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老人與海的時代背景是什麼
創作背景:《Dance Dance Dance》專輯中,海鳴威還首次嘗試作曲,寫出了第一首原創作品《老人與海》 。因為大家對海鳴威的名字比較感興趣,所以海鳴威將海明威的小說《老人與海》寫成同名歌曲 。
《老人與海》的開場,富有感情的演繹每一句歌詞。體內充滿無限的能量,在這一刻慢慢釋放出來。愛情,一個永恆不變的主題,歌曲中流露出分別的無奈和對愛人的留戀。透過音樂清晰的影像在大家的腦海里 。
專輯主打歌《老人與海》將一個與以往不同的海鳴威呈現出來。深情的演繹,隨著節奏慢慢流淌,會發現,記憶中的浪漫畫面將浮現在眼前,喚起無盡的思念。專輯中動人情歌將成為海鳴威首張專輯的最大特點 。
《老人與海》是海鳴威演唱的歌曲,由朱其民作詞,海鳴威作曲、編曲,收錄於2007年5月6日由英皇星藝發行的專輯《Dance Dance Dance》中 。2008年,該歌曲榮獲9+2音樂先鋒榜年度新媒體先鋒金曲 。
2008年 獲得 9+2音樂先鋒榜年度新媒體先鋒金曲 。
海鳴威,1982年7月10日出生於中國廣州,歌手,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隸屬於英皇星藝。
2000年獲「新偶像」歌唱比賽總冠軍。2005年,參與演出《雪狼湖》。2006年獲得中央電視台《夢想中國》亞軍。2007年,發行個人首張專輯《Dance Dance Dance》 。2008年,發行單曲《尋找邁克》。2009年,發行專輯《So Sorry》。
2010年發行專輯《我的回憶不是我的》。2011年,發行專輯《想你當成秘密》;同年發行專輯《工體愛情故事》。2013年,參與拍攝電影《芥末女王》。2014年,主演的電影《誰說我們不會愛》在中國上映 ;同年發行單曲《一個人的北京》。
② 老人與海的成就影響
《老人與海》是海明威晚年的完美之作,憑借這部作品,他榮獲1953年的普利策獎和1954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同時該書也被評為影響歷史的百部經典之一;美國歷史上里程碑式的32本書之一;1986年法國《讀書》雜志推薦的理想藏書,48小時內賣出530萬本,銷量曾排名第一。
《老人與海》這部小說是海明威最滿意的作品之一,是海明威個人世界觀和人生觀的結晶,是20世紀歐洲文壇最具影響力的小說之一,對促進歐洲文學的發展有著長足的影響。體現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學和道德理想,永不服輸的鬥士精神和積極向上的樂觀人生態度。
③ 老人與海解析
《老人與海》該作圍繞一位老年古巴漁夫,與一條巨大的馬林魚在離岸很遠的灣流中搏鬥而展開故事的講述。盡管海明威筆下的老人是悲劇性的,但他身上卻有著尼采「超人」的品質,泰然自若地接受失敗,沉著勇敢地面對死亡,這些「硬漢子」體現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學和道德理想,即人類不向命運低頭,永不服輸的鬥士精神和積極向上的樂觀人生態度。
獅子意象在《老人與海》中具有獨特地位,它分佔五處,盡管著墨不多,作者也未對其作更多的渲染,但作用不容小視:它猶如鑲嵌在一串鏈子上的五顆珍珠,把老人心理流變過程串連起來;它勾連上下文,使小說的結構更加嚴謹;它與情節緊密相連,和其它意象一樣,烘托老人的心靈世界,這對塑造一位鮮明、生動、豐滿的人物形象具有重要意義。
小說是在「老人正夢見獅子」中結束,足見獅子這一意象在作品中的重要地位。與其它意象相比,獅子沒有大海的溫柔和激情,沒有鯊魚的貪婪和兇猛,也沒有槍魚的毅力和耐心,但獅子有自己獨特的自信和威嚴,發自內心,不怒自威,令人敬畏,這一意象豐富了老人的精神世界。正像老人一次次出海為證明自己,迎接生命挑戰一樣,獅子這一意象也是為老人的再次出海作心理上、精神上的准備,此次夢獅與一夢獅子也就形成了有機的聯系。
(3)老人與海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老人與海》是海明威晚年的作品,憑借這部作品,他榮獲1953年的普利策獎和1954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同時該書也被評為影響歷史的百部經典之一;美國歷史上里程碑式的32本書之一;1986年法國《讀書》雜志推薦的理想藏書,48小時內賣出530萬本,銷量曾排名第一。
《老人與海》這部小說是海明威最滿意的作品之一,是海明威個人世界觀和人生觀的結晶,是20世紀歐洲文壇最具影響力的小說之一,對促進歐洲文學的發展有著長足的影響。
