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保護歷史遺址有什麼重要意義
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保持民族文化的傳承,是連接民族情感紐帶、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及社會穩定的重要文化基礎,也是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促進人類共同發展的前提。為此,黨的十七大把加強文化遺產保護,作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歷史使命。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強調指出:「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並號召全黨全國人民「加強對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護,重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可見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同時還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意義重大。
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文化生態正在發生巨大變化,文化遺產及其生存環境受到嚴重威脅。不少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古建築、古遺址及風景名勝區整體風貌遭到破壞。文物非法交易、盜竊和盜掘古遺址古墓葬以及走私文物的違法犯罪活動在一些地區還沒有得到有效遏制,大量珍貴文物流失境外。由於過度開發和不合理利用,許多重要文化遺產消亡或失傳。在文化遺存相對豐富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由於人們生活環境和條件的變遷,民族或區域文化特色消失加快。因此,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刻不容緩,具有更加現實的緊迫性。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從對國家和歷史負責的高度,從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高度,充分認識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性,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切實做好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㈡ 我國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
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
1.文化遺產是我們的祖先智慧的結晶,它直觀地反映了人類社會發展的這一重要過程,具體有歷史的、社會的、科技的、經濟的和審美的價值,是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物證。因此,保護文化遺產就是保護人類文化的傳承,培植社會文化的根基,維護文化的多樣性和創造性,保護社會不斷向前發展。
2.我國文化遺產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體現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是個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保護文化遺產,保持民族文化的傳承,是連接民族情感紐帶,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促進人類共同發展的前提。
3.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總的來說,文化遺產,作為人類自然和社會活動的歷史遺存,無論它們最初是精神的還是物質的、先進的還是反動的,都從不同的側面和領域揭示這一定的歷史現象,體現古代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水平,它們價值和作用是永恆的,保護文化遺產的意義重大。
4.保護文化遺產能夠幫助各族人民廣泛汲取民族精神養分;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文物有著無可代替的作用;保護文化遺產就是保護了各族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歷史根基;文化遺產在對外交流,保護旅遊業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
(2)中原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現實意義擴展閱讀:
中國文化遺產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為保護保存在中國境內的珍貴的歷史文物、歷史遺址、藝術形式而啟動的計劃。包括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四川都江堰、陝西兵馬俑、山東泰山、北京故宮等。
