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保護歷史古村落意義

保護歷史古村落意義

發布時間:2021-03-08 18:57:00

❶ 中國傳統古村落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問題上的幾點思考

1.解決古村落產權困擾,建立和完善古村建設開發的管理工作機制
產權問題是古村落保護困擾已久的難題。目前不少古村成為空心村,保護、修繕工作難以開展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古村中大部分老建築都屬於私人所有,修繕所需大量資金,村民自己沒有承擔能力,同時也缺乏對老建築進行保護和維修的動力,但如果是由政府投入進行修繕,一方面古村落中大量的老建築需要修復,政府未必能承擔大量的資金,而另一方面老建築的所有權並沒有改變,用公共資源用於私人物業的修繕存在不合理,在現實中很難開展。
為解決古村落中的產權問題,部分古鎮古村落的保護開發中都傾向於採取通過收回老建築的產權進行保護開發。
2.統籌新村和古村建設
新村、古村統籌建設應首先明確定位新村和古村的不同功能,做好相互銜接,其中一個重要思路應該是「利用古村吸引遊客,利用新村完善的設施服務遊客」,一方面要保護舊村的原生態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舊村的歷史文化價值,開發旅遊特色資源;另一方面是做好新村的規劃、整治,為村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環境,並建設完善古村旅遊服務的各項設施,如餐館、旅店、商品等,這些設施應大部分建在新村,避免在古村過度的建設而破化古村的古樸氛圍。
3.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進農村城市化進程的號角吹響了神州大地,各項政策和措施紛紛出台。我們認為農村城市化建設的精髓和關鍵在於完善農村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不能片面地理解為農村的拆舊建新,絲毫不保留農村的特點。我國很多農村的城市化多為大拆大建,將原來很多富有鄉村韻味及歷史價值的元素無形中抹殺,興建了大量現代的建築,使大部分村莊千篇一律,沒有了自己的特色和歷史底蘊,這也是當今農村城市化建設過程中的一大誤區。
完善的農村基礎設施是農村經濟社會持續發展,農民生產生活改善,傳統文化保持活力的重要物質基礎。現階段我國大部分村鎮(鄉村)的基礎設施不完善是城鄉環境反差較大的一個重要表現,同時也是一個重要原因。長期以來,由於一方面政府的相關職能部門對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沒有一抓到底,很多村鎮(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處於管理真空狀態;另一方面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投入不足,以各種臨時性的補助居多,而沒有一個穩定、持久的財政投入機制,致使我國村鎮(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遠遠較城市滯後,歷史欠賬較多,不能滿足現代人日常生活的需要。要縮小城鄉差別,加快農村城市化進程,首要就是完善農村的基礎設施,主要包括道路、下水道、飲水工程、電網改造、網路通信等方面。
對古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應該以保護古村的整體風貌為前提,改善居住環境。古村內的麻石巷道、紅粉石巷道是古村建築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進行保護,切不可全部鋪上水泥或大理石,對部分破爛,凹凸不平的古巷道可進行平整,固定石塊,清理雜草碎石,完善路燈等照明設施;對排水系統的整治應維持原狀,不進行上蓋密封,以清理淤泥雜物、疏通渠道為主,以保留巷道特色;對供電線、網路線、電視信號線等應盡量埋底鋪設,避免亂拉亂扯。
新村的基礎設施應按較高的標准進行建設,以滿足村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及未來一段時間的需求。
4.維持古村的整體風貌,對老建築進行適當修繕,採取措施活化
結合股份合作式模式,對所有的古建築進行詳細的摸底調查,登記造冊,詳細了解古村內每棟老建築的現狀如權屬、破損程度、市場價值、需修繕的工作量、資金投入量等,在進行全面普查的基礎上聯合有關文化部門,聘請專業的設計單位,制訂老建築的詳細修繕方案,一是在保留原有建築風貌前提下,採取原來的特色建築材料和傳統的建築工藝,對老建築進行適當修葺和改裝,維持老建築原來的古樸外觀和建築裝飾;二是可根據老建築的用途,在盡量保留原有建築結構和風格的前提下,大力改善內部的生活設施,如廁所、水電、網路、照明等,滿足現代日常生活、辦公的需要。
古村內的老建築長期空置,將不利於古村的保護和文化的傳承,因此除了對老建築進行修繕外,還需結合古村的發展方向,在完善老建築內部現代設施的基礎上,採取各種手段合理活化古村內的老建築。
在古跡、古建築活化方面,北京、香港都有許多值得借鑒的例子。如北京皇家糧倉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古色建築,始建於明永樂七年(1409年),是目前全國僅有、規模最大、現狀保護最完好的皇家倉廒。歷經600年滄桑,如今的「皇家糧倉」成為一座展示文化與時尚的會所,承辦新聞發布、慶典、論壇、年會、首映、演出、酒會等商務活動。北京三里屯1949會所原是1949年北京機電研究院在這里開設了一家紅磚廠房的工廠,在荒棄多年後,經過改造,成了中西合璧的酒吧及餐廳綜合建築,為人們提供了一個鬧中取靜的休閑去處。皇家糧倉、1949會所的做法對南社古村古建築的活化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5.結合傳統的風俗習慣,加強古村的文化建設
文化保護和建設是古村保護開發的一個重要內容。隨著原居民逐漸遷出古村,古村的生活氣息、傳統文化不可避免地逐漸流失,最終使古村變成一個只有歷史建築物,而沒有軟文化的空殼。在馬丘比丘憲章中關於文物和歷史遺產的保存和保護部分中提出「城市的個性和特性取決於城市的體型結構和社會特徵。因此不僅要保存和維護好城市的歷史遺址和古跡,而且還要繼承一般的文化傳統。一切有價值的說明社會和民族特性的文物必須保護起來。保護、恢復和重新使用現有歷史遺址和古建築必須同城市建設過程結合起來,以保證這些文物具有經濟意義並繼續具有生命力。」
加強古村的文化建設一個重要的措施是要給傳統文化注入活水的源泉。為傳統文化注入活水的源泉就是為了保留並延續原生態的生活氣息、風土人情、傳統習俗,使其與現代文明適應,在村鎮(鄉村)的不斷建設、發展中傳承下去,並散發出新的活力,而不僅僅是保護和修繕其物質載體——原來的古村落、老建築,否則將會陷落「有文物沒文化」的尷尬。
6.加強對古村周邊自然環境資源的整治利用,營造與自然和諧融合的氛圍
古村落的自然地理環境反映了祖先在建村立圍時的智慧。因此古村落自然地理環境的保護和整治也是古村落的保護開發一個重要方面。充分利用自然環境資源,營造親近自然的氛圍,開辟生態旅遊對於古村落的開發也極具意義。

