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楊橋鎮的歷史文化街
楊橋老街街區又稱楊橋歷史文化街,位於常州市武進區前黃鎮漕橋西北與運村版的西南部錫溧河附近,保護范權圍:東至丁家塘以東18米、朱家浜東岸線,南至張憲浜以南至少18米,西至觀音浜以西至少10米,北至牧齋院以北至少18米,保護區面積約4公頃。 楊橋老街街區是以古南楊橋周圍商業老街為核心,以楊橋浜(又名張憲浜)延伸展開的蘊藏豐富的明清建築遺存和遺跡、人文景觀、革命斗爭史內涵的歷史文化地區。該區域村落集中,人口稠密,有庄基村、前朱家塘、後朱家塘、堵家塘、丁家塘等10餘座自然村落。
境內有楊橋浜、朱家浜、堵家浜、觀音浜、新街浜等諸條河溪環繞,碧水清溪上架設有南楊橋、庄基橋、虹橋、太平橋(又稱謝橋)、東楊橋、新楊橋、新虹橋、新太平橋等形態各異,大小有別的古典和近現化橋梁。諸多屋宇臨水而建,構成一派枕河人家、小橋流水,具有江南水鄉兼具園林色彩、詩情畫意的自然景觀。
㈡ 涪城區的歷史沿革
因治地近鄰涪水(今涪江)得名。西漢高祖六年(前201)置涪縣。
晉永嘉元年(307年)改名涪城縣。
1913年以治地在綿山之陽,改為綿陽縣。
1976年將綿陽縣城關鎮和城郊、開元、園藝、五一公社劃出建立綿陽市(縣級)。
1978年撤銷綿陽縣,其政區並入綿陽市。1985年改綿陽市為地級綿陽市中區。
1993年撤市中區,在涪江以西建涪城區。1992年10月30日,撤銷綿陽市市中區,設立涪城區、遊仙區。涪城區轄城廂、城北、工區、南山、朝陽5個街道辦事處和石塘、豐谷、塘汛、永興、吳家、楊家、青義、城郊、金峰9個鄉鎮,區政府駐原綿陽市市中區政府駐地。
1997年,涪城區面積597.3平方千米,人口50.4萬,轄6街道7鎮5鄉:城廂街道、城北街道、工區街道、南山街道、朝陽街道、綿陽市開發區街道、吳家鎮、塘汛鎮、石塘鎮、豐谷鎮、楊家鎮、永興鎮、青義鎮、金峰鄉、城郊鄉、玉皇鄉、石洞鄉、河邊鄉。
2000年,涪城區轄6個街道、14個鎮、2個鄉。
2004年,涪城區轄9個街道(城廂、城北、工區、南山、朝陽、高新區、園藝、創業園、經開區城南)、14個鎮(石塘、豐谷、塘汛、永興、金峰、關帝、龍門、吳家、楊家、青義、河邊、新皂、磨家、玉皇)、2個鄉(城郊、石洞)。
㈢ 躍進路1958的歷史
解放初期,在經過三年國民經濟恢復期後,我國制定了發展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其間要新建156個國家級重點工程項目,有著2200多年歷史的古城綿陽有幸被選中,躍進路上長虹、九洲、華豐、涪江有線電廠相繼動工。
1958年,這里還是一片田地,因四家軍工企業要搬來綿陽才開始正式命名、動工修建,從「躍進路」這個名字就可以看出其時代的印記。而四家軍工都有一個軍事代號,直到現在居住在這里的人民,還是習慣性的在日常生活中以不同代號來稱呼幾家企業,比如305就是長虹,203是九洲,204是華豐,407是涪江有線電廠。
當時無人想到,就是這條從1958年開始建設,後來又因「中蘇矛盾」蘇聯專家全部撤離而差點修不成的街道,開啟了綿陽這半個世紀的工業發展之路。
那一年,城北出現了一條寬10米、長500多米的小街。正值大躍進的火紅年代,小街被命名為:「躍進路」。
1960年,前蘇聯撤走了全部專家,四家工廠的設計由這些工廠職工自行完成;1964年,為四家工廠服務的404醫院籌建,躍進路從此有了今天四家工廠、一家醫院一字排開的基本布局。
而馬路對面則是幾家工廠在1970年之後各自修建的家屬區,也涵蓋了負責職工「衣食住行」的必需場所。以長虹廠的小區為例,裡面除了所謂的「將軍樓」、「單身樓」等滿足不同人群的居住樓外,還有幼兒園、小學、燈光球場、理發店、肉食品供應點等等。
更有特色的是涪江有線電廠給職工們修建的「百號樓」。不過,現在已經沒有人還記得這個名字了,因這幾棟小樓都是用紅磚搭建並沒有粉飾外牆,還用紅磚拼出了「毛主席萬歲」、「大海航行靠舵手」等醒目的紅色標語,更多人把這幾棟直接叫「紅磚房」。
這幾棟紅磚房極具特色,其樓房牆壁立面直接緊鄰人行道,這樣的格局在中國城市裡並不多見,有人稱,這種場景以及格調的房子印象中在德國城市還可以看到。
70年代末,躍進路的四家工廠有職工萬餘人,而當時的綿陽還是一個小縣城。
上世紀80年代初,伴隨國家政策的調整,軍工產品需求大幅減少,躍進路期盼的計劃訂單總是姍姍來遲,於是四家企業開始自謀出路。
從後來看,發展最好的是長虹。因走上了生產電視機的道路,長虹在90年代中期發展至頂峰,成為中國的「彩電大王」,並因一句「以扛起民族工業為己任」的廣告語而形象大漲。
