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萬仙山景區的歷史文化
自秦漢以來,萬仙山上就有人家。光武帝劉秀被王莽追殺時,曾路過此地,北宋楊家將西征時曾在這里扎營 ,一個個古寨的寨牆、墟址依然殘存,流傳著許許多多故事和傳說。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萬仙山撩開神秘的面紗,著名導演謝晉在這里執導《清涼寺鍾聲》,題寫了「太行明珠」,於本正導演在這里執導《走出地平線》,先後有《倒霉大叔的婚事》、《戰爭角落》、《舉起手來》、《天高地厚》等40多部影視劇在這里拍攝外景。許還山、楊在葆、濮存昕、郭達、潘長江、倪萍等眾多藝術家在這里擔綱表演,郭亮村被譽為「華夏影視村」、「中國第一影視村」。 萬仙山俊秀的景色,吸引著眾多書畫家、攝影家前來寫生、采風。書畫家張仃六進萬仙山,題寫「華夏奇觀」。張憑、王世龍、侯德昌等書畫家、攝影家在這里留下了傳世之作。中央美院、廣州美院落等100多所藝術院校把萬仙山定為寫生基地,每年有數萬名學生在這里臨景習作。 沒有商業泛濫的喧囂,沒有精雕細啄的人造景觀,沒有時尚開發的硬傷。仍然保留著渾然天成,仍充盈著洪荒野氣,讓人在跋涉的喘息中融入自然。 走進萬仙山,住農舍,食農家飯,聞炊煙裊裊,瞧百年老宅,看藍天白雲,聽瀑鳥合鳴,走林間小道,吸太行氧吧,坐石凳弈棋誦詩,臨景揮筆,潑墨丹青,可領略時光倒流,歸返原始的韻味。 走進萬仙山,森林浴、生態游、觀日出、賞明月、登石梯、攀崖壁、探洞穴、濯清泉、認草葯、拾蘑菇、品山泉甘甜,嘗山果純香,憑吊山寨墟址,發思古之幽情,看影視村天然外景,聽村民講拍攝趣聞,平添幾分游樂,幾分游興。
萬峰競秀俏裝列陣作儀仗 千瀑急流同吟合奏迎賓曲 萬仙山道路順暢,連接兩省五市,從鄭州、邯鄲、安陽、晉城、菏澤、長治、洛陽、開封等地乘車,半日之內即可抵達景區核心。景區賓館設施齊全,尤其是家庭旅館別具特色,已成為各界朋友旅遊、避暑、休閑勝地和影視、寫生基地。 萬仙山景區是個石頭的世界,石磨石碾石頭牆,石桌石凳石頭炕,渾石到頂的農家莊院,一幢幢,一排排,依山順勢地坐落在千仞壁立的山崖上,別有一番山村情趣。萬仙山景區的郭亮洞,長1200米,洞頂是嶙峋的怪石,開鑿時留下的支撐廊頂的天然石柱,形成了崖下的「照明窗口」,被國際友人交口贊譽為「世界第八奇跡」。
Ⅱ 成都天台山景區的歷史文化
天台山古稱蒙山,為蒙山五嶽之首,曰東蒙,自漢時始稱為天台。民謠雲:天台天台,登天之台。天台山不僅風光秀麗,有奇特的自然景觀,而且歷史上是一處宗教勝地,有獨特的人文景觀。遠古的傳說、三教合流的遺跡,撲朔迷離,為這座名山添上了一層神奇詭異的色彩,讓人思接千載,去追尋遙遠昨日的文化蹤跡。
天台山的得名,與一個神話傳說有關。遠古時代,臨邛是屬於古羌—蜀先民的邛人聚居之地。據說也是羌人的大禹,原為夏後氏部落首領,奉舜之命治理洪水。大禹為治水,走遍了大地四方。在蜀地邛人居地,他登上一山,以山為台,祭拜天地。此山就是天台山。大禹得天神幫助,十三年後取得了治水的成功。古蜀時期,傳說魚鳧王也曾登上天台山,祭祀山川神靈。
漢代時期獨尊儒術,儒家學者紛紛設壇講經。臨邛人胡安,為西漢景帝時經學大師,聚徒於臨邛白鶴山書院,講授儒學經典。胡安也常卜居天台山,隱山究《易》。辭賦家駟司馬相如少時在白鶴山書院,聆聽胡安講經,他亦曾隨胡安登臨天台山,與老師一起讀《易》。相傳司馬相如與臨邛才女卓文君亦曾攜手游天台,瑟音相和,在琴台石留下了千古美談。
西漢成帝時,臨邛人嚴君平好黃老之學,他亦數上天台,登峰觀星象,卜天地未來。他著有《老子指歸》,闡發老子的言論,成為道家和道教的思想源泉之一。
東漢順帝年間,張道陵入蜀,創立五斗米道,奉老子為教主。道家既在天台山鑿洞,築壇傳道。
唐代帝王尊崇老子,邛州縣令袁天罡廣為立廟祭祀,天台山道教遂為之興旺。
