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簡述一下泰國歷史
東南亞地區的人類活動歷史已經有100萬年了。最近的考古研究表明公元前四千年,現在的泰國一帶當時已經成為早期青銅冶鑄中心。這一發展以及濕水稻種植為社會政治組織的形成起到了推動作用。研究表明這些創新在當時已經傳到了亞洲其他地區,包括中國。
泰國的語言源自中國南部的傣族,在6世紀到7世紀的時候從中國南部遷移到東南亞。在傣族人到達這里之前,馬來文明、緬甸文明和高棉文明都已經在這一地區發展了。
泰國的成立可以追溯到13世紀。根據傳統,1238年泰國首領在素可泰推翻了他們的高棉統治者並建立了泰國。隨著它的沒落,一個新的泰國王朝於1350年在艾尤塔雅出現。與此同時,還有一個同樣重要的泰王朝-蘭納王國,它以清邁為中心,與素可泰和阿育他亞競爭了幾個世紀,它也就是今天泰國北部的前身。
阿育他亞王朝的第一任統治者拉瑪鐵菩提一世為泰國歷史作出了兩個重大貢獻:上座部佛教作為官方宗教的建立和推廣,他這樣做的目的是與附近信奉印度教的吳哥王國相區別;第二是編輯整理了達摩律法,這是一部基於泰國的傳統習俗和印度文化影響的法律典籍。達摩律法作為泰國法律的功能一直持續到19世紀。葡萄牙人16世紀的到來,使阿育他亞王朝開始了最初與西方的接觸。但是直到1800年以前,泰國歷史的發展更多的還是受到周圍兩個大國的影響:印度和泰國。
經過400多年的執政歷史以後,1767年阿育他亞王朝被入侵的緬甸軍隊打敗,都城被燒毀。一個新的都城由卻克里王朝在1782年建立於昭披耶河。第一任卻克里王朝國王是拉瑪一世。拉瑪的繼承人在英國1826年佔領鄰國緬甸之後越來越受到歐洲的威脅。
1826年,泰國與英國訂立了《友好通商條約》。1833年,美國與暹羅建立了外交關系-1938年以後「泰國」才取代了「暹羅」作為國家稱呼。然而,直到拉瑪四世(蒙固王時期,1851-1868)和拉瑪五世朱拉隆功王(1868-1910)開始,泰國才真正與西方列強建立穩固的關系。泰國人認為現代外交技巧的熟練運用以及政府主導的現代化改革的推動使得泰國成為南亞以及東南亞唯一一個免於被歐洲ZM的國家。
1932年暹羅政變使得泰國的專制君主制變成了君主立憲制。巴差提朴王(拉瑪七世)最初勉強接收這種變化,但很快放棄了王位,交給了他才十歲的侄子。退位後,巴差提朴王宣稱,一個國家的治理責任應該交給全體人民,而不是少數精英。泰國雖然名義上是君主立憲制,但實際上則被一系列軍人力量把持。從1992年選舉開始,泰國隨著政治體制改革,MZ制逐漸成熟。
㈡ 有關泰國的歷史
泰國目前之地方,於幾千年前即有人居住,但並不是泰族。據一般的了解,泰族是發源於中國的南部,而於公元第十一與十二世紀才移居到目前的泰國。考古學家在泰國東北部的曼清發現許多古老的遺跡,證明泰國的文化起源於大約五千年前的青銅文化期。史前正確的資料至目前仍然不明,因為泰國的風俗和殘存的文化一直在變動,而且很少記載下來,尤其在第十八世紀,由於受到外族的侵略而毀了不少早期的文物。
公元第十三世紀末,泰國史上的第一位最英明的國王——孟萊大帝,就在目前泰國北部的清萊與清邁一帶建立了一個繁榮的社會,當時所興建的廟宇顯示受到佛教很大的影響。一般而言,泰國除了受到印度佛教的影響外,孟族、高棉族對泰國的影響也不少。
泰國最大的民族是泰族,這些住在北部的民族,早期己夠自給自足,但他們的軍事力量卻相當薄弱,在公元十三世紀初,終被鄰國吳哥王朝的高棉族所征服,不過,這段入侵時間並不長,泰族在1238年打了一次勝仗,從高棉人手中奪回素可泰城,並建立起泰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定都素可泰。
