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看一本歷史書寫出讀後感,一頁紙。
夜讀《閱微草堂筆記》
以我的水平和能力,是沒有多大興趣讀文言文的,懶而笨的原因。
《閱微草堂筆記》是閑逛超市時買的,不厚,原文後帶譯文,印刷很精美。仔細看了下目錄和封面,是《閱微草堂筆記》其中的一部分文章,是哈爾濱出版社「中國傳統文化精華」叢書中的一冊。特意選擇了深夜,一字一句的讀完了此書,時而如古時私塾讀書一般,朗朗讀出聲。其中多是鬼妖之詞,夜裡讀來,稍有膽怯之心。沒有對紀老先生的一絲不敬之意,只是夜太靜了
了解紀曉嵐,當從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說起,這部不是歷史的電視劇,因了演員的精彩演技和劇情的亦庄亦諧,吸引我看了一遍又一遍。當然,僅從一部不是歷史的電視劇中了解紀曉嵐,是不能夠的,但正是這部電視劇,讓我對紀曉嵐有了濃厚興趣(興趣二字可能有所不妥,不知該用一個怎樣恰當的字眼),從而對有關紀先生的書有了興趣。
我一向如此,擇人讀書,依喜好讀書,讀書的面有些狹窄,我已經意識到了,也許以後會改正有文說:《閱微草堂筆記》原名《閱微筆記》,是一部擷錄中華文化史料的筆記,是紀曉嵐在文津閣編修《四庫全書》時,從庫藏的無數秘本珍籍以及禁毀書中搶救采擷下來的,有的還加上自己的評注。又說因紀先生遭和珅記恨,私錄的秘冊《閱微筆記》被和珅的耳目畢庸窺知,於是密報和珅,幸有幸有一位名叫王丁的義士,憑著一身輕功,趕在和珅搜抄之前的一個深夜潛入文津閣,把這部《閱微筆記》取出秘密隱埋在野外雙塔山上。紀曉嵐避去了一場滅門之禍。但是後來王丁死去,這部《閱微筆記》孤本再也尋找不到了。現在流傳下來的《閱微草堂筆記》是《閱微筆記》失落之後紀曉嵐追憶重寫而得的。斷斷續續「追錄見聞,憶及即書」,積十年才成此書,但所記事跡中史料還不到原筆記的十分之一,內容遠不及原筆記豐實,全書僅以記述狐鬼神怪為主。
全書共二十四卷,分《灤陽消夏錄》六卷,《如是我聞》四卷,《槐西雜志》四卷,《姑妄聽之》四卷,《灤陽續錄》六卷。紀曉嵐六十五歲後的十年間,即乾隆五十四年至嘉慶三年(1789-1798)陸續寫成。
我讀到的這本書,只是前三卷,因為沒讀過全書,故不知所讀過的是全書文章的多大比例。僅就讀過的文章,就足以反映出紀先生的用心良苦,書中大都勸戒的文字,幾十字到幾百字的簡短小文,讀後卻大有暢快淋漓之感。
所見所聞,街頭巷議,均被紀先生入文,每篇文的開首或尾末,紀先生都有議論,因此每篇文的格式基本都是故事加議論,當然,依我們現在的觀點和思考角度,有些議價未必我們會接受。看似隨意的簡短文字,蘊涵豐富,顯現了紀先生的人生經驗和智慧。依我看,就是一篇篇小雜文,不同於雜文的是,紀先生的文不是生硬的論理說教,讀時,便不覺得枯燥乏味,間或會心一笑,意味深長。
鬼,狐,妖出現在文章中,想來是環境所致。明清流行志怪類筆記小說,文人不能光明正大的隨心而寫,隨意而論,便「鬼話」連篇,以狐說人,借妖說事。不知有著高深學問,一生只編書,不寫書,只留有這部《閱微草堂筆記》和《紀文達公遺集》的紀先生,是不是和當時的社會環境有關。
「餘一侍姬,平生未嘗出詈語。自雲親見其祖母善詈,後了無疾病,忽舌爛至喉,飲食言語皆不能,宛轉數日而死」。這一篇是書中最短的文章,廖廖數語,乾脆利落,主題鮮明,寓意深刻。
「南皮瘍醫某,藝頗精,然好陰用毒葯,勒索重資。不饜所欲,則必死。蓋其術詭秘,他醫不能解也。一日,其子雷震死。今其人尚在,亦無敢延之者矣。或謂其殺人至多,天何不殛其身而殛其子?有佚罰焉。夫罪不至極,刑不及孥。惡不至極,殃不及世。殛其子,所以明禍延後嗣也
這兩篇皆意在以善為人,言及因果報應。
我倒是希望人人都能好自為之,良善為人處世,但當今是功利的社會,浮躁的人心使良善蒙羞。有個詞叫做積德,如今,這個德字已經不是為人之本,長此下去,我倒是擔心這個德字會被遺忘在某個角落。而「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老話,怕是也會記不得了。
