躲進防空洞,全被烤焦致死。

凄厲的哭喊聲,恐怖的嘶叫聲,連同建築物燃燒時的爆炸聲,交織成為一個悲慘世界。無數市民爭相逃命,在長沙城的湘江渡口發生嚴重的事故。

(3)杠頭火燒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文夕大火的事件反思:

1、意外誘因

針對當時「類似陰謀的縱火」的責難,張治中也曾經為自己辯解,說是一個「意外的突變」,「首先是我和幾個高級人員疏忽,其次是中下級幹部的慌張,再次是那些訓練不夠的士兵與義憤人民的無知與急躁」。

至於為什麼會有這樣過早的行動呢?張治中歸結為「誤信流言」,「岳州沒有放棄,就謠傳岳州情況不明,常德交通已斷。等到敵人登陸城陵磯的消息一證實,就傳說敵人兩天之內就可以到長沙。就在12日晚間,戰事發展到汨羅前線時,有些人竟慌張到「敵人的淺水兵艦可以在3小時內開到長沙河岸」。

2、政策必然

《抗日戰爭研究》主編榮維木分析指出:「國民黨確定了焦土抗戰的方針,事先做好焚城准備,焚城隨著中日戰局的發展,也就是時間早晚的事情。這是大火的必然性。」「但長沙大火是在混亂中發生的,帶有一定的偶然性因素,這種情況,說明了在片面抗戰路線指導下,戰爭的組織者是多麼容易產生失誤。」

④ 陶塤最早是在哪裡發現的,它的發展歷史什麼什麼

塤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吹奏樂器。從考古發現證明:在距今約六、七千年前後,已出現了塤的初形,如半坡、河姆渡等古文化遺址中均有發現。陶塤在歷史上的出現很早,而且為數不少,並從新石器時代一直沿用至今。最早的塤只有一個吹孔,經過了很長時間,塤體上才出現了音孔。如山西萬榮縣荊村遺址出土的管形一音孔塤,距今有六千七百多年的歷史;山東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二音孔塤,距今有四千多年的歷史;甘肅玉門火燒溝遺址出土的魚形四音孔陶塤,這一時期在陶塤下端已出現帶有懸掛裝飾物的小孔,距今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河南安陽殷墟侯家莊1001號墓出土的骨制紡錘形六音孔陶塤,距今有三千二百多年的歷史。塤從一孔演變到六孔經歷了約三千年,即新石器時代到殷代。塤自商代以後的一千多年中,一直保持在五、六個音孔的水平上。陶塤的形狀逐漸定形,從筆管形、珠形、帽形、鬼臉形、動物形轉向梨形、下平上尖的卵形。解放後諸多專家對古塤經過了多年的研製,在古塤的基礎上研製出八孔陶塤、九孔陶塤、十孔陶塤等。使這一沉睡了多年的古老樂器重新回到樂壇上,擴展了塤的音域,增大了塤的音量,可以任意轉調等。

《世本》有"辛公造塤"之論。《拾遺記卷》載「庖犧灼土為塤」陶塤為庖犧氏所發明,其說難以考據。塤都為陶制,用泥土捏製成形,涼干後再用火燒成。在製作的材料上也有出現過:骨、象牙、木等。我國古代把樂器分為:金、石、土、木、革、絲、竹、匏八音,其塤為「土」的代表性樂器,是一種音色柔合的旋律樂器。在整個樂隊中起到填充中音、和諧高低音的作用。古人說:「正五音、調六律、剛柔必中、輕奇迷失,將以金石以同恭,啟笙、竽而啟批極。」《詩經·小雅》中就有「伯氏吹塤,伯氏吹箎」的文字記載。在西漢時期曾出現過木製塤,「笙以木刻其本而不匏,塤亦木為之」。到宋時,木質塤逐漸盛行,並大有用木塤代替陶塤之勢,故統治者認為:有違八音古制,因而被其明令禁止使用。