素可泰在巴利文里的意思是「幸福的黎明」。當時,泰國還沒有統一的文字,因此用「素可泰」作為第一個王朝的年號,以表明新時期的開始。
素可泰王朝的君主為蘭甘杏大帝,他被泰國人尊稱為「泰國之父」。其最大的貢獻,是將國內通行的真臘(即高棉)文字,改創成泰國自己的文字,約在1283年,泰文開始在全國流行。
蘭甘杏大帝受人尊重的另一個原因,是他團結各族,以平等方式對待泰族以外的少數民族如高棉、馬來人和華人。他本身亦崇尚佛教,並派信徒至錫蘭(今斯里蘭卡)學習佛經,讓他們回國後宣揚小乘佛教教義。
素可泰王朝建立後,國泰民安,其勢力開始向湄南河盆地流域擴展。到公元十四世紀初期,素可泰王朝的勢力,己經影響整個馬來半島和寮國(即寮國)一帶。
蘭甘杏去世後,強盛一時的王朝逐漸衰弱下去。此時,泰國東部的一股泰族勢力,正在日益壯大,很快蔓延到中部地區。1347年,一名太守的女婿拉瑪鐵菩提,結集兵力在湄南河和巴塞河的匯合地方,建立了一座新城,取名阿育他(華人稱之為大城),並立號為王,這就是後來的大城王朝。
拉瑪鐵菩提稱王後,立即展開外交和軍事攻勢,有意佔領整個湄南河流域,包括北部的素可泰王朝。他的精明思想和治國才能,為大城王朝的基業奠定了基礎,且取代了素可泰王朝的地位。
大城王朝維持了四百多年,經歷三十三位君主。十五世紀末,繞非洲好望角至東方之航線開辟後,歐洲人開始前往泰國通商。首先到來的是葡萄牙人,他們佔領了馬六甲一帶後,於1512年抵達大城,從此,荷蘭人、英國人和法國人亦相繼而來,企圖在泰國這塊富饒土地上獲得利益。
此外,泰國與鄰國緬甸在這一時期經常發生沖突,持續了一段很長時間。
1767年,緬軍再次攻入大城,城內的王宮、佛寺、民房和藝術寶藏均被摧毀。昔日的輝煌殿閣,如今只存殘垣斷壁,荒草遍地,僅供遊人憑吊而己。
大城王朝的京城在1767年陷落後,緬軍仍留下士兵駐守,以鎮壓泰國人的反抗。但在泰國東南沿海一帶,卻崛起了一支抗緬部隊,這支部隊的主將原是大城王朝的將領鄭信(在中國史書稱鄭昭)。鄭信是華人後裔,其父鄭鏞原籍廣東澄海,由於家貧才往泰國謀生,並與一泰族女子結婚,於1743年誕下鄭信。
鄭信當日在大城被侵時,率領隨從逃出大城,於泰國東南的羅勇府建立基地,組織力量,半年後部隊分乘戰船,沿湄南河而上,首先攻破了西岸吞武里,繼而乘勝追擊,到大城與緬軍展開血戰,最後絡於收復淪陷的大城。
鄭信進城,目睹昔日首都大城只留下一片焦土,故決定遷都湄南河西岸的吞武里,建立起泰國的第三個王朝——吞武里王朝,並削減了據地稱雄的其勢力,收復失地,統一泰國。
然而,宮廷內部的爭權奪利,很快又再次出現。鄭信在政後期傳說因妃嬪爭寵而精神錯亂,並於1782年一次倒戈事件中被殺。另一說稱鄭信被亂黨困於宮中,後死在囚中,時為四十八歲,吞武里王朝就此覆滅,為時只有十五年。
後人為紀念鄭王的豐功偉績,特在吞武里區域內建立鄭王廟,並在大羅斗圈廣場中央為鄭信塑造了一座紀念碑,碑上聳立著鄭信的騎馬戎裝銅像,策馬揮劍,極之英武。每年12月28日即鄭王加冕之日,循例在銅像地區舉行鄭王朝祭大典,並封鎖附近公路,舉行兩晝夜的文娛活動。
鄭信的王朝被推翻後,其手下部將昭披耶節基登上王位,他就是拉瑪一世王(拉瑪是取自泰族民間傳說的一位英雄人物),也就是目前泰國的王朝,即當今皇上蒲英蓬大帝(拉瑪九世王)之先祖。
由於地方太小,加上國防上的理由,拉瑪一世王把國都從吞武里移到昭拍耶河東岸,於是曼谷就成了泰國史上的第四個國都。至此泰國開始得到安定,曼谷王朝或稱節基王朝或拉瑪王朝至今仍然是曼谷。
拉瑪二世王,1809年登基,在位十五年,曾遺使卦北京二次,時為清朝道光及嘉慶年間。
拉瑪三世王(在位公元18424年至1851年)開始又對西洋各國開放,甚至當時美國也派了首任官員出使泰國,接著美國的傳教士也來了,他們同時也帶來了印刷術,經過改良後使泰國開始有了泰文的印刷,另西歐醫學、造船學也傳入了泰國。
