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我國古代學校的發展歷史

我國古代學校的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10 03:56:06

Ⅰ 我國學校產生於什麼朝代

歷史來源自夏商,便有了「庠、序」(就是學校)。孟子曰:「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組織,學校一出現,便以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為己任,進而出現為培養人才所採取的因材施教等教育之法,歷史賦予學校的地位。「學校」一詞源於民國時期。
西周稱學校為「辟雍」,是少數奴隸主貴族讀書的場所。古代的學校稱為庠、序、學、校、塾。在開始產生時並不都是專門的教育機構,而兼為習射、養老的場所。西漢時學校分中央和地方兩種,中央設太學,是國家最高學府,相當於今天的大學。地方上置學宮。唐時代辦學達到古代極盛時期,學校分類更細,明清時的學校基本是承襲隋唐的,但由於科舉制發展,使學校成為科舉制的附庸和裝飾品。清末,開始興辦近代教育,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的《欽定學堂章程》中稱學校為學堂。到1907年,新式學堂遍設各地.辛亥革命後,教育部公布新學制,「學堂」一律改稱「學校」,並一直沿用至今。

Ⅱ 學校的歷史是什麼

「學校」一詞源於民國時期。
西周稱學校為「辟雍」,是少數奴隸主貴族讀書的場所。古代的學校稱為庠、序、學、校、塾。在開始產生時並不都是專門的教育機構,而兼為習射、養老的場所。西漢時學校分中央和地方兩種,中央設太學,是國家最高學府,相當於今天的大學。地方上置學宮。唐時代辦學達到古代極盛時期,學校分類更細,明清時的學校基本是承襲隋唐的,但由於科舉制發展,使學校成為科舉制的附庸和裝飾品。清末,開始興辦近代教育,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的《欽定學堂章程》中稱學校為學堂。到1907年,新式學堂遍設各地。
辛亥革命後,教育部公布新學制,「學堂」一律改稱「學校」,並一直沿用至今。

目前的中國的學校分類
1.學歷教育:
小學。
中學:普通初級中學、普通高級中學、高級職業中學、中等專業學校。
大學:普通大學、軍校學院、高職專科院校。
其中,小學和初中屬於目前中國的義務教育。
2.非學歷教育:
幼兒教育。
學前教育。
特殊教育(盲聾啞學校等)
各級各類的培訓學校。

學校的歷史
最初的教育活動與人類的生產,社會生活融為一體,人們主要是通過言傳身教,傳授知識,技能.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物質財富逐漸增加,有些人就可以從體力勞動中脫離出來,專門從事腦力活動;同時語言文字也在豐富和發展.這樣,獨立的教育機構-----學校便逐漸孕育產生了.學校的出現標志著人類教與活動進入一個自覺的歷史時期.
據考證,原始社會後期,就有了專門對青少年進行教育的特殊場所,這就是學校的萌芽.青少年在這里接受一些訓練:學習自理,參加社會勞動,如建築房屋.耕種.收獲.照看牲畜等;學習唱歌.跳舞.游戲.;學習禮儀和行為規則.
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學校教育形成了似禮樂為中心的文武兼備的六藝教育.六藝由六門課程組成:禮-----禮儀,樂----音樂,舞蹈.射-----射箭.御----駕馬車.書----閱讀,習字.數----算術.
我國古代的學校有私塾,書院,也有官學等.
孔子提出的"學而優則仕"思想,直接影響著我國古代的社會生活.科舉取士制度一方面使讀書人獲得了參加管理國家事務的機會,提高了官吏的文化素養;另一方面,學校教育幾乎專門服務於科舉考試,教學內容局限於儒家經典,嚴重束縛了人的思想.科舉制度一直延續了1300多年.
20世紀初,清政府迫於形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再教育方面頒布新學制,廢除科舉制度,並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新式學堂.西學逐漸成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建立了全新的教育體系,普通民眾及其子女普遍獲得了受教育的機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初步形成多層次,多形式,學科門類基本齊全的教育體系.我們接受學校正規教育的機會更多了.目前,我國九年制義務教育基本普及,青壯年文盲率大大降低;中等職業教育為國家培養了大量適用人才;高等教育發展迅速,以形成規范的本科教育. 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教育體系.

