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始終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主流
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結束了從西周到戰國800年的諸侯割據 ,建立起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此後的兩千多年來,統一不斷得到鞏固和發展,成為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和本質。漢族因在中華民族中人口最多,所以他們所建立的中央王朝也最多。這些王朝都得到少數民族的支持。匈奴、鮮卑、吐蕃、回鶻、契丹、女真、蒙古、滿等民族,也在部分地區以至全國范圍內建立過政權,各民族都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貢獻。中華民族是勤勞、勇敢和富有創造精神的偉大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以其燦爛的文化和繁榮的經濟著稱於世。有素稱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以及舉世聞名的四大發明——指南針、造紙術、活字印刷和火葯的應用。產生過許多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發明家、政治家、軍事家 、文學家和藝術家。在歷史上,各民族之間雖然曾經互相侵擾和攻伐,出現過民族壓迫和剝削,但始終存在著逐步接近 、互相依存、友好合作、共同前進的關系,並成為中國民族關系中的主流。中華民族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為反抗階級壓迫、民族壓迫和外國侵略,各民族人民都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勞動人民的共同利益,促使各民族的勞動者聯合反抗階級壓迫。如東漢的漢羌人民起義,清代太平天國起義和貴州張秀眉領導的苗族、布依族、侗族起義等,都是多民族參加的斗爭。至近代,中華民族與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列強的矛盾逐漸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反殖、反帝的共同目標和尋求民族解放的共同命運進一步把各民族緊密地團結成一個堅強整體,各少數民族和漢族一起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持續斗爭。在東北和西北地區,抗擊了沙俄和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在西南和中東南地區,進行了反對英、法、日、美等帝國主義的斗爭,挫敗了列強妄圖瓜分中國的陰謀。1911年 ,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持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但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 會的性質並沒有變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各族人民反抗剝削壓迫和外國侵略的斗爭進入到一個嶄新階段,成為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組成部分,經過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見十年內戰)、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四個時期,終於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廢除了民族壓迫制度,實現了民族平等團結。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各族人民先後完成了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19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經過撥亂反正,各民族之間以平等、團結、互助為內容的新型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得到發展。各民族地區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正在加速進行,人民生活大有改善,中華民族正以嶄新面貌呈現於全世界。
㈡ 如何認識中國近現代歷史的主流和本質
中國的近現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質來說,是中國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專和人民群眾為救亡圖存屬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英勇奮斗、艱苦探索的歷史;尤其是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偉大的艱苦的斗爭,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經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把一個極度貧弱的舊中國逐步變成一個初步繁榮昌盛、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歷史。
㈢ 縱觀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你認為 我國民族關系的主流是什麼
階級 尊卑
㈣ 如何認識統一始終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主流
公元前221年復 ,秦始皇結束了從制西周到戰國800年的諸侯割據 ,建立起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此後的兩千多年來,統一不斷得到鞏固和發展,成為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和本質。漢族因在中華民族中人口最多,所以他們所建立的中央王朝也最多。這些王朝都得到少數民族的支持。匈奴、鮮卑、吐蕃、回鶻、契丹、女真、蒙古、滿等民族,也在部分地區以至全國范圍內建立過政權,各民族都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貢獻。中華民族是勤勞、勇敢和富有創造精神的偉大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以其燦爛的文化和繁榮的經濟著稱於世。有素稱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以及舉世聞名的四大發明——指南針、造紙術、活字印刷和火葯的應用。產生過許多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發明家、政治家、軍事家 、文學家和藝術家。
㈤ 怎樣科學認識黨的歷史發展的主流和本質
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抄面臨著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共同富裕這兩大歷史任務。90年來,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這兩大歷史任務而不懈奮斗,這就是黨的歷史發展的主題和主線。這29年歷史是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指導下,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並取得偉大成就的歷史,是黨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並取得重要思想成果的歷史,是黨加強自身建設、經受各種考驗而不斷發展壯大的歷史。這就准確揭示了29年黨的歷史發展的主流和本質。
