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威海的歷史文化有哪些
威海歷史悠久,新石器時代中期,境內就有人類聚居。夏、商、周三代,今
市境為東夷之地,屬青州,有菜夷聚居。北齊天統四年(568年),設文登縣,
今市境盡屬之。此後,朝代更替,但隸屬文登縣未變。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為防倭寇侵擾,設威海衛,威海即由此而來。
1898年,英國強租威海衛。1900年,設威海衛行政長官署,屬英國殖民部。1930年
10月,中國收回威海衛,置威海衛行政區,直屬國民政府行政院。
1950年5月,成立文登專區,轄威海、榮成、文登、昆嵛、乳山、海陽、牟平、
福山等8縣。1956年2月,文登專區撤銷,今威海地域改屬萊陽專區。1958年10月,
萊陽專區改為煙台專區,1967年2月,煙台專區更名為煙台地區,今威海地域屬
之。1983年8月撤銷煙台地區,設煙台市(地級),同時威海市改為省轄縣級
市,由煙台市代管,文登、榮成、乳山3縣歸煙台市管轄。1987年6月15日,威
海市升為地級市,原縣級威海市設為環翠區;煙台市的榮成、文登、乳
山3縣劃歸威海市管轄。1988年10月,文登縣改為省轄縣級市,由威海市代
管;11月,榮成縣改為省轄縣級市,由威海市代管。1993年7月,乳山縣改
為省轄縣級市,由威海市代管。
❷ 榮成的歷史
據河口、北蘭格古遺址考察,新石器時代境內就有人類聚居。
殷商「有日夜出東萊」之萊國(於境內築不夜城)。
春秋,齊滅萊,改不夜城名夜易。
秦屬齊郡昌陽縣。西漢高帝六年(前201年)置不夜縣。東漢不夜縣並入東萊郡昌陽縣。
三國屬魏長廣郡昌陽縣。晉初屬長廣;元康八年(298年)改屬牟平。
南北朝北齊天統四年(568年)析牟平、觀陽縣地置文登、地屬文登縣,隸光州長廣郡。
後周至隋,皆屬東萊郡文登縣。唐武德四年(621年)置登州,地屬河南道登州文登縣。
宋隸京東東路登州東牟郡文登縣。
金、元屬山東東路寧海州文登縣。
明於境內置成山、靖海兩衛,境內大部屬屯區,隸山東都指揮使司及五軍督都府的左軍都督府。
清初衛設守備署,除屯地外,其它蓋屬文登縣地。
民國元年(1912年)榮成隸山東省膠東道;1927年直隸山東省;1937年隸屬於山東省第七專員督察公署。1940年2月,日軍入侵,國民政府宣布解散。4月9日,成立榮成縣抗日民主政府,隸東海專署。1948年10月將治所遷至崖頭鎮。
新中國建立後,屬文登專區(後改萊陽專區);1958年改屬煙台專區;1983年改屬煙台市。
1987年10月改屬威海市。1988年12月10日撤縣設市,仍屬威海市管轄 。
❸ 榮成市的城市歷史
早在新石器時代,榮成就有人類聚居。西漢始置不夜縣,屬東萊郡。據史書記載,秦始皇先後兩次來榮築橋立祠、觀海祀日,漢武帝也曾前來拜日主
❹ 威海有什麼歷史遺跡么
劉公島的房子就是,有丁汝昌故居
然後榮成那裡有幾個村都是,還有戚繼光當時打仗弄的煙墩。
然後還有那個合慶山莊往西有英國女皇伊麗莎白的故居
上面說的比較全了,我就補充這幾個吧,可能不是本地人不知道
❺ 威海的歷史是什麼
威海市歷史悠久。據境內古文化遺址出土文物考證,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生息繁衍。境內之遠古歷史,已經難考。《史記·夏本紀》雲:「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西漢孔安國曰:「東表之地稱嵎夷。」清胡謂《禹貢錐指》稱:「今登州、萊州二府,皆為禹貢萊夷之地。」據此推斷,夏、商、周三代今市境為東方嵎夷之地,屬青州,有萊夷聚居。
春秋時期