拉瑪四世王蒙庫是節基王朝的英明國王之一,是泰國歷史上第一位接受西方學術思想的國君,精佛學,重科學,知識廣博。他通曉許多語言,如拉丁文、英文等。他是第一個准許平民可以親近的國王。為了抵抗西方國家的侵入,他與鄰國化干戈為玉帛,又與西方國家建立外交關系。他曾寫信給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林肯總統,聲明以物質支持他。
王位傳到拉瑪五世王,也就是泰國史上最著名的朱拉隆功大帝,他從事大力的改革和積極的建設。他廢除奴隸制度,興建學校、博物館、國立圖書館,並在國內修建了第一條鐵路,發展道路系統,創辦郵電局和其它現代化的開端。他是引導泰國現代化的英明國王,在位直到公元1910年。
朱拉隆功於1910年逝世,後人為紀念他的功績,在曼谷國會大廈前的廣場擺放他的銅像。每年110月23日他的祭辰之日,此廣場都有紀念活動舉行。
朱拉隆功去世之後,英、法便在泰國各自劃分勢力范圍。
由於拉瑪六世王曾在英國劍橋求學,同時也曾服役於英軍,所以第產次世界大戰時,泰國就派兵到法國支持同盟國。大戰結束後,暹羅也就加入了國際聯盟。
第一次大以前,泰國人是只有名字而沒有姓氏的。大戰後拉瑪六世王就宣布每個人可有姓,因此至今泰國人雖然有姓但很少用,而通常只叫名字。
隨著世界潮流之趨勢,皇族的權力漸漸被憲法所限制,拉瑪七世王執政,結束了長逵七百多年的君主專制,在1932年12月10日開始實行君主立憲,頒布憲法,於是泰國成了君主立憲的國家,由國會組織政府處理國家事務,一直至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0年泰國為了保持國土的完整,勉強與日本簽訂友好條約,次年日本軍隊就進入泰國。泰國軍民感到對日本抵抗並非上策,遂加入軸心國。戰爭結束,雖然軸心國(日本、德國等)失敗,但泰國乃「非原始發戰國且沒有出兵」而仍被邀加入聯合國,目前泰國國內駐有聯合國的分支機構。
拉瑪八世王,是五世王王子公摩鑾宋卡王子之長公子。1934年繼承王位,時因第二次世界大戰起,隨王太後駐蹕瑞士,1945年回泰准備舉行登基大典,不幸翌年6月9日中槍駕崩。年廿,在位12年。
當今王上拉瑪九世王今年聖壽六秩晉九,1927年12月5日在美國麻省康畢城蒙奧本醫院誕生,本生稱蒲美蓬.亞倫耶益德親王。
1934年,拉瑪七世王駐蹕倫敦宣布遜位,因無所出,宮庭按譜立嗣君,請王兄繼承大統,號稱頌綠巴拉民他拉瑪哈南他瑪希隆陛下,簡稱拉瑪八世王。1935年,當今王上以王上御弟身份封昭華蒲美蓬亞倫耶益德王弟。
1946年月9日,拉瑪八世王突告駕崩,當今王上以先王無嗣,按王族繼承法規定宣布登基繼承大統,號稱拍昭裕華蒲美蓬.亞倫耶益德陛下,簡稱拉瑪九世王。
1950,王上自國外回泰京都,三月欽命舉行先王火葬御禮,同年四月廿八日賜定於十八涌宮殿舉行大婚慶典,敕令封詩麗吉.吉滴耶功女親王為王後,號稱頌綠緣拍拉棲尼詩麗吉王後。
1951年4月5日王後在瑞士洛桑之蒙瑞司醫院臨盆,誕生第一位公主,稱號昭華烏汶樂叻查干.詩麗越他那攀哇哩公主。
1952年7月28日白儲太子誕生,1955年4月6日拍貼公主誕生。1957年7月4日朱拉蓬公主誕生。
1956年10月22日王上剃度出度家,皈依佛門,為期十五日,守戒於玉佛寺,政務方面敕令王後代為主政。還俗之後,鑒於王後秉政期間諸事有不紊,循依古例敕封王後為正王後之位。
溯自1946,王上秉政以來,愛國愛民之聖懷,為國為民之聖包羅萬象,幾乎日無稍懈,宣慰四方,視察民瘼,垂詢當地官府軍警詳情,賜問各地民教衛生情況及生活實況。
