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誰可以告訴我《梁祝》這首曲子的來歷及樂器
《梁祝》是根據越劇改編的,其中一個作者叫陳鋼,發展到現在已有多種樂器演奏,有小提琴協奏,古箏,鋼琴演奏等.
❷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的歷史意義,藝術價值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產生,是中國文化發展到了一定程度時的必然產物,是借用西洋樂器的優勢來表達中國古典樂曲的一次有利的嘗試,它充分體現了洋為中用的可行性。此曲即發揮了西洋樂的優勢,又充分地發揮了中國古典音樂的特點,是有別於西方交響樂的。直到現在西方國家的一些著名的樂團想把《梁祝》演奏得非常到位、非常得體也絕非易事。因為它是在西洋樂的框架下注入了中國文化的營養(越劇)。這部絢麗多彩、真摯感人並帶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的交響作品,在民族化,大眾化方面,作了大膽的創新和成功的嘗試,被稱之為「我們自己的交響音樂」。在1960年第3次全國文代會上,與其他一些文藝傑作被譽為:「是一個階段,一個民族在藝術上走向成熟的標志。」該曲成為中國現代民族化協奏曲形式中影響最為深遠的名作之一。
❸ 梁祝傳說的傳承意義
梁祝傳說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周恩來總理生前曾經指出,它不僅寫出了悲劇,而且展示了理想。千百年來,梁祝傳說以提倡求知、崇尚愛情、歌頌生命生生不息的鮮明主題深深打動著人們的心靈,以曲折動人的情節、鮮明的人物性格、奇巧的故事結構而受到民眾的廣泛喜愛。梁祝傳說和以梁祝傳說為內容的其他藝術形式所展現的藝術魅力,使其成為中國民間文學藝術之林中的一朵奇葩。 梁祝傳說自1600年前的晉代形成以來,主要流傳於寧波、上虞、杭州、宜興、濟寧、汝南等地,並向中國的各個地區、各個民族流傳輻射。
在流傳的過程中,各地人民又不斷豐富發展傳說的內容,甚至還興建了眾多以梁祝傳說為主題的墓碑和廟宇等建築。此外,梁祝傳說還流傳到朝鮮、越南、緬甸、日本、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其影響之大在中國民間傳說中實屬罕見。 人們用豐富多彩的文藝樣式來表現這個美麗動聽的故事,僅戲曲劇種就有30餘種、曲藝20餘種,更有上百首歌謠、幾十種工藝品,以及電影和電視作品。 同其他口頭文學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近20年來,由於受現代化和城市化的影響,以口頭傳承為主的梁祝傳說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原有的口頭傳承人相繼去世,年輕一代不願接續,傳承面臨著斷代的危險,梁祝傳說在不久的將來,很可能再也找不到梁祝傳說的傳承者、說唱者,而梁祝文化的根在於梁祝傳說,故而急需搶救和採取相應的保護措施,使這一優秀的文化傳統得以綿延。
❹ 請教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藝術成就及在中國小提琴歷史地位的重要性
《梁祝》簡介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是由陳鋼與何占豪創作於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於上海。這部作品是以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為題材,以浙江越劇中的唱腔曲調為素材,綜合採用交響樂與我國民間戲曲音樂表現手法,依照劇情發展精心構思布局,採用奏鳴曲式結構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深入而細膩地描繪了梁祝相愛、抗婚、化蝶的情感與意境。