如果真的有因果報應,相信這世上就能少了很多的「惡」人。有時候想起一些話,象是封建迷信,似乎有傷現代文明人的風雅之氣,可社會在進步,卻都在說人情淡薄,不知為什麼
「此二君者,其一世故太深,酣酢太熟。相見必有諛詞數百句。雲水散人,拙於應付,不如避之為佳。其一心思太密,禮數太明,甚與人語恆字字推敲,責備無已。閑雲野鶴,豈能耐此苛求,故逋逃尤恐不速耳。」這段文字,寫出了做一個真人的必要性,太世故圓滑,太拘於禮數,事事俱細的人,都不為人所喜歡。當今的人和事何嘗不是如此?真誠,才會以心換心。
《閱微草堂筆記》,涉及面廣,細細讀來,你會從種體會到很多有益的道理。通俗易通的文章,沒有華麗的詞語,一篇篇故事娓娓道來,即使不懂文言文的人,也很容易理解。我不了解古文,不能說出這部書的文學價值,單從紀先生的才氣學識,我就可以肯定,這是一部文學性,趣味性,哲理性豐厚的著作。希望有機會可以讀到完整的《閱微草堂筆記》。
㈡ 關於愛國的一篇小文(50-100字)
愛國是一個亘古不變的話題,歷史的車輪轉動千年,愛國也便沉澱為一種文化。愛國文化的醇香越來越濃,我不禁陶醉其中。
愛國就是蘇武的持節南望。當大漠的風將他的手雕刻得龜裂,當大漠的霜雪染白了他的雙鬢,他依然手握節毛盡落的旄節,眼睛跨越千山萬水,尋找著回家的方向。叛將衛律的威脅不能讓他容色稍變,匈奴千金封候的許諾不能讓他動搖片刻,因為他心中裝著兩個字「祖國」。為了這兩個字,他把「生是大漢人,死是大漢臣」的信條銘記心間。於是我知道了,愛國需要一種堅毅的品格,它使我們無論如何都不能背叛自己的祖國。
愛國就是岳飛「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的豪情壯志。當岳飛「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壯志凌雲被皇上的十二道金牌召回臨安,英雄再難以傾力保家衛國。縱然是「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的惆悵哀痛令人心酸,也敵不過朝野中奸佞小人的流言蜚語,最終只能背負著「莫須有」的罪名飲恨長辭,但他成了民族魂。岳飛的愛國之聲回響在大地山河間,讓我懂得了何謂「精忠報國」的鐵骨錚錚,澎湃著我愛國的血液。
愛國就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水土汗青」的崇高信念。當宋軍防線崩潰,他依然轉戰各地,縱然兵敗被俘,元軍四次勸降,仍不能動搖他的浩然有愛國之氣。縱然忽必烈親自出馬,他仍正氣凜然。他以死實踐了「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堅定執著的愛國心。於是我明白了愛國就是在國家危難之際同國家同生死,共患難。
㈢ 魯迅的寫作歷史
《吶喊》(短篇小說集)1923,新潮社
《中國小說史略》(上下卷)1923一1924,新潮社
《熱風》(雜文集)1925,北新
《彷徨》(短篇小說集)1926,北新
《華蓋集》(雜文集)1926,北新
《華蓋集續編》(雜文集)1927,北新
《墳》(論文、雜文集)1927,未名社
《野草》(散文詩集)t927.北新
《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
《而已集》(雜文集)1928,北新
《三閑集》(雜文集)1932,北新
《二心集》(雜文集)1932,合眾書店
《魯迅自選集》1933,天馬
《兩地書》(書信集)與景宋合著,1933,青光書局
《偽自由書》(雜文集)1933,青光書局
《魯迅雜感選集》瞿秋白編選,1933,青光書局
《南腔北調集》(雜文集)1934,同文書局
《拾零集》1934,合眾書店
《准風月談》(雜文集)1934,興中書局
《集外集》楊霽雲編,魯迅校訂,1935,群眾圖書公司
《門外文談》(論文)1935,天馬
《故事新編》(小說集)1936,文生