節基王朝第九世王蒲密蓬.阿倫耶勒陛下次1946年月9日登基以,至今己五十,他是泰國有史以來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盛世明君。幾十年來,王上以他超人的智能,聖躬不屈不撓的毅力,為泰國的民主自由和繁榮進步建立了不朽的功績。
王上以堅定的決心,高度的熱誠和德澤廣被的視和力,把全國經濟地位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種族背景不同的各民族人民團結成一體,朝向經濟和社會建設的總目標。
1996年6月9日是王上登基滿五十周年之日,泰國全體臣民都以歡欣鼓舞的心情,熱烈舉行況空前的崇慶活動,以頌揚王上登基五十周年的愛民若赤、聖澤廣被和偉大仁政,表逵全國萬民感戴王恩浩盪的赤誠
㈢ 為什麼說清邁的歷史與文化是悠久的
清邁是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考古發現,遠在2000多年前就有人類居住和生活。但到了1296年才由蘭納王朝的孟萊王(King Mengrai)建立為泰國的首都,並成為當時泰國北部王朝的經濟、文化和宗教中心。孟萊王時代清邁逐步發展成一個強而有力的泰北王國,大興土木,興建了不少寺廟建築佛像,還興建了護城河。用以防禦和抵抗緬甸軍隊的入侵。
1556年清邁被緬甸軍隊攻克,緬甸人占據了清邁,直到1775年塔克辛王(King Taksin)將緬甸軍隊趕回到泰緬邊境,清邁被重新奪回。由於緬甸軍隊佔領清邁很長一段時期,緬甸的文化、宗教、建築、語言和烹飪等對清邁都有很大的影響,如著名的帕辛寺和契迪龍寺。
清邁除其在地理位置上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外,還鄰近位於南部的古絲綢之路的一個分支。通過這個貿易通道將從中國和緬甸的貨物送往暹羅海灣。這里的山谷寬闊、土地肥沃,糧產豐富,所以歷史上蘭納王國非常鼎盛,清邁一度成為其政治和經濟的中心。
18早期至和19世紀期間,當地的一位名為「chao」的地方君主名義上統治了這座城市,當時的清邁並不受曼谷暹羅王朝的統轄。1874年朱拉隆功(拉瑪五世皇)登基後收回了對清邁的控制權利,1939年清邁正式成為泰王國的一部分,並成為泰國北部的行政管理中心。1996年清邁舉辦了建市700周年紀念和慶祝活動。而近年來不斷湧入這里的外國遊客則是因為清邁是泰國手工藝品中心的緣故,這里的手工製作的雨傘、銀器和木雕享譽海內外。
文化
清邁充滿著濃郁的文化藝術氣息,初到這座古城,就會有很強烈的感受。先坐著嘟嘟車去城裡看看古老的城牆、寺廟,等到夜幕降臨,不妨去湄濱河畔點水燈,賞夜景。在泰國古老的水燈節到來時,青年男女會在水邊放下一盞燈,點亮燭火,寓意愛情將永遠甜蜜。清邁往北100多公里,有一個「長頸族」居住的村落,這里的女孩子從五歲起就要在脖子和四肢上套上銅環,隨著年齡的增長,身上銅環數量不斷增加,在村子裡常能看到帶著十多公斤銅環仍健步如飛的姑娘。如今這個民族瀕臨滅絕,這種奇特的民族文化不知還能流傳多久。
清邁是泰國的手工藝品重鎮,在夜市上就能買到泰國紙傘、泰絲、銀器、木雕等,喜歡淘寶的人愛極了這個地方。有興趣的遊客可以去清邁手工藝村,看看它們是如何生產出來的。在手繪紙傘的村莊里,你會驚嘆於一把小傘的工藝之復雜,臨走前讓工匠在你的衣服上繪上自己喜歡的圖案,它就變成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藝術品了。
