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秦統一貨幣的意義
1.加強來了全國各地的經濟聯系,促自進了商品交換的發展。用現代經濟學原理來考量,商品流通和交換中使用「單一貨幣」是一種交易成本最小的制度安排。秦始皇統一貨幣,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貨幣形制各異、輕重不等、大小不一的混亂局面,克服了貨幣換算上的困難,消除了商品交換的貨幣障礙,在經濟生活中真正實現了「墮壞城郭」和「夷去險阻」@,減少了交易成本,推動了商品交換的發展,使糧食等重要的商品物資可以在全國范圍內自由流動,加強了全國各地的經濟聯系,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的穩定。
2.鞏固了集權統治,維護了國家統一。統一貨幣,是秦始皇建立和鞏固中央集權和國家統一的重要手段。統一幣制,既有利於加強中央財權,便於國家賦稅的徵收,也可以從財權、財力上防止六國殘余勢力,利用其原來的貨幣破壞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防止地方分離。同時,貨幣統一為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創造了有利條件。,促進了民族團結和民族融合。秦始皇形成的統一理念被世世代代的統治者所繼承借鑒。
2. 清末新政改革的意義
(1)清末新政促進了中國政治體制的近代化變遷
前期的改革打破了中國傳統的六部分工的制度模式。後期預備立憲使中國的政治體制在形式上具備了三權分立,而且從頒布《欽定憲法大綱》到宣布《十九信條》,中國政治制度在形式上也由二元制君主立憲過渡到了議會制君主立憲。
(2)新政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新政期間,清政府頒布了一系列經濟政策和法規以及獎勵實業的法規,在一定程度上保護和促進了近代企業的創辦和發展,進而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3)新政同時促進了中國軍事、警察及司法制度的近代化
新政過程中,清政府逐步建立了近代的軍事制度,編練了新軍。同時,設立了近代第一支正規的警察隊伍,促進了警察制度近代化。司法領域也是採取了諸多新的改革。這些制度方面的近代化措施為這些方面制度的進一步變革起了重要作用。
(4)新政促進了中國教育制度近代化
它廢除了科舉制度,頒布了近代中國第一個通行全國的新學制——《癸卯學制》,清政府積極倡導留學又促進了留學教育的發展。
(5)新政促進了中國人思想觀念的近代化
思想觀念的近代化進而對中國的社會分層產生了重大影響。新政時期,一大批中國人通過多種方式接觸到了近代西方文化教育的洗禮,思想觀念發生了重大轉變。加上清政府政策導向的影響,中國的社會分層發生了重大變化。科舉的廢除中斷了傳統的士紳,同時傳統士人發生分化,一些士人被迫走向新式學堂、軍隊,並開始從事各種職業;新式教育的興辦使新式知識分子隊伍不斷壯大,成為一種新的社會階層。軍事改革使軍人的地位有所提高,軍人作為一種社會階層受到社會的重視;獎勵實業使商人處於四民之末的地位也有所改變。
(6)新政的實行對20世紀初中國的政治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清政府實行新政的目的是為了挽救危亡,但是新政的實行加深了其統治危機,對其覆亡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清廷在新政的過程不斷加強中央集權、加強滿洲貴族的權力,此外尚有其他方面的權力之爭,這都加深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滿漢矛盾等,使清政府的統治中心日趨渙散,離心力不斷增強。新政同時加深了官民矛盾。清政府在財政危機的情況下為舉辦新政,不斷增加新的捐稅,有的官員以辦新政為名乘機斂財,從而加重了百姓的負擔,許多民變因此而起。這一切都加速了清政府的滅亡。新政對立憲派的立憲運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3. 清末幣制改革的特點