《花邊文學》(雜文集)1936,聯華書局
《且介亭雜文》(雜文集)1936,三閑書屋
《夜記》(雜文集,後編入《且介亭雜文末編)1937,文生
《且介亭雜文二集》(雜文集)1937,三閑書屋
《且介亭雜文末編》(雜文集)1937,三閑書屋
《魯迅書簡》(影印本)許廣平編定,1937,三閑書屋
《魯迅全集》(1一20卷,收著作、譯文和輯錄的古籍)1938,魯迅全集出版社
《集外集拾遺》(綜合集)1938,魯迅全集出版社
《漢文學史綱要》(文學史)1941,魯迅全集出版社
《魯迅全集補遺》唐韜編,1946,上海出版公司
《魯迅書簡》許廣平編,1946,魯迅全集出版社
《魯迅日記》(影印本)1951,上海出版公司;鉛印本,1959,人文
《魯迅選集》1952,開明
《魯迅小說集》1952,人文
《魯迅全集補遺續編》唐韜編,1952,上海出版公司
《魯迅書簡補遺》吳元坎輯,1952、上海出版公司
《魯迅全集》(1-lO卷)1956-1958,人文
《魯迅選集。(1一2卷)1956-1958,中青
《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文學史)1958,三聯
《魯迅選集》(上下冊)1959,人文
《魯迅書簡》(致日本友人增田涉)1972,人民日報社
《魯迅詩稿》1976,文物;1981,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魯迅書信集》(上下卷,收《兩地書》以外書信1381封)1976,人文
《魯迅佚文集》1976,解放軍報社
《魯迅書簡》(致曹靖華)1976,上海人民
《魯迅手稿全集》(書信8冊,日記6冊)1978一1980,文物
《魯迅致許廣平書簡》1980,河北人民
《魯迅全集》(1-16卷)1981,人文
魯迅全集卷一(墳 熱風 吶喊)
魯迅全集卷二(彷徨 野草 朝花夕拾 故事新編)
魯迅全集卷三(華蓋集 華蓋集續編 而已集)
魯迅全集卷四(三閑集 二心集 南腔北調集)
魯迅全集卷五(偽自由書 准風月談 花邊文學)
魯迅全集卷六(且介亭雜文 且介亭雜文二集 且介亭雜文末編)
魯迅全集卷七(集外集 集外集拾遺)
魯迅全集卷八(集外集拾遺補編)
魯迅年譜
一八八一年 一歲
八月初三(公歷9月25日),生於浙江紹興城內東昌坊口。姓周名樹人,字豫才,小名樟壽,
一八八六年 六歲
是年入塾,從叔祖玉田先生初誦《鑒略》。
其五六歲時,宗黨皆呼之曰「胡羊尾巴」。譽其小而靈活也。
一八八八年 八歲
十一月,以妹端生十月即夭,當其病篤時,先生在屋隅暗泣,母太夫人詢其何故,答曰:「為妹妹啦。」
是歲一日,本家長輩相聚推牌九,父伯宜亦與焉。先生在旁默視,從伯慰農先生因詢之曰:「汝願何人得贏?」先生立即對曰:「願大家均贏。」
一八九二年 十二歲
正月,往三味書屋從壽鏡吾先生懷鑒讀。
在塾中,喜乘閑描畫,並搜集圖畫,而對於二十四孝圖之「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獨生反感。先生外家為安橋頭魯姓,聚族而居,幼時常隨母太夫人前往,在鄉村與大自然相接觸,影響甚大。《社戲》中所描寫者,皆安橋頭一帶之景色,時正十一二歲也。外家後遷皇甫庄、小皋步等處。
十二月三十日曾祖母戴太君卒,年七十九。
一八九三年 十三歲
三月祖父介孚公丁憂,自北京歸。
秋,介孚公因事下獄,父伯宜公又抱重病,家產中落,出入於質鋪及葯店者累年。
一八九六年 十六歲
九月初六日父伯宜公卒,年三十七。父卒後,家境益艱。
一八九八年 十八歲
閏三月,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師學堂。
一八九九年 十九歲
正月,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路礦學堂,對於功課並不溫習,而每逢考試輒列前茅。課余輒讀譯本新書,尤好小說,時或外出騎馬。
一九零一年 二十一歲
十二月,路礦學堂畢業。
一九零二年 二十二歲
