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廣東水利水電發展歷史

廣東水利水電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10 01:47:02

① 廣東粵源水利水電工程咨詢公司的發展歷程:

為了積極發揮廣東省水利水電職工技協、省水利學會科技人才的技術優勢,集中精力開展技術咨詢、技術服務、技術開發、技術培訓工作。廣東省水利學會技術咨詢委員會(1989年成立)在廣東省水利電力廳職工技術協會所屬的粵源水利水電工程公司(1994年成立)基礎上合並成立廣東粵源水利水電工程咨詢公司。
1997年廣東省水利廳以粵水工【1997】6號文批復正式同意公司名稱為:廣東粵源水利水電工程咨詢公司。初始注冊資本為30萬元人民幣,後來增至200萬元人民幣,公司性質為集體所有制。
1997年12月獲得國家計劃委員會頒發的「工程咨詢甲級資格證書」
1999年9月獲得水利部頒發的水利工程建設監理單位「乙級資格等級證書
2000年獲得廣東省建設廳頒發的「工程招標代理機構乙級資格證書」
2002年獲得廣東省建設廳頒發的「工程造價咨詢單位乙級資格證書」
2003年獲得水利部頒發的水利工程建設監理單位「甲級資格等級證書」
2005年獲得水利部頒發的「水土保持監測甲級資格證書」
2005年獲得廣東省水利廳頒發的「編制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乙級資格證書」
2005年獲得廣東省水利廳頒發的「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乙級資格證書」
2006年3月獲得建設部頒發的「工程招標代理機構甲級資格證書」

② 廣東歷史的簡介

1、鎮海樓(廣州博物館)

又名望海樓,俗稱五層樓。位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山(越秀公園)小蟠龍岡上,為廣州城市標志之一。現是專門收藏、展覽關於廣州歷史文物和史料的場所。

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候朱亮祖擴建廣州城,將宋三城(子城、東、西兩城)合並,並開拓北城800餘丈,城牆橫跨越秀山,在上面建一座五層高樓以壯觀瞻。建築有雄鎮海疆之意,故名鎮海樓。

廣州城的歷史上,除了鎮海樓,沒有哪座建築能夠在漫長的6個世紀中都穩居「城標」的寶座。廣州博物館館藏的《十三行油畫》,畫面描繪了清代廣州十三行商船雲集的繁榮景象,商館右後方不遠處的一座紅色五層高樓格外顯眼,這就是鎮海樓。藏品中還有一張外國明信片,圖片的主體就是清代的鎮海樓。

實際上,在很長一段時間中,鎮海樓就是外國人眼中「廣州」的象徵,進一步引申,也就是「中國」的象徵。自明代起,漂洋過海的外國商船,一過獅子洋,經虎門北上,沿途可見蓮花塔、琶洲塔、赤崗塔。駛近廣州城外,望到高聳在越秀山上的鎮海樓,便知到了廣州。

600多年間,鎮海樓由於它的特殊地理位置而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清初尚可喜兵抵廣州城下,300守城將士堅守鎮海樓十個晝夜,不眠不休,最後彈盡糧絕,無一生還。如今鎮海樓的旁邊仍存放有一批大炮,是明清時期廣州城防大炮。

1883年,正逢中法交戰之時,兵部尚書彭玉麟奉命到廣東督師抗法,以五層樓為海陸兩軍指揮部。1885年,朝廷議和之聲甚囂塵上之際,彭玉麟上書朝廷,力爭抵抗。但清政府最終選擇了妥協,郁悶中的彭玉麟舉目廣州城,撰下了一副廣東最有名的對聯:「萬千劫危樓尚存,問誰摘斗摩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候安在,使我倚欄看劍,淚灑英雄!」

對於這副對聯,有評論解讀說,聯中「故侯」指朱亮祖,鎮海樓是他建的,如今人亡樓存,可證歷史滄桑。「使我倚欄看劍,淚灑英雄!」則是有感而發,當年彭玉麟因中法戰爭率兵至廣東辦理防務。他是主戰派,反對和議,但最終只得「淚灑英雄」了。此聯先詠樓,後寫人,意境磅礴,不失為一幅佳聯。

據《鎮海樓名聯話舊》一文作者陳叔垣先生說,少時他曾隨其父登鎮海樓,親見三樓懸掛木雕對聯,下款署為「宮保雪琴彭玉麟」(宮保是官銜,雪琴是彭的字)等字,五樓則懸掛兩廣總督瑞麟書寫的「鎮海樓」三字。

就是說,這副對聯當時懸掛在三樓,是彭玉麟本人書寫的。彭的手跡後來遺失,改由葉恭綽、沈演公、吳子夏等書法家「補書」。現在這副對聯懸掛於五樓,且用兩種字體,由兩位書法家書寫。

清光緒年間,廣東幾個陳姓族人,倡議在廣州籌建一座全省性的陳氏合族祠堂,各地陳氏熱烈響應,紛紛慷慨捐資。

1892年,京城傳來喜報:一名陳姓子弟被欽點探花郎。這對在建的祠堂而言,可謂錦上添花。族人驚詫四起,喜不自禁:建祠的功效竟然如此靈驗!於是更大規模的籌資活動開始。

