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鼎的發展歷史
最初的鼎是由遠古時期陶制的食具演變而來的,即是由釜、陶支腳和灶的組合而成的。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條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燒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自從青銅鼎出現後,它又多了一項功能,成為祭祀神靈的一種重要禮器。
青銅鼎多為圓腹三足,也有方腹四足的。鼎口處有兩耳。對銅鼎的擁有和使用,是奴隸主身份等級差別的標志之一。
在周代,就有所謂「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數量的規定。隨著這種等級、身份、地位標志的逐漸演化,鼎逐漸成為了王權的象徵、國家的重寶。統治者往往以舉國之力,來鑄造大鼎。
秦代以後,鼎的王權象徵意義逐漸失去。以後,伴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鼎的形式得以延續。後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廟大殿前,既是裝飾物,又是焚香的容器。 中國從夏代開始進入階級社會,而象徵國家政治權勢和軍權、神權的青銅製造業,完全為貴族所壟斷,這些青銅器的製造均是以貴族的意志、需要和審美意願為依歸。中國青銅器歷經20多個世紀的發展衍變,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初期:夏代——由於銅的冶煉工藝尚不成熟,且材料難得造成現今所出土的夏代青銅器種類稀疏,至今為止出土的夏代青銅器是「乳釘紋爵」。
盛行期:商代(商代遷都殷(今河南安陽)以後至西周前期,約為商王武丁到西周穆王時期)——此時的青銅器體形厚重,造型規整,紋飾華麗,體現出一種獰厲之美。例如:司母戊方鼎、獸面紋方鼎、乳釘紋方鼎、克鼎、子龍鼎等。
成熟期:西周(西周後期至春秋前期)——春秋時期古人發明了「失蠟法」「分鑄法」「錯金銀」技術,使得春秋時期的青銅器造型更加別致、繁復。代表作有;蓮鶴方壺
春秋中期至戰國時期——青銅器中的鼎,原是上古時候極為普遍的烹飪器,其後實用意義逐漸減弱,成為權勢的象徵物。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時期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視為立國重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徵。直到現在,中國人仍然有一種鼎崇拜的意識,鼎」字也被賦予「顯赫」、「 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
鼎力相助等等。
歷史上有「問鼎」的典故,語出《左傳宣公三年》,大意是:楚莊王為討伐外族入侵者來到洛陽,在周天子境內檢閱軍隊。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去慰勞,楚莊王借機詢問周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說: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國君無道,鼎大也輕。周王朝定鼎中原,權力天賜。鼎的輕重不當詢問。楚莊王問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結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孫滿的嚴詞斥責。後來就把圖謀篡奪王位叫做「問鼎」。
鼎是文明的見證,也是文化的載體。根據禹鑄九鼎的傳說,可以推想,我國遠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銅的冶煉和鑄造技術;從 地下發掘的商代大銅鼎,確鑿證明我國商代已是高度發達的青銅時代。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頌鼎等都是西周時期的著名青銅器。鼎和其他青銅器上的銘文記載了商周時代的典章制度和冊封、祭祀、征伐等史實,而且把西周時期的大篆文字傳給了後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金文書法藝術,鼎也因此更加身價不凡,成為比其他青銅器更為重要的歷史文物。美學家李澤厚認為,中國青銅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實,紋飾獰厲神秘,刻鏤深重凸出」,是我國青銅藝術成熟期最具審美價值的青銅藝術品。
周代的鼎分為三大類:
鑊鼎、升鼎、羞鼎。
鑊鼎形體巨大,多無蓋,用來煮白牲肉。
升鼎也稱正鼎,是盛放從鑊鼎中取出的熟肉的器具。
羞鼎則是盛放佐料的肉羹,與升鼎相配使用,所以也叫「陪鼎」。
㈡ 中國古代的鼎象徵什麼
鼎在古代被視為傳國重器、國家和權力的象徵,「鼎」字也被賦予「顯赫」、「 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等。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記載盛況。
這種禮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響。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慶典之際,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區贈送「民族團結寶鼎」,矗立於拉薩人民會堂廣場,象徵民族團結和西藏各項事業鼎盛發展。此舉意義深遠,文化內涵豐厚。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見證,也是文化的載體。根據禹鑄九鼎的傳說,可以推想,我國遠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銅的冶煉和鑄造技術;從地下發掘的商代大銅鼎,確鑿證明我國商代已是高度發達的青銅時代。
