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紅軍在阿壩州的歷史
廣電數字電視節目里,如果沒有轉播這個節目,當然看不到了。 不奮苦而求速效,只落得少日浮誇,老來窘隘而已。橋
⑵ 阿壩州文化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地處青藏高原東南緣,橫斷山脈北端與川西北高山峽谷的結合部,位於四川省西北部,緊鄰成都平原。幅員8.42萬平方公里,轄馬爾康、金川、小金、阿壩、若爾蓋、紅原、壤塘、汶川、理縣、茂縣、松潘、九寨溝、黑水等13縣。2004年底總人口85萬,其中:藏族佔53.8%,羌族佔18.4%,回族佔3.2%,漢族佔24.5%,其他民族佔0.1%。是四川省第二大藏區和我國羌族的主要聚居區。
這里,山清水秀,草原遼闊,雪山聳列,江河縱橫,融氣勢磅礴、廣袤寬闊、俊秀幽深於一體。這里,地形地貌復雜、溝谷交錯、氣候多樣,構成獨特的地理環境。保留了世界上別的地方早已絕跡的動植物資源,如熊貓、珙桐等活化石;保留了在工業文明中難以找到的靜謐、古樸的壯麗自然景觀,如九寨溝、黃龍等世界自然遺產。阿壩州被世界旅遊專家譽為世界生態旅遊最佳目的地。當你拿起相機隨便按下快門,攝下的就是一張張精美的明信片。
千百年來,我國古代的氐羌諸部、鮮卑、吐蕃、漢、回等民族用辛勤的勞動和無窮的智慧共同開發了阿壩,他們在這里互相融合,共同進步,逐步構成這塊土地的主要民族:藏、羌、回、漢。他們在這里,留下了早已在民族融合中消失了的古老民風、獨特民情,當你走進藏寨、羌村,映入眼簾就是一幅幅燦爛的民族風情畫卷。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歷經的最艱苦、最危險的行軍在阿壩州,中共中央在這里召開了5次政治局會議,翻越了8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走過了人跡罕至的水草地,建立了少數民族最早的革命政權之一--格勒德沙共和國中央革命政府,創造了驚天動地的人間奇跡。阿壩州的各族人民用氂牛和青稞支援紅軍北上抗日,不少藏、羌青年跟著紅軍告別家鄉,參加了革命。紅軍在阿壩州轉戰停留16個月,有9 個縣114個鄉鎮被命名為革命老根據地。
1952年阿壩州全境獲得解放,年底建州。到2003年,已經走過了整整50年的歷程。沐浴黨的陽光雨露,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自治州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繼上世紀50年代各族人民踴躍投身民主改革、禁煙禁毒、發展生產,實現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區域自治,完成了史稱"一步跨千年"的從封建農奴制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偉大跨越之後,30餘年森林工業的發展,大力支援了國家建設。改革開放20餘年來,阿壩州正如毛澤東同志在《長征》中所預言的那樣「三軍過後盡開顏」,特別是黨的十五大以來,阿壩州抓住中央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機遇,迎難而上,一曲曲華彩樂章在新世紀奏響。
昔日,牧民逐水草而居,農民刀耕火種,今日,全州牧區實現了"人草畜"三配套,一座座現代氣息的牧民新村拔地而起,一車車反季節蔬菜源源不斷地送往發達的都市。
昔日,僅有羊腸小道和茶馬古道與內地相通,今日,國道、省道縱貫全州,通車里程6000餘公里,黑色路面1000多公里,實現了油路到縣,藏、羌人民嚮往的「神鷹」已經在九寨黃龍機場降落,阿壩離北京更近了,阿壩離世界更近了。現代通信更是日新月異,互聯網和高速寬頻網路走進藏寨羌村,現代化的外部世界--「香巴拉並不遙遠」。
昔日,松脂照明是奢華,今日,全州水能開發189 萬千瓦,明亮的電燈照亮了草原、照亮了溝谷,實現了送電到鄉、廣播電視到村,成為川電東送的重要基地。
昔日,阿壩美景深鎖閨閣無人曉,今日,九寨風光、阿壩風情遐邇聞名,旅遊業已經成為阿壩州的第一大支柱產業,省委、省政府正舉全省之力打造大九寨國際旅遊區,阿壩州已經成為四川國際旅遊的大通道。
昔日,能識一些藏文的只有少數喇嘛、扎巴,今日,凡是有村寨的地方都可以聽到朗朗的讀書聲,凡是有五星紅旗迎風飄揚的地方,那裡一定是我們可愛的學校;昔日,鴉片毒害著各民族的身心,今日,自治州建立起了完整的民族醫療衛生體系和網路,醫療條件大為改善。
