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論述長征的原因及其歷史意義
直接原因: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導致紅軍損失慘重
根本原因:博古專等人執行王明的左屬傾教條主義錯誤
意義:
一 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圍剿」紅軍、扼殺中國革命的企圖,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二 紅軍沖破國民黨反動派的圍追堵截,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險阻,戰勝黨內分裂的危機,最後到達陝北不足三萬人。但這是經過千錘百煉保存下來的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精華。它們構成了以後領導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的主幹。
三 在長征途中,中國共產黨宣傳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廣泛的播下了革命的火種。
B. 紅軍長征勝利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長征所完成的不僅僅是戰略轉移,還為新的革命階段的到來醞釀了力量,最重內要的是其對於人的生命、容尊嚴的倡導和踐行。長征,二萬五千里一路走來,是人類對於自身生存權、發展權的斗爭。
人在社會上的存在,不僅僅要貢獻義務,還要獲得自身生存繁衍的條件,在當時內外夾擊、重重壓迫的情況下,人要想想獲得真正稱之為「人」的自由和生活,就必須斗爭。長征和革命都是歷史的必然選擇,而就其精神內涵則是中國歷史上不絕如縷的對人的價值和權利的追求傳統的外在體現。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餘次戰斗,攻佔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幹部多達430餘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
其間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長征的勝利結束。
C. 長征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紅軍長征是在第五次圍剿後 中央紅軍為了保存有生力量 被迫戰略轉移
長征的歷史意義在於保存了紅軍的有生力量 避開了敵人的圍剿 更重要
的是糾正了黨的左傾錯誤 並確立了以毛為主的黨中央正確思想
D. 紅軍長征的時代背景及歷史意義
紅軍長征的時代背景:
一、紅軍長征是在中國面臨民族危亡的危機、抗日救亡成為全民族最緊迫的任務情況下發生的。
1、「九一八」事變是日本企圖滅亡中國的開始。日軍加緊侵華,中華民族的危機日益嚴重。團結禦侮、抗日救亡逐漸成為中國社會的政治主題和全國人民的共同要求。
2、蔣介石卻逆歷史潮流而動,頑固以「攘外必先安內」作為處理內外關系的基本國策,一再對日妥協,不斷調集重兵「圍剿」蘇區和紅軍。
3、面對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中國共產黨始終高舉抗日大旗,不斷發表宣言,強烈譴責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表示對日宣戰,號召全國人民團結抗日;提出在立即停止進攻蘇區、保證民眾的民主權利和武裝民眾等三項條件下,紅軍准備與任何部隊簽訂停戰協定,共同抗日。
二、然而,在黨內取得統治地位的以王明為代表的教條主義者,卻在革命的生死關頭犯了嚴重的「左」傾錯誤,使黨和紅軍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機之中。
1、他們無視敵強我弱的客觀現實,反對紅軍行之有效的「誘敵深入」方針,主張實行先發制人的進攻戰略。在這種進攻戰略下,他們反對必要的游擊戰和運動戰,「要求陣地戰和單純依靠主力軍隊的所謂『正規』戰」等等。
2、王明「左」傾錯誤推行的惡果,是鄂豫皖、湘鄂西蘇區的第四次反「圍剿」和中央蘇區、湘贛、湘鄂贛、閩浙贛蘇區的第五次反「圍剿」相繼失敗,紅軍遭受慘重損失,部隊的建設受到嚴重破壞,黨和紅軍陷入嚴重的生存危機,被迫實行戰略轉移。
3、中央蘇區反「圍剿」的失敗,改變了中國革命戰爭的大格局,影響了其他蘇區,使長征由局部演變為全局性的戰略轉移。
兩大危機,考驗著瀕臨絕境的中國共產黨和紅軍,以謀生存、圖發展為主旨的長征隨之在中華大地上展開。
紅軍長征的歷史意義:
長征的勝利,極大地影響和推動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成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事業從挫折走向勝利的偉大轉折點。
一、進行軍事上的戰略大轉移,實現開辟中國革命新局面的歷史性轉折
