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秦始皇陵墓的歷史意義

秦始皇陵墓的歷史意義

發布時間:2021-03-10 12:46:02

1. 秦始皇陵兵馬俑在我國歷史上有什麼意義

歷史意義:體現了我國勞動人命的智慧;體現了秦朝的藝術水平;體現了秦始皇的殘暴。

秦始皇陵兵馬俑,不但對研究軍事史上有著巨大的價值,而且對藝術史、科學史的研究具有獨特的價值,它再現了2200年前中國雕塑藝術的輝煌成就,為世界了解中國古代文明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秦始皇陵兵馬俑被稱為「20世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它和埃及、希臘等地的藝術精品的不同之處是以磅礴的氣勢、巨大的規模、嚴整獨特的藝術結構震驚世界。它使我們彷彿置身於秦朝,看到了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正指揮著千軍萬馬,統一六國的偉大事業。

(1)秦始皇陵墓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帝的陵墓,其規模之大、陪葬坑之多、內涵之豐富,為歷代帝王陵墓之冠。

根據考古工作發現,秦陵的陵基為近覆斗方形,夯土築成,陵基東西寬345米,南北長350米。圍繞封土堆,在地面上還築有兩重南北向長方形城垣,內城和外城的四面均有城門,城的四角還築有角樓。

兵馬俑坑位於秦始皇陵封土以東約1.5公里處,它是秦始皇陵的一個組成部分。現已發現了三個坑,基本呈"品"字形排列,總面積達2萬余平方米。兵馬俑坑均為地下坑道式土木結構建築,坑內埋藏有陶質兵馬俑7000餘件,木質戰車100餘輛。

秦兵馬俑皆模擬人、真馬製成。其中,武士俑高約1.8米,面目各異,從服飾、甲胃和排列位置可以區分出它們的不同身份,出土武器多為經過鉻處理的青銅製品,至今仍鋒利如新。

秦始皇陵位於陝西省西安市以東30公里的驪山北麓(另兩資料分別為:秦始皇陵位於臨潼以東5千米處的下河村。秦始皇陵位於西安市以東35公里的臨潼區境內,),它南依驪山的層巒疊嶂之中,山林蔥郁;北臨逶迤曲轉、似銀蛇橫卧的渭水之濱。

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巒環抱之中與驪山渾然一體,景色優美,環境獨秀。陵墓規模宏大,氣勢雄偉。陵園總面積為56.25平方公里。

陵上封土原高約115米,現仍高達76米,陵園內有內外兩重城垣,內城周長3840米,外城周長6210米。內外城廓有高約8—10米的城牆,今尚殘留遺址。墓葬區在南,寢殿和便殿建築群在北。

2. 秦始皇陵兵馬俑的藝術特色、主題思想及歷史意義。

秦始皇的隨葬物品之一。共3000件,

1974年初春在陝西省臨潼縣秦始皇陵園外城以東1225米處發掘出土版。

秦兵馬俑中的軍權事陣營,具有兵種多,車輛多,造型種類多和陣營形式復雜的鮮明特點,

可見當年秦始皇文治武功何等顯赫。俑像服式神態多具特色,栩栩如生,

是中國雕塑史上輝煌燦爛的明珠。是人類文化遺產中極其珍貴的財富。

秦兵馬俑的發現,對研究中國古代的政治、軍事、科學、藝術、文化等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秦始皇的陵園內有,兩重城垣,平面呈回字形,陵丘位於內城垣中偏南側。

陵丘的西北50米處建有寢殿,現可見到的基址近方形,面積3500平方米,附近還有其他建築遺址。

在寢殿中,對秦始皇像進行供奉和祭祖。這種陵寢制度對後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為以後歷代帝王陵墓所效仿,直至明、清。這也是中國古代喪葬文化的一個發展。

在他陵墓的周圍環繞著那些著名的陶俑。結構復雜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

咸陽的格局而設計建造的。那些略小於人形的陶俑形態各異,連同他們的戰馬、戰車和武器,

成為現實主義的完美傑作,同時也保留了極高的歷史價值。

3. 介紹秦始皇陵墓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是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為基礎,以秦始皇帝陵遺址公園(麗山園)為依託的一座大型遺址博物院;也是以秦始皇帝陵及其眾多陪葬坑為主體,基於考古遺址本體及其環境的保護與展示,融合了教育、科研、游覽、休閑等多項功能的公共文化空間。
2007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獲評首批國家AAAAA旅遊景區,景點包括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和麗山園。兩個景點相距2200米,觀眾可乘坐免費旅遊專車往返。2008年,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獲評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2009年,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取得團體考古領隊資格