境內先後為萊子國地、齊國東萊地。萊子國為姜姓東方夷國。清宣統《山東通志卷二十·封建》雲:「春秋襄公七年,齊晏弱圍萊,萊共公浮柔奔棠。棠,萊邑,晏弱圍棠滅之,遷萊於郳。」齊滅萊後,因萊地位於齊國之東,始稱東萊(一說在歷史上萊與東萊是兩個國家)。《漢書·地理志》不夜縣注曰:「《齊地記》雲:『古有日夜出,見於東萊,故萊子立此城以不夜為名。』」不夜城舊址在今榮成市不夜村。清道光《榮成縣志》謂:「不夜城邊耕夫往往得古刀錢,其文雲『夜昜止保貨』,是不夜又名夜昜矣。」
戰國時期
境內屬齊國東萊地。《國語·齊語》雲:「通齊國之魚鹽於東萊。」自萊歸齊至秦統一六國,今市境一直為齊東萊地。
秦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實行郡縣制,今市境先屬齊郡,後屬膠東郡,為腄縣地。《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並勃海以東,過黃、腄,窮成山、之罘,立石頌秦德焉」。秦之腄縣,設治於今煙台市福山區境內,以東別無他縣。
西漢時期
境內屬青州東萊郡地。《漢書·地理志》東萊郡注謂:「高帝置。師古曰:故萊子國也。」東萊郡治在今萊州市,領縣十七,今市境內置有不夜縣(設治於今榮成市不夜)、昌陽縣(設治於今文登市宋村東)、育犁縣(設治於今乳山市城陰村南)。是為境內有縣級政區建置之始。
東漢時期
東漢初省並不夜、育犁二縣,境內仍屬青州東萊郡。郡治由今萊州市遷至今龍口市黃城集。1986年,在威海市區塔山北麓出土「長貴亭侯」龜鈕銅印,其形制為東漢遺物。亭是縣屬行政單位。可知,東漢時,今市區一帶曾是昌陽縣長貴亭侯的封地。
三國時期
境內屬魏東萊郡地,設昌陽縣。
西晉時期
晉初,省昌陽縣並入長廣縣,屬長廣郡,今市境南部屬之,郡治在今海陽市發城(一說駐不其,在今青島市城陽區城陽村北)。同時改東萊郡為東萊國(都掖縣,今萊州),市境北部屬之,為牟平縣地,縣治在今煙台市福山區古現。惠帝元康八年(公元298年),又析長廣縣復置昌陽縣,設治於今萊陽市照旺庄,仍屬長廣郡。自晉至北齊間,昆嵛山以東不再有縣治。
東晉十六國時期
後趙在牟平縣析置東牟郡東牟縣,今市境北部屬之,郡治、縣治均在今煙台市牟平區。境南部仍屬長廣郡,為昌陽縣地。前燕、前秦、後燕、南燕四代相沿未改。
南北朝時期
劉宋省東牟郡並入東萊郡,省東牟縣並入牟平縣,今市境北部屬之。南部仍屬長廣郡,為昌陽縣地。北魏皇興四年(公元470年)分青州置光州(治掖縣,今萊州),領東萊、東牟、長廣三郡,今市境北部屬東牟郡,為牟平縣地;南部屬長廣郡,為昌陽縣地。東魏興和元年(公元539年),析昌陽縣地置觀陽縣,屬長廣郡,境南部屬之,縣治在今海陽市發城。北部仍屬東牟郡,為牟平縣地。北齊天保七年(公元556年)省東牟郡並入長廣郡,仍屬光州;天統四年(公元568年)由牟平縣、觀陽縣析置文登縣(一說文登置縣於天保七年),今市境盡屬之。
隋代
境內為青州東萊郡(治掖縣,今萊州)地,設文登縣。《隋書·地理志》青州部東萊郡注謂:「舊置光州,開皇五年改曰萊州,統縣九。」在隋代,郡與州相繼存續。開皇初廢長廣郡入萊州,至大業初又廢萊州,置東萊郡。
唐代
境內為河南道登州(治蓬萊)地,設文登縣。唐代,登州幾經置廢。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析東萊郡置登州,州治文登,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廢。如意元年(公元692年)又以萊州之牟平、黃縣、文登復置登州,州治牟平。神龍三年(公元707年)徙治蓬萊。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又廢,改置東牟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改稱東牟郡為登州。 自唐麟德二年(公元665年) 析文登縣西境,於東牟故城(今牟平)置牟平縣,至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的一千餘年間,境西南部一直屬牟平縣,其餘屬文登縣。
五代時期
