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商都歷史文化區規劃編制情況

商都歷史文化區規劃編制情況

發布時間:2021-03-10 08:26:53

『壹』 老徐州歷史文化片區的核心區范圍

老徐州歷史文化片區規劃研究范圍北至故黃河、南至建國路、西至中山南路、東至故黃河,核心區總面積約1.7平方公里。規劃范圍內有眾多的歷史文化街區與近現代歷史建築,包括老城牆、黃樓公園、老牌樓、文廟、彭城壹號、創意68、花園飯店、中山堂、鍾鼓樓、天主教堂、老東門、文化路民國建築、回龍窩、快哉亭開明步行街、李可染故居、古玩一條街共16個節點。 徐州古城牆,遠不是一座城牆那麼簡單,它的身上,實在凝聚了太多。任何一個建築能告訴我們的都遠不如這段古城牆為多。
歷史上,因了戰爭、洪水和地震等災害,它曾經多次遭到摧毀,並多次重建或者修葺,它是徐州戰爭文化和洪水文化的最好見證。外城牆自北宋蘇軾抗洪始修到明代三次決口而重修,再到清乾隆年間的加固,千年風霜已歷;民國時期,內城牆被當時的國民政府變賣,連綿十幾里長的徐州古城牆成了殘垣斷壁,慶雲橋以西故黃河南岸的這段100多米的徐州外城牆就成了徐州古城牆的唯一遺跡,作為千年歷史的見證和倖存者,無聲地屹立至今。
《徐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07—2020)中明確規劃:保護護城河及護城石堤,其范圍在城牆遺址兩側不少於20米寬,沿古城城牆建設一條寬度30米的綠化帶,強化古城城址輪廓。 在徐州市區古黃河畔,矗立著一座雙層飛檐的仿古高樓。這就是1988年修復的黃樓。歷史上的黃樓是900年前徐州知府蘇軾率領徐州軍民戰勝洪水之後,於宋神宗元豐年(1078年)八月在徐州城東門之上建造的。因為土能克水,所以塗上黃土,取名黃樓。黃樓內有許多碑刻,其中最著名的要數蘇轍撰寫,蘇軾親筆所書的《黃樓賦》。黃樓賞月亦成為徐州古八景之一。
現重修位於今徐州市黃河南路,慶雲橋東,故黃河公園內,坐落於故黃河南岸大堤上。為北宋蘇軾所建,是徐州五大名樓之一。 老牌樓兩面分別寫有四個大字:「五省通衢」、「大河前橫」。資料記載,這座牌樓最初建於清代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而牌樓一帶古時曾經有繁華的水運碼頭。五省通衢牌樓目睹了徐州近200年的滄桑和巨變。 老牌樓地區位於中心商圈黃金地段,西起中山北路,東到夾河東街東端,北至黃河南路,南鄰彭城壹號和金地商都,佔地面積8萬平方米。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新興產業的興起,老牌樓地區的經營業態、建築風格與中心商圈的整體風格定位存在一定差距。最近,鼓樓區對老牌樓地區進行綜合改造,調整提升經營業態,全力打造與中心商圈相統一的時尚休閑街區。 彭城壹號,位於徐州市中心古彭廣場東北側,佔地21.45畝,曾是秦末時楚霸王項羽定都徐州的西楚宮殿,也是宋代大文豪蘇軾逸興吟哦的逍遙堂舊址,成為徐州市區唯一具有豐富歷史文化積淀的千年古院,記錄和留存著大量徐州城市發展變遷的信息。
隨著徐州中心商圈的快速擴張發展,以及彭城壹號周邊金鷹、金地以及蘇寧國際的崛起,彭城壹號保護性開發也列入政府議事日程。2007年上海聖博華康在進行徐州中山北路沿線改造發展戰略規劃時,首次介入彭城壹號項目,提出將現代時尚的元素注入古舊建築,在結構保留、風貌保留以及實用性三方面尋求一個平衡點,使千年古院原有的建築人文氣息與現代商業文脈交融碰撞,在保護、發展、效益三方面取得了和諧統一。該建議得到了徐州市委市政府的認同,由此,聖博華康展開了對彭城壹號的顛覆性商業地產規劃。 「北京有798,上海有八號橋,徐州有創意68」。作為2010年度我市城建重點工程、徐州首個文化創意產業項目——「創意68產業園」一期將於「十一」竣工,12月開園,總體項目預計於2012年全部建成。一家紡織企業的舊址,即將成為特色鮮明的創意基地。近日,在第二屆中國創意策劃節上,徐州「創意68文化產業園」策劃方案獲「中國最佳創意園區策劃獎」。
該項目因位於民主路68號而得名。
這一地塊在徐州歷史發展的不同階段,都扮演著不可替代的城市角色。1948年,上海國信在這里創辦紗廠,解放後改造成內衣廠。改革開放以後,這里又成為徐州針織總廠、絨冠高科紡織有限責任公司,成為中國首家也是國內最大的天鵝絨生產企業。如今,創意產業又一次讓這里煥發活力,成為鮮明的城市符號。 在徐州市最繁華的淮海路上,有一座已有百年歷史的飯店——花園飯店。這座飯店從她在一九一六年建成之日起,就不斷經歷著中國近現代的變幻。從軍閥到革命,從一次戰爭到另一次戰爭,雖然歷史在不斷的更迭,可這座飯店卻以她旺盛而持久的生命力時刻見證著大時代的變化。
徐州花園飯店歷史悠久,見證了軍閥戰亂、國共內戰的近現代歷史。一九一六年由英美煙草商人吳繼宏(字聲遠)出資兩萬銀元,從上海請來建築技師,仿照當時最時興的德式別墅樣式建造。廳堂內設紅木傢具,房內設施壁爐取暖,設有西式衛生間,同時雇請南北名廚,主理中西餐點。典雅華貴的西式設施,各式中西精烹美食,使花園飯店一時名噪省內,成為當時國內軍閥權貴、士紳名流們來徐後入住、宴請首選之地。 隨著淮海戰役勝利的炮聲和徐州的解放,中山堂的歷史,掀開了新的一頁。中山堂,歷來為政府直接管理。日偽時期,中山堂名為公會堂,日本人設計建造,門庭、觀眾廳均為兩層,觀眾廳面積500多平方米,由日偽政府直接管理。抗戰勝利後,公會堂由國民政府接管,開始稱國民會堂,後改為中山堂。徐州解放初期,中山堂依然是兩層樓建築,門前有門庭,有院子,臨街是一道矮花牆。
徐州軍管會設在彭城路1號,當時有關徐州政治、經濟、文化等許多重要會議,多在中山堂召開。
中山堂既是重要的文化宣傳陣地,也成為徐州市政治活動中心。 尋訪徐州老建築,大同街上的鍾鼓樓是絕對不能錯過的。此樓是一座混合結構的五層方塔形建築,為1931年冬銅山縣縣長余念慈下令建造。樓高約20米,建築面積120平方米,是當時徐州最高的建築。
據《雲龍區志》記載,修建此樓本是為了報火警,所以又稱「望火樓」。每有火警則以不同的擊打鍾聲表示火災的方位,以便市民聽到前去救火。不過,這「望火樓」從未報過火警,還險些因附近的大火被燒毀。
1932年,大同街鋪設了徐州第一條柏油馬路,也決定把鍾鼓樓的大鍾換上新顏。安裝時鍾的工程於次年冬完成。據了解,此鍾為重錘鏈條式齒輪時鍾,四面有瓷磚,羅馬字鍾面,指針長達一米。六十年代鍾面更換為白色油漆玻璃盤面,使用阿拉伯數字,用鏤空鋼板銼成數字和指針。據鍾鼓樓下面的花店老闆介紹,大鍾後來因年久磨損,保護性地停止了擺動。 老東門時尚街區位於淮海東路104號,總投資4.5億元。老東門時尚街區借鑒上海新天地、南京1912等項目,分為六大主題區:休閑餐飲區、主題餐飲區、休閑娛樂區、異國料理區、特色酒吧區和精品購物區,三大廣場:中心廣場、和平廣場及博愛廣場區。
營造開放式紅史博物館在老東門時尚街區東北角,有一座修建於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碉堡,據說是鬧市區唯一遺存的碉堡。這樣的歷史遺存,在老東門時尚街區還有不少。
老東門原址始建於1938年,曾一度成為侵華日軍的軍事基地,1945年至1948年是國民黨聯勤處。1937年,李宗仁在這里指揮台兒庄戰役;1948年淮海戰役,這里是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杜聿明的作戰總指揮部。1949年後,這里曾先後駐扎過抗美援朝英雄軍團——解放軍68軍軍部、46軍軍部以及「百將團」——12軍軍部。
72年來,這里的每一片磚瓦都見證了中國歷史的變遷,而「老東門」三個字,也成為徐州的一個歷史符號。至今,這里仍完整保留著當年的國民禮堂、城牆遺址和哨崗亭等建築。老東門時尚街區將利用戰爭遺物,營造出「開放式紅史博物館」的厚重韻味。 位於淮海路雙擁碑南的文化路東面一排建築,自徐州解放以來,就作為銅山縣的機關辦公處所。文化路12號、銅山縣第二招待所在此設置已有四五十年了。
日軍在徐州市區建了許多據點和建築物,但現存的已寥寥無幾,只有文化路上的那些日式建築保存得比較完整。這些建築是1942年建造的,當時這里對外公開的名義是「遠東旅社」和銀行。這些典型的日式建築,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從歷史角度看,它是日軍侵華的有力鐵證;從建築角度看,也有予以保存的價值。現在,日本的一些右翼分子竭力否認當年侵華歷史,我們就是要用這些鐵證來反駁這些右翼分子。如果能將這些建築修繕整理,建立一座「徐州抗日博物館」,用來收藏、整理、研究、展示抗日史料,將是最理想的地方。
上世紀60年代,在文化路12號發現了一處「水牢」。後經專家考證,此處是日偽時期一家日本銀行的地下室或金庫,為內外兩間套房,室內總面積約50平方米。因其與院內水井緊鄰,水位相通,積水不斷,被人們稱為「水牢」。這也是日本侵華的又一鑒證。
我們來到徐州文化路12號。映入眼簾的是一條長150米左右的街面,沿街都是日式的建築。據知情人說,這些都是當時侵華日軍修建的,曾用作憲兵司令部,目前是徐州最大的日式建築群。 回龍窩歷史街區地塊位於解放路以西、青年路以南、南門橋以東、奎河以北43畝地區域內的棚戶區居民住宅,總拆遷面積35287.96平米。該地塊由徐州市新盛建設發展投資有限公司建設,是徐州市2010年度城建重點工程之一。小編在回龍窩拆遷現場看到,關於拆遷補償的公告已出示,前往咨詢服務台咨詢的市民絡繹不絕。據工作人員介紹,政府要對回龍窩及周邊地區進行整體改造,打造回龍窩歷史街區,工程的拆遷工作正在緊張進行。
據介紹,回龍窩是一豎兩橫三條總長不足四百米的居民胡同,已經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了,雖幾經變遷,但這里仍然基本保留了灰磚青瓦的老面貌。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想穿過這里,但因回龍窩是個死胡同,無法穿行,乾隆只好順著原路返回,「回龍窩」因此得名。此次,政府對回龍窩及周邊地區進行整體改造,意在打造回龍窩歷史文化街區,恢復明清時期街區的歷史風貌,打造展示城市發展文脈的名片。 徐州市「李可染舊居」於1985年10月1 日對外開放,後更名為李可染藝術館。館內「舊居」為一所四合院結構。南屋正牆上掛著可染的傑作巨幅《黃山人字瀑》,兩旁是可染早年居室,西牆上懸掛著李可染書寫的齊白石印語「痴思長繩系日」。室內傢具陳設樸素淡雅,古色古香,亦如故舊。北屋和西屋為生平事跡陳列室,人們可以從大量的文字圖片中縱觀可染的藝術道路和創作思想,以及他愛國愛民的赤子之心。
故居分東西兩個院落:西院為李可染生平簡介;東院為藝術陳列館,陳列了李可染先生在藝術道路上探索的各個時期的代表作。東西兩院的院門皆為月牙門,上方有李可染親筆題寫的門額,一面是「澄懷觀道」,一面是「澹泊寧靜」,表述了一代宗師的抱負與志向。小院青磚瓦舍,栗殼式門窗,愈顯古樸莊重。爬山虎攀牆上壁,花壇的冬青鬱郁蔥蔥。
堂屋與西屋相連的小圓門上內外各有橫匾一塊,北面書寫著「無涯」,南面書寫著「惟勤」,體現了李可染先生多年對中國畫的孜孜以求和苦心鑽研。 戶部山馳名已久的古玩一條街,幽靜的環境,古樸的街道將戶部山的文化藝術表現得淋漓盡致。這里有大大小小100多家古玩、藝術品店,是淘寶愛好者的好去處。
近年來,一到節假日,徐州人或到徐州遊玩的近鄰遠客,總會邀上三五好友到戶部山翰林街古玩市場走一走。戶部山古雅靚麗,坐落在翰林街道路兩旁的百餘家古玩店鋪、藝術畫廊各有特色,出售和陳列的古玩、藝術品種值得賞玩。
翰林街古玩市場在國內有了名氣。慕名來這里遊玩、淘寶、考察的名人、明星、收藏鑒寶大家,多不勝數。
到這里走走看看,對於老百姓來說不單純是「淘寶」。

