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高州三丫村歷史文化

高州三丫村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3-10 12:21:52

㈠ 大溝鎮的經濟建設

大溝鎮屬南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21-23℃,日照充足,雨水充沛,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耕地面積4.1萬畝,其中水田2.5萬畝。是陽東縣優質水稻主產區。水果種植面積3.2萬畝,主要有荔枝、龍眼等品種,其中荔枝以雙肩玉荷包品種為主,龍眼以「高州儲良」品種為主。
大溝鎮山海兼優,具有天然的海養環境,有鹹淡水交匯的三丫河、壽長河,灘塗面積1.5萬畝,0~10米等深淺海水域面積9.2萬畝。近年來,大溝鎮加快水域農業綜合開發,水產養殖業發展熱頭迅猛,全鎮水產養殖面積達1.8萬畝,其中海水養殖面積1.5萬畝,形成了四大專業養殖基地,分別是三丫河周邊八千畝對蝦養殖基地、壽長河千畝蚝養基地、三丫千畝文蛤養殖基地、華洞千畝青螺養殖基地。現對蝦、蚝養殖成為兩大支柱產業,壽長蚝尤以質鮮肉嫩而聞名。
田園農業抓好「一村一品」發展規劃,形成大溝、徐赤兩蔬菜基地,徐赤蓮藕、大溝西洋菜較出名。
抓水果流通促農民增收
荔枝大紅季節,陽東縣大溝鎮及早布置、及早落實有關措施,做好荔枝的後期管理和流通服務工作,確保荔枝豐收、農民增收。一是組織好有關技術部門對果農進行技術指導,確保荔枝產量和質量穩定。二是召集有關水果大戶座談,商討水果流通大計,擴展銷售途徑。三是加大對外宣傳、推介力度,開展豐富多彩的促銷聯誼活動,發揮該鎮荔枝生產的品牌效應、規模效應。四是在全鎮內設置多個收購服務網點,全面鋪開荔枝收購熱潮。據估計,2004年該鎮荔枝投產面積達2.6萬畝,總產量達8000噸。
抽水機深層井抽水灌溉解春旱
大溝鎮長期以來農田用水一直是個「老大難」問題,特別是春季持續乾旱的季節,農田因缺水灌溉而荒蕪的情況尤為嚴重。去冬今春以來,大溝鎮由於降雨量稀少,加上現有水庫儲水量不足,目前已造成1.1萬多畝水田無水灌溉,佔全鎮水田面積的45%。面對嚴峻的乾旱形勢,大溝鎮委鎮政府為徹底解決好農田用水問題,促進當地農業生產發展,總結了多年來的抗旱經驗教訓,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結合當地的自然地理條件,在受旱最嚴重的沙岡、高洞、那金等村季會投入抗旱資金15萬元打造了60口深層井抽水灌溉農田,解決了當地2000多畝水田的灌溉用水,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打造一口深層的造價約2500元,可灌溉農田20畝,配備1000瓦的抽水機完成1畝水田灌溉任務最大用電量約8千瓦時,需電費2.4元,成本低效率高。為進一步推廣這種成功的經驗,進一步改善大溝的農業生產環境,大溝鎮規劃今年在全鎮范圍內投入132萬元,打造528口深層井,徹底解決10560畝易受乾旱天氣威脅的農田灌溉用水,破解大溝農田用水「老大難」問題。 大溝鎮素有海水養殖傳統,全鎮對蝦養殖面積有2萬多畝,其中高位池精養蝦塘超過1萬畝,泥塘等比較落後的粗養蝦塘已不足萬畝。
上世紀90年代後期,大溝鎮就有農戶開始養蝦。起初,當地農戶在自家田裡挖塘養蝦,規模不大。這種粗放養殖的模式很容易受天氣影響,雨天的泥塘水易渾濁,蝦易生病,成活率低,養蝦戶賺不到大錢。慢慢有些收益之後,他們開始了蝦塘的升級之路。有的人用紅磚、水泥砌好蝦塘側面,防止雨水流入蝦塘,但因為蝦塘底部還是泥,仍然保證不了蝦的成活率。
直到有人在蝦塘側面和底部鋪上了水泥地膠、纖維薄膜,實現了高位池「精養對蝦」,養蝦業才走上高效益的路。高位池的水源控制能力強,葯物潑灑能精確計算,管理比較方便,蝦的成活率很高。同時,雨水不能把泥沙沖進蝦塘中,外界的影響相對較小。馮春明戲稱:「蝦塘底部鋪上地膠以後,蝦就生活在溫床里,就像人躺在床上那麼舒服,當然會長得好。」
三丫村的盧劍1999年就開始養蝦了,當時直接挖的高位池,底部鋪了一層水泥。前不久,他請了施工隊來改造、升級高位池,打算把上百畝高位池改成投放密度更大、排糞更方便的蝦塘。改造一口蝦塘要花2萬余元,但投入高,收益更高,新蝦塘每畝產量達到2500斤,他能賺上萬元。馮新強則打算給高位池加上過冬的大棚,這樣一年就可以收獲四季對蝦,收入也會翻番。
大溝海水養蝦發展最早、效益最好的就是三丫村,目前以三丫、華洞、廬山、海頭等沿海村委會連片發展的對蝦養殖區已初具規模,而且高位池精養模式已經越來越普遍,有的村裡養蝦戶幾乎全用高位池。
在陽江市,像大溝鎮這樣沿海連片養蝦面積超過2萬畝是很少見的。該鎮海水養蝦基礎好、效益高,高位池精養面積大,逐漸成為養蝦業的主流。

