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主要階段
共經歷了四個階段:
1、中國的教育技術最早主要是音頻和視頻技術,及其它技術手段在教育中的發展和應用,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電化教育手段。以廣播電視和衛星為主體的遠程教育形式,促使了教學的組織、學習方式和教學方法的一些變革。
80年代中後期,計算機網路技術和通信技術的不斷成熟和進步,帶來了信息傳播技術的迅猛發展,同時也使教育技術乃至教育方式產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2、中國繼國家教育部頒發了《關於加強高等學校教育技術工作的意見》之後,1999年6月13日發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則為教育信息化和教學手段現代化的發展提出了更為明確的任務:大力提高教育技術手段的現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
3、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印發了《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准(試行)》,這是中國頒布的第一個有關中小學教師的專業能力標准。該標准對教育技術作出了如下的定義:運用各種理論及技術,通過對教與學過程及相關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實現教育教學優化的理論與實踐。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8年4月13日發布《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教育信息化由1.0升級為2.0,要實現從專用資源向大資源轉變;從提升學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向提升信息技術素養轉變;從應用融合發展,向創新融合發展轉變。這對新時代的教育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智能化時代,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迅猛發展,將深刻改變人才需求和教育形態。
教育技術的特徵:
教育技術不是一般的某種教學方法的應用,它包含了三種概念(學習者為中心、依靠資源、運用系統方法)綜合應用於教育、教學的理論與實踐。
教育技術重視分析、研究學習者的特點(諸如行為水平、能力、知識基礎、年齡特徵等),因為學習者的情況對於選擇目標、確定步調、確定評價性質等許多教育決策都產生直接影響。在教育技術中,解決問題的表現形式是依靠開發使用學習資源與促進個別化學習來提高人的學習質量。
教育技術重視所有學習資源或稱為人類的學習媒體的開發、應用、管理,設計和學習者的學習經驗,強調用科學的系統方法來分析和整合「教、學」過程。例如,利用系統方法對教學活動進行設計,經過需求分析、內容分析、學習者分析,制訂出可以操作的逐次遞進的學習目標;
並根據這些學習目標選擇適當的策略(過程、方式、媒體),以形成一個完整的教與學的設計方案,並在方案的試行中,進行評價總結,依據需要作必要的調整和修改。這樣的系統過程為實現優化教學活動(或學習經驗)提供了途徑。
B. 教育技術定義演變
從94到05定義你看一下區別就知道了!但是有專家說這定義越來越含糊不清啊
C. 教育技術的概念是如何演變發展的
一般認為直觀教學是教育技術的先聲,並把美國20世紀初期興起的「視覺版教學」運動作為教權育技術專題研究的開端,並由此掀開了教育技術迅速發展的序幕。
美國教育技術產生最早,發展脈絡清晰完整,在世界上影響也最大,其他國家如日本、英國、加拿大等國均以美國的教育技術理論模式為借鑒,因此美國可作為研究教育技術發展歷史的典型代表。美國教育技術的形成與發展可從三個主要方面追溯:一是視聽教學運動推動了各類學習資源在教學中的應用;二是個別化教學促進了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個性化教學的形成;三是教學系統方法的發展促進了教育技術理論核心——教學設計學科的誕生。這三個方面發展的起源不同,但都與「視覺教學——視聽教學——視聽傳播——教育技術」這一發展軌跡相關,在這期間,媒體教學技術、個別化教學技術、教學系統方法逐步融合為一體。到了20世紀70年代,美國的教育技術已逐漸成為一個系統而完整的領域和學科。其演變過程如圖所示。
早期的各個化教學:
D. 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經歷哪幾個主要階段
初始階段(17世紀-19世紀末)——直觀技術與哲學認識論(感覺論)
在理論上直觀技術是以哲學認識論(感覺論)為基礎的。英國唯物主義
哲學家
培根曾說過,感覺是一切知識的源泉。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
——哲學手稿》中說:「人同世界的任何一種屬人的關系——視覺、聽覺、
嗅覺、味覺、觸覺、思維、直觀、感覺、願望、活動、愛——總之,他的個
體的一切官能,是通過自己的對象性的關系,亦即通過自己同對象的關系,
而對對象的佔有。」從17世紀開始逐漸形成的,以班級教學為認識形式、
