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北京歷史發展的四個時期及特點
史學界通常是把北京歷史分成四個大時期,十五個階段:
1,第一個時期(50多萬年前——公元前222年),是北京地區出現古代人類活動,到城市的起源和發展時期。在這個時期內,又可分成四個階段:
一、北京地區的古代人類活動階段,時間自50多萬年前至四千多年前,即通常所說的舊石器,新石器時代。從人類社會發展階段算是屬於原始社會時期。這一階段,北京地區活躍著著名的「北京人」、「新洞人」、「山頂洞人」、「東胡林人」等北京先民,並留下了一系列的文化遺存。
二、夏商時期北京地區的方國階段,時間自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餘年。時屬青銅時代,人類社會也已進入奴隸社會時期。這時北京地區已出現臣屬於殷商的小國及其都邑——薊和燕。
三、西周、春秋時期的燕、薊古城階段,時間自公元前1000餘年至公元前475年。這一階段,北京地區出現了兩個西周的分封國——薊和燕。於是,北京成為西周王朝北方封國的統治中心,諸侯領地的中心。
四、戰國時期的燕都薊城階段,時間自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2年。這一階段,北京地區是戰國七雄之一燕國的統治中心。,
2,第二個時期(公元前221——公元937年),是北京地區從封建統一國家的東北軍事重鎮,交通貿易樞紐到北部地區的多民族大城市時期。這個時期內,又可分成四個階段:
一、秦漢時期的燕地薊城階段,時間是從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20年。這一階段秦、漢(西漢、東漢)兩朝政府在北京地區設置郡(國)、州、縣等行政機構,北京成為中原封建王朝的北方軍事重鎮和交通貿易樞紐。
二、魏晉十六國北朝時期的幽州薊城階段,時間是從公元220年至公元581年。這一階段北京地區往往是北方封建割據勢力的盤踞中心,又常常是北方少數民族南下中原的軍事前哨基地。
三、隋及唐前期的幽州階段,時間是從公元581年至755年,這一階段隋唐兩代政府大力營建這一地區,使幽州成為統一中原王朝控制下的北部地區的多民族大城市。
四、唐後期及五代時期的幽州階段,時間是從公元755年至937年。這一階段隨著安史之亂的爆發,封建王朝喪失了對幽州的控制,使這里成為了藩鎮割據的中心。
3,第三個時期(公元938——公元1949年),是北京在封建社會中後期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逐漸上升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時期。這個時期內,可分為七個階段:
一、遼代的南京(又稱燕京),時間是從公元938至公元1122年。這一階段燕京是遼代的陪都,是契丹人與漢人融合、凝聚的中心。
二、北宋的燕山府,時間是從公元1123年至公元1125年,這一階段燕山府是北京政府的北方邊郡,但中維持了不到三年就又歸於金人之手。
三、金代的中都,時間是從公元1126年至公元1215年。這一階段中都是金朝的皇都,是中國北半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四、元代的大都,時間是從公元1215年至公元1368年,這一階段大都是元朝的首都,是全國政治、經濟中心,也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中心。
五、明代的北平、北京,時間是從公元1318年至公元1644年,這一階段北京是明代的首都,全國政治、文化、經濟中心。
六、清代的京師,時間是從公元1644年至公元1911年。這一階段的京師是清朝的首都,也是中國從封建社會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演變過程中的全國統治中心。
七、民國時期的北京、北平,時間是從公元1912年至1949年,這一階段北京先為民國首都,
1928年6月以後,設北平特別市,直隸南京「國民政府」。,
4,第四個時期(公元1949年至今),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
以上四個時期十五個階段基本囊括了北京從古至今的歷史概貌。這其中第四個時期由於以後開設的「當代北京」要講到,所以本課就不再涉及。前三個時期中,以第三個時期最為重要。原因很顯然,因為自遼以來北京逐漸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其地位,職能作用都遠非前兩個時期所能比。因此,也是重點部分。
北京歷史悠久,內容十分豐富,初始接觸,甚至給人以紛繁駁雜之感。但還是有規律可尋的。總結起來,北京歷史有如下幾個基本特點。
