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1839年——1911年的中國重大歷史事件
1.鴉片戰爭
2.第二次鴉片戰爭
3.洋務運動
4.太平天國運動
5.左宗棠收復新疆
6.黃海海戰
7.八國聯軍侵華
8.百日維新
9.武漢起義
10.清朝宣布遜位,清朝滅亡,民國建立
B. 1911年的歷史事件
1911年可能最大的歷史事件就是辛和革命,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
C. 1911年中國發生了什麼大事
1911年中國發生的大事:廣州起義,保路運動,武昌起義等。
1、廣州起義。
通過革命黨人的努力,終於在1911年(清宣統三年)10月10日成功地發動了具有劃時代意義武昌起義。起義的勝利,逐步使清朝走向滅亡,並建立起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是亞洲和中國走向民主共和的開端,在中國歷史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D. 1911年到1924年的中國歷史事件
1911年 ,黃花崗起義。
1911年 ,保路運動。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
1912年(民國元年),中華民國成立。回
1912年,答清帝退位。
1913年,二次革命。
1915年,護國運動開始。
1915年,新文化運動開始。
1916年,袁世凱恢復帝制失敗。
1917年,張勛復辟失敗。
1917年,護法運動開始。
1919年5月4日,五四愛國運動爆發。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
1922年初,香港中國海員大罷工。
1922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23年,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
1924年,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E. 1911年到1949年的中國歷史
1、辛亥革命於1911年10月爆發,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宣告成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使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專制制度就此結束,民主共和國的觀念從此深入人心。
2、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3、五四運動爆發於1919年5月,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4、1920年8月,上海共產黨組織正式成立,陳獨秀任書記。同年10月,北京共產黨組織成立,李大釗任書記。
5、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最後一天會議轉移至浙江嘉興南湖舉行,大會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黨的綱領是「以無產階級革命軍隊推翻資產階級」,「採用無產階級專政,以達到階級斗爭的目的——消滅階級」,「廢除資本私有制」。大會選舉產生了黨的領導機構——中央局,陳獨秀為書記。黨的一大宣告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
6、1922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舉行,提出了黨的最高綱領是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但在現階段的綱領即最低綱領是:打倒軍閥,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這樣,二大就在全國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明確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7、1923年6月,黨的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大會決定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實現國共合作。
8、1924年至1927年,稱為中國的「大革命」或「國民革命」時期。
9、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瘋狂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7月15日,汪精衛召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擴大會議,正式同共產黨決裂,向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舉起了屠刀,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失敗。
10、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率領黨掌握或影響下的北伐軍2萬多人,在南昌舉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地領導革命戰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
11、中共中央於1927年8月7日在漢口秘密召開緊急會議,清算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並選出以瞿秋白為首的中央臨時政治局。
12、1927年9月9日毛澤東領導發動秋收起義,10月7日,毛澤東率部到達寧岡縣茅坪,開始了創建井崗山革命根據地。
13、1934年10月,中共中央機關和中央紅軍撤離根據地,向西突圍,開始長征。
14、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貴州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批評了博古、李德的錯誤,增選了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和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15、1935年10月19日,中央紅軍到達陝北的吳起鎮,中央紅軍行程2.5萬里、縱橫11省的長征勝利結束,實現了戰略轉移。
16、日本侵略者製造了一系列嚴重事件,史稱「華北事變」,在中共地下黨組織領導下,1935年12月9日,北平學生舉行抗日遊行,遭到國民黨軍警鎮壓,由此引發的一二·九運動迅速波及全國,抗日救亡斗爭迅速成為全國規模的群眾運動。
17、1935年12月,瓦窯堡會議明確提出了黨的基本策略任務是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隨後向國民黨提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公開放棄反蔣口號,1936年9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黨內指示,明確提出總方針是逼蔣抗日。
18.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張學良致電中共中央希望聽取中共的意見。中共中央決定和平解決西安事變,派出周恩來等通過談判,迫使蔣介石作出了「停止剿共,聯紅抗日」等六項承諾。實現了第二次國共合作。
19、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軍在北平西南的盧溝橋附近以軍事演習為名,突然向中國駐軍進攻,中國軍隊奮起抵抗,標志著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的開始。
20、1937年8月中共中央軍委發布命令,改編紅軍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朱德任總指揮,改編南方八省紅軍游擊隊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葉挺任軍長。從此開展獨立自主的敵後抗日游擊戰爭。
21、1938年5月,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科學地預見到抗日戰爭將經過戰略防禦、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才能取得最後勝利,強調爭取抗戰勝利的唯一正確的道路是充分動員和依靠群眾,實行人民戰爭。澄清了「亡國論」、「速勝論」的錯誤觀點。
22、從1942年春起,中國共產黨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一次整風運動,這次整風運動的主要任務是: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提出黨的思想路線: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整風運動的方針:懲前毖後,治病救人。
23、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召開。把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概括為三大作風:即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和自我批評。大會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
24、1947年7月至9月,中共中央在劉少奇主持下在河北平山縣西柏坡召開全國土地工作會議,制訂了《中國土地法大綱》,由中共中央批准公布。形成土改高潮。
25、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宣布召開沒有反動分子參加的新的政治協商會議,籌備建立民主聯合政府。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平召開,毛澤東在開幕詞中庄嚴宣告:「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26、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在西柏坡村舉行。提出了兩個務必:全會特別提醒全黨,在革命勝利後務必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繼續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警惕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攻擊。
