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關歷史有哪些
興起西關從什麼時候開始崛起,查過史籍都找不著明白的說法,但西關最輝煌、最神氣的應在清末民初。那個年代廣州的所有經濟因素都集中在廣州的西部,這里有進出口貿易碼頭,有各種貨棧和倉庫,更有各國商業機構和洋行,著名的買辦基地十三行就在這里。中國最早的海關及廣東最大的郵政局也設置其中。更令人崇洋媚外的是西關南端的「沙面」,這里是英國人的租界。
在西方人大量來到廣州之前,西關僅僅是古老廣州城的城鄉結合部,那時西郊的荔枝灣和泮塘一片水鄉澤國,鄉民在池塘澤泮栽種蓮藕與香菱。西城牆根住著一些為古老城市服務的民工,他們入城賣菜,打掃街道,清倒糞便,就如今天的「農民工」一樣,干著城裡的各種粗活。
西關在廣州的城市發展中脫穎而出,這完全得益於西方的經濟入侵和它的地理位置。西關的南面是珠江內河最寬的白鵝潭,自廣州有城以來,這里便是水路交通的要地。清代的海防比明朝寬松,西方列強的商旅多通過白鵝潭進入中國的南方。皇朝時代沒有對外貿易政策,乾隆皇帝早就回
西關
答過英國人,說我中華地大物博,什麼東西都有,根本無須與英國互通有無,這就從國策上堵住了同西方人來往。但是,不管是明朝的海禁還是滿清的鎖國,都禁不住沿海人民同外界接觸。當明朝借了澳門給葡萄牙人,廣東與洋人的生意就沒有停止過。外國商人利用民間渠道,進行種種非法買賣,西關就是一個重要的口岸。清朝的高官一邊不想同外國人做生意,一邊又對西洋的玩意十分青睞。於是,千里鏡、時辰鍾、女人化裝品、高級官員用以護身的毛瑟手槍等等,便源源不斷地送往京城,西洋的珍玩成了南方官吏孝敬朝廷大官的佳品。後來清政府迫於時勢,同意和洋人做生意,但又不準在城裡進行。於是洋人便在白鵝潭的岸邊建起商館、碼頭,我們的祖先稱之為「夷館」。那些曾經大膽與洋人做買賣的商人,為了方便同洋人打交道,也在夷館的周圍建起商行,這就有了後來的十三行。乾隆對英國人傲漫無禮,後來證實不無道理,兩萬里外的英國怎可同中國互通有無。中國稍為開放之後的事實證明,英國人賣到中國的也不是什麼好東西,其中最有害的貨物就是鴉片煙。廣州一些商人在重利的驅駛下,冒死和洋人做這種生意,官員對這種狀況也只好隻眼閉隻眼開,有的甚至官商勾結。不過,當年廣州作為唯一的通商口岸,也吸引了全國的出口商品和商業人才,由此促進了廣州經濟的發展,造就了西關的繁榮。
衰落
西關從崛起到衰敗不到一百年,鴉片戰爭以後,朝廷割讓了香港和容許五口通商,西關就不再是中國唯一的口岸,但因它鄰近港澳,中國商人便從西關率先邁向國際,一些富商甚至到港澳殖民地與洋人合作。別看今日香港有高度的繁榮和現代化,可它一些著名洋行的發祥地就在西關。
到了民國,廣州的工商業仍以西關為主要陣地。廣州雖然曾經有過黃花崗的反清起義,但真傢伙到了推翻清政府的時候,廣州的「反正卻相當的和平,幾個文人在諮議局前宣布一下獨立就了事,因為廣東的大都督和它的軍政府都得到商界的支持。但是,民國以後的軍政府有如走馬燈一樣,變換得十分頻繁,廣州人民侍候不斷更換的新政府,就如跟著不斷改嫁的娘親,去侍候不同的父親。西關的商人,不能再忍受這些走馬燈政府的敲柞,於是同沙面殖民地的英國人聯絡,與其不斷跟娘改嫁,不如在租界找一個可靠的乾爹。在英國人的支持下,西關商人學習香港界成立武裝組織,史稱商團。香
西關
港變成殖民地以後,各國商人為保護在港利益,在港英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商人武裝,用以抗衡匪盜和鎮壓當地不滿殖民統治的群眾,這些武裝商人後來都被封為「太平紳士」。廣州的商會有了武裝組織,便處處不賣軍政府的賬,有時商團還強過軍政府軍,政府的糧響難以為繼。到了孫中山在廣州當非常大總統時,商會和商團竟和孫中山作對,煽動群眾反對政府,甚至發動叛亂。據史料記載,當年叛亂的商團在太平路搭起堅實的圍欄,從南到北,把廣州分成兩邊,甚至請出英國人來威赫孫中山。但是,孫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的革命理想得到多數廣東人的擁護,他聯合各方力量很快就平定了商團的叛亂。商團的失敗不但令商人武裝解體,更使原來的商會也無立足之地,攪事的商家不得不奔走亡命,或去香港或逃海外,從此西關的經濟就直線滑坡了。到了民國十七年,陳濟棠執掌廣東,經濟曾有過幾年復興,但無法回復先前的陣勢。隨後八年抗戰,廣州的經濟就頻臨崩潰了。
現今規劃
廣州市荔灣區政府在答復民革廣州市委員會的有關提案中透露,《西關傳統街區與荔灣區風情保護規劃》已經規劃部門審批通過,規劃首次劃定了「西關」的范圍:北至中山八路、中山七路、納入陳家祠,東至人民中路、人民南路,西南至珠江圍合成536公頃的區域。專家認為,該范圍基本涵蓋了西關舊城區域,包含了西關主要的傳統文化遺產。
2. 西關的特色
房屋特色 http://www.ilib.cn/Abstract.aspx?A=nfjz200203021
特色小吃http://www.myfb.com.cn/nosh/?m=1
廣州打造西關文化旅遊特色品牌
廣州市著力打造西關文化旅遊特色品牌。有著兩千年歷史積淀的廣州荔灣區將利用當地商埠、古剎、老街、名店、舊居、美食、書畫、曲藝、國醫、武術、民俗、收藏等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發揮西關風情和「水秀花香茶濃」的文化特色,加快推進歷史文化資源的挖掘、保護和利用。
今年早些時候,廣州市將城西的原芳村區和原荔灣區合並組成新的荔灣區。從而使有著「千年花鄉」、「嶺南盆景勝地」美稱的芳村區和擁有西關風情的荔灣區,得以在新的起點上整合人文、旅遊資源。
據新荔灣區區長劉平介紹,未來數年內,荔灣將努力建設成為富有嶺南文化特色的旅遊名區和水秀花香的生態城區。
在文物古跡開發方面,荔灣區將引入社會資金合作,將明清時期所建的荔灣文塔打造成嶺南「三雕(牙雕、玉雕、木雕)一彩(彩瓷)一綉(綉品)」的展示基地。同時發揮歷史人物康有為和武術技擊家李小龍的名人效應,將康有為舊時讀書的荔灣小蓬萊仙館辦成康有為史跡展覽館;將清朝時康有為所建的康家花園改造為「有為廣場";修復李小龍在廣州的祖居,並建成李小龍紀念館。
作為廣州市唯一跨越珠江、擁有「一河兩岸」的城區,新荔灣將「廣州一日游」中的品牌項目――「西關風情之旅」路線從原荔灣延伸過珠江到原芳村,將水網景觀建設與人文文化、河涌整治與歷史文脈結合起來,使其與富有歐陸情調的白鵝潭酒吧街等遙相呼應。並計劃引進社會投資建設集旅遊、觀光、休閑和娛樂於一體的「珠江魅力」項目,其中有高達150米的摩天觀光輪「巨眼」。
在廣州,有「養生保健到西關」之說。荔灣區是廣東唯一獲得「有中醫葯特色的全國社區衛生服務示範區」稱號的行政區。新荔灣區將繼續發揮中醫葯「簡、便、廉、驗」的特有優勢,並將遠近聞名的超大型「國醫館」開進原芳村。同時,荔灣區政府正准備籌資開設有中醫傳統特色的正骨治療門診,並設置李小龍武術研究室;修復孫中山先生曾經坐診的東西葯局,恢復冼基東「中醫街」。
3. 請問廣州的西關文化是一種什麼樣的文化,謝謝
廣州西關的社會歷史與文化背景
早在隋唐之際,廣州的西部地區就為中外商賈聚居之地。在蕃坊一帶,眾多各國商人"列肆而市",已經形成了繁華的商業與聚居區。從那時起,便開始推行較為自由的市場和貿易制度,同時完備的服務業也都體現出多彩的風貌,城市商業文化之傳統相當久遠。
到宋、元二代,廣州市舶貿易得到持續發展,許多異域文化不斷滲入。由於本地南越族文化能夠吸納自中原遷入本地的漢族文化,所形成的廣府文化形態也得到自身更新和發展。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隨著人員交流往來的增多也影響到廣府系地區和廣州的文化與風俗。這時的市民文化也在經濟發展和與外界交流的作用下趨於多層次化和多樣化,反映出廣州商業社會的開放式性格的一面。