④ 《老人與海》解析
一部積極的存在主義作品
——《老人與海》解析
一、
桑提亞哥是海明威短篇小說名篇《老人與海》中塑造的「准則英雄」形象。老人走運也好、背運也好,他都在進行苦鬥,體現著一種「優雅」的風度。盡管海明威曾反對把《老人與海》看成寓意性作品,但作品的象徵意義顯而易見。「大海」象徵著現實生活,它永恆無限,神秘莫測,它時而仁慈,給你帶來豐厚的收獲;時而殘忍,狂濤巨浪,讓你九死一生;「馬林魚」象徵著人們想要達到的目標。人的理想總是那麼美好而又可望不可及;「鯊魚」象徵著人類永遠擺脫不了的悲劇因素,它總是在你最欣喜得意的時候出現,「老人」則作為抽象化了的人類精神的象徵。
選取大海作背景體現了作品題材的重大性,畢竟海與人類命運息息相關。而且來自16年前一個簡單的漁獵故事的創作構思也是海明威對現實社會秩序深入思考的結果。以大海為代表的現實社會是不可理喻、充滿危險的世界。大海的變化無常,鯊魚的兇猛殘暴都是現實世界暴力的象徵。在老人眼裡,那片海是永遠無法理解的客觀存在。它的荒誕性神秘性恰好在於:它可以給你偌大的禮物,讓你欣喜若狂;又可以讓你勝利在望時,功虧一簣。大海代表的整個社會現實,整個世界完全凌駕於「人」之上,成了捉弄人的荒誕存在。人與現實世界斗爭的結果是殘酷的失敗、流血和無能為力。
這不禁讓我們想起來一個故事。桑提亞哥的形象很容易使我們想到加繆筆下的西緒弗斯。西緒弗斯的結局是——往山上推石頭。「人們只能看見一個鼓足全身之力推動著巨石,他緊貼巨石的面頰,肩膀承受住布滿泥土的龐然巨物,雙腳深陷在泥土中,兩臂伸展開,一雙手支撐著,不停地推動。經過漫長的辛勤勞動後,目的達到了。然而西緒弗斯看著那塊巨石迅速地滾下山去,他得從頭再往上推。他重新回到了山下的平地。」作為荒謬的象徵,加繆對其評價是:「無論他的熱情或他的苦刑來說,他都是個道地的荒謬人。他對諸神的蔑視,他對死亡的仇恨經及他對生命的熱愛使得他得到這無法比喻的懲罰。這懲罰使他用盡全力也得不到成功。這就是對塵世熱愛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老人與海》中的桑提亞哥歷經84天的苦鬥,終於捕到一條比他的小船還長兩尺的大馬林魚。然而同西緒弗斯一樣:成果卻化為烏有了。他拖回海邊的只是馬林魚的空架,鯊魚剝奪了他的「戰利品」。然而老人並未頹唐,他仍然那樣熱愛生活甚至夢中還見到象徵力量的獅子。我們同樣可以說「他的命運屬於自己,那片海,那條船,為他所有。」也許明天出海仍然是徒勞,他卻樂此不疲。通過桑提亞哥,海明威表達了他對顯示存在的荒謬的世界的體認。
正如存在主義者海德格爾說過的:「我們是一些無望的偶然的生物,被扔在一個沒有我們也必然存在的世界上,存在物本身無時無刻不處於極端偶然之中。」 海明威筆下的人物在其行動之前悲劇命運似乎早已註定。現實是如此不可理喻,彷彿人只有通過死才能給自己一個肯定的答案。只有死才是最安全的保障,才能擺脫荒誕世界的捉弄。84天冗長的戰斗過程在老人眼裡卻是庄嚴的,是其生命的縮影。打漁決定了他必須不惜千辛萬苦,九死一生;生存決定了他必須面對荒謬。
二、
存在主義哲學家和文學家在「關心存在,人的存在,個人的存在;以及該存在的條件和質量」上是一致的。這種對於存在的思考和關注既是西方時代精神的需要,也是對全人類共同面臨的人類存在問題的觀照。約翰·基林格在其著作《海明威與死神:存在主義的一個故事》中在肯定海明威存在主義思想的同時,指出他與存在主義的相似性「不是因為存在主義哲學對他有直接的影響,而是因為海明威和存在主義者都是他們共同環境——20世紀這一災難深重、戰痕累累世界的產物。」
海明威18歲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生理和心理上均留下了戰爭的傷痕。戰爭暴露了資本主義的虛妄本質,摧毀了傳統的價值,使人與社會之間出現了無法彌合的裂縫。從此人被拋入了一種孤獨的境地,他們彷徨、苦悶、疑慮、迷惘,看不到生存的意義和價值。海明威在揭示戰爭的殘酷不義之時,也是在揭示人在整個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生存境遇。他在否定戰爭的同時,也在否定人類的整個生存境遇。這種對戰後人類存在的揭示就是存在主義的「人生是痛苦的,世界是荒謬的」翻版。薩特是從人的本體論的角度思考了人類生存的烏有和痛苦。海明威則從人的實際生存處境出發,展現了人在價值淪喪的社會中生存的虛空和迷惘,兩者角度不同,但指向同一。
三、