Ⅲ 我國古代的學校以國家辦的什麼為主

太學是中國古代國家培養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學校。
中國古代教育的形式和主要內容
1、 虞庠之學:
《孟子》:「設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
黃紹箕(清): 「古者之教,家有塾,黨有庠,鄉有序,國有學。」
2、 學校的原始形態:
庠:飼養家畜――儲存穀物,又名「米廩」,由老人看管並照看和教育少年兒童
校:木囚。木頭圍成的養馬之所,後演變為習武、比武之所。
夏代的學校,有「序」、「校」兩種,都非常重視軍事教育。
3、商代的學校
禮樂教育、宗教祭奠禮儀、射
商代已有了成熟系統的文字以及成文的典冊,商代還出現了「瞽宗」這種學校形式。習禮、習武是商代學校的主要教育內容。習禮的內容主要是學習祭祀和樂歌,習武的內容主要是習射,也學習其它綜合性的禮儀行為。天文、歷法方面已有很大進步,算學也已成為學校教學的內容。
4、周代的學校
「學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徵。主要體現學術和教育為官方所把持,國家有文字記錄的法制規章、典籍文獻以及祭祀典禮用的禮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無緣接觸到。在「學在官府」體制下,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的較為完善的學校教育體制以及以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為主體的教育內容。
西周學校已有較完備的制度,從設置上看,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國學,一類是鄉學。
西周學校以「六藝」為基本教育內容。所謂「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之中,又有「大藝」、「小藝」之分,禮、樂、射、御作為大藝,是大學的課程,書、數作為小藝,主要是小學的課程。西周的「禮」教,主要是國家政治生活中的行為規范、操作技能及個人素養的訓練,是貴族子弟必須具備的。"樂"包括聲樂、器樂和舞蹈。西周有樂德之教,樂語之教和樂舞之教。「樂所以修內也,禮所以修外也。「射」指射箭,「御」指駕車。"書"指寫字,"數"指算術。
5、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 官學教育衰廢,私學興起。以孔子、墨子為代表的一批新型知識分子就以新的辦學形式,聚徒講學,從而成為創辦私學、傳播學術文化的先驅。(原因:一是學術的擴散與下移; 二是新興的"士"階層的出現)
1)「士」階層的出現
(1)武士:俠士、力士等
(2)文士:賢良、商賈、方士、隱士等
(3)低級官吏
2)教育的大眾化、平民化
3)官學與私學分離
6、官學
1)漢代的太學
(1)教師:博士(詩、書、禮、易、《春秋》)
(2)學生:博士弟子
漢代中央官學主要是太學,設在京城長安。老師:博士;學生:博士弟子。地方官學按行政區劃設立,在郡國稱為學,在縣稱為校,在鄉稱庠,在聚稱序;其學、校分別設經師一人,庠、序各設孝經師一人,以主掌地方儒學教育。
兩漢教育以儒學經典為教材,主張教育要明經修行。其教育設施、教育思想和漢代的選舉制度是互相配合的。
2)明清時期的國子監:明清學校,中央有國子監及宗學(貴族學校),地方有府學、州學、縣學。邊疆及特殊地方還有衛學(軍事學校)。地方各學校互不隸屬,皆有送學生到國子監的資格。
7、私學