上個世紀90年代時,在這條有四家工廠的街道上,甚至整個綿陽市,長虹廠那件灰藍色的工作服都成了一種榮譽的象徵,若是穿著胸前背後印有「長虹」字樣的工作服走在街上,惹來的全都是羨慕的眼神。
進入21世紀後,長虹的表現平淡了下來,同時也將大多數現代化生產車間搬至開發區更大更新的廠區。而躍進路4號,作為長虹這個品牌誕生並走至輝煌的地方已經無法承擔更多更重要的任務了。
綿陽也逐漸從一個縣城發展為人口近500萬的四川第二大城市,隨著人口的增加和城市規模的擴大,躍進路所在位置也從過去的城郊變成了最靠近市中心的地區之一。
50多年過去了,長虹成為世界知名企業,九洲打造成了百億企業,華豐被長虹合並重組,而涪江有線電廠則完成破產清算。
㈣ 綿陽躍進路在哪個街道
要記住直接就是要記錄在和建南路東段那裡交界的
㈤ 綿陽躍進路43號到底拆不拆
綿陽躍進路43號拆還是不拆?其實肯定會有具體的通知和通告,其實不用太著急。
㈥ 綿陽歷史
綿陽歷史:
西漢高祖二年,綿陽置涪縣始。漢高祖六年建置廣漢郡。漢武帝元封五年,廣漢郡由乘鄉遷到梓潼縣,子嬰初始元年王莽篡漢建立新朝,改涪縣為統睦縣,寓統一和睦之意,故得名,屬就都郡。東漢光武帝建武十三年滅成家,復置涪縣,屬廣漢郡。
東漢安帝元初二年,益州刺史部和廣漢郡均遷至涪縣,三年後州、郡皆遷出市境。東漢末年,劉備據蜀,於建安二十二年分廣漢郡北部地區設梓潼郡,建興三年分廣漢郡東部地區設東廣漢郡。自此後,市境相沿各代均有州、郡、府等縣以上政區建置。
兩晉和南北朝三百餘年間,戰爭頻繁,政區建置變化較大。西魏改涪縣為巴中縣,置潼州,治巴中縣。隋代後,政區建置逐漸穩定。隋開皇元年,改巴中縣為巴西縣。開皇五年,改潼州為綿州。元廢巴西縣入綿州。清雍正五年綿州升為直隸州。
轄德陽、安、綿竹、梓潼、羅江共5縣。中華民國二年三月綿州裁撤,以綿州本州地域建置綿陽縣。中華民國二十四年川政統一,市境內有今綿陽市區成為四川省第十三行政督察區治地,民國三十七年領有綿陽、安縣、綿竹、德陽、梓潼、羅江、廣漢、什邡、金堂、彰明10縣。
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設綿陽專區,屬川西行署區。1952年綿陽專區屬四川省領導。1953年,廣漢、金堂、什邡3縣劃歸溫江專區。廣元專區所屬廣元、旺蒼、劍閣、江油、北川、平武、青川、昭化等8縣劃入綿陽專區轄15縣。
1958年,遂寧專區所屬遂寧、三台、蓬溪、鹽亭、潼南、射洪、中江等7縣劃入綿陽專區。撤銷彰明、江油2縣,合並設立江彰縣,綿陽專區轄21縣。1959年江彰縣改名江油縣。撤銷昭化、羅江2縣,昭化縣並入了廣元縣,羅江縣並入綿陽、德陽、安縣3縣。綿陽專區轄19縣。
1970年綿陽專區改稱綿陽地區,地區駐綿陽縣。1976年由綿陽縣析置綿陽市,屬綿陽地區領導。綿陽地區駐綿陽市。轄1市、19縣。1977年將潼南縣劃歸江津地區。綿陽地區轄1市、18縣。1979年撤銷綿陽縣,並入縣級綿陽市。綿陽地區轄1市、17縣。1983年8月,設立德陽市。
將綿陽地區的德陽、中江、綿竹3縣和成都市的廣漢、什邡2縣劃歸德陽市。 1985年,撤銷綿陽地區,綿陽市升為地級市,設立市中區,將原綿陽地區的江油等7縣劃歸綿陽市管轄。撤銷廣元縣,設立地級廣元市和市中區。將原綿陽地區的青川、旺蒼2縣劃歸廣元市管轄。
撤銷遂寧縣,設立地級遂寧市和市中區;將原綿陽地區的蓬溪、射洪2縣劃歸遂寧市管轄。1992年10月30日,撤銷綿陽市中區,以涪江中心主航道為界,分別設立了遊仙區與涪城區。2003年7月,撤銷北川縣,設立北川羌族自治縣。2016年3月20日,安縣撤縣設區並更名為安州區。
(6)綿陽躍進路歷史文化街擴展閱讀:
綿陽市地層跨揚子區和巴顏喀拉秦嶺區兩個一級區。其中包含四個分區,即四川盆地分區、龍門山分區、馬爾康分區、西秦嶺分區。
六個地層小區,即南充小區、廣元小區、龍門山北段小區、龍門山中段小區、金川小區、摩天嶺小區。
據現有資料可知,綿陽市地層中,寒武系中、上統、白堊繫上統及第三系地層普遍缺失,奧陶系僅有少量中統出露,其餘各時代地層均有發育和出露。
沉積總厚度達到33637米以上。地層分布規律是三疊系及其以下的地層出露於西北部山地龍門山褶皺帶中生侏羅、白堊系紅層廣布於市東南部丘陵區旋鈕構造帶
㈦ 綿陽躍進路屬於市中心嗎
你是不是想問屬於哪個街道辦事處?
那麼,答案就是躍進路北段屬於涪城區工區街道辦事處。
㈧ 四川綿陽躍進路九洲集團搬遷後'躍進路原廠區什麼時候開發啊'有沒什麼...
已經開發,九州1958,樓盤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