境內建置與唐代同,先後屬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北宋
境內為京東東路登州地,設文登縣。宋延唐制,在境內置登州,初屬京東路。熙寧七年(1074年)改屬京東東路。境內置乳山寨,時屬牟平縣,即今乳山市乳山寨村。
金代
境內為山東東路寧海州地,設文登縣。天會六年(1128年)金人攻取京東東路州郡,九年(1131年)以登州之牟平、文登兩縣立寧海軍。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升為寧海州,領牟平、文登二縣,州治今牟平。境內置溫水鎮(時屬文登縣,在今環翠區溫泉湯村)、湯泉鎮(時屬牟平縣,在今乳山市湯上村)。
元代
境內為中書省寧海州地,設文登縣。金正大二年(1225年)元兵攻取京東州縣,寧海州隸益都路。至元九年(1272年)寧海州直隸中書省部,領牟平、文登二縣。
明代
境內為山東布政使司登州府寧海州地,設文登縣。《明史·地理志》寧海州下注謂:「洪武初以州治牟平縣省入,屬萊州府,九年改屬」。文登縣下注謂:「洪武初改屬萊州府,九年五月屬登州府,後仍屬州」。明初,境內設辛汪寨、溫泉鎮、斥山鎮、乳山寨四巡檢司。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為防禦倭寇,在境內設威海、成山、靖海三衛和寧津守御千戶所。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為防倭寇侵擾,析辛汪都三里置設威海衛,原為文登縣地,永樂元年(1403年)建城,名寓「威震東海」之義。 「衛治極山東之東,三面環海,一城負山,形勝險要甲於天下,蓋海防一重地也」(明谷景陽《重請威海衛印記》)。威海之名從此始興。威海即由此而來。宣德二年(1427年)設文登營。成化年間(1465~1487年)又設百尺崖、尋山、海陽三守御千戶所。衛、所皆隸屬山東都指揮使司。
清代
境內為山東布政使司登州府地,設文登、榮成二縣。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清兵由遼東海道攻入,破寧海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裁成山衛置榮成縣,縣治在今榮成市成山衛,屬登州府。同時裁威海、靖海二衛並入文登縣,設威海、靖海二巡檢司。境內還設有石島、鹽灘二巡檢司。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英國強租威海衛。1900年在租界內設威海衛行政長官署,屬英國殖民部。威海衛城裡仍屬文登縣。
中華民國
境內大部分地區先後為山東省膠東道、東海道和膠東區地。民國二年(1913年)裁並府、州,實行省、道、縣三級制,境內除租界區外,文登、榮成二縣屬山東省膠東道。1925年,分膠東道置東海道,境內屬之。1928年廢道制,實行省、縣二級制,文登、榮成二縣直屬山東省。1930年10月,威海衛收回,置威海衛行政區,直隸行政院。1938~1942年,國民政府先後將山東省劃為三個行署區,17個行政督察區,文登、榮成二縣屬膠東行署區第七行政督察區。1942年12月,威海衛行政區管理公署被國民政府撤銷。1945年10月,國民黨山東省政府撤銷了三個行署區,設立六個省政府辦事處,分別領轄17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今境內屬魯東(第六)辦事處第七行政督察區。自1945年8月以後,境內除威海衛市市區北部曾被國民黨軍隊暫時佔領過外,其餘全部已是解放區。