『貳』 鄭州管城回族區屬於哪裡

管城回族區
管城回族區(簡稱管城區),隸屬於河南省鄭州市,是河南省省會鄭州市的中心城區,位於北緯34°39′-34°57′,東經113°41′-113°46′之間[1],因是春秋時期管國都城所在地而得名,也是鄭州商都歷史文化城區所在地。地處鄭州市區中心城區[2],轄區總面積107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達到57.45平方公里。管城回族區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並具有過渡性氣候特徵,溫暖氣團交替頻繁。截至2020年,下轄1鄉、10個街道辦事處、1園區[3]。區政府駐商城路217號[1]。
管城回族區始建於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0月,因民族區建制和歷史命名,1983年,向陽回族區改為管城回族區[4],是鄭州商代遺址主要所在地和全國五個城市民族區之一。京廣、隴海兩大鐵路在境內穿越。亞洲最大的鐵路一類口岸——鄭州鐵路東站。京珠高速、107國道、310國道在區內交匯,毗鄰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管城回族區是傳統的商貿中心,轄區內匯集銀基、錦榮、天榮等多個大型服裝批發基地。近年來百榮世貿商城、榮匯國際大廈、萬科廣場、鄭州傳化公路港(一期)等項目相繼建成投用;商都文化特色商業區位列全省175個服務業「兩區」綜合排名前十。