(1)呈示部
在輕柔的弦樂顫音背景上,長笛吹出了優美動人的鳥鳴般的華彩旋律,接著,雙簧管以柔和抒情的引子主題,展示出一幅風和日麗、春光明媚、草橋畔桃紅柳綠、百花盛開的畫面。
主部,獨奏小提琴從柔和樸素的A弦開始,在明朗的高音區富於韻味地奏出了詩意的愛情主題。 在音色渾厚的G弦上重復一次後,樂曲轉入A微調,大提琴以瀟灑的音調與獨奏小提琴形成對答(中段)。後樂隊全奏愛情主題,充分揭示了梁祝真摯、純潔的友誼及相互愛慕之情。
在獨奏小提琴的自由華彩的連接樂段後,樂曲進入副部。這個由越劇過門變化來的主題,由獨奏小提琴奏出(包括加花變奏反復),與愛情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
第一插部為副部主題動機的變化發展,由木管與獨奏小提琴信弦樂與獨奏小提琴相互模仿而成。
第二插部更輕松活潑,獨奏小提琴用E徵調模仿古箏、豎琴與弦樂模仿琵琶的演奏,作者巧妙地吸取了中國民族樂器的演奏技巧來豐富交響樂的表現力。 這段音樂以輕松的節奏、跳動的旋律、活潑的情緒生動地描繪了梁祝三載同窗。共讀共玩、追逐嬉戲的情景。它與柔和抒情的愛情主題一起從不同角度上反映了梁祝友情與學習生活的兩個側面。
結束部,由愛情主題發展而來,抒情而徐緩(B徵調,2/4拍子) 現在已經是斷斷續續的音調,表現了祝英台有口難言,欲言又止的感情。而在弦樂顫音背景上出現的「梁」、「祝」對答,清淡的和聲與配器,出色地描寫了十八相送、長亭惜別、戀戀不舍的畫面。真是「三載同窗情似海,山伯難舍祝英台」。
(2)展開部
突然,音樂轉為低沉陰暗。陰森可怕的大鑼與定音鼓,驚惶不安的小提琴,把我們帶到這場悲劇性的斗爭中。
抗婚 銅管以嚴峻的節奏、陰沉的音調,奏出了封建勢力凶暴殘酷的主題。(F徵調,4/4拍子) 獨奏小提琴以戲曲散板的節奏,敘述了英台的悲痛與驚惶。接著樂隊以強烈的快板全奏,襯托小提琴果斷的反抗音調。它成功地刻畫了英台誓死不屈的反抗精神。其後,上面兩種音調形成了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它們在不同的調性上不斷出現,最後達到一個斗爭高潮——強烈的抗婚場面。當樂隊全奏的時候,似乎充滿了對幸福生活的嚮往與憧憬,但現實給予的回答卻是由銅管代表的強在封建勢力的重壓。
樓台會 B徵調、4/4拍子,纏綿悱惻的音調,如泣如訴;小提琴與大得琴的對答,時分時合,把梁祝相互傾述愛慕之情的情景,表現得淋漓盡致。
哭靈控訴 音樂急轉直下,弦樂的快速的切分節奏,激昂而果斷,獨奏的散板與樂隊齊奏的快板交替出現。這里加了板鼓,變化運用了京劇倒板與越劇囂板(緊拉慢唱)的手法,深刻地表現了英台在墳前對封建禮教的血淚控訴的情景。這里,小提琴叭取了民族樂器的演奏手法,和聲、配器及整個處理上更多運用了戲曲的表現手法,將英台形象與悲傷的心情刻畫得非常深刻.她時刻呼天嚎地,悲痛欲絕,時而低回婉轉,泣不成聲.當樂曲發展到改變節拍(由二拍子變為三拍子)時,英台以年輕的生命,向蒼天作了最了最後的控訴.接著鑼鼓齊鳴,英台縱身投墳,樂曲達到最高潮.
(3)再現部
化蝶 長笛以美妙的華彩旋律,結合豎琴的級進滑奏,把人們帶到了神仙的境界。在加弱音器的弦樂背景上,第一小提琴與獨奏小提琴先後加弱音器重新奏出了那使人難忘的愛情主題。然後,色彩性的鋼片琴在高音區輕柔地演奏五聲音階的起伏的音型,並多次移調,彷彿梁祝在天上翩翩起舞,歌唱他們忠貞不渝的愛情。
彩虹萬里百花開,
花間彩蝶成雙對,
千年萬代分不開,
梁山伯與祝英台!