1)私學的發展:孔、墨之學;百家爭鳴;稷下之學(稷下學宮建於戰國時齊國的都城臨淄的稷門之下,它是齊國統治者設立的國家養士機構,憑借國家的財力、物力養士,綿延達一個半世紀之久,幾乎集中了當時各家各派的學者。稷下學宮雖系齊國官辦,但它實際上又是許多私學的集合體。其特色主要有: 其一,"不治而議論",即士人並不擔任具體的官職,一般不承擔行政事務,以備統治者咨詢,日常則從事自己的學術研究和講學活動。因此,稷下學宮實際上起到的是"智囊團"的作用。 其二,自由辯論。稷下學宮採取的是學術自由、兼容並包的政策,各家學派在稷下學宮都占據了一定地位,他們要使自己的學說得到公認,不得不通過公開的辯論,以理服人,這就活躍了思想,繁榮了學術。在學宮所召開的"期會"中,不僅全校教師和四方游士可自由參加,學生也可參加駁難辯論,這種在學術上師生之間的民主平等,有助於擴大眼界,也有利於人才的成長,並對解放和活躍學生思想起了極大的作用。 其三,學無常師。稷下學宮的教學方式十分特殊,在教學中,學生們可以自由聽講,實行游學自由的方針。當時前來稷下學宮的,既有個別游學,也有集團游學的情況。可以隨時請求加入,也隨時可以告退,不受任何限制。學生來到稷下學宮後,則不限於跟一個先生,其它先生講學也可以聽講請教,這種靈活的教學制度,使學生有機會接觸各種學說,打破了學術流派的局限,各家各派在稷下學宮相互批評,又相互吸收,促進了學術發展。 其四,在學生管理上,稷下學宮制定了歷史上第一個學生守則——《弟子職》,全文載於《管子》,從尊敬師長到敬德修業,從飲食起居到衣著儀表,從課堂授課到課後復習均有嚴格規定。從《弟子職》可以看出稷下學宮對學生管理的總體特點,體現了教學的目的性、計劃性和組織性。這一學則流傳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私學的發達:教育儒學化與儒學私學化、私學的含義、私學的形式(授徒講學、書院、家族教育)、私學的作用:普及儒家經典、科舉人才發源地
3)古代著名書院
宋代:嶽麓、白鹿洞、嵩陽、應天府、茅山、石鼓、華林、雷塘
明代:紫陽、東林書院
4)私學的歷史:顧名思義,私學即私人辦的學校。中國古代私學始於春秋時期,史書記載,最早的是春秋中葉鄭國的鄧析所創辦,講授他自己的著作《竹刑》,專教訟訴之法。同時鄭國的伯豐子也開辦私學。這些是在孔子私學之前。當時規模最大的是孔子私學,還有少正卯的私學名聲也很大,曾把孔子的學生吸引過去。到春秋未期,私學更加興盛,最有名的是儒、墨兩家,當時號稱「顯學」。戰國時期,私人講學之風大盛,孟子「從者數百人」,以闡明人倫為教學目的;荀子先後授徒於齊、秦、楚國著書講學,培養出李斯、韓非這些當時屬一流的政治家和理論家。墨家私學是個嚴格而有紀律的政治團體和學派,要求學生具有刻苦、耐勞、服從和舍己為人的精神,並重視生產勞動和科技知識教育。以老聃和莊周為代表的道家學派,其後期吸收了許多法家、兵家及儒家的思想,子夏在西河講學,弟子300多人,李悝、吳起、魏文侯等都是他的學生。
到漢代,私學分兩部分,一是以啟蒙教育為主的書館或學館,先教認字,可讀《孝經》和《論語》;一是傳授經學的精舍。精舍一般由當時精通儒學的名家所建,一些經師鴻儒,所教授的門生弟子多達數千甚至上萬人,其講學已初具學術討論與研究性質。
魏晉南北朝時期,官學興廢無常,私學相對得以發展。名儒聚徒講學,常有幾百人或幾千人聽講。如雷次宗在廬山,顧歡在天台山,沈德威在太學當博士,回家還要授課講學,許多貴族、士子也紛紛到此受業解惑。北魏時期的徐道明講學20餘年,學生先後多至萬人。
隋唐時期官學興盛,私學也隨之發達。如隋朝大儒王通、曹憲,唐代顏師古、孔穎達、尹知章、韓愈等都曾在私學中教授學生,許多名儒隱居山水勝地,開學館、設書院,當為宋代書院大興的起源。
宋代私學教育和啟蒙教育都得到了充分發展。經過北宋三次興學,南宋官學有名無實,許多學者致力於私學。這一時期的啟蒙教育已形成相對穩定的教學內容,《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等啟蒙教材大都為宋人編撰或改訂。
遼、金、元各朝代私學也很活躍,其原因是統治階層發生了不同民族的更迭,各民族都迫切需要加速培養本民族的治國人才,而戰亂的頻繁,使得官學遠遠不能滿足需要,私學才得以興盛,其形式有私塾、家塾、經館、家學等。明清時代的私學,繼宋、元以後仍興盛不衰,形式也無大區別。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唐末以後的私學中產生了一批書院,宋代得到發展後明清時代即向官學轉化,這不能不說是私學在中國歷史上的貢獻之一。