4. 秦陵的歷史意義和文化意義是什麼

歷史意義:秦抄始皇陵 是世界上襲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實際上它是一座豪華的地下宮殿。它從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反映了秦代社會的各個方面,也反映了秦始皇帝的多元 面貌。
文化意義:秦陵遺址及出土文物,已經全面地或從某一個方面,反映了秦代的 完整歷史,對我們來還原秦代歷史,提供了大量的實物資料。秦陵文物記述了一個完整的秦代社會。

5. 秦始皇祖母陵的歷史意義

秦始皇祖母陵墓的發現,使人們進一步了解了秦國喪葬文化的變遷。它表現了當時整個社會版喪葬風俗的權轉型。因為這是一座中國古代喪葬史上由集體陵園向典型個人陵園過渡的代表作。正因為它,到秦始皇開始出現的大規模個人獨葬才變得順理成章。尤其重要的是,這座規模巨大的陵墓,主體工程應該是在秦始皇時期完成的,這對於後來或者就是同時期修建的秦始皇陵具有重要的參照意義。對以後秦始皇陵墓的研究,也有重要的參考意義。這一獨立陵園的形制,既繼承了秦故都雍城陵區的部分特徵,又具備了秦始皇陵園以及西漢陵園的某些因素,不僅對秦國王公喪葬制度研究有重要價值,而且對中國古代陵寢制度發展史的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6. 秦始皇的陵墓是什麼樣的發現秦始皇的陵墓對了解秦朝的歷史有什麼作用