『叄』 有3600年歷史的古都為什麼卻還是吸引不來遊客

古都中的"小透明"——鄭州,為何這么說呢?因為鄭州在八大古都之中存在感甚低。每次與朋友談起古都鄭州,總會得到一陣調侃:"什麼古都,一目瞭然是一個現代化城市。

『肆』 鄭東新區CBD的東區規劃

開發建設鄭東新區是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為更好應對中國加入WTO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盡快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潮流,穩步推進城市化進程,提升城市品位,為把鄭州建設成為國家區域性中心城市而採取的重要舉措。按照1998年國務院批復的《鄭州城市總體規劃(1995年至2010年)》的要求,鄭州市區人口發展長遠目標為500—600萬,城市化水平達70—80%。目前,鄭州中心城區規模偏小,而且受隴海、京廣鐵路交叉分割,拓展空間受到制約,與近億人口大省省會城市的地位和建設全國區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標遠不相適應,因而必須尋求新的發展空間,按照21世紀國際現代化城市的功能要求對省會鄭州總體規劃進行完善、修編,這是規劃鄭東新區的主要背景。在這個前提下,為了保證鄭東新區規劃體現新世紀、新鄭州、高起點、高品位的要求,我們於2001年9月對鄭東新區遠景總體概念規劃採取國際招標的方法進行。經過多方考察和商務談判,選定日本黑川紀章事務所、法國夏氏事務所、美國SASAKI公司、中國城市規劃設計院等11家單位參與規劃設計競爭。經以中國建築學會理事長(原建設部副部長)宋春華和建設部總規劃師陳曉麗為評審組長的30多位國內外專家反復評審,日本黑川紀章方案以其先進的理念和獨具魅力的設計獲得專家們的一致好評,最終脫穎而出。隨之,我們將規劃方案向社會公開展示並進行了問卷調查,90%以上市民贊同黑川方案。在此基礎上,2002年3月市人大常委會通過決議,以地方法規形式對規劃方案予以確認。我們將方案及時向省委、省政府領導作了匯報,並按照有關法定程序,經過逐級審批,報國務院備案。(2002年7月在世界建築師聯盟年會上,黑川紀章先生因設計鄭東新區規劃等方案而獲得首屆「城市規劃設計傑出獎」)。
鄭東新區的基本計劃是日本著名建築家黒川紀章策劃的(舊市街の東部(鄭東地區)に50萬人規模の新都市建設が計畫されている。なお、この新都市建設の計畫案は建築家の黒川紀章の立案である )。 鄭東新區遠景概念規劃范圍150平方公里(其中起步區33平方公里),西起原107國道,東至京珠高速公路,北起連霍高速公路,南至機場快速路。共分六個功能區:
(1)CBD,是鄭州市的中央商務區,也是鄭東新區的核心區,規劃面積約3.45平方公里,是由兩環60棟高層建築組成的環形城市,內環建築高80米,外環建築高120米,兩環之間是繁華、舒適的商業步行街和24小時不夜城。環形建築群中間布置有國際會展中心、河南省藝術中心和高達280米的會展賓館等標志性建築。
環形建築群的中間是橢圓形的中心公園,由中心湖、標志性建築和綠地組成。橢圓形中心公園內布置了國際會展中心、河南省藝術中心和鄭州賓館等標志性建築。國際會展中心由展覽中心、會議中心和多功能大廳組成,第一期工程約 22 萬平方米。與其相連的鄭州會展賓館是集商業、休閑、辦公、五星級酒店和觀光旅遊等多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建築,由主樓和裙樓兩部分組成,總建築面積約24萬平方米,其中主樓共63層,地上60層,地下3層,總高度為280米,主樓曲線與「嵩岳古塔」吻合。金黃色河南藝術中心主體外觀酷似陶塤。
CBD 的中心湖通過運河與CBD 副中心的湖泊公園相連接,船舶、遊艇穿梭其間。高層建築林立的環形城市將使 CBD 成為世界上獨具匠心的新型城市中心區。
截止2007年底,共完成投資約105億元人民幣,開發面積3.45平方公里,完成建築面積約300萬平方米,入住人口2萬人,圓滿完成了「五年成規模」建設目標,內環30棟高層全部開工建設,外環28棟高層開工建設,內外環34棟高層投入使用。鄭州國際會展中心成功承辦了多場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展會,為鄭州會展經濟的騰飛創造了新的契機。河南藝術中心全面完工投入使用。280米高的鄭州會展賓館完成樁基工程。商業步行街建設加速推進。區域內公共配套設施基本到位,農業銀行河南省分行、新華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分公司等金融單位和白象集團、深圳航空、三菱重工、外運發展、金山化工、黃河旋風、中孚實業、鄭州糧食批發市場、萬達期貨等企業等400多家單位相繼入駐,構建區域性金融中心。中央商務區金融、會展、商務、文化中心作用日益明顯。中央商務區已成為環境優美、設施齊全、功能完善、繁榮興旺、和諧宜居的現代化新城區,也是河南省城市建設的靚點、鄭州市經濟發展的形象,受到了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贊揚和肯定。在第四屆中國國際金融論壇上,鄭東新區CBD(中央商務區)被稱為「中國最具投資價值CBD」之一。
(2)商住物流區,是CBD的功能支撐區,規劃面積約23平方公里,是以機關單位、公益設施、現代服務業及批發、物流、居住等功能為主體的綜合區。
伸入龍湖的半島,為CBD副中心,面積約48公頃。CBD副中心是由寫字樓、賓館和特色住宅等組成的另一個壞形城市,其間有湖中湖,是商務、居住、旅遊、娛樂及休閑的勝地。
CBD與CBD副中心通過一條約3.7公里長的運河相連,兩岸是40米高的建築,以商業、文化、居住等功能為主。建築外側依次為15米、20米高的多層居住區。 CBD與CBD副中心這兩個令人耳目一新的環形城市通過如詩如畫的運河緊密相連,構造出一個中國傳統文化的「如意型」。這是鄭東新區的圖騰,也是鄭東新區的鮮明個性。它將使入住的市民萬事如意,進駐的商家平添吉祥。
截至2007年底,商住物流區累計引進項目109個,其中89個項目開工建設,36個竣工投入使用;在建及建成面積累計達到800萬平方米;累計完成投資109.6億元。
30多家行政事業單位先後入住,形成了以金水東路為軸線的行政辦公區;一大批中高檔住宅小區陸續投入使用,基本構築了以黃河東路和商鼎路為交叉的人居新社區;紅星美凱龍家居廣場等多家賣場形成規模。
鄭州國家干線公路物流港、鐵路集裝箱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工程等成為帶動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以商都路沿線為軸線的物流產業帶初步形成,並逐步向周邊地區輻射。
鄭州市圖書館新館、鄭州市奧林匹克體育廣場等重點項目逐步啟動。
一個區位優勢明顯,人流物流活躍,信息資金流暢通,具有較強輻射力、聚集力的綜合區基本展現。
(3)龍湖區,規劃面積約40平方公里,其中龍湖規劃面積約6.08平方公里左右,是鄭東新區規劃的點晴之筆,與流經市區的幾條河流、鄭州國家森林公園等構成城市生態區。伸入龍湖的半島為CBD副中心,規劃面積約0.48平方公里;CBD副中心是由高度為100米的寫字樓、賓館和特色住宅等組成的另一個環形城市,其間有湖中湖,是商務、居住、旅遊、娛樂和休閑的勝地。CBD中心和CBD副中心通過3.7公里長的運河相連,形成一個「如意」型,運河兩岸是45米高的建築。
該區域歷史上曾是沼澤地,地勢低窪,長年積水,現在大多是魚塘。龍湖區與流經老城的金水河、熊耳河、七里河、賈魯河、東風渠等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城市生態水系。按照水系專項規劃,利用東風渠引入的黃河水、賈魯河水、豐富的地下水形成龍湖。湖區通過每年4次的水體循壞,其水質可達到國家景觀和娛樂B類標准,湖區循環排水則用於鄭東新區的工業用水及農業灌溉。
根據專項經濟測算,龍湖建設所需經費可以通過龍湖地區土地升值來解決,平衡有餘。龍湖的開挖,既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和小氣候,增值旅遊產業,優化人居環境和城市景觀,又能夠防洪排澇,實現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的統一。
龍湖是鄭東新區規劃的點睛之筆。龍湖區規劃面積約40平方公里,其中龍湖規劃水域面積約6平方公里,根據中原文化關於龍的傳說及湖的形態而取名。龍湖區與流經老城的金水河和熊兒河、賈魯河、東風渠等形成完整的城市生態水系。沿河流兩岸布建河川公園,形成貫穿全市的生態走廊。根據國內外專家對龍湖水質保護研究的成果,龍湖管理運行將綜合運用黃河引水、大氣降水和地下水補充,利用暴雨徑流、水質控制,使水質達到身體可接觸水平。2005年4月24日,來自全國的知名城市規劃專家對鄭東新區龍湖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進行了評審。按照規劃,龍湖地區主要由三大功能區組成:龍湖北部和南部片區及村莊安置區主要以居住用地為主;副CBD區是由旅遊設施、休閑娛樂設施和商業設施、高層復合式設施組成的休閑 娛樂區;人工運河兩側以商業服務區為主。
龍湖區規劃總居住人口規模為34.8萬人,其中龍湖北區安排居住人口21.8萬人,龍湖南區安排居住人口13萬人。鄭東新區的CBD和副CBD通過人工運河形成一個「如意型」,伸入龍湖的半島為CBD副中心,面積約1.07平方公里,是由高度為100米的寫字樓、賓館和特色住宅等組成的另一個環形城市,其間有湖中湖,是商務、居住、旅遊、娛樂和休閑的勝地。
根據專項經濟測算,龍湖建設所需資金通過龍湖地區土地升值來解決。龍湖的開挖既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和小氣候,增值旅遊產業,優化人居環境和城市景觀,又能夠防洪排澇,實現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的統一。
龍湖地區規劃為多層和高層住宅。通過導入傳統的四合院和九宮格布局,巧妙的把中國傳統建築風格與現代建築理念結合起來,體現了傳統與現代的共生。目前龍湖地區可研階段地質勘察等生態水系前期相關研究工作已完成。
(4)龍子湖高校園區,規劃面積約22平方公里,主要由高等院校組成。高校園區內規劃有龍子湖,取「望子成龍」之意。湖面伸入各大學校區,湖中有近兩千畝的湖心島,島上規劃有圖書館、體育場等公共設施。龍子湖通過運河與龍湖及其他河渠相連,是鄭東新區生態水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為高校園區的莘莘學子們創造了優美獨特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截止2007年底,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河南中醫學院、河南教育學院、河南廣播電視大學、華北水利水電學院、鄭州廣播電視大學、河南職業技術學院、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等八所高校新校區已投入使用,累計完成投資20.94億元。開工建築物131幢,總建築面積108萬平方米。已竣工投入使用建築物119幢、總建築面積85.2萬平方米,入住師生累計達6萬 人。
科技園區位於龍子湖區的東南部,規劃面積約10.7平方公里,主要用於安排科研院所和研發機構,致力於開發IT、科技研發等高新技術產業。進入科技園區的高科技企業經認定可享受國家關於高科技產業的優惠政策。國家863計劃鄭州創新基地——電子27所基本竣工。
龍子湖區已發展成為河南省新的人才輸出地、技術產出地,為鄭州市乃至河南省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及技術支撐。
(5)科技物流園區,科技園區位於龍子湖區的東南部,規劃面積約10.7平方公里,主要用於安排科研院所和研發機構,致力於開發IT、科技研發等高新技術產業。進入科技園區的高科技企業經認定可享受國家關於高科技產業的優惠政策。國家863計劃鄭州創新基地——電子27所基本竣工。
(6)國家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面積約50平方公里,已開發15平方公里左右,是鄭東新區的工業支撐區。
六個功能區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使鄭東新區成為既有優美的生態景觀、人居環境和良好的城市形象,又兼具強勁產業支撐和雄厚發展實力的新城區。
目前,開發區基礎設施覆蓋面積13平方公里,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45億元,其中基礎設施投資23.4億元,共修建道路60餘公里;日供水能力達到20萬噸以上;總供電能力達到30萬千瓦;開發區自建環保型燃氣熱源廠,供熱能力每小時達58蒸噸;區內具備10萬門程式控制電話裝機容量,國際互聯網出口帶寬1000兆;區內建有鐵路專用線,已開通的7條公交線路通達市區,並在區內開通了公交環線,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道路、電力、通訊、供水、燃氣、供暖和交通網路。
按照「一區多園」的發展思路,開發區規劃建設有河南鄭州出口加工區、河南省公共保稅中心、河南留學人員創業園、鄭州高新技術創業中心4個國家級政策園區,信息產業園、汽車工業園、南部外商投資集中區3個產業園區,形成了良好的產業導向。區內累計引進各類項目和注冊企業1500個,荷蘭飛利浦、德國MAN、德國敦豪、韓國LG、日本日產、美國聯邦快遞、百事可樂、台灣台塑等世界500強企業,中鋁集團、希望集團、安彩集團、宇通客車、海馬汽車等國內知名企業先後入區興業,初步形成了汽車及零部件製造、鋁產品深加工、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等主導產業。
未來,經濟開發區將圍繞建設「開放型現代化工業新區」的發展定位,按照 「工業立區、科技興區」的發展戰略,充分利用區位和資源優勢,培育新產業、發展支柱產業、扶持傳統產業,重點打造產業園區,帶動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
一、以海馬汽車整車生產和配套項目為龍頭,建立汽車工業園,引進零部件加工配套項目,園區遠期規模實現產值200億元。
二、以中鋁板材項目為龍頭,建立鋁加工工業園,園區規模實現產值100億元。
三、整合傳統產業,開發現有資源。通過引中國龍工橋箱、中科英華等國內外工程機械製造知名公司,推進區內機械裝備製造業發展,實現產值100億元。
四、以南部外商投資集中區為平台,加快日本中小企業工業園洽談成熟的日新精工、雙日株式會社、川島機械、桐林木業、日本榮寶等9個投資主體的12個項目入住園區;積極推進日產10萬台生產基地建設;強力引進年產200萬箱的煙廠生產基地,園區規模實現產值300億元。
五、是以晶誠科技園集成電路生產項目和安彩液晶基板項目為龍頭,建立信息產業園,重點引進集成電路、顯示器件的設計、生產、封裝等上下游產業鏈項目,園區規模實現產值100億元。
六、是以綠色能源(瓦斯利用)開發利用、開采設備製造、大功率LED照明器件、生物燃料、雅士利豆奶粉加工基地等環保、節能、減污項目為龍頭,建立綠色生態園,園區規模實現產值100億元。
通過產業培育、產業招商、產業服務,經濟開發區將努力建設成為一個以高新技術產業、現代製造業、出口加工企業為支撐的經濟園,一個與國際慣例接軌、與現代市場經濟接軌的創業園,一個人居環境優雅、社會和諧發展、充滿生機活力的生態園,為區內客商和職工群眾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規劃引入先進的城市發展理念,風格獨特,靚點突出。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
一、是生態城市。通過道路、河渠、湖泊的綠化建設構建生態迴廊,並將龍湖生物圈與嵩山生物圈、黃河生物圈有機相連,形成生態城市。
二、是環形城市。通過規劃科學、布局合理的環形道路及CBD和CBD副中心的環形建築群形成了一個獨具魅力的環形城市。
三、是共生城市。新區規劃重視城市發展與自然生態保護相協調和保持歷史、現實與未來的延續性,體現了新區與老城、傳統與現代、城市與自然、人與其他生物的和諧共生。
四、是新陳代謝城市。借用生物學的概念,通過組團式發展、營造良好的生態系統,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體現了新陳代謝的理念。
五、是地域文化城市。規劃體現了東方文化特別是中原文化特色,根據龍的傳說及湖的形態,把規劃中的人工湖取名為龍湖;CBD和CBD副中心兩個環形城市,通過運河連結,構成象徵吉祥和諧的巨型「如意」;六棱塔形的會展賓館及引入我國傳統的「四合院」、「九宮格」式建築理念的商住建設等,彰顯出濃厚的傳統文化內涵、鮮明的城市個性和獨特的城市空間形象。