阿壩州抓住中央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五年來經濟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全州生產總值保持了兩位數增長,2004年GDP 達到62.7億元,比2000年增長了62.4%。五年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00多億元,2004年完成65.3億元,是2000年17.68 億元的3.76倍。2004年實現一般財政預算收入4.24 億元,比2000年增長97.9%。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1634元,比五年前增長46%,五年來,29.9 萬貧困農牧民實現了低層次越溫脫貧。近三年來,GDP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和財政收入等指標的增幅從多年來的四川省末位躍升至前茅,創造了建州以來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紀錄。旅遊業由一般產業躍升為阿壩州的主導產業,以水電為主導的工業開發在全州經濟中的支柱地位已經確立。大力發展了民營經濟,引進了一批有實力的民營和外資企業,所有制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三次產業結構的比重由2000年的30:35:35調整到了2004年的21.5:41.9:36.6,產業結構日趨合理,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
2003年7 月,四川省委書記張學忠來阿壩州調研時,提出把阿壩州建成全國藏區第一州。建設全國藏區第一州是省委、省政府對阿壩州寄予的殷切希望,也是阿壩州加快發展難得的機遇。目標宏偉,振奮人心,激勵鬥志。中共阿壩州委、阿壩州人民政府集中全州人民的智慧,廣泛徵求省、州領導和專家的意見,在2004年初召開的阿壩州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通過了《阿壩州建設全國藏區第一州的總體方案》。總的目標是:2004年至2007年,全州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8%,到2007年,全州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00億元,建成最大的國際旅遊精品區,最大的氂牛產品加工區,最優的水電工業經濟區和最優的特色農產品加工區。通過幾年的艱苦奮斗,使阿壩州的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新的進展,為四川基本建成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屏障做出貢獻,自我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特色經濟優勢突出,社會事業取得顯著成就,各民族受教育的程度顯著提高,社會保持長治久安,貧困人口整體解決溫飽,多數城鄉居民過上較寬裕的小康生活。
--立足富集旅遊資源優勢,以九寨、黃龍、大熊貓三大精品為載體,以達古冰川、紅石公園、大唐松州、藏羌民族文化走廊及紅軍文化旅遊開發等新項目為重點,整合旅遊資源,推進旅遊資源資本化,加速旅遊經濟發展,把大九寨國際旅遊區建設成為四川國際旅遊的大通道,提升卧龍-四姑娘山九寨西環線的品位,以九寨黃龍機場為平台,大力開拓入境游市場,建成最大的國際旅遊精品區。
--立足氂牛資源優勢,以阿壩青藏高原氂牛經濟園區為依託,建設紅原、若爾蓋、阿壩、壤塘、松潘核心示範區,帶動全州畜牧業經濟的發展,輻射周邊地區和整個青藏高原區,建成9個科技示範園和3個畜產品商品生產基地,打造世界氂牛經濟加工園,建成最大的氂牛產品加工區。
--立足水電資源優勢,以水電工業為龍頭,建設能源經濟區,帶動工業經濟的發展,實現水電強州。4年內,完成投資240億元,投產項目新增裝機320萬KW,在建項目裝機366萬KW,2007年總裝機達到550萬KW,配套建設環保型高載能工業園區,建成最優的水電工業經濟區。
--立足生態資源優勢,充分利用光熱等自然條件,發展綠色經濟,不斷增加農牧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的協調發展,實現綠色立州。4 年內,投資48億元,用於綠色優質蔬菜、特色水果、中葯材人工撫育、青稞、豆薯等基地建設與特色林木經濟建設,大力促進農區畜牧業發展,不斷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改善農業生態條件。到2007年,力爭建成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100 萬畝以上,把阿壩州建設成為最優的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區。