抗日戰爭時期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開辟抗日根據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權,逐步發展形成了行政管轄區域。從1940年4月開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縣級抗日民主政府,先後在榮成、文登和威海衛建立;9月,東海專區成立,威海衛行政辦事處和榮成縣、文登縣抗日民主政府屬之。其後,境內先後又成立文西、文東(文登)、牟海行政公署等縣級抗日民主政府,屬東海專區。1942年7月,膠東區行政主任公署成立,東海專區屬之。1945年8月,威海衛解放,奉山東省政府命令,成立威海衛市,與東海專區皆隸屬膠東行政區。1948年3月,威海衛市改屬東海專區。專員公署駐文登。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10月至1987年6月,境內先後屬東海專區、文登專區、萊陽專區、煙台專區和煙台地區、煙台市。1950年5月9日,經政務院批准,撤銷膠東行政區和東海專區,組建文登專區,專員公署駐文登。其時,境內有威海、榮成、文登、昆嵛、乳山五縣。1954年10月,威海市由專區轄市改為省轄市(縣級),由文登專區督導。1956年2月24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文登專區,所屬縣市並入萊陽專區,專員公署駐萊陽。其時,境內設有文登縣、榮成縣、乳山縣和威海市。1958年10月18日,經國務院批准,萊陽專區更名為煙台專區,專員公署遷煙台市。同年,威海市由省轄市(縣級)改為專區轄市,屬煙台專區。1967年2月,經山東省革命委員會批准,煙台專區改稱煙台地區,今境內屬之。1983年8月30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煙台地區,煙台市升為省轄市,威海市仍為省轄縣級市,由煙台市代管。1987年6月15日,經國務院批准,威海市升為地級市,原縣級威海市行政區域改設為環翠區;同時,將煙台市所轄榮成、文登、乳山三縣劃歸威海市管轄。1988年10月,文登縣改為省轄縣級市,由威海市代管;11月,榮成縣改為省轄縣級市,由威海市代管。
❻ 榮成聖水觀神羊歷史
我的家鄉在榮成,那裡是一個美麗的小城.榮成是140個將軍的故鄉!
榮成地處山東半島最東端。它三面環海與朝鮮半島、日本列島隔海相望,是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城市之一。
榮成風光秀美,是理想的旅遊、避暑、療養勝地,三年一度的漁民節,更是吸引著眾多的中外旅客。秦始皇多次登臨的成山頭;中、日、朝人民友好歷史的見證的赤山法華院;中國最大的「天鵝湖」;道教聖地「聖水觀」、「鐵槎山」等名勝古跡更是讓人流連忘返。海驢島、花斑彩石、八河水庫、天後宮等風景旅遊點,更是俊秀美麗,讓遊人心動不已。
每年11月份,萬余只大天鵝從西伯利亞、內蒙古等地成群結隊,悄然降落在榮成,它們在這里嬉戲、覓食、棲息、越冬,形成了中國最大的天鵝湖。也許當天鵝毫不猶豫的選擇了榮成天鵝湖的時候,他們也就為人類選擇了最最理想的樂園。
花斑彩石位於榮成市馬道鎮煙墩角村東南方海中,離海岸只有50多米的距離,它是由黃、白、褐三種顏色的石紋組成的形狀奇特的一組大石岩,並且其圖案千姿百態,很有觀賞價值。於是便有人稱其為「天下第一石」。
「全真教」的發祥地是那兒呢?當然是榮成啦!聖水觀位於榮成市崖西鎮朱埠村,是省二級風景名勝區和道教支派「全真教」的發祥地。有這樣的背景,名勝景點當然也少不了。
它有氣勢雄偉的廟宇,有距今600多年,佔地3餘畝的公孫樹;深不可測的天然石洞;「飛仙」、「玉清宮」、「潯山」等仙人的石刻;還有遠近聞名的「聖水」(聽說可以治病);縱觀榮成風貌的長壽塔;別具一格的涼亭,五虎,圍獵場;當然也少不了高山索道、人工湖、用於游泳、劃船、垂釣的大水庫和野餐館,高級別墅等。總之,遊人是不會因為玩得太累了而下不了山的!這幾年聖水觀建成了「榮成將軍碑廊」,榮成籍共和國元勛的豐功偉績在這里得到了傳揚。最值得一提的是「山會
❼ 榮成的革命先烈有哪些他們的事跡是什麼
清明那天去青山公園看看,那裡有個屋裡有介紹的!
