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近代史崛起的歷程
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的70多年間,無數仁人志士前赴後繼地探索,無法解決這一問題。五四運動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爆發。
熱血青年為爭取民族獨立、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奮不顧身;青年知識分子高舉民主和科學的旗幟,努力探尋改變中國命運的科學真理和發展道路。
在救亡圖存的不斷求索中,在「改造中國」的艱苦實踐中,一條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歷經大革命的失敗、土地革命的挫折、抗日戰爭的壯大,在解放戰爭後,建立新中國,成功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崛起。
(1)中國近代歷史發展演變過程擴展閱讀:
中國人民走的是歷史選擇的道路。道路決定命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找到適合自己條件的道路,才能實現自己的發展目標。
歷史是現實的源頭。近代以後,中國飽受戰亂動盪,歷經長達一個多世紀的磨難。100多年前,中國人民開始「睜眼看世界」,努力探尋救國救民的道路。
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曾經到英國求學。在經歷君主立憲制、議會制、總統制等的失敗嘗試後,中國最終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這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
❷ 中國近代化的歷程
中國近代化的發展歷程及階段特徵
(一)起步階段(1840—1895)
1840年發生鴉片戰爭以後,傳統受到了現實的嚴峻挑戰,中國人對近代化的探索開始了.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的慘敗,表明以洋務運動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敗.
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具體表現:
1、經濟上:地主階級改革派林則徐、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地主階級洋務派領導了洋務運動,其間經歷了從重工業到輕工業,從官辦、官督商辦、官商合辦、商辦的過程.民族資產階級開始創辦近代工業.
2、政治上,洋務派堅持「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並未將政治體制的近代化提上議事日程.
3、思想文化上:開始了「西學東漸」,創辦新式學堂,培養科技人才.
教師引導學生認識本階段的基本特徵:本階段擔負近代化任務的主角是地主階級洋務派;領域主要在經濟領域,學習西方先進技術.
(二)整體發展階段(1895—1919)
「整體發展」體現在近代化在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全面展開,近代化內涵的全面體現和資產階級在近代化過程中的主角地位的充分體現.
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具體表現:
1、經濟近代化:19世紀末民族工業初步發展;「一戰期間」民族工業短暫的春天.
2、政治體制近代化:維新派發動了戊戌變法;立憲派領導了立憲運動和保路運動;革命派領導了辛亥革命,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
3、思想文化近代化:對舊思想的批判逐步深入,維新派與頑固勢力論戰,革命派與保皇派論戰,新文化運動.
教師引導學生認識本階段的基本特徵:本階段擔負近代化任務的中堅力量是資產階級;最突出的領域是在政治領域;階段性的成果,政治上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經濟上民族工業有較大發展,思想文化上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三)曲折前進與新發展階段(1919—1949)
在階級斗爭和民族斗爭極為尖銳復雜的歷史環境下,近代化艱難地進行,同時,增加了新的內涵.
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具體表現:
1、曲折前進:經濟上,國民政府統治前期,實行了國民經濟建設運動,推動了經濟領域近代化進程,但官僚資本的形成和壟斷,又使民族工業的發展日益萎縮.抗戰期間,原有的工業在日本侵略下遭到嚴重摧殘.抗戰勝利後,美國壟斷資本與四大家族官僚資本相結合,又把中國近代化事業推入絕境.政治上,國民政府對日本侵略的妥協退讓,對共產黨、工農群眾的屠殺影響了民主制度的正常發展.
2、新發展:首先,體現在無產階級成為近代化重要角色.其次,近代化的政治內容由實現資產階級民主共和轉變為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再次,五四運動後,馬克思主義開始成為新思潮的主流,為政治民主化的新發展提供科學理論.
教師引導學生認識本階段的基本特徵:本階段說明了中國無產階級開始擔負起中國近代化的任務,中國近代化進入全新發展階段.
三、中國近代工業化發展的特點
教師提出思考題:結合洋務派創辦的洋務企業和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產生和發展的有關知識,說明中國近代工業化與歐美各國的近代化相比,有什麼特點?
學生回答後,教師歸納要點:
1、近代化不僅受到內部封建保守勢力的頑強抵制,還不斷遭到外部資本主義列強的傾軋、排斥、摧殘,發展緩慢,經歷曲折.
2、近代化一開始是由地主階級中的洋務派領導的,官僚買辦階級在中國近代化啟動時期扮演過微妙角色,資產階級則始終沒有真正掌握過近代化的領導權.
3、近代化缺乏必要的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技術、人才和思想准備不足,它的推動力主要不是來自內部而是來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間自發創辦近代企業為先導,通過自由竟爭發展資本主義,而是依靠政權力量,以官辦軍事工業為起點,從軍需到民用,從國營到民營,從重工業到輕工業.
4、畸形發展.近代工業的地區分布不平衡,部門結構不合理.
四、制約中國近代化進程的因素
教師提出思考題:結合洋務運動和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有關知識,說明制約中國近代化進程的不利因素是什麼?
學生回答後,教師歸納要點:
1、缺乏資金、人才、技術:沒有資本原始積累,缺乏機械化操作技術,缺乏現代化經營管理人才、科技人才——歷史原因.
2、傳統思想的束縛:重農抑商、重陸輕海、重義輕利等觀念,都是發展近代工業的思想障礙.
3、三座大山的壓迫:即帝國主義阻撓、破壞,封建專制統治的阻礙,官僚資本主義的壓制.