弱小的紅軍只能向經濟、交通都比較落後,國民黨統治也相對薄弱的中國西南部、西部和西北部轉移。這樣,紅軍的戰略轉移便發展為萬里長征。各部紅軍轉移的走向基本一致,形成了途中各部的會師,並由局部會師發展為三大主力會師,終於跳出敵人的包圍圈,勝利將中國革命的大本營奠基於西北。
紅軍長征雖然付出了巨大犧牲,但避免了黨和紅軍覆亡的危險,保存了革命的火種,擴大了黨的影響,鍛煉了黨的隊伍,使黨和紅軍由重壓下的戰略退卻成功轉變為開辟中國革命新局面的偉大進軍,推動實現了中國革命由低谷向高潮、由被動向主動的歷史轉折。
沒有紅軍長征的勝利,就不會有人民軍隊後來的發展壯大,也不會有中國革命的重新興起和最終勝利,更不會有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蓬勃發展的大好局面。長征,無可置疑成為中國革命的一個重大歷史轉折點。
二、形成中國革命成熟堅強的第一代領導核心,邁出走適合中國國情革命道路的決定性一步
長征初期,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仍為「左」傾教條主義所統治,實行退卻中的逃跑主義,從而導致湘江戰役的失利,中央紅軍由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至3萬餘人。而「左」傾錯誤領導人卻不顧嚴峻形勢,仍然堅持進軍湘西。
危急時刻,毛澤東同志建議紅軍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進軍,以避開敵人伏擊。張聞天、王稼祥、周恩來等中央多數同志支持採納了毛澤東同志的建議。隨後,紅軍出其不意進軍貴州,取得節節勝利,把國民黨的幾十萬大軍甩在後面,爭取了主動。
遵義會議結束了「左」傾教條主義的統治,實際上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中共中央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從而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第一次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革命和革命戰爭重大問題的重要會議,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紅軍長征的歷史功績,不僅僅在於實現了戰略轉移、建立了新的根據地,更重要的是,經過長征的艱苦探索,中國共產黨形成了自己堅強成熟的領導核心。紅軍長征的勝利,是中國共產黨在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領導下,邁出走適合中國國情革命道路的決定性一步,為最終取得中國革命勝利奠定了重要基礎。
三、掀起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奠定民族獨立和解放的堅實基礎
長征是在抗日救亡成為全民族最緊迫任務的情況下發生的。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我國東北後,又把其侵略魔爪伸向了華北地區。中日之間的民族矛盾迅速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西北勝利會師,完成了參加抗戰的戰略集結。全面抗戰爆發後,在黨的領導下,作為紅軍繼承者的八路軍、新四軍迅速奔赴抗日前線,成為堅持抗戰的中堅力量。
紅軍長征,把軍事上的戰略轉移與政治上的戰略轉變緊密聯系在一起,把長征前進的大方向與建立抗日的前沿陣地聯系在一起,實現了北上抗日的戰略方針,為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打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壯大人民革命力量,實現民族獨立和解放,開辟了光明前景。
四、鑄就彪炳千秋的長征精神,樹立永恆的人類精神豐碑
紅軍長征不僅創造了可歌可泣的人間奇跡,而且譜寫了豪情萬丈的精神史詩。長征精神,生動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的革命風范,集中展示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充分體現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長征精神突破了時代和國度的界限,是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
(4)長征的歷史地位及其意義擴展閱讀:
毛澤東在報告中,對紅軍長征的意義做了高度評價。他滿懷激情地說:「長征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於今,歷史上曾經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嗎?
十二個月光陰中間,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路上遇著了說不盡的艱難險阻,我們卻開動了每人的兩只腳,長驅二萬余里,縱橫十一個省。請問歷史上曾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嗎?