榮成是英雄的土地,革命的老區,榮成人民自古就有匡扶正義、精忠報國的民族責任感和不畏強權、保家衛國的光榮傳統,譜寫了一曲又一曲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涌現了一批又一批義薄雲天的時代楷模。特別是抗日和解放戰爭年代,榮成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踴躍參軍參戰,先後涌現出曲顯明、宋澄、齊進虎、梁學福、張晶麟等6578名烈士。他們忠貞不渝、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樑。在抗美援朝、對越自衛反擊戰中,862名榮成人民的英雄兒女把熱血灑在異國他鄉。在社會主義和平建設時期,又有沈秀芹、車孟義、周新平、呂式光等一批榮成優秀兒女用生命抗擊災難,用軀體搏鬥邪惡。他們是歷史的功臣,人民的驕傲,是我們學習的楷模。
❽ 榮成有多少將軍
榮成:光榮之城榮成不但經濟發達,環境優美,而且人傑地靈。新中國成立以來,榮成出了140多位將軍。老一輩國家的國家領導人谷牧、宋健、「兩彈一星」功勛人員郭永懷都出生在榮成。在戰爭年代,這里的無數熱血青年走上革命道路,他們中的140多位傑出代表被授予解放軍少將以上軍銜或擔任副軍職以上職務,其中上將3名,中將9名,少將31名。作為一個人口不足70萬的縣級市,這在全國實屬罕見,因此榮成市一直享有「將軍市」的美譽。不僅如此,在現代中國,榮成還涌現出了一批民族工商業實業家、科學家、藝術家以及其他各界知名人士,他們不僅在榮成聲名卓著,而且在國內外也有影響。所有這些人物,雖然各有各的生活道路,但都在歷史的進步運動中起了推動作用。他們的成就,有榮成的歷史和文化背景,透過他們的活動,我們也可以認識那個時代的榮成。景美,城美,人更美。吸收了自然靈氣,繼承前輩豪氣的榮成人民,在榮成魅力交響曲中,將繼承前輩的精神,奏出最美的音符。為了讓將軍的事跡千古流芳,1995年,市裡投資8000萬元,選擇當地著名風景名勝區聖水觀,修建了長268米的「偉德將軍碑廊」和將軍生平事跡展覽館。這一景區相繼被山東省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成為榮成人民自覺接受先烈精神教育的最好場所。
❾ 哪部小說榮成的歷史
對籃球 作者,我們一直在成長。時刻,也因為夢想: 墓滇 簡介,我們揮灑著自己的汗水,也期待著每一場比賽的挑戰: 因為夢想,我們執著的堅持。沒有絕對的結局,但過程卻是絕對的…… 我們經歷並享受著,都是蛻變的過程
❿ 誰知道嘉慶年間山東榮成的歷史
查《李秉衡集》,首先提到榮成布防情況的,是1894年12月27日(甲午年十二月初一日)李秉衡致總理衙門的電報。李秉衡在匯報中講到:新調集的兵力共16營,「只泰靖、精健兩營系舊營,余俱新募」,且「泰靖、精健兩營並馬隊一哨」已經「馳扎榮成」。12月30日,李秉衡報告說「前十日」閻得勝已兼統精健營。1895年1月7日(甲午年十二月十二日),李秉衡說:他「擬將親軍營及五台山所扎二營調扎文登縣,約半月後可以拔隊。」