(2)鼎的歷史文化意義擴展閱讀:
發展歷史
最初的鼎是由遠古時期陶制的食具演變而來的,即是由釜、陶支腳和灶的組合而成的。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條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燒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自從青銅鼎出現後,它又多了一項功能,成為祭祀神靈的一種重要禮器。
青銅鼎多為圓腹三足,也有方腹四足的。鼎口處有兩耳。對銅鼎的擁有和使用,是奴隸主身份等級差別的標志之一。
在周代,就有所謂「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數量的規定。隨著這種等級、身份、地位標志的逐漸演化,鼎逐漸成為了王權的象徵、國家的重寶。統治者往往以舉國之力,來鑄造大鼎。
秦代以後,鼎的王權象徵意義逐漸失去。以後,伴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鼎的形式得以延續。後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廟大殿前,既是裝飾物,又是焚香的容器。
發展時期
中國從夏代開始進入階級社會,而象徵國家政治權勢和軍權、神權的青銅製造業,完全為貴族所壟斷,這些青銅器的製造均是以貴族的意志、需要和審美意願為依歸。中國青銅器歷經20多個世紀的發展衍變,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初期:夏代——由於銅的冶煉工藝尚不成熟,且材料難得造成現今所出土的夏代青銅器種類稀疏,至今為止出土的夏代青銅器是「乳釘紋爵」。
盛行期:商代(商代遷都殷(今河南安陽)以後至西周前期,約為商王武丁到西周穆王時期)——此時的青銅器體形厚重,造型規整,紋飾華麗,體現出一種獰厲之美。例如:司母戊方鼎、獸面紋方鼎、乳釘紋方鼎、克鼎、子龍鼎等。
成熟期:西周(西周後期至春秋前期)——春秋時期古人發明了「失蠟法」「分鑄法」「錯金銀」技術,使得春秋時期的青銅器造型更加別致、繁復。代表作有;蓮鶴方壺
春秋中期至戰國時期——青銅器中的鼎,原是上古時候極為普遍的烹飪器,其後實用意義逐漸減弱,成為權勢的象徵物。
㈢ 西周禹青銅鼎的文化意義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視為立國重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徵。直到現在,中國人仍然有一種鼎崇拜的意識,「鼎」字也被賦予「顯赫」、「 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旌表功績,記載盛況。
㈣ 鼎在古代中國有什麼象徵意義
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視為立國重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徵。
鼎本來是古代的烹飪之器,相當於現在的鍋,用以燉煮和盛放魚肉。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一般來說鼎有三足的圓鼎和四足的方鼎兩類,又可分有蓋的和無蓋的兩種。有一種成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為一列,稱為列鼎。
㈤ 鼎象徵著什麼
在周代,就有所謂「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數量的規定。隨著這種等級、身份、地位標志的逐漸演化,鼎逐漸成為了王權的象徵、國家的重寶。統治者往往以舉國之力,來鑄造大鼎。
秦代以後,鼎的王權象徵意義逐漸失去。以後,伴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鼎的形式得以延續。後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廟大殿前,既是裝飾物,又是焚香的容器。
鼎是文明的見證,也是文化的載體。根據禹鑄九鼎的傳說,可以推想,我國遠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銅的冶煉和鑄造技鼎術;從地下發掘的商代大銅鼎,確鑿證明我國商代已是高度發達的青銅時代。
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頌鼎等都是西周時期的著名青銅器。鼎和其他青銅器上的銘文記載了 商周時代的典章制度和冊封、祭祀、征伐等史實,而且把西周時期的大篆文字傳給了後世。
形成了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金文書法藝術,鼎也因此更加身價不凡,成為比其他青銅器更為重要的歷史文物。美學家李澤厚認為,中國青銅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實,紋飾獰厲神秘,刻鏤深重凸出」,是我國青銅藝術成熟期最具審美價值的青銅藝術品。
㈥ 鼎的文化內涵
鼎被視為傳國重器、國家和權力的象徵,「鼎」字也被賦予「顯赫」、「 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記載盛況。這種禮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響。為慶賀聯合國50華誕,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95年10月21日在聯合國總部,向聯合國贈送一尊青銅巨鼎——世紀寶鼎。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慶典之際,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區贈送「民族團結寶鼎」,矗立於拉薩人民會堂廣場,象徵民族團結和西藏各項事業鼎盛發展。此舉意義深遠,文化內涵豐厚。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見證,也是文化的載體。