在幾千年的發展歷史中,塤一直為皇都九五至尊獨享。以作雅樂之用。塤的演奏大到宮廷慶典、祠宗廟、敬天地鬼神,小到房中樂(相當於現在的室內樂),無處不在,可見其在中華民族古代音樂史的地位。

塤的音色幽深、悲凄、哀婉、綿綿不絕,具有一種獨特的音樂品質。也許正是塤這種特殊音色,古人在長期的藝術感受與比較中,就賦予了塤和塤的演奏一種神聖、典雅、神秘、高貴的精神氣質。《樂書》說:「塤之為器,立秋之音也。平底六孔,水之數也。中虛上銳,火之形也。塤以水火相和而後成器,亦以水火相和而後成聲。故大者聲合黃鍾大呂,小者聲合太簇夾鍾,要皆中聲之和而已」。

古人將塤的聲音形容為立秋之音,更使我們體會到一幅朦朧而另人神往的藝術畫面:秋天是金黃色的,是冷靜的,是另人深思的,時光流逝,又有一種淡淡的悲凄和感傷。秋風掃落葉的現實,又使人平添幾分愁緒。這就是塤的聲音,這就是立秋之音。

中國古人吹塤,吹了幾千年,其聲濁而喧喧然,寄託了古代文人雅士面對時光長河流逝如斯的失落感,但時光仍在無情地推進;中國古人吹塤,吹了幾千年,其聲悲而幽幽然,融匯了古代墨客騷人們對封閉而沉重的中國歷史無可奈何的批判精神,但歷史仍然在按中國既定的軌跡運行。從某種意義上說,塤,不是一般用來把玩的樂器,塤是一件沉思的樂器,懷古的樂器,這就難怪它?「質厚之德,聖人貴焉」了。

陶塤樂器結構簡單,攜帶方便,音色具有神秘、空靈,滄桑的特點尤如天籟之音,有非常顯鮮明的古樸風格,使人產生強烈的返樸意識。以致近年來深受現代人的喜歡,涌現出大批學習、演奏、研究陶塤的愛好者、專家,使塤這一中國文化瑰寶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得以繼承和發展。

⑤ 土陶的發展史

【喀什土陶】
喀什制陶歷史悠久,市郊故城出土的陶罐距今近千年,工藝已相當精美。當地至今仍沿襲古老原始的製作方式,先將膠泥漿泡,經踩、揉、和,使膠泥有黏性和強度,再上轆轤轉坯成型,經削、刮、刻然後晾乾,彩繪上釉,裝窯火燒多半天,散熱後出窯。
喀什土陶有缸、罐、碗、壺、瓶等日常生活用具,也有供賓館酒店陳列的彩釉工藝品。顏色有墨綠、淺綠、中黃、淡黃及褐色、黑色,上面是花卉和富有伊斯蘭特色的圖案。未見有描繪人和動物,這可能與伊斯蘭教禁止偶像崇拜有關。
土陶過去在南疆群眾中有普遍的使用價值,家庭生活、農耕生產,甚至宗教活動前洗手凈身都用土陶。它還被稱為泥巴藝術,具有學術、收藏、陳列等多種價值。

【伏里土陶】
棗庄市的伏里村,相傳是三皇五帝之一伏羲的故里,因而得名。這里土陶藝術源遠流長,具有「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型制、濃郁的漢代風韻、南北朝的特點,明清時期,這里又有吸收其他姊妹藝術之長處伏里土陶的印痕」。伏里土陶以自己獨特的造型和別具一格的凸線花紋飾綴形成自己特有的藝術風格,質朴地顯示著中華民族四五千年豐厚的文化歷史底蘊和明顯的時代特徵,被專家譽為「地面上流傳至今的珍貴稀有土陶文物」。
伏里土陶藝術分祭祀、賞玩和生活三大類別上百個品種,祭祀類有方鼎、香筒、燒香用的圓鼎等;賞玩類有大站獅、蟾蜍、雞、兔、魚等,除獅子、牛等用於擺設外,大多數是兒童玩的口哨;生活類主要有闔缸、大小花罐、闔盆、婦女梳妝用的八角松枝盆、燙酒用的酒壺等。
這些土陶神氣活現,造型奇特,「土」的可愛,「俗」的天真,充滿了藝術的感染力。「孔子行教像」、「孔子像」、「墨子像」、「娃娃枕」等創新產品也深受歡迎,特別是根據照片特製陶塑的人物像更成了社會各界名人雅士的摯愛。
如今,伏里的土陶藝術品已傳入美、日、法、德等21個國家和地區,並被中國美術館、日本玩具博物館等機構所收藏。主持伏里土陶藝術恢復發展的甘致有先生,也因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的榮譽稱號。