明代廣州城內商業仍舊十分發達,商品豐富、人口密集,城南、城西是最繁華之地,城中眾多富賈巨商居住於此,從而形成特色鮮明的城市商業與住宅混合住區。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封閉了閩、浙、江三地海關,唯留廣州粵海關對外通商,即實行"一口通商",並委託建立於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的"十三行"協助管理廣州海關的對外貿易事務。這無疑極大地刺激了廣州的貿易發展,並為十三行所在地及鄰近地區城市經濟和空間環境的發展增添了動力。在此後的約150多年時間里,廣州的商業貿易得天獨厚的地位得到高度發展,對外交往日益頻繁。恰值此時,西方先進的天文學、數學、地理學、炮術、物理學、醫學、建築學、美術等方面的新成就,由西方的傳教士們先後帶入我國,其中大部分學科登陸我國的第一站便是廣州,使廣州社會文化進一步豐富起來。隨之而來的西方思想意識也相繼湧入,令人們眼界大開。
廣州西關地區的發展同以上這些歷史背景相關聯。進入20世紀之後,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范圍不斷擴大,道路拓寬。清代中期至民初,城區建設逐步突破原有舊城范圍,向東西開拓。1921年2月15日公布實施《廣州市暫行條例》,使廣州市城市現代建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也使廣州原有的城市結構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廣州市的西關地區,是指今荔灣區的人民路以西,六二三路以北,荔灣湖以東的區域。
在清代同治、光緒年間,稱城西太平門外為"西關"。當時該地大部分還是農村。由於內城區已滿足不了商業發展對空間的需求,光緒中葉的數十年間,紳士、富豪、商賈相繼在西門外的太平街至泮塘一帶大面積的置地建宅,此應為西關大規模建設之始。一方面這里為低緩的丘陵地帶,另一方面,又毗鄰十八甫、十三行商業區及沙面地區,建造居住區便於經商和手工業加工、生產。加之自然環境優美、物產豐富,更成為適合於居住的好地方。
西關地區由於進出口貿易及與內地的商業發展,手工業、商業人口不斷增加,對住宅建築的需求也急劇增多,進而形成了很多較為完整的"特色住宅"區,如開建於1862~1882年的寶華區,多寶區及寶源區等地。民國初年,廣州西關的商業文化和城市經濟進入成熟和平穩發展時期,而此時也是一個開放的、吸收西洋文化而融入自身傳統的時期。
現存西關建築真實地反映出本地文化的發展痕跡,代表著廣州本地建築與外來文化相融合而創造出來的特獨形式,也反映出地方建築形式發生突變的歷史。民國時期的特色住宅建築,一般在平面布局、立面造型等方面大體上仍保持古式大屋型民居的一套格局和法則,但由於政治制度的變革、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營造方式的近代化等因素的影響,建築的各個方面都有了一些變化,如樓層出現了懸挑陽台,建築的立面出現西洋古典樣式的柱式檐口與窗門的裝飾線角等等。
西關傳統住宅的基本類型與特徵
荔灣區西關傳統住宅包括以下幾種類型:
1、清晚期廣州舊民居,即通常所講的"西關大屋"。其平面布局是在廣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帶傳統的"三間兩廊"式多單位縱向組合的基礎上,吸取蘇州等地大宅中的廳、堂布局演變而來。
它的平面沿縱深方向排布、左右對稱地布置若干進房及天井、樓梯間、廚房等。在建築物主體的外側設有"青雲巷"(也稱冷巷),作為生活活動和出入之用,也能夠滿足輔助功能。正間以廳堂為主,中軸線明確而嚴整,沿軸線布置門廊--門官廳(門廳)--轎廳(茶廳)--正廳("神廳"或大廳)--頭房(長輩房)--二廳(飯廳)--尾房等。這種格局適合於封建大家族聚族而居,而且功能分區明確,內外界線嚴明,顯示出主人的身份。這種格局還反映當時居民生活形態。
2、除上述西關大屋之外,還有一種"五邊過"特大型住宅,它在屋旁、屋後附建有花園、亭閣和水榭等。其平面有五個開間,規模較大。但廣州目前已無實物存在。
3、相對狹小的中、小型民居--竹筒屋住宅類型的簡化樣式。其建築的進數不大,開間亦少,一般為一開間或兩開間,平面同大屋相類似,我們今天所見廣州荔灣區特色住宅建築中,有相當一部分屬於此類。
4、平面格局為傳統住宅竹筒屋的形式,而立面為中西合璧式樣的中、小型特色住宅。多為一~二開間,有的另闢一偏門,其內設上至二、三層的狹窄樓梯間,內部也有多層次進深。立面為青磚腳,即外牆貼水磨大青磚;基腳為花崗岩牆裙,門套及窗套也為花崗岩。上面二層陽台或出挑或與立面牆基本平齊,陽台欄桿的樣式豐富多變。在檐口部分用牛腿或疊澀,支撐出挑不大的檐板,已有不少建築已經逐步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或者木構與鋼筋混凝結構相組合。
5、完全西式風格的近代住宅。它的規模大,單棟,二~三層。外牆面用紅磚或水刷石。
在街區的布置上,由於城市用地緊張,建築都緊密排列,單體向縱深發展,橫向只佔較少的沿街面寬。所形成的小街坊雖然較為狹窄,但是其空間親切、尺度宜人。它的特色在於追求自由而實用的聚合形式,同時又受到商業氛圍的烘托。該地區傳統住宅的建設布局有以下特點:整體相聯,成片建造。大格局相類似,但局部和單體又不盡相同,細部形式各具特色。建築規模不大,多為二、三層高,面寬窄而進深大,尺度宜人。裝飾在簡單中求變、求異,雖同具一定的模式,但細部處理上又是千變萬化。街道空間狹窄而深長,寬度一般在4~5米左右。其內道路鋪砌條石,建有較完整的排水管道系統。各家多在門前種樹木,或者擺放盆栽花卉,對建築內的居民家庭內部來說街巷又是一處相對開放的公共環境。在陽台、檐口及屋面多種植花草方式使其趨向於自然化。而且在結構方式、構造方法,用材選料等方面體現出務實的追求。
建築布局聚集的緊湊性,可促使建築群落的小氣候形成,還為安全防範帶來方便,也增強了社區人居環境的親和力,使"居"融入社會空間,住宅對城市空間的擁有狀態大體呈現一種社會關系間的平衡。
目前較為集中的西關大屋群落分布在以下一些地區。
逢源路~寶賢南:寶源路;龍津西路~多寶街、逢源大街、三連直街、逢源路、逢源北橫街、逢源北街、逢源沙地一巷。
文昌北路:耀華大街、耀華東街(南北、東西)~耀華西街、寶仁坊、後耀華中(街)。
龍津東路~洞神坊、歷榮里:華貴路~華貴西橫街。
文昌南路~敬善里:長壽西路~鴻昌大街、毓桂三巷。
揚巷路~揚仁南、揚仁中:十八甫南路~冼基東、冼基西、雞欄街。
寶華路:十六甫東四巷、十六甫街。
寶華路:寶華正中約、寶慶新中約、十五甫正街。
多寶路:多寶坊等。
在那些區域內,隨處可見散布於各條街巷之中一些傳統住宅和老式建築,這些建築物原是外觀較為地道、形式典型而完整的西關傳統住宅。
通過以上描述我們可以將西關傳統住宅建築的特色歸納為以下幾點:
1、繼承傳統方格形街坊結構的群體布置方式,形成一種低層高密度的住宅格局。
2、平面緊湊、空間處理巧妙,對外相對封閉而內部通透、私密性較好。並較好的解決了南方濕熱氣候下建築在通風、採光、遮陽、隔熱等多方面的特殊要求。
3、立面造型、細部裝修和室內陳設方面體現濃厚的地方文化特色,並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
4、現實而大膽地積極汲取外來文化,並將其融入傳統建築之中。尤其在立面處理上,運用西洋古典建築裝飾元素,而建築的平面、剖面仍舊保持並發展了傳統住宅中的合理形制。