目標就是方向,目標就是命令,目標就是責任。阿壩州各族人民正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按照中央關於到21世紀中葉把西部建成一個經濟繁榮、社會進步、生活安定、民族團結、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的新西部的戰略目標,大力發展生態農牧業、生態旅遊和生態能源,深化改革,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努力提高各族人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推動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全州各級幹部自覺地肩負起了建設全國藏區第一州的神聖責任,用這個宏偉目標來統一思想、凝聚力量、統攬各項工作,堅定不移地為實現這個宏偉目標而努力。
回顧過去,滄桑巨變,輝煌成就。展望未來,我們信心百倍,壯志豪情,美麗富饒的新阿壩正朝著全國藏區第一州的宏偉目標跨越式前進。
⑶ 阿壩州是紅軍長征途中駐留時間最長的地區共歷時幾個月
今生今世酒混合後放油燒開即
⑷ 《中國共產黨阿壩州歷史》目錄
據了解,《中國共產黨阿壩歷史》共計20餘萬字,分為10章、38小結,詳細記載了自1953年阿壩地區和平解放至2011年間,中國共產黨在阿壩縣的發展歷程和領導人民開展的各項革命活動。如此大跨度、系統全面介紹中共地方黨組織的史書,在州內草地縣黨史研究領域還是第一部。
據了解,編寫期間該縣組織人員先後分別到重慶、西安、北京、成都等地區走訪所涉親歷者、見證者300餘人;到省委統戰部、省委黨史研究室、省公安廳、省檔案館、州委組織部、州檔案館等相關部門征訪查實有關「208」情報站、「三省邊境工作團」、「中央衛生工作隊」、「少數民族參觀團」、「少數民族訪問(慰問)團」等地徵集到文字資料、口碑筆錄百餘萬字、實物資料20餘件、圖片資料1000餘幅、刻錄采訪音像資料30餘套。對參與編纂的40餘個縣級機關、省州屬部門和鄉鎮進行業務指導20餘次,在成都、阿壩地區先後召開審稿會議4次,邀請30餘位老同志對初稿提出修改指導意見。
該黨史資料內容豐富,數據准確,為後人了解阿壩縣歷史,宣傳今日阿壩,共創阿壩美好明天提供了真實可靠的資料。該黨史的問世,填補了阿壩縣黨史工作空白。
據悉,該書將於國慶前由中共黨史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為建州60周年獻上一份厚禮。
⑸ 阿壩州新型城鎮化發展之路的探索
建議參考雲南山地城鎮化經驗
立足省情——
努力實現土地高效利用和城鎮化科學發展
雲南的特殊省情決定,必須統籌好保障科學發展與保護耕地紅線的關系。一方面,堅持保障雲南科學發展,通過轉變土地利用方式,使城鎮化成為未來一段時期全省加快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和重要抓手;一方面,堅持保護耕地紅線,通過轉變城鎮化方式,使有限的土地資源順利承載起雲南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基於這樣一個認識,我認為,推動雲南城鎮化科學發展,應牢牢把握好「守住紅線、統籌城鄉、城鎮上山、農民進城」四個方面的重點。
守住紅線,就是要堅守基本農田保護這根紅線。中央下達雲南省的目標任務是:到2015年,全省耕地保有量保持在9015萬畝以上,基本農田面積保持在7431萬畝以上;到2020年,全省耕地保有量保持在8970萬畝以上,基本農田面積始終保持在7431萬畝以上。這是中央給雲南省劃定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面積的兩根紅線,是確保全省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根本保證。這兩根紅線必須堅決守住,不可觸碰,更不可跨越。
守住紅線的中心工作,就是要保護好壩區的良田。進一步落實基本農田保護責任制,強化壩區耕地保護,做好四個方面的重要工作:一是調整完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將原來已調整到山上的基本農田重新調回壩區來。二是原則上將壩區80%以上的現有優質耕地和山區連片面積較大的優質耕地劃為永久基本農田,實行特殊保護。三是建立基本農田保護的重點區、集中區,健全永久基本農田相關圖表冊、基本農田資料庫,設立統一標識牌並落實到地塊。四是轉變城鎮發展思路,對城鎮人均建設用地標准實行分別控制、分類管理,避免對良田好地的過度侵蝕。