存在主義宣稱:存在先於本質,即人在存在之前,沒有任何絕對的、永恆的真理,沒有固定—言風格給讀者提供了八分之七的自由闡釋權。海明威那隱去八分之七,只顯現浮在水面上八分之一的冰山原則使他把生活素材濃縮到了幾乎「吝嗇」的地步。「讀者,只要作者寫得真實,會強烈地感受到他所省略的部分,好像作者已經寫出來似的。」海明威這種不加評論、不加解釋、不加分析的文體風格既告訴我們人物每一個本能的行動正是現實生活中的原樣,是存在著而非想像出來的東西,又給我們提供了重組熟知環境中的人物的自由,從而大大增添了藝術生命的感染力。簡潔、看似乾巴的語言,短而不連貫的句子,含蓄客觀的表達,不僅沒有減弱表達人的生存境遇,反而於簡潔中見深邃,於不連貫中見真實,於含蓄中見內涵,於客觀中見真理。這不可不說是海明威對存在主義文風的貢,使存在主義文學在形式和內容上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統一。
總的來說,海明威的存在的人生觀基本上是存在主義的海明威英雄在荒誕命運的擺布中走出了一條路,他們以人類承受苦難的悲劇精神肯定了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其指向是樂觀的。如果存在主義以西西弗斯不斷推石上山為中心神話的話,那麼海明威的中心神話便是桑地亞哥在海上同鯊魚、同自然的不斷拼搏。兩者都是一種進取性、建設性的行動和努力,但西西弗斯的行動是日復一日,周而復始的,其基調是對行為徒勞的嘆息;而桑地亞哥的行動是循序漸進,有所超越的,其基調是對行為勝利的贊美和肯定。
四、
在《老人與海》大海是兇狠、野蠻和陰險的,是深不可測和不可知的,可以說是海明威那個現實世界的典型象徵。同時,那個世界的人只是也只能是那茫茫大海上的一葉破舟,他無力地掙扎著,忍受百般苦難,以期倖免亡命。四周看不到一個燈塔航標,也沒有一絲被救的希望。就是說,在那個互相殺戮的世界裡,個人是孤立無援的;不但人與人之間是冷酷無情的,人與一切生物之間也是冷酷無情的。
由此可見,海明威的世界觀十分悲觀,而且他的那種世界荒誕感是系統的,貫穿於他作品的始終,表露著他對現實世界荒謬性的徹底揭露和無情鞭撻。同時,他以特殊的方式譴責了戰爭,諷刺批判了西方社會的「物質文明」和日益腐敗的社會現實。存在主義者對資本主義社會現實的惡心感,就是對客觀世界的不可知感,對環境的無以名狀的恐懼感、迷惘感,對生活的陌生感以及在人與人關系中的孤獨感。而海明威筆下的人物則以與荒誕的世界激烈抗爭,展現了精神上永不屈服的強者風貌即「重壓下的優雅風度」。存在主義者和海明威各以不同的處世方式對待這一荒謬社會。
義大利評論家納米·達哥斯蒂諾說「從《在我們的時代里》到《老人與海》,海明威對現實的基本態度沒有改變。人生是一場孤獨的斗爭,是行動的拚死的激情,在它背後意識不到任何意義或理由。人生里,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被說明、被改善或被挽救,也不能真正提出或解決什麼問題。」因此,人只能在人生的樊籬上「憤怒或死去」或傷心無力地觀望。這使海明威和他的主人公陷入了痛苦和失望的深淵由此可見,海明威筆下的這個虛無世界,人的價值飄忽不定,人生無家可歸,永遠是個未知數。人總是處於一種「異己」的、甚至充滿敵意的環境中,他總是處於一種動盪的、不安定的、茫然不知所措的焦慮、恐懼狀態中。他對自己的未來感到迷惘,他的周圍危機四伏,無時無刻不感受到巨大的虛空的壓迫。但是,他又不甘心逆來順受,而是試圖以自己的本能和直覺的經驗去和那些「異己」的力量抗衡。當然,這種憑個人力量去擺脫困境的努力,難免要遭到悲慘的結局。
存在主義哲學家海德格爾認為,一個人在客觀世界中生存的最基本的方式是「憂慮」,因為他感到他所處的世界所有境遇只不過是虛無,而這個虛無的世界又是神秘的、不可理解的,人只能懸在「虛無」中無窮盡地「憂慮」著,而所有的「憂慮」都是通過恐懼、痛苦、厭惡以及選擇行為表現出來。在海德格爾看來,虛無產生於一種普遍的厭煩,這種厭煩是無法排遣的,它來自靈魂深處那漆黑的夜晚。如果說,海德格爾是用哲學語言闡述這種觀點的話,海明威則用文學語言生動地演繹了這一思想。
五、
既然世界是荒誕的,人生是虛無的,那麼死亡就是不可避免的。死亡主題是海明威作品的一個永恆主題,其核心是死亡焦慮和死亡超越。在荒謬、恐怖的世界裡,死亡一方面以其非理性的讓人猝不及防的力量使人感到神秘可怖,感到人生的虛空,另一方面又被人當作逃避虛無、擺脫荒謬人生的最終手段,具有終極實在性。
《老人與海》中的老人獨自在海上打了八十四天魚,卻一無所獲,是收網不幹,還是繼續到更遠的深海去捕魚,這是擺在他面前的一個必須選擇的重大問題。老人毅然決然選擇了後者。他說魚的選擇就是待在一切圈套、引誘和詭計都奈何它不得的深水裡。「我的選擇呢,就是到那什麼人也沒有去過的地方把它找出來。到那世界上什麼人也沒有去過的地方去。」15如果他不出海,那麼他的生活就無意義,他的生存也就變得虛無了。「一個人可以被消滅,但就是打不敗他」,老人努力在行動上體現這一精神。在與馬林魚和鯊魚的輪番拚死斗爭中,老人不屈不撓,表現了「重壓下的優雅風度」,雖然最後他失敗了,但他在精神上卻是勝利了,賦予了自己的存在以意義和價值。由此看來,同存在主義者一樣,海明威企圖向讀者指出,在荒誕的環境中,唯一的出路是反抗;反抗是人對強大的異已的世界所作的反應,是人的本質之一,反抗意味著人性的
