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歷史文化節活動

歷史文化節活動

發布時間:2021-03-10 20:35:34

⑴ 文化節有哪些活動表現形式

文化的含義是很廣的,開展文化節可以包括民族文化、歷史文化、現代文化的展出和表演。

⑵ 關於中國歷史文化和什麼節的來歷的資料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歷新年。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是一年的開始,後來改為農歷正月初一開始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結束,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漢武帝時期之前,各朝各代春節的日期並不一致,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歷(農歷)正月為歲首,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開始採用公歷計年,遂稱公歷1月1日為「元旦」,稱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歲時節日,亦被稱為「傳統節日」,它們歷史悠久、流傳面廣,具有極大的普及性、群眾性、甚至全民性的特點。年節是除舊布新的日子,年節雖定在農歷正月初一,但年節的活動卻並不止於正月初一這一天。從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節起,人們便開始「忙年」:掃房屋、洗頭沐浴、准備年節器具等等,所有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辭舊迎新」。年節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謂穀子一熟為一「年」,五穀豐收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現了一年一度的慶祝豐收的活動。中國農歷新年稱為春節,是中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也是象徵團結、興旺同時對未來寄予新的希望的佳節。
據記載,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春節不同時代有不同名稱。
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叫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 「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元 」、「歲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一種說法是,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由於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為歲名了。
關於春節的起源多種說法,但其中為公眾普遍接受的說法是,虞舜時期,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這就是農歷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春節過去也叫元旦,春節所在的這一月叫元月。中國歷代春節的日期並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為正月,商朝用臘月(十二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規定以十月為正月,漢朝初期沿用秦歷。公元前104年,天文學家落下閎、鄧平等人制訂了《太初歷》,將原來以十月為歲首改為以孟春正月為歲首,後人在此基本上逐漸完善為我們當今使用的陰歷(即農歷),落下閎也被稱為「春節老人」。此後中國一直沿用夏歷(陰歷,又稱農歷)紀年,直到清朝未年,長達2080年。[2]

⑶ 傳統文化節日有哪些

我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目前主要有八個,下面按照日期次序:
1. 除夕——農歷十二月三十。

2. 春節——農歷正月初一。

春節習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湯圓、大肉丸、全魚、美酒、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餚饌為主。

3. 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

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其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

4. 清明節——農歷三月初三。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5.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

這一天的活動現在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放黃煙子、吃十二紅。
6. 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

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7. 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

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

8.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

重陽節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聯系的有賞菊賦詩、插茱萸、吃重陽糕等風俗。

⑷ 中國傳統文化節日活動目的

1、我國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豐富的傳統文化節日是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開展中國傳統文化節日活動,就是為了發展和繼承傳統節日文化,就是為了傳承民族優秀文化遺產,弘揚民族精神,宣傳和推廣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它可以保留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特色,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
3、國務院已經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列入國家的法定假日,這一方面增加了更多人文情結,另一方面也是體現了社會對傳統文化回歸的呼喚。
4、使人們對目前對於傳統文化的淡漠引起警醒。由於多年來人們對傳統節日文化的漠視,加之西方節日文化的沖擊,很多人尤其是中小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是一無所知。傳統節日的淡化,傳統文化的斷層,為我們敲響了警鍾。
5、有些地方開展了「關注傳統節日文化,留住我們的根」這一活動很有必要。開展傳統文化節日活動,就是利用傳統節日文化,開發其中蘊涵的道德教育資源,並賦予時代教育主題,在活動中學習人類先進道德,學習做人的道理,從而不斷地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⑸ 誰能告訴我點民俗文化節的活動創意

什麼活動啊??
穿唐裝演現代劇講民俗的由來~~用幻燈放歷史文化的視頻,前面來點現代的~~抽卡片講民俗文化~~放孔明燈~~包粽子~~
不知行不行....

⑹ 有關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節日或事件

重陽節由來簡介:

農歷九月初九,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

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

始過此節日。

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

等活動。

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

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

詩詞佳作。

今天的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

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全國各機關、團體、街道,往往都在此時組織從

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老人們秋遊賞景,或臨水玩樂,或登山健體,讓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懷抱里;不少

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著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或為老人准備一些可口的飲食。

重陽節的起源: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據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

以求長壽;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後慘害後,宮女賈某也被逐出宮,將這一習俗傳入民間的。

古代,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人登高詩很多,大

多數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

,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

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

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重陽節還要賞菊飲菊花酒,起源於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

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士大夫,還多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

,重陽賞菊很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種。清代以後,賞菊之俗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

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

,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

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

重陽節除了佩帶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

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

的。

相關重陽節由來的傳說故事(重陽節來源於道教的一個神仙故事):

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

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

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裡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裡就把瘟疫帶