西關舊區的民居們都對自己所居住的傳統住宅和建築環境懷有一定的感情,都希望在未來的城市建設中既能夠使生活環境和居住條件得到相應的改善,而不是一種強行、生硬的拆離。他們特別希望這個城市能夠為他們找到一種自己所適應的、與原有生活狀態、文化內涵相類似的現代生活居住氛圍與環境。可以說,城市舊區的傳統住宅曾經實際地解決了居住者"居"的基本功能要求,同時也反映出其特殊的"文化型建築"性格。
文昌北路耀華大街及其街坊
耀華大街位於文昌北路西側。原居住者多為醫生、商人、粵劇藝人、華僑、報人、國民政府外交官員和教師等。街巷為東西走向,長110m,寬4.5m,道路石板鋪築,建築多為二、三層,共三十餘棟,四十多個門牌號,排列緊密。建築開間一般為4~5m,個別的面寬佔7~8 m。平面進深多為16~20 m,有的進深較大,後部延伸至後側相鄰街坊中。住宅的建築面積在120~180平方米之間,樓層設有外挑、或凹進的陽台,門窗、陽台欄板及檐口的裝飾豐富、紋樣處處不同。絕大多數住宅還保留著石門套、青磚外牆面、花崗岩牆基,住宅入口鋪設石板台階,角門、趟櫳及大木門基本配套,保存狀況完好。街內現存最早的住宅始建於清朝光緒年間,其餘多為清末民初所建。
典型的平面格局為:入門第一部分為前廳,由屏門分割出起居大廳。再後又設屏風罩,其上部設神廚,前廳與大廳空間高敞。側面為一狹窄的通道,連接後部多進居住空間,通道的前部或中部設樓梯,可達上層。中部與後部必設二至三個小內天井,用以解決各進居室的通風與採光,臨天井的住房門、窗及隔扇裝飾豐富而多樣。最後為廚房,上部為半開敞式,頂部屋面局部開天窗,有利於排除煙氣和組織穿堂風。建築兩側的山牆直貫前後,支撐各層密肋木樑及樓板。屋面的坡度平緩,多設有氣樓或天窗。也有的為平屋頂。
這里的居民們普遍認為對街巷進行維護、整修,保持街巷空間和舒適的氛圍,保存現有景觀是必要的。不久前,文昌街街道辦事處接管了由居住於香港的房主親屬捐贈的14號住宅,並將其改造成為"文昌鄰里康齡社區服務中心",提供社會服務,滿足當地老年人的活動需求,中心由街辦事處、香港輔導會聯合管理,社會效益日益增加。
耀華大街街巷格局和建築形態能夠部分地反映出西關地區近現代城市建設與發展的歷史,對廣州市城市建設史、居住形態等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價值。耀華大街現存建築質量尚好,街區內的居民素質普遍較高,街區的管理完善,完全有條件對其進行完整的保存,並使其建成市一級的特色居住文化風情街。
耀華大街現已被列為廣州市歷史文化保護街區。為此,廣州市城市規劃部門對其制定了相應的保護、保存措施,即:
1、劃定適當的保護范圍。
2、制定人口安置計劃。3、維護、整修現存建築。對各建築的內部設施進行改造,完善必要的生活設施配套。
4、修景、整治路面、拆除街內插建建築。
5、保護街巷入口處建築的臨街形態。
6、廣開財政來源,多方面籌措建設維護資金。
7、宣傳與利用。
十八甫南路的冼基東、冼基西(街)
清末民初時,西關十八甫冼基東、西一帶是近代廣州城區內一條有名的醫葯街。這里曾聚集了很多中、西醫生在此行醫,於街中設診所,另有很多葯商開設中成葯加工場、制葯作坊、中西葯局和葯鋪等,街中也有銷售葯材和原料的批發攤檔,1893年,孫中山先生曾經在此開設中西葯局,同時從事反清革命活動。
在明末以前這里曾是一段河涌,後被封閉並改建為住宅區內街道,分為冼基東和冼基西兩段。該街巷較長,建築排列緊湊,以2、3層樓房居多,保存狀況尚好。部分住宅建築外立面採用西洋新古典樣式的構件與裝飾,與外牆麻石基腳、石門套、紅磚或灰磚牆體相組合,上部有外挑陽台,並多開設大窗,細部裝飾豐富。
鑒於這里的區域位置、建築現狀和其所蘊含的近代廣州醫葯文化內涵,有關部門曾經考慮將其建成以居民住宅為主體、以醫葯文化為主題的、充分體現廣州近代醫療、地方性醫葯文化的特色旅遊街區。
在該地區採取了如下保護、保存措施:
1、確定保護范圍。對街巷的中段進行整體保護,即:將東起冼基東17號、西至冼基西43號之間的一段列為保護區域。
2、修復和維護原有建築。加固原有的特色住宅,對破損者進行整修、整飾。並逐步拆除現已破舊的、影響景觀質量的插建住宅。
3、拓展新的區域功能。對空出的基地重新進行規劃和設計,規劃可考慮插入復建西關大屋特色住宅或添建具有傳統形式及風格的、同時具有新功能的中、小型公共建築。應結合廣州中、西醫葯發展史,安排小型中葯材、醫療器械的加工、銷售場所,以及配製葯膳、進行葯療等內容的經營場所。組織建設醫葯歷史陳列館、名醫名人紀念館、醫館及診所等建築。
4、同調與環境綠化。新建築的風格、體量應與原街巷風貌相協調。也應在個別基地上開辟公共綠地,增加公共活動空間,並且結合地段風貌進行景觀設計。
5、冼基地段的交通節點。冼基東東口和冼基西西口兩處尚有可能留出一定的餘地,用以闢建為人流集散點和小型停車場。
在廣州城市的發展建設過程中,如何對包括荔灣西關在內的舊城傳統民居及相關歷史建築進行保護、利用,並使城市舊區得到必要的發展,已經成為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思考
在城市迅速發展的今天,人對空間、環境、生活質量的需求已完全不同於過去,社會和經濟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都已經發生深刻的變化。只有使居民的居住空間、生活環境以及生活方式得以現代化的保證,歷史建築的物質形態才能在更高層次上得以有效保存。
任何文物建築的保護都是為了提高當代人生活質量的保護,就象"歷史往往是現代史"一樣。對於城區聚居建築形態的保護,更是要從保障現代人的生活質量為出發點、以提高現代人的生活質量及品位為目的的進行保護。應當強調各個方面人文素質的提升和對傳統建築神髓的體驗,以慎之又慎的改建措施和細膩的手法體現出對歷史片斷和城市文化的尊重和耐心。
我們希冀著隨著人類對自身認識的加深,能夠尋求到一條有效的文化發展途徑--既不失人類以往歷史的文化輝煌,也不傷及當代的生活需求,更不妨礙未來發展的可持續性的途徑。
有著兩千年歷史積淀的廣州西關文化以商埠、古剎、老街、名店、舊居、美食、書畫、曲藝、國醫、武術、民俗、收藏等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發揮西關風情和「水秀花香茶濃」的文化特色,加快推進歷史文化資源的挖掘、保護和利用。
4. 關於西關的歷史文化誰知道
西關與宜興紫砂壺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北宋時西關已產陶壺,與宜興紫砂壺都曾遠銷國外。而荔灣是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十三行也曾成為清代中國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在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中,茶葉和茶文化占據了極為重要的地位,帶動了紫砂文化在西關的流傳和興盛。清代時兩廣鹽運史潘仕成在荔枝灣築海山仙館,聚名人雅士品茶賞壺,其時潘家就已畫圖出樣在宜興定製紫砂壺饋贈宦官賓客。
紫砂文化和茶文化在西關的不斷傳承和發揚,主要體現在西關人都喜愛用紫砂壺泡茶。用壺泡茶、怡情養性,已經成為廣州百姓生活的獨特畫卷和西關人家的民俗風情。西關人對收藏玩賞宜興紫砂壺更是情有獨鍾,風氣自古及今,流行不衰,故有「紫砂壺源於宜興,藏於西關」之說。西關的源勝工藝街、古玩城是全國最大的宜興紫砂壺經營集散之地之一,每逢周末、節假日,前來買賣、獵藏紫砂壺者,如過江之鯽,絡繹不絕。
