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福建有哪些世界著名文物
一、 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1、泉州(第一批)
2、福州(第二批)
3、漳州(第二批)
4、長汀(第三批)
二、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第一批)
(2003年12月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公布)
1、上杭縣古田鎮
2、南靖縣書洋鎮田螺坑村
三、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第二批)
(2005年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公布)
1、邵武市和平鎮
2、連城縣宣和鄉培田村
3、武夷山市武夷鎮下梅村
四、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第三批)
(2007年5月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公布)
1、晉江市金井鎮福全村
2、武夷山市興田鎮城村
3、尤溪縣洋中鎮桂峰村
五、 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第一批,1999年5月省人民政府公布)
1、莆田
2、邵武
3、建甌
4、武夷山
六、省級歷史文化名鎮(鄉)
(1-6為第一批,1999年5月省人民政府公布;7-11為第二批,2003年1月省人民政府公布;12-19為第三批,2007年12月省人民政府公布)
1、南平市延平區峽陽鎮
2、連江縣透堡鎮
3、安溪縣湖頭鎮
4、永定縣湖坑鎮
5、連城縣四堡鄉
6、永安市吉山鄉
7、平和縣九峰鎮
8、漳平市雙洋鎮
9、龍岩市新羅區適中鎮
10、武夷山市五夫鎮
11、寧德市蕉城區霍童鎮
12、福州市倉山區螺洲鎮
13、永泰縣嵩口鎮
14、永安市貢川鎮
15、寧化縣石壁鎮
16、清流縣賴坊鄉
17、武平縣中山鎮
18、順昌縣元坑鎮
19、屏南縣雙溪鎮
八、 省級歷史文化名村
(1-5為第一批,1999年5月省人民政府公布;6-12為第二批,2003年1月省人民政府公布;13-30為第三批,2007年12月省人民政府公布)
1、長樂市江田鎮三溪村
2、福安市溪潭鎮廉村
3、連江縣筱埕鎮定海村
4、浦城縣水北街鎮觀前村
5、長樂市航城鎮琴江村
6、南靖縣書洋鎮塔下村
7、南靖縣書洋鎮石橋村
8、泉州市泉港區後龍鎮土坑村
9、莆田市涵江區白塘洋尾村
10、連城縣廟前鎮芷溪自然村
11、南平市延平區南山鎮大壩—鳳池村
12、光澤縣崇仁鄉崇仁村
13、福州市倉山區城門鎮林浦村
14、福州市倉山區蓋山鎮陽岐村
15、福州市馬尾區亭江鎮閩安村
16、漳州市龍文區藍田鎮湘橋村
17、南靖縣書洋鎮河坑村
18、莆田市湄洲灣北岸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山亭鄉港里村
19、仙游縣石蒼鄉濟川村
20、三明市三元區岩前鎮忠山村
21、建寧縣溪源鄉上坪村
22、龍岩市新羅區萬安鎮竹貫村
23、永定縣下洋鎮初溪村
24、福安市社口鎮坦洋村
25、福安市溪柄鎮樓下村
26、福鼎市管陽鎮西昆村
27、屏南縣甘棠鄉漈下村
28、屏南縣棠口鄉漈頭村
29、周寧縣浦源鎮浦源村
30、霞浦縣溪南鎮半月里村
2. 永泰縣的歷史
早在新石器晚期,就有人類在本土活動,這是形成永泰縣土著民族的基礎。東晉「永嘉之亂」,衣冠南渡遷入永泰縣,人口逐漸繁衍增多。唐代建縣前設永泰鎮,鎮址大樟。唐永泰二年(766)析侯官縣西鄉、尤溪縣東鄉置永泰縣,以年號永泰為縣名,雅稱永陽。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因避哲宗陵諱改名永福縣。元、明、清一直沿用。民國3年(1914年),因與廣西省永福縣重名,又恢復舊名永泰縣。
