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南海區九江鎮有哪些風景
是珠江三角洲為數不多的典型水鄉,也是南海著名的僑鄉,素有「小廣州」的美稱。
蘭桂坊就在九江煙橋村,這其實是一個大戶人家的古建築群,歲月洗禮過後,只剩下2間房屋和一個門樓, 九江鎮
頹垣敗瓦處長出的幾株榕樹已參天蔽日,仿似是忠實的守護神,等候著主人的回來。駐足門樓前,探頭舉望,橫額石上「蘭桂坊」三字赫然入目,向過客訴說著一段塵封的歷史,檐下的牆頭四周繪有傳統的中國壁畫,壁畫上「光緒二十年」的題款揭示著此屋已經歷了人間百多年的風雨了。眼前的建築是典型的清末明初嶺南建築風格,青磚牆上的磚雕、灰雕保存良好,而最令人嘖嘖稱奇的是該屋面向大路一邊而開的一列窗戶,窗框是用麻石砌成,傳統的中式建築,而窗蓬卻帶有明顯的西洋建築風格,雖經風雨侵蝕,其花紋圖案的雕刻仍顯得十分精緻,色彩艷麗,即使不經任何修補,時至今日,仍不失其建築藝術上的光華。
海心島度假村
度假村位於佛山市南海區九江鎮西江流域中心的海心島上,形狀酷似一片楓葉;全島總佔地1700畝,共分 九江鎮
為兩大板塊,其中位於西江下游的地域是香蕉種植園,而位於上游的地域則屬於度假村規劃建設用地,佔地約400畝。島上植被茂盛,果木成蔭,環境優美,水路交通便利,生態觀光旅遊資源豐實。 度假村離佛開高速公路九江出口處幾公里,距九江鎮、龍江鎮中心約5公里,與高明市、鶴山市隔江相望,距南海、佛山、順德、鶴山市區均在30分鍾車程之內,更有水上遊船直通港澳地區,水陸交通十分便利,不僅是佛山地區海島生態旅遊度假最理想的區位,更對周邊地區客源市場以及珠三角地區客源市場來講均有較強的輻射能力;在1小時車程內輻射地區則擁有國內最發達消費城市群,擁有3000萬以上的境內外客源市場。 度假村獨有的地理位置和區位優勢,是開發特色產業不可多得的稀有資源。
磺璣鷺鳥天堂
九江鎮璜磯村風水、學堂兩村村前,有一處可以媲美新會「小鳥天堂」的名勝-九江鷺鳥天堂。這里地處九 九江鎮
江水鄉之腹,河涌交錯,環境幽靜,於河堤塘基上,長著一片連綿茂密、銳刺橫生的勒竹林,面積有0.6公頃,自清代道光年間(1821-1850),勒竹林中棲息著樹萬只會、白兩色的鷺鳥,頗為壯觀。每當晨曙初現之時和傍晚時分,各種白鷺、灰鷺甘草鷺因晝伏夜出或晝出夜伏的習性而交相往返,群鷺上下翻飛,百鳥齊鳴,與霞光類景輝映,構成一幅幅世間奇景。
何氏大宗祠
何氏大宗祠位於九江鎮煙橋村大巷口。始建年代不詳,清嘉慶十九年(1814)重建,光緒十八年(1892)重修。題額為清同治六年(1867)順天舉人順德梁騮藻所書。二進三間、抬梁式木構架、鑊耳山牆硬山頂建築。面積約400平方米。木雕、磚調及灰嗍精巧,手工精細,人物、花鳥等栩栩如生。祠內有咸豐九年(1859)探花順德李文田題匾「敦敘堂」。
㈡ 佛山市南海區九江鎮文化站怎麼樣
佛山市南海區九江鎮文化站,注冊地址位於佛山市南海區九江鎮人民路吳家大院內。
佛山市南海區九江鎮文化站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12440605G185767412,企業法人徐雅,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佛山市南海區九江鎮文化站的經營范圍是:組織群眾文化活動,繁榮群眾文化事業。
通過愛企查查看佛山市南海區九江鎮文化站更多信息和資訊。
㈢ 江西有個九江市,是江西第二大城市,廣東南海有九江,但是一個鎮,叫九江鎮。
那麼叫做 溪邊 、十里 、王村 、李村 、趙家溝 、三里屯 、之類的地名更是重復了不知多少。
改得過來嗎?
又好比街道名稱,中山路 全國那個城市沒有? 解放路呢? 勝利路呢?
那就僅僅回到 九江 這個名字吧 。每個地方都會說 :我這個地名呢,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具有特殊的意義、而且已經開通了多少多少個地址。如果修改名字,將會對【全市、全區、全縣、全鎮、全村、都產生影響】。先說身份證吧,這個城市以九江開頭的身份證總共有多少多少萬個,每個人的戶籍信息都要更新。所有身份證號碼要重新編排過。那麼戶口本就要更新,全換了!再接下來就是房產證,房產證呢,就要統統更新,系統也是哦。哎呀媽呀,這得多少錢啊?