正是由於西關文化與紫砂文化的獨特而深厚的淵源,以及紫砂壺藝術表現的豐富多彩,用紫砂壺為載體來宣傳西關文化,展現荔灣現代化商貿文化旅遊區的建設成就,就成為荔灣區開發西關風情紫砂壺(十八式)文化品牌的初衷。從2001年初開發以來,也引起了各級領導的重視和收藏界的追捧。西關風情紫砂壺(十八式)集紫砂壺製作眾家之長,偶合了清代曼生十八式紫砂壺的款數,具有較高的觀賞、收藏價值。西關風情十八式,每一款造型都精心打造,在傳統壺形上創新,達到了文通氣貫、形神兼備、形意統一、內斂外現的妙境:荔灣如意壺四平八穩,荔灣得勝壺小巧玲瓏,荔紅石飄壺古樸曠達,錦綉掇球壺鮮艷奪目,西關碧玉壺展唐代仕女豐腴之美,荔灣寶鼎壺現漢代武士力拔山河之勢……
每一款設計都深刻融會了西關民俗文化的精髓:既有禪宗初祖達摩西來登岸的西來初地,又有見證清代廣州對外貿易繁榮興隆的粵海關大樓;既有昔日荔枝灣如詩似畫的旖旎風光,又有西關大屋趟櫳門滿洲窗的眷戀情懷;既有濃郁嶺南文化特色的名園勝景,又有新年賀歲喜慶吉祥的風俗民情……可以說,十八式作為一個完整的紫砂壺系列作品,是不可多得的紫砂收藏珍品。
5. 廣州西關文化是什麼
廣州西關(Xi Guan)
荔灣,舊稱「西關」,因區內有「一灣青水綠,兩岸荔枝紅」美譽的「荔枝灣」而得名。
現轄區面積16.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0多萬,常住外來人口20多萬。西關地理位置西關,是老廣州人對位於荔灣區,北接西村,南瀕珠江,東至人民路,西至小北江,明清時地處廣州城西門外一帶地方的統稱。西關分為上西關和下西關,其中上西關地勢較高,下西關地勢較低。明末興建起十八甫,開設有十三行。清代中、後期起,西關先後興建了寶華街、逢源街、多寶街等居民住宅區。西關是廣州的舊城,因明清時地處城西門外而得名,在明清時期這兒就是廣州的商貿中心。 西關古老大屋西關的特色便是西關大屋。西關大屋是舊廣州商人賈富紳的居所。西關大屋多為磚木結構、青磚石腳、高大正門用花崗石裝嵌。其平面布局按中原傳統的正堂屋形式,基本上是縱深方向展開。其典型平面為三間兩廊;左右對稱,中間為主要廳堂。中軸線由前而後,由南而北,依次為門廊、門廳(門官廳)、轎廳(茶廳)、正廳(大廳或神廳)、頭房(長輩房)、天井、二廳(飯廳)、二房(尾房)。每廳為一進,一般大屋為二三進,形成頗多的中軸線。兩旁偏間前部左邊為書房及小院,右邊為偏廳和客房。客房頂為平天台,供乘涼、賞月和西關小姐們七夕拜月(拜七姐)等用。偏廳、客房後部為卧房、廚房等。庭園中栽種花木,築有假山魚池,頗為典雅清幽。
西關古老大屋外為矮腳雙扇門,中為趟櫳,內為大門,均由高級硬木製成。室內裝修十分講究,陳設有傢具、燈具、條幅、對聯、書籍、古董、字畫、瓶花、盆栽、籠鳥、鏡台及各種藝術品和紅木傢具,精巧的木雕花飾,富有地方特色的滿洲窗和檻窗及其獨特的布局形式,具有濃郁的嶺南韻味。
廳與廳之間以小天井隔開,天井上加小屋蓋,依靠高側窗採光通風。中軸線兩旁主要有書房、偏廳、卧室和樓梯間等,大體上左右對稱布置。門廳右邊一般設有小庭院,內栽種名貴花木,布置石山、石景、魚油或荷花池,以供主人或來客遊憩觀賞。大屋兩側各有一條青雲巷,取「平步青雲」之意。青雲巷又稱冷巷、火巷、水巷等,具有交通(女眷或僕役出入)、通風、採光、排水、晾曬、栽花、清運糞便垃圾等多種功能。
西關大屋的門面裝設矮腳吊扇門、趟櫳、硬木大門等門扇。室內裝修典雅,堪稱集工藝美術之大成,木石磚雕、陶塑灰塑、壁畫石景、玻璃及鐵漏花、滿洲窗、刻彩圖案、紅木傢具、木雕花飾、檻窗等,均極富嶺南韻味與風采。
西關大屋是廣州傳統建築的瑰寶,據統計現存100多間,具有保留價值的有10多間。最著名的西關大屋有坐落於寶源北街18號的「梁資政第」、坐落於多寶路的鄧宮保第以及坐落於寶華路正中約的鍾家花園等。十分可惜,這些名園大宅大多早已不復存在。現在碩果僅存的名宅只有小畫舫齋。 [編輯本段]西關文化名人 西關是近代廣州最繁華的人口聚居區,歷史文化名人輩出,他們使南粵嶺南文化大放異彩。有據可查曾居住於西關或於西關發展事業的有兼負醫家武術家一身的名醫霍耀池,嶺南畫派大師趙少昂,書畫名家李文田和李曲齋等等。另外,家喻戶曉的武打巨星李小龍和工程鐵道專家詹天佑的祖居亦座落於廣州西關地區。 [編輯本段]荔灣風情 百年華埠耀寰宇--上下九步行街,是中國最繁華的商業步行街之一,是廣州市標志性形象工程,被譽為「羊城十大旅遊美景 --西關商廊」。整條街由風格獨特、古色古香的騎樓茶樓建築組成,是南歐建築與廣州特色相結合的產物。街內還有中國數一數二的玉器市場-華林寺玉器街和著名的國家級農副產品市場和中葯材市場--清平市場。1400多年前,印度高僧達摩到中國傳教,首先在西關下九路登陸(今「西來初地」),並建「西來庵」(今華林寺),開創了中國佛教禪宗和嵩山少林寺。自1995年上下九步行街建成以來,已先後接待了多位國家領導人。
通商口岸譽古今--「十三行」早在明末清初,就是中國對外貿易的唯一通商口岸;沙面島過去是英、法等國的租界,是當今中國最具有歐陸風情的地方之一,島內擁有上百棟集歐美各國20世紀初風格的建築,古樹林立,眺望珠江白鵝潭,更有江闊天高、氣象萬千之感。
「西關美食」甲天下--力求"色香味形意"完美結合,享有「食在荔灣」之盛 譽。美食數量多達幾百種,如南信雙皮奶、歐成記上湯鮮蝦雲吞面、德昌咸煎餅、荔灣艇仔粥等等;以陶陶居、趣香餅家、蓮香樓、榮華等為代表的廣式月餅蜚聲海內外,遠銷世界各地。
民俗風情垂青史--西關除以端莊淑雅、追求新潮的「西關小姐」聞名遐邇外,書畫、粵劇等也有獨特的成就。嶺南畫派創始於西關;粵曲、粵劇群眾基礎深厚,已具有幾十個「私伙局」,素有「粵劇曲藝之鄉」之稱。
建築文化冠南粵--陳氏書院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代表了嶺南建築藝術的最高成就,石雕、磚雕、木雕、陶雕、泥雕、鐵鑄、門畫、壁畫遍布廳堂和廊廡,造型美觀,工藝精巧。詩人郭沫若曾贊嘆道:「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逾」!早在20年代,陳氏書院就被國際學者載入世界性代表建築之一。西關大屋是最具西關民俗風情特色的建築,裝飾講究、工藝精美,趟攏門、滿洲窗等獨具特色。 [西關·印象]一杯紅茶、一個壁爐、一棟洋房、一個僑歸東山少爺的典型生活。
一盆蘭花、一籠畫眉、一手廚藝、一個地道西關小姐的精緻態度。
廣州有句俗諺,「東山少爺,西關小姐」,意思是說,東山是權門顯宦的聚居地,出入多是官家子弟,勢焰薰天,盛氣凌人;而西關是商業繁華區,出身富商之家的小姐,花飛蝶舞,招搖過市。花園式洋房與西關大屋,權力與財富,現代與傳統,各分東西,相輔相成,是支撐著這個社會的兩條腿。
在那個年代,還是很講求門戶之見的,西關的小姐看上的多是東山的少爺,東山的少爺泡的也多是西關的小姐,他們約會的去處多是珠江橋畔,拍拖啊拍拖,一直到了今天,人們都忘不了他們間愛情的那些影像。西關由來:
很多城市都有「西關」的地名。此地名是與古城有關。據《新華字典》解釋:「城關:指城外靠近城門一帶的地區。」從明代起,廣州古城西部城牆是沿今人民 路一帶建造的,因而城西今荔灣區一帶就被稱為「西關」。從明代起,就有不少見於官方文書、民間文學作品的有關西關的記述。如羅元煥的《粵台征雅錄》記述: 「羊城西郊外,其地統名西園,即俗稱西關也。」清代,軍隊派駐西關之駐地稱為「西關汛」。《南海縣志》更明確記述:「太平門外率稱西關。」在清代、民國時 期,嚴格的西關定義只是指上西關(今金花、龍津街一帶紡織工業區)和下西關(今上下九、十八甫、楊巷、十三行一帶的繁華商業區及西關大屋住宅區),不包括 西村、泮塘、南岸一帶當時尚是農村的地區。但今日西關的延伸涵義已可包括整個荔灣區。
6. 廣州西關文化,西關的由來有哪些屬於西關文化