本縣隸屬各代不同,唐屬長樂郡。閩王延政,改屬東都。宋屬福州。元屬福建行省福州路。明清屬福建省福州府。民國3年廢府屬東路道;同年改屬閩海道;16年道廢直屬省轄;23年屬第一行政督察區;24年改屬第二行政督察區;32年復歸第一行政督察區管轄。
1949年8月15日解放。新中國成立後,仍沿其舊。1950年屬閩侯專區,1956年改屬晉江專區,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化,1959年復屬閩侯專區(1971年閩侯專區改稱莆田地區),1961年劃為18個人民公社,1971年至1983年屬莆田地區;1983年劃歸福州市,劃為21個人民公社。1984年實行政社分開,各公社分別改為鄉(鎮),共設2個鎮19個鄉,後陸續將7個鄉改鎮。
3. 嵩口古鎮在哪裡
嵩口古鎮位於福建省福州市永泰縣的西南部,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也是福州市唯一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嵩口古鎮是南宋愛國詞人張元乾的故鄉,同時是永泰西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重要交通樞紐。嵩口鎮區有60多座明清時期古民居保存完好,屬下各村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達百座以上。
嵩口古鎮境內山巒起伏,峰谷相間,地勢險峻。古鎮匍匐山間,有大樟溪從西、北、東三面環繞,東面的鯉魚上天山海拔1533公尺,東南面的烏石山海拔887公尺,西面的白岩尖海拔1608公尺,南面的東湖尖海拔1681公尺,為該鎮也是永泰全縣的最高峰。
(3)永泰鎮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嵩口古鎮修復直街、橫街、米粉街、關帝廟街,恢復古碼頭、關帝廟、土地廟的原有風貌,並恢復傳統的商業氛圍,重建米粉店、釀坊、理發店、裁縫店等民間商鋪,增加手工業作坊和商業活動,並採取體驗參與式模擬經營。
整治斜陽院巷,堅持以鶴形路為主線,對龍口厝、宴魁厝、拔魁厝等古民居院落整治打造,實施古民居民俗、民宿、農家樂等旅遊體驗試點的改造。
4. 永泰的旅遊景點有哪些
城東南塔山公園有烈士墓、聯奎塔。蓋洋赤嶺闇亭寺景區。白雲鄉姬岩(雞岩)濃蔭覆翠,雲霧繚繞。樟洋棋桿院里村高蓋山(名山室)有紫蓋峰、龍嶺池、飛升台諸勝。葛嶺方廣岩有天泉閣、玉泉洞、「一片瓦」、脫凡樓等景,為閩山勝地。名勝古跡還有城峰太原灘唐代石刻「清流戲鳳」,赤錫溪門桃源洞,嶺路青雲山青龍瀑布、狀元洞、水簾宮、八仙崖、雲天石廊、玉女相思岩、鯉魚潭、神谷、天池(古火山口),塘前小雄溪龍潭瀑布、鋪錦灘、莒溪尺五樓,嵩口壽春寺、德星樓、祭門司遺址、林帶溪石刻,梧桐教忠寺、岩侖洞、宋狀元鄭僑墓,樟城重光寺,富泉力華瑞應寺,同安鳳凰寺、清涼白鶴仙山、極樂寺,長慶下祭寺(能仁寺)、文昌閣(奎光閣)、龍門石刻。
2008年,永泰縣成功創建全市第一個、全省第五個「中國優秀旅遊縣」,被評定為「福建省最佳旅遊目的地」。首次在嵩口鎮舉辦「中國永泰趕墟節」。青雲山入選「福州十大名片」。旅遊配套設施逐步完善,御溫泉酒店建成並對外營業;大樟溪休閑娛樂中心部分項目已對外營業;彌勒之里理療中心項目已開工建設;部分景區周邊開辦了多家農家飯店。全年全縣接待遊客93.8萬人次,增長38.8%;旅遊業總收入2.78億元,增長43.3%。
永泰赤壁景區:
赤壁景區佔地23平方公里,計劃投資1億元
嵩口古鎮