五台山在寧海(今牟平)境內,此「二營」當為趙得發的河成左營、戴守禮的河定左營,而文登、榮成在當時人眼裡的區別並不是十分嚴格的。1月8日,李秉衡令成山電局將電報送交「凱臣兄」(閻得勝),並轉告濟字右營的徐撫辰。 以上情況說明了什麼呢?一,至1895年1月8日(甲午年十二月十三日),榮成縣的山東巡撫轄屬的東兵,有副將閻得勝的泰靖左營、都司葉雲升的精健前營和巡檢徐撫辰的濟字右營;二,此時,閻得勝並不是駐榮成東軍的分統。 到1895年1月11日(甲午年十二月十六日),情況有了變化。11日這一天,李秉衡同意威海衛綏鞏軍統領戴宗騫拉榮成沿海漁船上岸的建議,並電報通知「榮成濟右營錫太守」,請其就此事「與榮成楊令及徐管帶商辦」。錫太守,即錫良,乃李秉衡在山西為官的同僚,李秉衡撫魯,特調其來委任「總理行營營務處」;楊令,乃榮成知縣楊承澤;徐管帶,即統帶濟字右營的巡檢徐撫辰。第二天,李秉衡致電戴宗騫,又再次告知拉漁船的進展。1月17日(甲午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李秉衡致電「成山局送閻分統凱臣兄」:「倭、俚島等處務派馬隊晝夜瞭望、傳信,切勿稍懈。」同日,李秉衡將此部署通報戴宗騫:「駐榮五營已早飭派馬隊瞭望、傳信」,並令他們前往倭島、俚島一帶「查看形勢,撥三營前往分駐」。倭島,乃今榮稱尋山半島一帶。 以上情況又說明了什麼呢?一,戴、趙兩營11日尚未到榮成,該兩營的到達時間在12~16日間;二,錫良代表李秉衡來榮成作短暫部署後,16日前離開榮成,而閻得勝是在錫良離開榮成後,才「分統」榮成東軍的;三,1月17日,閻得勝、戴守禮並未前往倭、俚島;四,此前榮成東軍的布防,李秉衡是知情的,因為有錫良隨時電報。 1月19日(十二月二十四日),即日軍龍須島登陸的前一天,李秉衡電「成山局送閻分統、徐管帶」:「前函商請以三營分扎倭、俚,是否開拔?請即電示。或撥兩營留三營亦可,請酌。」第二天(十二月二十五日),倭寇上岸,李秉衡急電戴宗騫、張文宣::「今日黎明立電飭開往倭、俚島五營折回援應成山。」這里的「五營」,當為「開往倭、俚島三營」及留榮成二營。 這些電報可以說明什麼呢?一,閻得勝、戴守禮是接李秉衡18日電報,才開往倭、俚島的。開拔的時間應為19日,因為若18日接電當天出發,閻得勝可以電報(成山局電線被切斷,是20日9時後的事情),就不會有李秉衡19日的電詢了;二,20日,李秉衡已經得到閻得勝、戴守禮開往倭、俚島的報告。 至此,我們已經清楚了駐榮成東軍調撥的脈絡。接下來,我們該看看這些東軍的駐防情況。 根據《日清戰爭實紀》報道,進入榮成縣城(成山衛)後,日軍詢問當地居民,有「城內原駐步兵二千餘人」的說法。「兩千餘人」,正是「五營」之數。小小的成山衛城,能否一下容納「兩千餘」士兵,是很可疑問的。更多的可能是,這些隊伍迅速分散到城外駐扎,而徐撫辰的扎地離城最近或在城內,從李秉衡電「榮成濟右營錫太守」並請「與榮成楊令及徐管帶商辦」拉漁船上岸一事,可以看出來。 戚其章先生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調查,有人回憶說:閻得勝統率四營兵進駐榮成,城南兩營,城東兩營(沙寨子一營,落鳳塂一營)。