二月,由江南督練公所派赴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課余喜讀哲學與文藝之書,尤注意於人性及國民性問題。
一九零三年 二十三歲
是年為《浙江潮》雜志撰文。秋,譯《月界旅行》畢。
一九零四年 二十四歲
六月初一日,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
八月,往仙台入醫學專門學校肄業。
一九零六年 二十六歲
六月回家,與山陰朱女士結婚。同月,復赴日本,在東京研究文藝,中止學醫。
一九零七年 二十七年
是年夏,擬創辦文藝雜志,名曰《新生》,以費絀未印,後為《河南》雜志撰文。
一九零八年 二十八歲
是年從章太炎先生炳麟學,為「光復會」會員,並與二弟作人譯域外小說。
一九零九年 二十九歲
是年輯印《域外小說集》二冊。六月歸國,任浙江兩級師范學堂生理學化學教員。
一九一零年 三十歲
四月初五日祖母蔣太君卒,年六十九。
八月,任紹興中學堂教員兼監學。
一九一一年 三十一歲
九月紹興光復,任紹興師范學校校長。
冬,寫成第一篇試作小說《懷舊》,閱二年始發表於《小說月報》第四卷第一號。
一九一二年 三十二歲
一月一日,臨時政府成立於南京,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招,任教育部部員。
五月,航海低北京,住宣武門外南半截胡同紹興會館藤花館,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
八月任命為教育部僉事。是月公餘纂輯謝承《後漢書》。
一九一三年 三十三歲
六月,請假由津浦路回家省親,
八月由海道返京。
十月,公餘校《嵇康集》。
一九一四年 三十四歲
是年公餘研究佛經。
一九一五年 三十五歲
一月輯成《會稽郡故書雜集》一冊,用二弟作人名印行。同月刻《百喻經》成。
是年公餘喜搜集並研究金石拓本。
一九一六年 三十六歲
五月,移居會館補樹書屋。
十二月,請假由津浦路歸省。
是年仍搜集研究造象及墓誌拓本。
一九一七年 三十七歲
一月初,返北京。
七月初,因張勛復辟亂作,憤而離職,同月亂平即返部。
是年仍搜集研究拓本。
一九一八年 三十八歲
自四月開始創作以後,源源不絕,其第一篇小說《狂人日記》,以魯迅為筆名,載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掊擊家族制度與禮教之弊害,實為文學革命思想之急先鋒。是年仍搜羅研究拓本。
一九一九年 三十九歲
一月發表關於愛情之意見,題曰《隨感錄四十》,載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號,後收入雜感錄《熱風》。
八月,買公用庫八道灣屋成,
十月發表關於改革家庭與解放子女之意見,題曰《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載《新青年》第六卷第六號,後收入論文集《墳》。
十一月修繕之事略備,與二弟作人俱移入。
十二月請假經津浦路歸省,奉母偕三弟建人來京。是年仍搜羅研究拓本。
一九二零年 四十歲
一月,譯成日本武者小路實篤著戲曲《一個青年的夢》。
十月,譯成俄國阿爾志跋綏夫著小說《工人綏惠略夫》。
是年秋季起,兼任北京大學及北京高等師范學校講師。
是年仍研究金石拓本。
一九二一年 四十一歲
二三月又校《嵇康集》。仍兼任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講師。
一九二二年 四十二歲
二月八月又校《嵇康集》。
五月譯成俄國愛羅先珂著童話劇《桃色的雲》。仍兼任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講師。
一九二三年 四十三歲
八月遷居磚塔胡同六十一號。
九月小說第一集《吶喊》印成。
十二月買阜成門內西三條胡同二十一號屋。同月,《中國小說史略》上卷印成。