嵩口古鎮位於福建永泰縣的西南部,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也是福州市唯一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嵩口古鎮是南宋愛國詞人張元乾的故鄉,同時是永泰西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重要交通樞紐。嵩口鎮區有60多座明清時期古民居保存完好,屬下各村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達百座以上。
5. 寧波永台庫文化歷史
立雪書院的歷史故事
立雪書院又稱游嘉瑞藝術館。立雪書院的「立雪」出於宋游酢與楊時尊師的「程門立雪」典故。2002年創辦由著名書法藝術家、收藏家、壽山石《案頭摩崖石刻》創始人游嘉瑞先生在福州永泰創建的立雪書院,位於福州大樟溪畔,龍峰山上,疊立山崖,青石為牆,琉璃為瓦,卵石鋪道,曲徑通幽,仿古格局,錯落有致,竹林成蔭,空氣清新,流碧溢翠,枯木逢春。院中設有山川藝術館,尺一樓,百硯齋,千石印室,耕讀亭,道南軒等,極具文化品味。
10年間,立雪書院開展收藏交流、藝術培訓、國學講座、德育教育、旅遊觀光、健康休閑活動數百場,引起了社會共鳴,得到了普遍共識。收藏近萬件古今展品,跨越歷史數千年。一方巨硯;一部巨著《榴花夢》;十多位中央領導題刻;數百方古硯;數百方字畫;千石印室壽山石微雕案頭摩崖石刻。萬卷古籍線裝書。立雪岩、立雪碑林鐫刻200多件名人名家書法作品。立雪堂演繹程朱理學淵源。永陽館展示永泰的歷史發展和民族風情。展品之豐之美。被評為福州市和永泰縣德育基地、福州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先進集體、福州文明網站、福州優秀旅遊景區、紅色文化旅遊景點、福建省最佳旅遊目的地,產生了獨具特色的「立雪書院現象」。】
閩台兩岸共同的信仰--張聖君
史載,張聖君於南宋紹興九年(1139年)農歷七月廿三生於永泰縣嵩口鎮月洲村,成長及修煉於盤谷方壺岩,是宋代閩中地區平民社會中產生的民間信仰神祗,已有900多年歷史,宮廟遍布八閩大地。從明代開始,張聖君信仰及其傳說故事就與各地的地方風物傳說密切結合,明末張聖君信仰隨移民傳入台灣地區。在台灣張聖君多稱為張公法主,其大中型宮廟達60多座,信眾一千多萬人,是台灣地區頗具影響的民間信仰。近十多年來,台灣信眾多次組團來我縣方壺岩張聖君母殿尋祖進香。
來自全省各地的張聖君信仰者近千人,齊聚永泰縣盤谷鄉方壺岩,共同慶祝張聖君誕辰868周年。張聖君,至今在福建各地、台灣和東南亞地區流傳了八百多年,是閩台兩省民間重要的道教信仰人物之一,在閩台道教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近年,我省各地及台灣張聖君信仰者和文化研究人員紛紛到永泰縣方壺岩尋訪、考證,進一步探討、研究張聖君信仰文化。 明清兩朝及至建國前夕,在這里經商的福州及其他各地的商賈,抱著祈願「財源不盡滾滾隨潮來」的心態,以此為「福地」和發財的「聚寶盆」,不斷雲集在上下杭地區,組成經濟實力雄厚的「商幫」,進行頻繁的商貿經營活動。他們都把張真君奉為「祖師爺」,稱之為「商神」,頂禮膜拜,虔誠至極,在海內外頗有影響。並把福州「商會」、「金融公會」和「商事研究所」的會址設在殿內,以此為中心再輻射到上下杭其他地區,分別成立各商業同業公會的分支機構。
永泰革命遺址
中共太原小學支部、赤色農會舊址民國18年(1929年)9月,中共福州市委派任達為特派員回本縣活動,宣傳革命道理,發展黨員。翌年,在太原小學成立中共太原黨支部,支部書記任可桐,黨員有魏聖愛、任可模等。同時組織太原鄉赤色農會,也以太原小學為活動據點。(太原小學校址設在原元帥廟)。
清溪小學黨支部舊址任達於民國19年(1930年)又在清溪小學組織成立中共清溪小學黨支部,支部書記王樵(後脫黨),黨員有陳孝禮、蔣心亭、黃世刊等(清溪小學校址即現在清涼鄉政府)。
中共永泰工委和閩中特委機關舊址在嶺路鄉鳳落村饒厝。民國24年(1935年)閩中特委派陳雲飛為中共永泰縣工委書記,擴大游擊據點。民國29年中共閩中特委機關也設於此,現饒厝已修繕一新。
