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大冶市金牛鎮歷史文化展館

大冶市金牛鎮歷史文化展館

發布時間:2021-03-09 10:00:39

A. 金牛鎮的歷史沿革

金牛殷為鄂國。鄂王城遺址位於湖北省大冶市金牛鎮鄂王城村境內。遠古時期就有人類在這一帶活動。古代它是揚越族的一支鄂氏族的活動中心,是古鄂國的都城。古鄂國是鄂氏族所建的諸侯國。
西周中期至戰國,鄂屬楚。周夷王之時,王室衰微,諸候互相征伐。楚公熊渠興兵伐揚越,至於鄂。周夷王八年(公元前887年),楚公熊渠封次子熊紅為鄂王,都於鄂王城,從此鄂屬楚。西周末葉,鄂曾為楚國都城。春秋時,鄂為楚國別都。楚懷王時,鄂為楚國大貴族啟的封邑。
秦為鄂縣,鄂縣屬南郡,鄂王城為鄂縣縣治,後遷至江邊,即今鄂州市城內。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秦大將白起攻楚,取楚元郢都,置南郡,鄂邑屬南郡。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分天下三十六郡。此時,鄂為縣,屬南郡。
漢屬鄂縣,鄂王城仍為鄂縣縣治,鄂縣屬江夏郡。西漢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分南郡至江夏郡,鄂縣屬江夏郡。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分全國為十三州刺史部,江夏郡屬荊州,鄂縣仍屬江夏郡。東漢沿西漢舊制,鄂縣建制未變。
三國屬吳,改名武昌。魏黃初二年(221年)四月,孫權都鄂,將鄂縣縣治遷往今鄂州。金牛鎮龍山東三里之山曰武昌山,以此山名取「武力昌盛」之義,改鄂為武昌。此為鄂縣改武昌之始。同年八月築武昌城,徙建業(今南京)之民千家至此。並劃分江夏郡的東部立為武昌郡,郡治設在武昌。領武昌、下雉、陽新、柴桑、尋陽、沙羨六縣。吳黃龍元年(229年)四月,孫權即帝位於武昌,至九月遷都建業,召上大將軍陸遜輔佐太子孫登留守武昌。甘露元年(265年)九月,末帝孫浩又自建業遷都武昌。寶鼎元年(266年)十二月,仍還都建業,留衛將軍騰胤鎮守武昌。
晉金牛為鄂縣,縣治在金牛鎮境內的鄂王城,鄂縣屬武昌郡。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武昌郡仍屬荊州。又分武昌復立鄂縣。武昌郡統轄武昌、柴桑、陽新、沙羨、尋陽、鄂、官陵等縣。西晉惠帝元康元年(291年),因荊、楊二州疆土廣遠,統治困難,於是割揚州之豫章、鄱陽、廬陵、臨川、南康、建安、晉安、荊州之武昌、桂陽、安城等十郡置江州。武昌郡自此屬江州。東晉元帝建武元年(317年),江州治所移武昌。武昌縣仍屬武昌郡。
南朝為鄂縣,縣治在金牛鎮境內的鄂王城。宋永初元年(420年),沿用晉制,武昌郡仍屬江州,領轄武昌、鄂、陽新三縣。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年),分荊州的江夏、竟陵、武陵三郡,湘州的巴陵郡、江州的武昌郡、豫州的西陽郡設置郢州,武昌郡從此屬郢州,仍領3縣。
齊為鄂縣,縣治在金牛鎮境內的鄂王城。齊建元元年(479年),武昌郡仍屬郢州,下轄武昌、鄂、陽新、義寧(寄治於鄂)、真陽。
梁為鄂縣,縣治在金牛鎮境內的鄂王城。梁天監元年(502年),武昌郡仍屬郢州,領武昌、鄂、陽新、安昌(分陽新立)4縣。中大通四年(532年),分郢州置北新州,不久州治南移於武昌。
陳為鄂縣,縣治在金牛鎮境內的鄂王城。陳永定元年(557年),武昌郡仍屬郢州,領武昌、鄂、西陵3縣。