『伍』 鄭州市有多少個區縣

截至2019年,鄭州市轄6區5市1縣,分別是中原區、二七區、管城回族區、金水區、上街區、惠濟區、鞏義市、滎陽市、新密市、新鄭市、登封市、中牟縣。具體介紹以下幾個區縣:

1、二七區

二七區是河南省省會鄭州市的中心城區,因紀念1923年2月7日京漢鐵路大罷工而得名,位於鄭州市中心西南,東接管城區,西與中原區、滎陽市毗鄰,南連新密市、新鄭市,北鄰金水區。

2、管城回族區

管城區是河南省省會鄭州市的中心城區,因是春秋時期管國都城所在地而得名,也是鄭州商都歷史文化城區所在地。管城區轄區總面積204平方公里。

3、上街區

上街區位於鄭州市區西部,北臨滔滔黃河,南依巍巍嵩山,東距鄭州市中心城區38公里,西距十三朝古都洛陽80公里,位於鄭洛工業走廊的黃金分割點。

4、惠濟區

惠濟區是河南省省會鄭州市的中心城區,惠濟區位於黃河南岸,擁有距離鄭州中心城區最近的自然山體—邙山,北依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全區600萬株樹木、6.4萬畝森林面積,是河南省「平原綠化高級達標先進區」和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建設試點」單位。

5、中牟縣

中牟縣是河南省省會鄭州市的下轄縣,鄭州市東部新城組成部分,古稱圃田、牟州,地處中原腹地、黃河之濱,西鄰省會鄭州市中心城區,東接八朝古都開封市。

『陸』 關於朱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關於朱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寫回答 有獎勵 共25個回答

熱心網友
2020-03-07

一.問題的提出回 我覺得姓氏是一種文答化,很值得研究。於是,我對朱姓的歷 史和現狀做了一次調查。
二.調查方法 1.查閱相關書籍,上網瀏覽。 2.問爺爺,搜集相關的關於朱姓的資料。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體內容 書籍、報刊 朱姓的來源 朱姓的來源是出於曹姓。 書籍、報刊、教科書 歷史上的朱姓名人 朱德、朱熹、朱元璋、朱亥、朱自清….. 上網 朱姓人口數量 據統計,目前朱姓人口總數已有十六萬多人。 爺爺的講述 朱姓的族譜 爺爺他是朱元璋第29代。 ….. ….. ….. 四.結論 1.我國的朱姓源遠流長。此姓出自曹姓。以國為氏。據《元 和姓篡》和《通志。氏族略》雲。周武王封曹挾於邾國(金山東鄒縣)。後被楚宣王所滅,其遺族以原國名去邑為朱氏。 2.在歷史長河中,朱姓人才輩出。有明朝創始人朱元璋,中國 人民解放軍創始人朱德,大詩人朱熹,魏國的勇將之一朱亥….. 3.據統計,朱姓在中國有十六萬多人。

『柒』 焦作的主要歷史文化和人文特色

您好!斷雲澤為您解答:
這里是人類始祖的發源地,有盤古開天地、華夏祖版先伏羲女媧成婚、女權媧補天、軒轅黃帝祈天破蚩尤、大禹治水等神話傳說。原始社會末期,位於黃河流域中游的懷川文明就吸引著四方百族,成為華夏民族發祥地的中心地帶。 這里是商湯革命的起始地;是武王伐紂的前沿根據地;是後漢光武中興的大本營;是「正始玄風」的策源地和以八封為靈魂的太極文化的產生地;是水利文化、度假村文化之根所在;是中國46姓和日本的坂上、大藏、原田三姓之根脈地。 神農祭天處、嘗百草處、葯王孫思邈活動遺跡等,顯示著古代農業和醫葯的起源。出土眾多的陶瓷文物及當陽峪陶瓷遺址,顯示著懷川是發達的陶瓷文化之根;由大禹首次頒發的《夏小正》是中國的歷法之根,發源於陳家溝的太極拳、月山寺的八級拳和凈影寺的猿拳,證明懷川是中華武術之根,這里還是道教中心和佛教聖地。
希望您滿意!來自團隊 新蘭史海