閩中游擊隊整訓舊址民國25年(1936年)閩中游擊隊在劉突軍政委率領下,到嶺路鄉寨下村旗插安旗頭塢整訓。民國29年,中共閩中特委又在旗插安墩炳地方舉辦形勢學習班,有三四十位地、縣、區級幹部參加學習。
紅軍洞在嶺路鄉寨下村。民國24年(1935年)閩中游擊隊30人(劉突軍為政委),曾長期駐扎在此訓練和學習,此洞至今完好。
旗插安秘密交通站在嶺路鄉寨下村。系中共地下黨於民國24年(1935年)建立的。該站由地下交通員楊啟負責傳遞革命信息,省委、特委、縣領導和地下交通員經常出入於該站。一直堅持到1949年民主革命勝利。
永泰塔閣亭
聯奎塔在城關對面溪山上。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為紀念本縣南宋乾道二年至八年蟬聯三狀元而建。塔系全石結構,八角形,七層空心的樓閣式建築,塔內有螺旋式石梯直通塔頂,塔門有石雕文官把門,各層都有石雕佛像龕並欄桿,具有清中葉建築的風格。塔座周長16.4米,高21米。1959年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省、市文化部門撥款加固。
麟瑞閣在大洋鄉麟陽村頭,系五層全木結構。閣頂葫蘆六角形,高27米,座周長39米,六角形各邊長6.5米,清代建,年久失修,已傾斜。
水尾閣在盤谷鄉水尾村,為清代建築物,閣3層,佔地面積135平方米。
蓮峰閣在長慶鄉蓮峰村頭,清代建,土木結構。閣5層,六角形,下大上小似塔,前有1座大殿與閣相接。
雙龍閣在霞拔鄉福長村,清代建,為古人讀書處。閣3層,土木結構,佔地面積210平方米,現尚完好。
奎光閣在大洋鄉蒼霞村橋頭,明末建,民國重修,是古人讀書處。
觀音亭在塘前鄉赤里村路邊,清乾隆元年(1736年)建,土木結構。
方廣石亭(第二亭)在葛嶺鄉方廣山下,清嘉慶四年(1799年)建,全用石條砌蓋,亭內約有10平方米。
前湖橋亭在蓋洋鄉前湖村,明朝建。幾經修葺,民國27年(1938年)重新用杉木建成,5株天杉為橋梁,共用木材9.5立方米。
西塘橋亭在東洋鄉西塘村。清初建,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重修。亭高4.6米,寬6米,長24米,是閩(清)永(泰)莆(田)仙(游)過客休息的涼亭,總面積144平方米。
獅子岩觀音亭在嵩口鎮東3公里,清末建。土木結構,面積110平方米,內供觀音佛像。亭下有清潭,潭岩間有一穴,深不可測,岩四周不見桂樹,但可聞桂花香。
三島觀音亭在葛嶺鄉九老村西。始建於清乾隆二年(1737年)冬,民國時期傾倒。1987年正座重建,祀觀音大士像,面積100平方米。
七仙亭在大洋棋桿村院里。東漢時為紀念徐登七兄妹飛升而建。後幾度重修,木瓦結構,面積20平方米,現仍完好。
小石塔在白雲鄉陳家村山頂。明代建築,全石結構,五層,高10米,直徑3.1米,佔地面積7.45平方米,年久失修,現僅余兩層。
永泰厝祠-人文歷史
世科里在縣城登高路,是明代建築物,舉架高,屋頂斜急,斗拱比例小,全木結構,現正房木料有些腐爛。
狀元厝在嶺路鄉七斗村,為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狀元蕭國梁厝,土木結構,佔地600多平方米,年久倒塌,現剩下宅基地。
洋中山厝在白雲鄉白雲村,為晚清時(19世紀)建。總面積591平方米,土木結構,房22間,現前廳倒塌,只剩上廳堂。
旗山厝在清涼鄉旗山村,為清代建。土木結構,門前雙斗旗桿,系武進士林建元及林建鰲兄弟故第,內有房屋28間,總面積1500平方米,現有殘損。
文行厝在清涼鄉北斗村,系清代建。土木結構,總面積1186.7平方米,現尚完好。
鄢厝在大洋鄉大展村,為清乾隆時(1736~1795年)建。約佔地2000平方米,內有房子100餘間,系土木結構,單層高5米,現尚完好。
鄭汝器厝在蓋洋鄉蓋洋村,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建。系土木結構,大門橫楣刻有人物,總面積300平方米,屋樑上懸掛著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御史福建巡撫魏元烺為鄭汝器中進士題的匾額。