到清邁有兩個地方不能不去,一是大象學校。這所建立在森林中的象學校,不但聚集了近百頭大象,而且經過學習的大象們非常聰慧,能很好地與人交流,如當它們表演節目時,遊人賞給吃食,會表示謝意;賞錢時,有訓象員在旁,便老老實實地上交,沒有訓象員在旁,便一溜煙跑到小攤前買芭蕉解饞。這些大象會踢足球,還有守門員,把射向球門的球給撲出去。最絕的是有些象還會畫畫,其中有頭象畫的畫不比出了名的畫家差,裝飾起來就是一幅極有想法的抽象現代畫。另外一處是著名的金三角,即當年種罌粟花的毒品出產地,現在雖然罌粟已沒,湄公河的毒品交易也被取消,但罌粟展覽館值得一看,湄公河也值得一游。
㈣ 有沒有關於泰國的歷史啊,很急!
詳細資料請點版擊權http://ke..com/view/7026.htm
㈤ 泰國的歷史
公元1238年建立了素可泰王朝,開始形成較為統一的國家。先後經歷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泰國北部的素可泰,是泰國歷史上第一個獨立王朝——素可泰王朝(公元1238年到1356年)的都城,素可泰在泰語中意為「幸福的黎明」,原來只是柬埔寨吳哥王朝下轄的一個城市。
元代國勢強盛,銳意向外發展,東南亞各國紛紛向元廷朝貢,泰國也不例外。1350年,烏通王在大城府建都,脫離素可泰王國宣布獨立,建立阿瑜陀耶王國,不久吞並素可泰王國,被中國明朝封為暹羅國王。1767年,緬甸軍隊攻陷大城,阿瑜陀耶王國滅亡。大城時代歷417年,共有33位君主。
19世紀末,曼谷王朝五世王大量吸收西方經驗進行社會改革。1896年,英、法達成利益妥協,間接使得暹羅成為東南亞唯一沒有淪為殖民地的國家。
拉瑪五世朱拉隆功國王(1869-1910)繼承父親進行改革,廢除奴隸制,改進公共福利和行政制度。拉瑪六世國王(1910-1925)推行義務教育其他教育方面的改革。拉瑪七世國王(1925-1935)統治期間,泰國從君主專制政體轉變為君主立憲政體。
1932年6月,人民黨發動政變,建立君主立憲政體。1938年,鑾披汶執政,泰國國王於1933年退位,由他的侄子阿南塔·瑪希敦國王繼位拉瑪八世(1935-1946)。1939年6月由暹羅更名為泰國,意為「自由之地」。1939年起實現民主政治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泰國成為美國在東南亞的主要軍事盟國。在東南亞地區,泰國亦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國家;首都曼谷是該區域中國際化程度很高的大都會區。另外,泰國是東盟始創國之一,亦在東南亞區內事務有積極的參與。
泰王國,通稱泰國(Thailand)。位於東南亞的君主立憲制國家。泰國位於中南半島中部,其西部與北部和緬甸、安達曼海接壤,東北邊是寮國,東南是柬埔寨,南邊狹長的半島與馬來西亞相連。
舊名暹羅,1949年5月11日,泰國人用自己民族的名稱,把「暹羅」改為「泰」,取「自由」之意。
實行自由經濟政策,20世紀90年代經濟發展較快,躋身成為「亞洲四小虎」之一。是世界的新興工業國家和世界新興市場經濟體之一。世界五大農產品出口國之一。電子工業等製造業發展迅速,產業結構變化明顯,汽車業是支柱產業,是東南亞汽車製造中心和東盟最大的汽車市場。
㈥ 泰國歷史,想從古代開始了解,直到現在
泰王國原名暹羅,1939年6月24日改名為泰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恢復舊名,1949年再次改稱今名。位於亞洲中南半島中部,向南延伸到馬來半島北部,與寮國、柬埔寨、緬甸和馬來西亞交界。東南瀕暹羅灣,西南瀕安達曼海,海岸線長約2600公里。面積約514000平方公里,人口5061萬(1984)有30多個民族,泰人占總人口的40%,寮國人35%,馬來人3.5%,高棉人2%。此外,還有苗、瑤、桂、汶、克倫、撣和傈僳等山地民族。佛教為國教。官方語言為泰語,英語為通用語言。首都曼谷。