Ⅳ 請結合我國古代學校發展和改革的歷史,談談你對教育規律的認識及對現行教育改革的想法。

這個是教育學作業吧............ 作業應該自己做

Ⅳ 學校的歷史

「學校」一詞源於民國時期。
西周稱學校為「辟雍」,是少數奴隸主貴族讀書的場所。古代的學校稱為庠、序、學、校、塾。在開始產生時並不都是專門的教育機構,而兼為習射、養老的場所。西漢時學校分中央和地方兩種,中央設太學,是國家最高學府,相當於今天的大學。地方上置學宮。唐時代辦學達到古代極盛時期,學校分類更細,明清時的學校基本是承襲隋唐的,但由於科舉制發展,使學校成為科舉制的附庸和裝飾品。清末,開始興辦近代教育,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的《欽定學堂章程》中稱學校為學堂。到1907年,新式學堂遍設各地。
辛亥革命後,教育部公布新學制,「學堂」一律改稱「學校」,並一直沿用至今。

目前的中國的學校分類
1.學歷教育:
小學。
中學:普通初級中學、普通高級中學、高級職業中學、中等專業學校。
大學:普通大學、軍校學院、高職專科院校。
其中,小學和初中屬於目前中國的義務教育。
2.非學歷教育:
幼兒教育。
學前教育。
特殊教育(盲聾啞學校等)
各級各類的培訓學校。

學校的歷史
最初的教育活動與人類的生產,社會生活融為一體,人們主要是通過言傳身教,傳授知識,技能.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物質財富逐漸增加,有些人就可以從體力勞動中脫離出來,專門從事腦力活動;同時語言文字也在豐富和發展.這樣,獨立的教育機構-----學校便逐漸孕育產生了.學校的出現標志著人類教與活動進入一個自覺的歷史時期.
據考證,原始社會後期,就有了專門對青少年進行教育的特殊場所,這就是學校的萌芽.青少年在這里接受一些訓練:學習自理,參加社會勞動,如建築房屋.耕種.收獲.照看牲畜等;學習唱歌.跳舞.游戲.;學習禮儀和行為規則.
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學校教育形成了似禮樂為中心的文武兼備的六藝教育.六藝由六門課程組成:禮-----禮儀,樂----音樂,舞蹈.射-----射箭.御----駕馬車.書----閱讀,習字.數----算術.
我國古代的學校有私塾,書院,也有官學等.
孔子提出的"學而優則仕"思想,直接影響著我國古代的社會生活.科舉取士制度一方面使讀書人獲得了參加管理國家事務的機會,提高了官吏的文化素養;另一方面,學校教育幾乎專門服務於科舉考試,教學內容局限於儒家經典,嚴重束縛了人的思想.科舉制度一直延續了1300多年.
20世紀初,清政府迫於形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再教育方面頒布新學制,廢除科舉制度,並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新式學堂.西學逐漸成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建立了全新的教育體系,普通民眾及其子女普遍獲得了受教育的機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初步形成多層次,多形式,學科門類基本齊全的教育體系.我們接受學校正規教育的機會更多了.目前,我國九年制義務教育基本普及,青壯年文盲率大大降低;中等職業教育為國家培養了大量適用人才;高等教育發展迅速,以形成規范的本科教育. 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教育體系.
[編輯本段]七藝
"七藝"是歐洲中世紀早期學校教育所設的主要課程,包括古希臘智者派創立的三藝----文法.修辭.邏輯和古希臘柏拉圖創立的四藝----算術,幾何,音樂,天文.學者從學法入門,逐級學習算術,邏輯.音樂.天文.幾何.修辭.最高層為神學