元坦厝(下坂厝)在嵩口鎮下坂村,清乾隆(1736~1795年)時陳元坦建,系土木結構,200多個房間,大廳有木雕古人物4幅,一色鎦金,人物體態多姿,維妙維肖。還有石柱、石聯,刻有字、畫、花、草,工藝精緻,現尚完好。
三落厝在城關新安路,為清代建築物,計70多間,佔地1200多平方米,土木石結構,現尚完好。
裕源厝在城關較場路,清道光時(1821~1850年)建,木石結構。門上木雕刻《三國演義》人物故事,手工精細,至今絕大部分完好。房屋60多間,佔地1250多平方米。
鄭厝在縣城北門路,明朝建,清道光年間擴建,均為土木結構。全厝4廳74房,佔地面積2000平方米左右,厝內有4口水井。
林家祖祠在大洋鄉溪墘村,始建於南宋。祀宋鄉賢林學□、林學覆等林氏祖宗,土木結構,後代屢有修葺。正門上有朱熹手跡「學萃一門」匾額,匾寬1米,長2.5米。祠總面積400平方米,現尚完好。
三元祠在縣城對面塔山公園內,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為紀念南宋乾道(1166~1172年)時,本縣7年連中三狀元(蕭國梁、鄭僑、黃定)與聯奎塔同時興建的。後祠毀。1985年縣政府重視,社會人士熱心,集資10萬多元,在舊址按原式重新修建,現已落成。
龍山草堂在塘前鄉莒口村,建於清乾隆四年(1739年)。嘉慶元年(1786年)築「尺五樓」。道光時(1821~1850年)江景陽等重修。全木結構,為名士教徒講學之所。正堂上橫額行書「龍山堂」3字,牆壁上原有林則徐手書條幅:
撰句書應
常持清節居官儉
共賞奇文說士甘
心葵四兄指正少穆五弟林則徐
現此手書已失落,但留有拓本可信。考林則徐與江景陽曾結拜兄弟,江為四、林為五,故稱。龍山堂總面積450平方米,現尚完好。
6. 永泰蒿口古鎮有什麼好玩的
嵩口鎮位於永泰縣西南部,地處永泰、仙游、德化、尤溪、閩清五縣的結合部。其實,嵩口鎮就是一個普通的鎮子,對一般人而言沒有什麼好玩的。
前些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將嵩口鎮列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主要是源於其鎮區仍保留相對完整的明清建築群。僅在嵩口鎮區,60多座明清時期古民居仍保存完好。而在嵩口各村,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達百座以上。古建築專家和文物專家稱贊嵩口古民居「品種之多,數量之眾,保存之好,藝術之高,堪稱奇跡」。如果您對古建方面感興趣,不妨去走一走,也許會有很多收獲。
7. 黃甸鎮的歷史文化
稱謂由來古時,本地多崇山峻嶺,因湍江千百年流淌沖刷,於現場鎮周邊形成開闊地帶,每到收獲季節,平坦的大甸上一片金黃,故名曰「黃甸」。歷史上為歷屆建制區、鄉、鎮行政機關所在地和經濟文化中心。相傳清乾隆年間本地財主黃天化在此設客店,客似雲來,久而成規模,遂將原場鎮由趕場埡(罐耳埡)遷至此處,以人名冠之,諧音為「黃天壩」,又曰「黃店」,後改為黃甸。
歷史沿革黃甸地處鹽亭腹心,鎮政府距縣城18公里,幅員面積103平方公里。民國時為黃天壩區;1950年設黃甸區;1955年撤並入城關、富驛、八角區;1960年恢復黃甸區,轄黃甸、定光、麻秧、利和、三元五鄉,後增轄凈銘鄉;1992年拆區並鄉,組建黃甸鎮,現轄25個村、2個社區,總戶數11478戶,總人口35870人,耕地總面積32531畝。
人文地理與雲溪、富驛、大興、林山、永泰、三元、麻秧、黃溪、玉龍、五龍等10個鄉鎮和工業園區接壤,全境呈淺丘地貌特徵,土壤肥沃。主要河流湍江全長26公里;主要交通干線義鹽路境內長23公里,成德南(成巴)高速公路境內長度11.3公里;綿西高速公路境內長10餘公里。著名文化旅遊景點道教發祥地真常觀、佛教勝地常樂寺、記錄黃帝嫘祖故事的黃閣府和功梓山、文化名人之鄉劍清故里、大樓街等。