截止至2017年7月,中國已有52項世界文化、景觀和自然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世界文化遺產31項、世界文化景觀遺產5項、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4項、世界自然遺產12項。
文化遺產歷程
1985年,中國全國政協委員侯仁之起草並與陽含熙、鄭孝燮和羅哲文另外三位委員聯名向政協第六屆三次會議提交了《我國應盡早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並積極爭取參加「世界遺產委員會」,以利於中國重大文化和自然遺產的保存和保護》的提案。
由此展開了中國加入保護世界遺產的進程。1985年11月22日,中國加入《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的締約國行列。1987年,中國正式加入該公約及開始申報世界遺產的工作,並於同年首批便有6個世界遺產獲成功申報。
截至2012年,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審核被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中國的世界遺產共有43項(包括自然遺產9項,文化遺產30項,雙重遺產4項),在數量上居世界第三位,僅次於義大利(47項,含跨國項目)和西班牙(44項,含跨國項目)。
2013年6月21日和22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37屆會議正式通過決議,分別將中國雲南東南部紅河自治州哈尼梯田和新疆天山列入最新的世界著名遺產名錄。
2014年6月22日上午在卡達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審議通過中國大運河項目和中國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跨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2項和第33項世界文化遺產。其中「絲綢之路」是中國首次進行跨國聯合申遺。至此,中國的世界遺產總數達到47項,繼續穩居世界第二。
中國是世界上擁有世界遺產類別最齊全的國家之一,也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與澳大利亞並列),其中首都北京擁有6項世界遺產,是世界上擁有遺產項目數最多的城市。而蘇州是至今唯一承辦過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的中國城市(2004年,第28屆)。 中國5000年文化蘊藏了不可估計的文化遺產,中國文化是世界之窗。
㈢ 歷史文化名城和文物保護的意義是什麼
歷史文化名城和文物保護的意義是:
一、歷史文化名城因其豐富的人文資源、深遠的文化影響、廣泛的知名度而吸引海內外眾多旅遊者紛至沓來,而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也為發展旅遊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環境。讓大家牢記歷史,同時也為了探索古代建築特點和工業技術。也是本國成為文明古國的有利證據。
二、保護文物、發揮文物作用,對於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促進中華民族和社會主義祖國的興旺、繁榮昌盛有著多方面的重大意義。
1.文物保護有利於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的統一
我國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的統一的國家,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為50多個兄弟民族所共同創造和共同享有。任何一個民族,要通過率民族的歷史文物來認識本民族,也要通過其他民族的歷史文物來認識其他民族。
大量的歷史文物作為民族團結的象徵,蘊藏著巨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在維護民族的團結和國家的統一方面發揮著無可替代的紐帶作用。
2.保護好歷史文物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
保護好歷史文物,用它來教育子孫後代正確認識中華民族勤勞勇敢、堅韌不拔、艱苦奮斗的光輝歷史,繼承和弘揚民族的優良傳統,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發揮歷史文物的愛國主義教育作用,對於培養中華民族的一代新人,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3.文物是歷史文化研究和現代科技文化創新、發展的依據
文物作為歷史文化的載體,是歷史研究的第一手史料,是科學發明和文藝創作的重要借鑒和源泉。在尚無文字記載的歷史發展階段,沒有文物資料,就沒有歷史研究可言。我國許多專業學科的歷史,正是利用了現存的大量文物資料,才得以理順其來龍去脈和演變、發展的歷程。今天的科技文化創新和發展離不開歷史文化遺產。因此說大量古代科技和藝術成果,至今還在被利用、借鑒和繼承,成為發展繁榮現代科技、文化、藝術不可缺少的條件。保護好文物對於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學術、科技、文化有重要意義。
4.歷史文物是縣道德教育的好教材,對加強德育教育,以德治國具有重要的意義