根據禹鑄九鼎的傳說,可以推想,我國遠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銅的冶煉和鑄造技術;從地下發掘的商代大銅鼎,確鑿證明我國商代已是高度發達的青銅時代。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銅鼎,長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現存最大的商代青銅器。鼎腹內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為祭祀他的母親戊而鑄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頌鼎等都是西周時期的著名青銅器。鼎和其他青銅器上的銘文記載了商周時代的典章制度和冊封、祭祀、征伐等史實,而且把西周時期的大篆文字傳給了後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金文書法藝術,鼎也因此更加身價不凡,成為比其他青銅器更為重要的歷史文物。美學家李澤厚認為,中國青銅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實,紋飾獰厲神秘,刻鏤深重凸出」,是我國青銅藝術成熟期最具審美價值的青銅藝術品。
㈦ 鼎在中國古代政治中的作用
政治上,鼎被視為傳國重器、國家和權力的象徵。
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於荊山之下,以象徵九州。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演變為傳國的重器了。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於商都毫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於周都鎬京。從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
自古以來,鼎就是我國一種庄嚴的重要禮器,象徵著祖國昌盛、穩固、團結、統一和權威,亦是和平、發展、昌盛的吉祥物代表。故在一些重大外交場合和國家一些重大政治活動中,都會由鼎來唱主角。
㈧ 鼎在中國文化中占什麼地位
鼎在中華歷史傳統文化中具有極其崇高的意義,鼎可以說是中華文化的代表性器物,
甚至可以說是中華文化的象徵。其實鼎就是相當於一口大鍋,但是這個大鍋倒也不是普通的日常使用的鍋,有的鼎有蓋子。在夏商周時代,鼎多用於祭祀或典禮時盛煮魚豬牛羊肉等食物,可見,鼎盡管是個大鍋,由於它是專門用於祭祀或典禮的,是夏商周各級貴族的專用品;因此鼎自誕生起,便被賦於了一種特殊的地位,作為禮器。
夏禹治水時,曾鑄九鼎以代表華夏九州,成為一匡諸侯、統治華夏立國的標志,大概也就是從那時起,鼎開始被推到代表國家重器的位置上了,九鼎,實際上是大禹之子夏啟時鑄造的。《春秋左傳》載,九鼎鑄造的情況是這樣的:夏朝初年,劃天下為九州,設州牧。夏啟令九州牧貢獻青銅鑄鼎。派人先把全國各州的名山大川、形勝之地、奇異之物畫成圖冊,然後精選工匠,將這些畫仿刻於九鼎之身,圖飾刻樓精美、古樸典雅、氣勢莊重,以一鼎象徵一州。所刻圖形亦反映該州山川名勝之狀。九鼎象徵全國九州的統一和王權的高度集中,顯示夏王已成為天下之共主,是順應「天命」的。
古文獻中對九鼎多有記載:司馬遷在《史記》一書中,對九鼎的記敘,前後不一,大有出入,。周、秦二「本紀」中說,秦昭王五十二年(公元前二五五年),秦從雒邑掠九鼎人秦。而《封禪書》中又說:「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由後者分析,九鼎在秦滅周之前,即「宋之社亡」時已經不見。如此說來前後相差近100年,豈不是自相矛盾?班固《漢書》雲,周顯王四十二年,九鼎沉沒在彭城(今江蘇徐州)泅水之下; 鼎在禹之時煉銅業已產生,古文獻《越絕書》卷十一日:「禹穴之時,以銅為兵。」青銅為銅錫合金合,熔點低,便於鑄造冶煉,如今偏遠地區還存在古老的木炭煉銅土方法。且考古已發現商代早期的煉銅遺址和坩鍋,石范,陶范;發現的熔爐遺址直徑達1.8m;但是說九鼎「圖飾刻鏤精美、古樸典雅、氣勢莊重」,倒有些誇大其詞,想來九鼎「古樸」不假,「精美典雅」應該是說不上的。當時的工藝設計,科學技術遠不如商周。九鼎失落已經數千年,古人並沒有留下它被銷毀的歷史記載。那麼它們現在那兒呢?據說在秦始皇的墓中。 鑄鼎盛行於商周,現存年代最早的鼎當是「杜嶺方鼎」,屬於商代前期青銅器,1974年在河南鄭州杜嶺出土,共兩件,一號鼎口呈長方型,高100cm,重86.4kg;二號鼎口呈正方型,高87cm,重64.3kg;腹飾饕餮紋和乳丁紋,現藏河南省博物館。
司母戊大方鼎,我國目前已出土最負盛名的四足方鼎。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口寬79厘米、重832.84千克。立耳,柱足,腹長方形,飾饕餮紋,腹內壁鑄銘文「司母戊」三字。 1939年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出土。商代後期王室青銅祭器,一說為商王文丁為其母而作;另一說為商王且庚、且甲為其母而作。中國目前已發現的最大、最重的古代青銅器就是司母戊大方鼎。
1939年的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當時時局混亂,盜墓風氣盛行。某夜,村民們一次有組織的夜間盜掘古墓時,突然,村民的鐵鍬發出了「倉啷」的脆響,司母戊大方鼎從見天日了了。村民們忙了一夜,終因此鼎太大、太重而實在無法搬動,私掘者取來鋸子,將大鼎的一隻鼎耳鋸下,然後又將大鼎重新掩埋。並相約誰也不準說出此事。後來,侵華的日本人聞知此事,欲以重金購之而不得。抗戰勝利後,司母戊鼎重 新出土,可惜的是被鋸下的鼎耳從此下落不明,留下了永久的遺憾。今天我們看到的司母戊大方鼎,有一隻鼎耳是後來補鑄上去的。
蔣介石六十大壽時,該鼎作為壽禮,運到南京,獻給了蔣。1948年5月29日,司母戊鼎在南京首次展出。蔣介石親臨現場參觀,並在鼎前留影。稍後,國民黨政府擬將此鼎運往台灣,但終因鼎身太重,不易搬動而放棄此念。建國後,原藏於南京博物館,一九五九年中國歷史博物館建成;向全國徵集藏品,經國務院決定將司母戊大方鼎入藏中國歷史博物館。南京博物館一直對此耿耿於懷。