秦始皇身後留下的9大謎案:
公元前259年中國農歷正月,一個長相並不特殊的男嬰在趙國邯鄲降生了。他,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王國的創立者秦始皇。在西方人眼裡他是中國的拿破崙。他13歲就繼承了秦國國君的王位,22歲在故都雍城舉行了成人加冕儀式,從此正式登基「親理朝政」,開始了他一生轟轟烈烈的政治生涯。他,39歲出兵擊敗了山東六國最後一個諸侯國,俘虜了齊王建,完成了統一中國的歷史大業。接著他又不失時機地制定和頒布了一系列有利於統一的法令和措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政權。他50歲病死在出巡途中「沙丘平台」(今河北巨鹿縣境),結束了短暫的一生。
家喻戶嘵的秦始皇,因完成統一大業而名垂千古,因實施暴政遭千古罵名。秦王朝只存在了15年,他的萬世皇帝夢也就破滅了。可皇帝制度、皇帝意識影響了中國幾千年。不僅始皇帝的身世、生平、功過引人注目,連座落在驪山腳下的始皇陵也因眾多未解謎團而倍受關注。
一、巨大陵寢神秘莫測
千百年來圍繞著秦陵地宮引發了許多神奇的傳說故事。《三輔故事》記載,楚霸王項羽入關,曾以30萬人盜掘秦陵。在挖掘過程中,突然一隻金雁從墓中飛出,這只神奇的飛雁一直朝南飛去。斗轉星移過了幾百年,三國時期,寶鼎元年,有人送只金雁給名曰張善的官吏,他立即從金雁上的文字判斷此物出自始皇陵……這類神奇的傳說更是給秦始皇陵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坐落在驪山腳下的那座小山包就是秦始皇的墳墓,山包下便是那幽深而神秘的地宮。封土北側有寢殿禮儀建築群、飼官建築群,封土外有兩道長10千米的內外城垣,封土周圍及東、西、南、北側分布著數百座地下陪葬坑,秦始皇陵園封土、地宮、內外城垣形制及其禮儀建築和布局都不同於先秦任何一座國君陵園。這座帝陵陵寢規模恢宏、設計奇特。陵園工程之大、用工人數之多、持續時間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第一位記錄秦始皇陵的是史學大師司馬遷。他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留下160個字的記錄。《史記》記載始皇陵「墳高五十餘丈。」以當時的尺值折算其高度在115米左右。1961年當地文管本測量的高度為43米。筆者1982年在8383部隊工程兵戰士的協助下,對陵墓封土再次進行了測量,測得結果是墳高55.05米。後來航空測量的海拔高度也與之相近。可見兩千餘年來的水土流失,封土高度比原來下降了二分之一多。封土底邊為長方形。南北長515米,東西寬485米,佔地面積近25萬平方米。
陵園工程的修建伴隨著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當他13歲剛剛登上秦王寶座時,陵園工程也隨之開始了。古代帝王生前造陵並非秦始皇的首創。早在戰國時期諸候國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風。如趙肅侯「十五年起壽陵」(《史記·趙世家》)。還有平山縣中山國王陵墓也是生前營造的。秦始皇只不過是把國君生前造陵的時間提前到即位初期。陵園工程的修建直至秦始皇臨死時還未竣工。二世皇帝繼位,接著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縱觀陵園工程,前後可分為三個施工階段。自秦王即位開始到統一全國的26年為陵園工程的初期階段。這一階段先後展開了陵園工程的設計和主體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園的規模和基本格局。從統一全國到秦始皇三十五年,這9年當為陵園工程的大規模修建時期。《史記》記載:「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經過數10萬人9年多大規模的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園主體工程。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秦二世二年冬,歷時3年多是工程的最後階段。這一階段主要從事陵園的收尾工程與覆土工作。盡管陵墓工程歷時三十七八年之久,整個工程最後仍然沒有竣工。當年爆發了一次波瀾壯闊的農民大起義。起義軍領袖陳勝、吳廣的部下周文率兵打到了距陵園不足數千米的戲水附近(今臨潼縣新豐鎮附近)。面臨大軍壓境、威逼咸陽之勢,秦二世這位未經風雨考驗的新皇帝驚惶失措,情急之下召來群臣商討對策,他一副喪魂落魄的樣子,向群臣發出了「為之奈何」的哀求。一陣沉寂之後,少府令章邯建議:「盜已至,眾疆,今發兵近縣不及矣,驪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驚魂未定的二世皇帝當即迎合,拍板決定由章邯直接率領修陵大軍回擊周文起義軍。至此尚未完全竣工的陵園工程不得不中止。
秦陵工程設計者不僅精心選擇了一處風水寶地,對陵園總體布局的設計更是頗具匠心。
