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禮儀的起源、發展、形成分別是什麼有什麼意義、影響
一、禮儀的起源與發展
(一)禮儀的起源:
中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禮儀之邦」之稱,中國人也以其彬彬有禮的風貌而著稱於世。禮儀文明作 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社會歷史發展起了廣泛深遠的影響,其內容十分豐富。禮儀所涉及的范圍十分廣泛,幾乎滲透於古代社會的各個方面。禮儀究竟何時何故而起,自古以來,人們做過種種探討,歸納起來,大體有以下幾種禮儀起源說:
1、天神生禮儀,
2、禮為天地人的統一體
3、禮產生於人的自然本性,
4、禮為人性和環境矛盾的產物,
5、禮生於理,起於俗。何為禮儀,禮儀即禮節與儀式。
(二)禮儀的發展
1、萌芽時期——原始社會時期,此亦周口店山頂洞人,用曾骨作裝飾,死人身上撒。
2、革創時期——新石器時期,半坡遺址,仰韶文化,等卑有序,男女有別。
3、形成時期——青銅時代,原始社會解體,向奴隸社會過渡,勞動活動升溫,推翻殷王朝取而代之的是周朝《周禮》產 生,將人們的行為舉止,心理情操系統地納入一個等卑有序的模式之中,要求人們依禮而行。
4、發展變早時期——西周末期,出現了所謂的「禮崩樂壞」的局面,春秋戰國時間,相繼涌現出孔子、孟子等思想聖人,發展和革新了禮儀理論。孔子認為:不學禮,無以立,要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動」系統地闡述了禮儀的本質與功能,在他的《論語》里有74處談到禮儀要求人們用首先規范約束自己的行為,所以他是主張以禮治國的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古之禮的內涵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典章制度,如各朝代的典章制度,二是社會一切人的行為和舉止規范,這是典章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的具體形成。
5、強化、衰落時期(公元前221的)(唐、宋、明、清)
秦始皇吞並六國統一中國,建立了第一個中國歷史上的封建王朝,成為後來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體制的基礎,漢代、唐代、宋代、禮儀研究碩果累累,明代時,交友之禮完善,忠、孝、節、義等禮儀日趨繁多。特別是宋代家庭禮儀的發展是一個特點,主要代表人物有司馬光(北京史學家),朱喜熹(南宋理學家)等代表作有《速水家儀》《朱子家禮》。
清代後期,清王朝政權腐敗,民不聊生,古代禮儀盛極不衰,一些西方禮儀傳入,北洋新軍的陸軍開始用西方軍隊的舉手禮等,代替不合時宣的打千禮等。
二、禮儀的概念
1、 禮儀,世界各國民族歷來都十分重視,這是因為禮儀是指導和協調個人和團體、民族之間、外交事物乃至國家關系,在社會交往中處理相互關系言行舉止的准則.
2、禮儀是指人們在不同歷史、風俗、宗教、制度和潮流等的影響下.在社會的各種具體交往中為表示互相尊重在儀表、儀容、儀態、儀式、言談舉止等方面約定俗成的、共同認可的規范與程序。(禮儀也是一種風度,一種美德,一種教養)
3、「禮儀」是指行禮的儀式,如「禮儀小姐」就是負責禮節和儀式的小姐.而「禮義」與「禮儀」的含義完全不同.「禮義」的「禮」,泛指我國古代的社會規范和道德規范,是社會的法則、規范、儀式的總稱
4、禮儀就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活動中為了互相尊重形成的行為規范與准則.《儀禮》、《周禮》、《禮記》合稱為「三禮」.「三禮」是我國最早最重要的禮儀論著
5、禮儀通常是指在大型或隆重的場合為表示重視、尊重、敬意所舉行的合乎禮貌、禮節的要求和儀式.一、見面禮節1、招呼的禮節:黨政機關人員稱職務、同志工商界人士稱職務、先生、小姐、女士 。 所謂禮儀一般是指人與人之間的恭敬謙讓之心.尊重愛護他人之舉.待人接物的儀式.廉潔儉仆的風范以及文明高雅不卑不亢的處世之道.簡言之禮儀既是人的外在美又是人的內在美
6、禮儀是指處於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們在相互交往中共同認可和遵守的行為規范和准則.禮儀修養是指對人際交往行為規范和准則的認知程度和水平
7、 禮儀是指人們與他人及社會交往的程序方式以及實施交往行為時的外在表現方面的行為規范.而更多地表現為一種約定俗成的行為准則.禮儀涉及的內容十分復雜,涉及的范圍也十分廣泛
8、禮儀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中,共同遵循的行為准則和規范.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歷代賢哲對禮儀極其推崇.荀子在《荀子·修養》中強調「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
三、禮儀的本質:
1、禮儀的本質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們認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見的鬼神在操縱,履行禮儀即是向鬼神討好求福因此,禮儀起源於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種特殊體現形式。