沒有,從來沒有的。長征又是宣言書。它向全世界宣告,紅軍是英雄好漢,帝國主義者和他們的走狗蔣介石等輩則是完全無用的。長征宣告了帝國主義和蔣介石圍追堵截的破產。長征又是宣傳隊。它向十一個省內大約兩萬萬人民宣布,只有紅軍的道路,才是解放他們的道路。
不因此一舉,那麼廣大的民眾怎麼會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還有紅軍這樣一篇大道理呢?長征又是播種機。它散布了許多種子在十一個省內,發芽、長葉、開花,結果,將來是會有收獲。總而言之,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的結果而告結束。」
E. 長征的歷史背景和意義
一、歷史背景
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蘇區紅軍第五次反「圍剿」作戰,由於中共中央領導人博古和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先是實行冒險主義的進攻戰略,後又實行保守主義的防禦戰略,致使紅軍屢戰失利,蘇區日漸縮小。
1934年4月,中央紅軍在江西省廣昌與國民黨軍進行決戰,損失嚴重,形勢危殆。7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紅軍第7軍團組成北上抗日先遣隊,向閩浙皖贛邊挺進,建立新的蘇區;命令紅軍第6軍團從湘贛蘇區突圍西征,到湘中發展游擊戰爭。
中革軍委派出兩個軍團分別北上、西征,意在調動國民黨「圍剿」軍,以減輕中央蘇區的壓力,但未能達到目的。
10月初,國民黨軍向中央蘇區的中心區域進攻,迅速佔領了興國、寧都、石城一線。紅軍的機動迴旋餘地更加縮小,在蘇區內打破國民黨軍的「圍剿」已無可能,於是被迫退出蘇區,進行長征。
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會師,保存了力量約3萬人。中國工農紅軍的偉大長征,轉戰14個省,沖破國民黨軍數十萬兵力的圍追堵截,翻越終年積雪的崇山峻嶺,通過人跡罕至的茫茫草地,克服無數艱難險阻,終於完成了戰略轉移的艱巨任務。至此,長征勝利結束。
二、意義
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是一部偉大的革命英雄主義史詩。它向全中國和全世界宣告,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紅軍長征,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
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軍隊革命風范的生動反映,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長征精神為中國革命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
當年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陝北之後,毛澤東同志曾就長征作過如此精闢的總結「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而告終。」
(5)長征的歷史地位及其意義擴展閱讀
長征原因:
原因一:第五次反「圍剿」失敗是紅軍長征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
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敵人實力強大,二是我黨犯了錯誤。1933年9月,蔣介石集中50萬大軍,對中央蘇區發起第五次「圍剿」。隨著戰局的發展,國民黨軍隊逐步佔領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大部分地區。
這個時期,王明「左」傾教條主義在我們黨內占據了統治地位。他脫離中國革命實際,否認敵強我弱的基本形勢,要求紅軍採取積極進攻的路線,使紅軍在戰略上完全陷入被動。
蔣介石集全國的財力和軍力於一身,而中央紅軍只有不到10萬人,加上蘇區財力物力有限,劣勢顯而易見。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面臨失敗,黨和紅軍陷入嚴重的生存危機。
原因二:考慮重開革命新局面,中共中央主動進行戰略轉移
在粉碎敵人「圍剿」已經沒有可能的情況下,中共中央在1934年5月提出了戰略轉移的設想,並報告了共產國際。由於中共中央執行了王明的「左」傾錯誤路線,使得中央紅軍在國民黨「圍剿」下處境十分艱難。
於是,中共中央率中央紅軍主動撤離中央蘇區,前往湘西與賀龍的紅二軍團會師,重建革命根據地,重開革命新局面。
原因三:原來相對穩定的戰略格局被打破,局部長征最終演變成整個主力紅軍的長征
中央紅軍撤出中央蘇區,使其他各地紅軍受到國民黨軍越來越大的壓力,川陝革命根據地首當其沖。
另外,紅二、六軍團(紅二方面軍)長征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敵情嚴重,創建和保存革命根據地十分困難;紅二十五軍轉移也是由於國民黨軍加強了對鄂豫皖地區的「清剿」。
堅持當地革命斗爭已十分困難。因此,各地紅軍相繼長征,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打破了相對穩定的戰略格局。
原因四:抗日救亡的時代背景成為直接影響長征決策、進程和方向的重大因素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企圖滅亡中國的開始,「華北事變」則是日本即將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前奏。中日民族矛盾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抗日救亡成為全民族最緊迫的任務。
中國共產黨人絕不會坐視中華民族的淪亡,紅軍雖然身處逆境,但仍然站在挽救民族危亡的第一線。
在長征開始前和開始後,中共中央先後組織了兩支抗日先遣隊北上抗日,即把軍事上的戰略轉移和政治上的戰略轉變密切聯系起來,把紅軍前進的大方向與建立抗日的前進陣地聯系起來。抗日救亡,是一個已經存在的,對紅軍長征必然產生重大影響的因素。
因此,長征,由一場慘痛的失敗開始,卻醞釀著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最偉大的轉折;一次不得不走的艱難行程,卻最終開創了中國革命的嶄新局面。
F. 紅軍長征的意義
意義:
1、通過紅軍長征確立了毛同志在黨內的領導地位,確立了毛軍事思想、政治思想的指導地位。
2、紅軍長征勝利實現了我黨北上抗日總方針。
3、紅軍長征的勝利,是符合中國國情的中國共產黨路線方針的勝利。
4、紅軍長征的勝利粉碎了蔣介石扼殺中國革命的企圖,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5、紅軍長征的勝利,使中國共產黨有了穩固的革命根據地,使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有了穩固的後方。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餘次戰斗,攻佔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幹部多達430餘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其間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