統籌城鄉,就是要消除城鄉二元結構。城鄉一體化不是「城鄉一樣化」,城鎮化不是簡單地「化掉農村」,而是要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使城鄉居民共享現代文明成果。統籌城鄉發展,要求我們把城市與農村、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作為一個整體,在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中統籌謀劃,實現城鄉經濟社會的共同發展、共同繁榮。
我們要堅持推進城鄉規劃、產業發展、市場建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管理體制的一體化,尤其要努力推動公共財政向農村傾斜,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社會事業向農村延伸,全面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
根據雲南特點,我們還應把農業產業化作為工農銜接、城鄉對接的有效形式,結合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中低產田地改造、山區綜合開發等重大舉措,重點培育特色突出、優勢明顯的產業,努力構建互補互惠的城鄉產業格局。同時,要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水、電、路、氣、房」為重點對鄉村進行改造提升,統籌推進城鄉之間公共設施連接,推動農村民居配套化、管理社區化,讓農村面貌「亮起來」、交通「快起來」、居住「寬起來」。
統籌城鄉,就是要求我們全面增強中小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雲南山多壩少,大中城市的輻射帶動力明顯弱於平原地區。因此,雲南的城鎮化應高度重視和突出中小城市的建設,以彌補因地理分割導致雲南城市輻射范圍有限的不足。建設中小城市,我們要注意處理好以下四個關系——
一是在發展中心城市的同時,把發展中小城鎮作為雲南的特點和亮點。二是科學確定各類城市的規模和發展定位,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比例協調、布局合理的城鎮體系。三是緊密結合各地優秀的文化傳統,鑄就城市的文化靈魂。充分藉助雲南已形成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街區,以及保存的大量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優秀歷史建築,努力營造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與現代城市文明交融共生的城市文化。四是充分依託各地特有的資源稟賦,在城市的空間形態、經濟形態等方面形成自己的典型特徵,彰顯出有別於其他地區的差異化、個性化特色,進而形成強勁的內在發展活力和競爭力。
城鎮上山,就是要建設山地城鎮。建設山地城鎮,並不是到陡峭的高山上去建城市,而是改變現在城市擴張過程中非要集中連片攤大餅佔有良田的思路,堅持因地制宜,選擇向山坡、丘陵等方向發展,通過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將城區連接起來,實現組團發展。
從世界城市發展的情況來看,山地城鎮以立體化的生態美景、對耕地的有效保護、與自然的有機和諧等優勢,能較好地實現城鎮與自然的融合,正逐漸成為當代城鎮發展的潮流。
雲南的壩子周邊荒山荒坡很多,潛力很大,且多為丘陵,地質條件、生態環境、景觀效果都比較優越。顯然,城鎮上山符合雲南實際的城鎮發展方式。因此,我們應推動工業項目、城鎮建設盡量向山坡、丘陵發展,多利用荒山荒坡搞建設,少佔或不佔優質農田,努力實現「城鎮朝著山坡建、良田留給子孫耕」的目標。
建設山地城鎮,關鍵要建得起、建得好、建得美,讓人民群眾滿意。圍繞山地城鎮建設,堅持做到「四個注重」。一是注重做好規劃布局調整。規劃具有戰略性、前瞻性、導向性作用。城鎮發展關鍵取決於規劃思路的確立,思路一調整,很多困難都可以迎刃而解。二是注重加強政策引導。山地城鎮的建設成本肯定要大一些,要通過差別化政策引導城鎮向山地發展。三是注重山地城鎮的安全性能和人居環境。充分利用自然山勢、水系,形成高效的城市道路、供排水系統等基礎設施,避免大開大挖。四是注重依託自然地形做好「山」的文章。依山就勢,藉助自然環境、景觀特色,建設與自然面貌有機結合的城市環境,形成獨特的城鎮風貌。同時,做好城鎮的綠化工作,動員和鼓勵城鎮居民綠化美化城鎮環境。