廣州西關的社會歷史與文化背景
早在隋唐之際,廣州的西部地區就為中外商賈聚居之地。在蕃坊一帶,眾多各國商人"列肆而市",已經形成了繁華的商業與聚居區。從那時起,便開始推行較為自由的市場和貿易制度,同時完備的服務業也都體現出多彩的風貌,城市商業文化之傳統相當久遠。
到宋、元二代,廣州市舶貿易得到持續發展,許多異域文化不斷滲入。由於本地南越族文化能夠吸納自中原遷入本地的漢族文化,所形成的廣府文化形態也得到自身更新和發展。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隨著人員交流往來的增多也影響到廣府系地區和廣州的文化與風俗。這時的市民文化也在經濟發展和與外界交流的作用下趨於多層次化和多樣化,反映出廣州商業社會的開放式性格的一面。
明代廣州城內商業仍舊十分發達,商品豐富、人口密集,城南、城西是最繁華之地,城中眾多富賈巨商居住於此,從而形成特色鮮明的城市商業與住宅混合住區。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封閉了閩、浙、江三地海關,唯留廣州粵海關對外通商,即實行"一口通商",並委託建立於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的"十三行"協助管理廣州海關的對外貿易事務。這無疑極大地刺激了廣州的貿易發展,並為十三行所在地及鄰近地區城市經濟和空間環境的發展增添了動力。在此後的約150多年時間里,廣州的商業貿易得天獨厚的地位得到高度發展,對外交往日益頻繁。恰值此時,西方先進的天文學、數學、地理學、炮術、物理學、醫學、建築學、美術等方面的新成就,由西方的傳教士們先後帶入我國,其中大部分學科登陸我國的第一站便是廣州,使廣州社會文化進一步豐富起來。隨之而來的西方思想意識也相繼湧入,令人們眼界大開。
廣州西關地區的發展同以上這些歷史背景相關聯。進入20世紀之後,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范圍不斷擴大,道路拓寬。清代中期至民初,城區建設逐步突破原有舊城范圍,向東西開拓。1921年2月15日公布實施《廣州市暫行條例》,使廣州市城市現代建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也使廣州原有的城市結構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廣州市的西關地區,是指今荔灣區的人民路以西,六二三路以北,荔灣湖以東的區域。
在清代同治、光緒年間,稱城西太平門外為"西關"。當時該地大部分還是農村。由於內城區已滿足不了商業發展對空間的需求,光緒中葉的數十年間,紳士、富豪、商賈相繼在西門外的太平街至泮塘一帶大面積的置地建宅,此應為西關大規模建設之始。一方面這里為低緩的丘陵地帶,另一方面,又毗鄰十八甫、十三行商業區及沙面地區,建造居住區便於經商和手工業加工、生產。加之自然環境優美、物產豐富,更成為適合於居住的好地方。
西關地區由於進出口貿易及與內地的商業發展,手工業、商業人口不斷增加,對住宅建築的需求也急劇增多,進而形成了很多較為完整的"特色住宅"區,如開建於1862~1882年的寶華區,多寶區及寶源區等地。民國初年,廣州西關的商業文化和城市經濟進入成熟和平穩發展時期,而此時也是一個開放的、吸收西洋文化而融入自身傳統的時期。
現存西關建築真實地反映出本地文化的發展痕跡,代表著廣州本地建築與外來文化相融合而創造出來的特獨形式,也反映出地方建築形式發生突變的歷史。民國時期的特色住宅建築,一般在平面布局、立面造型等方面大體上仍保持古式大屋型民居的一套格局和法則,但由於政治制度的變革、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營造方式的近代化等因素的影響,建築的各個方面都有了一些變化,如樓層出現了懸挑陽台,建築的立面出現西洋古典樣式的柱式檐口與窗門的裝飾線角等等。
西關傳統住宅的基本類型與特徵
荔灣區西關傳統住宅包括以下幾種類型:
1、清晚期廣州舊民居,即通常所講的"西關大屋"。其平面布局是在廣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帶傳統的"三間兩廊"式多單位縱向組合的基礎上,吸取蘇州等地大宅中的廳、堂布局演變而來。
它的平面沿縱深方向排布、左右對稱地布置若干進房及天井、樓梯間、廚房等。在建築物主體的外側設有"青雲巷"(也稱冷巷),作為生活活動和出入之用,也能夠滿足輔助功能。正間以廳堂為主,中軸線明確而嚴整,沿軸線布置門廊--門官廳(門廳)--轎廳(茶廳)--正廳("神廳"或大廳)--頭房(長輩房)--二廳(飯廳)--尾房等。這種格局適合於封建大家族聚族而居,而且功能分區明確,內外界線嚴明,顯示出主人的身份。這種格局還反映當時居民生活形態。
2、除上述西關大屋之外,還有一種"五邊過"特大型住宅,它在屋旁、屋後附建有花園、亭閣和水榭等。其平面有五個開間,規模較大。但廣州目前已無實物存在。
3、相對狹小的中、小型民居--竹筒屋住宅類型的簡化樣式。其建築的進數不大,開間亦少,一般為一開間或兩開間,平面同大屋相類似,我們今天所見廣州荔灣區特色住宅建築中,有相當一部分屬於此類。
4、平面格局為傳統住宅竹筒屋的形式,而立面為中西合璧式樣的中、小型特色住宅。多為一~二開間,有的另闢一偏門,其內設上至二、三層的狹窄樓梯間,內部也有多層次進深。立面為青磚腳,即外牆貼水磨大青磚;基腳為花崗岩牆裙,門套及窗套也為花崗岩。上面二層陽台或出挑或與立面牆基本平齊,陽台欄桿的樣式豐富多變。在檐口部分用牛腿或疊澀,支撐出挑不大的檐板,已有不少建築已經逐步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或者木構與鋼筋混凝結構相組合。
5、完全西式風格的近代住宅。它的規模大,單棟,二~三層。外牆面用紅磚或水刷石。
在街區的布置上,由於城市用地緊張,建築都緊密排列,單體向縱深發展,橫向只佔較少的沿街面寬。所形成的小街坊雖然較為狹窄,但是其空間親切、尺度宜人。它的特色在於追求自由而實用的聚合形式,同時又受到商業氛圍的烘托。該地區傳統住宅的建設布局有以下特點:整體相聯,成片建造。大格局相類似,但局部和單體又不盡相同,細部形式各具特色。建築規模不大,多為二、三層高,面寬窄而進深大,尺度宜人。裝飾在簡單中求變、求異,雖同具一定的模式,但細部處理上又是千變萬化。街道空間狹窄而深長,寬度一般在4~5米左右。其內道路鋪砌條石,建有較完整的排水管道系統。各家多在門前種樹木,或者擺放盆栽花卉,對建築內的居民家庭內部來說街巷又是一處相對開放的公共環境。在陽台、檐口及屋面多種植花草方式使其趨向於自然化。而且在結構方式、構造方法,用材選料等方面體現出務實的追求。
建築布局聚集的緊湊性,可促使建築群落的小氣候形成,還為安全防範帶來方便,也增強了社區人居環境的親和力,使"居"融入社會空間,住宅對城市空間的擁有狀態大體呈現一種社會關系間的平衡。
目前較為集中的西關大屋群落分布在以下一些地區。
逢源路~寶賢南:寶源路;龍津西路~多寶街、逢源大街、三連直街、逢源路、逢源北橫街、逢源北街、逢源沙地一巷。
文昌北路:耀華大街、耀華東街(南北、東西)~耀華西街、寶仁坊、後耀華中(街)。
龍津東路~洞神坊、歷榮里:華貴路~華貴西橫街。
文昌南路~敬善里:長壽西路~鴻昌大街、毓桂三巷。
揚巷路~揚仁南、揚仁中:十八甫南路~冼基東、冼基西、雞欄街。
寶華路:十六甫東四巷、十六甫街。
寶華路:寶華正中約、寶慶新中約、十五甫正街。
多寶路:多寶坊等。
在那些區域內,隨處可見散布於各條街巷之中一些傳統住宅和老式建築,這些建築物原是外觀較為地道、形式典型而完整的西關傳統住宅。