『捌』 關於傅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一、傅姓追根溯源
(一)單字姓之傅。來源有五:
1、出自殷商名相傅說的後裔:相傳自從盤庚將商都遷至殷墟(今河南安陽小屯村)以後,商朝只是興旺了很短一個時期,等到商高宗武丁即位時,國勢衰微,武丁決心振興朝綱,可是舉目朝中, 卻找不到一個能協助他改革國政的大臣,一直為此憂慮。有一天晚上武丁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叫「說」的聖人,那人背有點駝,身穿粗麻布衣,胳膊上拴著繩索,狀如囚徒模樣。天帝對他說:「這就是你要尋找的聖人。」武丁醒後,令人按夢境中說的模樣畫成圖像,命群臣四處尋訪夢中的聖賢,結果在虞虢(音y』渝 gu?國)之界一個叫傅岩的地方(在今山西平陸縣東南)找到了一個叫說(音yu?月)的奴隸,便將說帶到朝中。他向武丁提了不少好建議,武丁便 任命他為宰相。傅說執政以後,修政行德,使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得到了迅速發展。武丁在位59年,這個時期達到了商朝後期的極盛時期。武丁也因此被譽為「中興明主」。「說」因居於傅岩(傅險),「故遂以傅險姓之,號曰傅說」。傅說的後代遂以地為氏,史稱傅姓正宗。
2、出自國姓:古有傅國(故城在今山東棗庄南50里),舜裔之地,故以國為氏。
3、出自姬姓:黃帝裔孫大由封於傅邑,故其子孫便以地為氏,也稱傅氏。
4、出自賴氏改傅姓:據《賴氏族譜》所載,賴氏族人也有為楚靈王所害,改羅、傅二氏的,以其毗鄰,兼有姻戚關系,因有賴、羅、傅聯宗之說。
5、部分滿洲貴族改姓傅:如傅恆,滿洲鑲黃旗人,本姓富察氏;傅開,滿洲正白旗人,本姓郎佳氏,傅臘塔,滿洲黃旗人,本姓伊爾根覺羅氏。
(二)復姓之傅
如:傅佳、傅柳、傅能、傅特、傅餘、傅其(如:傅其芳,我國著名乒乓球運動員)、劉傅;傅察拉、傅錫哩、傅維克、傅索忒(音tei、tu‰推)等等。
而劉傅復姓的來歷,還有一段難忘的故事:據廣東省茂名市政協教科衛委員會主任劉傅皆喜先生提供的資料稱:明末弘治戊申年(1488),大始祖傅騰宵為翰林院庶吉士,妻謝氏,生六子。次子傅鸞,號鳴鳳者,即劉傅氏之始祖。傅鸞應廣東韓榜之召,從原籍福建上杭縣珠璣巷大城偕妻及弟向當局領取文書。由於擔心路途遙遠,三人孤單,復邀盟兄劉榮作伴。他們一行四人至廣東途中,傅鸞不幸病故。此時,傅鸞之妻身懷有孕,後生子麗川,而劉榮之妻不育,乃托其撫養,麗川長成後,不忘劉榮養育之恩,便一身承二姓宗祧,故劉傅復姓從此產生。劉傅之姓,原聚居在廣東省化州市、廉江市和廣西的陸川縣交界處,方圓百里有餘。經五百餘年的播衍遷徙,現在全國及海外一些地方均有分布。《劉傅氏族譜》已修編過四次,最近一次於1987年續修。據不完全統計,姓劉傅者,全國約有六萬人口之多。繁衍最快者,在廣東省化州市長岐鎮下山管理區,已有二十六代。
(三)少數民族傅姓
據目前掌握情況,我國少數民族傅姓有:蒙古族、藏族、回族、苗族、彝族、壯族、滿族、侗族、瑤族、黎族、土族、畲族、土家族、納西族、錫伯族、赫哲族、僳僳族等17個。
以回族傅姓為例:據《中國回族姓氏溯源》記載:傅姓先世系阿拉伯人,隨萬葛思應唐王之求來中國平定「安史之亂」留居中國,進入廣西,始祖宏烈於明末清初由江西任廣西提督軍門,又於十六年至十九年(1677-1680年)任巡撫,殉職後葬於臨桂舊村滾獅嶺,後裔定居舊村,成為傅姓一族。目前,傅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廣西、雲南、河北等地。
(四)客家傅姓
客家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分支。客家民系是歷史移民的產物。客家人根在中原。那麼,什麼是客家人呢?可以這么說,客家人是漢民族的一支重要民系;客家人是漢民系獨特而穩定的群體,客家人的聚集地為贛南、閩西、粵東三角區;客家話是客家人的獨特語言;客家人有特殊的客家文化和習俗;客家人具有獨特的客家精神。概括地說,客家人是由於歷史原因形成的漢民族的獨特穩定的一個民系,他們具有共同的利益,具有獨特穩定的客家語言、文化、民俗和感情心態(即客家精神)。凡符合上述穩定特徵的人,可以稱為客家人。
目前,全世界有客家人約1億人,除500萬海外客籍華僑華人外,尚有約8800餘萬客家人居住在中國大陸及港澳台。據有關資料,客家人在中國聚居地區,共有17個省市區,203個縣市,其中純客家縣34個,非純客家縣169個。
廣西14個地級市現約有500多萬客家人,其中有部分客家傅姓族人,散布於合浦、防城、欽州、博白、浦北、陸川、靈山、寧明、崇左、扶綏、邕寧、玉林、橫縣、北流、容縣、武鳴、貴港、賓陽、滕縣、桂平、平南、武宣、馬山、蒼梧、梧州、來賓、象州、全秀、柳州、紹平、蒙山、鹿寨、宜山、賀縣、鍾山、柳城、環江、河池、荔浦、平樂、陽朔、羅城、融水、融安、三江、鳳山等47個縣市。
(五)「賴、羅、傅」三姓聯宗之謎
據史料記載,賴、羅、傅同屬姬姓,原均聚居於河南地帶,毗鄰而居數百年,彼此有姻親關系。楚靈王(公元前540年-529在位)崛起,欲滅賴、羅、傅三國大肆殘殺之時,賴國人為了逃避殺戮,便改羅、傅;其後羅國被滅,楚長殺戮如故,羅國人也多改姓依附於賴、傅;傅國最後仍然難逃厄運,其國人也便改領隊於賴、羅。等到天下太平時,賴、羅、傅已歷時數代,子孫眾多,混淆不清,大家決定不再恢復原姓,並立下「三姓不通婚姻」,的規矩,以表示血脈相連、同祖連根之意。在福、廣東、台灣和東南亞等地,賴、羅、傅三姓的人相見時還會以「親堂」相稱。
1980年,各國華人賴、羅、傅三姓,在新加坡正式成立了「世界賴羅傅宗親聯誼會」。宗旨是:聯絡和地宗親情誼,互通信息,促進世界賴羅傅宗親在工商業方面之聯系與合作。決議每兩年在各地舉行一屆代表大會,不常設機構,由各地輪流主辦,接辦團體就是聯誼會的聯絡中心。從1982年首屆世界賴羅傅宗親聯誼會代表大會在菲律賓馬尼拉舉行以來,至今已召開十四屆代表大會。2008年11月首次在中國福建泉州舉辦了世界賴羅傅宗親聯誼會第十三屆代表大會,2010年8月在印度尼西亞雅加達召開了第十四代表大會,2012年世界賴羅傅宗親聯誼會第十五屆代表大會,將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舉行,我作為此次大會籌委會的組成人員之一,特邀請在場有識之士屆時到會指導,並一睹大會的盛況!
(六)「 傅」姓與「付」姓考辨
據《中國姓氏辭典》記載,「付」不同於「傅」氏。明人有付吉,永樂年間為監察御史,後升任按察副使,河北大城人。付氏在歷史上極罕見。《中國人名大辭典》僅有1例。歷史來源:據《元和 和姓纂》所載,為春秋時鄭國史官付之後。地望分布未見記載。又據《中華姓氏大辭典》記載:付姓來源有三:遼寧沈陽錫伯族付佳氏,漢姓之付;「付佳」為滿州八旗傅佳氏之異譯;納西、土家、滿、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分布很廣。大陸很多地區把「傅」寫成「付」,致使姓付人數很多。傅、付為兩個不同的姓,不應把傅寫成付。此外,復姓中的漢族劉傅之姓是如此,那些把「劉傅」誤為「劉付」之姓的,都是錯誤的。目前,我國只有「劉傅」之姓,沒有「劉付」之姓。
從上述可以看出,「傅」為「付」是兩個同音不同漢字的姓氏,絕不能混為一談,更不可將「傅」誤認為或誤寫為「付」。據眾多資料表明,當今要查找到真正的漢字「付」姓和漢族「付」姓,實事難事。然而,目前一些把「傅」姓專承為「付」姓的事和人,實在是令人擔憂。例如《四川省高級專家名錄》書中收錄傅、付名人共265人,其中「付」姓75人,占入錄傅、付名人總數的20.8%;又如:「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漢字整理室編的《漢字姓氏人名用字分析統計》,在四川省地區抽樣的25239人中的傅、付人數共58人,其中「付」姓的就有54人,佔93.1%。從上述事例可以看出,其中有些傅姓人因受簡化漢字的影響,而把「傅」姓簡寫為「付」姓,甚至有的搞不清楚自己究竟是姓「傅」還是姓「付」?更令人吃驚的是,有的人明知自己姓「傅」,然而戶口簿、身份證、名單冊上基本上全寫的是「付」,實在使人不可理解。
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袁義達、杜若甫兩位專家在《中華姓氏大辭典》(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年10月)作者序言中這樣寫道:姓氏不要簡化,195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有關停止使用異體字的聯合通知及1964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教育部有關簡化字使用的聯合通知中,就已提到姓氏可以不簡化。但這些年來「姓氏不要簡化」這一重要原則未受到足夠的重視,許多姓氏仍然普遍簡化,以致相互混淆。
姓氏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產物。它關繫到人們的社會交往、政治生活、經濟聯系、文化活動、傳統習俗等各方面。傅姓代代相傳三千多年,可謂源遠流長,縱貫如一。這是傅姓族人為之驕傲的,也是中華家庭文化、民族文化和炎黃文化的體現。因此,特別向傅姓人提出,一定要尊重歷史,尊重事實,不忘先祖之「根」—傅。
二、傅氏始祖傅說的主要功績
傅說(公元前1335—1246年)。傅說是我國上古奴隸社會、殷商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和建築科學家,早於孔子800年前的我國第一位聖人,被敬尊為「夢父」、「寢父」、「天神」。傅說的主要功績有:
(一)創造發明,版築技術。傅說創造發明「版築」(以兩塊木板相夾,中間填充濕土,以石杵(ch「)搗實,築成土牆)營造技術,在我國建築科學史、交通史上佔用重要的一頁。
(二)《說命》三篇,曠世哲言。傅說為相以後,有一段與武丁之間的對話,史稱《說命》三篇(《書經》)。《說命》三篇分上、中、下三部分。上篇是敘述傅說初見武丁之過程,及對武丁虛心納諫的言論;中篇是傅說向武丁陳述治國方法,其中有傳頌千古的「非知之艱,行之惟艱」的哲理名言;下篇為傅說論學,武丁以伊尹為鏡子期望於傅說,傅說則以商第一代國君成湯為榜樣,誠求於武丁,兩人水乳相融,互相勉勵,各盡其道。實際,君臣對話,《說命》三篇,成為了武丁安邦治國的總綱領,從而形成了歷史上有名的「武丁中興」輝煌盛世。
(三)鼎力輔佐,武丁中興。傅說以奴隸身份一躍上升為地位顯赫的宰相,而被賦予很大的治國安邦權力,這在上古奴隸社會中,確實是殷商高宗武丁一樁了不起的、驚天動地的改革之舉。武丁執政期間,能誠心接受傅說的諫言,因此,傅說也盡心盡力地輔佐武丁大力刷新改革,使殷商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都出現了空前鼎盛的局面。
據傳,傅說輔佐武丁在位59年,耄耄之年榮歸故里,死後葬於山西省陸縣中條山麓馬趵泉下。
總之,傅說輔佐武丁,使殷商王朝成為世界上最文明、最先進、國力最強盛的大國之一。歷史上一些文人名士如屈原、庾信、李世民、杜牧、王維、胡曾、司馬光、蘇軾等,均撰文述作頌揚他的卓才德操。歷史上把傅說居住的傅岩(傅險)隱室命名為「聖人窟」,傅岩的澗水為「聖人洞」,版築的麥秸為「聖人秸」等,現在傅相祠遺址之旁,還有宋代鐫刻的「傅岩」和明清時期的「傅說故里」、「殷中興賢相傅公版築處」等碑刻,還有「傅說墓」、「馬趵泉」、「大臣村」、「侯岳」等遺跡。三千多年來,傅說故里人們建祠立碑,追念這位上古時期的偉人。今天海內外傅氏後裔-賴羅傅宗親。奉「版築」為族記,其居處多書有「版築流芳」、「版築居」等匾額,以揚先輩功德。
三、傅氏遷徙分布
傅姓在得姓以後,如同所有悠久的姓族演變史一樣,它的遷徙及分布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如今幾乎已遍布全國各地及海外的許多地方。
先秦時期,傅姓悄悄地活動於河南北部和山西南部一帶狹小的地區,到了秦漢之際,傅寬從漢高祖劉邦打天下,以功封陽陵侯,歷任齊相和漢丞相,傅姓的足跡已經踏上了山東,加上蜀中夜郎族傅姓和西羌傅姓的漢化,傅姓在漢朝已是甘肅、寧夏、四川的大姓,很快向西南的貴州、雲南、廣西等地遷移。至西晉時,傅姓已經北上河北,南下江蘇。渡長江進入浙江等地。唐朝末期傅姓隨中原南下移民潮進入福建。明朝時傅姓已分布於江南各地了,清初傅姓進入了台灣地區和東南亞各地。
宋朝時期(公元960~1279年),傅姓大約有29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38%,排在第五十七位。傅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約佔全國傅姓總人口的20%,占江西省人口的0.7%。全國形成了南方贛閩、北部魯冀豫兩大傅姓聚集地區。
明朝時期(公元1368~1644年),傅姓大約有44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47%,列為第五十位。明朝時期,江西為傅姓第一大省,約佔全國傅姓總人口的34%,占省總人口的1.1%。全國重新形成了浙贛閩、山東兩塊傅姓人口聚集地區,全國重心已由北向東南漂移。
當代傅姓的人口已達614萬,為全國第三十六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51%。從明朝至今600多年中傅姓人口由44萬增到614萬,大約14倍。全國人口增長了13倍。傅姓人口的增加速度略高於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目前主要集中於山東(13%)、湖南(11.5%)兩省,大約佔全國傅姓總人口的24.5%;其次分布於雲南(9.1%)、安徽(8.1%)、浙江(6.3%)、福建(6.2%)、江西(6.1%)、四川(5.6%)、河北(5.1%),七省的傅姓又集中了46.5%。山東為傅姓第一大省,占省總人口0.8%,全國形成了北山東、南湖南、西南雲南三塊傅姓聚集區。在近600年期間,傅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由東部向華中、華北的回遷已經大於由北向東南的遷移,同時,向西、西南的移民已經成為重要的移民流。