五代時期,中原戰亂,不少僧人道士避亂蜀中,前後蜀主也力倡宗教。天台山建一城隍廟,為道教宮觀,規模宏大,香火旺盛。
天台山開山建佛寺,大約是在西晉。西域高僧佛圖澄來華弘法,所到之處,建立寺廟。他嘗游天台山,為山中梵宇為吸引,以至停車不前。
佛教凈土宗高僧慧持亦曾游歷天台山,駐錫山中佛寺,總攝蜀西禪證。
隋唐時期,佛教在中國的發展進入黃金時代,天台山的佛教亦得到了蓬勃發展,寺廟林立,香客如雲。唐僧面壁靜修的傳說,在蜀西禪林影響深遠。
兩宋時期,天台山聲名日隆,文人雅士,游蹤旅跡,留下了許多軼事佳話。
文同以學名世,多才多藝,蘇軾稱他有詩、詞、書、畫四絕。北宋英宗年間為漢州通判,攝守邛州,亦曾數上天台山,寓居三虛樓。有詩雲:散人無俗事,天天山中行。寄情山水,操韻高潔。今之山中的文同硯,傳說為當年文同當年畫竹研磨之處。
南宋大詩人陸游曾以通判之職,赴任邛州,留跡天台山,為這一宗教勝地增添了新的光彩。
兩宋時期,天台山香火達於鼎盛,成為蜀西宗教勝地,尤以佛教為盛,據說有佛寺一百三十餘座,僧尼逾萬。自山門至峰頂,蜿蜒五十里,香客不絕於途,盛況空前。
陸游在山中除游訪佛寺道院外,也為僧民辦實事、好事。陸遊了解到,佛、道二教並於一山,由於教宗不同,相互之間互有詆毀;僧、道共居一山,也難免有利益沖突,因此屢有事端滋生。陸游遂上書言狀,即由四川省置制使任命,承領崇道觀主管,攝天台並蜀西宗教執事。陸游於是設立官房親自審理訟案,於是釁端漸息,山林復歸於寧靜。管房之設,類似於宗教法庭,百姓俗稱為和尚衙門。為解決天台山僧眾,朝山香客的衣、食問題,陸游還在正天台主持修建了一條天街,俗稱和尚街。和尚街以街為市,互通有無,公平交易,街市買賣興旺,僧民皆得便利。如今和尚街早以湮沒在歲月之中,之留下石板、石基供後人憑吊。
南宋末年,戰亂禍及,天台山漸趨衰弱。及至元代,寺廟毀棄,僧道盡散,不復有昔日景象。
明代洪熙年間,僧人福琛重開天台山,振興佛教,天台山再現輝煌。萬曆年間,天台山廣興土木,擴建和重修寺廟,尤以雷音寺規模蔚為壯觀。如今雷音寺等殿早已湮沒,僅存柱殿、台階、照壁、石師。石師造型生動,仍兀自職守在這片宗教勝地。萬里甲寅年,天全六番招討使在山中建一牌坊,正中橫額前刻「第一禪林」,後刻「雪巢名勝」。據說「第一禪林」為神宗皇帝所題寫,牌坊今尤在。
崇禎年間,天下大亂,天台僧人慾圖自保,組織僧兵三千,號令森嚴,威播八方。然而,縱有僧兵三千,也逃不過一場劫亂。丙戍年,張獻忠敗走夾門關,從山後突襲天台山,僧兵倉皇回救,自是一場血戰。戰斗結束,僧兵敗於張部。天台山遭遇空前浩劫,寺廟宮觀被焚毀,僧人道士被殺戮,未死者一時逃散……。可嘆聞名千年的宗教勝地,頃刻間灰飛煙滅。
至清代,天台山佛教一度復興。寺觀雖經重建,但規模遠不及昔時據同治八年的《西竺天台山佛會寺全圖》,佛寺道觀多在正天台以下。高山密林之處,不復有香火映照。
兩千多年來,天台山集三教於一山,傳播學術經籍,弘布宗教文化,為蜀西宗教名山,然而朝代興替,又幾度衰敗,最終歸於沉寂。這是歷史的錯位,亦是歷史的必然。今日的遊人,留蹤勝跡,俯拾歷史的碎片,庶幾可感天地悠悠,悟滄海桑田;為旅途增旅遊興,於遊山玩水中獲取文明的信息。
Ⅲ 景區的歷史文化底蘊不足體現哪方面
故宮、中國歷史博物館、軍事博物館、十三陵、長城、頤和園、天壇、盧溝橋……太多了
Ⅳ 中國有哪些風景名勝是有歷史文化
這個真的實在是太多了不知道從哪個角度回答你~
佛教文化 道教文化 石窟文化 古建築文化 流域文化 三山五嶽地形地貌等歷史文化遺產 其實到處都是一處獨特的風景
Ⅳ 青海湖景區的歷史文化
青海湖又名「措溫布」,即藏語「青色的海」之意,位於青海省西北部的青海湖盆地內,既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泊,也是中國最大的鹹水湖。