秦始皇陵園以高大的封冢為中心,封冢外有兩道回字形夯土城垣,外城垣四面各置一門。東門位於封土正中的東西軸線上,門闕規模最大。內城除北牆開兩門外,其餘三面各開一門。尤其內城南門的闕門遺址至今仍屹立於封冢之南,蔚為壯觀。
幾千年過去了,秦陵那座高大如山的封冢仍然屹立於驪山腳下,當年那長達10千米的內外夯土城垣早已殘缺不全。現在能看到的只有內城西牆殘存的一段城牆。那一座座宏偉的地面建築早在兩千多年前就遭到項羽的焚燒,在殘存的廢墟上,考古工作者發現了陵寢建築群遺址,規模宏大,集中分布於封土北側、內城西半部。在封土西北的內外城垣之間還發現一處地面建築群。據清理的三組房屋建築基址來看似為飼官建築。飼官建築遺址的南北兩側還有幾組尚未發掘的地面建築,其規模也相當可觀。
20世紀60年代之前所有關於秦始皇陵的推測只能停留在文獻記載與傳聞的基礎上。1974年3月29日,當下河大隊西楊村生產隊的幾位農民一钁頭驚醒了沉睡的兵馬俑之時,它們立刻震驚了世界。這一驚人的發現,也撩起了秦陵神秘面紗的一角。
當年無論是打井的農民還是參與勘探試掘的考古人員誰也想不到兵馬俑坑會有那麼大的規模。當一號俑坑全面勘探試掘不久,又在一號坑北側20米處發現二號兵馬俑坑、三號兵馬俑坑和一座甲字形大墓。單就兵馬俑陪葬坑而言,它佔地達20,000多平方米,有真人真馬相仿的陶俑馬8,000餘件,青銅兵器數十萬件。這件規模宏大的陪葬坑不僅在中國,甚至在世界陵寢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此後20餘年來秦始皇陵園考古發現接連不斷,陵園東側發現了百餘座馬廄陪葬坑,17座陪葬墓。陵園西側發現了31座珍禽異獸陪葬坑,一座曲尺形馬廄陪葬坑和61座小型墓坑。10乘大型彩繪銅車馬、木車馬則位於地宮之西,原封土之下。近年來又在始皇陵北發現了一座較大的動物陪葬坑,在東內外城垣之間發現了鎧甲坑、百戲俑坑……
陵園地上地下精心設計、安置的這一切不正是一個理想的地下王國嗎?
二、幽深地宮謎團重重
始皇陵是一座充滿了神奇色彩的地下「王國」。那幽深的地宮更是謎團重重,地宮形制及內部結構至今尚不完全清楚,千百年來引發了多少文人墨客的猜測與遐想。地宮是什麼樣的結構?地宮內藏匿了多少奇器珍寶?地宮內有沒有防盜機關?地宮挖了多深?始皇帝是銅棺石棺還是木棺木槨?始皇帝的屍骨是否完好無損?……這一系列的懸念無不困擾著專家學者。目前只能根據現有考古材料結合有關歷史文獻作初步的探討和推測。
神秘莫測的秦陵地宮在司馬遷筆下僅留下極為簡略的記載:「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考古專家們以此為線索,努力尋找著能揭開秦陵地宮之謎的種種蛛絲馬跡。
謎團一:幽幽地宮深幾許?
據最新考古勘探資料表明:秦陵地宮東西實際長260米,南北實際長160米,總面積41,600平方米。秦陵地宮是秦漢時期規模最大的地宮,其規模相當於5個國際足球場。通過考古鑽探進一步證實,幽深而宏大的地宮為豎穴式。
司馬遷說「穿三泉」,《漢舊儀》則言「已深已極」。說明深度挖至不能再挖的地步,至深至極的地宮究竟有多深呢?
神秘的地宮曾引起了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先生的興趣。他利用現代高科技與陳明等三位科學家研究撰文,推測秦陵地宮深度為500至1500米。現在看來這一推測近乎天方夜譚。假定地宮挖至1000米,它超過了陵墓位置與北測渭河之間的落差。那樣不僅地宮之水難以排出,甚至會造成渭河之水倒灌秦陵地宮的危險。盡管這一推斷懸殊太大,但卻首開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探索秦始皇陵奧秘的先河。
國內文物考古、地質學界專家學者對秦陵地宮深度也作了多方面的研究探索。根據最新鑽探資料,秦陵地宮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深。實際深度應與芷陽一號秦公陵園墓室深度接近。這樣推算下來,地宮坑口至底部實際深度約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約為37米。這個數據應當說不會有大的失誤,這是依據目前勘探結果推算的。但是否如此尚有賴於考古勘探進一步驗證。
謎團二:地宮設有幾道門?
2002年9月17日,世人通過電視直播目睹了考古學家探測金字塔內部空間的過程。當考古學家從第一道石門洞口將機器人放進去之後,想不到機器人又碰上了一道石門。舉世矚目的金字塔考古工程只好擱淺。金字塔地宮可能不只兩道門。那麼,秦陵地宮當年建造了幾道墓門呢?
秦陵地宮門道數量問題,其實《史記》中早有答案。只是未引起學者們的重視罷了。《史記》清楚的記載:「大事畢,已藏,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藏,無復出者。」
棺槨及隨葬品全部安置放在中門以內。工匠正在中門以內忙活,突然間「閉中羨門,下外羨門。」工匠「無復出者」,也成了陪葬品。這里涉及既有中羨門,又有外羨門,其中內羨門不言自明。地宮三道門似乎無可辨駁。值得注意的是司馬遷中羨門用了個「閉」字,外羨門則有了個「下」字,說明中羨門是可以開合的活動門,外羨門則是由上向路胖玫摹V邢勖趴贍蓯嗆嵯螄餷對諏獎詰募脅壑校