政府要進行發文,所有工作單位都要向外發布公告,哎呀,九江還有航運哦,那還有一大塊東東要更新。。算了,算了,不整 江西人民了,去折騰 廣東南海的九江吧,畢竟人家那裡只是個鎮,應該容易一點吧。。
廣東九江的 回答只有也許三個字:憑 啥 啊 呵呵,說笑的別當一回事啊。
㈣ 誰能告訴我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九江鎮的地名是怎麼來得
傳說在宋朝有9條江流經九江,九江因此得名
㈤ 佛山市南海區九江鎮九江涌有多少年歷史
中文名稱
佛山
外文名稱
Foshan,Fatshan
別 名
禪城
行政區類別
地級市
所屬地區
華南地區,廣東省
下轄地區
禪城區、南海區、高明區、三水區、順德區
㈥ 誰能說一下佛山市南海九江鎮的情況
九江空氣還是不錯的,交通如果和廣州打通或許可以帶動一下九江經濟
㈦ 九江鎮的歷史文化
一、由於早期九江境內有九條河涌流入西江而得名。
二、九江境內有多條河涌。古人以「九」概「多」,而取鄉名為九江。
三、嶺外湞江水、湟川、武溪、貪泉皆名川,匯眾流入於海,若潯陽之九派然,越人名之為九江。
四、《南海九江鄉志》《九江儒林鄉志》記載,九江之名,取自西江下游九江大洋河段,古「九江大洋灣」即今偶山(俗稱「擔擔沙」)上、下游附近一帶河段。
註:九江並沒有「儒」一簡稱,只是個別人在九江論壇或口頭上流傳,官方並沒有承認! 九江話(九江鎮方言)是九江鎮獨有的語言,有自己獨特的詞彙和語法、讀音也與粵語有所不同,是九江不可或缺的文化。
九江話是上幾代留給我們寶貴的特有粵語方言,它有別於純正的粵語,有一種獨特的風情,正所謂鄉音不改,鄉情不變。九江方言的正統讀音被許多九江人忘卻,作為我們九江人嘴邊的文化,我們需要行動起來,保護九江方言文化。 九江龍舟平時沉於水底,以泥埋藏防木質腐朽。每年舉行龍舟活動前夕都會「起龍」,把龍舟從水下的泥土中挖出,然後清潔龍頭、龍尾,上漆翻新,准備工具、飾品。舉行活動當天天未亮時要裝上龍頭龍尾,然後進行「采青」。天亮後,龍舟盛裝打扮,在九江圩涌段來回遊弋表演,稱為「游龍」。翌日,結契的龍舟相聚競渡,爭奪高標,互贈彩旗,互到村裡拜訪,請吃龍舟飯。晚餐後,結契龍舟在河涌里劃行,互相送別,俗稱「送契」,有鬧至深夜方休。活動一般持續2-3天,也有連續幾天。結束後,復將龍舟沉埋於水底。
九江劃龍舟並不是在端午節,而是在國慶節。(五一勞動節在沙頭舉行龍舟賽)在九江、沙頭,明、清兩代已經很盛行在端午劃龍舟了。民國時期,劃龍舟活動改在秋涼初屆、農事稍歇的八九月間舉行。抗日戰爭勝利後,定位10月10日劃龍舟;新中國成立後,則在10月1日游龍、賽龍舟慶祝國慶,端午不再劃龍舟。 九江雙蒸酒——香港的廣告唱到街知巷聞,是酒類中的萬寶路。
九江雙蒸酒始創於清朝道光初年,距今已經有差不多200年的歷史。兩個世紀以來,承集數代九江先輩的辛勞與智慧,九江雙蒸酒逐漸形成了獨特的釀造技藝。它主要以大米為原料,用大米、黃豆製成酒麴,採用續添蒸飯、再度發酵、冷卻餾酒、齋酒貯存、陳肉醞浸、精心勾兌、過濾包裝的方法釀造而成,具有「玉潔冰清、豉香純正、醇滑綿甜、餘味甘爽」的獨特風格。
九江雙蒸酒傳統釀造技藝是在南海九江獨特的生態環境和人文條件下孕育形成的,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徵。藉助西江河畔適宜的局部氣候、清冽的水質和獨特的釀造工藝,九江人民釀造出適合嶺南氣候條件下飲用的優質米酒。九江雙蒸酒傳統釀造技藝的發展史,既是一部明清以來南海九江酒業的專業發展史,又是一部南海手工業、商貿的發展史,同時也是嶺南文化發展史的一部分,更見證了華人海外圖存的艱難歷程。
九江雙蒸酒傳統釀造技藝,與中國其他傳統技藝一樣,都體現了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獨創精神。這種精神隨著九江雙蒸酒從未間斷的內銷與出口,建立起跨越時空的文化影響力,這奠定了九江雙蒸酒傳統釀造技藝具有珍貴的歷史、科學、人文、民俗、經濟價值以及社會價值。
1952年,九江鎮12個酒坊組成聯營社,成為九江酒廠的前身,並成為九江雙蒸釀造技藝的唯一傳承單位。發展至今,九江雙蒸酒年產量4萬多噸,暢銷於省港澳、廣西、海南甚至歐美唐人街。