❷ 皖南古村落開發的 意義

皖南古村落旅遊的深度開發研究

黃成林

(安徽師范大學 國土資源與旅遊學院 安徽蕪湖 241000)

近些年來,以都市居民為主要市場的古村落旅遊蓬勃發展,以江蘇周庄、同里,安徽宏村、西遞,浙江烏鎮、西鎮,上海朱家角,江西流坑,湖南張谷英村等為代表的古村落,已經成為江南最重要的古村落旅遊目的地。
皖南旅遊區是安徽七大旅遊區中最重要的旅遊區,包括黃山、池州、宣城三市,雖然其面積僅占安徽的22.2%,人口占安徽的9.1%,但其旅遊接待要佔全省的25%左右,旅遊收入要佔全省的35%左右。皖南旅遊區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工業經濟不發達,林地的主要功能已由過去的經濟目的轉向如今的水土保持和生態目的,種植業因山多平地少受到限制,發展以古村落為主體的鄉村旅遊,對於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改善農村就業結構,優化農村經濟結構,改善農民生活和居區環境,有著重要意義。
皖南旅遊區古村落開發始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目前已開發古村落旅遊地近20處,主要集中在黟縣、歙縣、徽州區、績溪縣、旌德縣、祁門縣(表1)。從旅遊資源影響力來看,皖南旅遊區最重要的旅遊資源是以黃山、太平湖、新安江為主體的山水風光,其次是以西遞–宏村為代表的古村落景觀,第三是以九華山佛教文化、齊雲山道教文化為代表的宗教文化景觀。但是,按旅遊目的地數量,古村落已經成為皖南旅遊區山水之外第二大類旅遊目的地;按旅遊接待規模,古村落已成為皖南旅遊區僅次於山水觀光的第二大旅遊目的地和超過宗教文化旅遊地的第一大文化旅遊目的地;按旅遊品牌影響力,皖南古村落旅遊已經成為安徽第二張王牌旅遊產品。