四、禮儀的特徵:
一般認為,禮儀有普遍性、共同性、繼承性、差異性和時代發展性的特點,
五、禮儀的原則:
應遵循尊重、遵守、適度和自律等四項基本原則
六、禮儀學的研究對象:
禮儀主要以禮儀規律、禮儀規范、禮儀活動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
七、 禮儀學的研究內容及學習目的
禮儀學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禮儀的歷史,禮儀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個人禮儀,社交禮儀和外事禮儀等。
通過學習培養和提高學習者的道德感、責任心和規則意識。使學習者的綜合素質和禮儀的理論水平有所提高,所掌握的知識具有實用性、時效性和可操作性。
八、禮儀的功能
禮儀的功能概括地說,是表示人們不同地位的相互關系和調整、處理人們相互關系的手段。禮儀的功能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尊重的功能
尊重的作用即向對方表示尊敬、表示敬意,同時對方也還之以禮。禮尚往來,有禮儀的交往行為,蘊含著彼此的尊敬。
2. 約束的功能
禮儀作為行為規范,對人們的社會行為具有很強的約束作用。禮儀一經制定和推行,久而久之,便形成為社會的習俗和社會行為規范。任何一個生活在某種禮儀習俗和規范環境中的人,都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該禮儀的約束,自覺接受禮儀約束的人是「成熟的人」的標志,不接受禮儀約束的人,社會就會以道德和輿論的手段來對他加以約束,甚至以法律的手段來強迫。
3. 教化的功能
禮儀具有教化功能,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禮儀的尊重和約束作用。禮儀作為一種道德習俗,它對全社會的每個人,都有教化作用,都在施行教化。另一方面,禮儀的形成、禮儀的完備和凝固,會成為一定社會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傳統」的力量不斷地由老一輩傳繼給新一代,世代相繼、世代相傳。在社會進步中,禮儀的教化作用具有極為重大的意義。
4. 調節的功能
禮儀具有調節人際關系的功能。一方面,禮儀作為一種規范、程序,作為一種文化傳統,對人們之間相互關系模式起著規范、約束和及時調整的作用;另一方面,某些禮儀形式、禮儀活動可以化解矛盾、建立新關系模式。可見禮儀在處理人際關系中,在發展健康良好人際關系中,是有其重要作用的。
九、禮儀的發展前景
我國歷來是「 禮儀之邦」, 禮儀不僅是思想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 也是反映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形式; 禮儀不僅反映一個人的精神面貌, 更能折射出一個單位、一個地區乃至整個社會的道德風尚。隨著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交往的日益頻繁以及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碰撞, 使得世界各地的禮儀習俗不斷地融合與發展。大學應當將大學生的禮儀教育納入培養過程。
(一)、大學生與禮儀
(二)、禮儀在保山
(三)、禮儀在中國
(四)、禮儀在國際
爾·卡耐基的《成功之路》及吉米·道南與約翰·麥克斯韋爾合著的《成功的策略》都導出同一條公式: 個人成功=15%的專業技能+85%的人際關系和處世技巧
十、談禮儀之邦的現狀
市場本起源於西方,中國的儒家文化本來就不是最適合市場經濟發展的土壤,現在要把儒家傳統的誠信體系移植到市場經濟中來,當然會面臨很多重建的問題了 中國是一個傳統的禮儀之邦,但現在,這個具有5000年歷史的誠信大國,卻至今找不到構建社會誠信體系的支點。過去經常被我們稱為「爾虞我詐、利慾熏心」的西方世界,現在看來,卻要遠比我們這個禮儀之邦更有誠信。如:假冒產品、虛假廣告、坑蒙拐騙、騙稅逃稅、偽造假賬、惡意拖欠等現象的泛濫。
隨地吐談,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在禁煙區吸煙,還有無時無刻無意識或有意識的做出侮辱別人舉動或話語等我不禁要問,難道這就是媒體大肆宣揚的禮儀之邦??? 真正稱的上是禮儀之邦的是幾百年前的唐朝,我們中國有句古話叫好漢不提當年勇,過去的事了為何媒體還要厚顏無恥的拿出來宣揚,更何況我們國家現在的狀況哪裡能看出來一個禮字???如果我門真的是一個禮儀之邦,為什麼還要在08年之前臨時抱佛腳,在全國展開學禮儀的活動???一個禮儀之邦需要學禮儀嗎?
第一,中國人在海外旅行亂扔垃圾,隨地吐痰,口香糖任意抹,上廁所不沖水。
第二,損壞文物,宗教場所嬉戲,不尊重當地風俗。
第三,坐公共交通工具不尊老愛幼,爭搶擁擠,排隊加塞,不守規則
第四,大庭廣眾之下大聲喧嘩,坐卧隨便,衣冠不整,口出臟字,舉止粗魯。
第五,無視禁煙標志,吃自助餐浪費,不給服務人員小費,愛貪小便宜。
以上種種,表面看都是小事,但是它確實形成了一種觀念,一種中國人在 的不良形象的烙印。中國發展越來越快,經濟越來越發達,素質卻每況愈下,日益滑坡。這里所說,除了一些不可避免的文化差異外,我們確是應該三省吾身,捫心自問的。中國,那個古老而神秘的東方國度,它現在還是禮儀之邦嗎?