到哪裡。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

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

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

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

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仙翁說罷,用手一指,一隻仙鶴展翅飛來,落在桓

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鶴向汝南飛去。

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夥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

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

啄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好,就帶著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裡,獨坐屋

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

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

,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沖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

回身向村裡走去。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

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著寒光向瘟

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

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重陽節的活動習俗: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歷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

、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

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

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

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

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

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

,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

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

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

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

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

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

。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

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

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各地過重陽節的風俗

除了以上較為普遍的習俗外,各地還有些獨特的過節形式。

重陽節在陝北正式收割的季節,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陽,收呀么收秋忙。穀子呀,糜子呀,上

呀么上了場」。陝北過重陽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場。晚上月上樹梢,人們喜愛享用蕎面熬羊

肉,待吃過晚飯後,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火光,談天說地,待雞叫才回家。夜

里登山,許多人都摘幾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兒的頭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們沿襲舊俗,要蒸九層的重陽米果,我國古代就有重陽「食餌」之俗,「餌」即今之

糕點、米果之類。宋代《玉燭寶典》雲:「九日食餌,飲菊花酒者,其時黍、秫並收,以因粘米嘉味觸類

嘗新,遂成積習」。清初莆仙詩人宋祖謙《閩酒麴》曰:「驚聞佳節近重陽,纖手攜籃拾野香。玉杵搗成

綠粉濕,明珠顆顆喚郎嘗」。近代以來,人們又把米果改制為一種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將優質晚米用清

水淘洗,浸泡2小時,撈出瀝干,摻水磨成稀漿,加入明礬(用水溶解)攪拌,加紅板糖(摻水熬成糖濃

液),而後置於蒸籠於鍋上,鋪上潔凈炊布,然後分九次,舀入米果漿,蒸若干時即熟出籠,米果面抹上

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層重疊,可以揭開,切成菱角,四邊層次分明,呈半透明體,食之甜軟適口,又不粘

牙,堪稱重陽敬老的最佳禮饌。

一些地方的群眾也有利用重陽登山的機會,祭掃祖墓,紀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陽祭祖者比清明為多,

故俗有以三月為小清明,重九為大清明之說。由於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媽祖羽化升天的忌日,鄉民多

到湄洲媽祖廟或港里的天後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國成立後,重陽節的活動充實了新的內容。1989年,我國重陽節定為老人節。第到這一日,各地

都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煉身體,培養人們回歸自然,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高

尚品德。

重陽詩篇:

採桑子 重陽

毛澤東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九日作

(唐)王縉

莫將邊地比京都,八月嚴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無。

九日

(唐)楊衡

黃花紫菊傍籬落,摘菊泛酒愛芳新。

不堪今日望鄉意,強插茱萸隨眾人。

奉和九日幸臨渭亭登高得枝字

韋安石

重九開秋節,得一動宸儀。

金風飄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覽八?外,天文七曜披。

臨深應在即,居高豈忘危。

醉花蔭

(宋)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於長安還揚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賦韻

(南朝 陳)江總

心逐南雲逝,形隨北雁來。

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

沉醉東風 重九

(元)關漢卿

題紅葉清流御溝,賞黃花人醉歌樓。

天長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時候,衰柳寒蟬一片愁,

誰肯教白衣送酒。

九日

(明)文森

三載重陽菊,開時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對故園花。

野曠雲連樹,天寒雁聚沙。

登臨無限意,何處望京華。

⑺ 關於歷史知識的社團可以舉辦哪些活動

一)報告會、故事會 
歷史報告會或故事會的內容很多,如,結合教材某一部分內容或
歷史上的某一重大事件、重要歷史人物的紀念日及根據國內、國際形勢的需要,都可以舉行專題報告會或故事會。報合或故事的中心可以歷史事件為主,穿插人物活動,如舉行「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太平天國」專題報告會,報告的內容是以近代中國歷史上兩次革命高潮為主題,並於其中穿插孫中山、黃興、洪秀全、楊秀清等一大批歷史人物的事跡,這樣既交待了這兩次歷史事件的基本過程,又能使事件與人物生動具體,有血有肉。報告或故事也可以歷史人物為主,帶出歷史事件的過程或當時時代的概貌。如以「抗金愛國名將岳飛」為主題的故事會,便以南宋著名的抗金將領岳飛的生平事跡為主題,帶出了南宋社會的政治形勢以及宋金的和戰關系;再如,在毛澤東同志、周恩來同志、劉少奇同志、朱德同志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誕辰紀念日,組織介紹他們革命活動和事跡的報告會、故事會,不僅能夠使學生深刻了解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革命業績,還可以進一步掌握中國革命發展進程中的某些重要內容,這樣,既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又使其受到深刻的革命傳統教育。 (二)課外閱讀 
歷史課外讀物也是學生歷史知識的重要來源之一。供學生課外閱讀的歷史讀物主要有歷史通俗讀物和歷史文學作品等。歷史通俗讀物,如吳晗同志主編的《歷史小叢書》,林漢達同志編著的《中國歷史故事集》,中國青年