是年秋起,兼任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及世界語專門學校講師。
一九二四年 四十四歲
五月,移居西三條胡同新屋。
六月,《中國小說史略》下卷印成。同月又校《嵇康集》,並撰校正《嵇康集》序。
七月住西安講演,
八月返京。
十月譯成日本廚川白村著論文《苦悶的象徵》。
仍兼任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及世界語專門學校講師。
是年冬為《語絲》周刊撰文。
一九二五年 四十五歲
八月,因教育總長章士釗非法解散北京女子師范大學,先生與多數教職員有校務維持會之組織,被章士釗違法免職。
十一月,雜感第一集《熱風》印成。
十二月譯成日本廚川白村著《出了象牙之塔》。
是年仍為《語絲》撰文,並編輯《國民新報》副刊及《莽原》雜志。
是年秋起,兼任北京大學,北京女子師范大學,中國大學講師,黎明中學教員。
一九二六年 四十六歲
一月女子師范大學恢復,新校長易培基就職,先生始卸卻職責。同月教育部僉事恢復,到部任事。
三月,「三一八」慘案後,避難入山本醫院,德國醫院,法國醫院等,至五月始回寓。
七月起,逐日往中央公園,與齊宗頤同譯《小約翰》。
八月底,離北京向廈門,任廈門大學文科教授。
九月《彷徨》印成。
十二月因不滿於學校,辭職。
一九二七年 四十七歲
一月至廣州,任中山大學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
二月往香港演說,題為:《無聲的中國》,次日演題:《老調子已經唱完!》。
三月黃花節,往嶺南大學講演。同日移居白雲樓。
四月至黃埔政治學校講演。十五日,赴中山大學各主任緊急會議,營救被捕學生,無效,辭職。
七月演講於知用中學,及市教育局主持之「學術講演會」,題目為《讀書雜談》,《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葯及酒之關系》。
八月開始編纂《唐宋傳奇集》。同月《野草》印成。
八日,移寓景雲里二十三號,與番禺許廣平女士同居。
十月抵上海。滬上學界,聞先生至,紛紛請往講演,如勞動大學,立達學園,復旦大學,暨南大學,大夏大學,中華大學,光華大學等。
十二月應大學院院長蔡元培之聘,任特約著作員。同月《唐宋傳奇集》上冊出版。
一九二八年 四十八歲
二月《小約翰》印成。同月為《北新月刊》譯《近代美術潮論》,及《語絲》編輯。《唐宋傳奇集》下冊印成。
五月往江灣實驗中學講演,題曰:《老而不死論》。
六月《思想•山水•人物》譯本出。《奔流》創刊號出版。
十一月短評《而已集》印成。
一九二九年 四十九歲
一月與王方仁,崔真吾,柔石等合資印刷文藝書籍及木刻《藝苑朝花》,簡稱朝花社。
五月《壁下譯叢》印成。同月十三,北上省親。並應燕京大學,北京大學,第二師范學院,第一師范學院等校講演。
六月五日回抵滬上。同月盧那卡爾斯基作《藝術論》譯成出版。
九月二十七日晨,生一男。
十月一日名孩子曰海嬰。同月為柔石校訂中篇小說《二月》。同月盧那卡爾斯基作《文藝與批評》譯本印成。
十二月往暨南大學講演。
一九三零年 五十歲
一月朝花社告終。同月與友人合編《萌芽》月刊出版。開始譯《毀滅》。
二月「自由大同盟」開成立會。
三月二日參加「左翼作家連盟成立會」。此時浙江省黨部呈請通輯「反動文人魯迅」。「自由大同盟」被嚴壓,先生離寓避難。同時牙齒腫痛,全行撥去,易以義齒。四月回寓。與神州光社訂約編譯《現代文藝叢書》。
五月十二日遷入北四川路樓寓。
八月往「夏期文藝講習會」講演。同月譯雅各武萊夫長篇小說《十月》訖。
九月為賀非校訂《靜靜的頓河》畢,過勞發熱。
同月十七日,在荷蘭西菜室,赴數友發起之先生五十歲紀念會。
十月四五兩日,與內山完造同開「版畫展覽會」於北四川路「購買組合」第一店樓上。同月譯《葯用植物》訖。
十一月修正《中國小說史略》。
一九三一年 五十一歲
一月二十日柔石被逮,先生離寓避難。
二月梅斐爾德《士敏土之圖》印成。
同月二十八日回舊寓。