祝你成功

Ⅵ 概述古代學校教育的發展,並對歷史地位進行評價

一、中國古代教育發展概述 1. 春秋時期:孔子興辦私學,「有教無類」。突破了官府對文化教育的壟斷,擴大了教育對象的范圍。 2. 西漢武帝時期: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還令天下郡國設立學校,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統。 3. 隋唐時期:科舉制度的完備推動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從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整套學校體制。 4. 宋代:學校制度更為完備,在中央有太學、國子學等,宋代私人講學的書院興起。書院注重依照封建倫理觀念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行,在學習方法上也鼓勵討論、辯難和讓學生自講心得,風氣比較活躍。 5. 明朝:強化了前代的科舉制度。為了嚴厲控制士人的思想,實行八股取士,這體現出君主專制的強烈色彩。明代中期以來,書院比較興盛,明朝後期東林書院以其評識朝政的活動而著名。 6. 清朝:前期的科舉和學校,基本承襲明代的制度,在教育方面進一步加強思想控制和文化專制。 二、對中國古代教育的幾點認識 1. 孔子的「私學」,使「學在官府」發展到私人講學,反映了奴隸制教育制度的崩潰以及新萌芽教育制度的發展。 2. 從漢武帝到隋唐、宋元、明清,中央到地方的官辦教育體系經歷了建立、完善、衰敗的發展過程。漢武帝儒學教育加強了中央集權,隋唐教育和科舉擴大了封建統治基礎;明清教育則具有強烈的君主專制色彩。 3. 封建教育與科技發展的關系。教育的發展,知識的傳播必然為科技進步創造條件。但在中國封建社會,由於中國封建教育是以培養封建官吏,適應封建統治需要為目的的,「學而優則仕」,所以事實上對科技的進步作用,是極為有限的,甚至到了封建社會晚期,教育與學風對科技進步起了反作用。但封建社會繁榮時期至宋元專業教育的貢獻是較突出的,則應予以肯定。
參考資料: http://www.vse.com/eca/unvisity/zxxzt/2006zt/g/zt/ls/59.htm

Ⅶ 中國古代教育的發展歷程

西周時期,政府設國學和鄉學兩類,而此時的教育依然一貴族教育為主,平民是回很難進入官辦學校學習的。答
教育之初為孔子,創建學校;
教育觀念開始發展,出現私塾;
逐漸出現太學等高等學府,學校逐漸注重學生的自學和討論,有成套的規章制度,有多種多樣的分科和獨特的學風;
到了近代出現學堂,到了近現代,中國曾積極向外國學習,在教育制度上學過日本、德國、美國。引進西方的政治社會學說和自然科學技術作為各級各類學校的課程。教育觀念正成熟;
再後來有了大學,國家在教育方針、學制、課程和教育方法上都有很多創造,需要認真地研究和總結。
以後還有發展》》》