八、禮儀的常識
(一)、禮儀的作用(修身作用)
1、人際和睦,互敬互助 2、增強自信,行動自如 3、注重儀表,受人尊重 4、問禁隨俗,獲得成功 5、注重原則,捍衛國格
(二)、交談的禮貌准則
1、貶己尊人准則 2、適切稱呼准則 3、言語文雅准則 4、委婉求同准則 5、德辭行合準則
(三)、交談的基本技巧
1、不要驚慌,認真傾聽 2、先想後說,注意反應 3、選擇話題,力求投機 4、巧說恭維,真誠得當 5、幽默風趣,機智靈活 6、眼神交匯,相互理解 7、柔言談吐,寬以待人8、多用敬語,展示風度 9、尊重習俗,注意禁忌
(四)、古代禮儀常識
1、中國傳統的禮在道德規范上可以概括為「四維」、「八德」,「四維」是指:禮、儀、廉、恥,「八德」包括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對禮的了解是「守禮」的基礎。其次,便是「守禮」真正的「知禮」最終必然通過守禮表現出來。守禮是個人綜合素質的表現,是個人修養的外露。現代的「禮」要求我人和藹待人、尊老愛幼、愛護公物、遵守秩序、助人為樂、保護弱小、努力學習、為人民服務、維護國家利益。中國禮儀在中國文化中起著「准法律」的作用。
2、祭祀時行九拜禮:「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肅拜」。
3、對先師先聖的祭祀:漢魏以後,以周公為先聖,孔子為先師;唐代尊孔子為先聖,顏回為先師。唐宋以後一直沿用「釋奠」禮(設薦俎饌酌而祭,有音樂沒有屍),作為學禮,也作為祭孔禮。南北朝時,每年春秋兩次行釋奠禮,各地郡學也設孔、顏之廟。明代稱孔子為「至聖先師」。清代,盛京(遼寧沈陽)設有孔廟,定都北京後,以京師國子監為太學,立文廟,孔子稱「大成至聖文宣先師」。曲阜的廟制、祭器、樂器及禮儀以北京太學為準式。鄉飲酒禮是祭祀先師先聖的產物。
4、相見禮:下級向上級拜見時要行拜見禮,官員之間行揖拜禮,公、侯、駙馬相見行兩拜禮,下級居西先行拜禮,上級居東答拜。平民相見,依長幼行禮,幼者施禮。外別行四拜禮,近別行揖禮。
5、軍禮:包括征伐、征稅、狩獵、營建等。
6、誕生禮:從婦女未孕時的求子到嬰兒周歲,一切禮儀都圍繞著長命的主題。誕生禮自古就有重男輕女的傾向。誕生禮還包括「三朝」、「滿月」、「百日」、「周歲」等。「三朝」是嬰兒降生三日時接受各方面的賀禮。「滿月」在嬰兒滿一個月時剃胎發。「百日」時行認舅禮,命名禮。「周歲」時行抓周禮,以預測小兒一生命運、事業吉凶。
7、成年禮:也叫冠禮,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禮儀。 中國少數民族不少地區至今還保留著古老的成年禮,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褲、盤發髻等儀式。
8、五祀:指祭門、戶、井、灶、中(中室)。周代是春祀戶,夏祀灶,六月祀中霤,秋祀門,冬祭井。漢魏時按季節行五祀,孟冬三月「臘五祀」,總祭一次。唐、宋、元時採用「天子七祀」之說,祀司命(宮中小神)、中、國門、國行、泰厲(野鬼)、戶、灶。明清兩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後,罷去門、戶、中、井的專祀,只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與民間傳說的灶王爺臘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國家祀典採用了民間形式。
2. 文明禮儀的歷史故事
藺相如是春秋戰國時期趙國的大臣,他很有見識和才能。在「完璧歸趙」、「澠池相會」兩次外交斗爭中,捍衛了趙國的尊嚴,地位在名將廉頗之上。這使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為趙國立下了赫赫戰功。藺相如不過是憑一張嘴巴,說說而已,有什麼了不起,反而爬到我的頭上。一定要侮辱他一番。」藺相如聽說後,盡量不跟廉頗會面,每次出門,避開廉頗,有時甚至裝病不去上朝。有一次藺相如外出,遠遠看見廉頗的車馬迎面而來,連忙叫車夫繞小路而行。 藺相如手下的人對他這樣卑躬讓步的作法感到委屈,紛紛要求告辭還鄉。藺相如執意挽留,並耐心地向他們解釋說:「諸位認為廉將軍和秦王相比,哪個厲害?」眾人都說:「當然廉將軍不及秦王了。」藺相如說:「對啦,天下的諸候個個都怕秦王,可是為了趙國,我敢在秦國的朝廷上斥責他,怎麼會見到廉將軍倒反而害怕了呢?你們的心情我是理解的,可是,你們想過沒有,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攻打趙國,就是因為趙國有我和廉將軍兩人的緣故。如果兩虎相鬥,勢必兩敗俱傷。我不計個人恩怨,處處讓著廉將軍,是從國家的利益著想啊。」聽了這番話,大家都消了氣,打消了告辭還鄉的念頭,反而更加尊敬藺相如了。 後來,有人把藺相如的話告訴了廉頗,廉頗大受感動,慚愧萬分,覺得自己心胸竟然如此狹窄,實在對不起藺相如,決心當面請罪。一天,他脫下戰袍,赤身背著荊條,來到藺相如的府第,「撲」地跪在地上,老淚縱橫,泣不成聲地對藺相如說:「我是一鄙陋的粗人,見識淺薄,氣量短小,沒想到您對我竟這么寬容大量,我實在無臉見您,請您用力責打我吧!就是把我打死了,也心甘情願。」藺相如見到這情景,急忙扶起廉頗,兩人緊抱在一起。從此兩人消除了隔閡,加強了團結,同心協力,保衛趙國,強大的秦國更加不敢輕易地侵犯趙國了。