❺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創作背景及其藝術價值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是陳鋼與何占豪就讀於上海音樂學院時的作品,作於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於上海獲得好評,首演由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題材是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以越劇中的曲調為素材,綜合採用交響樂與我國民間戲曲音樂表現手法,依照劇情發展精心構思布局,採用奏鳴曲式結構,單樂章,有小標題。以"草橋結拜"、"英台抗婚"、"墳前化蝶"為主要內容。由鳥語花香、草橋結拜、同窗三載、十八相送、長亭惜別、英台抗婚、哭靈控訴、墳前化蝶構成的曲式結構。
全曲大概二十六分鍾,首先五分鍾敘述梁祝愛情主題,然後是快樂的學校生活,接著十八相送。從十一分鍾開始進入第二段,祝英台回家抗婚不成,樓台會,最後哭靈。第二段和第一段長度差不多,大約十一分鍾。最後一段則是化蝶,是主題再現。
曲子開始幾聲撥弦聲接著長笛,好像在雲端的感覺,以此來揭開序幕,有如從天上俯瞰人間,撥開雲層,人物景象由模糊慢慢變得清楚。首先由小提琴奏出主題,二長二短加上一個結束句,綿綿長長,幽幽遠遠,彷彿祝英台在身旁說著昔日的故事。然後在低音重復一次主題,回到人間落了實。
❻ 梁祝的意義
梁祝傳說在現代甚至當下,依然被廣泛傳誦,顯然並不完全因為其所爭取的諸多權利,譬如女子受教育的權利,女子與男子同學的權利等,依然沒有得到法律之保護。事實是如今現實生活中,早已實現了祝英台當初歷經艱難曲折才爭取到的諸多權利。既然如此,那麼,梁祝傳說還有什麼現代意義呢?或者說,梁祝傳說這樣一個具有高度中國古代文化特色的民間傳說,又具有怎樣的普世價值呢?
其實,早在明代馮夢龍的《情史》中,已經宣示出一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長期為封建正統道統思想所忽視壓抑甚至異化的思想,那就是「情愛」在個人生活、社會生活以及人類生活中的極端重要性。馮夢龍甚至將「情感」上升到情感哲學或者情感宗教的高度,從理論上闡述情感對於人生、社會以及生活的意義,認為真正發自肺腑的情感與情愛,是克服人性與現實生活中功利主義思想與利己主義思想的關鍵。一個失去了對於人的情愛意願、能力和實際行動的人,是一個被嚴重扭曲異化的人,無異於行屍走肉。這樣的人生,也是沒有什麼真正意義的人生。
梁祝傳說以一個男女愛情的現實故事形式,傳達了一個亘古不變的主題思想,那就是人對於自由與解放的渴望與追求。在梁祝故事中,最終甚至不惜以自我犧牲的極端形式,來捍衛並實現一種信念,那就是對「自由」與「解放」的信念,當然這種信念是以男女之間「戀愛自由」和「婚姻自主」的具體訴求表現出來的。
梁祝傳說本身定型之後,其故事強烈的戲劇性、內在的矛盾沖突、鮮明的人物性格特色、充滿感情的藝術表現形式,以及故事最終令人感動的悲劇結局,都讓這個傳說獲得了遠遠超出於同類型一般民間傳說的情感和藝術感染力。
這是一個真實地產生於民間又深深地獲得民眾喜愛的愛情故事。
❼ 音樂《梁祝》的社會意義,歷史意義,對你的意義
我覺得,一部好的音樂作品不一定要從社會、歷史之類的角度去評價它回。《梁祝》最重要的意義就答是將中國戲曲的元素融入西洋音樂中,並且用抽象的音樂去講述一個具體的故事。
有社會意義和歷史意義的是《梁祝》這個故事本身。《梁祝》贊頌了人類真摯的情感,批判了統治階級的無情,體現了人民對於封建禮教、男女不平等、人有階級之分這些傳統觀念的不滿。然而,《梁祝》中的主人公缺乏抗爭意識,只能憑借虛幻的想像來「達成」他們的願望。