⑤ 《老人與海》主要講了什麼
《老人與海》是現代美國傑出的小說家海明威的一部中篇小說,發表於1952年。
1954年,海明威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金。授獎的原因是:
「他精通於敘事藝術,並將此藝術熟練地運用於其作品中,如運用到在他的近著《老人與海》之中,同時也因為他在當代風格中所發揮的影響。」
其中特地提到了《老人與海》,足見這篇中篇小說在海明威作品中的地位和它的世界性影響。菲力普·揚說過:「在現代世界,凡有知識分子的地方都知道海明威。」而凡知道海明威的人,沒有不知道《老人與海》的。隨著時間的流逝,這部世界性的文學名著為越來越多國家的讀者所熟知。
《老人與海》之所以產生如此巨大深遠的影響,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最主要的,還在於它成功地刻畫了主人公桑地亞哥這一不朽的藝術形象。
《老人與海》的情節極為簡單,寫的是老漁民桑地亞哥連續84天捕不到魚,後來好不容易捕到了一條魚,結果又被鯊魚吃掉。作者通過這個故事,熱情歌頌了桑地亞哥在失敗面前毫不氣餒、勇敢、頑強、堅忍不拔的英雄氣概。
老人是加勒比海地區的一個老漁民。小說一開始,作者就用粗線條為他勾勒了一幅素描:
「老頭兒後頸上凝聚了深刻的皺紋,顯得又瘦又憔悴。兩邊臉上長著褐色的疙瘩,那是太陽在熱帶海面的反光曬成的肉瘤。疙瘩順著臉的兩邊蔓延下去。因為老用繩拉大魚的緣故,兩只手上都留下了皺痕很深的傷疤,但是沒有一塊疤是新的。那些疤痕年深日久,變得象沒有魚的沙漠里腐蝕的地方一樣了。
「他身上的每一部分都顯得老邁,除了那一雙眼睛。那雙眼睛啊,跟海水一樣藍,是愉快的,毫不沮喪的。」
這段肖像描寫極為精彩,它不僅形象地勾勒出了老漁民桑地亞哥獨有的外貌特徵,而且還傳神地表現出了他的性格特徵,從那「跟海水一樣藍的」,愉快的、毫不沮喪的眼睛裡,透出了老人那充滿自信、剛強不屈的性格。
關於桑地亞哥的過去,書中交代得不多。我們只知道他當過水手,到過非洲。他曾有一個妻子,可現在已撒手而去,唯留下一幅彩色畫像掛在牆上,由於看見了就覺得凄涼,他就把它拿下了。他無兒無女,非常孤獨,關心他的人,唯有一個他曾教過捕魚的小男孩曼諾林。他很少看報,即使看,也只想知道壘球比賽的消息,真可謂「我心與世兩相忘」。他的生活極為清苦,住在一個狹小的茅柵里,全部家當只有一張床、一張飯桌、一把椅子。他辛辛苦苦打了一輩子魚,自己的飯菜里卻常常沒有魚。他窮得連外出打魚時所必備的食物也帶不起,只能帶一瓶水。這些描述,突出主人公在極為困難的條件下的精神面貌,同時也揭示了形成老人那「典型性格」的「典型環境」,為下面更好地刻畫桑地亞哥做了必要的准備。
黑格爾指出:「環境的互相沖突愈多,愈艱巨,矛盾的破壞力愈大,而心靈仍能堅持自己的性格,也就愈顯出主體性格的深厚堅強。只有在這種發展中,理念和理想的威力才能保持它自己,才足以見出威力。」老人性格的威力正是在不懈地出海——捕大馬林魚——斗鯊等一系列沖突中逐漸顯現出來的。
他接連84天沒有捉到一條魚,這件事本身對一個以捕魚為生的人來說,是夠慘的了。更令人難以忍受的是,由於「背運」,同行都躲避他,唯一與他相濡以沫的小男孩也被父母接到了另一條船上,他只好孤零零的一個,劃著空盪盪的小船出去,劃著空盪盪的小船回來,而那張補了一些麵粉袋的船帆,「看去真像一面標志著永遠失敗的旗幟。」
可是,老人並沒有喪氣,並沒有倦怠。他要拚命扼住厄運的咽喉,決不讓厄運使自己屈服。第85天他繼續揚帆出海了!「他的希望和信心從來沒有消失過,現在又像微風初起的時候那樣的清新了」。在這一大段里,作者著重表現了老人「硬漢性格」的基本特徵之一,這就是:精神上——極為自信,從不灰心。
精神上的侏儒決然成不了實際上的巨人,但僅有強大的精神而不付諸行動的人仍是矮子。真正的強者,應該是自信和堅忍二者完美的結合。小說的第二大段,通過老人捕馬林魚具體過程的描述,突出表現了他「硬漢性格」的另一基本特徵:行動上——堅韌不拔,頑強拼搏。正是靠著強烈的自信,不懈的追求,他終於交了「好運」,釣到了一條比自己的小船還長的馬林魚。如同老人是人中英雄一樣,這條魚也是魚中豪傑,兩者旗鼓相當。魚在水下堅持了兩天兩夜,不時地用苦刑來折磨老人。它掀起大浪,把老人臉朝下摔在船里,血從腮幫子上流下來;它拚命地沖撞,把老人的雙手弄得血肉模糊。這時,老人只要割斷釣繩,讓大魚跑掉,就能使自己擺脫困境,但這也就意味著他失敗了。老人沒有這樣做,他甚至連想也沒這樣想。渴了,喝點冷水;餓一了,吃些生魚;困了,把釣繩繞在墊了破麻袋的肩上打個盹兒;手抽筋了,咬咬牙忍住。在他看來,「痛苦對男子漢來說不算一回事兒」。正是憑著這種堅忍人之不能忍,力行人之不能行的拼搏,兩天兩夜後,他終於制伏了大魚,乘勝而歸。至此,硬漢子桑地亞哥已經活生生地站立起來了,他的性格的基本特徵業已顯現出來了。