3. 禮儀的起源、發展、形成有何意義、影響
一、起源
禮儀的起源時期在夏朝以前(公元前21世紀前),禮儀起源於原始社會,在原始社會中、晚期(約舊石器時代)出現了早期禮儀的萌芽。整個原始社會是禮儀的萌芽時期,禮儀較為簡單和虔誠,還不具有階級性。
按荀子的說法有" 三本 "即" 天地生者之本","先祖者類之本"," 君師者治之本 " 。在禮儀中國傳統揖禮中,喪禮的產生最早。
喪禮於死者是安撫其鬼魂,於生者則成為分長幼尊卑、盡孝正人倫的禮儀。在禮儀的建立與實施過程中,孕育出了中國的宗法制。
禮儀的本質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們認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見的鬼神在操縱 ,履 行禮儀即是向鬼 神討好求福。因此,禮儀源於鬼神信仰 ,也是鬼 神 信 仰的一種特 殊 體 現形式。
二、發展與形成
禮儀的形成時期在夏、商、西周三代(公元前21世紀~前771年),人類進入奴隸社會,統治階級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把原始的宗教禮儀發展成符合奴隸社會政治需要的禮制,禮被打上了階級的烙印。在這個階段,中國第一次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國家禮儀與制度。
禮儀的變革時期在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1~前221年),這一時期,學術界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以孔子、孟子、荀子為代表的諸子百家對禮教給予了研究和發展,對禮儀的起源、本質和功能進行了系統闡述,第一次在理論上全面而深刻地論述了社會等級秩序劃分及其意義。
強化時期在秦漢到清末(公元前221~公元1911年),在我國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里,盡管在不同的朝代禮儀文化具有不同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特徵。
但卻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一直為統治階級所利用,禮儀是維護封建社會的等級秩序的工具。這一時期的禮儀的重要特點是尊君抑臣、尊夫抑婦、尊父抑子、尊神抑人。
三、禮儀的意義與影響
1、禮儀是個人美好形象的標志
禮儀是一個人內在素質和外在形象的具體體現;禮儀是個人心理安寧、心靈凈化、身心愉悅、個人增強修養的保障。禮儀的核心是倡導人們要修睦向善。當每個人都抱著與人為善的動機為人處事,以文明市民的准則約束自己時,那麼,所有的人都會體驗到心底坦盪、身心愉悅的心情。
2、禮儀是家庭美滿和睦的根基
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緣為紐帶的一種社會關系。家庭禮儀可以使夫妻和睦、父慈子孝、家庭幸福。
3、禮儀是人際關系和諧的基礎
社會是不同群體的集合,群體是由眾多個體匯合而成的,而個體的差異性是絕對的,例如:性別、年齡、貧富、尊卑等。禮儀是社會交往的潤滑劑和黏合劑,會使不同群體之間相互敬重、相互理解、求同存異、和諧相處。
4、禮儀是各項事業發展的關鍵
職業是人們在社會上謀生、立足的一種手段。講究禮儀可以幫助人們實現理想、走向成功,可以促進全體員工團結互助、敬業愛崗、誠實守信,可以增強人們的交往和競爭實力,從而推動各項事業的發展。
5、禮儀是社會文明進步的載體
要繼承弘揚祖國優秀的文化傳統,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文明禮儀宣傳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項內容。
(3)高中禮儀文明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 ,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喜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凶禮。 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冠、婚、喪4種人生禮儀 。
實際上禮儀可分為政治與生活兩大部類 。政治類包括祭天、祭地、宗廟之祭,祭先師先聖、尊師鄉飲酒禮、相見禮、軍禮等 。
生活類包括五祀 、高禖之祀 、儺儀、誕生禮、冠禮、飲食禮儀、饋贈禮儀等。
禮儀大體可歸結為三個層面:
一是指治理奴隸制、封建制國家的典章制度;
二是古代社會生活所形成的作為行為規范和交往儀式的禮制及待人接物之道;