總體上講,北京的歷史特點,離不開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和總體規律。但由於它特定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條件,使得它又有自己獨有的特點。
(一)、文化源遠流長,歷史非常連貫,地位不斷遞升。由此又造成了北京歷史文化的豐富,厚重和區域特點非常鮮明。如我前面介紹的,北京從50多萬年前的「北京猿人」開始,到距今20萬年~10萬年的「新洞人」,再到距今一萬八千年的「山頂洞人」。新石器時期,又有東胡林人,上宅遺址和雪山文化。這些不同階段文化的連綿不斷,反映了人類在北京地區發源、成長、演進的連續過程。進入階段社會,北京又由方國中心,到北京重鎮,最後逐漸上升為陪都,北半個中國的都城,一直到全國的政治中心,這種既久遠又連貫,而且持續遞升的歷史特點,在我國其他古都的歷史上是少有的。
(二)、北京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大融合、大交匯之地,尤其是北方草原文化和中原農業文化的交接地帶。這造成北京文化的豐富多彩,又造成北京歷史發展的復雜性和曲折性。北京處在我國南北兩大文化區——北方草原文化和中原農業文化的交接地帶。各民族長期在這里交融、匯合,所以這里民族矛盾、民族斗爭表現的十分突出。由此,一方面造成這一地區戰爭特點多,而且大多是民族戰爭,另一方面在戰或和之日,也正是各族文化大交流、大融合之時。當然在南北文化的撞擊過程中,尤其是遼、金以後,由於北方少數族軍事力量強大,南進的政治目的明確,但其經濟方式相對落後,使得北京在政治、軍事地位上不斷上升,而經濟發展卻常常出現短期倒退,社會發展也呈現復雜性。
(三)、由於多民族文化的交匯和北方民族較之後期中原政權封閉性小,使北京文化有一個突出的優點:內容豐富、斑斕多彩、吸收力強、開放性大。但另一方面由於少數民族原來的文化層次較低,使北京文化又有一個突出的缺點:在中後期趨向膚淺。北京整個歷史文化的豐富、厚重,與中後期的粗放、膚淺;文化上的開放、寬容與政治上的專制主義特色,形成明顯的反差。這一特點與中原其地方古都(如西安、洛陽)也有很大區別。
(四)北京中後期政治、軍事地位的急劇上升,與它經濟發展的落後狀況極不相稱。北京在歷史上從來不是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但它軍事、政治地位的不斷上升又造成極大的經濟需要。這使得它對全國的經濟依賴性極大。這種突出的矛盾,也使得北京無論在經濟生活、城市建設、交通水利、人口和社會結構等方面形成不同一般中原古都的特殊需要和布局。如:
北京與周圍城鎮關系非常密切,這些城鎮擔負著軍事防禦、經濟補給等不同任務,於是在北京周圍形成一個「首都圈」,與北京形成一個相輔相成,共存共長的整體。這一特點在中原其他古都周圍並不明顯。
城市空間特徵是城市發展研究的主要內容。通過對北京發展歷史的分析,可看到北京城市發展的優勢在於其獨特的空間區位優勢、且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空間位置上的過渡性及政治地位的重要性,是北京城市空間的主要特徵,而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北京作為多民族政治與文化交融的邊緣與門戶的區位特徵,將有助於北京向國際化城市的發展。作為國都的北京,其空間區位與其它都城相比,既不位於大河流域的平原地區,也不是位置適中或靠近經濟發達的地區,糧食的供給一致困擾著城市的發展。但北京依據其優越的地理位置,獨特的多方位的銜接性而成為首都的首選區位。同時,還應注意到,對北京空間格局的認識應從發展的觀點出發。分析北京與中原文化間的關系和作用,分析北京的邊緣和門戶的含義及其對北京城市的發展的意義。
首先,北京處於中原文化與北方少數民族文化的交匯點,亦或是北京地處漢族文化的邊緣而承擔北方少數民族文化南下的門戶作用。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河寬厚的包容性,是任何一個民族所不能抗拒;而游牧民族的粗狂和質朴。也為兼收並容的漢族文化所賞識。因此,多民族文化的融合性在北京得到完美的體現。這是其他任何一個城市所不具備的。
其次,民族矛盾始終是影響多民族國家的主要矛盾。中國的少數民族雖然眾多,自古就有北狄、南蠻、西戎、東夷之稱。
再者,中國北方和南方的矛盾不僅是政治矛盾中心與經濟中心分離的矛盾,最主要的是反映了北方文化與南方文化間的差異。
最後,北京的邊緣與門戶作用,在當代北京城市向國際化城市發展的進程中依然重要。中國東部地區在世界經濟與政治格局中處於世界核心區的邊緣,同時又處於中國的核心區,而北京作為首都,依據其城市發展的空間區位優勢,仍將處於城市發展的前沿。
從空間演變的角度來研究區域城市體系。個人認為,自秦漢開始,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地獄開發強度的提高,頻海地區社會經濟逐漸發達,因此,區域城市體系的格局呈現由山前向頻海延伸的過程。區域的空間布局的發展,必然需要與之相適應的城市交通體系。城市交通體系的形成與城市區域體系的發展過程有著很重要的聯系。因此,2005年1月被正式批復《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提出建立郊區新城為核心的內容,以快速軌道交通為導向,實現軌道交通與土地利用空間布局協調發展,『『構建北京兩軸兩帶多中心」的城市空間結構。