但作者並沒有就此止步,他還要出人意料地用厄運的重錘再敲打這塊鑽石,使其放射出更燦爛奪目的光彩。
就在歸途中,老人遇到了更大更可怕的災難,一條,兩條,成群的鯊魚撲上來要搶劫他的獵物。他並沒有束手待斃,而是無畏地向象徵著厄運的鯊魚宣布:要跟它們斗到底!他先殺死了一條巨大凶惡的鯖鯊,但魚叉又被鯖鯊帶走了。於是他把刀子綁在一隻槳上做武器,又殺死了兩條氣味難聞的星鯊和一頭像豬一樣的犁頭鯊,不幸刀子又折斷了。當夜幕降臨時,成群的鯊魚第4次又撲了上來,老人的頭腦此刻清醒得不能再清醒了,他深知:這是一場註定要打不贏的戰爭。但他仍沒有丟下自己的勞動果實,落荒而走,他又精神抖擻地投入了戰斗。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他說:「你盡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這句話,最鮮明不過地體現出他的這種硬漢子性格。書中寫道:
「……他用棍棒朝它們(指鯊魚)的頭上打去,聽到上下胯齶開裂和它們鑽到船下面去咬魚的時候把船晃動的聲音。凡是他能感覺到的,聽見的,他就不顧一切地用棍棒劈去。他覺得有什麼東西抓住了他的那根棍,隨著棍就丟掉了。
他把舵把從舵上拽掉,用它去打去砍,兩只手抱住它,一次又一次地劈下去,……
最後,一條鯊魚朝死魚的頭上撲來,他知道一切都完了。於是他用舵把對准鯊魚的頭打去,鯊魚的兩齶正卡在又粗又重的死魚頭上,不能把它咬碎。他又迎面劈去,一次,兩次,又一次。他聽到舵把折斷的聲音,再用那裂開了的槳把往鯊魚身上戳去。他覺得漿把子已經戳進去,他也知道把子很尖,因此他再把它往裡戳。鯊魚放開魚頭就翻滾著沉下來。那是來到的一大群里最後的一條鯊魚。它們再也沒有什麼東西可吃了。」
這真是一段龍騰虎躍,扣人心弦的描寫!在這段描寫中,桑地亞哥的硬漢性格的兩個基本方面水乳交融在一起,得到了最高程度的體現。
老人回到岸邊,只帶回了一條大得不可思議的白骨、一條殘破不堪的小船和一幅耗盡了精力的軀體——他失敗了,英勇地失敗了。但他始終沒有失望。小說結尾寫道:他夢見了獅子,——這說明他還有著力的追求,強者的嚮往。
老人身上有著海明威的影子。海明威的性格與老人的性格極為相似,他的孤獨、高傲、自信、好鬥、剛強的「男子漢氣概」是出了名的。作者的兒子格雷戈里·海明威說:「海明威筆下的主人公就是海明威本人,或者說是他身上最好的東西。」還說:「他總是要贏,輸,他是受不了的。」在《老人與海》中,海明威在思想感情上是與老人更緊密地融合在一起的。他喜愛他,歌頌他,也真正進入了角色。他在老人身上寄託了自己對生活一的深切感受,也反映了自己靈魂深處的某些本質的東西。從這個意義和這個角度上講,老人是海明威的化身。
如果海明威僅僅是為寫一本捕魚小說而寫,單單為—位老漁民而作,而無其他的用意,那麼,《老人與海》充其量不過是個二流作品,決不會引起如此之大的轟動。好在作家並非如此,他的作品是多層次的,寓意極深、耐人尋味的。
海明威自己有一個極著名的「冰山之喻」,他認為,文學作品應該含蓄,應該像一座冰山一樣,「露出水面的是八分之一,而有八分之七在水面以下。」《老人與海》正是如此。書中句句寫的是捕魚人桑地亞哥,句句又不是捕魚人桑地亞哥。桑地亞哥這一藝術形象是有著極廣泛的代表性的,他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
《老人與海》寫於這樣的時代:戰後,美國處於繁榮的巔峰時期。但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物質文明並沒有為美國的前途作出歷史的道德判斷,壟斷資產階級反而用種族滅絕、控制論、精神分析學等新觀念摧垮了傳統的價值標准。人們剛剛從大戰殺戮、法西斯集中營和廣島原子彈的噩夢中醒來,又被冷戰、熱戰的陰雲籠罩。於是生活中失去了安全感,物質變成了壓迫精神的重擔,人們普遍感到精神空虛,對前途悲觀絕望。「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還是及時行樂,沉湎於聲色,滿足感官刺激吧。於是吸毒熱、酗酒風,「性解放」……泛濫成災。與海明威齊名的作家費茲傑拉德就常與年輕美貌的妻子沒明沒夜的狂飲,醉酒後常坐在出租汽車頂上,或於午夜在豪華旅館門前的噴水池中裸浴。這種頹廢風氣引起了美國一些有識之士的極大關注,他們為早期美國開拓精神的喪失而深深憂慮。正在這時,海明威這頭老獅子又抖擻精神出征了,從古巴向國內發出了怒吼,他於剪紅刻翠之外別立一案,通過一個普通老漁民的捕魚遭遇,熱情歌頌了奮發向上、頑強不屈的英雄主義精神。這無疑是打開了一扇窗戶,為當時的美國社會吹進了一股新鮮空氣,因而引起了轟動。