三是對社會成員具有約束力的道德規范(包括自身修養) 。
縱觀我國禮儀內容和形式的演變與發展,可以看出「禮」 和「德」不但是統治者權力的中心支柱,而且其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許多有廣泛社會性與強大號召力的優良道德規范和人際交往的禮節儀式及生活准則,並且已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財富,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修養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4. 關於文明禮儀歷史故事
文明禮儀故事--千里送鵝毛
「千里送鵝毛」的故事發生在唐朝。當時,雲南一少數民族的首領為表示對唐王朝的擁戴,派特使緬伯高向太宗貢獻天鵝。
路過沔陽河時,好心的緬伯高把天鵝從籠子里放出來,想給它洗個澡。不料,天鵝展翅飛向高空。緬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幾根鵝毛。緬伯高急得頓足捶胸,號啕大哭。隨從們勸他說:「已經飛走了,哭也沒有用,還是想想補救的方法吧。」緬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長安,緬伯高拜見唐太宗,並獻上禮物。唐太宗見是一個精緻的綢緞小包,便令人打開,一看是幾根鵝毛和一首小詩。詩曰:「天鵝貢唐朝,山高路途遙。沔陽河失寶,倒地哭號啕。上復聖天子,可饒緬伯高。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緬伯高隨即講出事情原委。唐太宗連聲說:「難能可貴!難能可貴!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這個故事體現著送禮之人誠信的可貴美德。今天,人們用「千里送鵝毛」比喻送出的禮物單薄,但情意卻異常濃厚。 程門立雪的典故
「程門立雪」這個故事,說的是宋代學者楊時和游酢向程顥程頤拜師求教的事兒。
二程是洛陽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學家。二程學說,後來為朱熹繼承和發展,世稱「程朱學派」。楊時、游酢,向二程求學,非常恭敬。楊游二人,原先以程顥為師,程顥去世後,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程頤繼續求學。故事就發生在他們初次到嵩陽書院,登門拜見程頤的那天。
相傳,一日楊時、游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正遇上這位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程頤明知有兩個客人來了,他欲不言不動,不予理睬。楊、游二人怕打擾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肅然待立,一聲不吭等候他睜開眼來。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頤才如蘿初醒,見了楊、游,裝作一驚說道:「啊!啊!賢輩早在此呼!」意思是說你們兩個還在這兒沒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麼時候,開始下起雪來。門外積雪,有一尺多深。
這個故事,就叫「程門立雪」。在宋代讀書人中流傳很廣,後來形容尊敬老師,誠懇求教,人們就往往引用這個典故和這句成語 `````````````````````````````````我想你是光要成語?1孔融讓梨 2黃香溫床 3城門立雪 4司馬光砸缸 5誠信知禮--燕昭王求賢這5個·謝謝·
5. 禮儀的發展歷史
禮儀作為人際交往的重要的行為規范,它不是隨意憑空臆造的,也不是可有可無的。了解禮儀的起源,有利於認識禮儀的本質,自覺地按照禮儀規范的要求進行社交活動。對於禮儀的起源,研究者們有各種的觀點,可大致歸納為以下幾種:
有一種觀點認為,禮儀起源於祭祀。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對「禮」字的解釋是這樣的:「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從示從豊,豊亦聲」。意思是實踐約定的事情,用來給神靈看,以求得賜福。「禮」字是會意字,「示」指神,從中可以分析出,「禮」字與古代祭祀神靈的儀式有關。古時祭祀活動不是隨意地進行的,它是嚴格地按照一定的程序,一定的方式進行的。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指出:「禮之起,起於祀神,其後擴展而為人,更其後而為吉、凶、軍、賓、嘉等多種儀制。」這里講到了禮儀的起源,以及禮儀的發展過程。