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代史常識》、《中國近代史常識》、《中國現代史常識》等等。歷史文學,如中國古典歷史文學作品《三國演義》、《東周列國志》,中國現代歷史文學作品《李自成》、《戊戌喋血記》,世界歷史文學作品《雙城記》、《戰爭與和平》、《九三年》,等等。     (三)編輯歷史牆報 
編輯歷史牆報也是一項經常性的歷史課外活動。通過出刊歷史牆報,不但可以鞏固、加深和擴大學生課堂學習的知識,而且能夠鍛煉、發展他們對歷史知識的文字表達能力,提高其學習興趣和端正學習態度。歷史牆報的內容有歷史專題論述、歷史常識介紹、歷史資料簡輯、歷史小故事,等等。除去文字部分,還可以配以歷史照片、圖畫、地圖、剪報和圖表,取得圖文並茂之功。就其形式看,也是生動活潑、多種多樣的,如有「歷史園地」、「歷史之窗」、「歷史傢俱樂部」等等。歷史牆報可以配合重要紀念日出專刊,也可以經常結合教學進度,而不斷更換其刊出內容。教師還可以把歷史牆報作為日常刊登學生歷史作業、學習心得及優秀試卷等交流學生學習體會、成績的園地。 
(四)觀看歷史電影、歷史電視節目和歷史戲劇 
觀看歷史電影、歷史電視節目和歷史戲劇是學生喜愛的一項課外活動。由於電影、電視節目和戲劇的直觀性很強,學生看後,彷彿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起到打破時間限制,直接回到過去歷史時代的效果。它不但有益於學生直觀地認識歷史,而且往往能夠對其思想感情起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作用。目前,我國拍攝和上演的歷史題材電影、電視節目(電視片、電視劇等)和戲劇很多,電影中如《成吉思汗》、《甲午風雲》、《林則徐》、《火

燒圓明園》、《垂簾聽政》、《非常大總統》、《孫中山》、《風雨下鍾山》、《中國革命之歌》等;電影節目中如電視片《中州大觀》、《古城西安》、《絲綢之路》等;電視劇《努爾哈赤》、《黃興》、《少帥傳奇》等;戲劇中如話劇《蔡文姬》、《王昭君》、《大風歌》以及一些歷史題材的京戲、地方戲等等。,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好電影、電視節目和戲劇的內容,在觀看之前,教師要向學生介紹影視片或戲劇的時代背景、主要內容及其所反映的歷史基本史實,還可以根據其內容,給學生提出幾個思考問題。觀看後,教師也要注意總結,幫助學生把從歷史影片和歷史戲劇中獲得的形象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抓住其中心思想,把影視和戲劇內容與學習過的歷史知識聯系起來。在總結時,教師還應該指出影視片或戲劇中,屬於藝術誇張、虛構與不符合歷史史實的地方。教師這方面的指導,往往很重要,它可以避免學生把歷史影視片和戲劇中的藝術虛構與歷史真相相混淆,產生錯誤的認識,以提高觀看效果。 (五)歷史知識競賽 
歷史教師擬定歷史知識競賽題後,可以讓學生筆答或口頭搶答;可以組織一個班的學生進行競賽,也可以由各班選出代表在全年級范圍內進行競賽。歷史知識競賽可以單獨進行,也可以與其它學科混合在一起進行,如「史地知識競賽」、「文史知識競賽」等。進行競賽的題,應該包括歷史教科書的內容和歷史教科書以外的歷史知識。難易程度要適中,避免太偏太難的題,應該在一個班或一個年級中,經過學生努力,大多數題目可以回答出來。歷史知識競賽如果組織得好,可以鞏固、擴大學生的歷史知識,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

望採納 謝謝!!

⑻ 近年來,各地紛紛挖掘本地歷史文化資源,舉辦形式多樣的文化節。例如,江蘇沛縣的漢文化高層論壇暨經貿洽

(每點2分,共6分)
(1)文化是一種社會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內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容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各地通過舉辦文化節,挖掘和傳播優秀傳統文化,能夠促進當地先進文化建設和社會和諧發展
(2)文化與經濟相互影響,相互交融。舉辦文化節,能夠發揮優秀傳統文化對經濟的促進作用。文化節的舉辦說明,文化產業在當地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已經成為當地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產業。
(3)文化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舉辦文化節,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有利於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競爭力。

與歷史文化節活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
© Arrange www.junshiz.cn 2020-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