《老人與海》雖然講的是一個老漁民的故事,但在這個故事裡卻表達出了許多人的共同感受。老人的捕魚經歷是極具有象徵意義的,它是人生的一幅縮影。
難道沒有人咽過老人那84天勞而無功的辛酸?難道沒有人嘗過那條大魚得而復失的苦果?難道沒有人有過鯊魚成群撲來的不幸?難道沒有人有過傷痕累累之後得到的只是一架無用的魚骨的感受?可見,厄運與失敗乃是現實生活中的一種客觀存在。「司空見慣渾閑事」,捕魚老人的厄運和失敗,正是這種客觀存在的真切寫照。萊蒙托夫有一句很有名的詩:「沒有痛苦還成什麼生活?沒有風暴還成什麼海洋?」說的也是這個意思。所以,老人這一藝術形象的遭遇很容易使人將其與自己的命運聯系起來,從而撥動他們的心弦。
《老人與海》熱情歌頌了人性中最可寶貴的英雄主義精神——老人身上蘊涵著的能夠打動不同時代、不同種族人們心靈的普遍東西。厄運、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象大多數平庸的人那樣被這些東西嚇倒,自己繳械投降。人常說:做勝利的英雄容易,做失敗的英雄難。這話很有道理。也正因為如此,人們才更同情、更尊敬那些失敗了的英雄。……
應該指出的是,桑地亞哥的形象之所以感人至深,還有一點原因:作者選取了一個老人,而沒選年輕人。這話說起來似乎有些可笑,實則不然。人們說:「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通常是人一老,脾氣性格往往和年輕時大不一樣了。……他單單選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作硬漢子代表,這在文學史上是很少見的,這就更使人覺得非同一般,更易於引起人們的同情和崇敬,更能給人一股強大的「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奮發向上、永不伏老、進擊不止、死而後已的精神力量,從而給人留下生動感人的不可磨滅的印象。
從藝術角度分析,老人形象成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這里限於篇幅,只能略談一二。
藉助於對立面之強來刻畫主體性格之強。黑格爾說過:「人格的偉大和剛強的程度,只有借矛盾對立的偉大和剛強的程度才能衡量出來。」這種手法和我國古典名著《水滸傳》中「武松打虎」一段所採用的手法頗有相似之處。正像武松之勇是借老虎之猛而表現出來一樣,老人之強正是借馬林魚、鯊魚之凶而表現出來的。作者用了不少篇幅寫大魚的長、寬、高、威力和美,極力渲染那有著「又粗大又尖長的藍色的頭、兩只大眼和那咬得格嘣嘣的、伸得長長的、吞噬一切的兩頰」的鯖鯊的兇殘,渲染那「飢餓會去咬一把槳或者船的舵,咬水裡游泳的人,趁海龜睡覺時把它們的腿和四肢咬掉」的星鯊的貪婪,旨在表現老人的英雄性格。寫魚只是為了寫人,大魚和鯊魚越是兇猛,不好對付,捕魚、斗鯊的老人的形象就越有光彩。
值得注意的是,人們在塑造英雄形象時往往容易將其神化,從而使其失去了真實性。《老人與海》卻沒有犯這個毛病。老人剛殺死一條鯊魚,疲憊不堪時,忽見兩條鯊魚又襲來了。小說這樣寫道:「『呀!』他嚷了一聲。這個聲音是沒法可以表達出來的,或許這就像是一個在覺得一根釘子穿過他的手釘進木頭里的時候不自主地發出的喊聲吧。」老人失敗後,拖著疲倦的身子由岸邊回到他的窩棚,路很近,可他不得不一連歇了5次。這些描寫都逼真地反映了斗爭的艱苦。老人雖勇力過人,但畢竟是血肉之軀。這樣寫,愈發使人物形象真實可信。
在語言的運用上,寓激情於冷靜,有助於刻畫老人形象。海明威對老人是很偏愛的,充滿著感情,但這種感情從表面上是看不出的,它深藏在作品的深處。通篇好象是用冷冰冰的語言敘述一件與己無關的事,稱贊老人的字眼極少。本來,《老人與海》描寫的是驚心動魄的搏鬥場面。對此,雨里也許會大聲疾呼,陀思妥也夫斯基也許會痛苦的呻吟,巴爾扎克也許會進行懸河般的論辯——然而海明威卻只有這種冷靜的敘述語言。這種語言,乍看起來與作品所描寫的事情很不協調,實則不然。由於它所描寫的是那樣扣人心弦的搏鬥,抒發的是那樣痛苦而深邃的生活哲理,更由於這種語言很適宜表現老人那種孤高自傲,剛強無比的性格,因此也就越能搖撼讀者的心靈和理性,越能突出老人的硬漢性格,越能深入地把讀者拖入書中人物的境界中去作切身的感受。