青海湖景區碧水共長天一色、水鳥伴湖魚起舞、雪山同飛雲相融,這就是青海湖。在博大壯麗中不失俊秀溫柔,磅礴奔放中不失含蓄委婉,位列「中國最美的五大湖泊」之首,她當之無愧。碧波萬頃的青海湖似一個巨大的翡翠玉盤,鑲嵌在藍天白雲、高山草原間。萬鳥翔集的鳥島、風情萬種的金銀灘、幽遠滄桑的三角城遺址、一望無際的百里油菜花海、縹緲神秘的海心山、多姿多彩的二郎劍景區、讓中國人挺直了脊樑的「原子城」,諸多國家級、世界級的風景名勝,使青海湖成為名副其實的旅遊者的天堂,其不可復制性、原生態性、差異性和富集性,使青海湖越來越受到世人的關注。1992年,青海湖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拉姆薩濕地保護公約》中著名的濕地保護區;1997年經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名列我國八大鳥類自然保護區之一;2005年10月被《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評為「中國最美的五大湖泊」之首;2006年被建設部列入國家自然遺產名錄;2007年初又被國家旅遊局評為5A級旅遊風景區,同年在2007博鰲國際論壇上,青海湖景區被授予「國家旅遊名片」稱號。
景區由二郎劍、鳥島、沙島、仙女灣、金沙灣五個景區組成。
青海湖是構造斷陷湖,湖盆邊緣多以斷裂與周圍山相接。距今20~200萬年前成湖初期,屬於外流淡水湖,與黃河水系相通,至13萬年前,由於新構造運動,周圍山地強裂隆起,從上新世末,湖東部日月山強裂上升隆起,使原來注入黃河的倒淌河被堵塞,迫使它由東向西流入青海湖,出現了尕海、耳海,後又分離出海晏湖、沙島湖等子湖。北魏時青海湖的周長號稱千里,唐代為400公里,清乾隆時減為350公里。在布哈河三角洲前緣約20公里處有古湖堤遺址;距湖東岸25公里處的察漢城(建於漢代),原在湖濱。東西兩邊已分別退縮25公里和20公里,水位下降約100米。青海湖呈橢圓形.70年代出版的地形圖量得湖水位3195米左右。湖面積為4473平方公里;1988年水位3193.59米,湖面積為4282平方公里,1955~1988年湖水水位每年平均下降約10厘米。現湖水容積739億立方米,最長約104公里,最寬約62公里,最大水深3.14米,湖水平均礦化度12.32克/升,含鹽量1.24%。 六月會
熱貢藏鄉「六月會」是流傳於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境內的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民間習俗活動,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在每年農歷六月十五日至廿八日定期舉辦,熱貢群眾廣泛參與。它蘊含著宗教歷史、民俗風情等豐富的文化內容,充滿了神奇與歡樂。
「六月會」主要活動有:祭神、上口扦、上背扦、跳舞、爬龍桿、打龍鼓,最後是法師「開山」。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上口扦」、「上背扦」和「開山」。「上口扦」是法師為自願的年輕人在左右腮幫扎入鋼針,也稱為「鎖口」,據說此舉可防止病從口入。「上背扦」是將10--20根鋼針扎在脊背上,舞者赤裸上身,右手持鼓,左手擊鼓,邊敲邊舞。獨特節奏的龍鼓、粗獷優美的舞姿、多彩華貴的服飾、神秘虔誠的祈禱,給喜慶豐收的熱貢藏鄉帶來了歡樂和浪漫。開山是法師用刀劃破自己的頭頂,把鮮血撒向四面八方,這是一種古樸奇特的祭天方式,充分表現了藏族人民勤勞、朴實、智慧和勇敢的品格。「六月會」分為三種類型:舞神、舞龍、舞軍,場面恢宏壯觀,舞姿瀟灑粗獷,各村輪流舉辦,節日盛況空前。
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