7. 秦始皇陵的價值影響

世界最大帝陵之一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實際上它是一座豪華的地下宮殿。
世界第八個奇跡
外國元首、學者參觀秦俑博物館後認為,秦俑坑的發現,不僅在中國,而且也是世界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發現,可以說是世界第八個奇跡,它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臘雕塑相媲美,公認它是世界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
震驚中外的考古發現
1974年,中國考古工作者把沉睡千年的7000多件陶捅發掘出土,被認為是古代的奇跡,是本世紀最壯觀的考古發現。秦兵馬俑,無論在數量上、質量上,還是在考古發現上,都是世界上所罕見,它對於深入研究公元前二世紀秦代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科學和藝術等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材料。它既是中國人民的藝術珍品,又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文化遺產。
古代泥塑藝術的寶庫
秦始皇兵馬俑是以現實生活為題材而塑造的,藝術手法細膩、明快,手勢、臉部表情神態各異,具有鮮明的個性和強烈的時代特徵,顯示出泥塑藝術的頂峰,為中華民族燦爛的古老文化增添光彩,給世界藝術史補充了光輝的一頁。
建築影響
東漢蔡邕《獨斷》記載:「古不墓祭,至秦始皇出寢,起之於墓側,漢因而不改」,稍後的應劭也有相同的說法,帝王陵園專門設寢當始於秦始皇。
秦代「依山環水」的造陵觀念對後代建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西漢帝陵如高祖長陵、文帝霸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等都是仿效秦始皇陵「依山環水」的風水思想選擇的,以後歷代陵墓基本上都繼承了這個建陵思想。
為了體現至高無上的皇家威嚴和權威,同時也為了讓自己在死後也如同活著時一樣處理政務和飲食起居,始皇帝打破了秦之前人們祭祀先王不在墓地進行的傳統,從自己開始,首次將祭祀用的寢殿建在墓地。將「寢」從原來的宗廟里分割出來,建到了陵墓的邊測,即活著的時候有「朝」(又稱廟),死後也要設「朝」,活著的時候有「寢」,死後也要有「寢」。這種新制度有效地影響了其後兩千年的帝王陵寢制度。
藝術影響
秦始皇陵兵馬俑之所以震撼世人首推其卓越的藝術成就。幾千件魁偉英武的大型陶塑藝術作品,以整體形象排列在將近兩萬平方米的空間里,氣勢磅礴,體現出秦人駕馭宏大藝術題材、追求整體氣韻和藝術創造的卓越才能。秦俑千人千面、呼之欲出的人物塑造則從形體把握、神韻處理、色彩運用、細部刻畫等方面表現出作者的藝術素養和藝術成就。作品寫實主義的風格不僅給世人留下了一個高超的古代藝術範本,同時也留下了許多關於秦代的極富價值的歷史記錄。
科技影響
秦始皇陵出土的文物改寫了人們對秦代的科技水平的認識,以大量的實證材料形象地展現了秦代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1、秦俑坑出土文物所展現的秦代冶金和金屬加工技術比以往的估計要高出很多,其中青銅防銹技術的大量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例,它在當時已是一種很成熟的技術,秦俑出土的絕大多數兵器表面都塗有這種保護層。這種絕技從漢代以後就失傳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兩千多年後的1937年,現代鍍鉻技術才在德國產生。在這項技術上,中國領先世界兩千多年。
2、秦俑坑出土兵器明確印證了秦簡中關於「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長」是一種標准化概念,秦人在標准化實踐方面取得了驚人的成就,這種標准化既是秦人管理藝術發展的代表,也是秦代科技水平的標志。秦人加工的青銅弩機器件精密、形體標准,相同規格的器件完全可以互換。許多特殊的加工工藝,如青銅鈹脊上的紋飾生成,纖如毫發的金屬小孔鑽刻技藝,也都令人嘆為觀止,一些工藝至今還是不解之謎。由於古代統治者們有重政治、重倫理、崇人事而輕科技的傾向,史書關於科技的記載往往簡略殘缺,正因為如此,秦俑考古的歷史文化價值也就更加重要。
軍事影響俑坑數千兵馬俑所展示的軍事內容無疑是軍事史研究的最重要的、最形象的資料之一,許多資料使人們對古代軍事領域的認識更進一步。這些按當時軍陣編組的陶俑、陶馬為秦代軍事編制、作戰方式、騎步卒裝備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實物資料,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
譬如,關於當時的兵種構成、組合搭配和結陣形式,兵器、兵器配置形式以及甲具防護裝備,軍伍組織結構和指揮系統,甚至軍伍士卒的來源等,都有珍貴的資料價值。二號坑弩兵的單獨結陣,騎兵、輕車兵的編隊和配合,是以前有所不知或知之不詳的重要資料,以之對照《孫臏兵法》中關於車、步、騎配合原則的論述,給人留下的印象是極其深刻的。古代軍事著述中關於兵器配置中長短相雜、相救的原則在秦俑坑兵器配置中也有直觀表現,同樣有其軍事科學上的研究價值,所以有人將秦俑三坑稱為一座內容豐厚的秦代軍事博物館
歷史影響歷史本身賦予了秦俑多種歷史文化價值。秦俑所折射的歷史層面多而廣,在建築史、服飾史、制度史尤其是王陵制度史等方面,具有獨特的認識價值。即使是秦俑的身高、體魄、服飾發髻、刻記文字以及秦人在俑坑留下的生產工具和勞作痕跡,都能從不同側面反映出秦代社會生活的真實影像,反映出一個時代的文化特質,反映出秦興亡的歷史真諦。秦俑坑出土文物的精美和豐富,是秦代物質成就的直接見證。讓人們重新認識和評價秦朝的同時,也提出了許多值得探討的歷史課題,如關於帝王權力的重新認識、秦代文化的特質、秦在中國歷史發展中的地位等等。

8. 考古挖掘墳墓的歷史意義.