以書本、粉筆、黑板、圖片、模型及口語為媒體的直觀技術是較為簡單和
原始的教育技術。
發展階段(19世紀末-20世紀60年代)——媒體技術興起與教育心理學理論
國外有人把這個階段的教育技術稱之為「教育中的技術」(Technology
in
Ecation)。這一階段以視覺教育或聽覺教育為特徵。在理論上也脫離了哲學
母體,不再僅是從認識論出發來描述了,而是開展了廣泛的、有多個代表人物
和流派理論探討。然而各種理論又都屬於教育心理學的范疇,沒有形成教育技
術學的理論體系。視聽教學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愛德加·戴爾。他在其《視
聽教學法之理論》(1946年)一書中提出了「經驗之塔」理論。戴爾認為,人
們學習時,由直接到間接,由具體到抽象獲得知識與技能比較容易。他用一個
學習經驗的塔形體圖來表示不同學習方式的學習效果。另一方面,俄亥俄州立
大學心理學家普萊西在20年代和30年代初期設計了好幾種自動教學機,並開展
實驗。然而由於教學機設計的問題和客觀條件不成熟,普萊西的自動教學機對
教育技術的發展影響不大。直到50年代中期斯金納發起新的程序教學運動,普
萊西的早期貢獻方為人們真正認識。這個時期,心理學家斯金納提出了新行為
主義學習理論。他在1954年發表的題為《學習的科學和教學的藝術》一文中,
根據自己的操作性條件反射和積極強化的理論,重新設計了教學機器,從而使
美國50年代至60年代初程序教學運動達到高潮,後來發展成為不用教學機器只
用程序課本的「程序教學」。再以後,他的理論應用於電子計算機,開始了計
算機輔助教學(CAI),也成為教育技術的重要標志之一。
形成階段(20世紀60年代至今)——系統技術與教育技術學
60年代初,視聽教學領域又出現了新的趨勢,它同時受到兩個方面的影
響,一是傳播理論,另一是早期的系統理論。香農(shannon)創立的資訊理論
引入教育、教學領域,產生了視聽傳播學。視聽傳播學主要涉及學習過程的
訊息的設計和使用。傳播學的產生,把人們的注意力從「物」引向從信源
(教師或視聽材料)到受者(學習者)的信息傳播過程上來。在傳播學向視
聽教學滲透的同時,系統理論也開始對教育、教學發生作用和影響。教育是
一個復雜的系統。是由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教育媒體、教育方法、教育設
施以及教師、學生、管理人員等組成的有機整體。教育系統整體功能的最優
發揮,不僅需要各組成部分充分發揮各自的作用,更取決於系統中各要素的
最優配合和協調一致。因此,只有用系統的觀點對教育的各個部分(包括媒體)
進行綜合的、整體的考慮,對教學過程進行系統設計,才是實現教育最優化的
根本途徑,於是逐漸由媒體應用轉向了系統設計,由媒體技術進入系統技術階
段。在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興起的時期,傳播學、行為科學、系統設計滲
透於教育之中,「教育技術」作為一個獨立的科學概念和專門術語逐漸形成。
60年代初,Ecation
Technology(教育技術)一詞首先在美國一些書刊、雜
志中出現,並很快在國際上傳播開來。
望採納~~
E. 簡述教育技術發展的三個階段
.1.2教育技術發展歷程總概
教育技術作為新興的領域,美國教育技術界人士大多把20世紀20年代美國教育領域內興起的視覺教學作為教育技術發展的開始。 但是教育技術領域的形成並發展為一個專門的教育實踐領域則是20世紀60年代末的事。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AECT)於1972年10月發表了〈教育技術的領域:定義的表述〉,該文總結了教育技術的形成與三種教學實踐的發展有關方法,主要是:
(1) 視聽教學
有學者認為,視聽教學的發展,推動 了各種視聽設備在教學中應用,進而形成了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個別化教學思想和方法。
(2) 程序教學
程序教學的發展,推動了學習理論(主要為斯金納的強化論)在教學中的具體應用,進而形成了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個別化教學思想和方法。
(3) 系統化教學
系統化教學的發展,推動了系統科學的整體論方法在教學中的應用,進而形成了對教學過程設計、實施與評價的思想和方法。
這三種教學實踐大體均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先後各自獨立地發展,到了五六十年代逐漸相互影響和借鑒。
所以,要認識教育技術的形成與發展,需要考察當時的這三種教學方法的實踐的發展概況,並從這三種教學實踐的整合來理解教育技術的基本學術思想和實踐模式的形成。
F. 中國教育技術的發展歷史
網上索索就有了
G. 教育的歷史發展分為那幾個時期各個時期的教育有什麼特點
一、時期: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現代教育。
1、古代教育
中國教育開始於中國古典著作,而不是宗教組織。早期中國任用受教育的官員管理帝國,用來選拔官員的科舉考試制度建立於隋朝,唐朝的唐太宗完善科舉制度。
2、近代教育
近代教育是教育歷史分期的一個階段。與古代教育和現代教育相對。歐美的近代教育是指從 17 世紀英國革命至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以前的教育。中國的近代教育是指從 1840 年鴉片戰爭到 1919 年五四運動以前的教育。