通過以上描述我們可以將西關傳統住宅建築的特色歸納為以下幾點:
1、繼承傳統方格形街坊結構的群體布置方式,形成一種低層高密度的住宅格局。
2、平面緊湊、空間處理巧妙,對外相對封閉而內部通透、私密性較好。並較好的解決了南方濕熱氣候下建築在通風、採光、遮陽、隔熱等多方面的特殊要求。
3、立面造型、細部裝修和室內陳設方面體現濃厚的地方文化特色,並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
4、現實而大膽地積極汲取外來文化,並將其融入傳統建築之中。尤其在立面處理上,運用西洋古典建築裝飾元素,而建築的平面、剖面仍舊保持並發展了傳統住宅中的合理形制。
西關舊區的民居們都對自己所居住的傳統住宅和建築環境懷有一定的感情,都希望在未來的城市建設中既能夠使生活環境和居住條件得到相應的改善,而不是一種強行、生硬的拆離。他們特別希望這個城市能夠為他們找到一種自己所適應的、與原有生活狀態、文化內涵相類似的現代生活居住氛圍與環境。可以說,城市舊區的傳統住宅曾經實際地解決了居住者"居"的基本功能要求,同時也反映出其特殊的"文化型建築"性格。
文昌北路耀華大街及其街坊
耀華大街位於文昌北路西側。原居住者多為醫生、商人、粵劇藝人、華僑、報人、國民政府外交官員和教師等。街巷為東西走向,長110m,寬4.5m,道路石板鋪築,建築多為二、三層,共三十餘棟,四十多個門牌號,排列緊密。建築開間一般為4~5m,個別的面寬佔7~8 m。平面進深多為16~20 m,有的進深較大,後部延伸至後側相鄰街坊中。住宅的建築面積在120~180平方米之間,樓層設有外挑、或凹進的陽台,門窗、陽台欄板及檐口的裝飾豐富、紋樣處處不同。絕大多數住宅還保留著石門套、青磚外牆面、花崗岩牆基,住宅入口鋪設石板台階,角門、趟櫳及大木門基本配套,保存狀況完好。街內現存最早的住宅始建於清朝光緒年間,其餘多為清末民初所建。
典型的平面格局為:入門第一部分為前廳,由屏門分割出起居大廳。再後又設屏風罩,其上部設神廚,前廳與大廳空間高敞。側面為一狹窄的通道,連接後部多進居住空間,通道的前部或中部設樓梯,可達上層。中部與後部必設二至三個小內天井,用以解決各進居室的通風與採光,臨天井的住房門、窗及隔扇裝飾豐富而多樣。最後為廚房,上部為半開敞式,頂部屋面局部開天窗,有利於排除煙氣和組織穿堂風。建築兩側的山牆直貫前後,支撐各層密肋木樑及樓板。屋面的坡度平緩,多設有氣樓或天窗。也有的為平屋頂。
這里的居民們普遍認為對街巷進行維護、整修,保持街巷空間和舒適的氛圍,保存現有景觀是必要的。不久前,文昌街街道辦事處接管了由居住於香港的房主親屬捐贈的14號住宅,並將其改造成為"文昌鄰里康齡社區服務中心",提供社會服務,滿足當地老年人的活動需求,中心由街辦事處、香港輔導會聯合管理,社會效益日益增加。
耀華大街街巷格局和建築形態能夠部分地反映出西關地區近現代城市建設與發展的歷史,對廣州市城市建設史、居住形態等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價值。耀華大街現存建築質量尚好,街區內的居民素質普遍較高,街區的管理完善,完全有條件對其進行完整的保存,並使其建成市一級的特色居住文化風情街。
耀華大街現已被列為廣州市歷史文化保護街區。為此,廣州市城市規劃部門對其制定了相應的保護、保存措施,即:
1、劃定適當的保護范圍。
2、制定人口安置計劃。3、維護、整修現存建築。對各建築的內部設施進行改造,完善必要的生活設施配套。
4、修景、整治路面、拆除街內插建建築。
5、保護街巷入口處建築的臨街形態。
6、廣開財政來源,多方面籌措建設維護資金。
7、宣傳與利用。
十八甫南路的冼基東、冼基西(街)
清末民初時,西關十八甫冼基東、西一帶是近代廣州城區內一條有名的醫葯街。這里曾聚集了很多中、西醫生在此行醫,於街中設診所,另有很多葯商開設中成葯加工場、制葯作坊、中西葯局和葯鋪等,街中也有銷售葯材和原料的批發攤檔,1893年,孫中山先生曾經在此開設中西葯局,同時從事反清革命活動。
在明末以前這里曾是一段河涌,後被封閉並改建為住宅區內街道,分為冼基東和冼基西兩段。該街巷較長,建築排列緊湊,以2、3層樓房居多,保存狀況尚好。部分住宅建築外立面採用西洋新古典樣式的構件與裝飾,與外牆麻石基腳、石門套、紅磚或灰磚牆體相組合,上部有外挑陽台,並多開設大窗,細部裝飾豐富。
鑒於這里的區域位置、建築現狀和其所蘊含的近代廣州醫葯文化內涵,有關部門曾經考慮將其建成以居民住宅為主體、以醫葯文化為主題的、充分體現廣州近代醫療、地方性醫葯文化的特色旅遊街區。
在該地區採取了如下保護、保存措施:
1、確定保護范圍。對街巷的中段進行整體保護,即:將東起冼基東17號、西至冼基西43號之間的一段列為保護區域。
2、修復和維護原有建築。加固原有的特色住宅,對破損者進行整修、整飾。並逐步拆除現已破舊的、影響景觀質量的插建住宅。
3、拓展新的區域功能。對空出的基地重新進行規劃和設計,規劃可考慮插入復建西關大屋特色住宅或添建具有傳統形式及風格的、同時具有新功能的中、小型公共建築。應結合廣州中、西醫葯發展史,安排小型中葯材、醫療器械的加工、銷售場所,以及配製葯膳、進行葯療等內容的經營場所。組織建設醫葯歷史陳列館、名醫名人紀念館、醫館及診所等建築。
4、同調與環境綠化。新建築的風格、體量應與原街巷風貌相協調。也應在個別基地上開辟公共綠地,增加公共活動空間,並且結合地段風貌進行景觀設計。
5、冼基地段的交通節點。冼基東東口和冼基西西口兩處尚有可能留出一定的餘地,用以闢建為人流集散點和小型停車場。
在廣州城市的發展建設過程中,如何對包括荔灣西關在內的舊城傳統民居及相關歷史建築進行保護、利用,並使城市舊區得到必要的發展,已經成為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思考
在城市迅速發展的今天,人對空間、環境、生活質量的需求已完全不同於過去,社會和經濟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都已經發生深刻的變化。只有使居民的居住空間、生活環境以及生活方式得以現代化的保證,歷史建築的物質形態才能在更高層次上得以有效保存。
任何文物建築的保護都是為了提高當代人生活質量的保護,就象"歷史往往是現代史"一樣。對於城區聚居建築形態的保護,更是要從保障現代人的生活質量為出發點、以提高現代人的生活質量及品位為目的的進行保護。應當強調各個方面人文素質的提升和對傳統建築神髓的體驗,以慎之又慎的改建措施和細膩的手法體現出對歷史片斷和城市文化的尊重和耐心。
我們希冀著隨著人類對自身認識的加深,能夠尋求到一條有效的文化發展途徑--既不失人類以往歷史的文化輝煌,也不傷及當代的生活需求,更不妨礙未來發展的可持續性的途徑。
很多城市都有"西關"的地名。此地名是與古城有關。據《新華字典》解釋:"城關:指城外靠近城門一帶的地區。"從明代起,廣州古城西部城牆是沿今人民路一帶建造的,因而城西今荔灣區一帶就被稱為"西關"。從明代起,就有不少見於官方文書、民間文學作品的有關西關的記述。如羅元煥的《粵台征雅錄》記述:"羊城西郊外,其地統名西園,即俗稱西關也。"清代,軍隊派駐西關之駐地稱為"西關汛"。《南海縣志》更明確記述:"太平門外率稱西關。"在清代、民國時期,嚴格的西關定義只是指上西關(今金花、龍津街一帶紡織工業區)和下西關(今上下九、十八甫、楊巷、十三行一帶的繁華商業區及西關大屋住宅區),不包括西村、泮塘、南岸一帶當時尚是農村的地區。但今日西關的延伸涵義已可包括整個荔灣區。
西關大屋,是嶺南民居的代表,地位有如山西的橋家大院,但總是藏在小巷子裡面......有句俗語:東山少爺,西關小姐。意思是說,東山的少爺很有錢,西關的小姐很漂亮。小姐泛指西關的大戶人家的小姐.