可以告訴我為什麼會為什麼人要製造墳墓..只是為了安放死人嗎..。還有陪葬品的意義

哈哈,我是學考古的,吉林大學考古學專業,本科及研究生都是學考古,我按我自己的理解給你說一說吧,就不翻書了.

墓葬是人類文明的產物之一,其目的不僅在於安放死者,更是死者生前身份、地位、種族、習慣等方面的綜合表現形式。在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是很少有墓葬出現的,因為那個時候的人平均壽命是很低的,即使是在中原地區平均壽命也多在40以下,而物質文化水平、生產工具發展水平又有限,所以對於屍體的處理是一種很原始的、初級的處理,甚至不處理。

人口死亡率高的現象一方面促使生殖崇拜的產生,一方面又使人對死亡充滿了敬畏。人類總是對自己不了解的事物十分敬畏,即使在今天也是這樣的。由於原始人類對死亡的敬畏之情,埋葬死人,並乞求已故亡靈的保佑就成必然。有材料表明新石器時代晚期一些氏族社會存在著將死者屍骨安置在房屋底下的現象。從這個角度來說,死者的安葬是對活著的人的心理安慰。

除了安放死人、給活人心理安慰這兩點以外,還有體現死者身份的作用。不同身份的死者會有不同形制的墓葬。比如在高句麗王朝,普通老百姓最多隻能擁有半地穴式的石室墓,而將軍們則可以擁有雄偉的積石墓。伴隨著死者的,往往都是一些當時社會比較精美的器物,石器,骨器,裝著種子的草簍,以致陶器、瓷器、銅器、鐵器、金銀器等等。不同身份的人會有不同的陪葬品,身份低下的人甚至沒有陪葬品,更不要那些棄屍荒野的奴隸了。身份地位較高的死者的墓里甚至有甬道、耳室、壁畫等等耗時耗力的設施。

- -要熄燈了,來不及了。

至於考古挖掘墳墓的意義.考古學的目標就是為了不斷的走近歷史的真實,盡可能的還原歷史真相.這是由人類的好奇心導致的,因為人類對祖先的生活好奇,對自己不了解的事物好奇,所以想要知道它原來是什麼樣子的,這樣就會有人專門去研究.然而光是靠文獻史料的記載是不夠的,人類創造的文化是豐富多彩的,文字的體現力畢竟有限。墓葬,尤其是貴族墓葬里出土了大量精美器物、典型器物,不僅體現當時生產力發展水平、文化特點,還能體現墓主人個人喜好等等。比如,墓主人生前使用的首飾、生活用品等,往往就會隨葬在墓裡面,壁畫上則可能會畫著他(她)生前所做的事的畫面。有了這些東西,我們就彷彿能看到他生前的畫面,他是誰,什麼民族,誰的後裔,有什麼喜好,做過什麼樣的事,有哪些貢獻等等。一個人物形象的充實,也是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我們就可以從而放眼看當時社會的模樣。

現在中國大部分的考古發掘都屬於搶救性發掘,多是配合基建而來的。比如,為配合三峽工程,我們國家在三峽沿岸開展了近二十年的考古工作,那麼沿岸的各種遺址、遺物都要提取出來,要不然就都埋在水底了。再比如一些被盜過的墓葬,常常是被盜墓的人盜了人們才發現原來這有什麼什麼公侯墓什麼什麼夫人墓,這時候為了保護它,也是為了阻止損失更大,就要對其進行發掘。

一方面由於現階段文物保護水平、考古發掘技術畢竟有限,另一方面為了留下一些遺跡給兒孫,我們國家現在已經很少批准大型墓葬的發掘了。比如唐皇室墓發掘的就很少。

以上只代表我個人觀點啊。我學習不好,說得也不好。

閱讀全文

與秦始皇陵墓的歷史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