三月,先生主持「左聯」機關雜志《前哨》出版。
四月往同文書院講演,題為:《流氓與文學》。
六月往日人「婦女之友會」講演。
七月為增田涉講解《中國小說史略》全部畢。同月往「社會科學研究會」演講《上海文藝之一瞥》。
八月十七日請內山嘉吉君教學生木刻術,先生親自翻譯,至二十二日畢。二十四日為一八藝社木刻部講演。
十一月校《嵇康集》以涵芬樓景印宋本。同月《毀滅》制本成。
十二月與友人合編《十字街頭》旬刊出版。
一九三二年 五十二歲
一月二十九日遇戰事,在火線中。次日避居內山書店。
二月六日,由內山書店友護送至英租界內山支店暫避。
四月編一九二八及二九年短評,名曰:《三閑集》。編一九三○年至三一年雜文,名曰:《二心集》。
五月自錄譯著書目。
九月編譯新俄小說家二十人集上冊訖,名曰:《豎琴》。編下冊訖,名曰:《一天的工作》。
十月排印《兩地書》。
十一月九日,因母病赴平。同月二十二日起,在北京大學,輔仁大學,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師范大學,中國大學等校講演
一九三三年) 五十三歲
一月四日蔡元培函邀加入「民權保障同盟會」,被舉為執行委員。
二月十七日蔡元培函邀赴宋慶齡宅,歡迎蕭伯納。
三月《魯迅自選集》出版於天馬書店。同月二十七日移書籍於狄思威路,稅屋存放。
四月十一日遷居大陸新村九號。
五月十三日至德國領事館為「法西斯蒂」暴行遞抗議書。
六月二十日楊銓被刺,往萬國殯儀館送殮。時有先生亦將不免之說,或阻其行,先生不顧,出不帶門匙,以示決絕。
七月,《文學》月刊出版,先生為同人之一。
十月先生編序之《一個人的受難》木刻連環圖印成。同月「木刻展覽會」假千愛里開會。又短評集《偽自由書》印成。
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年) 五十四歲
一月《北平箋譜》出版。
三月校雜文《南腔北調集》,同月印成。
五月,先生編序之木刻《引玉集》出版。
八月編《譯文》創刊號。同月二十三日,因熟識者被逮,離寓避難。
十月《木刻紀程》印成。
十二月十四夜脊肉作痛,盜汗。病後大瘦,義齒與齒齦不合。同月短評集《准風月談》出版。
一九三五年 五十五歲
一月譯蘇聯班台萊夫童話《表》畢。
二月開始譯果戈里《死魂靈》。
四月《十竹齋箋譜》第一冊印成。
六月編選《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並作導言畢,印成。
九月高爾基作《俄羅斯的童話》譯本印成。
十二月編瞿秋白遺著《海上述林》上卷。
十一月續寫《故事新編》。
十二月整理《死魂靈百圖》木刻本,並作序。
一九三六年 五十六歲
一月肩及脅均大痛。同月二十日與友協辦之《海燕》半月刊出版。又校《故事新編》畢,即出書。
二月開始續譯《死魂靈》第二部。
三月二日下午驟然氣喘。
四月七日往良友公司,為之選定《蘇聯版畫》。同月編《海上述林》下卷。
五月十五日再起病,醫雲胃疾,自後發熱未愈,三十一日,史沫特黎女士引美國鄧醫生來診斷,病甚危。
六月,從委頓中漸愈,稍能坐立誦讀。可略作數十字。同月,病中答訪問者O•V•《論現在我們的文學運動》。又《花邊文學》印成。
七月,先生編印之《凱綏•珂勒惠支版畫選集》出版。
八月,痰中見血。為《中流》創刊號作小文。
十月,體重八十八磅,較八月一日增約二磅。契訶夫作《壞孩子和別的奇聞》譯本印成。能偶出看電影及訪友小坐。
八日往青年會觀第二回「全國木刻流動展覽會」。
十七日出訪鹿地亘及內山完造。
十八日未明前疾作,氣喘不止。
十九日上午五時二十五分逝世
㈣ 天津的文化歷史,用一小段文字概括,大約用100個字左右。
天津位於華北平原的東北部,東臨渤海,北依燕山,西倚京城,處在海河流域的下游,海河上吞九水,中連七十二沽,下游入海,大運河流經此地南下,居航運樞紐,為京畿門戶,總面積約11305平方公里,有152公里長的海岸線,是中國第三大城市。
㈤ 我看隋唐文化小文,咋寫
根據你的要求,我為你奉上一篇,希望可以幫到你,請你參考!