表1 皖南主要古村落旅遊地基本情況
村名 代表性資源品質特徵及名稱 營銷主題形象 公路里程(km)
宏村 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宏村 世界文化遺產 至屯溪65,至黃山55
西遞 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遞 世界文化遺產 至屯溪55,至黃山37
南屏 祠堂群,《菊豆》等電影外景地 至屯溪62,至黃山52
關麓 聯幢民居群 至屯溪63,至黃山55
歷溪 水口園林、祠堂、目連戲、陵園、懸棺葬 至屯溪105,至黃山150
江村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溥公祠、父子進士坊 偉人故里,千年古村 至黃山50
唐模 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唐模村 中國江南園林的故鄉 至屯溪28,至黃山61
呈坎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呈坎村、羅東舒祠 至屯溪32,至黃山55
潛口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潛口民宅 至屯溪24,至黃山57
棠樾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棠樾石牌坊群 至屯溪27,至黃山77
蜀源 古牌坊,古民居,古祠堂,古橋,古井 養生休閑 至屯溪32,至黃山65
漁梁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漁梁壩 徽商之源 至屯溪32,至黃山80

一、開發條件分析
(一)深厚的文化底蘊
皖南古村落是以明清時期徽商資本為經濟基礎,以宗族觀念為社會基礎,在徽州文化熏陶下造就出來的具有典型地方文化特色的村落。皖南古村落的家族性、布局的整體性、民居的藝術性、建築的歷史性、景觀的獨特性,早已為專家學者所認同,為影視界作為影視的外景地。
皖南是徽商的發源地。徽商是我國明清時期10大商幫之一,形成於明成化、弘治年間,興盛於明嘉靖至清嘉慶年間,衰落於清末。皖南也是我國清代最鼎盛的三大學術中心之一[1],讀書入仕博取功名厚祿者為數很多。如清代,僅徽州(大體包括今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黟縣、歙縣、徽州區、屯溪區和宣城市的績溪縣,江西省婺源縣)就考取進士516人,其中狀元18人,略次於蘇州,居全國第二,若以縣計,休寧縣狀元13人,居全國第一[2],由此還出現了「連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兄弟九進士、四尚書」、「同胞翰林」、「同胞狀元」等佳仕途奇跡。由於雄厚的經濟基礎,加上受「聚族而居」、「葉落歸根」、「榮歸故里」及風水說的影響,這些因經商或仕途功成名就者往往回家鄉大興土木,「遍察山水形勝」,辟基拓產,營造鱗次櫛比且十分講究的民居,並且資助家族修建祠堂、水口園林、書院、牌坊等公用設施和紀念性建築。由於民居乃至整個村落建築質量非常高,雖然年代久遠,這些古村落還基本完整的保留了下來,以至20世紀80年代以來紛紛成為旅遊開發的對象。
皖南古村落主要由水口園林、牌坊、祠堂、學堂、民居、古橋、古井等景觀單元組成。
水口園林位於村落流水出口之處(即村口),集保瑞、避邪、屏障、導向、觀賞、界定、美化等功能於一體,類似於村民共享的鄉村公園,主要由古樹名木、小橋流水、風雨亭、魁星樓、石質牌坊、石板大道、宗教祭祀建築等部分組成。遊人尚未進村,即被水口園林巧妙的構思和精湛的建築所折服:「隨山采形,就水取勢,隱僻清奇,閑雅質朴,巧如因借,無中生有」,與蘇州、揚州園林明顯不同。
幾乎皖南每個古村落都有牌坊,一個村落多座牌坊並非鮮見。如歙縣棠樾村有7座牌坊,稠墅有4座牌坊,高約10m的石質牌坊,或矗立村口,或矗立村中,龍鳳牌上或「聖旨」,或「恩榮」,或「敕建」,無聲地記載著村落的輝煌、坊主的榮耀、家族的光榮,具有啟迪、教化作用。雖然不少牌坊飽含著封建禮教犧牲品——婦女的斑斑血淚,具有封建的一面,但其將建築造型藝術與雕刻藝術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集匾額、楹聯、書法於一身,有的古村落還數座牌坊成群分布,無不令人嘆為觀止。