農民進城,就是要逐步把農村人口轉變為城鎮居民。雲南人口過度分散,大量農民廣布在近1.3萬個行政村和13萬個自然村,我們應逐步將分散的農村人口向城市、向宜居地集中,加快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近年來的實踐證明,富裕農民、發展農村的一個有效途徑在於減少農民,讓農民進城。
推進城鎮化,讓農民進城,必須始終把農民利益放在首位。由於相關配套政策措施不到位,目前雲南省農民進城落戶的積極性還不高。比如,農民工中普遍存在「前瞻有愁」、「後顧有憂」的情況,「前瞻有愁」主要是擔心進城租房購房等居住成本高,不能享受與城裡人同等的就業、教育、社會保障等福利;「後顧有憂」主要是擔心進城後,失去原有在農村的耕地、宅基地、林地、計劃生育等權益,進城落戶有風險。因此,解決進城農民工的「憂」與「愁」,已經成為推動農民向市民轉化的關鍵。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採取有效措施,積極穩妥地引導、幫助農民進城發展。
農民轉變為城鎮居民,不僅僅是個戶籍問題,還涉及到其他各方面的問題,特別是與政策扶持、社會保障、城鎮經濟發展等密切相關。雲南的農民進城,將是一個比較長的過程,針對農民進城存在的憂慮,我們考慮為農民在城鎮和農村發展都留下餘地,給進城農民一定的過渡期和適應期,使他們在身份從農民轉變為市民的時候,有一個過渡的時間,在這期間既享受農民的身份待遇,又享受市民的身份待遇,使農民「退可回農村,進可入城鎮」。
達到讓農民真正進得來、住得下、留得住、過得好這一目的,不僅需要我們創新農民進城的政策體系,也需要我們充分考慮城鎮化擴張的土地利用方式轉變問題,利用山地城鎮這樣的思路和模式,減輕由於農民進城而加速城鎮化進程所帶來的用地壓力。
統籌協調——
推動保護壩區農田、建設山地城鎮工作不斷取得實效
做好保護壩區農田、建設山地城鎮的工作,關繫到雲南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關繫到雲南糧食安全和民生大計,也是對我們領導科學發展能力的重大考驗。從前段時間調研的情況來看,雖然全省上下對做好保護壩區農田、建設山地城鎮的認識高度統一,但也反映出一些具體工作需要進一步加強和深化。
一是必須加強領導,狠抓落實。要把保護壩區農田、建設山地城鎮工作擺上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黨政一把手掛帥,切實加強領導,健全領導機制、決策機制和工作機制,大膽實踐、有序推進,及時研究解決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努力探索符合各州市縣自身實際的農田保護和城鎮化路子。領導機構和各級各部門要充分發揮組織協調作用,各司其職、協調配合,把推進農田保護和山地城鎮建設的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二是必須完善政策,建立激勵約束機制。要建立健全與保護壩區農田、建設山地城鎮相適應的規劃引導調控、激勵約束、耕地補償、農民土地權益保障、土地資源儲備和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等機制。積極探索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路子,通過有限的財政資金引導,廣開城鎮建設資金籌措渠道,為保護壩區農田、建設山地城鎮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
三是必須求真務實,始終維護群眾利益。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尊重客觀規律,既積極主動、又量力而行,既要有大思路、大舉措,又要科學規劃、扎實組織實施,防止急於求成、一哄而上,防止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在引導農民進城的過程中,必須堅持以農民自願為前提,不得強迫農民,最大限度地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
四是必須深入宣傳,家喻戶曉。保護壩區良田、建設山地城鎮的決策,涉及雲嶺大地的每家每戶、每片土地。為了使正確的決策得到應有的正效應,對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我們必須進行最充分最廣泛最深入地宣傳動員,讓所有幹部群眾共知情,讓所有幹部理解和支持。贏得了最廣大人民群眾支持的決策,必將會圓滿實現。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們期望,雲南的子子孫孫永遠生活在天地人和諧環境中。這是我們的期望,更是我們努力工作的方向!