紅一方面軍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
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是一部偉大的革命英雄主義史詩。它向全中國和全世界宣告,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紅軍長征,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軍隊革命風范的生動反映,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長征精神為中國革命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
G. 紅軍長征勝利的歷史意義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勝利,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在一年中,紅軍長征轉戰內十四個省,歷經容曲折,戰勝了重重艱難險阻,保存和鍛煉了革命的基幹力量,將中國革命的大本營轉移到了西北,為開展抗日戰爭和發展中國革命事業創造了條件。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餘次戰斗,攻佔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幹部多達430餘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其間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
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長征的勝利結束。
H. 紅軍長征的歷史意義
紅軍長征勝利有著很重要的歷史意義,長征粉碎了蔣介石扼殺中國革命的企圖,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使中國共產黨有了穩固的革命根據地;實現了我黨北上抗日的總方針;通過長征也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黨內的領導地位,確立了毛澤東軍事思想、政治思想的指導。
偉大的紅軍長征,翻開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新篇章。長征途中,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正確解決了關乎黨和紅軍前途命運的三個全局性問題,即引領紅軍向哪裡去的戰略方向問題,使黨和紅軍擺脫被動局面的軍事指揮問題,結束「左」傾教條主義錯誤在中央的統治問題,從思想上確保了紅軍長征勝利。
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結合起來,走適合國情的革命道路,實行符合實際的戰略策略,這一我們黨在血的教訓和生死存亡考驗中認識並確立起來的思想路線及其取得的重大思想成果,對中國革命產生了深遠影響。
偉大的紅軍長征,開創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紅軍長征勝利,使黨中央領導中國革命大本營奠基於西北,鞏固和發展了陝甘寧革命根據地,使其成為中國革命的政治中心,為黨和紅軍的發展創造了必要條件。 紅軍長征的磨難和考驗,鍛煉了中國革命力量,黨員和紅軍質量顯著提高,為黨的隊伍和革命力量的壯大、為革命事業的發展培養了基本骨幹。
紅軍長征實現了我們黨北上抗日的戰略方針,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鼓舞了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信心和勇氣。紅軍長征勝利,為中國人民奪取抗日戰爭勝利、進而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打下了堅實基礎。 偉大的紅軍長征,培育了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的革命精神。
紅軍長征勝利,是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將士弘揚偉大革命精神的勝利。紅軍長征不僅創造了可歌可泣的戰爭史詩,而且譜寫了豪情萬丈的精神史詩,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長征精神,就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於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
I. 紅軍長征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意義:
1、通過紅軍長征確立了毛同志在黨內的領導地位,確立了毛軍事思想、政治思想的指導地位。
2、紅軍長征勝利實現了我黨北上抗日總方針。
3、紅軍長征的勝利,是符合中國國情的中國共產黨路線方針的勝利。
4、紅軍長征的勝利粉碎了蔣介石扼殺中國革命的企圖,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5、紅軍長征的勝利,使中國共產黨有了穩固的革命根據地,使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有了穩固的後方。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餘次戰斗,攻佔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幹部多達430餘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其間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
紅一方面軍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
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是一部偉大的革命英雄主義史詩。它向全中國和全世界宣告,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紅軍長征,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軍隊革命風范的生動反映,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長征精神為中國革命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