主要用於祭宗祀祖、正規教化、族長議事之所的祠堂,寬通面大進深,雕梁畫棟,形制恢弘。遍布古村的「粉牆黛瓦馬頭牆」的徽派民居平面和立面結構蘊涵著吉祥,室內陳設充滿著儒雅。由於建築是古村落的主體,因此作為裝飾構件的木雕、磚雕、石雕遍布民居、祠堂、牌坊之中,每一個雕件都寄託著主人的心願或期盼。明清時期,皖南盛行風水說,以致每個村落、每幢民居在選址、布局、朝向上都慎之又慎,村落形態或牛形,或船形,或棋盤形,或龍形,或塔形,都有其特定的趨吉、景觀、宗教、宗族和環境意象[3]。
皖南古村落的歷史一般在1000年左右,鼎盛時期千人之村不在少數,村落中現存古建築最早為明代。由於年代久遠等原因,我國元代及以前的保存完好的古村落非常罕見,明清兩代保存完好的古村落也非常少。在我國28處世界遺產中,西遞–宏村是唯一的古村落類世界遺產。在我國1268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屬於古村落的只有20處,皖南的西遞、宏村、呈坎、潛口、查濟均屬其中。千年古村實質上是明清時期皖南人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見證,是凝固的史書或「活化石」。
皖南古村落的科學價值,特別反映在聚落規劃、村落防火、人居環境、文化生態、文化景觀、文化整合等方面[4]。如傳統古村落通常是「滾雪球」式的發展,即隨著村莊的擴大,道路、水系無序狀態非常突出,而皖南不少古村落的發展具有明顯的規劃性,道路縱橫有序,水系來去有常。從文化生態角度看,皖南古村落與皖南自然環境具有制約、適應、再現和選擇關系。從文化景觀角度看,皖南古村落觀照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向型氣質、和諧型風格和倫理型內核。從文化整合角度看,皖南古村落是徽商經濟實力和徽人思想觀念的外在表現。
由於皖南古村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科學價值、歷史價值、藝術價值、旅遊價值非常高,以致有的古村落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如西遞–宏村;有的古村落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西遞、宏村、呈坎、潛口、查濟;有的古村落被列為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如唐模、許村、湖村、陳村等;更多的是古村落的某一建築物被列為全國或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皖南古村落以文化景觀為主,與皖南山嶽型旅遊地旅遊資源優勢互補。
(二)優美的自然環境
皖南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雨量充沛,丘陵、山地和山間盆地交錯分布。總體上,皖南古村落大都依山建屋,傍水結村,遠山近村,粉牆黛瓦,藍天白雲,白牆黑窗,與大自然高度和諧統一,無一不是最佳的人居環境,「山深人不覺,同在畫中居」[5]。
(三)較好的市場區位
皖南是旅遊資源高度富集區和資源型旅遊地,擁有世界遺產項目2項,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4處,4A級旅遊地3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6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座,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處,省級風景名勝區7處,省級歷史文化名城4座,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9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2處。旅遊資源高度富集,有利於形成景觀群以吸引旅遊者。遊人以皖南為旅遊目的地可選景點多,單點交通成本低,對皖南古村落旅遊開發具有積極意義。