Ⅷ 請結合我國古代學校發展和改革的歷史,談談你對教育規律的認識及對現行教育改革的想法

縱觀我國古代教育體制發展的情況,它也是一個不斷變革,不斷前進的過程,其中大體上經過了下面幾次重大的改革。、夏,商、周時代,學校的出 現和發展,是教育職能專門
化的巨大變革 我國古代的學校,大約萌芽於處在原始社會末期的唐虞時代。
((禮記·王制》篇上說。「有虞氏養國老於上庠,養庶老於下庠"。這種「庠"的機構,既是一種養老的機關,也是一種教育的機構。古書上所講的「養老乞言,,,大體上反映了它的性質。也可以說,它是一個「顧問委員會」,是由老人負責咨詢和教育的場所,是處於萌芽狀態的學校。這種半養老半教育性質的機構的出現,反映當時社會的要求。當時我國正處於原始社會末期,生產力已經有了較大的提高,知識積累已經比較豐富,文化有了較大的發展,它已經需要和可能產生這樣的組織。
然而,我國古代學校的產生和進一步形成,則是在夏、商、周以後。古藉上有很多關於當時學校情況的記載。 《孟子》書上說t
「夏日校、殷日序、周日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這里說到夏代就有了學校。夏代是我國已經由原始社會轉變到奴隸社會的時代,從學校一般產生......