古代早在遠古時代,在今泰國的領土上便有人類生息繁衍。20世紀60年代,在北碧府探拍洞遺址發現舊石器時代的粗糙石核和刮削石器,此外還發現中石器時代的石核工具和人類骨化石。在班考遺址出土大量石斧和新石器時代人類骨化石。在孔敬府能諾他遺址出土的有稻殼印的陶片,由此可以斷定早在幾千年前這里的人們已懂得栽培稻穀。
公元初年,在今泰國的北部和中部出現一些分散的、各自獨立的政權。最早的有金鄰國(即金陳國),位於今叻丕府境內。中國史籍《扶南異物志》載:「金鄰一名金陳,去扶南可二千餘里。地出銀,人民多好獵大象,生得乘騎,死則取其牙齒。」其地隘古代東西交通之要沖。在這里出土有公元 2世紀的銅質小佛像和希臘羅馬式銅燈。公元 6世紀孟人建立墮羅缽底國,統治著湄南河下游的富庶農業區今佛統府的著名佛塔遺跡高達127米,為世界之冠。該國後為真臘所吞並。10世紀在湄南河下游興起的孟人國家羅斛國,農業發達,物產殷富。曾多次遣使到中國訪問和貿易。
在泰國的北部邊陲地區,很早便有泰人活動。13世紀蘭那泰王國在清萊建立了政治中心後,泰人不斷向南發展,先征服了孟人的哈利奔猜國,繼佔領了泰人的帕堯國,1296年建成了清邁城。蘭那泰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又遷移至此。13世紀在湄南河上游稱雄的素可泰王朝,國勢興盛,人民生活安定。在文化上的重要建樹是吸收了古代巴利文、吉蔑文和孟文的優點,創造了符合泰語特點的泰人文字,並用這種文字刻寫了碑銘,為蘭甘亨國王歌功頌德和記載當時的社會生活。這種古泰文便是現代泰文的基礎。同時,國王從錫蘭引進了小乘佛教。著名的素可泰式的青銅佛像,便是這一時期的文化代表(見彩圖[泰國素可泰時期的佛像])。素可泰與蘭那泰通好,同中國關系密切,曾聘請中國陶瓷工人前往傳受陶瓷製作工藝,創造了享譽東南亞的宋加洛瓷器。
㈦ 有誰知道關於泰國清邁的歷史呀
清邁,是泰國第二大城市,是清邁府的首府,也是泰國北部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其發達程度僅次於首都曼谷。面積17.5平方公里,人口18萬。市內風景秀麗,遍植花草,尤以玫瑰花最為著名,有「北國玫瑰」的雅稱。清邁的天然環境優美,平均海拔300米,是泰國的高原城市,氣候涼爽,是著名的避暑勝地。清邁曾長期作為泰王國的首都,至今仍保留著很多珍貴的歷史和文化遺跡。城區內代表著泰北燦爛歷史文化的古老寺廟,同時,清邁的絲綢、紡織品等也著稱於世,每年都有大批絲綢、紡織品出口,是泰國製造業的重要支柱
清邁是泰國古都,著名的歷史文化古城,建於1296年。1296年4月14日清晨4點,清邁在曼格萊王(King Mengral)的領導下落成,伏著良田千里、濱河(Maeping)護衛,清邁成為泰國黃金時期的根據地,並逐漸成長為現今泰國最大的一府、第二大城。 清邁大象
在清邁的府會廳前有一座三王雕像,述說著清邁城是得到了另外兩位國王的幫助。傳說曼格萊王在一次打獵時發現這里出現被視為吉祥象徵的白色水鹿、白鹿與白老鼠,因此決定在此建城。曼格萊王與素可泰的藍坎亨王(King Ramkhamhaeng)、帕堯(Phayao)的南蒙王(King Ngam Muang)互結友好條約,形同兄弟,在建造清邁城時,得到二王非常大的幫助,集結了9萬人參與城市的興建。建好後的清邁城繞著一條18公尺的護城河,是一個長方形,東西寬1800公尺,南北長2000公尺。 清邁的黃金時代是在提洛卡拉王在位期間(西元1441到1487年),他蓋了柴尤寺(Wat Chet Yot)、 完成了柴迪隆寺(Wat Chedi Luang),並於西元1455年在柴尤寺舉辦了第八次的世界佛教會議,將蘭那的文化帶到全盛時期。