再談談北京的建築的發展:北京建築的特點
歷史悠久 千年古都
北京先70人萬年前穴居在西南郊周口店龍骨山的山洞中。近年王府井南口東方廣場工地發掘出#萬余年前古人類遺跡,在門頭溝東胡林村清水河畔的台地上發掘出距今2萬年左右的墓葬,證明此時北京先人已從山洞穴居進入河谷和平原地帶生活。
北京迄今考古發掘出最早的建築遺址為距今6000餘年的平谷北埝頭村10座殘存房址,平面呈橢圓形,周邊有木柱穴,內有夯土痕跡和朽木灰,為半地穴房屋。
北京最早建城於西周初年燕國,距今已)3000餘年,位於房山琉璃河董家林村,現仍保存古城牆、殉葬墓、車馬坑等,今建為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自周、秦、漢、三國、晉、南北朝至隋、唐、五代,200多年中北京一直為北方軍事重鎮。公元)年,遼太宗將當時的幽州(今北京)定為陪都,稱南京,又稱燕京;)年金海陵王遷都燕京,改稱中都。位於右安門西玉林小區的金中都南城垣下水關遺址,今建為遼金城垣博物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元大都基本建成,今存北城垣和西城垣北端的土城已建為遺址公園。明清北京城建成後,紫禁城作為故宮博物院保存至今。
北京從遼代作為陪都建成燕京已有千年,從金代建成中都作為帝都已有很多年。建築遺產豐富技術進步顯著北京各個歷史時期都留下寶貴的文化遺存和文物建築,其數量之多、品位之高,在全國乃至世界均屬罕見。北京現有文物保護單位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目錄的有:長城、明清故宮、北京猿人遺址、天壇、頤和園和明清皇家陵寢。北京古代建築以木結構為主,保存至今最早的為大葆台西漢墓的地下墓室,地上建築最早為建於西晉的潭柘寺。構造多採用抬梁式,昆明湖西北大船塢跨 (。重要建築外檐採用斗拱,兼有結構和裝飾功能。北京古代磚石結構主要用於地下陵墓(如明十三陵)、塔(如遼天寧寺塔)、城牆、古崖居和有特殊要求的建築(如皇史宬、鍾樓、齋宮)等。
北京近代建築以磚木結構為主,磚(石)牆、柱和木屋架、木樓板、木樓梯承重,外牆用磨磚對縫、磚雕、磚拱等;如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東交民民巷使館建築群、北京大學紅樓、清華學堂等。鋼筋混凝土技術於,"世紀初傳入北京,形成磚混結構和內框架、框架;其代表為未名湖燕園建築、清華大學早期建築和北京飯店中樓等。
2000年以來,北京當代建築迅猛發展。,學習蘇聯和東歐建築科學技術,走上了建築工業化道路,自力更生,完成國慶十周年十大建築和一大批工業、民用建築;一些領域已接近當時的國際水平;十年動亂擴大了差距,從1977年代中期開始,充分吸取國內外先進技術和理念,完成較大規模住房、教科文衛建築、旅遊飯店、辦公商業服務建築以及亞運會場館等建設;近年來,建築向高大精深和多功能、綜合性方向發展;
代住宅四合院是北京古代遺存庭院式住宅的代表,採用傳統木構架雙坡瓦屋面,典型
布局是在南北向主軸線上建坐北朝南的正房,前面建東西廂房和與正房相對的南房(倒座),以房屋後牆及院牆圍成封閉的宅院。較大的宅院沿主軸線布置成「一正兩廂」多進院;更大的宅院則有幾個多進院並列,並附有花園。現存的傳統四合院多為清代所建。
北京典型四合院住宅和胡同示意圖。
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東四六條崇禮住宅,建於清光緒年間,四合院建築群有三條中軸線分成三路三進院落,北為花園。西城區郭沫若故居、東城區府學胡同等一批有保存價值的四合院,分別列為全國和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近年在景山東街、什剎海沿岸等處,拆除舊房,建成一些新四合院,布局和外觀基本不變,但功能提高,材料設備更新。20世紀初,北京建成一批以!層磚木結構為主的西式住宅。例如位於東單東北的北極閣三條協和醫學院南院住宅區為地下層、地上為單元式住宅,屋頂設有通風窗;清華園內照瀾院等聯排平房住宅,每戶各有小院。
當然,在北京也能看到高樓聳立。這也是當代建築的一個顯著標志。
2008年的奧運會上鳥巢的這個建築可謂是讓國人驕傲,讓外國人贊美。這也代表著中國與時俱進的發展現狀。
⑵ 北京在歷史上成為古都的原因
孩子,其實沒什麼原因。北京真正算是都城其實是元朝。蒙古人本來就是北方民族,當然不可能把都城放到南方。加之幽雲十六州在五代時就被遼佔領,遼金都在北京建都,被元滅後,元自然容易選擇在前朝都城續建都。就這么回事。