老人形象之所以成功,最根本的還是作者深入生活,選取現實中活生生的漁民作模特兒,然後反復進行加工、提煉的結果。海明威晚年住在古巴海邊,經常和漁民一起出海捕魚,與他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他曾發起設立一個「海明威杯」來獎勵一年中捕魚量最多的人。他在談到《老人與海》的創作時說:「拋開怎樣去做不談,這一次我有了令人置信的運氣,能夠完全把經驗傳達出來,並使它成為還沒有人傳達到的經驗。運氣是,我有一個好老頭兒和一個好孩子,而近來作家們已經忘記了還有這些事情。」沒有深厚的生活基礎,沒有生活的原型和素材,是創造不出老人這樣成功的藝術形象的。
但《老人與海》畢竟有它的局限性。它所歌頌的只是孤獨的個人主義英雄。老人是高傲的,「古怪的」,他與同行很少來往。除了孩子,在他心目中其他人幾乎都不存在。他一個人走自己的路,打自己的魚。但一個人無論有多麼偉大,他所能做的事畢竟是有限度的。正像不可戰勝的巨人安泰一旦腳離開了大地就難逃厄運一樣,離了群的老人終究敵不過占絕對優勢的惡勢力,他陷於失敗的境地是必然的。那一副大得不可思議的魚骨就是最好的證明。盡管小說結尾處寫老人還沒有放棄自己的追求,但可以預料得到,他成功的希望是極其渺茫的。
《老人與海》的樂觀主義只能是廣闊暗空中的一抹淡淡的微光,貫穿全篇的卻是一種蒼涼悲壯,痛苦消極的調子:桑地亞哥是在西方世界茫茫苦海中拚命掙扎的海明威告別人世前的忠實發言人。作品發表後9年,海明威用一顆獵槍的子彈結束了他的生命,恐怕不能單純地用疾病的理由去解釋。
⑥ 海明威的老人與海是在什麼歷史文化背景下寫成的
《老人與海》是現代美國小說作家海明威創作於1952年的一部中篇小說,也是作者生前發表的最後一部小說。它一經問世,便在國際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在當時的文學界掀起了一陣「海明威熱」。它講述了古巴老漁夫聖地亞哥在連續八十四天沒捕到魚的情況下,終於獨自釣上了一條大馬林魚,但這魚實在太大,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盡,被他殺死了綁在小船的一邊,在歸程中一再遭到鯊魚的襲擊,最後回港時只剩下魚頭魚尾和一條脊骨。它再次向人們證實了海明威作為20世紀美國傑出小說家的不可動搖的地位和卓越的功績。這篇小說相繼獲得了1953年美國普利策獎和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
當時的歷史背景-二戰後期
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海明威立即將自己的遊艇改裝成巡艇,偵察德國潛艇的行動,為消滅敵人提供情報。
1944年,海明威隨同美軍去歐洲采訪,在一次飛機失事中受重傷,但痊癒後仍深入敵後采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他獲得一枚銅質獎章。
四十年代初,海明威來中國報導抗日戰爭。
1952年,海明威發表了中篇小說《老人與海》:老漁夫桑地亞哥在海上連續84天沒有捕到魚。起初,有一個叫曼諾林的男孩跟他一道出海,可是過了40天還沒有釣到魚,孩子就被父母安排到另一條船上去了,因為他們認為孩子跟著老頭不會交好運。第85天,老頭兒一清早就把船劃出很遠,他出乎意料地釣到了一條比船還大的馬林魚。老頭兒和這條魚周旋了兩天,終於叉中了它。但受傷的魚在海上留下了一道腥蹤,引來無數鯊魚的爭搶,老人奮力與鯊魚搏鬥,但回到海港時,馬林魚只剩下一副巨大的骨架,老人也精疲力盡地一頭栽倒在陸地上。孩子來看老頭兒,他認為桑地亞哥沒有被打敗。那天下午,桑地亞哥在茅棚中睡著了,夢中他見到了獅子。「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被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這是聖地亞哥的生活信念,也是《老人與海》中作者要表明的思想。通過桑地亞哥的形象,作者熱情地贊頌了人類面對艱難困苦時所顯示的堅不可摧的精神力量。孩子准備和老人再度出海,他要學會老人的一切「本領」,這象徵著人類這種「打不敗」的精神將代代相傳。
二戰後,海明威創作進入晚期,其代表作為《老人與海》,由於小說中體現了「人在充滿暴力與死亡的現實世界中表現出來的勇氣」而獲得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原因是:「因為他精通於敘事藝術,突出地表現在他的近著《老人與海》中,同時也由於他在當代風格中所發揮的影響。」對於這一贊譽,海明威是當之無愧的。海明威一生的創作在現代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他以自己的經歷披露了當權者的偽善和現實的殘酷,刻畫了美國年輕一代的迷惘情緒,作品中洋溢著對勞動人民的熱愛,在探索藝術創作的途徑中使現實主義在開放性的兼容並蓄中獲得了新的光彩!