7月,會在青海湖舉行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大賽,大賽是僅次於環法等職業巡迴賽的高級別大賽。在為期9天的比賽中,行進總距離1300公里,平均海拔3000多米,這對運動員耐力和技巧的極大考驗。
Ⅵ 鍾山風景名勝區的歷史文化
鍾山氣象雄偉,地勢優越,自古以來,即與南京的盛衰氣息交融。古都南京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各方面的重大變化與發展,幾乎都在鍾山一帶留存豐富的積淀,刻下清晰的印記。自六朝第一位帝王東吳大帝孫權開始,鍾山即成為帝王陵寢及功臣勛戚的葬地所在;自六朝伊始,鍾山又是江東佛教勝地;自六朝到近現代,鍾山均為軍事要沖,兵家必爭之地;古往今來,多少文人雅士遨遊鍾山,留下膾炙人口的詩文篇章;特別是以洪秀全為領袖的太平天國運動和中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期間,多少悲壯慘烈的戰斗在鍾山展開,多少英雄志士在鍾山浴血奮斗。鍾山,人文景觀眾多,歷代風物薈萃,琳琅滿目,錯落有致,掩映在蒼松翠柏之中。鍾山,是古都南京的驕傲,是古都南京的聖地。
鍾山風物,當以孫中山先生的陵墓及其附屬紀念建築群為最。中山陵,位於紫金山中茅山的南坡,前臨平疇萬里,後擁蒼崖千丈,由中國著名建築師呂彥直設計,融匯中國古代與西方建築的精華,庄嚴簡朴,別創新格。墓地全局呈「警鍾形」 圖案,寓「使天下皆達道」之義。陵墓建設自1926年1月破土動工,至1929年6月1日奉安大典,主體工程歷時三年多,到1931年全陵工程次第落成。環繞中山陵的主體建築,還有一系列紀念性建築,如為便於孫中山先生家屬守靈而在陵墓後上方建造的永慕廬、存儲奉安大典紀念物品的奉安紀念館以及寶鼎、音樂台、流徽榭、仰止亭、光華亭、行健亭、藏經樓等,都是當時各界人士和海外華僑為緬懷孫中山先生而捐資建造的。為了紀念中山先生,還在中山陵園區內建立了享譽中外的中山植物園及陵園溫室等。中山陵兩側,長眠著近代民主革命時期的一些風雲人物,如孫中山先生的親密戰友和國民黨政要等。1928年,國民政府決定在中山陵東側的靈谷寺址改建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增建牌坊、紀念堂及紀念塔。在由靈谷寺無梁殿改建的紀念堂內,鐫刻著北伐、抗日諸役陣亡將士姓名軍銜,據計當時共刻碑10塊,有人名33000多個。鍾山北麓,還有座庄嚴肅穆的航空烈士公墓,墓碑上刻著3306位為抗日而捐軀的中、美、蘇等國烈士姓名。
與中山陵建築群前後輝映的是明孝陵建築群。明孝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及馬皇後的陵墓。陵園佔地廣大,陵垣周長達22.5公里,從下馬坊到獨龍阜寶城,縱深2.5公里,是明代帝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整個建築群分為兩部分:從下馬坊開始,經禁約碑、神烈山碑、大金門、神功聖德碑碑亭、御河橋、石象生、石望柱、石翁仲到欞星門,是孝陵引導部分神道。過欞星門向東北折,才進入陵園的主體建築,依次有金水橋、文武方門、孝陵門、孝陵殿、內紅門、方城明樓,直到寶城。地宮即位於寶城之下。明孝陵的神道長達2400米,曲折幽深,其中部轉彎處為孫權陵墓所在的梅花山, 神道繞過山麓,呈S形,與歷代帝王陵墓前開闊直達的神道形制迥異。明孝陵地面木構建築物雖均毀於兵燹,但總體布局氣魄恢宏,尚存建築雄偉壯觀,石刻磚雕,圖案清晰,技藝高超。特別是尚未發掘的明太祖及馬皇後墓室,在數百年來『朱元璋下葬,南京十三個城門出棺材等民間傳說、裨史雜記的渲染下,更具神秘的色彩。明太祖朱元璋親自選點,在鍾山之陽督造營建了規模宏大的明孝陵,還對那些追隨他百戰沙場、創基立業的開國功臣「賜葬鍾山之陰」,形成「山外諸峰列侍臣」的布局。史書記載鍾山之陰共葬十餘位明初開國功臣,豐碑喬木,陂陀相接。至今保存基本完好的有中山王徐達、開平王常遇春、歧陽王李文忠、江國公吳良、海國公吳禎、皖國公仇成等人的墓葬。石獸錯落,翁仲雜陳。