『玖』 焦作的主要歷史文化和人文特色是什麼

以焦作地區為主體區域的歷史文化,雖然至今還沒有一個明確、具體、權威的稱謂,可是,在其長期的研究過程中卻有不同的稱呼和說法,如「山陽文化說」、「覃懷文化」、「懷文化說」、「懷川文化說」、「河濟文化」、「河內文化說」等。盡管眾說紛紜,然而,焦作地區歷史文化獨特的地域性、發展的根源性、文化的原創性、轄域的一致性、史實的重大性、內容的豐富性、廣泛的包容性、思想的基礎性、影響的輻射性、延續的長期性等特性,彰顯著文明輝煌,卻不容置疑。下面,擇要述之:

一、獨特的地域性

焦作特有的地理環境,決定著其有獨特的歷史文化。今焦作地區,位於太行山脈與華北平原的過渡帶,北部父親般的大山----太行山和西北部的王屋山(二山一脈相承,前者是南北走向,後者是東西走向)抵禦著西北風的狂暴勁吹,是為「山陽大地」;南部是母親似的大河----黃河和偉岸的邙山,故稱「河陽之地」。

太行山,在我國的史籍中有諸多名稱,《列子》謂之「大形」,《淮南子》、《山海經》謂之「五行山」、「盤古山」,《隋書地理志》謂之「王母山」,《太平寰宇記》謂之「皇母山」、「女媧山」等。《括地誌》載:「太行數千里,始於懷而終於幽,為天下之脊。」

太行山是我國東部地區的重要山脈和地理分界線,聳立於今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間,北起北京西山,南達豫北黃河北崖,西接山西高原,東臨華北平原,綿延400餘公里,為山西東部、東南部與河北、河南兩省的天然界山。山勢北高南低、東陡西緩,大部分海拔在1200米以上,西翼連接山西高原,東翼由中山、低山、丘陵過渡到平原。從華北平原西望,山勢陡峻挺拔,山高林密,形勢非常險要。山西高原的河流經太行山流入華北平原,山地被沁河、拒馬河、滹沱河、漳河等切割,多橫谷,當地人稱其為「陘」。著名的「太行八陘」在河南省境內有軹關陘、太行陘、白陘,自古為河南地區進入山西高原的交通要道。今焦作境內的太行山地區,在古代歷來被視為兵家爭奪之要地。

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全長5464公里,是中國第二長河,僅次於長江,也是世界第五長河流。黃河從源頭到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河口鎮為上游,河長3472千米;河口鎮至河南鄭州桃花峪(直對北岸武陟縣嘉應觀鄉御壩村)間為中游,河長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為下游,河長786千米(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種說法,這里採用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偉人毛澤東說:「你們可以藐視一切,但是不能藐視黃河。藐視黃河,就是藐視我們這個民族。」可見,黃河之偉大,黃河在人們心目中位置之重要。

焦作地區,地處黃河中下游,是黃河走出高原、走出大山塑造的第一座城市。黃河在焦作市境內流經孟州(最西端是西虢鄉)、溫縣、武陟三縣市,境內河道長98公里,現年均流量1440立方米/秒。在焦作市境內沁河是黃河的最大支流 (沁河流經沁陽、博愛、溫縣、武陟四縣市,在武陟方陵匯入黃河),境內河道長80公里。

太行山層巒疊嶂;母親河淵源流長。焦作地區,自然風光,秀美壯麗。大山大河造化了焦作山水之大氣,成就了焦作文化之大勢。

《史記》中說,中原指的是「三河」一帶,即夏都河東、商都河內、周都河南,明確是指洛陽黃河段的南邊、北邊、西邊,即在今河南西北部,豫、晉兩省交界一帶。河南是中原文化的核心地帶,而焦作正初於這個核心之中。

二、發展的根源性
樹有根,水有源。關於中華文明的起源問題,長期以來多有論爭,但無論是「一元論」還是「多元論」,中原作為中華文明重要發源地的地位在學術界歷來是不爭的事實。河南在中華民族發展史和中華文明史中具有發端和母體的地位。
犄角懷川,雙陽大地,氣候溫和,水源豐富,土質肥沃,得天獨厚。這里良好的地域環境適宜人類生存、發展。

中華大地上的遠古人類很早就在太行山系中活動,繁衍生息。汗牛充棟的史籍記載,考古調查及發掘的1092處文物點和50000多件文物有力地證明:焦作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三河文化(河東、河南、河內)的發祥地之一;無論是焦作市城區,還是焦作轄區的邊緣地帶,焦作歷史文化連綿延續、發展不斷。目前已經發現的沁陽邘邰祖先洞、博愛漢高城和六堆峪、濟源王屋山4個地點的舊石器文化,說明距今5—3萬年前先民已在這里生息。據1960年《博愛縣志》記載:在漢高城村西山發現面積為1300多平方米的舊石器時代遺址,曾發現有石片、化石等。距今9—8千年前的裴李崗文化遺址有孟州子昌、沁陽捏掌和紫趙、焦作九里山、濟源長泉和邵原,不落後於全國同時期的考古文化,從遺址里出土了石耒、石鏟、石磨盤等。從這些工具來看,當時焦作地區的農業生產已有了較大的發展。之後的距今7—5千年前的30多處仰韶文化遺址和更多的龍山文化遺址的數量和水平於全國同時期的文化是齊頭並進的。特別是南水北調工程中發現的博愛縣金城龍山文化中期古城址,為全國獨一無二;溫縣徐堡龍山文化中晚期古城堡,面積之大、保存之完整、內含之豐富、築城技術之先進在全國少見。為研究龍山文化向夏文化過渡、城市等級制度和發展歷史、史前城市形態、我國文明的起源、國家的起源和形成、築城技術、古氣候、古環境、水利史(沁河和濟水的變遷)等諸多問題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這表明黃河和濟水孕育的文化在距今5000年前已率先進入文明時代。