⑦ 《老人與海》概括
《老人與海》概括如下:
古巴一個叫桑迪亞哥(斯賓塞·屈賽飾)的老漁民住在海邊一個小窩棚里,他過著貧困的生活,而且舉目無親,無依無靠,唯有一個叫「馬諾琳」的男孩去和他聊天,幫他收拾打漁的工具。最近老漁民倒霉透了,一連84天都沒有捕獵到一條魚,雖然霉運罩頂,但是老漁民卻沒有放棄,第85天,他依舊樂觀的出海了。
這一次,他的運氣棒極了,捕獵到一條巨大的馬林魚,由於馬林魚過於巨大,力量比老漁民都大,馬林魚把老漁民和他的筏子拖到了海洋中心的深海處,老漁民經過三天三夜的戰斗,憑借著頑強的意志,他戰勝了孤單、疼痛和飢餓,把馬林魚殺死了,他把馬林魚綁在船上,開始返航回家。馬林魚的血引來了海洋中的鯊魚,它們拚命地搶奪馬林魚的肉,雖然老漁民用盡方法殺掉了不少的鯊魚,但是馬林魚的肉最終還是被哄搶一光,等到他回家,馬林魚只剩下一個骨架,於是他開始吃起馬林魚的骨頭。
《老人與海》是由俄羅斯導演亞歷山大·彼德洛夫1999年執導的一部動畫短片,短片由厄納斯特·海明威、亞歷山大·彼德洛夫擔任編劇,高登·平森特、松田洋治、三國連太郎、Kevin Delaye擔任主演 。該片主要講述了一名老漁夫聖地亞哥渴望釣到一條大魚,在大海上等待、幾經掙扎,終於釣到大魚,並與大魚在海上搏鬥的故事。該片2000年獲得第72屆奧斯卡獎最佳動畫短片獎,第53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動畫短片獎。
該片出自俄羅斯動畫大師佩特洛夫之手,創作於1997年。這個時期的蘇聯動畫發展相對比較卓越,對動畫技法研究與藝術性表現方面也出現多元化。藝術家們通過研究性實驗不斷豐富著動畫藝術的表現內容.在主題選擇方面也偏向於頗有內涵的問題的表現,多是對人類自身問題的探討。《老人與海》它正是這一時期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
⑧ 《老人與海》中桑提亞哥的現實意義
桑提亞哥給我們的啟示是:積極的進取和行動,是必然失敗面前的不屈不撓的行動,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就在於行動本身。所以,海明威為他所鍾愛的硬漢們找到了靈魂,這靈魂就是人類亘古不變的永恆價值——與命運作殊死抗爭的悲壯與崇高。
在桑提亞哥身上表現的是一種深沉而強烈的悲而壯的生命悲劇意識,這完全是古希臘悲劇精神的現代回響。這些「硬漢子」體現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學和道德理想,即人類不向命運低頭,永不服輸的鬥士精神和積極向上的樂觀人生態度。海明威用象徵性的寓言向我們昭示了跨越時空的人類永恆的自我求證意識。
(8)老人與海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老人與海》這本小說是根據真人真事寫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海明威移居古巴,認識了老漁民格雷戈里奧·富恩特斯。1936年,富恩特斯出海很遠捕到了一條大魚,但由於這條魚太大,在海上拖了很長時間,結果在歸程中被鯊魚襲擊,回來時只剩下了一副骨架。
當時這件事就給了海明威很深的觸動!1950年聖誕節後不久,海明威在古巴哈瓦那郊區的別墅「觀景社」開始動筆寫《老人與海》。到1951年2月23日就完成了初稿,前後僅用了八周。
作者簡介
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美國小說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1899年7月21日生於芝加哥市郊橡膠園小鎮。1926年出版了長篇小說《太陽照常升起》,初獲成功,被斯坦因稱為「迷惘的一代」。
⑨ 《老人與海》地位影響
《老人與海》地位影響: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學中的突出地位,這篇小說相繼獲得了1953年美國普利策獎和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
該書也被評為影響歷史的百部經典之一;美國歷史上里程碑式的32本書之一;1986年法國《讀書》雜志推薦的理想藏書,48小時內賣出530萬本,銷量曾排名第一。
《老人與海》這部小說是海明威最滿意的作品之一,是海明威個人世界觀和人生觀的結晶,是20世紀歐洲文壇最具影響力的小說之一,對促進歐洲文學的發展有著長足的影響。
⑩ 《老人與海》的歷史價值
一樓是復制/粘貼,網址http://hi..com/81393219/blog/item/5b8d1e33278099f81b4cffd6.html
海明威把自己的創作比做"冰山",並用"冰山原理"來形象地概括自己的藝術創作風格和技巧。他曾說:"我總是試圖根據冰山原理去寫它。關於顯現出來的每一部分,八分之七是在水面以下的,你可省略去你所知道的任何東西,這只會使你的冰山深厚起來。這是並不顯現出來的部分"。
我們知道海明威所談到的"省略"通常體現在事件情節的節略選擇,做到厚積薄發,也表現在形象的單純、主題思想的潛藏、感情的含蓄、言辭的經濟和藝術風格的樸素簡潔等方面。這些都是海明威自覺有意而為之。那麼在海明威的作品中,那冰山水面以下的八分之七里,是否還隱藏著作家本人未發覺但又存在的個人無意識慾望呢?從分析《老人與海》里的桑提亞哥的夢和無意識言語中,我們可得知,《老人與海》是海明威本人慾望的替換的表徵。
首先,桑提亞哥的夢和幻想表現了老人自身的無意識願望:他夢見非洲和獅子,並幻想偉大的老狄馬吉奧,雞眼和斗公雞。老人的無意識是海明威有意建構的。根據拉康的弗洛依德學說,"無意識是在暗喻和轉喻的替代置換中進行工作的,它逃避意識的的偽裝,但卻以夢、玩笑和藝術的形式表現自己"。在夢中,凝聚和置換掩蓋無意識內容,同樣,當人們應用語言時,隱喻和轉喻遮蓋著主體慾望的動機。在敘述創作(在此指桑提亞哥的敘述)中,無意識內容凝聚為暗喻和替換為轉喻。讀者的任務是去發掘表層話語是怎樣掩飾深層含義,能指是怎樣分解成明顯的所指和隱含的所指對象。如果夢是顯相的但又是無意識的偽裝鏡,那麼小說就是其語言的反射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