概括清末幣制改革的特點
1.設立統一的造幣廠,以庫平兩為單位,鑄造一兩、五錢、二錢五分、一錢銀幣四種,另鑄一分、一厘銅幣二種;
2.銀與金的比價永遠固定,新幣八兩等於黃金一磅;
3.各省造幣廠一律停鑄,合並於總廠之內;
4.銀幣成色定為一兩及五錢者九成,其餘八成;5.舊幣暫准流通,限於一定期間內收回;
6.金銀價格如有變動,以上諭定之。
本回答由網友推薦
4. 概括清末幣制改革的特點
概括清末幣制改革的特點
1.設立統一的造幣廠,以庫平兩為單位,鑄造一兩、五錢、二錢五分、一錢銀幣四種,另鑄一分、一厘銅幣二種;
2.銀與金的比價永遠固定,新幣八兩等於黃金一磅;
3.各省造幣廠一律停鑄,合並於總廠之內;
4.銀幣成色定為一兩及五錢者九成,其餘八成;5.舊幣暫准流通,限於一定期間內收回;
6.金銀價格如有變動,以上諭定之。
5. 晚清中國貨幣發展的新變化及消極影響
清光緒年間,兩廣總督張之洞吸收了西方鑄幣的先進技術,向英國購置了造幣機器,在廣州籌建造幣廠,率先開創機器制幣,實施了中國錢幣史上的第三次革命。先進的制幣技術,在光緒後期取得了成功。從此,機制幣全面進入我國的貨幣領域。
我國各個時期的古錢幣經歷了風風雨雨四千年歷史的考驗,源遠流長,琳琅滿目,其形狀各異,品種眾多,創造了七十多項世界之最,這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比擬的。
錢幣可以說是一個國家歷史發展的縮影。中國古錢幣在它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已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東方錢幣文化體系,因此它的價值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發現,古錢幣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收藏。
錢幣既是商品交換的手段,也是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它是特殊的商品又是精美的藝術品,也是各國各時期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狀況的反映。以中國錢幣為例,由幾千年前貝幣,布幣發展到今天的印刷精美,仿偽技術先進的紙幣,再到「一卡走天下」的電子貨幣……貨幣的變化濃縮了幾千年的歷史進程。
6. 清末民初幣制改革的特點和利弊
清政府開始搞改革時姿態很消極,但隨著時間的流逝,特別是在日俄戰爭之後,它對改革的活動就越來越認真了。可是在這時候,改革並不如康有為和梁啟超所主張的那樣是為了富國強兵以防禦列強的侵略。改革的目的勿寧說是為了保衛清政府不受漢人與外國人兩者的攻擊。換言之,改革是為了保住清王朝。因此,皇帝必須有統率陸海軍的大權,必須萬世勿替地統治帝國,必須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7. 清末幣制改革的意義
1、不斷暴落的上海外匯市場的混亂狀況為之平穩下來;在南京政府統治區內,白銀國有化順利進行,法幣流通正常,外匯比價穩定,產業開始復甦,而這一切更為後來的全面抗戰打下了經濟基礎。
2、法幣政策的實施,統一了幣制,是中國貨幣制度的進步,在實行初期對社會經濟的發展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但國民政府利用貨幣發行權的集中,加強了金融壟斷;又以法幣系擁有法償資格的不兌現紙幣,而用膨脹發行辦法填補財政赤字,導致惡性通貨膨脹,成為後來國民經濟崩潰的根要原因。
(7)清末貨幣改革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幣制改革的主要內容:
1、統一貨幣發行權,實行法幣政策。以中央、中國、交通三銀行(後加中國農民銀行)所發行之鈔票為法幣;其他銀行不得繼續發行新鈔票;所有完糧納稅及一切公私款項之收付,概以法幣為限,不得行使現金;其他原經財政部核准發行之銀行鈔票,准其照常行使,由財政部定期以法幣換回。