大量的歷史文物從各個不同的側面或領域展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風采,是我國歷代優秀的傳統文化和創造才能的實物見證。人們通過對文物的參觀、鑒賞和研究,可以陶冶情操,啟迪智慧,受到傳統美德和審美價值的教益,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
5.促進我國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和友好關系的發展
我國文物豐富多彩的內涵,亦可供世界其他民族借鑒和鑒賞,在出國展覽時,被譽為「文化大使」受到很多國家和地區的歡迎,甚至許多國家興起「中國文物熱」歷久不衰。中國文物在促進我國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和友好關系方面發揮著積極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具有現實意義。
總之,我們要從弘揚民族文化、振興民族精神、實現民族復興的高度,認識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和深遠的歷史意義,認識到盡可能完整地保留祖先留下的珍貴遺產並使之傳之於後世,是我們這一代人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
㈣ 政治考題:保護文化遺產的意義是什麼
文化遺產是全民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一種積淀,保護文化遺產就是對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一種認同,對於傳承文明、建設先進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
㈤ 研究文化遺產的社會意義
「紀念日」的確定,無疑是推進一項事業開展、弘揚一種偉大精神的重要文化符號。國務院最近下發的《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我國的「文化遺產日」。這意味著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開始進入政府和社會關注的視野。
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是被大家所忽視的。多年來,我國文化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在經濟發展的進程中,很多文化遺產、大量古代建築,在人們的經意或不經意間消失了。由於不可再生性,不少承載著巨大歷史文化價值的物質遺產,就這樣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上世紀50年代以後,全國許多城市開始新的建設,由於對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和作用缺乏認識,造成了對歷史古城的摧殘。上世紀80年代以後,掀起了新的建設高潮,許多大中城市舊城區內大規模的建設活動,使許多傳統歷史地域遭到了「滅頂之災」,許多舊城在「舊貌換新顏」的同時,失去了原有的特色風貌。而觀念上的輕視、經費支持的不足與制度規范的不完善,更使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舉步維艱。
傳統文化與落後文化、舊文化的混淆,直接導致了人們對於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不力。在一些人看來,要更新,就要破「舊」立「新」,就要「快刀斬亂麻」、「放開手腳干」。而片面追求經濟建設,忽視文化建設和歷史文化保護,讓更多高樓大廈和旅遊發展吞噬了很多歷史建築,毀壞了不少歷史名城的風貌。這不但使文化遺存和原來的地方風情、城市風貌一掃而光,割斷了社會的歷史文脈,而且,長此以往更會帶來一個民族文化的弱化。
一個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種精神文明的傳承,需要載體。悠久的文化,是承載於千年文化遺產,例如風俗、習慣、傳統表演藝術、古遺址、古建築等之上的。以建築為例,現代建築以鋼筋水泥為材料,它的抗震性能較差,而中國古代多以木質建築為主,它的建造結構使它具有更強的抗震作用。這一建築風格背後,蘊含的是中國「以柔克剛」的傳統文化理念。例如,麗江古城經歷了7級地震還基本無損,後被評為世界遺產。再如,上海市第12塊歷史風貌區——上海市虹口區霍山路的老屋和街區,就是中國人民與猶太人民友好的見證。這個地方得到保護,全世界人民逐漸都會知道,在德國法西斯殘酷屠殺猶太人時,在許多國家拒絕接納四散逃亡的猶太難民時,也在遭受日本帝國主義蹂躪的中國人民友好地接納了3萬多猶太人。相反,如果承載著歷史信息的載體消亡了,負載在其上的歷史和文化也必然會被沖淡或消亡。
留存文化遺產,其意義也關乎未來。理解文化遺產,應該理解遺產背後蘊含著的深刻歷史文化含義,更要在傳統的基礎上培育出新的現代文化。這種萌發於歷史文化傳統之上的「新」文化,才更具有根基、底蘊、特色和生命力。社會文明需要新陳代謝,但更新不能擯棄歷史,而是在歷史基礎上發展,是從舊環境中滋生出新的東西。
保護與發展是一對難解的矛盾,卻不是一對不可化解的矛盾。繼承和發展、歷史傳統和現代化要求都是人們的需求。財富理應包括文化財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深入展開,關鍵是要讓社會各界更好地體味與認同它的價值,歷史文化的價值同樣蘊藏著巨大的財富
㈥ 論述題,中原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有著怎樣的現實意義
一、用多元視角審視嶺南文化
二、中國缺乏地域文化的平等觀
三、「雜交」:嶺南文化的生成
四、中原文化對嶺南文化的三重影響