另外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禮儀起源於風俗習慣。人是不能離開社會和群體的,人與人在長期的交往活動中,漸漸地產生了一些約定俗成的習慣,久而久之這些習慣成為了人與人交際的規范,當這些交往習慣以文字的形式被記錄並同時被人們自覺地遵守後,就逐漸成為了人們交際交往固定的禮儀。遵守禮儀,不僅使人們的社會交往活動變得有序,有章可循,同時也能使人與人在交往中更具有親和力。1922年《西方禮儀集萃》一書問世,開篇中這樣寫道:「表面上禮儀有無數的清規戒律,但其根本目的在於使世界成為一個充滿生活樂趣的地方,使人變得和易近人。」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禮儀為是表達自身感情而存在的,在沒有禮儀存在的時候,人們祭祀天地根本無法表達心中的敬畏,後來才出現了禮儀,如同語言一般,因為需要才產生的,後來拓展開始向長輩行禮來表達本身的敬意,在後期貴族階層出現,扭曲了禮的意義,使之在不尊敬的情況下使用來突出自身的地位,因此禮丟失了本質而變成了禮節。存有敬意施禮才是真正的禮。
從禮儀的起源可以看出,禮儀是在人們的社會活動中,為了維護一種穩定的秩序,為了保持一種交際的和諧而應運產生的。一直到今天,禮儀依然體現著這種本質特點與獨特的功能。
身所,是一家致力於提升女性成長魅力的平台。通過一套總結女性在日常生活、社交、商務活動中的優雅元素,採用培訓空姐、模特、名媛的形體儀態美學,簡單實用並且融入生活。
任何一個女性,無論相貌和身材,即使沒有任何舞蹈基礎,也能透過身所的形體儀態美學,在短期內改善體型,擁有修長挺拔的身姿及舞蹈演員般的優雅氣質,內修心,外修形,美在形體,雅在儀態。
6. 誰知道我國文明禮儀發展史
中國古代禮儀文明
中國是傳承千年的禮儀之邦,聲教播於海外。相傳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際,周公制禮作樂,就提出了禮治的綱領。其後經過孔子和七十子後學,以及孟子、荀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禮樂文明成為儒家文化的核心。西漢以後,作為禮樂文化的理論形態和上古禮制的淵藪,《儀禮》、《周禮》、《禮記》先後被列入學官,不僅成為古代文人必讀的經典,而且成為歷代王朝制禮的基礎,對於中國文化和歷史的影響之深遠,自不待言。隨著東亞儒家文化圈的形成,禮樂文化自然成為了東方文明的重要特色。毋庸置疑,要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就必須了解中國禮儀文化。
不無遺憾的是,近代以來,禮樂文化不僅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反而受到了種種責難,歸結起來,主要集中在兩個問題上:
一是禮樂文化的性質問題。有人認為,禮樂文化是封建時代的文化,早已過時,誰再提倡,誰就是逆潮流而動。態度最激烈的是"文革"時期的江青等人,他們誣蔑孔子是搞復辟的祖師爺,說孔子" 克己復禮"就是要復辟奴隸制。
二是禮樂文化是否還有現代價值。有人認為,當今的時代已經完全不同於先秦、兩漢,社會面貌和生活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三禮》表述的禮儀對我們已經毫無用處。
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不可能是萬世一貫的,而只能與時俱變,棄其糟粕,取其精華。優秀文化的因子,往往歷久彌新,長久地存活在歷史的長河中,持續地影響著民族的精神和面貌。例如,公元前六世紀前後,是世界古文明的軸心時代,出現了諸如孔子、老子、孫子,以及蘇格拉底、伯拉圖、釋迦牟尼等哲人和光耀千古的經典。兩千多年來,他們始終伴隨著歷史的進程,我們幾乎處處可以感覺到他們的存在。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還每每要回到那個時代去尋找智慧。對於孔子倡導的禮樂文化,我們也應該作如是觀。
近代以來,由於國勢衰微,列強入侵,國人激於時變,把落後挨打歸咎於傳統文化,這有一定的道理,但不盡然。試想,一個知書達理的書生挨了強盜的打,人們可以責怪他沒有拳勇,但卻不可以責怪他不該知書達理。如果書生從此丟掉書本,只練武功,變成了沒有文化的"強人",那才是真正的悲劇。人類社會終將進入一個人人講信修睦、彼此謙敬禮讓的文明時代。因此,我們既要習武強身,又要弘揚既有的文化,禮樂文化終究會有它新的用武之地。