社會發展以生態農業、商貿流通、倉儲運輸和農產品加工業為主導產業,是四川省首批省級小城鎮建設試點示範鎮,全省生態建設鄉鎮。2012年全鎮地區生產總值3.8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0.78萬元。未來五年發展規劃是:以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總目標,努力建設農業強鎮、工商重鎮、宜居城鎮、暢通鄉鎮、和諧大鎮,實現團結興鎮。
犀牛傳說
犀牛簡介犀牛是陸生生物中最強壯和體形最大的動物之一,現主要分布於非洲和東南亞,是最大的奇蹄目動物,也是僅次於大象體型的陸地動物。其皮厚粗糙,毛被稀少,耳呈卵圓形,頭大而長,頸短粗,唇延長伸出,頭部有實心獨角或雙角,體壯力大,喜獨居,是原始力量的象徵。因為犀牛角的經濟價值和葯用價值極高,它們受到人類的大肆捕殺,存量非常稀少,屬一類國際保護動物。
犀牛望月語出《關尹子·五鑒》:「譬如犀牛望月,月形入角,特因識生,始有月形,而彼真月,初不在角。」傳說犀牛原來是天上的一位神將,受玉皇大帝的指派,向下界傳達起居規范,要求人們「一日一餐三打扮」,意思是注重禮儀,少食甘味。而犀牛到花花世界後被擾亂了心神,將玉皇大帝的旨意傳達成「一日三餐一打扮」,把天帝的意思全弄反了。天帝大怒,將其罰下天界勞作。由於它思念天宮生活,一到晚上就抬頭望月,這就是「犀牛望月」的緣起。
心有靈犀傳說犀角之中有白紋如線,直通兩頭,感應靈敏,有種種靈異作用,如鎮妖、解毒、分水,等等,故稱「靈犀」。後因以比喻兩情相悅、心意相通。唐代李商隱《無題》詩中「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形象描繪了靈犀的作用,成為千古絕唱。
8. 寧波永台庫的歷史文化
故事
立雪書院又稱游嘉瑞藝術館。立雪書院的「立雪」出於宋游酢與楊時尊師的「程門立雪」典故。2002年創辦由著名書法藝術家、收藏家、壽山石《案頭摩崖石刻》創始人游嘉瑞先生在福州永泰創建的立雪書院,位於福州大樟溪畔,龍峰山上,疊立山崖,青石為牆,琉璃為瓦,卵石鋪道,曲徑通幽,仿古格局,錯落有致,竹林成蔭,空氣清新,流碧溢翠,枯木逢春。院中設有山川藝術館,尺一樓,百硯齋,千石印室,耕讀亭,道南軒等,極具文化品味。
10年間,立雪書院開展收藏交流、藝術培訓、國學講座、德育教育、旅遊觀光、健康休閑活動數百場,引起了社會共鳴,得到了普遍共識。收藏近萬件古今展品,跨越歷史數千年。一方巨硯;一部巨著《榴花夢》;十多位中央領導題刻;數百方古硯;數百方字畫;千石印室壽山石微雕案頭摩崖石刻。萬卷古籍線裝書。立雪岩、立雪碑林鐫刻200多件名人名家書法作品。立雪堂演繹程朱理學淵源。永陽館展示永泰的歷史發展和民族風情。展品之豐之美。被評為福州市和永泰縣德育基地、福州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先進集體、福州文明網站、福州優秀旅遊景區、紅色文化旅遊景點、福建省最佳旅遊目的地,產生了獨具特色的「立雪書院現象」。】
閩台兩岸共同的信仰--張聖君
史載,張聖君於南宋紹興九年(1139年)農歷七月廿三生於永泰縣嵩口鎮月洲村,成長及修煉於盤谷方壺岩,是宋代閩中地區平民社會中產生的民間信仰神祗,已有900多年歷史,宮廟遍布八閩大地。從明代開始,張聖君信仰及其傳說故事就與各地的地方風物傳說密切結合,明末張聖君信仰隨移民傳入台灣地區。在台灣張聖君多稱為張公法主,其大中型宮廟達60多座,信眾一千多萬人,是台灣地區頗具影響的民間信仰。近十多年來,台灣信眾多次組團來我縣方壺岩張聖君母殿尋祖進香。
來自全省各地的張聖君信仰者近千人,齊聚永泰縣盤谷鄉方壺岩,共同慶祝張聖君誕辰868周年。張聖君,至今在福建各地、台灣和東南亞地區流傳了八百多年,是閩台兩省民間重要的道教信仰人物之一,在閩台道教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近年,我省各地及台灣張聖君信仰者和文化研究人員紛紛到永泰縣方壺岩尋訪、考證,進一步探討、研究張聖君信仰文化。 明清兩朝及至建國前夕,在這里經商的福州及其他各地的商賈,抱著祈願「財源不盡滾滾隨潮來」的心態,以此為「福地」和發財的「聚寶盆」,不斷雲集在上下杭地區,組成經濟實力雄厚的「商幫」,進行頻繁的商貿經營活動。他們都把張真君奉為「祖師爺」,稱之為「商神」,頂禮膜拜,虔誠至極,在海內外頗有影響。並把福州「商會」、「金融公會」和「商事研究所」的會址設在殿內,以此為中心再輻射到上下杭其他地區,分別成立各商業同業公會的分支機構。