長江三角洲是我國三大客源市場和旅遊目的地之一,也是皖南最大的客源地。雖然皖南臨近長江三角洲,由於客源地本身的古村落(如同里、烏鎮、朱家角等)的「截流」作用和替代性競爭,僅憑皖南古村落難以成為皖南中遠程國內市場的首選旅遊目的地。但是,皖南古村落旅遊地大都拱衛在皖南旅遊區最具有市場引力的黃山周圍,或者臨近皖南最主要的遊客集散地屯溪,或者位於遊人進出黃山必經干線公路旁,這是皖南古村落發展旅遊最主要的區位優勢。如「偉人故里,千年古村」江村位於距南京、蕪湖至黃山必經的主幹公路205國道1km處,漁梁、雄村、棠樾位於杭州至黃山必經的主幹公路104省道附近,潛口、唐模、呈坎地處屯溪經或岩寺至黃山主幹公路205國道旁。世界文化遺產西遞–宏村雖不位居旅遊者進出黃山的必經之地,但本身有便捷的公路與黃山、屯溪相通。大體上,按照時間距離計算,除了龍川、湖村、歷溪古村落以外,其他已經開發的古村落旅遊地距黃山均在1~1.5小時車程以內,符合旅遊者理想的旅行/游覽時間比要求。
在古村落旅遊開發的初期,黃山、屯溪為古村落旅遊開發提供了機會市場,古村落旅遊地以黃山、屯溪為依託,「借客出海」。今天,黃山依然是皖南旅遊區中遠程市場的首選旅遊目的地,至少30%的黃山旅遊者游覽黃山前後要游覽1~2個古村落。古村落已經成為近程市場首選旅遊目的地之一。
二、所有制形式與經營模式
(一)所有制形式
從所有制形式看,皖南古村落景觀的物質載體有的是國家所有,如潛口民宅、龍川胡氏宗祠;有的歸集體所有,如古村落中的祠堂、牌坊、水口園林、水系、道路和土地改革時劃歸集體的大戶人家的房產等;有的屬於私有財產,如古村落中絕大多數民居;有的屬於企業所有,如旅遊股份制企業恢復的人文景觀等。總體上,古村落景觀的物質載體以集體所有和私有財產為主體。
所有制形式不同,權益關系不同。皖南古村落景觀的物質載體相當一部分屬於私有,古村落旅遊開發者妥善處理好村民利益尤為重要。
(二)經營模式
皖南古村落旅遊企業主要是內資企業,目前經營模式大體分為四類。在不同經營模式中,資產所有者的地位不同,收益方式也存在很大差異。
租賃經營。租賃經營者有的是國有上市公司或集團公司,有的是民營企業,大都以利潤或稅收包干加提成的形式租賃古村落最精華的古建築作為景點以吸引遊人。游覽戶和全體村民雖然都不同程度上享有古村落旅遊開發帶來的經濟收益,但村民參與旅遊經營活動受到一定的限制。由於租賃經營者,特別是國有上市公司或企業,本身有發達健全的營銷網路體系,資金雄厚,開發力度大,能夠迅速提高古村落的知名度,形成接待規模。
股份制經營。村集體或村民一方以有形旅遊吸引物入股,另一方以資金入股。由於雙方利益共享、風險共擔,股東之間容易形成合力,促進古村落的開發。
集體經營。這種經營模式一般由村辦旅遊開發公司負責開發、經營、保護,古村落旅遊收入是村集體收入的一部分,游覽戶和全體村民都能充分享受旅遊開發所帶來的收益。根據需要和能力,一部分村民直接在古村落從事旅遊經營活動。
國營。潛口民宅系文物部門採取原拆原建的方法,將散落在潛口周圍不便保護的10座明代典型建築集中建於一處而形成的村落型的明代山莊。文物部門將其辟為游覽點,收入所得主要用於彌補文物保護和從事旅遊經營活動所需相關開支。
三、古村落旅遊開發必須注意解決的問題
(一)同類景點過於密集,主題基本相同,市場競爭激烈
旅遊者選擇旅遊地首先考慮的是景點的知名度和特色。皖南古村落旅遊地類型相同, 水口園林、牌坊、祠堂是古村落的共性特徵,雖然有個性特徵,如棠樾以牌坊群見長,唐模以水口水街聞名,宏村以「牛形」村落突出,呈坎以祠堂和「八卦形」村落出眾,但總體上個性特徵不足以彌蓋共性特徵,同時,眾多古村落彼此之間相距很近(最近者不足5 km),都在擠觀光旅遊獨木橋,客源市場的替代競爭不可避免,以致位於相對區位劣勢的古村落進退兩難,每年只接待旅遊者1~2萬人次,停滯不前。
要從激烈的客源競爭中脫穎而出,除了部分因資源特別出眾、名流政要到訪率高而成為最著名的古村落景點外,如西遞、宏村、棠樾,其他古村落應該以古村落為基本依託,走自己的路,推出其他形式的旅遊產品,出奇制勝,以互補競爭代替替代競爭。如徽州區蜀源村,以古村落為基本依託,結合青山綠水、山野田園風光、無污染食品、經濟住房、古樸民風,推出了「休閑養生」旅遊。由於遊人逗留時間長,重遊率高,每位旅遊者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是過去觀光游覽的10倍。又如徽州區唐模村,在一般古村落游覽的基礎上,增加自助拓片、吃農家飯、看徽州民俗表演等很受旅遊者歡迎的參與性項目,還將村幼兒園高年級班辦在水口園林中的學堂里,不時傳來著古裝的幼童習誦《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的朗朗聲,給古村落增添了幾分古韻。