江青等人批孔、批"克己復禮",是出於批"周公"的罪惡目的,完全沒有學術依據可言。孔子真是復辟狂嗎?只要讀讀《禮記·禮運》就可以知道,孔子的政治理想是要建立"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它曾經鼓舞了包括孫中山在內的千千萬萬的志士仁人為之奮斗。"克己復禮"就是復辟奴隸制嗎?奴隸制的主要特徵之一是人殉(用活人殉葬),儒家若是擁護奴隸制,就應該贊成人殉。可是,只要讀讀《禮記·檀弓》,就可以得到完全相反的結論。齊國大夫陳子車客死於衛國,其妻和家宰打算用活人殉葬。子車的弟弟子亢堅決反對,說"以殉葬,非禮也!"還有一位叫陳乾昔的貴族,臨終前要求讓兩個婢子在他身邊殉葬。他兒子拒絕照他的要求辦,理由也是"以殉葬,非禮也"!兩人都說殉葬是"非禮"的行為,說明禮是不允許殉葬的。春秋時期,人本主義成為社會思潮的主流,人殉已不多見,一般用木俑殉葬,即便如此,孔子也覺得不能容忍,他憤憤然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孟子·梁惠王上》)不僅如此,儒家還反對一切不人道的做法。魯國大旱,穆公先是要暴曬國中的尪者,後來又要暴曬巫婆,希冀博得上天的憐憫。縣子批評說:因天不下雨而懲罰殘疾人,太過殘忍,有悖人道!類似的例子,《禮記》中在在多有,不勝枚舉。孔子反對人殉,提倡仁愛;反對苛政,提倡仁政,代表了時代的進步和人類的良知。說孔子提倡禮就是要復辟奴隸制,真是愈加之罪,何患無詞。
那麼,儒家的禮樂文明還有沒有現實價值呢?我們的回答是肯定的。其一,十年動亂之後,國民道德水準嚴重倒退,不僅引發了許多社會問題,而且直接影響到了經濟的發展,最明顯的例證是旅遊業。幾千年文明鑄就的禮儀文化,原本可以成為旅遊經濟的強項,可是,許多行業成員連"對不起、謝謝、沒關系、您請"十個字的禮貌用語都說不好,遑論其它。盡管眼下賓館、酒店等越造越華麗,而服務質量卻始終是旅遊業發展的軟肋,令人長嘆。此外,近年出境旅遊的國人與日俱增,但舉止粗俗,缺乏禮儀教養者不乏其人,海外輿論的批評時見報導,使我們這個"文明古國"、"禮儀之邦"民族形象大受損害。為了改變這種局面,近年,政府將"明禮誠信"作為二十字"公民道德"的重要內容,如何重建符合時代要求的禮儀規范,已經提上議事日程。我國傳統的禮儀文明,是寶貴的思想資源,正可以為我們提供重要的借鑒。
其二,21世紀是文化的世紀,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的競爭,將會越來越多地在文化領域中展開。文化是民族的基本特徵,文化存則民族存,文化亡則民族亡。古往今來,真正滅絕於種族屠殺的民族並不多,而滅亡於固有文化消失的民族卻是不勝枚舉。中國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沒有發生過文化中斷的文明。在未來的世紀中,中華文明能否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基本前提之一,就是能否在吸收先進的外來文化的基礎上、建立起強勢的本位文化,這無疑是具有戰略意義的大事。禮樂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能否將它的精華發揚光大,對於本位文化的興衰至關重要。
令人汗顏的是,我國傳統禮儀文化在韓國、日本保存頗多,並繼續在社會生活中發揮積極作用,而在我們的本土,它的流失速度卻是非常驚人。在我們的人際交往中,懂得使用表示敬意的雅語和舉止的人已經日漸稀少。作為民間最普遍、最隆重的婚禮、生日禮儀等慶典,正越來越失去民族特性、急劇地西化;而聖誕節、情人節等正日益成為中國年輕人的重大節日。作為民族文化表徵的禮儀、節日一旦全部西化,就表明本位文化已經被國民拋棄,它的消亡也就不會太遠了。炎黃子孫、有識之士,當知憂慮。
第三,中國古代禮樂文化中有許多高妙之處,可惜不為世人所認識,我們不妨以先秦的鄉射禮為例加以說明。作為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國,古代有沒有體育精神?如果有,它與古希臘的奧運精神有何不同?這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必須向全世界回答的重大問題。而在我們獲得奧運會的主辦權之前,幾乎沒有人考慮過。現在問題突然提出,不免令人感到手足無措。其實,我國至遲在春秋時代,民間就流行一種稱為鄉射禮的射箭比賽,它的比賽儀則,完整地記錄在《儀禮》的《鄉射禮》中。這是一種非常正規的競技運動,有長度固定的射道、嚴格的比賽規則。但是,評價一名射手,不僅要看他能否命中靶心,而且要看他形體是否合於音樂節奏,此外,還要求他處處禮讓競爭對手,正確對待失敗等等,總之,要求他的身心與體魄和諧、健康地發展。這與早期奧林匹克運動片面強調體魄強健的理念判然有別,顯示著東方文明的特色。諸如此類,古代禮儀文化中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去發掘。
我們這一代人,曾經身逢"文革"之亂,深刻地感受到了這場文化浩劫的創痛。"文革"之後,孔子的名譽漸次得到恢復。自1989年起,總部設在中國的國際儒學聯合會,每五年舉辦一次紀念孔子誕辰的國際學術討論會,每次都有國家領導人到會致詞,並接見與會的知名學者,就是最有力的證明。毋庸置辯的是,孔子與禮樂文化是不可分的:沒有孔子就不可能有禮樂文化;反之,離開禮樂文化就不成其為孔子。肯定孔子,就必然要肯定禮樂文化。但是,當年的"批孔"運動,是以舉國之力、在全社會展開的,其惡劣影響至今未能徹底肅清,要使國民真正了解禮樂文化,還需要作很長時間的努力。
二十年前我讀研究生,選擇的研究方向就是禮學,孜孜於此,不敢旁騖,日日涵泳於《三禮》之中,在體味古代禮樂思想的精深與高妙的同時,每每感嘆它在大眾面前正變得越來越陌生。因而常想,能否用淺近的語言,比較系統地將古代禮儀文明介紹給大眾呢?