推薦網頁: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1/18/c_12991672_2.htm
㈥ 中國近代史的主流和本質是什麼
中國的近現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質來說,是中國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眾為救亡圖存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英勇奮斗、艱苦探索的歷史;全國各族人民進行偉大的艱苦的斗爭,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
中國近代史的框架體系曾經是以階級斗爭為綱而構建的。即主要包括:兩個過程、三大高潮、十大事件。
所謂兩個過程,即帝國主義把中國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和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最後取得勝利的過程;三大高潮,即為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和辛亥革命;十大事件,即為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革命、第二次鴉片戰爭、洋務運動、中法戰爭、中日戰爭、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北洋軍閥統治。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充滿災難、落後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國人民探索救國之路,實現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華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國主義以實現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義以實現人民富強的斗爭史。
中國近代史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第二個階段是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
反侵略、反帝是中華民族和外來侵略者的民族矛盾,這構成了中國近代的「半殖民地社會」。在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完成第二次工業革命、相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後,反侵略發展成為反帝。
反封建、求民主是中國人民(包括農民、工人、手工業者、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等的革命階級)和封建主義或勢力(包括地主階級和官僚資產階級等)的階級矛盾,這構成了中國近代的「半封建社會」。
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是中國近代的主要矛盾,通過斗爭,將民族矛盾化為民族獨立,將階級矛盾化為人民當家做主。由此形成了新中國。
㈦ 中國近現代史的主流和本質是什麼
屈辱和半殖民地的歷史
㈧ 中國近代史的主流和本質是什麼
中國近代史的框架體系曾經是以階級斗爭為綱而構建的。即主要包括:兩個過程、三大高潮、十大事件。所謂兩個過程,即帝國主義把中國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和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最後取得勝利的過程;三大高潮,即為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和辛亥革命;十大事件,即為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革命、第二次鴉片戰爭、洋務運動、中法戰爭、中日戰爭、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北洋軍閥統治。這樣框架下的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階級斗爭史。或者說只是一部階級斗爭史。
20
世紀80
年代以來,史學界有人提出「一個主流、四個階梯」的新體系說。所謂一個主流,即以資本主義近代化為主流,所謂四個階梯,即近代社會經過太平天國、洋務運動、維新運動、辛亥革命這四個階梯而前進。這個新體系強調以生產力的發展為歷史研究的中心。這個框架下的中國近代史是一部經濟史,它一定程度上糾正了以往研究者對中國資本主義發展這一近代史核心內容的忽視
20世紀80
年代以來,也有人主張用中西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來解釋經濟領域中生產力變革,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與發展,政治領域中的革命與改良,文化領域中的西學與中學之爭。從而把近代社會發展的過程寫出成「西化」與「反西化」的矛盾運動過程。這是一個新的研究視角。
我們認為,要理清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確立近代史的合理框架,就要真正抓住中國近代歷史的本質和內涵,這就是中國近代資本主義的形成和發展,中國近代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產生和發展。為此,「把資本主義的發展作為國;近代史的中心線索,這是個本質的提法。」「但是,單純地提資本主義的發展,則又沒有概括事物本質的全部。」「這個中心線索應該是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不發展。」(汪敬虞2001)中國近代社會的半殖民地性與半封建性。「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不是來自中國封建社會內部新生力量對舊的生產關系的突破,而是來自外國資本主義勢力入侵的沖擊,是出自中國原來的正常發展過程的中斷,這是造成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不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㈨ 黨的歷史發展的主流和本質是什麼
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面臨著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繁榮富版強、人民共同富裕這兩權大歷史任務。90年來,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這兩大歷史任務而不懈奮斗,這就是黨的歷史發展的主題和主線。這29年歷史是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指導下,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並取得偉大成就的歷史,是黨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並取得重要思想成果的歷史,是黨加強自身建設、經受各種考驗而不斷發展壯大的歷史。這就准確揭示了29年黨的歷史發展的主流和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