隋屬武昌縣。開皇三年(583年),廢郡,以州直接統縣,開皇九年(589年)罷武昌郡存武昌縣,又廢西陵、鄂二縣歸武昌縣。同年改鄂州為郢州,改江夏郡為江夏縣。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又改州為郡,鄂州改為江夏郡。武昌縣先隸鄂州,後隸江夏郡。其時分武昌縣西境置城塘。大業九年(613年)廢,仍並入武昌。
唐屬武昌縣。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改江夏郡為鄂州。貞觀元年(627年),分全國為十道,鄂州屬江南道。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全國改為十五道,分江南道為東西兩道,鄂州屬江南西道。天寶元年(742年),重改鄂州為江夏郡。乾元元年(758年),復改江夏郡為鄂州。道、州、郡之名雖幾經變更,而武昌縣上屬關系未變。肅宗至德年間(756-758年),置武昌軍節度使,駐鄂州(今武昌,武漢市之武昌區),而武昌縣名如故。
五代十國屬武昌縣。南唐昭宗天復二年(902年)起,昭宗封楊行密為吳王(史稱「楊吳」),武昌屬楊吳的鄂州。經歷後梁、後唐兩代,武昌縣屬吳國(史稱「楊吳」);自後晉天福二年(937年),到五代末年(960年),武昌縣屬南唐鄂州。乾德五年(967年),南唐割武昌三鄉之地置大冶縣(另一說:保大十三年即公元955年置)。
宋代屬武昌縣,武昌縣後升壽昌軍,領本縣。至道二年(996年),武昌縣屬鄂州江夏郡歸武昌軍節度。至道三年分天下為十五路,鄂州屬荊湖路。咸平二年(999年),荊湖路分為荊湖南路、荊湖北路,鄂州屬荊湖北路。自此,武昌縣屬荊湖北路,鄂州江夏郡歸武昌軍節度。宋南渡後,金兵騷擾江北,因武昌地扼上游,為江西要沖隘口,遂於嘉定十四年(1221年),升武昌縣為武昌軍使,次年,續升為武昌軍。因軍名與鄂州武昌軍節度之名相類,乃取「玉寶壽昌」之義改名壽昌軍,領武昌本縣,直隸武昌軍節度。端平元年(1234年),廢壽昌軍,仍為武昌縣,還隸鄂州。嘉熙元年(1237年),又升為壽昌軍,仍領本縣。
金牛鎮,嘉定甲申十七年(1224年)議升金牛鎮為縣,以費重事竟止。後,設巡檢司。
元代,屬武昌縣。元代初沿宋制,仍為壽昌軍。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為散府,仍治武昌本縣。成宋大德五年(1301年)廢散府復為武昌縣,屬湖廣行省湖北道的武昌路。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吳王朱元璋改武昌路為武昌府。
明代,屬武昌縣。武昌縣屬湖廣布政使司武昌府。
清代,屬武昌縣。康熙三年(1664年),分湖廣為湖南、湖北布政司(省)。後湖北省分為五道。武昌縣屬武昌鹽法道武昌府。
中華民國,屬武昌縣,武昌縣後改名為壽昌縣,繼而改名為鄂城縣。民國元年(1912年),武昌縣仍屬武昌鹽法道武昌府。民國二年(1913年),北京政府改湖北為三道,武昌縣屬武漢黃德道,同年三月,廢武昌府,並改武昌府治江夏縣為武昌縣,而將武昌縣改為壽昌縣。民國三年(1914年)元月,因縣名與浙江的壽昌縣名相同,始改稱鄂城縣。同年,武漢黃德道改為鄂東道,後改為江漢道,鄂城縣屬湖北鄂東道(江漢道)。民國21年(1932年),鄂城縣屬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區;民國25-38年(1936-1949年),屬第一行政督察區。
民國時期鄂城縣的內四鄉歸金牛鎮管理,1946年成立金牛區署,明確內四鄉屬金牛區署管理。金牛解放後成立鄂城縣工作委員會,管轄原內四鄉(解放後改為幾個區)的行政事務,直到1955年金牛劃歸大冶為止。