另一人說:榮成駐了四營兵,東門外沙寨子以東兩營,南門外二營。這是什麼時間的駐防情況呢?我曾說過:鄉人不可能正確區分遠道而來的軍隊的具體情況。查榮成地圖,沙寨子不是一個村莊,應是指成山衛東南海濱的沙丘。我們從此僅可以得到的信息是,成山衛城東南、南門外駐扎過東兵。而日軍進程後,出南門外「出城數町」,擊潰了「步兵約500名,騎兵五十餘」,可以證明,南門外的這一個營,距城很近。 1935年印行的《中日甲午戰爭紀要》說:十二月二十三日、二十四日,「此間中國派遣在榮成附近諸營中,鞏軍之中營三哨,在落鳳崗及大西庄任龍須島及成山角附近之警戒,又濟字右營、河成左營及榮成團練,駐在榮成之南門外。精健前營及泰靖左營在姚上附近,河定右營在里島,任附近海岸之警戒,均受閻得勝節制。」此前的甲午史著包括姚錫光的《東方兵事紀略》,均未有此記載和詳細的描述。《紀要》是國民政府參謀本部所編,以期地位和勢力,必有所據,他們可能掌握了大量的日本資料和中國方面不為一般人知的資料。所以,我們排定東軍五營在榮成的部署,還是可以採納《紀要》的說法的。 這里可以稍作修正或補充說明的是,「鞏軍之中營三哨」,實為綏軍2哨、鞏軍中營1哨;「濟字右營、河成左營及榮成團練,駐在榮成之南門外」,當有1營扎衛城之東南「沙寨子」;「姚上」,當為「窯上」(戚其章先生《中日甲午威海之戰》指為「肖水河」,未指明所據);可以疑問的是,戴守禮的「河定右營在里島」,是何時抵達?戴守禮難道不是和閻得勝同期出發的嗎?何以閻得勝僅走到離縣城僅10幾里的窯上村?是他並未行動而是原來就駐扎於此?窯上村的說法自何而來?這些個問題,我得承認,我還沒有發現更進一步的資料,只能姑且存疑了。 1月23日(十二月二十八日),當日軍佔領榮成縣城之後,李秉衡在向朝廷的匯報中,介紹了榮成縣城失守的情況:城中本無營駐扎,其原扎附近之徐撫辰。趙得發兩營開隊應敵,奮力抵禦,勢不抵,傷亡頗多。閻、葉兩營先後趕到,被倭炮轟及,抵敵不住。倭遂蜂擁入城。 1月28日(乙末年正月初三日),李秉衡再次向朝廷匯報:榮成所派駐五營,內閻得勝。葉雲升兩營派防倭島,戴守禮一營派防俚島,僅徐撫辰、趙得發兩營扎榮成西。二十五日,倭人由落鳳塂登岸,直撲縣城。徐撫辰等兩營向東迎戰,倭眾我寡,勢太不敵。迨閻得勝兩營趕到,被倭炮猛擊,抵敵不住,倭遂蜂擁入城。 李秉衡顯然是得到東兵的報告,才作了上述描述的。其兵力布防情況大體與《紀要》相當;《紀要》的說法有些也是來自李秉衡的報告,如戴守禮一軍。至於「奮勇抵敵」等說法,未免有些誇張,在所難免。我們也沒有理由責備這些東兵,因為他們「本系河工,未習戰陣」。這些平日手操箕鋦鍬鎬的「土夫」,如何與近代化裝備的倭寇對陣! 值得一提的還有兩件事。一,榮成縣楊令承澤,日寇進攻前,即組織了團練,樹起了「榮成海防總團」的大旗,看來還算是以為負責的官員。二,東軍西逃時,走到不夜村附近,見跟蹤而來的日軍人數很少,即停步插旗還擊,而日軍偵察兵並無戰斗任務,遂折馬而回。說明清兵在可能的情況下,還是敢於一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