清邁素以「美女和玫瑰」享譽天下,手工藝品名聞全國,遠銷國外,是泰國北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中心,也是泰國第二大城市。距曼谷700公里,位於海拔300米的高原盆地,四周群山環抱,氣候涼爽,景色旖旎,古跡眾多,商業繁榮,是東南亞著名的避暑旅遊勝地。
㈧ 泰國歷史
東南亞地區的人類活動歷史已經有100萬年了。最近的考古研究表明公元前四千年,現在的泰國一帶當時已經成為早期青銅冶鑄中心。這一發展以及濕水稻種植為社會政治組織的形成起到了推動作用。研究表明這些創新在當時已經傳到了亞洲其他地區,包括中國。
泰國的語言源自中國南部的傣族,在6世紀到7世紀的時候從中國南部遷移到東南亞。在傣族人到達這里之前,馬來文明、緬甸文明和高棉文明都已經在這一地區發展了。
泰國的成立可以追溯到13世紀。根據傳統,1238年泰國首領在素可泰推翻了他們的高棉統治者並建立了泰國。隨著它的沒落,一個新的泰國王朝於1350年在艾尤塔雅出現。與此同時,還有一個同樣重要的泰王朝-蘭納王國,它以清邁為中心,與素可泰和阿育他亞競爭了幾個世紀,它也就是今天泰國北部的前身。
阿育他亞王朝的第一任統治者拉瑪鐵菩提一世為泰國歷史作出了兩個重大貢獻:上座部佛教作為官方宗教的建立和推廣,他這樣做的目的是與附近信奉印度教的吳哥王國相區別;第二是編輯整理了達摩律法,這是一部基於泰國的傳統習俗和印度文化影響的法律典籍。達摩律法作為泰國法律的功能一直持續到19世紀。葡萄牙人16世紀的到來,使阿育他亞王朝開始了最初與西方的接觸。但是直到1800年以前,泰國歷史的發展更多的還是受到周圍兩個大國的影響:印度和泰國。
經過400多年的執政歷史以後,1767年阿育他亞王朝被入侵的緬甸軍隊打敗,都城被燒毀。一個新的都城由卻克里王朝在1782年建立於昭披耶河。第一任卻克里王朝國王是拉瑪一世。拉瑪的繼承人在英國1826年佔領鄰國緬甸之後越來越受到歐洲殖民主義的威脅。
1826年,泰國與英國訂立了《友好通商條約》。1833年,美國與暹羅建立了外交關系-1938年以後「泰國」才取代了「暹羅」作為國家稱呼。然而,直到拉瑪四世(蒙固王時期,1851-1868)和拉瑪五世朱拉隆功王(1868-1910)開始,泰國才真正與西方列強建立穩固的關系。泰國人認為現代外交技巧的熟練運用以及政府主導的現代化改革的推動使得泰國成為南亞以及東南亞唯一一個免於被歐洲殖民的國家。
1932年暹羅政變使得泰國的專制君主制變成了君主立憲制。巴差提朴王(拉瑪七世)最初勉強接收這種變化,但很快放棄了王位,交給了他才十歲的侄子。退位後,巴差提朴王宣稱,一個國家的治理責任應該交給全體人民,而不是少數精英。泰國雖然名義上是君主立憲制,但實際上則被一系列軍人力量把持政權。從1992年選舉開始,泰國隨著政治體制改革,民主制逐漸成熟。
和東南亞其他國家一樣,泰國在二戰期間被日本佔領。當日本於1945年被打敗之後,泰國和美國之間的關系非常緊密。受包括越南、柬埔寨和寮國在內的周邊國家共產主義革命威脅,泰國積極尋求在該地區遏制共產注意擴張。最近,泰國也一直是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和亞太經合組織(APEC)的積極成員。
始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的民主初步試驗,平民民主的政治體制慢慢獲得更大權力,最終在1988年差猜•春哈旺——泰國民族黨領袖——作為該國第一任民選總理上任。然而,三年後又一場不流血政變結束了他的任期。
不久,軍方任命阿囊-潘雅拉春——一位商人和前外交官——來領導臨時政府並承諾在不久的將來舉行選舉。然而,隨著不確定的選舉,前陸軍總司令素金達被任命為總理。泰國人對這次任命的反應是要求結束軍事政府。但民意被軍事力量暴力鎮壓,1992年5月,士兵打死至少50名抗議者。