3、現代教育
現代教育是伴隨著現代社會的形成而出現的人類歷史上一種嶄新的教育形式,也是人類社會和教育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它是迄今為止教肓發展的最高階段 ,也是人類教育發展的一個十分重要的階段 。
中國的現代教育起始於十九世紀下半葉。從十九世紀六十年代開始,一批具有早期維新思想的知識分子便在粵著書立說,主張效法西方的先進技術和制度,提倡通過改良和變法,實現國家富強,並促成了學習西方知識的風氣。
二、教育特點:
1、古代教育特點:
教育是在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中進行的;教育沒有階級性;教育內容簡單,教育方法單一。
2、近代教育特點:
以大機器生產為背景,科學技術教育成為教育的主要內容;普及義務教育受到重視;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的產生和傳播。
3、現代學校教育的特點: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教育面向全體社會成員;教育的科學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
(7)教育技術的歷史發展擴展閱讀:
教育的功能:
教育功能,即指教育活動的功效和職能,就是「教育干什麼」的問題。教育的功能大致可分為:個體發展功能與社會發展功能。教育的個體發展功能故可分為教育的個體社會化功能與個體個性化功能兩方面。社會活動的領域主要包括經濟、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因而教育的社會發展功能又可分為教育的經濟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
教育的主要功能是:
(1)教育的最首要功能是促進個體發展,包括個體的社會化和個性化;
(2)教育的最基礎功能是影響社會人才體系的變化以及經濟發展。現代社會重教育的經濟功能主要包括:為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提供良好的背景;提高受教育者的潛在勞動能力;形成適應現代經濟生活的觀念態度和行為方式;
(3)教育的社會功能是為國家的發展培養人才,服務於國家的政治、經濟發展。
(4)教育的最深遠功能是影響文化發展,教育不僅要傳遞文化,還要滿足文化本身延續和更新的要求。
H. 教育技術的歷史起源
美國教育技術產生最早,發展脈絡清晰完整,在世界上影響最大,其他國家如日本、英國、加拿大等國均以美國的教育技術理論模式做借鑒,英國、美國可作為研究教育技術發展歷史的典型代表。美國教育技術的形成與發展可從三個方面追溯:一是視聽教學運動推動了各類學習資源在教學中的運用;二是個別化教學促進了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個性化教學的形成;三是教學系統方法的發展促進了教育技術理論核心——教學設計學科的誕生。這三個方面發展的起源不同,但都與」視覺教學——視聽教學——視聽傳播——教育技術「這一發展軌跡。 中國對教育技術定義的討論相當豐富,《中國電化教育》和《電化教育研究》雜志發表了幾乎國內全部重要學者對教育技術定義理解的論文。
由於媒體技術的發展和理論觀念的拓新,國際教育界深感原有視聽教育的名稱不能代表該領域的實踐和研究范疇,1970年6月25日,美國視聽教育協會改名為教育傳播和技術協會(Association for E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簡稱AECT)。1972年,該協會將其實踐和研究的領域正式定名為教育技術。
教育技術的名稱確定以後,人們便開始探討它的定義。1970年,美國政府的一個專業咨詢機構教育技術委員會在給總編和議會的一份報告中指出:「教育技術是按照具體的目標,根據對人類學習和傳播的研究,以及利用人力和非人力資源的結合,從而促使教學更有效的一種系統的設計、實施、評價學與教的整個過程的方法。」
I. 教育技術的發展歷程可以總結為三條線,分別是什麼
教育技術的發展歷程可以總結為三條主線,分別是 視聽教學 、 個別專化教學 、 教學系統屬設計
視聽教育(Audio-Visual Ecation)最早出現於美國。指的是依據教育理論,運用多種媒體,充分發揮視聽感官的功能,有目的地傳遞教育信息,以實現最優化的教育活動。具體而言,視聽教育是指運用照片、圖表、模型、標本、儀器、錄音唱片、廣播、電視、電影等視聽手段進行教學、教育活動,以及直接由視聽覺獲得知識的教學活動。如參觀、旅行、表演、展覽、實驗、實習等都屬於視聽教育范圍。
個性化教學就是尊重學生個性的教學,必須根據每個學生的個性、興趣、特長、需要進行施教,亦即學生需要什麼,教師便需授予什麼,學生完全是一種自主性的學習。
教學系統設計也稱作教學設計是以傳播理論、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為基礎,運用系統論的觀點和方法,分析教學中的問題和需求從而找出最佳解決方案的一種理論和方法。內容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設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