永泰革命遺址
中共太原小學支部、赤色農會舊址民國18年(1929年)9月,中共福州市委派任達為特派員回本縣活動,宣傳革命道理,發展黨員。翌年,在太原小學成立中共太原黨支部,支部書記任可桐,黨員有魏聖愛、任可模等。同時組織太原鄉赤色農會,也以太原小學為活動據點。(太原小學校址設在原元帥廟)。
清溪小學黨支部舊址任達於民國19年(1930年)又在清溪小學組織成立中共清溪小學黨支部,支部書記王樵(後脫黨),黨員有陳孝禮、蔣心亭、黃世刊等(清溪小學校址即現在清涼鄉政府)。
中共永泰工委和閩中特委機關舊址在嶺路鄉鳳落村饒厝。民國24年(1935年)閩中特委派陳雲飛為中共永泰縣工委書記,擴大游擊據點。民國29年中共閩中特委機關也設於此,現饒厝已修繕一新。
閩中游擊隊整訓舊址民國25年(1936年)閩中游擊隊在劉突軍政委率領下,到嶺路鄉寨下村旗插安旗頭塢整訓。民國29年,中共閩中特委又在旗插安墩炳地方舉辦形勢學習班,有三四十位地、縣、區級幹部參加學習。
紅軍洞在嶺路鄉寨下村。民國24年(1935年)閩中游擊隊30人(劉突軍為政委),曾長期駐扎在此訓練和學習,此洞至今完好。
旗插安秘密交通站在嶺路鄉寨下村。系中共地下黨於民國24年(1935年)建立的。該站由地下交通員楊啟負責傳遞革命信息,省委、特委、縣領導和地下交通員經常出入於該站。一直堅持到1949年民主革命勝利。
永泰塔閣亭
聯奎塔在城關對面溪山上。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為紀念本縣南宋乾道二年至八年蟬聯三狀元而建。塔系全石結構,八角形,七層空心的樓閣式建築,塔內有螺旋式石梯直通塔頂,塔門有石雕文官把門,各層都有石雕佛像龕並欄桿,具有清中葉建築的風格。塔座周長16.4米,高21米。1959年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省、市文化部門撥款加固。
麟瑞閣在大洋鄉麟陽村頭,系五層全木結構。閣頂葫蘆六角形,高27米,座周長39米,六角形各邊長6.5米,清代建,年久失修,已傾斜。
水尾閣在盤谷鄉水尾村,為清代建築物,閣3層,佔地面積135平方米。
蓮峰閣在長慶鄉蓮峰村頭,清代建,土木結構。閣5層,六角形,下大上小似塔,前有1座大殿與閣相接。
雙龍閣在霞拔鄉福長村,清代建,為古人讀書處。閣3層,土木結構,佔地面積210平方米,現尚完好。
奎光閣在大洋鄉蒼霞村橋頭,明末建,民國重修,是古人讀書處。
觀音亭在塘前鄉赤里村路邊,清乾隆元年(1736年)建,土木結構。
方廣石亭(第二亭)在葛嶺鄉方廣山下,清嘉慶四年(1799年)建,全用石條砌蓋,亭內約有10平方米。
前湖橋亭在蓋洋鄉前湖村,明朝建。幾經修葺,民國27年(1938年)重新用杉木建成,5株天杉為橋梁,共用木材9.5立方米。
西塘橋亭在東洋鄉西塘村。清初建,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重修。亭高4.6米,寬6米,長24米,是閩(清)永(泰)莆(田)仙(游)過客休息的涼亭,總面積144平方米。
獅子岩觀音亭在嵩口鎮東3公里,清末建。土木結構,面積110平方米,內供觀音佛像。亭下有清潭,潭岩間有一穴,深不可測,岩四周不見桂樹,但可聞桂花香。
三島觀音亭在葛嶺鄉九老村西。始建於清乾隆二年(1737年)冬,民國時期傾倒。1987年正座重建,祀觀音大士像,面積100平方米。
七仙亭在大洋棋桿村院里。東漢時為紀念徐登七兄妹飛升而建。後幾度重修,木瓦結構,面積20平方米,現仍完好。
小石塔在白雲鄉陳家村山頂。明代建築,全石結構,五層,高10米,直徑3.1米,佔地面積7.45平方米,年久失修,現僅余兩層。