有錢住西關,有勢住東山,沒錢沒勢住河南。西關的舊建築小巷子很有特點,滿世界的香爐煙味伴隨著噼里啪啦的搓麻聲音,間或從巷子深處走過一個身穿褪色衣衫,駝背白發的阿婆,左手捏三兩棵小蔥,右手拎一小塊魚腩,在夕陽下,長長的,蹣跚的背影投射到水沖刷過的麻石路上,也構成了一幅歷史停頓的瞬間。
7. 廣州有什麼歷史文化
文化藝術
嶺南文化
廣州是國務院頒布的全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許多名勝古跡如南越王墓、光孝寺、鎮海樓、六榕寺、南海神廟、五仙觀、懷聖寺、陳家祠、聖心堂、三元宮等,都是廣州歷史文化名城的見證。 廣州,融匯中外文化之精華,形成了獨特的嶺南文化。嶺南畫派、嶺南建築、嶺南園林、嶺南盆景、廣東音樂、粵劇、粵菜、粵語以及城市景觀、生活習俗等,都體現了嶺南文化的風格。
行花街
廣州又叫花城,廣州人愛花。有錢人家幾千上萬元一盆的進口花卉也會買上幾盆。普通人家也要歲朝清供一盆金橘、幾株水仙,一枝梅花。除夕夜一家老小行花街是傳統,也是廣州市民的重頭戲。
行花街也就是逛迎春花市,年前3、4天開始,除夕達高潮便結府都要花大力氣予以布置。花市開市後,華燈初上時(實行交通管制),行花街的人就摩肩接踵而至,8、9點鍾後人如潮湧,熙熙攘攘,熱鬧非凡。 行花街嘈雜擁擠,難免磕磕碰碰,但人們全都彬彬有禮,格外謙讓與寬容,滿臉都是笑意和喜悅。一般前幾天多為外省人,因為絕大多數外省人要看央視年歡晚會。年三十逛完花市後常常去嘆夜茶,花市鮮花爭奇斗艷,品種繁多。
行花街顧名思義主要是逛和欣賞,買肯定要買一點,可多可少,以示吉祥如意。所以,情侶們雙雙穿梭花市最多也就買一兩枝玫瑰、銀柳、百合;而家庭多選擇傳統的本地金桔、富貴竹、桃花、發財樹、紅運當頭等。
西關小姐與東山少爺
西關在老廣州城的西門以外,東山則在東門以外,兩者遙遙相對。歷史上,兩地形成的文化特點,有著明顯的差異。西關地勢低窪,水鄉澤國,河涌如網,人口稠密,是繁華鬧市區。 廣州有句俗諺,「東山少爺,西關小姐」,意思是:東山是權門顯宦的聚居地,出入的多為官家子弟。東山洋樓,是民國初年一些華僑和軍政官僚在廣州市東山新河浦、恤孤院路等地興建的仿西洋別墅,引來達官貴人聚居。「東山少爺」就是由此而來;而西關是商業繁華區,出身富商之家的小姐,花飛蝶舞。這里的女孩子是地道的大家閨秀,她們纖細的身段,軟軟的粵語,受過良好教育,有的還會些手工,尊敬長輩,擁有中國的傳統美德。花園式洋房與西關大屋,權力與財富,現代與傳統,各分東西,相輔相成。
騎樓—建築風格
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廣州近代建築的發展經歷了西洋建築的移入、傳統建築的復興以及現代主義建築的傳入等若干階段。西洋建築在廣州便有了以下類型,如天主教聖心堂(石室)一類的宗教建築;如廣州郵務管理局大樓、粵海關大樓、市府大樓、省財政廳大樓、省總工會大樓一類的公共建築;如西關大屋、竹筒屋以及東山花園洋房、小洋樓一類的住宅民居建築;如中山紀念堂、海員亭一類的紀念性建築;還有如愛群大廈、南方大廈、市銀行大樓、省銀行大樓、新亞大酒店以及遍布廣州各主要商業街道(騎樓商業街)的商業騎樓建築。其實,商業騎樓建築最早見於2000多年前的古希臘,後來才流行歐洲,近代才傳至世界各地的。皆因商業建築中的"騎樓"部分是在樓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築,在馬路邊相互聯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長廊,長可達幾百米乃至一兩千米以上。廣州有"五月天,孩兒臉,說變就變"之說,因而"騎樓"正好適應這種氣候特點,一時風靡整個廣州城,而逐步地形成廣州街景的主格局。」「騎樓」建築在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業街道較為集中。而西濠口一帶的"騎樓"氣魄最大:新亞酒店、南方大廈、愛群大廈等均為廣州初期"騎樓"建築中的佼佼者。上世紀60年代以後,廣州新建的商業街區已很少採用這種形式了。
西關古老大屋
西關,是老廣州人對市中心荔灣區內北起西村,南瀕珠江,東至人民路,西至小北江這一帶的稱呼,這里古時位於廣州城的西門外。這一帶有許多典型的傳統舊屋,人稱「西關古老大屋」。 這些老屋過去多是豪門富商的住宅,高大明亮,廳堂結合,裝飾精美。大屋兩側各有一條青雲巷,取平步青雲之意,這種巷又稱冷巷、火巷、水卷等,有通風、防火、排水、採光、曬晾、交通、栽種花木等功能。 西關古老大屋現存數量已從清末民初鼎盛時期的800多間變成不到100間,其中較值得參觀的有十三甫正街15號的大屋。
曲藝戲劇
著名編劇唐滌生主條目:粵曲、粵劇、南音和鹹水歌
粵劇,源自南戲,廣泛流傳於兩廣、港澳和海外華人社區,在廣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清朝解禁粵劇後,粵劇藝人在廣州黃沙成立八和會館,此後廣州逐漸成為粵劇活動的中心之一,民國時期達到繁盛的頂峰,並且內戰時一批粵劇藝人遷往香港。建國後一度由於文革受到摧殘,但改革開放後再次得到重視,重新於1980年代至1990年代蓬勃發展。
在廣州的粵劇著名劇目有:《帝女花》、《紫釵記》、《牡丹亭驚夢》、《雙仙拜月亭》《再世紅梅記》、《蝶影紅梨記》、《香羅冢》、《紅了櫻桃碎了心》、《血染海棠紅》等。廣州歷來的粵劇劇團有覺先聲劇團、廣東省粵劇團、廣州粵劇團、廣州紅豆粵劇團等等,而粵劇名伶有:薛覺先、馬師曾、靚次伯、梁醒波、新馬師曾、芳艷芬、紅線女、郎筠玉、羅品超等。
8. 概括廣州西關文化!