國內和國際上對此次暴力行為的反應迫使素金達辭職,而該國再次傾向於阿囊-潘雅拉春,他被任命為臨時總理直到1992年9月的大選。在該次大選中,在1992年5月和軍方對立的政治黨派獲得了微弱多數,而民主黨領袖川立派成為首相。川立派於1995年5月解散了議會,而泰國民族黨在隨後的選舉中贏得議會席位最多的一次。黨領導人班漢當選總理但任期只有一年多。隨著1996年11月舉行的大選,差瓦立組建了一個聯合政府並成為總理。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造成對差瓦立政府信心大減,迫使他於1997年11月將權力交給了川立派。
在2001年1月的選舉中,電信富豪西那瓦和他的泰愛泰黨贏得了壓倒性勝利。泰愛泰黨在下議院佔有絕對多數,控制著500席位中的365席。
㈨ 泰國的歷史發展狀況是怎樣的
泰國歷史經歷過4個王朝素可泰王朝,阿育陀耶王朝,吞武里王朝,曼谷王版朝(至今),權時代沒有中國5000年文化博大精深,但是4個王朝中都有很出色皇帝如素可泰王,納麗萱王,及最有名的朱拉隆工大帝。國家是君主制,泰國人對他們的皇帝非常的尊崇,不可以說國王的壞話,每年的12月5日是國慶節同時也是國王生日,任何人不可以侮辱或對國王不敬~~~
泰國人每次見到都要雙手合起來拜,那是一種禮貌,對於長輩手要舉到鼻子,並低頭。等級觀念比較嚴重,在泰國人們認為腳是不幹凈的,所以女士一般都要斜跪著,讓腳不沾地。現今泰國局勢大致穩定下來,已國王普密蓬·阿杜德,拉瑪九世王為王。
以上是我學習泰國概況總結的哈,有什麼不懂,可以來問我哈~~
㈩ 泰國歷史簡介
簡介:泰國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和文化,原名暹羅。公元1238年建立了素可泰王朝,開始形成較為統一的國家。先後經歷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
泰國北部的素可泰,是泰國歷史上第一個獨立王朝——素可泰王朝(公元1238年到1356年)的都城,素可泰在泰語中意為「幸福的黎明」,原來只是柬埔寨吳哥王朝下轄的一個城市;後來當地泰族人起義,奪城掠地,在這里創建起泰國的開國王朝。
泰國是亞洲重要的旅遊國家之一,迷人的熱帶風情以及獨具特色的佛教文化是吸引遊客的重要因素。泰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佛教國家,這個被稱為「白象王國」的美麗國度,擁有獨特的文化傳統和民族風俗,如豐富多彩的各種節日,水上人家的清新生話,聞名於世的古典舞和民族舞。
泰王國(泰語:ราชอาณาจักรไทย,英語:Kingdom of Thailand),簡稱「泰國」(Thailand)。是一個位於東南亞的君主立憲制國家。泰國位於中南半島中部,其西部與北部和緬甸、安達曼海接壤,東北邊是寮國,東南是柬埔寨,南邊狹長的半島與馬來西亞相連。
泰國位於亞洲中南半島中南部,與柬埔寨、寮國、緬甸、馬來西亞接壤,東南臨泰國灣(太平洋),西南瀕安達曼海(印度洋),西和西北與緬甸接壤,東北與寮國交界,東南與柬埔寨為鄰,疆域沿克拉地峽向南延伸至馬來半島,與馬來西亞相接,其狹窄部分居印度洋與太平洋之間。
泰國氣候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全年分為熱、雨、旱三季。年均氣溫24~30℃。常年溫度不下18℃,平均年降水量約1000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