Ⅸ 請問從中國古代,學校發展的歷史是

教堂

Ⅹ 學校建築的歷史演變

首先,對學校建築的認識當然離不開對「學校」本身的認識,離不開對學校「學」與「教」功能的考察。在人類歷史的發展歷程中,學校的出現是伴隨人類文明的進一步發展而形成的,當時人類的生產力水平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準。 在我國,通過考察甲骨文中「學」「校」「教」等字的寫法,可使我們更清晰地理解「學校」的原初內涵。可惜的是,從已知的甲骨文中,並無與「校」字相對應的甲骨文出土。 其中「學」與「教」兩字的書寫形狀如下:
圖1-1:甲骨文中的「學」和「教」兩字
註:已出土的甲骨文中並無與「校」字相對應的甲骨文
甲骨文中的「學」字,字體的上部宛如人的一雙手,在擺弄一大堆棍棒,似乎是在算數;而字體下部的字形更像是一所房子。不難猜測,古人發明此字想要寄託的意蘊是孩子們在房子里學習。
甲骨文中的「教」字,右側像一個手持教鞭的手臂,似乎想要對某類人進行指點;「教」字的左側上為一堆棍棒,寫法和甲骨文的「學」字出乎意料的一致,顯然也是和計數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左側下部為一個子字,應為兒童,因此,可以認為「教」字的含義是在教導兒童學習。
仔細分析上述兩個甲骨文,「教」的下旁為子字,表明教育對象是孩子。「學」的下部為一房屋,說明那時教育行為已經在一定的場所中進行,如《詩·商頌·殷武》描繪「松桷(長的松木)有梃(建成屋椽)」,旅楹(大的柏樹)有閑(建成樑柱),可能所說的就是比較像樣的校舍以供學生學習和住宿。 對我國古代不同經典文籍中,「學」「校」兩字不同含義的考證可一窺「學」「校」二字內涵的歷史演變。《廣雅》中將「學」定義為「學,識也。」《廣雅·釋室》中又將「學」定義為「學,官也。」在《尚書大傳》中,則認為「學,效也。近而愈明者學也。」而《禮記·王制》中詳細記載了當時的學校建置情況「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從語言語音學的角度,「學」本為形聲,在古語中本作「壆」,像雙手構木如屋形。後作聲符,加「子」為義符,「子」即孩子。
在古時,「校」在《集韻》中認為「校,教學之宮。」《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記載「鄭人游於幺校」,在「鄭國謂學為校。」《孟子·滕文公上》則記載「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這也是「學校」二字在中國的首次出現。《孟子》中又載「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漢書·平帝紀》則記載「郡國曰學,縣、道、邑侯國曰校。」
通觀我國整個古代教育史,與「學校」含義相近的稱謂還有學校、學廬、學教、學館、學堂、學宮、學院、學屋、學園等等。清末在興辦近代教育時,在1902年的《欽定學堂章程》中將各類稱謂統一稱為學堂。至辛亥革命後,在1912-1913年國民政府教育部頒布的新學制即「壬子癸丑學制」後,各類教育機構開始統一改稱學校。在當代,學校被認為是「人類進行自覺的教育活動,傳遞社會知識文化,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為一定社會培養所需人才的機構」。 作為一個相對晚熟的研究領域,對學校建築的研究需要跨越多個學科領域。顯然,教育學、建築學和文化學三大學科與學校建築的關系最為密切。研究者對此三大學科與學校建築之間關系認知的深入程度,將在本質上決定學校建築研究的質量。其次,與該研究領域較為密切的學科領域是環境行為學、心理學、社會學、傳播學、歷史學和美學等,這些學科一方面通過教育學、建築學和文化學三大「貼身」學科與學校建築建立間接的學術關系,另一方面也常常通過這些學科的獨特研究視角直接對學校建築開展研究,例如歷史學視角下的學校建築演變史研究。當然,還有眾多其它學科與學校建築密切相關,它們的研究視角同樣可進一步拓展與深化學校建築研究。圖1-3呈現了不同學科與學校建築之間的相互關系。
圖1-3:學校建築研究牽涉的學科圖及相互關系
詞條「學校建築」的資料出處:
邵興江.學校建築研究:教育意蘊與文化價值[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
該博士論文《學校建築研究》主要摘要
然而,對這一領域的研究並未引起我國當代學術界的太多關注,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我們在學校建築領域面臨著重大的理論問題與嚴峻的實踐挑戰,主要表現在:近幾十年來鮮有學者對其開展過系統的理論研究;不僅專業研究機構缺乏,而且不論是建築學界、教育學界、文化研究界還是心理學界,對學校建築領域都缺乏應有的理論關照與實踐關懷;於是,導致我國的很多學校建築存在未能有效滿足師生的教育與學習活動需要、缺乏必要的人文關懷、難以促進學校的可持續發展以及學校建築文化魂失落等諸多問題。而從國際比較的角度,我國與一些主要國家或地區相比更是存在著巨大的發展差距。
上述事實都在指向一個關鍵議題,即不僅有必要在理論上展開系統探索以彌補現有學校建築理論研究的欠缺,而且在現實實踐中所面臨的諸多挑戰也突顯出需要進一步深化對學校建築的認知與了解,尤其是它的教育意蘊與文化價值。有鑒於此,本研究主要以普通中小學校為研究對象,綜合採用田野調查、網路調查、訪談法與文獻分析等研究方法,從「理論建構」、「理論推演與實證分析」兩條理路對學校建築開展研究。
作為一個跨學科研究領域,對學校建築研究的理論建構關系最為密切的是教育學、文化學和建築學三大學科。學校建築主要為教育活動服務,需要關注教育哲學、腦科學與學習理論、教與學的方式、教育管理、教育信息化等教育學領域與學校建築之間的互動關系。文化作為建築的靈魂,對學校建築而言,不僅需要考慮學校的特色個性文化,也需要從以人為本的角度考慮師生的身心特點與使用需求,同時學校所在地的本地文化與民族文化也同樣是理論所要考慮的重要立基點。建築學是學校建築營建的理論基礎,不僅需要關注究竟是哪些建築要素與功能空間構成了學校建築,需要遵循哪些基本的規劃原則與設計原理,而且需要從心理學與美學兩個維度對其展開分析。對上述三大學科與學校建築之間的理論會通和探討,構成了本文的第二、第三與第四章。
對學校建築的理論推演與實證分析,重點關注教育意蘊與文化價值兩個方面。對於前者,可以說學校建築的每一個部分都蘊涵著獨特的教育意蘊,它通過建築的實質空間與符號,通過「人-境互動」對師生的品德與價值觀、個體行為與教育績效、身心舒暢等多個方面產生浸潤性的影響。對於後者,學校建築則通過多種途徑與方式,從多個方面體現著其文化價值,即基於追求特色學校的學校建築張揚著它的個性文化,蘊含以人為本內涵的學校建築體現著它的人性文化,落腳於地域性的學校建築反映著它的本地文化。

閱讀全文

與我國古代學校的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