建國之初,設湖北省大冶專區,鄂城縣歸大冶專區管轄,並為專區治所。1952年7月撤銷大冶專區後,鄂城縣劃屬黃岡專區。同時議升金牛為縣,未果。1955年11月13日,金牛劃歸大冶。
1949年5月17日,金牛地區解放,此時至1955年11月13日,金牛仍屬鄂城縣。1949年6月,鄂城縣設金牛為金牛區,區公所設在距金牛街約十華里的晏公廟附近的沙子堖吳村。8月,金牛區改為第七區,將民生、民權、民族三個舊制鄉和金牛鎮組建而成。區公所仍設在沙子堖吳村。
1951年元月,鄂城縣委縣政府決定從第七區中將楊葆、高橋、巫山、峽山、孫鑒、劉鋪、學堂、李鋪、高鋪等十個鄉劃出,成立三十二區(即高橋區),並將第七區改名為第十二區,區公所於1950年由沙子堖吳村遷往金牛街當鋪屋,1951年又遷往盧詹雯村。
1952年3月,十二區改為十區,11月又改為十一區,區屬金牛鎮劃為縣屬鎮,並將原十四區的胡鋪、胡鐵、下邊、黃泥、下田劃歸十一區管轄。1954年元月十一區區公所由盧詹雯遷往晏公廟。
1955年11月13日,上級決定將鄂城縣的十一區、十二區和金牛鎮由鄂城縣劃出,歸大冶縣管轄。十一區、十二區合並為金牛區,金牛鎮為大冶縣直管。金牛區公所設在金牛街上。
1956年5月,大冶縣委、縣政府決定:撤區改組。金牛區改為三個指導組(十四組、十五組、十六組)。十四組轄西畈、晏公、高河三個鄉,駐地西畈;十五組轄南城、堰口、勝橋、胡鋪四個鄉,駐地當鋪賀;十六組轄毛鋪、談橋、大橋、羅橋四個鄉,駐地談橋。
1957年4月,大冶縣委、縣政府決定:撤銷指導組,恢復金牛區。金牛區轄十四、十五、十六三個指導組的轄區,區公所設在金牛鎮。
1958年9月,縣委、縣政府決定撤金牛區,成立上遊人民公社,撤銷縣屬金牛鎮,劃歸上遊人民公社管轄,社址在金牛鎮。轄區為原金牛區加金牛鎮。同年十二月上遊人民公社改名為金牛人民公社,轄區未變,社址未變,下屬營有所調整,並將營改為管理區。金牛鎮為金牛管理區。
1959年12月,大冶縣製取銷,改屬黃石市。大冶縣金牛人民公社改為黃石市金牛人民公社。1961年春,黃石市委、市政府將金牛人民公社改為金牛區,金牛管理區改為區屬金牛鎮,其餘十一個管理區改為十一個小公社。
1962年6月,恢復大冶縣制,金牛又隸屬大冶縣。談橋、大橋、羅橋、毛鋪劃出,其餘七個小公社和金牛鎮組建成金牛區。區址仍設在金牛鎮。
1963年4月,大冶縣委、縣政府將靈鄉區的毛鋪、羅橋兩個小公社劃回金牛區管轄。此時金牛區轄九個小公社和金牛鎮。一直到1975年10月,金牛區轄九社一鎮未變。
文革中的1968年5月,成立了三結合的金牛區革命委員會。1970年8月,成立了金牛區委員會、區政府。
1975年10月,縣委、縣政府決定撤區並社,金牛區改為金牛人民公社。縣政府將原屬毛鋪人民公社劃出與銅礦區的汀橋人民公社合並成立毛鋪人民公社;劃出羅橋人民公社並入礦山區的靈鄉人民公社;劃出西畈、高河、晏公三個人民公社成立西畈人民公社。金牛人民公社黨委、政府將剩下的南城、堰口、勝橋、胡鋪四個小公社改編成二十八個大隊。撤銷金牛鎮。鎮屬橋東、橋西兩個居委會隸屬金牛人民公社。此時金牛人民公社隸二十八個大隊,兩個居委會。社址設在金牛鎮。
1976年11月,公社革委會改為管委會,轄區未變,社址未變。1977年管委會對轄區進行了改編,將原來的二十八個大隊改編成十八個大隊。此時金牛人民公社轄十八個大隊和橋東、橋西兩個居委會。
1980年4月,金牛人民公社社鎮分家。金牛鎮為縣轄鎮。金牛人民公社社址仍設在金牛鎮。
1984年3月成立金牛鄉至1984年11月鄉鎮合一。金牛鄉人民政府改名為金牛鎮人民政府。
1995年元月1日大冶撤縣建市,將大冶縣改為大冶市。金牛鎮更名為大冶市金牛鎮。
2001年3月高河鄉並入金牛鎮。