⑥ 高分求幾個關於烤爐歷史,發展的參考文獻

北京人大概都吃過燒餅與火燒,它們大都是用麥面為主料,經烙或烤而製成的。

北京的燒餅品種繁多,而且很有特色。如〈天橋雜詠〉中說「酥燒餅」是「干酥燒餅味咸甘,形有圓方儲滿籃,薄脆生香堪細嚼,清新食品說宣南」,說「悶爐燒餅」是「燒餅圓圓入悶爐,陷分什錦麵皮酥,金台佳制名聞久,異地相充總不如」;還說「煎餅」是「傳聞煎餅最宜春,裹得麻花味特新,今日改良多進步,一年四季市間陳」。

⑦ 火燒驢肉的歷史

河間市地處廣闊的華北平原中部,古代曾為河間國,漢代封河間王,是為諸侯,以後歷代多次在此建國設府,具有很重要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地位。明代以後,為通往南方各地的「御路」,相傳道路的寬度為「十八弓」,成為南北通衢大路,俗稱京南第一府。因此,南北風味的各種飲食文化均在這里有所發展。尤其是清末時期,宮內太監,多出於河間一帶。清朝沒落,宮中烹飪高手御膳房太監回到家鄉,流於民間,靠手藝吃飯,因此有話流傳說:「要吃飯,河間轉」 。「天上龍肉,地上驢肉」:自從最後兩只龍在夏朝被人吃了一條,死了一條以後,就只有屠龍術流傳下來了,而驢則在千百年間,繁衍生息,讓人吃也吃不完,堪稱第一人間至味。驢肉的美味,古人早已受用。宋朝學士宋祁路過洛陽,在友人處盤桓數日,詩酒唱和之餘,大食驢肉,最後竟吃紅了眼,竟將代步的驢也殺來食之。
具有獨特河間風味的「大火燒夾驢肉」,具有悠久的歷史。最早的傳說是: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前來到河間,一書生「殺驢煮秫」招待李世民,他吃後連稱好吃。清代,乾隆下江南,從河間路過,住處在民間吃飯,主人只好把餅拿來夾上驢肉放在大鍋里煲熱,乾隆吃後連連稱贊。經過數代流傳才形成這樣一種形狀(還有一種是圓形的)和風味。河間有句俗語叫:「常趕集還怕看不見賣大火燒的」,這也說明了火燒驢肉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和大家對這種食品的喜愛。
新中國成立後,因保護耕畜,驢不能隨便殺了,只好摻上豬肉。又獨創出用驢油與澱粉加上各種葯材熬製成的燜子。文革時期,又因割資本主義尾巴,河間這一獨特的飲食文化,就暫時進入了低谷。但一些老師傅為了生計還是私下賣火燒驢肉,火燒驢肉的製作技術也因此得以保存和發展。
改革開放以後,各鄉鎮尤其是河間米各庄一帶的經濟發展比較活躍。火燒驢肉經歷了短暫的低谷之後再次繁榮起來。新一代火燒驢肉傳人,集老一代的經驗把「大火燒夾驢肉」這一傳統食品發揚光大,得到了廣大顧客的一致好評。尤其是祖籍河間的著名相聲演員馮鞏在品嘗了高馬納的火燒驢肉之後,贊譽道:「家鄉的水美人更美,米各庄的火燒驢肉饞得我流口水!」之後,河間火燒驢肉進入黃金發展時期,迅速遍及長江以北各地,並且深得各地人民的好評。

閱讀全文

與杠頭火燒的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