(二)交通通而不暢,有路無車
以黃山、屯溪為結點,以黃山至屯溪的205國道或103省道為界,皖南古村落旅遊地大體上分為東、西兩大片。西片主要包括宏村、西遞、南屏、關麓、盧村等古村落。東片主要包括棠樾、唐模、潛口、呈坎、蜀源、槐塘、許村、雄村、漁梁等古村落。這些古村落大多數離國道、省道不超過5km。目前的交通狀況是通而不暢,有路無車,即古村落至交通干線的公路等級不高,沒有通達古村落景點的固定旅遊專線班車,散客想到古村落旅遊,要麼臨時成團跟旅行社團隊走,要麼包車,要麼幾經輾轉,非常不方便。2001年,皖南旅遊區國內旅遊者抽樣調查表明,散客佔全部客流58.79%。有路無車,等於主動放棄了已經到達村口的古村落潛在旅遊者。
必須以黃山、屯溪為結點,通過種種優惠措施,引導客運戶開行東片和西片連接主要古村落旅遊點的環行旅遊專線客車,為散客前往古村落旅遊提供便利條件。
(三)正確處理保護與利用的關系
無論是世界文化遺產,還是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保護區,聯合國機構和中國政府設立它們的目的都是為了保護不可多得的文化遺存。利用古村落發展旅遊,可以為保護文化遺存籌集資金,改變為保護而保護的傳統保護觀念,但若處理不好保護與利用的關系,有可能竭澤而漁。
古村落,一是古,二是村落,如果古氣、古風、古韻、古樸、古貌不存,商賈遍地,古村落則變成了新集鎮。少數古村落里的新景觀,如充滿現代氣息的樓房,穿街過巷的電線,為了吸引旅遊者新建的「古建築」,雜亂無章的攤販等,已經讓人感到古村落的風韻正在漫漫消失。
要樹立「保護第一」、「保護就是資源」的觀念,保護與利用有機結合,旅遊與環境協調發展。必須按照「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指導思想和「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工作方針,結合運用行政、法律、科技手段,加大保護力度,制訂科學合理的保護方案和保護性、搶救性維修方案。
(四)主題形象問題
因為皖南旅遊區以山地丘陵為主,在人們的心目中,皖南古村落肯定是一個山環水繞的山村,一派「小橋流水人家」、「桃花源里人家」的韻味。然而,由於種種原因,有的古村落已經失去往日風采,山無往日濃郁,水無往日長流。恢復「山深人不覺,同在畫中居」的山鄉古村風貌迫在眉睫。也只有恢復山鄉古村風貌,打「山鄉古村」牌,做活「小橋流水人家」、「桃花源里人家」,才能與江浙等地的「水鄉古鎮」相區別。恢復「山鄉古村」、「小橋流水人家」、「桃花源里人家」,必須從長計議,從眼前做起,搞好規劃,加強綠化,注意美化,做到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四季流水潺潺。
皖南古村落之所以出名,一是古建築,二是名人。皖南古村落藏龍卧虎,人才輩出。如清代醫學家、「人痘接種法」發明者江希舜,民國北京市特別市長、代總理江朝宗,著名數學家江澤涵均是旌德江村人,革命烈士江上青祖籍旌德江村。名村得名人而活,名人使名村以傳。如何依託古村落,打「名」字牌,如「名村」、「名人」、「名祠」、「名坊」牌,依託古建築,打「祠堂之鄉」、「牌坊之鄉」牌,依託鄉村名產,打「祁紅之鄉」、「枇杷之鄉」牌,增加古村落的文化含量,推出明確的主題,是皖南古村落深度開發必須認真考慮的問題。
(五)村民利益問題
無論租賃經營或國營,還是股份制或集體經營,不論村民的民居是否是遊人參觀點,生活在古村落里的村民以及由村民日常生產、生活所構成的場景,是古村落旅遊必不可少的環境,古村落的每個村民及其活動已經成為古村落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古村落旅遊的靈魂之一。是否允許村民參與古村落旅遊,村民對自己的家園發展旅遊持何種態度,能否從旅遊中獲得合理收益,是旅遊經營者必須認真考慮並切實加以解決的問題。沒有廣大村民的積極支持和熱情參與,不妥善解決村民切實利益問題,不給村民因發展旅遊而付出的代價(如古民居的翻修擴建和作為參觀點的民居內部現代化改造等都受到限制,村民維修古民居希望外觀整舊如新,而事實上旅遊經營部門只允許其修舊如舊等)予以補償,古村落旅遊氛圍將大打折扣,終究會危及古村落旅遊開發。