廣州西關(Xi Guan)
荔灣,舊稱「西關」,因區內有「一灣青水綠,兩岸荔枝紅」美譽的「荔枝灣」而得名。
現轄區面積16.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0多萬,常住外來人口20多萬。西關地理位置西關,是老廣州人對位於荔灣區,北接西村,南瀕珠江,東至人民路,西至小北江,明清時地處廣州城西門外一帶地方的統稱。西關分為上西關和下西關,其中上西關地勢較高,下西關地勢較低。明末興建起十八甫,開設有十三行。清代中、後期起,西關先後興建了寶華街、逢源街、多寶街等居民住宅區。西關是廣州的舊城,因明清時地處城西門外而得名,在明清時期這兒就是廣州的商貿中心。 西關古老大屋西關的特色便是西關大屋。西關大屋是舊廣州商人賈富紳的居所。西關大屋多為磚木結構、青磚石腳、高大正門用花崗石裝嵌。其平面布局按中原傳統的正堂屋形式,基本上是縱深方向展開。其典型平面為三間兩廊;左右對稱,中間為主要廳堂。中軸線由前而後,由南而北,依次為門廊、門廳(門官廳)、轎廳(茶廳)、正廳(大廳或神廳)、頭房(長輩房)、天井、二廳(飯廳)、二房(尾房)。每廳為一進,一般大屋為二三進,形成頗多的中軸線。兩旁偏間前部左邊為書房及小院,右邊為偏廳和客房。客房頂為平天台,供乘涼、賞月和西關小姐們七夕拜月(拜七姐)等用。偏廳、客房後部為卧房、廚房等。庭園中栽種花木,築有假山魚池,頗為典雅清幽。
西關古老大屋外為矮腳雙扇門,中為趟櫳,內為大門,均由高級硬木製成。室內裝修十分講究,陳設有傢具、燈具、條幅、對聯、書籍、古董、字畫、瓶花、盆栽、籠鳥、鏡台及各種藝術品和紅木傢具,精巧的木雕花飾,富有地方特色的滿洲窗和檻窗及其獨特的布局形式,具有濃郁的嶺南韻味。
廳與廳之間以小天井隔開,天井上加小屋蓋,依靠高側窗採光通風。中軸線兩旁主要有書房、偏廳、卧室和樓梯間等,大體上左右對稱布置。門廳右邊一般設有小庭院,內栽種名貴花木,布置石山、石景、魚油或荷花池,以供主人或來客遊憩觀賞。大屋兩側各有一條青雲巷,取「平步青雲」之意。青雲巷又稱冷巷、火巷、水巷等,具有交通(女眷或僕役出入)、通風、採光、排水、晾曬、栽花、清運糞便垃圾等多種功能。
西關大屋的門面裝設矮腳吊扇門、趟櫳、硬木大門等門扇。室內裝修典雅,堪稱集工藝美術之大成,木石磚雕、陶塑灰塑、壁畫石景、玻璃及鐵漏花、滿洲窗、刻彩圖案、紅木傢具、木雕花飾、檻窗等,均極富嶺南韻味與風采。
西關大屋是廣州傳統建築的瑰寶,據統計現存100多間,具有保留價值的有10多間。最著名的西關大屋有坐落於寶源北街18號的「梁資政第」、坐落於多寶路的鄧宮保第以及坐落於寶華路正中約的鍾家花園等。十分可惜,這些名園大宅大多早已不復存在。現在碩果僅存的名宅只有小畫舫齋。 [編輯本段]西關文化名人 西關是近代廣州最繁華的人口聚居區,歷史文化名人輩出,他們使南粵嶺南文化大放異彩。有據可查曾居住於西關或於西關發展事業的有兼負醫家武術家一身的名醫霍耀池,嶺南畫派大師趙少昂,書畫名家李文田和李曲齋等等。另外,家喻戶曉的武打巨星李小龍和工程鐵道專家詹天佑的祖居亦座落於廣州西關地區。 [編輯本段]荔灣風情 百年華埠耀寰宇--上下九步行街,是中國最繁華的商業步行街之一,是廣州市標志性形象工程,被譽為「羊城十大旅遊美景 --西關商廊」。整條街由風格獨特、古色古香的騎樓茶樓建築組成,是南歐建築與廣州特色相結合的產物。街內還有中國數一數二的玉器市場-華林寺玉器街和著名的國家級農副產品市場和中葯材市場--清平市場。1400多年前,印度高僧達摩到中國傳教,首先在西關下九路登陸(今「西來初地」),並建「西來庵」(今華林寺),開創了中國佛教禪宗和嵩山少林寺。自1995年上下九步行街建成以來,已先後接待了多位國家領導人。
通商口岸譽古今--「十三行」早在明末清初,就是中國對外貿易的唯一通商口岸;沙面島過去是英、法等國的租界,是當今中國最具有歐陸風情的地方之一,島內擁有上百棟集歐美各國20世紀初風格的建築,古樹林立,眺望珠江白鵝潭,更有江闊天高、氣象萬千之感。
「西關美食」甲天下--力求"色香味形意"完美結合,享有「食在荔灣」之盛 譽。美食數量多達幾百種,如南信雙皮奶、歐成記上湯鮮蝦雲吞面、德昌咸煎餅、荔灣艇仔粥等等;以陶陶居、趣香餅家、蓮香樓、榮華等為代表的廣式月餅蜚聲海內外,遠銷世界各地。
民俗風情垂青史--西關除以端莊淑雅、追求新潮的「西關小姐」聞名遐邇外,書畫、粵劇等也有獨特的成就。嶺南畫派創始於西關;粵曲、粵劇群眾基礎深厚,已具有幾十個「私伙局」,素有「粵劇曲藝之鄉」之稱。
建築文化冠南粵--陳氏書院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代表了嶺南建築藝術的最高成就,石雕、磚雕、木雕、陶雕、泥雕、鐵鑄、門畫、壁畫遍布廳堂和廊廡,造型美觀,工藝精巧。詩人郭沫若曾贊嘆道:「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逾」!早在20年代,陳氏書院就被國際學者載入世界性代表建築之一。西關大屋是最具西關民俗風情特色的建築,裝飾講究、工藝精美,趟攏門、滿洲窗等獨具特色。 [西關·印象]一杯紅茶、一個壁爐、一棟洋房、一個僑歸東山少爺的典型生活。
一盆蘭花、一籠畫眉、一手廚藝、一個地道西關小姐的精緻態度。
廣州有句俗諺,「東山少爺,西關小姐」,意思是說,東山是權門顯宦的聚居地,出入多是官家子弟,勢焰薰天,盛氣凌人;而西關是商業繁華區,出身富商之家的小姐,花飛蝶舞,招搖過市。花園式洋房與西關大屋,權力與財富,現代與傳統,各分東西,相輔相成,是支撐著這個社會的兩條腿。
在那個年代,還是很講求門戶之見的,西關的小姐看上的多是東山的少爺,東山的少爺泡的也多是西關的小姐,他們約會的去處多是珠江橋畔,拍拖啊拍拖,一直到了今天,人們都忘不了他們間愛情的那些影像。西關由來:
很多城市都有「西關」的地名。此地名是與古城有關。據《新華字典》解釋:「城關:指城外靠近城門一帶的地區。」從明代起,廣州古城西部城牆是沿今人民 路一帶建造的,因而城西今荔灣區一帶就被稱為「西關」。從明代起,就有不少見於官方文書、民間文學作品的有關西關的記述。如羅元煥的《粵台征雅錄》記述: 「羊城西郊外,其地統名西園,即俗稱西關也。」清代,軍隊派駐西關之駐地稱為「西關汛」。《南海縣志》更明確記述:「太平門外率稱西關。」在清代、民國時 期,嚴格的西關定義只是指上西關(今金花、龍津街一帶紡織工業區)和下西關(今上下九、十八甫、楊巷、十三行一帶的繁華商業區及西關大屋住宅區),不包括 西村、泮塘、南岸一帶當時尚是農村的地區。但今日西關的延伸涵義已可包括整個荔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