《梁祝》對於我來說,只是一部美妙的音樂作品。藝術就是藝術,絕對沒有什麼教育意義。至於樓主你,如果要完成學校作業的話,就根據故事的意義編一些冠冕堂皇的話交上去吧。
❽ 梁祝歌詞意思是什麼
以"草橋結拜""英台抗婚"、"墳前化蝶"為主要內容。
全曲大概二十八分鍾,首先五分鍾敘述梁祝愛情主題,然後是快樂的學校生活,接著十八相送。從十一分鍾開始進入第二段,祝英台回家抗婚不成,樓台會,最後哭靈。第二段和第一段長度差不多,也是十一分鍾。最後一段則是化蝶,可說是整曲再現。
曲子開始幾聲撥弦聲接著長笛,好像在雲端的感覺,以此來揭開序幕,有如從天上俯瞰人間,撥開雲層,人物景象由模糊慢慢變得清楚。首先由小提琴奏出主題,二長二短加上一個結束句,綿綿長長,幽幽遠遠,彷彿祝英台在身旁說著昔日的故事。然後在低音重復一次主題,回到人間落了實。
管弦樂總奏主題,景象全明白了。大提琴代表的梁山伯也出現了,兩人情意綿綿,大小提琴和鳴奏著主題,漸漸的小提琴主導旋律並引進管弦樂再強調一次。等樂音漸歇,木管接續旋律慢慢落下。小提琴獨奏深情舒緩帶點內省的音色,表示祝英台對將來疑慮不安,但還是堅定相信自己。勇敢去愛吧!情緒輕快,笛聲嘹亮,大提琴也婆娑起舞,有如風光明媚三月天兩人春遊。小提琴展現技巧,風華絕代。
相聚雖好總有分別,快樂情緒之後就是離情依依十八相送。將主題變奏緩緩奏出,有如邁不開的步履,卻終究不得不離去。大小提琴二重奏,緊密結合難分難舍。在這段末尾由弦樂第一次奏出哭調主題,預言悲劇結局,這構成了全曲的呈示部「相愛」。
第二段發展部裡面有三小段: 強、弱、強,也就是快、慢、快。開始如大浪涌來的管弦樂聲代表祝父的反對,連續幾個小節下行樂句,好像在說:不可以!不可以!小提琴則猛烈與之抗衡,兩者沖突漸漸上升,最後全體合奏梁祝主題表示戀情曝光,一波波涌來浪潮終將這主題給淹沒。
樓台會小提琴委婉的訴說情意,大提琴撥奏聆聽。輪到大提琴傾訴愛意,小提琴一旁隨和。突然,音樂急轉而下,運用越劇中囂板的「緊打慢唱」手法,梁山伯因過度悲傷絕望而病逝。
祝英台在被迎娶過門途中,停在梁山伯墳前哭靈,小提琴以凄厲聲調哭出:梁兄呀!碎奏、斷奏哀痛欲絕旋律,有哭聲,有跪行,其中還有些回憶片段。漸漸的淚眼開了,哭聲歇了,心意已決,在悲憤低音鑼聲中,縱身投入突然爆開墳墓中自盡,音樂同時推向最高潮。
樂曲的最終部份是再現部「化蝶」,在輕盈飄逸的弦樂襯托下,愛情主體再現,梁山伯與祝英台從墳墓中化為一對蝴蝶,在花間歡娛自由飛舞,永不分離
❾ 談談對《梁祝》這部音樂作品的理解與感受200字
梁祝是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以越劇中的曲調為素材,綜合採用交響樂與我國民間戲曲音樂表現手法,依照劇情發展精心構思布局,採用奏鳴曲式結構,單樂章,有小標題。
以"草橋結拜"、"英台抗婚"、"墳前化蝶"為主要內容。由鳥語花香、草橋結拜、同窗三載、十八相送、長亭惜別、英台抗婚、哭靈控訴、墳前化蝶構成的曲式結構。
(9)梁祝這首歌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梁山伯與祝英台》是中國古代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一(其餘三個為《白蛇傳》《孟姜女傳說》《牛郎織女》),是中國最具魅力的口頭傳承藝術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在世界上產生廣泛影響的中國民間傳說。
自東晉始,在民間流傳已有1700多年,可謂中國家喻戶曉,流傳深遠,被譽為愛情的千古絕唱。從古到今,有無數人被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凄美愛情所感染。梁祝傳說及愛情故事是歷史上確實發生過的真實事件,有歷史資料及文物古跡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