1894年,宏偉而精緻的陳氏祠堂宣告竣工。這座祠堂,就是聞名至今的陳家祠;而那名高中探花的陳姓子弟,叫陳伯陶,東莞市中堂鎮鳳涌人,他也是修建陳家祠的幾個倡議者之一。

陳伯陶五歲就讀,六歲師從廣東歷史上有名的大學者陳澧。他少年勤學,生性聰慧,十歲便能背誦五經。某日,父親的兩位朋友方文炳(東莞報功祠四君子之一)與方應錫來訪,夜飲,見伯陶夜讀,就出上聯為「半夜讀書燈火細」的對聯叫伯陶應對。伯陶應聲說「三更飲酒月輪高」。聽後,方文炳對方應錫說「此佳婿也」。方應錫即與陳家訂立婚姻,把次女許配給陳伯陶。

21歲,陳伯陶中了秀才,25歲時獲鄉試第一名。老師陳澧更以對聯贈送給陳伯陶,勉勵他「文章高似羅浮頂,科第連登會狀元」。可惜,此話並未「一語成讖」,光緒十八年陳伯陶復出應試,在殿試中初置第一,也就是狀元。然而在試卷中,他將「宣撫司」寫成了「宣慰司」,因此被壓在第十名之外。所幸得到咸豐朝狀元、戶部尚書翁同和為他據理力爭,謂此積學之士,故改列第三名,成為了東莞歷史上唯一的文探花。

在這之後,38歲的探花郎陳伯陶,歷任雲南、貴州、山東鄉試副考官,文淵閣校理,武英殿纂修,國史館總纂,憲政編查館一等諮議等職。雖沒高官厚爵,而對於生性不善逢迎的陳伯陶而言,也稱得上青雲直立。即便在甲午戰敗、戊戌變法等事件沖擊下,陳伯陶也是不為所動、坐懷不亂。

庚子亂起,八國聯軍攻陷京師,光緒和慈禧倉惶出逃。陳伯陶仍不為時勢所動,早在1898年,他便親自見證了李鴻章代表中國與英方簽署《拓展香港界址專條》,強租新界及香港地區235個島嶼99年的恥辱之事。兩宮返京後,陳伯陶入職南書房,後被派往日本考察學務,歸國後出任江寧提學使。陳伯陶重視國學,曾四處奔走,游說勸諭國內外華人華資辦學以振興中華。

1906年,陳伯陶協助當時的兩江總督端方,在六朝古都南京創辦國內首個培養僑生的學堂,目的是培養華僑學生的國文及國語等,並由陳伯陶命名―――暨南學堂,也就是今天廣州暨南大學的前身。陳伯陶更以提學使身份,兼任暨南學堂監督,親自製定辦學章程和經費預算。他與中國教育的深厚淵源,由此可見一斑。

鳳凰網—清代兵部尚書青睞鎮海樓?

人民網—中國廟立著「黑臉番鬼」?

網路—趙眜

網路—南越文王墓

網路—陳伯陶

③ 請問一下關於廣東發展的歷史

廣東的經濟發展是從深圳特區的建立開始的。改革開放之初,國家為了打破經濟專發展的僵局,率先設立深屬圳經濟特區,給了許多優惠政策,一分錢沒給。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之後,國家陸續投入資金,加上港澳台的及海外投資,廣東逐漸發展起來。20年來,國家為發展廣東,投資不超過五百億元。

④ 廣東有幾個水利水電工程局

廣東水電二局與三局相比的話,我支持你去三局。
二局的制度不好,工資很低。
三局制度相對於來說靈活很多,工資也高些。
不會苛刻新人!

⑤ 水利發展歷史與水文水資源專業

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培養具有較扎實自然科學知識,較好人文科專學知識,較強的計算屬機、外語、管理等方面應用能力與水文水資源及水環境方面專業及專業基礎知識,能在水利、能源、交通、城市建設、農林、環境保護等部門從事水文、水資源及環境保護方面勘測、規劃設計、預測預報、管理、技術經濟分析以及教學和基礎理論研究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⑥ 梅州市水資源開發簡史