27、1949年4月21日,毛澤東、朱德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4月23日,解放軍佔領南京,宣告延續22年的國民黨反動統治覆滅。
28、1949年10月1日舉行開國大典,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F. 1911年的歷史事件有什麼重大意義還有什麼遺憾
1911,辛亥革命復。眼見封建王制朝落幕,新時代就要到來。1911年10月,武昌打響第一槍,辛亥革命爆發。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勢力的政治代表、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統治,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使中國反動統治者在政治.上亂了陣腳。在這以後,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在中國再也不能建立起比較穩定的統治,為中國人民的斗爭發展開辟了道路。
②辛亥革命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並在中國形成了反對君主制的民主主義觀念。
③辛亥革命推動了中國人民的思想解放,激發了人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覺醒,打開了禁錮思想進步的閘門。
4、辛亥革命推動了中國的社會變革,促使中國的社會經濟、思想習慣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了新的積極變化。這些變化不僅改變了社會風氣,也有助於人們的精神解放。
⑤辛亥革命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而且推動了亞洲各國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
G. 1911-1921年 中國發生了那些歷史事件
1、武昌起義
武昌起義,又稱辛亥首義、武漢首義,是指1911年10月10日(農歷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武昌發生的一場旨在推翻清朝統治的兵變,也是辛亥革命的開端。
H. 1911年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前簡單說說在實踐的重要意義
辛亥革命勝利
I. 1840年到1949年主要歷史事件及其意義,要求完整
1、武昌起義
武昌起義是指1911年10月10日(農歷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武昌發生的一場旨在推翻清朝統治的兵變,也是辛亥革命的開端。
黃花崗起義失敗後,以文學社和共進會為主的革命黨人決定把目標轉向長江流域,准備在以武漢為中心的兩湖地區發動一次新的武裝起義。
通過革命黨人的努力,終於在1911年(清宣統三年)10月10日成功地發動了具有劃時代意義武昌起義。
武昌起義軍事總指揮為蔣翊武,參謀長為孫武,總理為劉公。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後,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並號召各省民眾起義響應辛亥革命。
意義:起義的勝利,逐步使清朝走向滅亡,並建立起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是亞洲和中國走向民主共和的開端,在中國歷史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2、五四運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列強無暇東顧,日本乘機加強對中國的侵略,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中國人民的反日情緒日漸增長。
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引發了偉大的五四運動。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的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階層共同參與的。
通過示威遊行、請願、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種形式進行的愛國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又稱「五四風雷」。
意義:五四運動直接影響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和發展,中國共產黨黨史一般將其定義為「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並以此運動作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分水嶺。
3、南昌起義
八一南昌起義常簡稱南昌起義或者八一起義,指在1927年8月1日中共聯合國民黨左派,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序幕。
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部分國民革命軍在江西省南昌市舉行的武裝起義。
起義由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譚平山領導。
意義: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帶有全局意義的一次武裝起義。它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宣告了中國共產黨把中國革命進行到底的堅定立場,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地創造革命軍隊和領導革命戰爭的開始。是創建人民軍隊的開始。
4、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為了達到勸諫蔣介石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既定國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發動「兵諫」。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來主導下,以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而和平解決。
意義:西安事變及其和平解決在中國社會發展中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為中國社會的發展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它的發生及和平解決,基本結束了長達十年的內戰,開始了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的新階段,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日熱情。
奠定了全民族抗戰的基礎,成為由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
5、新中國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時,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選舉產生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在勤政殿舉行第一次會議。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副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以及周恩來等56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宣布就職。
會議一致決議,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接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為施政方針,向各國政府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願與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建立外交關系。
會議結束後,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及各位委員集體出發,乘車出中南海東門,前往天安門城樓出席開國大典。
下午3時,北京30萬群眾齊集天安門廣場,舉行隆重的開國大典。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向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意義: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推翻了壓在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並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新中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從此,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了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新中國成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西安事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八一南昌起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五四運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武昌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