㈡ 廣東省吳川市塘綴鎮三丫村是姓什麼的

繆,林

㈢ 吳川市塘綴鎮粵西飛機場徵收三丫村嗎

雜姓,林、李、梁、楊什麼姓都有8705

㈣ 廣東省江門市荷塘鎮三丫村到廣東省中山市小欖鎮西區工業園怎麼走

公交線路:351路 → 380路 → 521路,全程約32.5公里

1、從三丫村步行約1.7公里,到達荷塘鎮荷花池站

2、乘坐351路,經過11站, 到達外海大橋站

3、步行約10米,到達外海大橋東站

4、乘坐380路,經過15站, 到達小欖人民醫院(北門)站

5、步行約260米,到達小欖人民醫院站

6、乘坐521路,經過26站, 到達工業區衛生服務站

7、步行約290米,到達西區工業園

㈤ 羅河鎮的歷史

羅河鎮 地處大別山余脈、廬江縣南部邊沿,南與樅陽縣山水毗連,可謂是廬江縣的「南大門」。
據宋《元豐九域志》載: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3年),羅、陽兩姓首辟魚場,得名羅陽,又名羅場。熙寧三年(1070年),羅場被列為廬江縣6鎮之一。元代羅河改道穿街下樅陽白盪湖入江,河街互舉,名為羅昌河,簡稱為羅河。鎮因河而名。鄉因鎮而名,古鎮羅河歷來是羅河鎮政府所在地,是廬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清末該鎮有141戶、365人;民國年間有261戶、576人;1985年為1274人,其中非農業戶口1212人。
古鎮羅河,原有復興街、小峒口街、大峒口街3條主街道。街道寬約3至5米,都是青石條鋪成,青石條上被獨輪車或板車碾出了深淺不等的槽溝,印證了古鎮的年代久遠。街道兩邊都是店鋪民居,青磚小瓦風火牆,呈現出江南徽派建築風格。街道傍河而建,每逢端午節,河道內舉行龍舟競賽,熱鬧非凡。一橋貫通東西街。康熙二十八年,九華山僧人法塵募修勝因寺,並建有長25米、寬5米之羅陽石橋。橋下有3孔,全是條石拱成,橋面上是一丈多長的麻石條鋪就,兩旁是石欄桿。平日橋面兩旁擺著零星散賣水果、甘蔗、油條、麻花等攤點。每逢春天發水季節,上游湍急的河水都要從橋面上漫過,橋東、橋西的行人只有赤腳趟著水過橋。新中國成立後對大橋進行了多次改造,1985年,羅昌河辟為羅河鎮內河,根治了水患。1986年,新建的羅河大橋長40米、寬8米,廬樅公路穿街跨橋通達縣內外,水陸交通方便。古鎮上過去還建了3座雄偉壯觀的宗祠,許家祠堂建在小峒口街,張家祠堂建在復興街,朱家祠堂建在大峒口街。解放後,張家祠堂成了人民公社、鄉政府的辦公場所,祠堂成了開會的大禮堂。許家祠堂和朱家祠堂改成了糧站和倉庫。當時當地流傳著一首民謠:「一許二張三朱四汪,上到大峒口,下到塘櫪崗。」表達了羅河鎮許、張、朱、汪4大姓氏人口眾多。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羅河集鎮改造步伐較快。街道進行了拓寬,40米寬的水泥路取代了原來的青石板路,高樓商廈鱗次櫛比,取代了過去的商店和民居,許多古建築已被拆除,所剩無幾。