㈧ 南海區有什麼歷史文化
南海區,廣東省佛山市下轄區,位於珠江三角洲腹地,緊連廣州市,毗鄰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廣州大城市下的重要衛星城。
縣地方傳統戲劇為粵劇。1979年,周啟榕、梁庭輝創作的獨幕粵劇《爭秋奪暑》獲廣東省業余小戲會演創作獎。陳璐創作的粵劇《三鳳求凰》、《姐妹易嫁》、《狀元與乞兒》分別於1979年和1980年由廣東省電視台錄播。80年代,縣戲劇創作以獨幕粵劇為主,戲劇作者屈爾、楊粵生、李巨龍、關岳中等創作了一批短小精悍、貼近生活、詼諧幽默的獨幕粵劇,如《患中緣》、《兩包燒鵝》、《打煤》、《賣青瓜》、《垃圾千金》等,其中,屈爾創作的獨幕粵劇《患中緣》1982年獲省文藝創作三等獎。
1990年以後,市文化館每年舉辦戲劇創作培訓班,文化局每隔幾年舉辦一次小品比賽,南海文化發展公司每年開展一次「桂花藝術工程」獎勵,推動了群眾性的戲劇創作,使戲劇創作水平不斷提高。90年代,南海有業余戲劇作者80多人,戲劇創作十分活躍。陳初華、李巨龍、楊粵生、張風、陳長傑等一批戲劇作者創作的話劇、小品連年在各級戲劇賽事中獲獎。其中,由陳初華、楊粵生、李巨龍三位業余戲劇作者創作的大型話劇《新居》先後獲1995年廣東省國際藝術節編劇二等獎、1997年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1998年文化部第八屆文華獎。該劇通過描寫90年代珠江三角洲農民根叔一家搬進豪華新居後發生的種種矛盾沖突,以新穎的題材,濃郁的生活氣息,鮮活而富有時代特色的人物形象,成功地反映了市場經濟大潮對珠江三角洲農民思想道德觀念的沖擊和重塑,提出先富起來的農民在獲得物質上的新居後,如何建立「精神新居」的深刻課題。
㈨ 南海區九江鎮有哪些特產,,,急需
九江煎堆 九江煎堆的製作方法是一門藝術,在色香味形等方面都要求完美,是製法獨特的年宵食品之一。其特點是色澤金黃,形狀扁圓,較油。九江煎堆是南海九江鎮的傳統特產。「煎堆」曾被成為「碌堆」,唐朝時期就已被作為宮廷中的食品。清朝時,九江人鄒便南改革煎堆製作工藝,改良而成的「九江酥皮大煎堆」非常受歡迎,並在民間普及製作。20世紀30年代初期,九江煎堆已出口至港澳地區及東南亞和美洲各地,同九江雙蒸、魚花一道被譽為「九江三件寶」。1986年,九江煎堆被編入我國第一部介紹中國土特名產的大型辭書《中國名土特產辭典》。與龍江煎堆一起一直是年宵食品的名角,在廣州和珠三角,名聲比盲公餅還要響。近幾年九江煎堆在九江以及附近地區甚至海外都很受歡迎,每年的產品除了在廣州、佛山等地區外,還遠銷港、澳、英、美等地。 九江雙蒸酒——香港的廣告唱到街知巷聞,是酒類中的萬寶路。 九江雙蒸酒始創於清朝道光初年,距今已經有差不多200年的歷史。兩個世紀以來,承集數代九江先輩的辛勞與智慧,九江雙蒸酒逐漸形成了獨特的釀造技藝。它主要以大米為原料,用大米、黃豆製成酒麴,採用續添蒸飯、再度發酵、冷卻餾酒、齋酒貯存、陳肉醞浸、精心勾兌、過濾包裝的方法釀造而成,具有「玉潔冰清、豉香純正、醇滑綿甜、餘味甘爽」的獨特風格。 九江雙蒸酒傳統釀造技藝是在南海九江獨特的生態環境和人文條件下孕育形成的,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徵。藉助西江河畔適宜的局部氣候、清冽的水質和獨特的釀造工藝,九江人民釀造出適合嶺南氣候條件下飲用的優質米酒。九江雙蒸酒傳統釀造技藝的發展史,既是一部明清以來南海九江酒業的專業發展史,又是一部南海手工業、商貿的發展史,同時也是嶺南文化發展史的一部分,更見證了華人海外圖存的艱難歷程。 九江雙蒸酒傳統釀造技藝,與中國其他傳統技藝一樣,都體現了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獨創精神。這種精神隨著九江雙蒸酒從未間斷的內銷與出口,建立起跨越時空的文化影響力,這奠定了九江雙蒸酒傳統釀造技藝具有珍貴的歷史、科學、人文、民俗、經濟價值以及社會價值。 1952年,九江鎮12個酒坊組成聯營社,成為九江酒廠的前身,並成為九江雙蒸釀造技藝的唯一傳承單位。發展至今,九江雙蒸酒年產量4萬多噸,暢銷於省港澳、廣西、海南甚至歐美唐人街。