⑶ 北京作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歷史古都,它的歷史行程,真實地見證了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足跡。從近代的備受凌
(1)第二次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日本全面侵華戰爭;圓明園;佟麟閣、趙登禹等等。 (2)康有為、梁啟超;「公車上書」;揭開了維新變法的序幕。 (3)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4)平津戰役;傅作義。 (5)國慶節。 (6)改革開放。 (7)要加強對外開放的力度,要不斷地向別人學習等。 |
⑷ 北京作為哪4個朝代的古都
從金1453年定北京為都城後至今年是856年,再過幾個月就857年了。
⑸ 介紹古都北京,要求:1.作為古都的時間,朝代,城市建設與發展,現在名
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直轄市和國家中心城市,是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國經濟的決策和管理中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辦公所在地。北京位於華北平原的北部,背靠燕山,有永定河流經老城西南,毗鄰天津市和河北省。北京下轄東城區、西城區、朝陽區、海淀區、豐台區、石景山區、門頭溝區、房山區、大興區、通州區、順義區、昌平區、平谷區、懷柔區、密雲區、延慶區。2014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51.6萬人。北京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擁有7項世界遺產,是世界上擁有文化遺產項目數最多的城市,是一座有著三千餘年建城歷史、八百六十餘年建都史的歷史文化名城,擁有眾多歷史名勝古跡和人文景觀。2015年12月9日,北京市獲得2015中國城市競爭力排行榜第四名。截至2016年1月27日,全國31省區已全部公布2015年經濟數據,北京排名第十三。2016年3月1日,北京在《中國城市創業指數》中排名第一。2016年3月,《2016年財富報告》發布,北京在全球房價最貴的城市中排名第10。
⑹ 北京發展歷史
民國十九年(1930年)6月,北平降格為河北省省轄市,同年12月復升為院轄市。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變後,北平被日本佔領。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此成立,且將北平改名為北京。
1949年1月,在原國民黨時期20個區的基礎上臨時劃定32個區,4月將32個區合並為26個區,6月接管任務完成後調整為20個區。
1949年1月31日,傅作義與中國共產黨達成和平協議,率領25萬國民黨軍隊投向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北平市,北京和平解放。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北平更名為北京。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宣告成立。1952年,北京市由華北行政委員會領導。7月,將河北省宛平縣全部及房山、良鄉2縣部分地區劃歸北京市。
1956年~1958年間,將河北省昌平、良鄉、房山、大興、通縣、順義、平谷、密雲、懷柔、延慶等縣劃歸北京市,形成今北京市行政區域。
1956年3月9日,撤銷昌平縣,將昌平縣所屬行政區域(高麗營鎮除外)劃歸北京市,並命名為昌平區。將河北省通縣所屬的金盞、長店、北皋、孫河、崔各庄、上新堡、前葦溝等7個鄉歸北京市。
2002年2月7日,北京市撤銷懷柔、平谷兩縣,設立北京市懷柔區、平谷區。2010年7月1日,北京市撤銷原東城區、崇文區,設立新的北京市東城區;撤銷北京市原西城區、宣武區,設立新的北京市西城區。
2015年11月17日,北京市撤銷密雲、延慶兩縣,設立北京市密雲區、延慶區。至此,北京告別縣治時代。
北京,簡稱「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現代化國際城市,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辦公所在地。
北京地處中國華北地區,中心位於東經116°20′、北緯39°56′,東與天津毗連,其餘均與河北相鄰,北京市總面積16410.54平方千米。
截至2017年底,北京市下轄16個市轄區。截至2018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54.2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30320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實現14萬元。