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無紋飾的長方形素麵外,其餘各處皆有飾紋。在細密的雲雷紋之上,各部分主紋飾各具形態。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麵周圍以饕餮作為主要紋飾,四面交接處,則飾以扉棱,扉棱之上為牛首,下為饕餮。鼎耳外廓有兩只猛虎,虎口相對,中含人頭。耳側以魚紋為飾。四隻鼎足的紋飾也匠心獨具,在三道弦紋之上各施以獸面。鼎腹內壁鑄有銘文"司母戊"。據考證,司母戊鼎應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紋飾、工藝均達到極高水平,是商代青銅文化頂峰時期的代表作。
除出土了司母戊方鼎以外, 河南安陽於1976年,在安陽殷墟還出土了「司母辛方鼎」,是兩件,一件高80.05cm,重117.5kg;另一件高80.1cm,重量差不多;器壁角和足飾扉棱。器身與足飾獸面和乳丁紋.和司母戊方鼎形式相同;就重量而言,是僅次於司母戊方鼎的商代大鼎,成鼎年代早於「司母戊鼎」,現藏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有意思的是,「司母戊」和「司母辛」中的「司」字或譯為「後」,用現代語言說,就是「母後戊」和「母後辛」了,那都是商王為祭祀母親而專門鑄造的,「戊」和「辛」分別是兩個王後的名字,大致商代還存在母系社會的遺韻吧。同時似乎也說明在那時候,鼎還具備大鍋的用途。
河南安陽還出土了牛方鼎,鹿方鼎,牛方鼎頸為夔紋,腹飾牛首。鼎腹內鑄一象形牛字;鹿方鼎腹紋飾為鹿首紋,面目清晰,角多枝斜聳,為殷墟青銅藝術的典範。以鹿紋裝飾在銅器中少見。器內銘一字鹿,是銘文和主題裝飾結合的少數實例之一。
為何商鼎大多在安陽一帶出土呢?現經考證,商朝都城就建立在那裡。商代鼎身飾饕餮紋甚多,為何?傳說龍生九子,其第五子叫饕餮,好飲食,鼎本是食器,此其證也。後人言「饕餮」多指能吃、好吃、貪吃,擅吃之人。
商鼎和同時期的青銅器銘文簡單,特點是常有「辛」,「戊」,「戌」,「丁」等十干字樣,這些都是商代人的名字,比如商王就有名叫「太甲」,「庚丁」,「帝乙」的;那個荒淫無道的亡國之君商紂王名叫「殷受」。這說明在有商一朝,鼎等祭祀或典禮器物,帶有濃厚的家族或部族背景。河南安陽出土的「戌嗣子鼎」銘文便記載,一個叫「戌」的人的嗣子〔接班人〕得到商王賞賜「貝二十朋」而製作了這件祭器。
商鼎造型大多為長方或者正方型,呈斗狀,四足,一般都較厚重,表面圖飾粗獷簡潔。
周朝建立以後,鑄鼎熱勝過商朝,可稱鼎盛時期。鼎被用作「別上下,明貴賤」標明身份等級的功用被大大強化了,周制定了「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禮儀。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鼎的製造水平也大大提高了,周鼎造型逐漸由方斗狀四足演變為園口鼓腹,三足,壁厚趨薄,圖飾鐫刻精美。
1979年陝西淳化縣史家塬村出土,現藏於淳化縣博物館的「龍紋大鼎」高122cm口徑83cm,腹深54cm,重226kg,此鼎形體龐大雄奇,造型魁偉端莊,紋飾典雅莊重,是迄今已知西周最大、最重、最精美的銅鼎。現藏於上海博物館的西周「大克鼎」是周鼎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現存周代最大的鼎之一,該鼎清光緒年間出土於陝西省扶風法門寺附近,鼎高93.1cm,重 201.5kg,園口鼓腹,三足;鼎身鐫刻的銘文表明,該鼎原屬於一個叫「克」的周大貴族,故名大克鼎。現藏於上海博物館的另一件周「德鼎」,據史傳原是春秋時期吳王夫差的心愛之物,傳說吳王夫差被越王勾踐戰敗追殺時,還死死地抱在懷里呢。現存年代最早的周鼎,當屬清末出土於山東梁山的「太保鼎」,由天津藝術博物館收藏。
周鼎大多在鼎身鐫有銘文,這是周鼎的最大特點是。如「大克鼎」銘文敘述了克的先祖的功績和接收周王策命,賞賜土地的內容,「師旅鼎」鐫有「師旅仆眾不從王征於方」抗命反戰的記載。小孟鼎銘文則記載了周康王征西北鬼方大捷事跡。銘文所記載的內容,涉及廣泛,包括賞賜、征討、訴訟、冊命及頌揚祖先功績等等,如昭王時期的《令鼎》,講述的是令參加周王的藉田禮,擔任王室車隊先導,因功勞大而被賜於臣僕30家。厲王時期的《騰》講述的則是牧牛宜與騰打官司,被施以鞭刑的事,金文中記載最多的還要數戰爭事件,幾乎包括所有西周時期內外戰爭。
最有名最珍貴的當屬現在藏於台灣故宮博物院的「毛公鼎」它的內壁鑄有四百九十七字的長銘,是現存商周兩代七千多件有銘文的銅器中,銘文最長的一件。銘文大意:周宣王即位初,亟思振興朝綱,請叔父毛公為其治理國家大小政務,並飭勤公無私,又令毛公族人擔任禁衛軍,保護王室,最後頒贈厚賜,毛公鑄鼎銘示子孫永寶。由內容推測,毛公鼎應鑄於周宣王元年時,其銘文是可凌駕於〔尚書〕的一篇西周真實史料,是研究西周史最珍貴的文獻,也因此毛公鼎可稱是舉世的瑰寶重器。其書法為大篆,奇逸飛動,氣象雄渾,圓勁茂雋,結體端整。李瑞清題跋說:「毛公鼎為周廟堂文字,其文則尚書也,學書不學毛公鼎,猶儒生不讀尚書也。」有周一朝青銅器銘文是研究中國古代史不可或缺的真實的珍貴資料,同時它還為中國文字演變研究開創了一門學科--「金文」又稱「釧鼎文」研究。並且金文和甲骨文一起成為中國書法藝術發展的基礎。周代鼎和其他青銅器紋飾逐漸改變對商代傳統的沿襲,出現寫實性的竊曲紋和波紋,削弱了神話神秘色彩。禮制的宗教色彩有所弱化而禮儀權威化的傾向則在藝術表現上大大加強了。龍的形象雕鑄較之商鼎精細,無疑是想把自己標榜成龍的後裔,即所謂"既見君子,為龍為光」。
秦本出自西鄙,大概在甘肅中部一帶。西周末年那位為博得美人褒姒撫掌一笑,不惜烽火戲諸侯的好色風流君主周幽王,最後國破人亡。公元前770年,秦君起兵勤王輔佐東周平王登基,因功晉封伯爵並得到周平王賞賜的大片土地,不再是附庸始躋身諸侯之列。即秦襄公也。上世紀90年代,甘肅省博物館在甘肅中部禮縣大堡子山發掘到秦公二墓,據考證可能是秦襄公和他的兒子秦文公之墓。在秦襄公墓中發掘出鼎的部件和殘片,有銘文的約20餘塊,分屬7個鼎體。已修復三鼎中的二號鼎,高37.5cm、口徑38.5cm。外折沿,平唇,雙立耳寬厚,微外撇,斂口,淺腹下垂,圓底近平,三粗蹄足,足端微內收,足上部有山字形三齒扉棱。口沿下飾一周含目竊曲紋,目作乳釘狀突起,腹部飾三周鱗片相錯的垂式重鱗紋,頸、腹部間隔兩道凸弦紋,耳外廓飾扁、圓相間的重環紋,足上部以扉棱為鼻脊飾獸面紋。器腹內壁兩行6字銘:「秦公作鑄用鼎」,字為鏨刻而成,字體略嫌草率。另外上海博物館所藏購自香港的銘「秦公」的四鼎,據考證可能出自秦文公之墓,是被盜墓而流落到香港。這幾件鼎是迄今所知時代最早、器主身份明確的秦鼎。那時的秦國立足未穩、百廢待興,其青銅鑄造業尚處於向周人學習的階段,工藝水平不高。