⑹ 阿壩州歷史資料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簡稱阿壩州,是四川省的一個自治州,以少數民族為主要人口,位於四川省西北部,與青海省、甘肅省交界。全自治州以高海拔山區為主,其北部傳統上屬於安多地區,西部金川縣、小金縣傳統上屬於康區。
幅員面積83,426平方公里,轄1市12縣(馬爾康市、九寨溝縣、小金縣、阿壩縣、若爾蓋縣、紅原縣、壤塘縣、汶川縣、理縣、茂縣、松潘縣、金川縣、黑水縣),行政中心駐地馬爾康市。阿壩州是四川省第二大藏區和中國羌族的主要聚居區。
阿壩州有九寨溝、黃龍等世界自然遺產。阿壩州被世界旅遊專家譽為世界生態旅遊最佳目的地。2012年入選「2012年度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戰國時,公元前316年秦置湔氐道(今松潘),阿壩州始有建制。
西漢置汶山郡。晉、隋襲舊制有所拓展。唐代建置時有興廢,演變頻繁。宋置茂州通化郡、威州維川郡。
元為土司制度之始,明置於茂州、威州、松潘衛,分轄各土司及千戶所。
清設茂州、理番廳、松潘廳、懋功廳。民國之初改廳州為縣,繼後設松理懋茂汶屯殖督辦公署,後改為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區,轄松潘、茂縣、汶川、理縣、懋功(今小金)、靖化(今金川)6縣及草地65部、20個土司、11個屯守備。
1952年茂縣專區屬四川省領導。
1953年1月1日撤銷茂縣專區,改設四川省藏族自治區。原懋功縣改稱小金縣(駐美興鎮);原靖化縣改稱大金縣;由松潘縣部分地區設置南坪縣(駐南坪);理縣駐地遷雜谷腦。原阿壩地區改設阿壩縣(駐中阿壩);原黑水地區改設蘆花縣(駐蘆花);原若爾蓋地區改設若爾蓋縣(駐納摩
走進阿壩(2張)
寺);大金縣的綽斯甲地區建立縣級行政委員會(駐舟山)。將卓克基、松崗、黨壩、梭磨四土司分別建立相當於區的政權機構,並在四土的中心地區馬爾康暫設相當於縣級的行政機構--四川省藏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事處。四川省藏族自治區轄10縣、1縣級行政委員會、1縣級辦事處。
1954年蘆花縣改名黑水縣,若爾蓋縣由納摩寺遷駐達扎寺。
1955年四川省藏族自治區改設阿壩藏族自治州,自治州人民委員會駐刷經寺。
1956年原四川省藏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事處(四土)改設為馬爾康縣。綽斯甲行政委員會改為綽斯甲縣,駐地遷觀音橋。阿壩藏族自治州轄12縣。
1958年阿壩藏族自治州駐地由刷經寺遷馬爾康縣城。由壤塘行政委員會設立壤塘縣(駐南木達)。撤銷茂縣、汶川2縣。同年7月7日由原茂縣、汶川2縣全部轄區和理縣部分地區合並設立茂汶羌族自治縣(駐威州鎮)。理縣遷駐刷經寺。阿壩藏族自治州轄11縣、1自治縣。
1959年壤塘縣遷駐壤塘;理縣遷駐哈拉瑪。
1960年撤銷理縣,以原理縣和阿壩縣的部分地區設立紅原縣(駐哈拉瑪);原理縣的其餘地區並入茂汶羌族自治縣和馬爾康縣。撤銷南坪縣,並入松潘縣。大金縣改名為金川縣。撤銷綽斯甲縣,並入金川、壤塘2縣。阿壩藏族自治州轄9縣、1自治縣。
1963年恢復南坪(駐南坪)、汶川(駐威州鎮)、理縣(駐雜谷腦)3縣;茂汶羌族自治縣由威州鎮遷駐鳳儀鎮。阿壩藏族自治州轄12縣、1自治縣。
1987年,阿壩藏族自治州更名為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2]
2015年10月四川省阿壩州馬爾康縣撤縣建市獲國務院通過。[3]
⑺ 甘孜州,阿壩州的故事
甘孜藏族自治州(簡稱甘孜州)位於四川省西部,康藏高原東南。總面積.3萬平方公里,是一個一藏族為主體民族的地級行政區。全州轄康定1個縣級市,瀘定、丹巴等17個縣,325個鄉(鎮),2679個行政村。
州府駐康定市,是全州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因一曲《康定情歌》而名揚海內外,被譽為情歌的故鄉。
甘孜州境內有豐富的水力資源和地熱資源;有熊貓、小熊貓、金絲猴、白唇鹿等野生動物;有天麻、蟲草、貝母、當歸、黃芪等名貴中葯材。有金、銀、銅、鐵、鉬、鋰、大理石、花崗岩等礦產資源。