古鎮羅河,歷來街市興盛,經濟活躍,明初江南徽州等地移民經商,多從貴池過江經羅河中轉。清初,涇縣、旌德、太平3縣商賈來此開店設鋪,店鋪大多經營紙張、瓷器。清光緒年間,商家辟農歷每旬一、四、七日為集市日,民國年間興起秉燭夜市和露水早市,成為廬南魚糧和土紡織交易市場。方圓百里都來此趕集,每逢集日,趕集的人山人海,成千上萬。貨物車載船裝,肩挑手拎,街頭巷尾,人來人往,川流不息。新中國成立後,機織布取代土布,土布市場蕭條,新興的工商業崛起。1985年有糧食油料加工廠、織布廠、織帶廠、供銷社、合作商店12家,個體手工業、商業66家,農貿市場上有竹、木、禽畜、糧油、水產等貨物。羅河歷來人口多、土地少、勞力資源豐富。成千上萬能工巧匠到江南和外地做手藝、做生意,加之徽商的進入,徽商精神的傳播,從而培育了羅河一大批新徽商。現在羅河有幾萬人推銷「海神」的隊伍,活躍於全國各地。還有許多在北京開店和為江、浙、滬推銷工商業產品的推銷員。市場營銷學運用得恰到好處,惟妙惟肖。
古鎮羅河的文化底蘊深厚。千年來,一直受到桐城文風的影響,羅河讀書人比較多。現今每年中考、高考,都位列全縣前茅。鄭家驥、鄭家駒同為清末秀才,辛亥革命後,家驥在家鄉羅河鎮創建羅溪小學,任廬江縣教育會會長、縣督學、縣立第三高等小學(今泥河小學)校長。家駒曾任羅溪小學、集成女子小學校長及縣立初級中學學監、縣教育局長,協同創辦廬江縣立初級中學和縣立第三高等小學,掩護、支持親友及進步人士從事革命活動。
古鎮羅河,名勝古跡頗多。人傑地靈,物華天寶。在這塊紅色的土地上,民國十九年六月四日,爆發了羅家嘴武裝暴動,這次武裝暴動是在中共桐城縣委、七架橋區委領導下用革命的武裝反對反革命的武裝的一次英勇嘗試,它在桐廬兩縣革命斗爭史中留下了光輝的一頁。羅家嘴暴動前夕,七架橋地區在民國十七年四月就建立了中共組織。民國十八年春,中共安徽省委書記王步文深入該地區達3個多月,幫助發展中共黨團組織和建立農民協會,建立中共七架橋區委和七架橋區農會,有會員1千多人,為暴動提供了有利條件,也為革命培養了一大批仁人志士。中共廬江特區黨組織領導成員之一的鄭曰仁,在青年時代受進步思想的影響,於民國十二年任浮山中學教師時,會同黃鎮、周新民、朱錦銘等進步教職員工購買進步書刊,積極籌辦浮山圖書館,向師生傳播進步思想。在距羅河集鎮2公里的新生村鳳凰山腳下有一座母子陵,與樅陽縣錢橋鎮隔河相望,佔地100多畝,是民俗文化游的好去處。陵園內有大小亭台8座,各類碑石10萬塊之多。整日香火繚繞,香客不絕。羅河鎮境內,還有黃山寨、蓮屏庵、青山湖等諸多旅遊景點,令人留連忘返。羅河除了有豐富的物產以外,還有寶貴的礦產資源,羅河鐵礦曾載入中國經濟地理教科書,如今,正在招商引資,著手開采。

㈥ 什麼是「吳川文化」

鑒江、袂花江、三丫江,三水交江在這昔有「小佛山」美譽的江心小島,江水倒映著吳川人忙碌的身影:拉橫幅的、描紅的、貼綠的……宛如一幅新的《清明上河圖》
尋根...多元文化交匯的小三江文明。
以昔日的江心島梅錄為代表的吳川文化,確有其獨特而耀目的一面。