在鍾山風物中,歷史最為悠久的為佛寺建築。在六朝時期,鍾山寺宇達70餘所,梵宮剎宇林立,鍾磬之聲相聞,「多少樓台煙雨中」。歲月滄桑,歷代迭有興廢,至今僅山左之靈谷寺猶具規模。特別是靈谷寺中的無量殿形制高大,全用磚砌,不用寸釘片木,因故又稱無梁殿,為國內現存同類建築中時代最早、規模最大者。鍾山其餘寺廟,大多荒廢,如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年)在鍾山絕頂興建的大愛敬寺,最為宏麗,梁武帝蕭衍曾親往游覽賦詩,昭明太子蕭統和之。該寺後毀於戰火,至今猶可見其遺址。鍾山現存宗教建築,如無量殿、寶公塔、志公殿、定林寺等,均為重要的歷史遺跡,唯多後代重建。然鍾山絕頂或半山溪谷之間,時見頹垣遺基,古寺廢址,六朝鍾山佛寺全盛景象,可見一斑。
鍾山文化遺跡亦頗具特色。就碑刻而言,唐代大畫家吳道子作畫、大詩人李白作贊、大書法家顏真卿所書的寶志和尚像贊碑,即世稱「三絕碑」 者,素負盛名,原建鍾山獨龍阜,後隨靈谷寺遷往今址。墳頭村附近的陽山碑材,即明成祖朱棣下令開鑿,原擬作為刻制孝陵神功聖德碑的碑材,其碑額、碑身、碑座碩大無比,通高73米,總重量達1.5萬噸,堪稱「絕世碑材」。鍾山第三峰上,建有中國第一座現代化的天文台,還保存渾儀、簡儀、天球儀和圭表等珍貴文物,均為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天文儀器。此外,鍾山北高峰上樑昭明太子讀書台、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游雨中游鍾山定林寺的摩崖題刻、明代紫霞真人隱居的道家「第三十一洞天」等處,均為鍾山勝境,具有濃郁的文化氣息。
南京是中國著名古都,歷史文化名城,在其長達2600餘年的建城歷史中,尤以六朝、明代初年及近現代為其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三個黃金時期,而留存在鍾山的名勝史跡、紀念建築,亦以這三個時期最為集中突出。鍾山風物,是南京悠久歷史的見證。
Ⅶ 驪山景區的歷史文化
驪山秀麗的風景和誘人的溫泉吸引了後代的王宮貴族。周代、秦代和漢代,這里都建立了離宮。到了唐代,皇室大興土木,先建湯泉宮,後建溫泉宮。公元747年(天寶六年),唐明皇令匠人擴建離官;從此改名華清宮。華清宮本身成為一座宮城,鐐牆依山勢曲折而築,東西南北分別有開陽門、望京門、昭陽門、津陽門。樓、台、亭、閻散布於山腰,一片豪華景象。山上建有飛霜殿,專為唐明皇寢殿。九龍湯,是唐明皇的浴池。為楊貴妃建有芙蓉湯。史載:「湯池凡一十八所,第一是御湯,周環數丈,悉砌以百石,瑩徹如玉,面階隱起魚龍花鳥之狀,四面石坐階級而下,中有雙石白蓮,泉眼自瓮石口中湧出,噴注白石蓮之」芙蓉湯原址今已開掘,蓮花石至今猶存。唐代詩人白居易在《長恨歌》中是這樣描寫貴妃沐浴的:「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清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明代畫家的《貴妃出浴圖》同樣描畫了貴妃出浴的嬌態。」
驪山山腰有老君殿,系唐華清宮朝元閣遺址。唐玄宗信奉道教,朝元閣是他孝敬老子的地方,殿內原有老子石刻像,傳系唐代著名雕刻家元伽兒所作,頗具藝術價值,現存陝西博物館。老君殿東側有唐代長生殿遺址。唐玄宗和楊貴妃之「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就發生在這里。自老君殿向北轉,是著名的驪山晚照。由此向西南變成台階狀緩坡,每當夕陽西下,整個山坡金碧輝煌,籠罩在金光之下,顯得格外妖嬈。尤其深秋時節更是滿山紅葉,觸景生情,一派寧靜平和的景象。