甘孜州康定、雅江、道孚三縣(市)交界處的甲基卡鋰輝石礦區,已探明資源儲量達188.77萬噸,甘孜將打造「中國鋰都」。
相關專業機構分析評估,甲基卡鋰輝石資源前景有望突破300萬噸,康定、雅江、道孚交界的35.96平方公里鋰輝石礦區已上升為國家級整裝勘查區。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簡稱阿壩州,是四川省的一個自治州,以少數民族為主要人口,位於四川省西北部,與青海省、甘肅省交界。全自治州以高海拔山區為主,其北部傳統上屬於安多地區,西部金川縣、小金縣傳統上屬於康區。
幅員面積83,426平方公里,轄1市12縣(馬爾康市、九寨溝縣、小金縣、阿壩縣、若爾蓋縣、紅原縣、壤塘縣、汶川縣、理縣、茂縣、松潘縣、金川縣、黑水縣),行政中心駐地馬爾康市。阿壩州是四川省第二大藏區和中國羌族的主要聚居區。
阿壩州有九寨溝、黃龍等世界自然遺產。阿壩州被世界旅遊專家譽為世界生態旅遊最佳目的地。2012年入選「2012年度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⑻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歷史沿革
戰國時,公元前316年秦置湔氐道(今松潘),阿壩州始有建制。
西漢置汶山郡。晉、隋襲舊制有所拓展。唐代建置時有興廢,演變頻繁。宋置茂州通化郡、威州維川郡。
元為土司制度之始,明置於茂州、威州、松潘衛,分轄各土司及千戶所。
清設茂州、理番廳、松潘廳、懋功廳。民國之初改廳州為縣,繼後設松理懋茂汶屯殖督辦公署,後改為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區,轄松潘、茂縣、汶川、理縣、懋功(今小金)、靖化(今金川)6縣及草地65部、20個土司、11個屯守備。
1952年茂縣專區屬四川省領導。
1953年1月1日撤銷茂縣專區,改設四川省藏族自治區。原懋功縣改稱小金縣(駐美興鎮);原靖化縣改稱大金縣;由松潘縣部分地區設置南坪縣(駐南坪);理縣駐地遷雜谷腦。原阿壩地區改設阿壩縣(駐中阿壩);原黑水地區改設蘆花縣(駐蘆花);原若爾蓋地區改設若爾蓋縣(駐納摩寺);大金縣的綽斯甲地區建立縣級行政委員會(駐舟山)。將卓克基、松崗、黨壩、梭磨四土司分別建立相當於區的政權機構,並在四土的中心地區馬爾康暫設相當於縣級的行政機構--四川省藏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事處。四川省藏族自治區轄10縣、1縣級行政委員會、1縣級辦事處。
1954年蘆花縣改名黑水縣,若爾蓋縣由納摩寺遷駐達扎寺。
1955年四川省藏族自治區改設阿壩藏族自治州,自治州人民委員會駐刷經寺。
1956年原四川省藏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事處(四土)改設為馬爾康縣。綽斯甲行政委員會改為綽斯甲縣,駐地遷觀音橋。阿壩藏族自治州轄12縣。
1958年阿壩藏族自治州駐地由刷經寺遷馬爾康縣城。由壤塘行政委員會設立壤塘縣(駐南木達)。撤銷茂縣、汶川2縣。同年7月7日由原茂縣、汶川2縣全部轄區和理縣部分地區合並設立茂汶羌族自治縣(駐威州鎮)。理縣遷駐刷經寺。阿壩藏族自治州轄11縣、1自治縣。
1959年壤塘縣遷駐壤塘;理縣遷駐哈拉瑪。
1960年撤銷理縣,以原理縣和阿壩縣的部分地區設立紅原縣(駐哈拉瑪);原理縣的其餘地區並入茂汶羌族自治縣和馬爾康縣。撤銷南坪縣,並入松潘縣。大金縣改名為金川縣。撤銷綽斯甲縣,並入金川、壤塘2縣。阿壩藏族自治州轄9縣、1自治縣。
1963年恢復南坪(駐南坪)、汶川(駐威州鎮)、理縣(駐雜谷腦)3縣;茂汶羌族自治縣由威州鎮遷駐鳳儀鎮。阿壩藏族自治州轄12縣、1自治縣。
1987年,阿壩藏族自治州更名為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
2015年10月四川省阿壩州馬爾康縣撤縣建市獲國務院通過。
⑼ 關於阿壩州知歷史,明事理 愛家鄉
我的家鄉一年四季風景優美,是個可愛的地方。
春天,桃花笑紅了臉,柳樹發芽內了,小河叮叮咚咚地流淌容著,好像一首優美的樂曲。公園里迎春花、月季花……正和我們招手呢!