⑺ 北京歷史的變遷
早在七十萬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區就出現了原始人群部落「北京人」。而北京建城也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最初見於記載的名字為「薊」。公元前1045年北京成為薊、燕等諸侯國的都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以來,北京一直是中國北方重鎮和地方中心;自公元938年以來,北京又先後成為遼陪都、金上都、元大都、明、清國都。1949年10月1日正式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
距今70萬年,北京猿人生活在北京西南郊周口店的山洞裡,北京是人類發源地之一。
北京最早見於文獻的名稱叫做薊。公元前十一世紀時,薊國是統治中國北方的西周王朝的一個分封國。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中期,位於薊國西南面的另一個封國燕,吞沒了薊,並遷都於薊城。從這時起,直到公元前226年燕國被強大的秦國所滅,薊城一直是燕的都城。據考古學家考證,當年的薊城就在現北京城區的西南部。
公元938年,薊城成為遼的陪都。遼是崛起於中國東北方的少數民族契丹人建立的。因為薊位於它所轄的疆域的南部,所以改稱南京,又叫燕京。一個多世紀以後,另一個少數民族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將遼滅亡,並於1153年遷都燕京,改名中都。1214年,金朝因受到新興的蒙古族軍隊的進攻,被迫遷都汴京(今河南開封),第二年蒙古鐵騎入佔中都。1267年,蒙古族首領忽必烈下令在中都城的東北郊築建新城。四年後這位首領即在興建中的都城內登上皇帝的寶座,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元朝。1276年新城全部建成,這便是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游記中稱之為「世界莫能與比」的元大都。從此,北京取代了長安、洛陽、汴梁等古都的地位,成為中國的政治中心,並延續到明、清兩代。1911年10月10日,中國爆發了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第二年二月清帝被迫宣告退位。至此,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潰亡,北京作為帝都的歷史到此結束。
在此後的30多年裡,北京歷經苦難:先是連年不斷的軍閥戰爭,使當年的帝都變得衰微破敗;1937年日本侵略軍侵入,古城在血與火中苦熬了8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政府接管這座城市。苦難、屈辱、血淚,終於使人民起而抗爭。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北京成為新生的共和國的首都,古城的歷史揭開了新的一頁。一座城市的歷史就是一個國家的歷史。作為幾代帝都和今日中國首都的北京是中國歷史和現狀的縮影。北京是古老的,但同時又是一座煥發美麗青春的古城,北京正以一個雄偉、奇麗、新鮮、現代化的姿態出現在世界上。
市名
北京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大致算起來有二十多個別稱:薊(公元前11世紀)、幽州(最早見於《尚書·舜典》)、幽都(唐代)、南京(五代時,公元938年)、燕山(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中都(公元1153年)、大興(金代)、大都(元九年,公元1272年)、汗八里(元時)、北平(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北京(明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京師(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此外還有:薊城、燕都、燕京、京城、汗城、宛平。前人一般用「京師」來稱呼北京。此外,北京的別稱還有長安、春明、日下、帝京、京邑、京國、京華等。
北京歷史上除了用過上述名稱外,還有秦漢之時,北京曾是廣陽郡的治所;隋大業年間,曾是涿郡的治所;唐天寶年間,曾是范陽郡的治所;遼代時曾是析津府的治所;明清之時,曾是順天府的治所,於是廣陽、涿郡、范陽、析津和順天府也成了北京的別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