從文化存在的角度,說嶺南文化的本根在於古代百越族文化大概是沒問題的,而從文化貢獻角度,我們則又可以看到嶺南文化與中原文化本質上是同根同源的。
大致說來,秦漢之交河北真定人趙佗一度割據嶺南立國,稱南越武帝,定都番禺(今廣州),是百越原生態文化與中原文化兼容交匯的一個繁榮時期。到兩晉南北朝,嶺南地區迎來一次中原移民高潮,帶來地域文化和中原文化的進一步融合、發展。
唐代張九齡開辟南嶺驛道,嶺南嶺北建立陸上交通,交流日趨頻繁,文化融合更加深入和廣泛。在此之前,嶺南文化的發展基本上還是被動地接受中原文化的影響,而到了唐代,嶺南人的獨特創造開始反過來對中原文化的發展作出影響和貢獻,其標志就是惠能確立的佛教南派禪宗。
到了兩宋時期,中原地區再向嶺南大規模移民,以南嶺腳下的珠璣巷為據點,再廣泛遷入嶺南各地。由此嶺南文化與中原文化的融合基本完成,作為中華傳統文化有機構成的嶺南文化基本成形。
到了明代,終於出現了為中華傳統思想文化作出重要貢獻的「白沙學派」(又稱「江門學派」),嶺南江門人陳獻章(陳白沙)創立的「心學」,上承程朱理學,下啟陸(九淵)王(陽明)心學,成為中國文化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明朝末年又有中原向嶺南地區的大規模移民,自此嶺南和中原各地成為一體,嶺南地區人才輩出,文化創造不斷,難分嶺南嶺北。
中原文化對嶺南文化的決定性影響,這一歷史大概涉及三個方面。
一是本地王朝政治,如秦漢之交趙佗的南越國、五代十國時的南漢劉氏王朝。這些偏安嶺南的小王朝,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有從中原引入的成套的典章制度與政治文化,而南越的趙氏與南漢的劉氏都是中原人。
第二個因素是貶官文化,許多聲名顯赫的文人士大夫被貶斥、流放到嶺南地區,他們一方面帶來成熟的中原文化,另一方面又通過其全國性影響,將嶺南地區的風物人情介紹到全國各地。
這些貶官,就廣東來說,最著名的莫過韓愈與蘇軾。韓愈在潮州當了八個月刺史,潮州境內的一江一山從此名為韓江、韓山,所以後人說他「贏得江山盡姓韓」。
貶官文化對於潮州的影響如此深入,以至於據說在潮州話中包含有一種「文人讀書音」,就是當時被貶到當地的文官清晨讀書時候的語調與節奏。
而蘇東坡的「不辭長做嶺南人」的名句,更使人們對嶺南有了新的認識。
第三方面因素,是流亡王朝政治,具體的說就是南宋抗元與南明抗清的流亡政權。
當時南宋與南明將皇家政治「搬遷」到嶺南地區來了,既帶來成熟的典章制度與禮儀、文化,也帶來大量的文官與士卒,對嶺南人特別是嶺南上流社會的影響之深入,如春風化雨。
這三種因素,以及在此背景下的中原向嶺南地區的移民,就形成了嶺南文化的本質與主體部分。
從嶺南文化形成的歷史可以看出它的幾個特點。
一是內涵豐富,就是前面說到的「雜交」,既有土著的原生態文化,更有正統的中原文化,也有各種駁雜的異域文化。
二是個性鮮明,與其它地域文化相比,嶺南文化的個性顯然是相對突出的,這是因為其土著文化非常獨特,同時又因為大量吸收、融合了異域文化,所以看上去顯得與中原正統文化大不相同,就算其中受中原文化決定的部分,也發生了較大的流變,所以說嶺南文化個性鮮明,而共性之中也包含著個性。
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因為它是「雜交」生成的,所以生命力很頑強,適應性很廣泛。
這些都是我查的。
希望答案令你滿意,望採納!O(∩_∩)O~
㈦ 文化遺址保護的文化意義
意義
1.有利於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
2.有利於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3.是一個國家民族歷史文化的重要標志
4.是各個國家和民族的財富,是人類的共同財富
5.有利於人們客觀評價史詩
㈧ 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意義
保護文化遺產,保持民族文化的傳承,是連接民族情感紐帶、增進民族團專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及屬社會穩定的重要文化基礎,也是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促進人類共同發展的前提。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漫長歲月中,中華民族創造了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取得了顯著成效。與此同時,也應清醒地看到,當前我國文化遺產保護面臨著許多問題,形勢嚴峻,不容樂觀。為了進一步加強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國務院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的「文化遺產日」。並發布了加強遺產保護的通知。
㈨ 你認為保護文化遺產有哪些意義
我國世界遺產內容豐富,歷史悠久,但傳統文化的保護問題形勢非常嚴專峻。一方屬面這些文化遺產給我們的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拉力。另一方面,在帶動經濟法真的同時我們忽略了一些本質的問題。韓國搶注了「端午祭」,《無極》劇組破壞了天池、圓明園的兩處世界文化遺產的生態,節日日漸被忽視,文化古跡遭到嚴重破壞,古長城遺址被破壞等等事件為我們敲響了警鍾,保護傳統文化,急不可待!面對傳統文化遺產被忽視、被遺棄,甚至被破壞,人們大多會責備當事人的道德文化修養,但是,我認為傳統文化保護不力,更多是政府的責任。完善傳統文化遺產的管理措施是解決傳統文化保護不力問題的根本保證。保護傳統文化,政府部門要關注傳統文化的保護,從觀念上給予重視,從物質上給以支持,給傳統文化形式以展示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