4、決策失誤:發達國家的工業化一般從輕工業,而後延伸到重工業.同時,農業也相應變化發展,為工業發展提供基礎.而中國是從重工業開始的,農業一直是傳統農業,拖了工業化的後退.
5、缺乏政治前提:發達國家工業化之前,資產階級掌握了政權,為工業化提供了保證.而中國直到新中國成立,無產階級才掌握政權,開始大規模工業化.這就限制了工業化的規模和速度.
6、客觀環境的制約:近代史上,戰爭、革命不斷,社會動盪不安,不利於近代化的發展.
五、近代化與民族民主革命的關系
近代中國面臨著兩大歷史任務,一是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完成民族民主革命任務,二是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完成近代化任務.
1、民族民主革命是近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民主革命的開展過程,是封建勢力和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及帝國主義在華走狗不斷受到打擊的過程,是中國由封建專制統治到資產階級共和政體到人民民主專政的發展過程,也就是中國政治民主化的過程.
2、工業化的發展為近代革命提供了物質基礎和階級力量,近代革命又為工業化的開拓前進掃清了道路.近代百年的歷史證明: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和取得民族獨立,是實現近代化的前提和根本保證,實現近代化是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務和取得民族獨立的最終目的.
❸ 中國近代史的發展歷程變化圖
1840年--1842年爆發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國與英中簽訂《南京條約》,是中國淪回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答
1856年--1860年爆發第二次鴉片戰爭,簽訂《北京條約》、《天津條約》
1883年--1885年中法戰爭,簽訂《中法條約》
1894---1895,中日甲午戰爭,簽訂《馬關條約》,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900--1901,八國聯軍進北京,簽訂《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❹ 中國近代史的發展歷程
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的70多年間,無數仁人志士前赴後繼地探索,無法解決這一問題。五四運動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爆發。
熱血青年為爭取民族獨立、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奮不顧身;青年知識分子高舉民主和科學的旗幟,努力探尋改變中國命運的科學真理和發展道路。
在救亡圖存的不斷求索中,在「改造中國」的艱苦實踐中,一條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歷經大革命的失敗、土地革命的挫折、抗日戰爭的壯大,在解放戰爭後,建立新中國,成功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崛起。
(4)中國近代歷史發展演變過程擴展閱讀
中國的近代史因此而具有兩個鮮明的特徵:
其一是中國無力保衛自己免於侵略;其二是中國不得不接受不平等條約。
新中國成立後的1954年,胡繩在《歷史研究》創刊號上發表《中國近代歷史的分期問題》,引起了近代史學界的強烈關注和熱烈討論。
在文章中,胡繩非常明確地把近代史限定在1840—1919年之間,也就是說,以五四運動為分野,在此之前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為近代史;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開始取代民族資產階級成為民主革命的領導階級,此後則為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是為中國現代史。
胡繩的這一主張,得到了多數學者的認可。
從這時開始,中國歷史學界出現了中國近代史和中國現代史的明確分界,分界線就是1919年發生的五四運動。
❺ 中國近代史的發展歷程是什麼
1840年--1842年爆發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國與英中簽訂《南京條約》,是中國淪為半內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容
1856年--1860年爆發第二次鴉片戰爭,簽訂《北京條約》、《天津條約》。
1883年--1885年中法戰爭,簽訂《中法條約》。
1894---1895,中日甲午戰爭,簽訂《馬關條約》,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900--1901,八國聯軍進北京,簽訂《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中國近代史是從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到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覆亡為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充滿災難、落後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國人民探索救國之路,實現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華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國主義以實現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義以實現人民富強的斗爭史。
中國近代史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第二個階段是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
❻ 中國近代史的演變歷程
清廷來鴉片戰爭失敗,中國近代史開自端
洋務運動,維新運動,立憲運動接連失敗,促使知識分子開始反清,典型代表孫中山
革命黨人武昌起義成功,清廷被推翻
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中國進入北洋時代
袁世凱稱帝,遭全國反對,被推翻下台
袁世凱下台後,北洋政府3架馬車開始內斗,先是段祺瑞倒台,接著張作霖兵敗,吳佩孚成了大贏家
史稱第一次直奉戰爭
張作霖並不甘心失敗,大改革後發起第二次直奉戰爭,打敗吳佩甫
隨後蔣介石北伐,將吳佩孚,孫傳芳,統統打敗,
日本人幫蔣介石忙,炸死張作霖,長子張學良易幟,中國實現形式上的統一
統一後的中國陷入持久的內戰,主要就是蔣介石中央政府對地方實力派的打壓
日本人則步步緊逼,先後奪取東北,華北,張學良因為一系列的失敗被免職
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逼蔣抗日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
1937年全面抗戰開始,
1945年抗戰結束,中國獲勝,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之一
1946年蔣介石撕毀雙十協定,發動全面內戰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建立,近代史結束
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❼ 中國近代史演變趨勢
中國近代史是從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到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遷至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中國近代史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第二個階段是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
(7)中國近代歷史發展演變過程擴展閱讀:
歷史主題
反侵略、反帝是中華民族和外來侵略者的民族矛盾,這構成了中國近代的「半殖民地社會」。在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完成第二次工業革命、相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後,反侵略發展成為反帝。
反封建、求民主是中國人民(包括農民、工人、手工業者、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等的革命階級)和封建主義或勢力(包括地主階級和官僚資產階級等)的階級矛盾,這構成了中國近代的「半封建社會」。
本質
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同時中國也在資本主義列強的入侵和不平等條約的屈辱中開啟了現代化之門。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也是中國現代化的起點。中國近代史是中國逐漸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也是中國人民從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並最終贏得民族解放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