永泰厝祠-人文歷史
世科里在縣城登高路,是明代建築物,舉架高,屋頂斜急,斗拱比例小,全木結構,現正房木料有些腐爛。
狀元厝在嶺路鄉七斗村,為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狀元蕭國梁厝,土木結構,佔地600多平方米,年久倒塌,現剩下宅基地。
洋中山厝在白雲鄉白雲村,為晚清時(19世紀)建。總面積591平方米,土木結構,房22間,現前廳倒塌,只剩上廳堂。
旗山厝在清涼鄉旗山村,為清代建。土木結構,門前雙斗旗桿,系武進士林建元及林建鰲兄弟故第,內有房屋28間,總面積1500平方米,現有殘損。
文行厝在清涼鄉北斗村,系清代建。土木結構,總面積1186.7平方米,現尚完好。
鄢厝在大洋鄉大展村,為清乾隆時(1736~1795年)建。約佔地2000平方米,內有房子100餘間,系土木結構,單層高5米,現尚完好。
鄭汝器厝在蓋洋鄉蓋洋村,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建。系土木結構,大門橫楣刻有人物,總面積300平方米,屋樑上懸掛著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御史福建巡撫魏元烺為鄭汝器中進士題的匾額。
元坦厝(下坂厝)在嵩口鎮下坂村,清乾隆(1736~1795年)時陳元坦建,系土木結構,200多個房間,大廳有木雕古人物4幅,一色鎦金,人物體態多姿,維妙維肖。還有石柱、石聯,刻有字、畫、花、草,工藝精緻,現尚完好。
三落厝在城關新安路,為清代建築物,計70多間,佔地1200多平方米,土木石結構,現尚完好。
裕源厝在城關較場路,清道光時(1821~1850年)建,木石結構。門上木雕刻《三國演義》人物故事,手工精細,至今絕大部分完好。房屋60多間,佔地1250多平方米。
鄭厝在縣城北門路,明朝建,清道光年間擴建,均為土木結構。全厝4廳74房,佔地面積2000平方米左右,厝內有4口水井。
林家祖祠在大洋鄉溪墘村,始建於南宋。祀宋鄉賢林學□、林學覆等林氏祖宗,土木結構,後代屢有修葺。正門上有朱熹手跡「學萃一門」匾額,匾寬1米,長2.5米。祠總面積400平方米,現尚完好。
三元祠在縣城對面塔山公園內,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為紀念南宋乾道(1166~1172年)時,本縣7年連中三狀元(蕭國梁、鄭僑、黃定)與聯奎塔同時興建的。後祠毀。1985年縣政府重視,社會人士熱心,集資10萬多元,在舊址按原式重新修建,現已落成。
龍山草堂在塘前鄉莒口村,建於清乾隆四年(1739年)。嘉慶元年(1786年)築「尺五樓」。道光時(1821~1850年)江景陽等重修。全木結構,為名士教徒講學之所。正堂上橫額行書「龍山堂」3字,牆壁上原有林則徐手書條幅:
撰句書應
常持清節居官儉
共賞奇文說士甘
心葵四兄指正少穆五弟林則徐
現此手書已失落,但留有拓本可信。考林則徐與江景陽曾結拜兄弟,江為四、林為五,故稱。龍山堂總面積450平方米,現尚完好。
9. 永泰縣蒿口鎮多久歷史
永泰來縣嵩口鎮,新石自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在第一、二次文物普查中就發現了下寨仔山等8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宋代時屬和平鄉英達里,民國廿年(1918年)設鎮,新中國成立之初屬三區;1955年設嵩口區;1958年改為嵩口公社;1984年設嵩口鎮。
嵩口是南宋著名愛國詞人張元干、閭山派道教宗師張聖君的故鄉,目前保存完好的明清時期古民居建築群100餘座。2008年,榮獲「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稱號,成為福建省福州市唯一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