夏天,火辣辣的太陽照射在大樹上。大樹密密層層的枝葉為人們遮住了太陽,好像一把綠色的大傘。池塘里美麗的荷花爭奇斗艷有紅的、白的、紫紅的,美麗極了!
秋天,樹葉在林間飛舞,地上好像鋪上了一層層金子。火紅的楓葉遠遠望去,好像一團火焰。果園里有蘋果樹、葡萄樹、石榴樹……蘋果好像一個個小燈籠掛在枝頭。葡萄像一顆顆珍珠,亮晶晶的。石榴笑得合不攏嘴。
冬天,地上鋪滿了厚厚的積雪,白茫茫的一片。雪花在空中飄來飄去,好像一隻只蝴蝶在跳舞。小河結冰了。積雪蓋在樹枝上,好像給大樹披上了銀裝。
這就是我家鄉的四季,我愛我的家鄉!
⑽ 阿壩縣的歷史都是有什麼歷史啊
阿壩縣是宗教旅遊勝地,有著名的藏族寺廟郎依寺和格爾登寺景觀。境內丘頂平緩之汪山與谷地交頒,溪流縱橫。有藏區著名的蓮寶葉則神山聖湖野生動物保護區風景區,神奇神秘的藏傳佛教寺廟文化、安多藏區民俗風情旅遊景區,以及曼扎塘大草原黑頸鶴高原濕地生態保護區和柯河茸安高山峽谷生態風景區。阿壩縣是青海省西寧市通往成都的主要通道,也是甘肅省臨近各縣與四川、成都等地的主要通道,東接九寨黃龍大劃原景區,北接青海塔爾寺、甘肅拉卜楞寺和安多藏族風情區,構成了川甘青三省結合部大三角精品旅遊景阿壩地區歷史悠久,遠古時代,即有人類生息。唐初在劍南道設羈鷹州168個,阿壩屬權州都督府所轄。唐太宗貞觀十二年(638年)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率大軍征松州迎娶文成公主,佔領松州以西地區後,曾從吐蕃腹地阿里一帶移民駐軍於此,居住繁衍,游牧耕作。《安多政教史》載:「吐善以武力攆走唐軍後;(藏族)百姓次第定居下來,所以阿壩當有古代守邊的吐警士卒血統,宗喀巴時代也有藏族部落(來阿壩)安家」。「多麥南北人民好多都是吐蕃法王派來駐防唐蕃邊境的部隊之後裔」。元朝創設土官制,世襲其職。明太祖洪武初年屬潘州衛,明成祖永樂年間,上中下阿壩屬松潘衛所轄,稱為三阿壩。清康熙年間,阿壩亦納入松潘廳建制。雍正元年(1723年)授甲爾多、麥桑、安羌官寨為土千戶;麻休、恰窩、阿爾根、學玉貢、浪洛為土百戶,受松潘廳漳臘營管轄。民國時屬松潘縣管轄並形成11個大部落、37個小部落,逐步稱為阿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