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和准備,2001年春,我嘗試著在清華大學本科生開設了"中國古代禮儀文明"的選修課,居然受到學生的歡迎。不無巧合的是,當時適逢《文史知識》創刊二十周年,在參加紀念座談會時,時任編輯部主任的胡友鳴先生對我說,《文史知識》曾組織專家寫過許多文化史的系列專題,唯獨沒有關於禮的專題,讀者對此反映強烈。他希望由我來做這項工作,以便讓更多的讀者了解中國古代禮儀文化。而我為了將"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這門課程建設好,也正想將講稿正式寫定。於是,雙方就將選題談定了。這是本書的緣起。
要將繁難的古禮寫成讀者易於接受的文字,是非常困難的工作。為此,每次撰作,不得不反復斟酌,從紛繁的材料中選擇最重要的內容來介紹。按照編輯部的要求,我原則上每月要提交一篇文稿,以便連載。而我每寫一篇,至少要耗時一周,有時甚至需要十天,其中的甘苦真是難以表述。原計劃本書有三十個專題,由於我承擔的教學科研任務非常繁重,難以長期佔用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時間來寫作本書,因而在連載了兩年多之後,不得不打住,這是需要向讀者朋友致歉地。未能完成的專題,只有留待它日了。
在本書各篇的連載過程中,收到許多讀者的來信,給我以親切的鼓勵和指教。編輯部的各位同志對每篇文稿的處理都非常仔細,精益求精;主任呂玉華先生親自擔任本書的責任編輯,從版式設計到圖文安排,無不親勞駢指,感人至深。在本書結集出版之際,我的研究生張煥君、林振芬、刁小龍、李莉等幫助校對文稿、選擇插圖,也都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在此三申謝忱之意。
7. 文明禮儀歷史故事
周公吐哺,天復下歸心 《史記·魯周制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魯,慎無以國驕人。』」 後用為在位者禮賢下士之典實。
程門立雪 舊指學生恭敬受教。現比喻尊敬師長。比喻求學心切和對有學問長者的尊敬。成語出自《宋史·楊時傳》:「至是,楊時見程頤於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音zuò)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孔融讓梨 孔融,字文舉,東漢曲阜人也。孔子二十世孫,泰山都尉孔宙次子。融七歲時,某月某日,值祖父六十壽誕,賓客盈門。一盤酥梨,置於壽台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按長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父奇之,問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獨小,何故?融從容對曰:樹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長,為人之道也!父大喜。
8. 有關文明禮儀的歷史故事
程門立抄雪的典故
「程門立雪」這個故事,說的是宋代學者楊時和游酢向程顥程頤拜師求教的事兒。
二程是洛陽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學家。二程學說,後來為朱熹繼承和發展,世稱「程朱學派」。楊時、游酢,向二程求學,非常恭敬。楊游二人,原先以程顥為師,程顥去世後,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程頤繼續求學。故事就發生在他們初次到嵩陽書院,登門拜見程頤的那天。
相傳,一日楊時、游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正遇上這位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程頤明知有兩個客人來了,他欲不言不動,不予理睬。楊、游二人怕打擾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肅然待立,一聲不吭等候他睜開眼來。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頤才如蘿初醒,見了楊、游,裝作一驚說道:「啊!啊!賢輩早在此呼!」意思是說你們兩個還在這兒沒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麼時候,開始下起雪來。門外積雪,有一尺多深。
這個故事,就叫「程門立雪」。在宋代讀書人中流傳很廣,後來形容尊敬老師,誠懇求教,人們就往往引用這個典故和這句成語
9. 高中生文明禮儀黑板報
禮儀是人類為維系社會正常生活而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的最起碼的道德規范,它是人們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漸形成,並且以風俗、習慣和傳統等方式固定下來。對一個人來說,禮儀是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養、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對一個社會來說,禮儀是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程度、道德風尚和生活習慣的反映。重視、開展禮儀教育已成為道德實踐的一個重要內容。
禮儀教育的內容涵蓋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內容上看有儀容、舉止、表情、服飾、談吐、待人接物等;從對象上看有個人禮儀、公共場所禮儀、待客與作客禮儀、餐桌禮儀、饋贈禮儀、文明交往等。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的行為規范稱為禮節,禮儀在言語動作上的表現稱為禮貌。加強道德實踐應注意禮儀,使人們在"敬人、自律、適度、真誠"的原則上進行人際交往,告別不文明的言行。
禮儀、禮節、禮貌內容豐富多樣,但它有自身的規律性,其基本的禮儀原則:一是敬人的原則;二是自律的原則,就是在交往過程中要克己、慎重、積極主動、自覺自願、禮貌待人、表裡如一,自我對照,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我檢點,自我約束,不能妄自尊大,口是心非;三是適度的原則,適度得體,掌握分寸;四是真誠的原則,誠心誠意,以誠待人,不逢場作戲,言行不一。
10. 有關於文明禮儀的歷史故事
程門立雪」這個故事,說的是宋代學者
楊時
和
游酢
向
程顥
程頤
拜師求教的事兒回。
二程
是洛陽伊川人,答同是宋代著名儒學家。二程學說,後來為
朱熹
繼承和發展,世稱「
程朱學派
」。
楊時
、
游酢
,向
二程
求學,非常恭敬。楊游二人,原先以
程顥
為師,程顥去世後,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
程頤
繼續求學。故事就發生在他們初次到
嵩陽書院
,登門拜見
程頤
的那天。
相傳,一日楊時、
游酢
,來到嵩陽書院拜見
程頤
,正遇上這位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
假睡
。
程頤
明知有兩個客人來了,他欲不言不動,不予理睬。楊、游二人怕打擾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肅然待立,一聲不吭等候他睜開眼來。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頤才如蘿初醒,見了楊、游,裝作一驚說道:「啊!啊!賢輩早在此呼!」意思是說你們兩個還在這兒沒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麼時候,開始下起雪來。門外積雪,有一尺多深。
這個故事,就叫「程門立雪」。在宋代讀書人中流傳很廣,後來形容尊敬老師,誠懇求教,人們就往往引用這個典故和這句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