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時代里,這里上演了一幕幕生動的歷史劇,留下了豐富的遺跡。從母系社會轉型為父系社會的三大部落的活動區域,是以黃帝為首的部落在濟源太行山西段的王屋山、天壇山地區(如黃帝祭天戰蚩尤等),以炎帝為首的部落在山西省高平市羊頭山和河南省沁陽市神農山地區,以蚩尤為首的部落在河北省的太行山一帶。太行山是中華文明的始祖地,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當黃河水經過大禹治理,順流入海後,濟源、焦作的懷川大地逐漸乾涸,人類先祖開始由山區到今華北平原活動、定居。原始社會末期,這里的「文明」就吸引著四方百族,這里成為華夏民族發祥地的中心地帶。

從中華文明史之源看,學術界關於人類文明形成的標志,主要有原始農業、城邑、金屬器具、文字以至國家的雛形,最能反映社會組織進化的就是城邑。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夏商周斷代工程都不約而同把重點鎖定在中原,經考古研究後發現,「黃帝」創業活動的重點地域即今靈寶西坡遺址、「禹都陽城」即今登封王城崗城址、「夏啟之居」即今新密新砦遺址、夏代中晚期都城即今偃師二里頭遺址、濟源原城遺址等規模大、等級高的中心城邑都在河南。焦作地區有新石器時期--漢的博愛縣西金城龍山文化城、溫縣徐堡龍山文化城、早商的府城古城址、夏商時期的溫國故城等等。這些考據證明,由黃帝開始的5000年文明史,起點就在中原地區。在此前後,生活在這里的先民們最早擺脫了蒙昧和野蠻,選育、栽培、收割和加工農作物,發展了原始農業;煉銅、製造工具,發明了冶金術;使用契刻符號圖畫文字記載表意,創造了文字;開啟了大規模城垣建築規制的先河,建立了城市;為國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初現了文明曙光。

從中華民族發展史之源看,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三皇五帝」,或者在河南出生和活動,或者在河南建都立業,經過夏商周三代融合,形成了華夏族,成為中華民族主體。由中華人文始祖衍生出了數以千計的姓氏,流布全國乃至世界的各個角落,其中大姓的絕大部分源頭在中原,據考證起源於河南的大姓有72個,而這其中起源於焦作的姓氏有46個。如:溫、覃、蘇、雍、鄂、於、樊、鞏、苟、蔣、卜、安、程、晁、陸等,甚至日本的板上、大藏、原田三姓也來源於焦作,系漢獻帝劉協的後代避難到日本後發展成的姓氏。

三、文化的原創性

焦作歷史文化對構建整個中華文明體系起到了一定的開創作用。無論是遠古神話、黃河水利文化,還是古老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文明肇造,乃至重大科技的發明與中醫葯學的重大發現,都烙下了深深的印記。這里是人類始祖和神話傳說的發源地。盤古開天地、華夏祖先伏羲女媧成婚、女媧補天、軒轅黃帝祈天破蚩尤、共工堙水、鯀障洪水、大禹治水等,在這里起源並廣為流傳。

先民們用石器「刳木為舟」,創造了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大禹治水已「陸行載車,水行載舟」。焦作,是大禹治水建立功勛的第一座豐碑;焦作,有萬里黃河千里長堤的第一個堤頭;焦作,有黃河河工引吭高歌的第一支號子。黃河北岸,一馬平川,草長鶯飛,揚柳堤岸,故渡人家,淳樸風情,展現出古老神秘的黃河文化、水利文化。

焦作地區與黃河南岸的鄭州至洛陽一帶,自古就是溝通大半個中國的水上運輸中樞。黃河、洛河、沁河、丹河、衛河、汴水等自然河流和隋唐大運河等人工河流交匯於此,發達的水路漕運為各地經濟文化交流提供了方便的條件,也譜寫了無數華麗的篇章。

這里,神農祭天處、嘗百草處、葯王孫思邈活動遺跡等,顯示著古代農業和醫葯的起源;出土眾多的陶瓷文物及當陽峪陶瓷遺址,顯示著懷川是發達的陶瓷文化之根;由大禹首次頒發的《夏小正》是中國的歷法之根;是以陰陽八封為靈魂的太極文化的產生地;是「正始玄風」的策源地。這里是商湯革命的起始地;是武王伐紂的前沿根據地;是後漢光武中興的大本營。發源於陳家溝的太極拳、月山寺的八級拳和凈影寺的猿拳,證明焦作是中華武術之根。這里還是道教中心和佛教聖地。

四、轄域的一致性

文化的發生、發展、繁榮,自然地理環境是其客觀條件;經濟發展和行政管理是其根本基礎和主觀要件。今焦作地域在夏朝禹分九州時,為冀州覃懷之地。這里不僅為國都所在地,而且還以此為大本營,積極向外發展,國力逐漸強盛。殷商時期,覃懷地區為其畿內地,而祖乙也曾都邢邱,即今溫縣一帶。盤庚遷殷後,該地區仍為其政治和經濟中心。在殷商甲骨文中,有「覃」的地名。覃地是商王來往和重要的田獵地,卜辭所記甚多,如「甲申卜:王其於覃」、「甲辰卜:翌日乙,王其於覃無災吉」。《尚書·禹貢》中說:「覃懷底績,至於衡章。」意思是說,覃懷這個地方治理的范圍,到橫著的漳河那裡。

西周時,這里為畿內地,是王室直接統轄的行政區域;東周時期稱南陽,先為畿內,後為晉所得,當時的范圍大概指今天的浚縣以西至濟源、太行山以南、黃河以北的地區。戰國時,這里屬魏、韓,置陽樊、溫、攢茅、向、懷、州、盟、扈、寧、卷等縣;秦實行郡縣制,這里屬三川郡,置懷、武德、波、山陽、州、溫、河陽、平皋、修武、野王、沁水等縣;歷代均有建制,且置縣大同小異。自東周至隋代,這里均置有懷縣;自唐至金,這里置懷州;元、明時,設懷孟路、懷慶路;清朝時,置懷慶府。從行政建制和歷史沿革來看,焦作地區自夏建制以來,轄區內曾有諸多縣制;「懷」由縣制為州制、為路制、為府制。從空間地域來看,轄區范圍逐漸擴大,超出了現代焦作地區的范圍,但焦作地區是其核心地帶。因此,焦作歷史文化的主體區域,是在北依巍巍太行、南臨滔滔黃河、西接逶迤的王屋山、東連廣闊的華北大平原這樣的一個范圍內。

五、史實的重大性
中原地區長期處於歷史舞台的中心,戰亂時期是必爭之地,和平時期是首善之區,許多史實在中華文明發展進程中具有標志性和引領性作用,司馬光說「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就是生動的寫照。古代,焦作地區曾是洛陽王都轄區;當代,洛陽是焦作地區西南的緊鄰。五千年文明史中,各路英豪「你方唱罷我登場」,既有決定王朝更迭的重大戰役,也有奠定宏圖霸業的諸侯會盟;既有牽動天下的治國方略,也有關乎興衰的重大改革;既有儒釋道法的思想巔峰,也有為推動經濟發展、加強政治統治開鑿的大運河;無不濃墨重彩地載入了中華民族的史冊。

如:大禹臨終時將職位傳給伯益,他的兒子啟出兵殺死伯益並建立夏朝,開創了以後歷代王朝由一家一姓世襲統治的先例,禪讓制由此被世襲制所替代,「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從春秋戰國一直到明清的2000多年中,這里經常烽火連天、干戈不息。公元前650年,齊伐晉,入孟門、登太行。齊桓公曾懸車束馬窬太行。春秋末戰國初,諸侯在這里會盟,留下溫縣盟書(沁陽盟書)。公元前263年,秦伐韓,在太行山「決羊腸之險」,一舉奪韓滎陽。公元前204年,劉邦被困於滎陽、成皋之間,他採納酈食其的建議,北扼飛狐之口,南守白馬(今河南滑縣東北)之津,終於轉危為安。新莽軍的河陽大戰。東漢元初元年(公元114年),漢安帝為防外敵侵犯洛陽,下詔在太行山南端36處要沖屯兵。曹操圍臨漳,袁尚輕易率軍東出太行,結果大敗於曹軍。晉太元十九年(公元394年),後燕慕容垂進伐西燕,屯軍於臨漳西南。西燕慕容永令全部人馬前去堵塞太行山口,慕容垂引兵自滏口進入,滅了西燕。隋末,李世民與竇建德相爭,李世民進據虎牢,使竇不能越過太行,李乘機佔領上黨,盡收河東之地。唐朝中期的河陽戰亂。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劉福通率起義軍越過太行山,火燒上黨。元將察罕粘木兒塞井陘、杜太行,遏制起義軍向北發展……