2、實行白銀國有。禁止白銀流通,並將收歸國有的白銀移存國外,作為外匯准備金;凡銀錢行號商店及其他公私機關或個人,持有銀本位幣或其他銀幣生銀等銀類者,應自11月4日起交由發行准備管理委員會或其指定之銀行兌換法幣。
3、放棄銀本位制,採用外匯本位制。為使法幣對外匯比價穩定,規定由中央、中國、交通三行無限制買賣外匯;法幣的價值用外匯率來表示;法幣與英鎊保持固定匯率,當時規定法幣1元合英鎊1先令2.5便士。為此引起美國的爭奪,同年12月美國變更購銀辦法,迫使世界銀價猛跌,影響中國外匯基金的穩定。
8. 機制貨幣出現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清代末期機制貨幣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手工鑄幣向機制貨幣的重大演變。從此,不但鑄造貨幣的工藝發生了重大變化,而且使流通了2000多年的圓形方孔錢壽終正寢。
9. 國民政府的「幣制改革」對當時民族工業的發展起了什麼作用
1、幣制改革對民族工業作用
幣制改革對民族工業沒有直接的影響。但是1936年5月,南京國民政府被迫與美國締結《中美白銀協定》,法幣又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法幣1元等於0.2975美元,使法幣成為英鎊、美元的附庸。法幣政策的實施,統一了幣制,是中國貨幣制度的進步,在實行初期對社會經濟的發展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但國民政府利用貨幣發行權的集中,加強了金融壟斷;又以法幣系擁有法償資格的不兌現紙幣,而用膨脹發行辦法填補財政赤字,導致惡性通貨膨脹,成為後來國民經濟崩潰的根要原因。間接影響了民族工業的發展。
2、概念簡析
國民政府幣制改革始於1935年11月3日,財政部頒布《法幣政策實施法》及《兌換法幣辦法》,其中規定中央、中國、 交通3家銀行發行的貨幣為法幣,以圖改變以往各家銀行皆可呈准許發行貨幣的混亂局面,統一全面幣制。此次幣制改革,是在英國經濟顧問李滋·羅斯協助下實行的。
3、時代意義
這次「幣制改革」不僅是中國貨幣形式上的一種進步,實現了中國貨幣的現代化,符合歷史發展趨勢,而且促進了國內統一市場的形成。法幣政策的實施,使中國外匯價格得到穩定,也使國民政府加強了對全國的金融控制,增強了統治力量。
10. 中國晚清到抗日時期體制內的貨幣演變狀況
幣時期、銖兩錢幣時期和年號錢幣時期。
1、錢幣萌芽時期
錢幣萌芽時期從公元前12世紀的商代晚期開始,到公元前8世紀的春秋初年結束。先後經歷了400多年,這一時期的錢幣形態還很原始,與一般的生產工具不易區分,而且錢幣上沒有文字。
2、紀地錢幣時期
紀地錢幣時期從公元前8世紀的春秋初年到公元前3世紀末的戰國晚期結束,歷時500多年,這一時期的錢幣上開始出現文字,但錢文的主流是紀地,錢幣的種類進一步增多,幣材由單一的金屬銅逐漸向多種金屬發展。
3、銖兩錢幣時期
銖兩錢幣時期,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到公元621年唐高祖下令鑄「開元通寶」錢結束,共800餘年。所謂「銖兩錢幣」就是錢體上鑄有標明錢幣重量的文字,也稱作「紀重錢幣」,這一時期的錢幣錢文由原先紀地的性質變為紀重性質,錢文以篆字為主,在南北朝時出現了由篆書向隸、楷過渡的趨勢。多種錢幣形態並存的局面宣告結束,方孔圓錢成為貨幣的主流。
4、年號錢幣時期
年號錢幣時期從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始鑄「開元通寶」開始到清王朝覆滅結束,先後歷時1200多年。這一時期以「通寶」、「元寶」、「重寶」等為名稱的「寶文」錢幣取代了沿襲已久的紀重錢幣,從此進入了以年號為主的新時期。幣制錢法也日趨完善,對鑄錢的原料、成色、大小有了明確的規定,錢幣的材質多樣化,以銅錢為主,在不同階段又兼有其他質料的錢幣,最具歷史意義的是紙幣開始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