據歷史記載

廣東省梅州市江河流域(區域)綜合規劃報告書(梅州市水利局,2000),P.58。,梅州人民從宋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就開始利用自然條件進行修陂、築圳、開挖平塘灌溉農田等水利建設。南宋開禧元年(公元1205年),大埔有蔡仙人捐資開鑿水渠,長3.5~4km,灌田3000畝;明進士興寧葉塘烏池三世祖關法謙在朱坑與烏池交界處興建石陂,渠長10km,灌溉1500餘畝,至今仍發揮效益;明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五華周宣在油田鎮興建長15km的周宣圳;清康熙一年(公元1682年),豐順興建羅家約(今為湯南)八角塘水庫;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嘉應州守於霈主持在梅城東門外修建長1km、闊丈余許的於公堤;民國19年(公元1930年)興寧華僑陳紅楷辦新墟響水徑水電站(裝機115k W,年發電量約5萬k Wh)。至新中國成立前夕,全市共建有江河防洪堤52條,長129.7km,捍衛農田12.4萬畝,塘壩灌溉10.63萬畝,陂圳灌溉17.22萬畝。這些水利設施,多屬簡易工程且殘破不堪,無法抵禦長期困擾梅州人民的洪澇、乾旱災害,嚴重影響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水利建設,組織廣大人民群眾持續進行了大規模的興水利除水害活動。新中國成立初期,組織修復原有水利設施,興建一批引灌工程,並開始整修河堤;1953年轉向灌溉排澇工程建設,1958年動工興建大中型水庫,整治寧江等水系;1966~1976年的「文革」期間,繼續對梅江及其支流和梅潭河、豐良河、榕江北河進行治理,在韓江幹流兩岸修築防洪、排澇工程,在缺電地區發動群眾積極創辦小水電;1977年以後,繼續興建蓄水、引水、排澇和小水電工程,配套完善田間灌溉系統,擴大灌溉、排澇面積,增加電能供給,並對大中型水庫進行除險加固、配套維修,對水土流失地區進行綜合治理,另外,還興建了大批鄉鎮自來水廠和單位自備供水工程,成功發展茶園果樹自動噴灌工程。經過40多年的努力,梅州水利水電建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使全市防禦洪澇、乾旱等自然災害的能力有了顯著的提高,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用水條件明顯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恢復,為梅州市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防洪安全和水源、電能保障。

⑦ 廣東水利水電的介紹

本刊是廣東省水利水電系統唯一持有國家統一刊號和國際標准刊號的綜合性水利水電技術刊物,國內外公開發行。刊物的欄目設置涵蓋水利水電及相關行業的各個方面。

⑧ 中國古代水利發展的歷史

戰國

戰國末期,秦國國力殷實,重視水利,及至統一中國,生產力更有較大發展。四川的都江堰、關中的鄭國渠(見鄭白渠)和溝通長江與珠江水系的靈渠,被譽為秦王朝三大傑出水利工程。國家的昌盛,使秦漢時期出現了興修水利的高潮。

漢武帝瓠子堵口,東漢王景治河等都是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在甘肅的河西走廊和寧夏、內蒙古的黃河河套,也都興建了引水灌溉工程。

隋唐

隋唐北宋五百餘年間,是中國水利的鼎盛時期。社會穩定、經濟繁榮,水利建設遍及全國各地,技術水平也有提高。隋朝投入巨大人力,建成了溝通長江和黃河流域的大運河,把全國廣大地區通過水運聯系起來,對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唐代除了大力維護運河的暢通,保證糧食的北運外,還在北方和南方大興農田水利,包括關中的三白渠、浙江的它山堰等較大的工程共250多處。唐末以後,北方屢遭戰亂,人口大量南移,使南方的農田水利迅速發展。水利法規、技術規范已經出現,如唐《水部式》、宋《河防通議》等。

元明

從元明到清中期,中國水利又經歷了六百年的發展。元代建都北京,開通了京杭運河。黃河自南宋時期奪淮改道以來,河患頻繁。明代大力治黃,採用"束水攻沙",固定黃河流路,修建高家堰,形成洪澤湖水庫,"蓄清御黃"保證漕運。

這些措施對明清的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起了很大作用,但也為淮河水系留下嚴重的後患。在長江中游,強化荊江大堤,並發展洞庭湖的圩垸,促進了兩湖地區的農業生產。珠江流域及東南沿海的水利建設也有很大發展。但從整體而論,自16世紀下半葉起,中國水利事業的發展已趨緩慢。

清朝

清末民國時期,內憂外患頻繁,國家無力興修水利,以致河防失修、灌區萎縮、京杭運河中斷,水利處於衰落時期。但是海禁漸開,西方的一些科學技術傳入中國,成立了河海工程專門學校等水利院校,培養水利技術人才。

在這一期間也修建了一些工程,如1912年在雲南建成了石龍壩水電站,20年代修建了珠江的蘆苞閘,30年代修建了永定河屈家店閘、蘇北運河船閘和陝西的關中八惠灌溉工程等。但在全國范圍內,水旱災害日益嚴重,整治江河、興修水利,已成為廣大人民的迫切要求。

(8)廣東水利水電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治國必先治水」。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把水利建設放在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的重要地位。毛澤東主席先後號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一定要根治海河」,華夏大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水利建設熱潮。

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把水利擺到了國民經濟基礎設施的首位,標志著我國水利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堤壩設防標准大幅提高,逐步完善的防汛抗洪減災體系,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堅實屏障。

⑨ 廣東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為什麼以前叫武漢水利學院

沒有吧?這個是2個學校來的。武漢水利學院應該是已經並入了武漢大學了.
廣東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是1999年7月經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公辦全日制高等院校。學院隸屬廣東省水利廳,業務上接受廣東省教育廳指導。學院前身是1952年10月成立的廣州土木水利工程學校,文革期間停辦,1973年5月復辦改名為廣東省水利電力學校。1999年7月升格為廣東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建校至今已有61年辦學歷史。

閱讀全文

與廣東水利水電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