秦鼎之最,當屬秦始皇陵百戲俑陪葬坑中部過洞內出土的秦代青銅大鼎,通高61cm、重212kg,是目前發現的最大、最重的一件秦鼎。現藏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上述秦鼎造型相近,用俗話講都是大肚,短粗腿的矮胖子;也許這就是秦鼎的特點。雖說秦鼎工藝水平不高,但是膾炙人口的秦武王舉鼎故事卻千古流傳。
秦武王英武雄壯,話說魁偉多力,好與人角力為戲,身邊有三名天下聞名的力士,一名烏獲,一名任鄙,一名孟說,勇冠三軍,一並重用。時張儀早已相秦,與蘇秦合謀,蘇秦行「合縱」,張儀作「聯橫」。玩六國於股掌之中,秦國大獲其利,卻齊欺楚,敗魏掠韓,地廣千里,國力大增,已有雄視天下之意。那秦武王年方20出頭,年少好動,一日,秦武王心血來潮,日:「寡人生於西戎,未觀中原之盛,若能通三川,一游鞏洛之間,雖死無憾」。一句話,他想到當時京城--洛陽那最最繁華之地溫柔之鄉去逛逛。但是得找個理由啊,於是他的大臣甘茂出了個冠冕堂皇的主意,聲稱去為周王作壽;於是秦武王便帥大軍浩浩盪盪東去,隨行帶了三個勇士烏獲任鄙孟說護駕。可憐的名義上的天子周王那敢怠慢,慌忙迎接進城,人宮行禮寒喧,那秦武王一邊與周王敷衍,一邊眼睛直勾勾地盯著那在朝堂上一字排開的鎮國之寶--大禹九鼎;禮畢,秦武王起身,走到九鼎那裡,周覽一遍,贊嘆不已。然後走到「雍鼎」邊上,公然說道:「這秦鼎是我家的東西,我這次來就是要把它帶回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周王.都不敢放一個。秦武王拍拍雍鼎,回頭對跟隨的三個勇士孟說,烏獲,任鄙說道:「寡人聽說九鼎每個重千斤,從來沒有人能夠搬動,爾等都號稱是大力士,誰有本事能把它舉起來?」任鄙烏獲知道武王持力好勝,推辭道:「臣等力氣雖大,只能舉數百斤,此鼎重千斤,我們舉不起來。」二桿子孟說摩拳擦掌,奮然說道:「我行!」上前抱住雍鼎,使出九牛二虎之力,將鼎搬起離地半尺左右再也搬不動了,掉還地上。由於用力過猛,口目俱裂,流血不止,虛脫癱倒在地。武王笑道:「你們不行,寡人試試」。語畢,走上前去馬步蹲襠,一手抓住鼎一足,大喝一聲:「起」!那鼎真個被他舉了起來。周圍的人齊聲喝采,采聲未停,只聽得轟的一聲,緊接著啊的一聲慘叫。眾人定睛一瞧,原來秦武王力盡失手,鼎墜於地,正砸在他的右腿上,咯的一聲,把武王右腿骨砸了個粉碎,頓時血流滿地昏絕過去。大家驚慌失措,七手八腳把鼎抬了起來,將武王救出。終因傷勢過重,當夜秦武王便一命烏呼,見閻王去了。死時秦武王年方二十四歲,在位四年;這是公元前307年發生的故事了。
秦武王舉鼎砸斷了腿,不治身亡。那秦武王舉的是什麼鼎?大家知道,司母戊方鼎重875公斤,是現存的最重的鼎,這么重的鼎無論誰天生神力,都不可能舉起來。按照「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的說法,大禹用全國的銅,只鑄了九鼎,那麼可以想見,這九鼎單個重量肯定大大超過司母戊方鼎;九鼎丟失了,即使沒有丟失,誰又能舉得起來?最新的舉重110以上公斤級挺舉世界紀錄為266kg。這已是16年前的事了,迄今無人能夠打破。也就是迄今為止的人類極限紀錄了。另外現在67.5公斤級挺舉世界紀錄也已經超過200kg。上述紀錄表明人類能夠舉起的重物重量在200-266kg之間。用這個標准來套的話,秦武王假如真是個大力士,假如真的舉過鼎,那麼符合這個標準的只有三個鼎。用排除法,秦鼎〔重212kg〕不可能,因為秦武王不會傻到從自己家裡帶個如此苯重的東西千里迢迢到洛陽去。大克鼎〔重201.5kg〕也不可能,那是克貴族的家鼎,一是不可能在王宮放著,二是地位太低,不符合秦王和周王的身份。那麼就只有龍紋大鼎〔重226kg〕符合條件。前文說過龍紋大鼎是周代最大、最重、最精美的銅鼎,據考證該鼎表面還曾經鎏過金,當屬皇家器物;諸位試想一下,一隻金光閃閃的大鼎放在王宮里,何等氣派,何等奪目!秦武王眼睛直勾勾地盯著的,應該就是這只鼎,說不定他心裡還在思想:「他..,中原到底繁華,那象我們秦國犬戎荒蠻不毛之地,這可是個好東西,寡人這次要把它帶回家」。據說他臨死之前還說了一句話:「得游鞏洛,雖死無憾」。有鑒於此,筆者經「戲考」之後,「負責任」地向世人宣告:秦武王舉的是龍紋大鼎,並且是我們這個星球上第一個創造舉重世界紀錄的偉大的舉重運動員!下面我們來談談霸王舉的什麼鼎?太史公在項羽本紀》里寫道:「籍長八尺余,力能扛鼎......」這話說的顯得中氣不足,翻譯成現在話來說:「項羽這個人身高一米八十以上,力氣很大,能夠扛得起〔很重〕的鼎。」注意:太史公在這里用詞非常謹慎,用了個「扛」字;什麼叫「扛」?不就是用肩膀扛么,用背來馱么。如果霸王扛過什麼鼎的話,那也就是鑽到某鼎底下用肩膀或背把鼎頂起來一些罷了!然而,在同一篇文章里,項羽自己並不承認自己「扛」或者「舉」過鼎,他只是氣貫丹田地唱道:「力拔山兮氣蓋世......」可見,「霸王舉鼎」實屬子虛烏有的事。為何後人會把「武王舉鼎」訛傳成「霸王舉鼎」呢?筆者遄想,也許「天下苦秦久矣」,「天下惡秦久矣」的心理作的怪吧。再加上「武」和「霸」僅一字之差,中國人素來推崇失敗的英雄,同情弱者,厭惡暴秦,久而久之沿襲相傳,「武王舉鼎」就訛傳成「霸王舉鼎」了。大家以為對嗎?不過,這樣一來倒是埋沒了一位真正的大英雄。
㈨ 鼎的意義
鼎是青銅器的最重要器種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貯肉類的器具。三代及秦漢延續兩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見和最神秘的禮器。
一般來說鼎有三足的圓鼎和四足的方鼎兩類,又可分有蓋的和無蓋的兩種。
有一種成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為一列,稱為列鼎,列鼎的數目在周朝時是代表著不同的身份等級的。列鼎通常為單數。據文獻及考古發現九鼎應為諸侯之制,七、五鼎為卿大夫,三、一鼎為士級。但天子之制為十二鼎,是雙數,但至今未見周天子之陵墓,故這個記載是否正確還有待證實。當然列鼎中的九鼎並非代表中央政權的九鼎。