如果說,中原諸子百家予吳川人正氣、智慧、思辨,那麼,古越文化給吳川帶來的是強悍、和納、團結。長岐鎮梧山嶺貝丘遺址揭示,早在新石器時代,吳川先民便繁衍生息於此。吳川秦屬象郡,漢屬南越,南朝歸屬高涼縣。高涼文化是古南越文化的分支,至今,吳川仍有不少宗族源自高涼,因紀念夫人和睦漢俚統納千洞渠帥而設的冼太夫人廟香火繚繞。尚武的吳川人將這種強悍、團結,演變成飄色活動中的「舞貔貅」、「人牌舞」。梅錄街頭人們對小偷群起而攻的場面,「梅錄佬打賊」的典故,直到今天,依然令宵小膽寒。
三江交匯,一面臨海,耕海自然而然成了梅錄人的傳統職業之一,歷史上的兩次閩人南遷,使以泉州為中心的古代海洋文化,迅速在吳川得到秉承和光大。第一次是南宋皇族遺裔為逃避元兵追殺,由閩入粵,由雷入瓊,護駕的十萬福建軍民在粵西大量散落;第二次是明朝海禁,耕海的閩人被迫上岸,流落高雷者不少。至今,吳川除了吉兆村保留下神秘的方言「海話」外,中國古代海洋文化的典型象徵——天後廟,在民眾中得到普遍的尊崇。天後又叫媽祖,原名林默,生於北宋建隆元年,被漁民視為海上保護神。
海洋文化的秉承和光大,開放、開拓、兼容、創業的精神特性及商貿能力在吳川人身上得到體現。一名在吳川創業的雷州籍建材商這么說:「吳川人最可怕的是一種兼容,不論你是哪個地方,操那種語言的人,吳川人就能和你搭得上話。」在國內城市,活躍著20萬吳川人的身影。在吳陽的芷寮村,成年男子大多外出創業,留守的是婦女兒童,村裡人手機號碼前七位數字五花八門,村民的聯系電話冊上,留下的區號超過100個,人們戲稱,在芷寮找村民要撥長途電話。
同樣是芷寮村,還是鮮為人知的廣信文化(即嶺南學者所稱的南江文化)的南漸之地。古廣信位於梧州、肇慶、雲浮一帶,是兩廣之宗,無論是唐分嶺東嶺西兩道,宋設廣東廣西兩路,均以廣信為界。史志記載及考古發現證明,廣信——鑒江是楚人和中原漢人進入雷州半島海港徐聞的要道。在芷寮古港外,一艘大型的明代商船靜靜地躺在海底。芷寮商港位於鑒江出海口,興於明朝萬曆年間,當時廣州、潮州及福建甚至在外國都有商船到此貿易,有「金芷寮,銀赤坎」的說法。鑒江水系溝通廣信與粵西,山貨源源不斷隨江運至梅錄、芷寮,古華南山區文化的重要代表——廣信文化,隨江交融到吳川。山區文化賦予人們刻苦、忍耐、勤奮、上進的精神特性。吳川文化人歐鍔是這么回憶的,「小時候,我們沿江而上,在高州念書,山裡的同學很刻苦,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壓力,但他們很羨慕吳川人,說高州府城讀書厲害,怎麼沒有出狀元,廣東九個狀元,粵西就一個吳陽林召棠。」
中原、古越、海洋、廣信四大文化的交匯,文化賦予吳川人的精神特性在生產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古越文化尚武崇勇,吳川人亂世則投身行伍,將星閃耀,盛世則不惜涉險地僻壤,立家創業;中原文化尊儒重教,使當地文教日興,學者仕人並起;海洋文化帶來發達的手工業和貿易業,成了今天不少吳川人發家的基本技能;廣信文化帶來的勤苦奮發,使眾多吳川人「先苦後甜」。

部分嶺南學者俯覽了兼容博蓄的多元文化打造出獨特而璀璨的吳川文化後,一度使用了「小三江文明」來形容:言於天時,吳川人敢為天下先,從林懷蘭冒生命危險率先將番薯帶回國內平息飢饉,到陳蘭彬首辦中國留學生,首駐使美利堅,再到陳華首開內地民營企業家邀超級大國卸任總統來華演說之先河。言於地利,在國內經濟版圖上,吳川人已經獨領羽絨、海蟄業螯頭,全球每三個人便有一人能穿上一雙博鋪鞋。言於人傑,則往者名人熙熙,近者巨賈攘攘。

閱讀全文

與高州三丫村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