❸ 如何普及古村落保護開發知識

①鄉村是傳統文復化的重製要載體,透過傳統村落可認識傳統文化,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3分)
②保護傳統村落對於展現中華民族多樣的歷史文化成就具有重要作用,對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有重要作用。(3分)
③能夠傳承中華民族精神,體現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特點,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創造力。(3分)
④有利於培養我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實現文化強國。(3分)

❹ 古村落的歷史文化價值有哪些

古村落歷史文化價值與保護利用 (演示文件)
深深紮根於中華沃土的古村落,是中華民族生活、生產、生存的基本載體,是社會組成的細胞,是傳統觀念、習俗、社會與家庭等多元文化孕育而生的中華本土文化。是一部擁有千姿百態、異彩紛呈、文化厚重的史書。是中國傳統文化之根。 一、中國傳統古村落構成與發展的支撐: 中國傳統古村落是在中國特定的內陸為主的地理條件下,以小農經濟、宗法社會及倫理思想三大社會支撐條件下得以構建與發展。形成中國傳統村落文化的內在機制。 1.在大陸性地理環境,造就了「以農立國」的農業社會文化特徵: 在中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自然生態環境復雜多變,地勢呈西北部高,東南部逐漸地,中部為丘陵和平原,南部面海。形成一面臨海、三面陸地圍合的封閉型大陸性地理環境。構建了以土地為基礎的人生本位,珍惜土地、視土地為生命,以土地為求生載體。造就了「以農立國」、「小農經濟為主體」的農業社會體制。形成了中國傳統村鎮、城市建設的文化特徵:
(1)樹立了「天人合一」的環境觀念。 「天人合一」的環境觀念早在三千多年的周代就明確樹立。 「天」——即是客體存在的宇宙、自然及其規律。 「人」——即是主體存在的人生、社會及其規律。 中華文化觀強調二者相互依存、影響和促進的同源、同構的規律性和哲理性特徵。強調人為營造的生存環境應與自然環境相協調適應,並納入其中,成為與大環境中「和諧而統一」、「適應而共存」的有機組成部分。並廣泛應用風水學說選址,建村、鎮、城市及建築。構建了融於自然的古村落環境特色。 西方環境觀念為「天人相抗」、「人定勝天」。 經過工業革命對生態環境嚴重破壞的教訓,強調保護生態資源與生態環境,樹立了「天人和諧共生」的環境觀念。強調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2)構建了以土地為基礎的農業國。 「以農立國」「安息於土地」為基礎,形成以農業經濟為主體價值取向封閉的、以集權制生產關系組織生產力和生產方式,也造就中國傳統村落「耕居結合」的居住形態。一個村落就有如一個小社會。形成了「勤勞自力」、「安居樂業」的價值觀。缺乏開放性奮斗的精神。構建了中國古村追求安全、安靜、功能完善的居住環境。形成中國極富地域性和鄉土氣息的傳統村落居住文化。
2.以血緣、族緣為脈絡,構建了中國宗法社會。 (1)構建了有血緣、家庭、宗族群體派生而成的群體本位。形成以宗法社會構建「大一統」古國。 (2)構建了以血緣為脈絡的社會人文網路。強調家庭、家族、民族間團結、互助、共榮辱的觀念。以「血緣」穩定支撐社會發展,甚至以「血緣」決定人的社會地位。 (3)構建了聚族而居的傳統古村。以宗族傳統建立家訓、家規、家譜,以建祠堂祭祀統領村落發展。
3.以「倫理」與「禮樂」精神,規范道德行為 歷史悠久、傳統文化深厚的文明古國——中國,是以儒家倫理為主體核心的儒、道、釋相結合的哲學體系支撐國家的發展。 以禮、仁、中和禮樂文化為核心構建社會、家庭、個人行為規范、准則。 (1)以「禮」構建人倫秩序而立國興邦,建立道德、仁義的行為模式。 (2)以「仁」構建仁愛思想、樹立道德精神。 孔子曾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強調「仁」是思想核心,就是仁的表述。 (3)以「中和」構建「天人之和」、「人際之和」、「身心之和」。 孟子常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因此儒家以「尚中」之道為求「和」的「標准」與「限度」形成中國文化崇尚「中和」的審美觀。 (4)以「禮樂」構建道德情感和人的心理溝通。體現了古人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審美的標准。 倫理精神支撐著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也深深影響著中國城市、鄉村及傳統建築的構建與發展。 傳統古村構建中同樣的倫理精神所支撐。 構建以宗祠、關帝廟教化中心及公共活動中心,以施「倫理」、「禮樂」文化中心。強化道德教化與人際和諧與交往。 古村人居環境和居住建築中,強調長者為上,建立長幼、男女、內外有別的等級秩序