B. 大冶市金牛誠信中英文學校招生簡介

這里是網路的法律法規欄目不會發表大冶誠信中英文學校的招生簡章的因此 走錯地方提問了你說 對嗎因為招生簡章與法律法規差之千里因此這里也不會有人回答你的這種問題的,你說 對嗎?

C. 湖北省大冶市金牛鎮西畈村張應宗灣宗譜有誰知道,發源於哪裡

「看來

D. 黃石市大冶市金牛鎮有沒有飛科售後服務

現在的黃石市大冶市它的牛津牛鎮,我們還是有飛科售後服務的,並且還是能夠給我們帶來更多的。

E. 大冶市金牛鎮城鎮化建設有限公司怎麼樣

大冶市金牛鎮城鎮化建設有限公司是2013-06-05注冊成立的其他有限責任公司,注冊地址位於金牛鎮虯川大道。

大冶市金牛鎮城鎮化建設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420281070751299A,企業法人高志剛,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大冶市金牛鎮城鎮化建設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城鎮建設基礎設施項目、水利建設項目、新農村建設項目、基礎產業重點項目、旅遊項目、房地產項目、市政園林項目投資開發。(上述項目國家有專項規定的須持證經營)。

通過愛企查查看大冶市金牛鎮城鎮化建設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F. 湖北省大冶市金牛鎮有那幾個村

大冶市轄鎮。
1955年劃歸大冶縣時為金牛區,後改金牛公社。
1984年改為鄉,同年建鎮。位於市境西南部。面積91平方公里,人口4.7萬。
大(冶)金(牛)公路和鐵(山)賀(勝橋)公路在此交會,向西通賀勝橋,與107國道相接。歷為大冶鄂州、咸寧、武昌等市縣邊區的物資集散中心。
轄金畈、南城、官塘、彭畈、雷畈、童畈、風口、田輝、西山、吳偉、再左、堰口、金牛、董堖、新橋、胡勝、張橋、岩劉、龍山、賀橋、虯川、菜隊、夏灣、勝橋、屏峰、小堰、祝山、胡鐵、胡鋪、閻家莊、小泉、下邊、袁鋪33個村委會和橋東街、橋西、新街3個居委會。
經過最近一次改革,原金牛、高河合並,新的金牛鎮包括以下這些村:西街社區 東街社區 金畈村 南城村 鄂王城村 秦畈村 童畈村 雷畈村 晏公村 黃泥村 官閣村 金牛村 吳偉村 泉波村 堰口村 胡勝村 徐橋村 龍譚村 水碓村 勝橋村 祝鋪村 屏峰村 小泉村 小堰村 祝山村 胡鐵村 袁鋪村 下邊村 胡鋪村 沈畈村 西畈村 賀橋村 高河村 虯川村 林畈村

G. 湖北大冶市金牛鎮的經濟水平好不好那裡的人好不好

大冶市金牛鎮的經濟水平總體來說,在大冶所有鄉鎮中排名中等。在八九十年代,金牛鎮經濟水平發展很快,自古以來素有「小漢口」之稱,但由於到了21世紀,大冶經濟進一步蓬勃發展,距離大冶相近的鄉鎮都有很大的發展。而金牛距大冶市區有40km,且位於大冶、鄂州、咸寧、武漢的結合部,所以經濟跟不上

H. 大冶市金牛鎮背後柯村

大冶市金牛鎮背後柯村

I. 金牛鎮的介紹

金牛鎮是湖北省大冶市下轄鎮,地處黃石、大冶兩市西南邊陲。東依黃石、大冶、西通武漢江夏、南接咸寧,北鄰鄂州,大金、鐵賀兩條省道穿鎮而過,古來五縣通衢的區位優勢,鑄就了金牛悠久的商貿歷史,「小漢口」、「金金牛」的美譽聞名鄂東南。全鎮國土面積158.5平方公里,轄32個行政村、3個社區,總人口十萬餘人,其中鎮區常住人口達5萬人。素有「金金牛、小漢口」的美譽。

閱讀全文

與大冶市金牛鎮歷史文化展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