在西秀嶺第二峰頂端有老母殿,初建於唐代763年,供奉的是驪山老母,有人認為她就是神話中的女媧氏;第一峰頂有烽火台,西周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褒姒一笑失天下」的著名歷史故事,就發生於此。
唐代鼎盛時期的華清宮在「安史之亂」(8世紀中葉)後規模大為縮小。今天的華清池是在清代建築的基礎之上經過多次修繕、擴建以及發掘復員唐代遺址後形成的。它只相當於唐華清宮的核心部分,佔地面積85560平方米,分為東區、西區和中區。驪山加強了植樹造林的工作,原有的遺址也得到保護。山下建有華清池公園,溫泉療養院,山上有纜車連接老母殿和烽火台,山中景色可盡收眼底。
Ⅷ 國內比較好玩的歷史文化景區有哪些
周原周文化景區規模非常宏大,是岐山縣傾力打造的國內首家周文化綜合旅遊景區,佔地內370畝,投資近容7億。園區里的周原索道飛架南北,將周城、周公湖、周公廟、鳳凰山緊密連接,可以乘坐索道欣賞湖光山色。周王室主題園、諸子百家園體驗歷史文化,親子樂園、封神樂園、百鳥樂園可以與孩子一起玩耍。到了晚上還有大型的實景演出,這里還有國內第一座青銅器博物館主題餐廳,國內首家數字化周文化博物館,國內首個滾輪滑翔機和室內跳樓機多個西北首個室內極限項目。購物、餐飲、住宿可以前往百工坊。
Ⅸ 正定景區的歷史文化
正定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城。早在春秋時期即為鮮虞國國都,戰國時期為中山國屬地,後歸趙。秦時屬恆山郡,自漢初置東垣縣,漢高祖十年(公元197年)代相陳豕希造反,叛將趙利守東垣,次年,漢高祖劉邦率師攻克東垣,為表示從此天下真正太平,把東垣縣改為真定。至今一千四百多年來,這里一直是府、州、郡、縣治所,是當時北方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曾與保定、北京並稱為「北方三雄鎮」。至今正定南城門上還鑲有「三關雄鎮」的石刻匾額。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因避世宗雍正皇帝胤禛名諱,改真定為正定,並一直沿用至今。這里素有「藏龍卧虎之地」的美譽,秦時南越王趙佗,三國名將趙子龍,明代吏部尚書梁夢龍,清代大學士梁清標,北洋軍閥時期的國務院代總理、陸軍總長王世珍,文學家王禹、蔡松年、蔡佳、著名工程學家懷丙,著名元雜劇家白樸、李文蔚、尚仲賢均系正定籍人。這里「風采綺麗、柳綠荷紅」,大文學家蘇東坡、文天祥、王安石曾寫詩作賦,留下名篇;這里「藝文精美,詩風剛直」,見於史料的詩人、作家、戲劇家有170多人,留詩400多首,文章200多篇。源遠流長的歷史,為古城留下了眾多風格各異的文物古跡和燦爛淳厚的鄉土文化遺跡,現存有八個朝代的古建築遺存,其中隆興寺、臨濟寺、文廟、青塔、華塔、磚塔、木塔等國家級、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處,市、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6處,素有「九樓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之美稱,被錢琪琛副總理稱為「文物寶庫、旅遊勝地」。加上寺有寺的傳說,塔有塔的故事,歷史名人又有不同凡響的經歷和傳奇,共同構成了正定旅遊文化豐厚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