關於「鼎」的來歷及作用:鼎本來是古代的烹飪之器,相當於現在的鍋,用以燉煮和盛放魚肉。許慎在《說文解字》里說:「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有三足圓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燒制的陶鼎,後來又有了用青銅鑄造的銅鼎。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於荊山之下,以象徵九州,並在上面鐫刻魑魅魍魎的圖形,讓人們警惕,防止被其傷害。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於商都亳(bó)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於周都鎬(hào)京。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
鼎被視為傳國重器、國家和權力的象徵,「鼎」字也被賦予「顯赫」、「 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記載盛況。這種禮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響。為慶賀聯合國50華誕,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95年10月21日在聯合國總部,向聯合國贈送一尊青銅巨鼎——世紀寶鼎。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慶典之際,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區贈送「民族團結寶鼎」,矗立於拉薩人民會堂廣場,象徵民族團結和西藏各項事業鼎盛發展。此舉意義深遠,文化內涵豐厚。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見證,也是文化的載體。根據禹鑄九鼎的傳說,可以推想,我國遠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銅的冶煉和鑄造技術;從地下發掘的商代大銅鼎,確鑿證明我國商代已是高度發達的青銅時代。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銅鼎,長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現存最大的商代青銅器。鼎腹內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為祭祀他的母親戊而鑄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頌鼎等都是西周時期的著名青銅器。鼎和其他青銅器上的銘文記載了商周時代的典章制度和冊封、祭祀、征伐等史實,而且把西周時期的大篆文字傳給了後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金文書法藝術,鼎也因此更加身價不凡,成為比其他青銅器更為重要的歷史文物。美學家李澤厚認為,中國青銅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實,紋飾獰厲神秘,刻鏤深重凸出」,是我國青銅藝術成熟期最具審美價值的青銅藝術品。
現代漢字中的「鼎」字雖然經過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等多次變化,但仍然保留著「鼎」這一事物的風范和形體特點,其物其字幾乎融為一體,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帶「鼎」的成語:
拔山扛鼎 拔山舉鼎 嘗鼎一臠 春秋鼎盛 重裀列鼎
鼎成龍去 鼎成龍升 鼎鐺有耳 鼎鐺玉石 鼎鼎大名
鼎鼎有名 鼎分三足 鼎鑊刀鋸 鼎湖龍去 鼎鑊如飴
刀鋸鼎鑊 大名鼎鼎 鼎鼐調和 鼎折覆餗 鍾鳴鼎食
鼎折餗覆 鼎食鍾鳴 鼎新革故 鼎玉龜符 鼎魚幕燕
鼎足而居 鼎足而立 鼎足而三 鼎足三分 鼎足之勢
負衡據鼎 扛鼎拔山 瓜分鼎峙 革故鼎新 革舊鼎新
海內鼎沸 舉鼎拔山 九鼎不足為重 九鼎大呂 舉鼎絕臏
禁鼎一臠 九鼎一絲 擊鍾陳鼎 擊鍾鼎食 扛鼎抃牛
匡鼎解頤 列鼎而食 力能扛鼎 龍去鼎湖 幕燕鼎魚
鳴鍾列鼎 鳴鍾食鼎 牛鼎烹雞 群情鼎沸 人聲鼎沸
染指於鼎 三分鼎立 三分鼎足 笙歌鼎沸 四海鼎沸
三牲五鼎 商彝夏鼎 商彝周鼎 三足鼎立 調和鼎鼐
問鼎輕重 五鼎萬鍾 問鼎中原 夏鼎商彝 彝鼎圭璋
魚游沸鼎 一言九鼎 一代鼎臣 言重九鼎 折鼎覆餗
鍾鼎人家 鍾鼎山林 鍾鼎之家 鍾鳴鼎列 鍾鳴鼎食鍾鳴鼎重
問鼎中原 春秋鼎盛 鼎鑊如飴 鼎玉龜符 調和鼎鼐 鍾鼎山林
拔山扛鼎 力能扛鼎 鼎成龍升 五鼎萬鍾 人聲鼎沸 一代鼎臣
刀鋸鼎鑊 魚游沸鼎 三牲五鼎 鼎新革故 革故鼎新 九鼎一絲
染指於鼎 鼎魚幕燕 鼎湖龍去 龍去鼎湖 鼎鐺玉石 九鼎不足為重
舉鼎絕臏 列鼎而食 幕燕鼎魚 三分鼎足 鼎食鳴鍾 擊鍾鼎食
鼎足而居 鍾鼎人家 嘗鼎一臠 鼎分三足 鼎足而立 鍾鼎之家
鼎鐺有耳 舉鼎拔山 負衡據鼎 三分鼎立 商彝周鼎 一言九鼎
四海鼎沸 鼎折餗覆 擊鍾陳鼎 匡鼎解頤 商彝夏鼎 鍾鳴鼎重
鼎足而三 言重九鼎 鼎成龍去 鼎鼎有名 鼎食鍾鳴 笙歌鼎沸
鍾鳴鼎列 牛鼎烹雞 鼎折覆餗 瓜分鼎峙 鼎鑊刀鋸 鼎足三分
拔山舉鼎 重裀列鼎 扛鼎拔山 海內鼎沸 鳴鍾食鼎 禁鼎一臠
彝鼎圭璋 鼎鼐調和 鼎食鳴鍾 鼎足之勢 革舊鼎新 群情鼎沸
鳴鍾列鼎 夏鼎商彝 折鼎覆餗
發展歷程
最初的鼎是由遠古時期陶制的食具演變而來的。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條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燒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自從青銅鼎出現後,它又多了一項功能,成為祭祀神靈的一種重要禮器。青銅鼎多為圓腹三足,也有方腹四足的。鼎口處有兩耳。對銅鼎的擁有和使用,是奴隸主身份等級差別的標志之一。在周代,就有所謂「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數量的規定。隨著這種等級、身份、地位標志的逐漸演化,鼎逐漸成為了王權的象徵、國家的重寶。統治者往往以舉國之力,來鑄造大鼎。秦代以後,鼎的王權象徵意義逐漸失去。以後,伴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鼎的形式得以延續。後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廟大殿前,既是裝飾物,又是焚香的容器。