這些重大史實,對歷史進程具有決定意義,不僅左右著中原地區的發展,也事關全國的發展,在中國歷史發展中起著決定性的重大作用;對歷史發展具有長遠意義,不僅決定著古代中國的發展軌跡,也推動著現代中國的發展歷程,成為中華文明發展進步的不竭動力;對歷史興衰具有轉折意義,不僅彰顯著中華文明的繁榮發展,也反映著中華文明的曲折演變。

六、內容的豐富性
優越的物候和區位條件,長期的中心地位,使中原大地成為古代中國社會萬千氣象的折射鏡,使中原文化成為展示中華文明的萬花筒,焦作歷史文化作為中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表現出了內容豐富、涵蓋廣泛的特性。

焦作歷史文化里有人類的起源、物種的發生、社會的演變,有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等中國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具有標志性、關鍵性的重要內容。從遠古人類到現代人的演進和形成,都在這里留下了深深的足印,這里是人類演變的一個縮影;從將野生植物培育成農作物到將野生動物馴化成家畜家禽,與人類文明密切相關的動植物品種大多最早在中原地區選育成功。博愛縣西金城龍山文化中晚期遺址陶罐里儲存的小麥,對研究小麥在我國的出現和傳播路線,以及中原地區文明起源階段的人地關系演變,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夏代建立以前,善於養殖的雍人遷居焦作一帶,從事畜牧業生產;夏代初年,善於種麥的麥人遷居沁陽一帶,從事農業生產;井人在帝堯時代就開始了「鑿井而飲,耕田而食」的生活,夏末他們遷居懷地邢邱一帶,從事農耕生活,開創了灌溉農耕文化。殷商時期,焦作地區為商王朝重要的經濟中心。周時,覃懷地區為「邦內甸服」,其「甸服」之「甸」,乃是指收取租稅供給衣食之地。文獻中還有「天子之甸」的記載。因此,覃懷地區乃是供給天子衣食以及祭祀所需物品之地,是周王室的主要經濟支柱。焦作地區出土的西周銅犁頭,有力地證明了這里農業的發展水準。東周時期,該地區夏收小麥秋熟禾,一年之中,既有夏熟,又有秋收,表示土地已過渡到了連種制,並且創始了輪作復種制。輪作復種制的推行,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使該地區成為國家的經濟中心。不僅如此,隨著生產力的提高、產品的日益豐富,手工業發展,商業也異常繁榮起來。焦作地區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的銅柄鐵劍和一些銅鏡,映照出這里當時先進的工藝技術。《舊郡志》說:「太行北峙,沁水東流,近帶黃河,遠揖伊洛,舟車都會,號稱陸海。」《史記·貨殖列傳》說:「河濟之間千樹荻,坐以致富。」《鹽鐵論·通有》記載焦作:「富冠海內,皆為天下名都。」正因為如此,古代的焦作曾經成為洛陽向西北、東北聯系山西、河北的地區性大都會。《史記·貨殖列傳》說:「昔唐人都河東,殷人都河內,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王者所更居。」「三河」地帶締造了華夏文明。「三河」地帶乃是國家的經濟中心,而其中的「河內」地區也自古以來就是天下的糧倉、國家的經濟中心。農業的發達,手工業的進步,商業的繁榮,為該地區文化的發生、發展、繁榮提供了豐厚的物質基礎。
從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再到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中原地區最早跨入先進社會形態的大門。無論是政權更迭、制度創新,還是新的生產工具、生產技術、產業形態的產生發展;無論是主流意識形態的形成、藝術品種形式的豐富,還是重要軍事戰爭的發生、軍事理論的孕育和軍事人才的成長;無論是科技發明、科技巨擘,還是官辦的教育機構、民辦的著名書院、世人敬仰的教育大家,都可以在中原找到典型事件和代表人物。

我們參觀博物館,看到藏品顯示的特點是「多、全、土」等。「多」就是多種多樣,藏品極為豐富;「全」就是囊括各個發展階段、各個朝代;「土」就是在本地挖掘出土的最多。其它地方很多博物院、博物館,沒有像焦作這樣,其藏品都是「土生土長」的。

七、廣泛的包容性

通過經濟交流、戰爭討伐、人口遷徙、宗教傳播等眾多渠道,焦作歷史文化。吸納了周邊多種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實現了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觀念的全面融合與不斷升華,形成了兼容眾善、合而成體的特點。新石器時代,文化交流頻繁,文化融合深化。夏代建立以前,善於養殖的雍人遷居焦作一帶,從事畜牧業生產;夏代初年,善於種麥的麥人遷居沁陽一帶,從事農業生產。夏商周三代,洛陽以成為國家的都城、權力的中心,焦作地區成為聯系山西高原、伊洛盆地和華北平原的通道和門戶,是拱衛洛都的屏障。太行山羊腸坂道上的天井關、白陘關、王屋山上軹關,黃河邊上的孟津渡口成了軍事要塞;黃河、濟水、沁河、丹河(衛河上游)成了攻防天險,這種獨特地理環境的軍事戰略位置異常重要。夏文化就是越過孟津渡口北上,在沁河西岸建立都城---原,積聚力量,再通過軹關和天井關進入晉南擴展地盤的;先商文化就是從太行山東路南下至新鄉地區,商人看著奔流的黃河水(當時黃河未改道)無法通行,西折到沁河東岸長期定居下來,並在與夏人隔沁河對峙時建立了商軍事重鎮---府城。商人壯大實力後西渡沁河和濟水,跨黃河孟津渡口南下進入伊洛盆地滅夏。

商周之際,武王伐紂,從孟津渡黃河,在焦作地區整軍備戰(修武),焦作人民簞食壺漿迎侯明主(待王)……至今,焦作地區的許多地名都還見證著歷史文化的交融。

自春秋戰國以來,北方的少數民族不斷地經蒙古高原、山西高原向南遷移,北邊緊鄰山西的焦作,是北方少數民族到達平原的第一站。漢朝時,胡服、胡樂、胡舞、胡人食品已傳入這里,融入文化之中。

世界其他地區的宗教基本都具有排他性,但是作為外來宗教的佛教傳入中原後,卻被本土的儒道文化所接納,成為中原文化和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焦作地區和白馬寺隔黃河而望的東漢千載寺、北魏凈影寺、月山寺、圓融寺、萬善寺等等,都歷經風雨,長期興盛。

八、思想的基礎性

焦作歷史文化中的突出思想,如老子在溫縣東口悟的「道」、柳下惠的後人承繼的「和」、孔子的高徒卜商(子夏)闡發的「仁」,漢魏以來形成的孝道思想(24孝中焦作佔4例),魏晉南北朝形成的「玄學」等,都成為了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內容; 焦作歷史文化中的重大節氣、民俗活動,如自夏歷頒布形成的歲時節日、長期形成的婚喪嫁娶習俗等,都繁衍成為了中華民族的民俗活動。例如:我國傳承已久的九九重陽節登高遠眺、遍插茱萸、觀賞菊花的習俗就源於雲台山茱萸峰周邊地域,後來被國家定為「老人節」、民間稱為「孝道節」。一名著名考古學家說:中原以外的文化區都緊鄰或圍繞著中原文化,很像一個巨大的花朵。這些外圍的文化區是花瓣,而中原文化是花心。正是花心的不斷綻放,才形成了中華文化這朵絢爛的文明之花。

九、影響的輻射性

焦作歷史文化有著很強的輻射力和影響力。漢獻帝、山陽公劉協的後代遠渡日本,在那裡產生了三個姓氏。隋唐大運河永濟渠從焦作流向涿郡(今北京),過往的不僅僅是客商行人和船隻貨物,還有思想文化和遠征高麗的軍隊。著名的唐代思想家文學家韓愈,貶居潮州的時間僅7個多月,卻因驅鱷除害、關心農桑、贖放奴婢、延師興學等積極作為,贏得當地士庶的永久懷念,一代文豪,官名落而文名顯,潮州人甚至神化了的韓愈,以韓愈的姓命名事物在潮州比比皆是,古代命名的有「韓山」、「韓江」、「韓木」等,現今潮州市區仍有昌黎路、昌黎小學等,它們反映出潮州命名者特定的文化心態,以韓愈的姓和號命名,反映出潮州人至今對韓愈的懷念與崇敬。在潮州昌黎路中段,潮州博物館前,有一巍峨的石牌坊,建於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坊額題著「昌黎舊治」、「嶺海名邦」八字,流露出潮州人自古就有的因文化名流韓愈治潮而產生的自豪之情。潮州西湖公園內,涵碧樓後面山坡上,有一「景韓亭」,亭內正壁中有據說是韓愈所書而由清代潮州知府龍為霖主持摹刻的《白鸚鵡賦》石碑。潮州北郊韓江北堤旁有「祭鱷台」,潮州韓文公祠,始建於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遷至韓山,是一座歷史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祠宇。被潮州人視為潮州城的標志。韓愈極大地影響了潮汕文化。唐宋時期興盛的瓷都當陽峪,聚集數萬名工匠,因戰火變亂,一些工匠避難南逃到江西、湖南,技藝在當地逐漸流傳。明清時期興盛的「懷商」,足跡走到哪裡,便把精神面貌和經營理念展現在那裡,給世人留下了「十三幫,一大片,不如懷幫一個殿」 、「南京到北京,不如懷川精

閱讀全文

與商都歷史文化區規劃編制情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