❺ 從文化生活角度解讀保護中國傳統村落的必要性

①鄉村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透過傳統村落可認識傳統文化,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繼內承和發展。(容3分)
②保護傳統村落對於展現中華民族多樣的歷史文化成就具有重要作用,對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有重要作用。(3分)
③能夠傳承中華民族精神,體現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特點,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創造力。(3分)
④有利於培養我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實現文化強國。(3分)

❻ 古村落具有研究意義,遊人大量進入古村落是否會產生破壞

古村落具有研究意義,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現在很多遊人大量進入古村落進行遊玩,很多人就會擔心這樣會不會給古村落帶來一些破壞,其實大可不必有這樣的擔心,真正具有研究意義的地方,要麼還沒有對外開放,要麼就已經是完成研究了,而且古村落對遊人開放,在某些方面是具有很大的價值的。

還有一點就是它的文化傳承和文化輸出功能,也就是它的文化價值。人們來古村落遊玩,在遊玩的過程中,能夠潛移默化的受到古代文化價值的影響,這一點是現代人工的旅遊景點所替代不了的,是獨一無二的文化價值,既是歷史的產物,也是文化的產物,它只誕生於人類,又輸出作用於人類,給人類帶來價值,古村落對外開放是非常有必要的。

❼ 從文化生活角度,如何解讀保護中國傳統村落的必要性

①鄉村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透過傳統村落可認識傳統文化,促進優秀傳統文版化的繼承和發展權。(3分)
②保護傳統村落對於展現中華民族多樣的歷史文化成就具有重要作用,對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有重要作用。(3分)
③能夠傳承中華民族精神,體現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特點,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創造力。(3分)
④有利於培養我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實現文化強國。(3分)

❽ 結合文化生活,對保護古村落的價值

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保護古村落對研究人類 文明的演進有版著積極地意義。
古村權落作為文化遺產,承載著傳統文化,保護 古村落有利於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傳播和交流。
有利於增強對民族文化 的認同感、凝聚力。
能夠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有利於提升我國文化的世界 影響力。
讓更多的人記得住鄉愁,增強人民對鄉土的熱愛和保護歷史記憶的 情懷,守住中華民族文明的根。

閱讀全文

與保護歷史古村落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