易經中一卦:
鼎:元吉,亨。
【白話】《鼎卦》象徵革故鼎新:十分吉祥,亨通。
《象》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白話】《象辭》說:《鼎卦》的卦象是巽(木)下離(火)上,為木上燃著火之表象,是烹飪的象徵,稱為鼎;君子應當像鼎那樣端正而穩重,以此完成使命。
初六,鼎顛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無咎。
【白話】初六,烹飪食物的鼎足顛翻,卻順利地倒出了鼎中陳積的污穢之物;就好像娶妾可以生子一樣,不會發生災禍。
《象》曰:「鼎顛趾」,未悖也;「利出否」,以從貴也。
【白話】《象辭》說:「烹飪食物的鼎足顛翻」,看似反常,實則不然;「卻順利地倒出了鼎中陳積的污穢之物」,便於除舊布新,反常的現象得以向好的方面轉化。
九二,鼎有實;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
【白話】九二,鼎中盛滿了烹飪的食物,好比一個人有才幹;我的對立面嫉妒我,卻不能把我怎麼樣,是吉祥的。
《象》曰:「鼎有實」,慎所之也;「我仇有疾」,終無尤也。
【白話】《象辭》說:「鼎中盛滿了烹飪的食物,好比人有才幹」,應該謹慎行事,不要走錯方向;「我的對立面嫉妒我」,但因無隙可乘,故終將無所怨尤。
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虧悔,終吉。
【白話】九三,鼎器的耳部發生了變化,無法將插杠插入鼎耳移鼎,精美的野雞肉不能得到無法食用;待到陰陽調和,潤雨出現才能消釋悔恨,最終還可以獲得吉祥。
《象》曰:「鼎耳革」,失其義也。
【白話】《象辭》說:「鼎器的耳部發生了變化」,鼎無法移動,也就失去了它虛中納物的意義。
九四,鼎折足,覆公訴,其形渥,凶。
【白話】九四,鼎的足折斷了,王公鼎里的粥飯傾倒出來了,鼎身被玷污,凶險。
《象》曰:「覆公訴」,信如何也!
【白話】《象辭》說:「王公鼎里的粥飯傾倒出來了」,哪裡還有什麼信譽可言呢!
六五,鼎黃耳金鉉,利貞。
【白話】六五,鼎配上黃色的鼎耳,插上堅固的扛鼎之器,利於堅守正道。
《象》曰:「鼎黃耳」中以為實也。
【白話】《象辭》說:「鼎配上黃色的鼎耳」,是由於六五爻居中,自然可獲得實惠。
上九,鼎玉鉉,大吉,無不利。
【白話】上九,鼎配上玉制的鼎杠,十分吉祥,不會有什麼不利。
《象》曰:玉鉉在上,剛柔節也。
【白話】《象辭》說:「玉制的鼎杠高處上方,表明剛柔相濟,互相調節。
【鼎與古代青銅器】
自從發現了青銅材質,人類文化從原始社會躍入一個新的文明階段,青銅遂成為一個時代鮮明的標志。
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有一半是由羽羽生輝的青銅器鑄造出來的。從公元前二千年之前,由黃河流域中原二里頭文化(即十三朝古都洛陽東郊)和其上游齊家文化為代表的最早面世的青銅器來看,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成為延續二千多年的青銅器時代,在中華文明史冊上占據著重要的位置。 在青銅器早期為新石器時代,散見的只有陶器製品,而青銅器時代後期,則被瓷器和鐵器製品所代替。所以在二千多年的青銅器歷史長河中,其製品五光十色,其工藝流光異彩。既有權力象徵的各種銅鼎重器,也有尊、壺、鬲、觥、觚、鍾、燈、爐等各種宮廷禮器、祭器、酒器、盛器和生活用品、陳設品、工藝品,其造型也遍及龍、虎、牛、馬、羊、鹿、象、人、鳥等各種形態和飾物,僅紋飾就有獸面紋、乳行紋、蚊紋、風紋雷紋、龍形紋、龜魚紋、曲折紋、雲雷紋、蟠螭紋、幾何紋、竹節紋、菱形紋、直紋、斜紋、六山紋、葉紋等幾十種。從生活用品到樂器,從飾品到戰爭武器。可以說如繁星滿天,品種之多,不勝枚舉,充分記錄了中華文明史的輝煌時代,也是歷代王室、宮廷、候門、伯爵們生前陳設豪華璀璨耀目,死後追求不朽,陪葬昂貴富麗和考究的佐證。
世界各文明古國都經歷過青銅時代,唯有古代中國賦予青銅器以重要的社會意義、深厚的精神內涵,以及高度完美的藝術形式。中國古代青銅藝術的成就,主要體現在夏、商、周三個朝代,前後延續了2,000多年。近代以來,青銅器大量出土,使長久處於朦朧的中國古代史面貌逐漸清晰起來。
中國從夏代開始進入階級社會,而象徵國家政治權勢和軍權、神權的青銅製造業,完全為貴族所壟斷,這些青銅器的製造均是以貴族的意志、需要和審美意願為依歸。中國青銅器歷經20多個世紀的發展衍變,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發展時期
時間分野
初期
夏代
商代風格盛行期
商代遷都殷(今河南安陽)以後至西周前期,約為商王武丁到西周穆王時期。
西周風格成熟期
西周後期至春秋前期
東周風格盛行期
春秋中期至戰國時期
青銅器中的鼎,原是上古時候極為普遍的烹飪器,其後實用意義逐漸減弱,成為權勢的象徵物。夏鑄九鼎的傳說,表明了青銅器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發生於春秋時代的「問鼎中原」事件,是這種觀念的延續。而現今已發現的中國古代體量最大的青銅器——商代司母戊鼎,則可讓我們感受到鼎予人的精神震撼。
【鼎文化介紹】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視為立國重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徵。直到現在,中國人仍然有一種鼎崇拜的意識,「鼎」字也被賦予「顯赫」、「 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旌表功績,記載盛況。