隋唐文化,長期以來為中外學界所矚目,近年來更有諸多學者在隋唐文化的各方面進行專門研究,發表了許多論著。有的學者將隋唐文化概括為四大特點:一是文化內容豐富多彩;二是能夠兼容並蓄,具有開放性;三是總結過去,開拓未來,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另有學者則總結為四大特點:一、反映了長期分裂後再統一的歷史背景;二、反映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的內容;三、帶有佛教文化的色彩;四、體現了社會的開放風氣。
學者們一致認為,我國隋唐文化是封建時代文化的高峰時期,有的學者指出:縱觀中國古代歷朝的歷史,唐朝既是封建經濟發展繁榮時期,也是古代文化的輝煌燦爛時期。也有的學者說:唐朝文學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和文學藝術整體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屹立在7世紀初期至10世紀中期世界民族文化和文學藝術之林是毫無愧色的。還有的學者認為:唐文化以其博大的內容,恢宏的氣勢,雍容華貴的風度,昂揚向上的、堅定執著的進取精神,生動自然、兼容並蓄的開放性格,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和艷麗明快的色彩而具有其獨特的魅力。有的外國學者也認為唐詩熔儒道佛於一爐,故能稱其富;匯南北文學於一統,故能稱其盛。
㈥ 誰能寫一篇小文300-500字(關於中國古典文化)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編成於春秋時期,大抵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500年間的作品,共305篇,代表了2500多年以前詩歌創作的最高成就。《詩經》里的作品都是合樂的唱詞,分屬於「風」「雅」「頌」三大部分。風是樂調,國風就是各國土樂的意思,共160篇。《風》、《雅》是反映周朝政治衰亂時期社會生活的作品,又稱「變風」、「變雅」。雅本是樂曲名,分「大雅」、「小雅」,是周王朝直接統治地區的音樂,共105篇。頌是贊美詩,是祭祀時的樂曲,有《周頌》《魯頌》《商頌》三部分
辭賦是中國古代文學樣式之一。辭因產生於戰國楚地而稱楚辭;賦即鋪陳之意,以「鋪采摛文」「直書其事」為特點。兩者都兼有韻文和散文的性質,是一種半詩半文的獨特文體。結構宏大,辭藻華麗,講究文采、韻律,常用誇張、鋪陳的手法。
㈦ 余暉的小文欣賞
余暉:中國畫的繼承與發展
當今的繪畫藝術界對中國畫的發展存在著兩種認識:一種認為,中國畫的發展已經停滯不前了,中國畫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作為封建意識形態的一方面,存在於一個絕對封閉專制的社會里,同時因中國畫理論的薄弱,制約了中國畫的實踐,使得傳統中國畫發展產生了「停滯」,現在已經到了「窮途末路」的狀態;另一種認識則是圍繞著「筆墨等於零」的觀點而展開的片面理解,認為中國畫現在應該「筆墨等於零」,中國畫的筆墨技法已經發展到盡頭了,認為「等於零了,還何談發展」。顯然,這兩種認識都過於片面,有些人僅僅是根據自己的簡單認識和當前中國畫發展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就粗暴地得出關於中國畫發展的定論,這是十分錯誤的。
中國畫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歷代優秀畫家都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使這門藝術歷久彌新。當前,對於中國畫的發展問題,我們一定要有以下三方面的認識。
一、繼承是認識和理解中國畫發展的前提。首先,繼承與發展是相輔相成的,沒有繼承,談何發展,中國畫需要繼承,沒有繼承就無法真正領會中國畫的精神內涵,只會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至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在繼承的基礎上,我們要不斷地去挖掘中國博大精神的傳統文化,不斷地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不斷發現中國畫的文化外延,才能領會中國畫強大生命力的源泉所在。沒有繼承自然無法產生深入的理解和認識,就會產生錯誤的觀點。比如,詩書畫印的完美結合是中國畫重要特點之一,也是中國四種傳統優秀文化綜合在一起的表現,現如今卻大有人不知此物,所謂的中國畫中只有畫,沒有題跋,沒有印刻,更沒有詩書,卻美其名曰「創新」。再如,追求繪畫藝術境界自古以來是中國畫家的目標,也是中國畫美的一種展現,所謂「神」者是也。東晉大畫家顧愷之就曾提出「所對」「實對」「悟對」以展現「寫神」「傳神」和「通神」的藝術境界,如今卻有人全然不懂,打著強調自我感受的旗號,用一些稀奇古怪的方式,做出一些誰也看不懂的東西,毫無章法、技法可言,卻標榜表達自我、突破傳統束縛等等。其次,中國畫家要守得住中國畫,要有自信,要好好的把中國畫發展起來,讓世界接受中國畫。因此,我們要認真研究和發掘中國的傳統文化,在中國本土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上去繼承和發展中國畫繪畫藝術,才能擺脫盲目崇拜外國繪畫藝術、一味的模仿西方、一味貶低甚至否定中國的傳統國畫藝術的弊病。切不要讓自己熟悉的東西丟個精光,而別人的東西又沒人家熟悉,最終只能一味地跟在別人後頭拾人涕唾。更不要讓中國畫出現「牆內開花牆外香」的現象,有一位友人曾跟我說,他在荷蘭參觀藝術博物館時,有位西方藝術家曾疑惑的問他,當下許多西方藝術家在創作時都希望能吸收並借鑒中國幾千年的文化藝術精華,為何你們自己不去繼承和發揚,反而一味地模仿我們呢?