鼎被賦予神聖的色彩,起源於禹鑄九鼎的傳說。鼎本來是古代的烹飪之器,相當於現在的鍋,用以燉煮和盛放魚肉。許慎在《說文解字》里說:「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有三足圓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燒制的陶鼎,後來又有了用青銅鑄造的銅鼎。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於荊山之下,以象徵九州,並在上面鐫刻魑魅魍魎的圖形,讓人們警惕,防止被其傷害。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於商都亳(bó)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於周都鎬京。
歷史上有「問鼎」的典故,語出《左傳宣公三年》,大意是:楚莊王為討伐外族入侵者來到洛陽,在周天子境內檢閱軍隊。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去慰勞,楚莊王借機詢問周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說: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國君無道,鼎大也輕。周王朝定鼎中原,權力天賜。鼎的輕重不當詢問。楚莊王問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結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孫滿的嚴詞斥責。後來就把圖謀篡奪王位叫做「問鼎」。
鼎是文明的見證,也是文化的載體。根據禹鑄九鼎的傳說,可以推想,我國遠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銅的冶煉和鑄造技術;從 地下發掘的商代大銅鼎,確鑿證明我國商代已是高度發達的青銅時代。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銅鼎,長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35公斤,是現存最大的商代青銅器。鼎腹內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為祭祀他的母親戊而鑄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頌鼎等都是西周時期的著名青銅器。鼎和其他青銅器上的銘文記載了商周時代的典章制度和冊封、祭祀、征伐等史實,而且把西周時期的大篆文字傳給了後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金文書法藝術,鼎也因此更加身價不凡,成為比其他青銅器更為重要的歷史文物。美學家李澤厚認為,中國青銅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實,紋飾獰厲神秘,刻鏤深重凸出」,是我國青銅藝術成熟期最具審美價值的青銅藝術品。
現代漢字中的「鼎」字雖然經過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等多次變化,但仍然保留著「鼎」這一事物的風范和形體特點,其物其字幾乎融為一體,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周代的鼎分為三大類:
鑊鼎、升鼎、羞鼎。
鑊鼎形體巨大,多無蓋,用來煮白牲肉。
升鼎也稱正鼎,是盛放從鑊鼎中取出的熟肉的器具。
羞鼎則是盛放佐料的肉羹,與升鼎相配使用,所以也叫「陪鼎」。
㈩ 鼎在我國古代社會的意義
鼎在中國古代社會生活中具有獨特地位,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標志,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早在7000多年前,我國就出現了用陶土製作的炊器——陶鼎。這一時期的鼎均為圓形,下設三足以支撐器腹,腹下加柴以烹煮食物。新石器時代早期的裴李崗文化遺址中就出現了缽形和盆形鼎。
到了奴隸社會,人類進入青銅時代,出現了以青銅為原料製作的青銅鼎。其形狀有圓有方,圓鼎三足,方鼎四足。《說文解字》中有這樣的解釋: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由於鼎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炊具,並有站立平穩等特點,其地位便獲得了提升。商周時期,統治者為了維系其政治體制,不遺餘力地進行各種各樣的祭祀活動,鼎便成為祭祀上天和祖先的禮器。
從鼎的裝飾上來看,鼎的紋飾種類繁多,有饕餮紋、夔龍紋等。饕餮是一種神秘猙獰的怪獸,它是辟邪平安的象徵。最有代表性的是司母戊方鼎,該鼎四面以饕餮作為主要紋飾,彰顯崇高壯美之氣勢。夔龍是傳說中的一爪龍,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權勢、尊貴的象徵。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由於華麗考究的青銅器鑄造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與資源,通常只有統治階級才有能力完成,鼎成為貴族地位和身份的象徵。相傳夏禹治水有功,被擁戴為王,九州(代表中國各地)各部落領袖紛紛把他們的青銅獻給夏禹。夏禹用這些青銅鑄造了九座大鼎,用來象徵九州。夏商周三朝,九鼎是代代相傳的國之重器,鼎也就成為了國家政權的象徵。
自古以來,遇有政權變更、重大事件、盛大節日等,常習慣以定鼎、立鼎、贈鼎等活動形式來表達人們和平統一、團結發展的美好願望。2001年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之際,中央人民政府贈給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團結寶鼎」。鼎圓禁方,象徵天回地方;鼎總重量約13噸,寓意13億各族人民團結協作,共同奮斗,共謀發展,共創中華民族的美好未來。
中國的鼎文化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它承載著華夏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是中華兒女引以自豪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