二、發展的腳步永不停歇。中國畫永遠是發展的,永遠是前進的,永遠是進步的,而且是永無止盡的。首先,從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高度上來看,任何事物都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中國畫也不例外。事實上,繪畫從最早作為生活記錄和裝飾的一種形式逐漸演變到具有中國社會鮮明烙印的傳統中國畫,本身也是一種很大的發展演變。而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進程中,傳統中國畫也發生著許多的演變和進化,如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中國畫主要以人物肖像為主,到隋唐時期人物和山水畫發展達到了一個高峰,進入宋代,寫意畫和工筆畫又讓傳統中國畫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小高潮。此些種種,不無揭示著中國畫的繼承、發展和創新。說中國畫發展的「停滯」,並到了所謂的「窮途末路」,不僅不科學,更有反科學傾向。其次,從傳統中國畫工具和載體上看,中國畫也都在不斷前進和發展。我們知道,最早的繪畫藝術始於岩壁,再到竹簡,到絹、紙張,這就是一個不斷發展、演變和提高的過程。再從技法上而言,以山水畫為例,唐代以前基本上以白描、勾勒為主,到唐以後慢慢出現了各種皴法,在勾勒裡面又有山石的具體皴法;人物畫當中原來也以勾勒為主,後來慢慢以水墨為主,再到現在的程度。當前,中國畫的發展確實遇到了一些困惑,這也是任何事物在不斷變化發展過程中所不可避免的,但憑此妄下結論,認為中國畫就此終結,就有一葉障目之嫌。
三、發展的方向多種多樣。中國畫從起源到現在,歷經幾千年的風雨滄桑,依然經久不衰,在社會經濟文化高速發展的現代,中國畫經歷了一次次歷史和現實、古典與現代、東方和西方文化的碰撞,呈現了新的發展趨勢。一是朝著科學化方向發展,與科學進行緊密結合。在當下的中國畫創作中,人們已經開始使用很多科學化手段來替代傳統的繪畫技巧,比如造型技術,過去完全依靠寫生的技法操作,現在已經開始利用「照相」「復印」等現代化技術手段來實現;又比如國外已經出現的動畫技術,通過一種類似於電影的技法進行加工,能讓一副畫以動態的形式展現出來,前段時間出現動態的清明上河圖就是很好的例證。二是內涵元素越來越豐富。一幅畫當中既包括中國畫筆墨線條等多種元素,同時又包括西方塊面的油畫色彩方面的元素,內涵的元素越來越多,不僅僅局限於中國原來的東西,而是吸收了中西方繪畫藝術中的多種元素。三是載體形式多種多樣。傳統觀中國畫一直是以絲綢、宣紙等載體為主,而當下已經開始出現布匹等其他載體。因此,未來完全有可能出現更好的載體來展現中國畫的繪畫藝術。四是構成形式多元化、多樣化。中國畫很講究構成,從古至今,無論是在畫面內容上還是筆墨分布上,中國畫都講究一個構成,當下我們看到,很多現代的一些構成法已經運用到中國畫當中去了。五是朝著多肌理的方向發展。未來發展的多肌理是一個可見的趨勢。當前的國畫發展顯然已經不滿足於已有的肌理模式,人們利用材料的各種屬性,利用各種手段,使載體產生各種肌理,以達到中國畫表達的最佳效果。比如,台灣著名畫家劉國松,在繪畫的紙張中嵌入筋條,在繪畫完成後又將其一一抽取出,產生了一種全新的肌理感。六是更傾向於裝飾性方面發展。中國畫本身就是作為裝飾開始慢慢發展而來的,到了唐代變成線條勾勒為主創作繪畫,後來又慢慢出現皴法,到現在出現皴法與肌理等工藝性相結合的形態。七是工藝性運用越來越多,並由此帶來的全新的發展趨勢已經顯而易見,比如動漫的發展。八是意象性發展趨勢越來越鮮明。中國畫實際上是一種意境畫,不像西洋畫那樣一畫一對式。中國畫來源於生活,但又不是相機式的純粹記錄、復刻生活,它不遵循復刻實際的對象,而是在實際對象的基礎上加上了畫家的思想感悟和人生認識,展現了作者對天地萬物的理解和認識,這又高於生活。
總之,中國畫是中國幾千年歷史文化積淀而來的精華,是當之無愧的國粹,作為一名中國繪畫藝術家,我們只有在繼承中不斷的去挖掘,才能為中國畫賦予新的內涵,從而感受中國畫的強大生命力和生生不息的發展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